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精选10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1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让我实践体验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很开心有这么一门课。在充满信息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有益的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是我们即将成为老师应该具备的本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因为信息环境下学习的空间是开放和博大的,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提高。以前的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辅助,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也低。而现在可以上网进行电子阅览,还可以观看演示视频、Flash动画、图片等等。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多姿多彩让学生耳目一新。应用信息资源,课堂上信息为中心,教师的课本就变成了助手,就能放开对学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检查评价等等,不会再那么枯燥了。学习完了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是要给学生提供自主的平台,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师主要负责引导他们。就比如说,在以前我们通常认为课件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但是现在也告诉我们可以是用来辅助学生的,主体是学生了。一样的,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来达到目标,这门课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现在,我就从下面的两点来谈我的想法: A、选择一个适合学生的,有实践性的主题。在我们这门课上,首先就是确定一个活动的主题或者说是一个教学目标,然后设计一下活动的方案,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做课件,然后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趣味性有一定的欠缺,学生的参与度可能也不高。但是,通过这门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方式来开展这个活动。首先,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来参与这个活动(这个活动要具有实践性)。然后引导同学们一步步做下去,找资料,设计活动,实施活动,汇报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只是教师一味的去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完成,这个过程也要鼓励学生家长的参与。所以,我们这门课的webquest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这些方面的帮助,帮助我们完善我们的学案和提供一个平台可以给我们所有感兴趣的人一起讨论交流。

B、学习探讨各种可以用于教学的平台。让我觉得我们的教学要是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网站,那么将会对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促进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示。在这门课上,我们就接触了很多平台,比如:weebly、fanscio、问卷星、好看簿、百会、维基百科、360图书馆等,这些的介绍及运用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同学们也在自己的活动中用到了这些,我觉得出来的效果真的很好,也提点我们要好好的去探索这些平台。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师的上课的方式。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课后的作业清晰明了。课上介绍完相应的内容后就留时间给同学们自己实践,不会的可以及时的向老师请教。之后的课上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活动,其他同学提一些建议,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整个氛围很好。老师每节课给我们介绍的知识我觉得很实用,内容我真的很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2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1 引言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如下: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设计和开发信息系统,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培养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知识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组织、开发、管理和提供利用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各高校在该专业培养过程中,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高校最常用的还是“单向输出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十分薄弱,因而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1,2,3]。尤其是学生参加就业面试时,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短板效应”表现十分明显。

2 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信息管理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是由基础课、经济管理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等组合而成的,很难真正理解信息与管理、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而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不太完善,从而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在实践体系中,系统设计与开发类实践课程少,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发展的现状。虽然各高校以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实施、运行管理等技能,但是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停留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训练,特别是一些技能训练,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保障。

(2)学生缺乏应用实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缺乏企业应用系统方面的分析与开发实践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建立的信息系统实验室安装了一些实习或应用软件,也只能进行演示或模拟性操作,离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加之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比较困难,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课程体系多是一些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积和拼凑,使得主要学科知识达不到充分的交叉融合。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信息与管理、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以上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3 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构建“四维三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构建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特色鲜明、层次合理、功能完善并相互融通的“四维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实践环节以点、线、面、体的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协调各实践环节的链接与递进,通过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达体的实践教学过程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

“点”是针对课程的知识点而开设的单项性实验项目,如:数据库的创建、网上物流、应收管理子系统、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等;“线”是以课程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线索,开设的课程综合性实践项目,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见习等,如:Java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课程实训、SPSS综合分析等;“面”是针对课程之间的通融性和共性、按课程群而设置的专业综合性实践项目,主要课程群有信息系统课程群(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J2EE、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等)、会计课程群(会计原理、手工会计、电算会计等)、营销课程群(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课程群(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中间件、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等)等,从这些课程群中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有管理信息系统设计、ERP综合实训、网络营销系统等;“体”是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立体训练的学科综合性实践项目,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仿真模拟与创新实践、工程与社会应用实践等。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技能层、综合设计层、研究创新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3个阶段。基础技能层的作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点、线”结合完成基础技能层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信息素养和管理思想,“线、面”结合完成综合设计层能力的培养;研究创新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面、体”结合完成研究创新层能力的培养。每个层次根据专业要求开设相应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3.2 能力培养机制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打破传统学科方向与专业界限,在本科4年教育中分3个能力层次开展5项大赛。第一个层次是在一、二年级分别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大赛和课程知识软件设计大赛,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第二个层次是在三年级开展沙盘对抗大赛和信息系统设计大赛,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第三个层是在四年级开展科技创业大赛,主要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通过系列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3.3 建设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4,5]。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搭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应包括两个分室:系统设计开发分室和系统仿真应用分室。系统设计开发分室具有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等功能,提供.NET和J2EE两种集成开发环境,主要开设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类课程的实验项目,主要设备包括网络环境下的高性能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软件集成开发环境,以及相关应用开发中间件等软硬件设备等;系统仿真应用分室提供网络环境,采用软件的方式模拟企事业单位真实环境,训练学生对相关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相关软件的应用与维护能力,进一步熟悉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具体提供企业ERP系统、模拟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算化会计应用系统、沙盘对抗系统等。

校外实习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管理思想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院在专业办学中,和“数字武陵源”工程项目部、用友软件、中软国际、成都华迪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满足专业需要的校外实践基地。

3.4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学院要求各类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各种形式的开放。开放的具体形式分为自选实验项目型、学生参与科研型、学生科技活动型等,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1)自选实验项目型开放实验:实验室拟定开放实验项目,此类开放项目包括针对全院学生开设的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项目经学院审核后在实验室信息平台上发布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项目的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现,并撰写实验报告。

(2)学生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主要是面向本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室定期发布科研项目中开放研究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3)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院为省校两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承担者提供实验环境,项目承担者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期间无限制进入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

3.5 学生自建、自管实验室

为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设计、软件项目开发的要求,学院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主要指导学生进行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该实验室基本由学生自己建设和管理,学院只负责实验室内基本条件如电源、网络、服务器及相关软件、交换机、桌椅等设施建设,电脑由学生自己提供,一到四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进入实验室。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可以为1-2年,学院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项目开展。每年6月,学院对实验室学生进行一次考核,末位淘汰,毕业生也将离开,又有低年级的学生申请进入该实验室。该实验室一直运作良好,学生学习兴趣高,即使在暑假期间,都有约40名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进行项目开发。学院教师在指导学生项目过程中发现,这种学生自建自管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但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钻研的热情,更培养了一种软件开发过程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初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4 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近年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承担省校两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6项;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先后有多名同学在多个专业级别上成绩进入全国前50名,参考学生通过率达到50%;在其他的一些专业竞赛中,学生多次获奖,体现出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延寿,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39-143.

[2]陈丽君,曾小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人民教师,2006,(4):128-129.

[3]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8):96-98.

[4]刘向阳,郑海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45-148.

[5]张舸,石炎生,刘利强.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48-150.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学习;分组协作

一、前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组织本案例任务的教学时,利用学校计算机机房和互联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组织实施→教师点评→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教师信息化演示和学生实践操作计算机,以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制作了网站《3D放样建模——雨伞》,将需要的学习资源,链接到网站中,在网络教室使用电子教室教学系统、多媒体投影仪和数码展示台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文3DsMax2012案例应用教程(第2版)》“项目3建模进阶”的“任务3.1雨伞”。本任务是以3D基础建模技能为基础的,通过【复合对象】下的【放样】操作和【旋转复制】操作来实现伞的建模,进行贴图和渲染,通过创设一个有聚光灯和镜面反射的场景来使雨伞更加真实和完美。

教材不拘泥于传统的软件教程,单一的介绍软件知识点,而是将操作技能融入项目任务中,强调在“做中学”,通过小组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更好的锻炼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增加“牵牛花、香蕉、茶几、窗帘”等多个放样建模拓展任务,对所学知识技能点进行了拓展和巩固;同时,通过设计学生任务自评和互评环节,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

本课中,利用【放样】创建复合对象,是3D建模里较重要的一项技能,特别是要让学生理清“放样路径”和“放样图形”之间的关系,无疑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大量的练习、反思积累。

四、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字谜引入到学生身边日常用具——雨伞,使学生有亲切感,通过模型和效果图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雨伞建模”探究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情景导入

随着古典音乐响起,进行每日德育分享,教师通过猜字谜导入新课题,并引导学生访问教学网站;学生浏览教学网站及资源网站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学生比较兴奋,较好的激发学习热情。

2.自主探究

教师下发各小组一体化教学任务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站点进行自主探究,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完成任务书。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对探究的问题保持很高的积极性,疑难问题能及时向教师提问解决。

3.交流评价

教师点评学生分组制作方案,将各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代表答辩,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交流,讨论的气氛很浓烈。

4.教师小结

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请学生思考拓展任务。学生将知识内化,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部分学生恍然大悟,最终都掌握了知识。

5.反馈评价

根据练习完成情况,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学生可登陆微博、微信互动,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6.总结提高

学会了分组、自主学习(教材、网络平台)的方法,相信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会使大家终生受益(解决学生如何终生学习的困惑)。学生可以随时查看结果,回味学习过程。体现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为基本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程序。

六、学习准备与学习环境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

(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3)学习环境:校园网、Internet、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等。

七、学习情境创设

整堂课由雨伞放样建模制作流程及相关技能贯穿而成。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其感受浓郁的伞文化氛围,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并提交小组代表作品。

八、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一体化教学和分组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本课题知识点要求较高,但因为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准备了相关学习资源,适合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课件交互性良好,利用微博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通过学生在微博上的反馈,了解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效果。课件设计上图文并茂,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网络资源的集中,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生从收集信息、分组讨论到完成作品制作,都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操作的个性化与层次性,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鉴,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4)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杨宗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187.

[2]崔自杰.浅析信息技术下学生隐性知识的学习[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4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个体差异我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二、分层备课 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大前提,特长生要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的透彻,而且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也是需要你进行课前调查摸底)。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没必要,这样反过来被学生问倒了;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在小学阶段基本没过多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的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找一些相当基础型的题目,上课时有空就给他们开点小灶。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分层授课

上课的内容首先是要能保证大纲的要求,落实大纲中的基本操作,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适合他们的练习,“放”要“放”的适度,“放”中要有“抓”,“抓”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的骄傲现象,“抓”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厌学现象。

在上课的分层上我们还可以引用这么一些资源,因为课堂中只有一个教师,所以有时候会忙不过来,这时候,我会让一些特长生在完成题目的前提下,帮助第三批学生,这样既可以让特长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 Word 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

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

方法二: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图标。

在学生实践操作掌握上述两种方法后,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方法,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经过多次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指出启动程序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从“开始”菜单的“程序”子菜单中启动应用程序; 方法二:双击桌面的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三:单击任务栏上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四:从窗口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应用程序的文件名; 方法五:从“开始”菜单的“运行”项中启动应用程序。

四、分层训练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依据少儿NIT的教学模式,每生都有《作业设计考核表》和《过程式考核记录表》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5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管理;实践教学

1引言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6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武进横山桥中心小学 唐海燕 赵龙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www.xfhttp.com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7

随着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化管理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也不例外。目前,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信息化通常由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研组, 以一学期为阶段, 对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产生的大量信息通过word文档记载或Excel电子表格方式进行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和上报。该方法录入的Excel数据容易出错, 不能同时将多人录入同一文件中, 也不能对其历年情况进行综合查询、统计和分析, 且信息以文件方式保存在教研组长或其他教师的个人电脑上, 使文件保存多而散, 共享性和综合分析性差。因此, 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化建设中, 应用网络技术, 结合多用户的SQLSERVER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其实践环境, 并进行了积极尝试, 以期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数据的录入速度和准确性, 提高信息技术的自动化处理程度, 实现历史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和分析利用, 促进教学, 提高工作效率。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信息化的内容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活动中的主体。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和初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等对教学的要求, 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我们将新课标下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分为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体育教师教学信息化、学生学籍基本情况信息化、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一) 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

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是将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和教学模块信息化。体育教师基本情况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有关信息内容。教学模块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学年、教学学期、任教年级与班级、任教模块项目和教学授课计划等。通过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 我们可以了解教师个人和其任教基本情况, 实现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加强组内对教师教学进度的管理。

(二) 体育教师教学信息化

体育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任教模块考核内容与教案, 等等。通过教师教学信息, 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体育教师历年的任教情况, 同时通过与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学生体育和健康模块信息相关联, 可以了解教师任教学生的体质成绩与等级, 模块项目成绩、学分和等第, 实现跟踪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和效果。

(三) 学生学籍等基本情况信息化

学生学籍基本情况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年级、班级、学号等内容, 以及学生升级降级信息、分班调班信息、历届生信息和插班生信息。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通过学生学籍基本情况信息, 我们可以实现对班级名单的动态管理, 同时与相关信息关联, 实现对学生体质和模块成绩的自动评定、查询、统计、分析、报表输出、数据导出上报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

(四) 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

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田径类成绩等内容。学生体质健康信息以学年为周期, 建立每个学生每学期的体质健康数据库。通过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 我们可以实现各类体育项目成绩的录入和自动检查、评分、评定等级, 以及综合评分与等级, 实现输出学年、整个中学阶段的全校、年级、班级或个人的成绩, 实现对学生体质成绩的查询、统计、分析, 同时导出上报数据, 以及相关内容的公示。

(五) 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化

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块一项目内容和模块二项目内容。通过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 实现模块技能评分标准与模块成绩评分公式的制订, 自动进行模块技能内容、成绩、学时、学分和等第的评定, 实现对模块成绩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 导出符合浙江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的导入数据, 并报学校教务处存档和公示。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信息化的实践

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化需要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学校现有的网络、服务器、个人电脑和数据库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实践环境。在这基础上, 我们开发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系统, 实现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

(一)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设计采用局域网C/S架构和多用户的SQLSERVER网络数据库技术, 系统分为五大模块:教研组管理、教师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管理和系统管理。

(二) 系统功能设计

在五大模块的基础上,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需要, 我们对系统功能设计进行了细化, 具体功能见图1。

(三) 系统特点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系统具有规范性、快捷性、实时性、灵活性、共享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1. 规范性

系统统一了同年级同模块成绩评定标准, 统一教学进度, 规范教案和教学过程, 通过查询可以随时了解教学要求的落实情况, 从而规范教学行为、学生成绩统计和报送等工作。

2. 快捷性

系统的快捷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可以快速导入Excel学生学籍文件, 自动生成学年、学期、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关系;录入方式采用类Excel表格格式, 多名体育教师可同步录入数据, 数据录入的同时进行实时数据的错误检查, 并将错误数据显示成红色单元格;相关成绩的评定和统计可自动完成。

3. 实时性

系统可以随时将教师教案、学生测试成绩及学生转班、转学、休学、出国等情况录入系统, 从而可以实时查询教学情况和学生信息的动态变化情况。

4. 灵活性

系统通过建立成绩评定标准数据库, 评定项目与标准随时可以添加修改和定制, 数据录入既可以联网在线输入, 也可以采用Excel模板离线输入, 对不同教师录入的数据导入系统后, 自动按班级、学号汇总。

5. 共享性

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 系统设置了系统管理员、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体育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等不同的用户角色, 实现了不同用户在系统操作权限内, 进行相应的信息录入、更新、查询和统计分析, 共享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

6. 安全性

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从系统用户的权限设置和信息录入锁定来保障。系统设置用户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分别为系统管理员、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与班主任、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长等, 每种权限根据工作性质设定。系统会自动锁定体育教师录入与自身相关的信息, 不让其他教师修改, 如果录入有错, 需要由首先录入的教师解锁后才能重新录入或修改, 录入的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和运用。

(四) 应用实践

系统开发完成后, 我们对我校2011学年第一学期的信息进行了采集与录入, 并进行了测试性应用。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和管理过程, 我们在测试性应用中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工作流程:

其中学生体质数据录入和模块成绩录入可采用Excel模板文件离线方式输入, 系统自动按班级、学号汇总, 系统能够对Excel文件输入的数据进行检查, 将错误的单元格用颜色显示, 方便修改。

在试用过程中我们发现, 系统界面新颖友好, 操作便捷;多用户角色的设计, 实现了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的共享;能够多人同时录入同一班级学生的成绩, 加快了成绩录入速度;规范了学生的成绩统计、报送工作;成绩评定标准和数据格式的统一, 实时检查功能, 杜绝了数据录入时的错误, 导出的数据能准确无误地导入到国家标准数据库, 上报软件和浙江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 提高了数据质量和数据汇总上报的效率;系统对考核项目和评定标准的定制, 增强了系统评定标准数据库的实时扩展性和评定成绩自动化;可根据不同学期、年级、班级、任课教师等多角度统计分析数据;通过应用系统的报表功能, 我们还能获得多种报表。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15-01

中国当前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充分具备了高效和高速的优势。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院校中的教学提出了信息化的变革要求。

一、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一)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即便是高等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的书面教学。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说明讲解来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中的最普遍也最常见的教育模式。习惯了手握粉笔的教师们很容易忽略现代数字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的应用。一是因为教师们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二是因为学校还没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健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由于高等素质教育本身的属性和特点,还很少有高等教育的院校建立起了成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有些虽然尝试着推行了信息化教学,但其信息化都还没有达到像军事信息化或银行信息化那样成功的程度。所以,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

信息化教学和其它教学形式一样,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负责引导工作的依然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教学媒体的技能。信息化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和确定信息中的问题或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对应策略来快速检索和获取需要的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客观有效的整理和严谨理性的分析,并且独立自主地将这些信息整合成有用的信息作品。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和推广对高等院校中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知识信息更新异常快速的数字化技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和更新自身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

(三)开展信息化的研究。

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这些特征和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各大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向教学资源全球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教学系统开放化、教师教学个性化和学生学习自主化的方向变革。这一变革目标必然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和试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和落实,像教学内容的整理和重修,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创新,或者多媒体工具的设计和运用等,都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和调整,才能最终确定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二、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实践

(一)整合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一种储存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库,教材管理信息库和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实验实训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等一系列教育性资源的资源载体。一般来说,高等院校中的网络教学资源跟其它院校比起来要丰富得多,但真正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却又很少。其主要原因就是高等院校中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制约和限制。校内各个职能部门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相互独立、分开管理的,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具有公开性和开放性。就算机构之间开放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也会因为部门兼容性,设备技术和人员等因素而难以协调整合庞大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即使成功整合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投入数据资源库系统用以管理和协调的人力、物力和用以运行和维修的设备、资金等也会让各大高校望而却步。

面对这样的一个整合资源的瓶颈问题,高等院校应该要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式。首先在校内区域网络的支持下设置超级服务器,建立起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平台,然后对各类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分模块进行交互性的改革和更新,同时设计和制定适用于本校各个职能部门的资源通信协议,有效地解决掉部门兼容性的问题。接着将革新后的教学资源模块加挂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上,利用平台的管理系统来对资源信息进行调试和汇总,保证资源模块之间信息数据的沟通和交流。最后设立起为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不同访问权限的终端访问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既让教师能够依据教学的需要而随时修正和更新信息化教学资源,又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身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知识框架实际情况的学习资源。

(二)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

从高等教育和资源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必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机制来支撑起平台的正常运行、监控管理和修护保养等工作的实现和落实。在设计和制定管理平台的系统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平台上的各个元素和影响因素。在体系机制的管理之下,信息化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各个子系统不仅具有独立运行的功能,还能自主发展超级服务器和访问者之间的交互性。教师在系统中的性质和作用具有双重性。一边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来查阅资料,进行交互学习;一边通过访问权限进入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内部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更新,对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和记录。作为最低端的权限访问者,学生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来查询个人的学习信息并通过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来进行交互性的学习交流。遇到学习难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将问题反馈到教学平台上去等待教师或同学的解释和帮助,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一个透明开放的教育平台,信息数据资源丰富而全面,系统运行安全且稳定,操作方式简单快捷,交互界面也比较友好和健康,很容易就能收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青睐。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上层管理者和主要决策者,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大范围普及对信息化教育的正确认识和信息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体系机制和工作效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设计者和工作者应该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细致而精确地分析出用户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的需求,不断地优化平台内部资源的结构和配置,并依据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情况来完成修改和调整。

三、结束语

实行和推广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师生双方的信息化技能和开展信息化的研究和分析。而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践需要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等措施来实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钟守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1:162-163.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9

1、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化有利于企业运营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10

绥阳县蒲场镇大溪小学 冉隆模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

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演示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

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上一篇:范文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下一篇:进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