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共8篇)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并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英语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世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强调通过主题型情景设置来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主题型情景的设置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用英语思维和即时交流的能力。学生只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促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培养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主题型教学情景设置对于落实新《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和使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对二期课改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解决。

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主题型情景教学的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情景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三、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教学过程中处理文本和现实生活交际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创新不够。

四、教学中情景创设的随意性较强,主题和目的不明确,缺乏大情景。

五、情景的创设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没有真正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容易导致课堂的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创设情景是取得成功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没有能将此途径有效利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思考,我们提出小学英语实施主题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的资料来看,有很多与此课题相关的内容,但大多是情境教学的研究,如刘玉娟的“小学英语主题活动教学的质性研究”,她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的因素:

1、传统教学不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2、缺乏交际活动,不能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缺乏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和输出,不能培养语用能力。

4、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师生地位不平等。提倡活动教学的七条原则:

1、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2、精简教师活动,保障学生活动时间。

3、交际性原则。

4、提倡融合性活动。

5、活动设计趣味性和教育性并重。

6、有效参与原则。

7、活动设计有层次,要形成有机活动链。

关于情境教学最权威的,理论与实践较为完整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情境课程、情境教 1 育的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语言学习,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所以,外语教学非常强调创设情景。”

课题中的“情景”是指英语交际的社会情景和语言环境。“主题情景”是指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出一些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主题情景设置”是在教学中根据某一教学主题而设置的话题情景或社交活动的情景场面,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主题情景式”英语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所教的内容,创设一个教学主题,适当加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或情节,使英语活动变得主线清晰,并有情节、有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从而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理论基础

有关研究表明: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很难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可以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因材施教。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发生了转变:由教师“主讲”变为“主导”,由学生“被动”为“主动”,由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其中支撑性的理论有:

⑴李吉林老师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应引导儿童去感受客观世界的美,去体验、认识生活的真实。李吉林将创设情境定位于“情境陶冶”,关注的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头的思维,没有生命的气息,必然是僵死的”。

⑵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学习是情景和反应之间的联结。⑶儿童心理学说:兴趣和情感是激发和维持小学生兴趣的内在动力。

⑷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哈瓦德.加德纳博士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过分狭隘,智力开发和智力测验主要集中在语言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对人类和个体同样重要的其他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以及自我认识的智力。每一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这7种智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力都 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三、研究的规划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英语交际及综合运用能力,探索主题型情景设置的类型、基本要求、内容和来源、模式、策略等,引导学生习得英语,以习促学,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英语能力。本课题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

主题式任务型教学情景设置使语言内容直观,易被学生吸收,从而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同等语言难度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情趣性、主动性和感染性,增添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学高年级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由于不同的心理障碍,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从而抑制了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的发展。主题情景式教学恰恰可以改观这一现象。

2、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情景教学使用语言更接近学生,更接近生活,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通过语境激活背景知识,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有小组取得了成功,个人才能成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4、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主题的选择、主题型情景的设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内涵,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气氛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使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并初步构建出一套适合本校英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确能提高实验校的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推广应用,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研究,形成系列化的主题情景式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切实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3、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可操作的,更具现实性语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帮互助提供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本课题研究,重构教师角色,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变化,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作重要师资保障。

(三)研究的内容

主题型教学情景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个大情景中,以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使用提供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要让各位学生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的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以习促学,拓展学习时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

A.课堂教学研究

1)语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2)词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3)语法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4)综合版块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5)复习课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B.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介于本课题着重立足于课堂教学,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本校英语教师的课堂和学生对英语课堂的评价做了相应调查,在研究中期、终期又做了相应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课题研究在师生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

2.文献研究法。因为参与研究人员在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研究初期和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认真理论学习,讨论研究课题,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制定实施计划。

3.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实施办法。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展示和反馈研究成果,积累资料和经验,加以分析研究和汇总,组织有关教师撰写论文,形成文字。

五、研究的成果

整个研究过程,我们立足于课堂,以点带面,一点突破,在力求每节课精彩的基础上,追求每周一好课,每月一优课,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人人参评,人人提建议。在活动初期,因为个人能力的限制,我们多采用集体研课,个人上课,集体反思,共同进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对本课题的认识越来越深,逐渐放手备课,集体参评。通过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研究能力;通过开设公开课,促进教师成长。课后,鼓励教师写教 学反思,在不断的反复学习-实践-反思-实践-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方法。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适合本校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方法。(一)成果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论文。3.师生获奖证书集。

(二)研究成果

1.教师发表论文6篇

2.教师县级公开课6人次,镇级公开课10人次,校级公开课20多次。3.教师论文获县市省等级奖13人次。4.教师参加县级比赛获奖5人次。5.辅导学生获奖40人次。

(三)英语课堂主题情景创设

A.语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作为小学英语的重要板块,语篇教学是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语篇在篇幅上的逐步加长、语言项目的逐步复杂以及中英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断丰富着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给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困惑、新的挑战。面对如何挑战,我们研究组进行了探索。语篇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也是一个语义单位,可以口头形式出现,也可以书面出现。著名语言雪茄金蒂认为:语篇是指由一系列连续性句子构成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篇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篇小短文或一首小歌谣,这些语言材料有一定的语境,富有趣味性,通常是围绕某个语言点而编写的,且满足7个条件,即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篇际性。

1、运用软性作业 梳理语篇信息

教材中A板块是完整的有情景性的语篇,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软性作业能让学生体验语篇的完整意义,并获取“有意义的内容”。所谓软性作业,即在教学新的语篇前,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对语篇有全面、整体的认识,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说了什么?在哪里?什么场合(语境)?让学生自己设计语篇表达方式,简单讲述语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种软性作业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对语篇的投入程度和求异思维。

2、热身活动,引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小学高段的语篇中生词和句型越来越多,加上语篇本身没有多少特别的趣味性,加之插图的减少学生自然会对语篇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开始我对学生说:“底下你看到的是一些画面,画面是有关一个特殊的节日,画面播放完毕后,请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节日?”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观察时学生不由地联想起预习时自己有所了解的万圣节。通过这个活动的创设再现了学生对万圣节了解后的记忆,让学生的预习得到有效的反馈。学生在看完画面后,踊跃举手发言,说出了他们所了解的万圣节。随后我仅需要稍加总结,突出今天话题的中心“Halloween party”,以参加万圣节聚会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3、巧妙运用插图和背景介绍

不难发现牛津英语的语篇对话的开头都有背景,一种是文字说明,它用3~5句话交代一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二是图画背景。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质,从较容易忽视的插图信息中,提取线索为教学所用。巧妙运用插图,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书上Ben和家人在客厅谈话的这一张插图,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Ben的一家似乎在讨论什么,他们究竟讨论什么话题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找到日历上的日期:10月30日。这时候,我问:“这天(10月30日)是万圣节吗?”学生说:“不是,明天才是。”既而我引出:“Yes,It’s Halloween,tomorrow.”课件呈现这句话后,教读并理解单词:“tomorrow”。在课件中制作一个笑脸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明天就是万圣节了,那么Ben的一家肯定很高兴,他们正在谈论为万圣节聚会做准备的话题,同时先让学生们猜测一下,他们可能需要什么?在学生热烈的发言中,万圣节所特有的南瓜灯,面具等单词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因为给予学生恰当的情境,学生学习这些生词就觉得是件必要的事情,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4、有效整合情境,创设一个主题

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就是专门把生词提炼出来教,遇到某个新句型,也是反复操练,把一堂语篇教学课上得完全走了样,变成了一堂纯粹的单词和语法教学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抓牢语篇整体性理解的教学,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回答文中人物要为万圣节买什么物品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听录音,阅读文本直接在文中划出他们需要的物品,这一语段也就结束任务,接下来语篇第二段讲在商店购买这些需要的物品与营业员对话的过程,这时候我精心的挑出最能反映大意的三个问题:

1.What masks do they need?

2.How much are the things?

3.Change means____

以让学生通过做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理解大意,在降低学生阅读难度的时候,也让学生自己通过上下文,理解新单词“Change”的意思。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去自主阅读。

任何语篇都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包括一定的情景和完整的情节。教师只有将语篇作为整体来处置,围绕一个主题创设一个大情景,才不会破坏其完整性和连贯性。B.词汇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作为英语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词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词汇理解掌握不深入不牢固,势必影响到词汇的正确运用,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冲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他们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难于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厌倦感,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意思是,教师应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去。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正确运用所学词汇,逐步提升语用能力。

一个单词的意义是依托于语境而存在的,没有上下文语境就没有词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意义。创设有效的语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理解词汇的能力。有效的情境教学可以给词汇教学带来活跃融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生动地记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词汇的学习和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景。掌握一个词意味着能够认知和理解该词的意思,能通过上下文猜测其词义,并且根据情景恰当地使用该词。英语词汇学习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学习词汇的目的不光是知道他们的读音、拼写、词义和词类就可以了,而是要能正确运用所学词汇,用它们组成句子,段落或语篇来表达意义,进行交际。脱离语境的词汇教学,只是教会学生识记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规则,却未必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去使用。因此,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情境,学生的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词汇运用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1、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热

在英语学习中“视”和“听”是英语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按照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三年级,一定要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一目标放在首位。教师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教授词汇,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热情与潜力。创设视听情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创设逼真的各种情景,而且能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有效地综合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模拟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熟悉的词汇情境和语言材料,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和体验学习,能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因此,教师必须将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没有了生活中的情境,词汇学习必然会枯燥无味。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主动学习词汇、运用词汇。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学 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有效提高了交际能力。

2、创设故事情境,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将枯燥的单词编成有趣的故事进行教学,可以利用故事里的各种形象、生动的情节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充分发挥小学生无意记忆的又是,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在词汇教学时,新单词的呈现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让新词汇在一个个魅力新奇的故事里呈现出来,赋予单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充满想象的空间里学习单词,掌握词义,效果非常好。当然,在单词的巩固、拓展上创设故事情境,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故事情境时,还可以创设一个统领整堂课教学的故事大背景,从热身到单词的呈现、操练和运用都围绕着这个故事展开。如学习When’s your birthday?中,我创设了一个“月份女神有12个孩子,我们已经认识了她的6个孩子,让我们去帮她寻找另外6个孩子”这样的故事情境。该故事引入时可以复习上一课学习的6个月份单词,同时为序数词1st,2nd,3rd等的学习做好准备。故事进行到寻找6个孩子时,单词的呈现也让学生记忆深刻,这让词汇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巩固词汇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兄弟姐妹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这个故事的引领下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一些规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感染,让他们不知不觉而又自学自愿地去体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优化词汇教学,让词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来说,情境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英语好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C.语法教学中的主题情景创设

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语法的位置,将语法教学放在实现真实的交际意图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中去进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给儿童语法,是为培养儿童运用英语的能力服务的。语法教学能让儿童对英语语言规则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儿童建立语言规范

一、创设真实情景,增强语法学习的生动性。

借助体态语、表演等,利用图片、多媒体和实物等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真实生动的主题情景,这样有效地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和单一性,对学习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本课中的动作设计成一天的活动,首先可以设置一只钟,然后逐张出示图片sleep— eat---go--stand— sit— run— jump— clean—go—wash—eat—do—sleep进行教学,要求部分或全体学生起立,边跟教师朗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形成动力定型和条件反射。接着可以要求个别学生按照指令不停地作动作,教师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发问,提示学生做出正确应答“ I am „ing now.”并 展 示现在进行时句子的基本形式,然后教师向全体学生发问“What’s he(she)doing now?” 引导学生做出回答。在学生基本学会正确回答以后,教师可以依据图上的时钟,问“What’s the time now?” “What is he doing?”。直至完成对一天行为的回答。通过情景教学,语法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

D.综合版块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每单元都包含A~H八个板块。其中,A板块为语篇教学,B~D板块为词句教学,E~H板块为综合板块。“综合板块”,顾名思义,是对语篇板块和词句板块的巩固、提升和强化,同时又是对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综合运用的一个板块。作为综合板块的教学内容,无论是E部分的阅读、F部分的活动,还是G部分的语音和最后H部分的歌曲、歌谣,形式各异。因此,如何将单一的板块内容整合教学值得教师关注。

1、确立一条主线,将语言学习置于一个大情境中

如果教师单就综合板块各部分内容来教的话,教学难免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各板块之间的隐蔽联系,确立一条主线,将各部分的内容由一个大情境中引出,再进行教学。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例如,在Unit 8的教学中,丁云娟老师设计的主线为“介绍自己的新朋友Lee”;杨晨晨老师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场“Insects show”;刘为老师创设“The Science Club”会员招募活动,通过4个任务将E~H板块的内容一一呈现;缪黄燕老师用“Let’s go to the insects room.”这条主线将教学活动有机串联,同时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还让学生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奇妙昆虫世界展览参观门票;濮玲玲老师以“介绍朋友的周末活动”为主线,通过介绍Bob, Ben和Lee这三位朋友的周末活动将各部分教学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主线的引导下自然地参与语言学习。不同的主线,给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当然,主线的确立也要符合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虽然教学效果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设计均带有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2、巧妙运用语言,将各板块的内容灵活、有机地串联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用精练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师要讲得少、讲得巧,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开展说的训练。

在明确了一节课的主线后,接下来就是用规范且浅显易懂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环节的导入语要清晰明了,承上启下,紧扣主题。

下面是杨晨晨老师在教学Unit 8时的导入语:

1.T: How do I spend my weekends? I like taking photos.Here’s a photo.引出E部分的插图,并介绍几种昆虫。2.T: But do you know what they can do? Let’s listen to the song “We know.” 引出H部分歌曲的教学。

3.在简要介绍了奇妙昆虫世界展览参观门票的制作后,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t’s small.”引出G部分的语音教学。

4.T: Do you know bees? Here are four bees.Can you see them? 引出F部分的教学。

5.T: My friend Jack likes insects, too.引出E部分的阅读教学。6.T: We know...让学生看板书,师生齐说各类昆虫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7.T: I can make a butterfly card.进入到巩固环节。

8.T: We can go to the insects room.Why don’t we go there on May Day? But don’t forget to do your homework.以此来结束本课。

这样的导入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简要但不单一,并能清楚表意。学生能够听懂,且能照着老师的指令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是语言运用最大的功效之一。这样一来,教师就将E~H板块的内容灵活串联了起来,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无痕。这正是综合板块整体教学的具体体现。

E.复习课教学的主题情景创设

复习根据所确定的复习内容,用一个主题情景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又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各个知识点。(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任何的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在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变化,在大情景式英语课堂上,学生更敢说,更能说了。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 ~ 2012年5月)1)开展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调查,寻找相关资料。2)学习相关理论。3)制订课题计划。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 ~ 2014年6月)1)制定计划、操作措施和评价标准。2)加强理论学习,适时调整方案。

3)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重组,确定每一阶段的主题。

4)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对主题型情景设置的内容、方法、策略等及时调整。5)课堂教学中实施主题型情景设置。

3、结题阶段(2014年 9月)1)课堂教学展示活动。2)完成结题报告。

七、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复习课和语法课中,主题情景的创设难度较大,在这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怎样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扎实掌握英语知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这是我们后期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我们的研究针对的是苏教版的旧版教材,从去年开始,教材全面改版,如何将前期的研究成果与新版教材有效链接,将前期的研究成果发挥实效,将成为我们的后续研究。

八、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2、薛忠良的《英语课堂教学》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2

小学教材中的主题式整体教学对小学课文的学习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有益处。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加深课文文本的学习,语文的学习是对生活的认知,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个单元都有固定的主题,其文本内容息息相关,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主题式单元教学,可以将学习的主题延伸到课堂之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该单元的一个月中进行某主题的德育教育或者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此外,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重心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而主题式单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单元内的其他课文,从而形成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思维。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整体教学的方法

1. 抓文本内在联系点,让同一主题下的各部分资源相互支持,互为补充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应该树立整体教学观,整体思考、整体设计、整体认识并整体运用同一主题下各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互相支持,互为补充,从而发挥整体力量。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由四篇课文和一个综合练习组成:《海浪》《读海》《我家门前的海》《海底世界》“探索记录———海洋的研究”。这个单元的文本内容都与海有关,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四篇课文和综合练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收集到的关于海洋的素材资料运用到各课文的讲解当中。例如,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海的视频,BBC世界地理中关于海洋的内容非常精彩。在讲《海浪》时可以观察视频中的图像,在讲《海底世界》时可以观看纪录片中的各种海底生物。这样在课文文本之外,学生对海浪和海底世界都有直观的认识和感知,借着BBC中的旁白,学生对海洋的了解远远超出课文,在这种情况下《读海》一文的学习就非常容易了。这三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对海洋自然会产生特殊的情感,在《我家门前的海》学习中,学生对作者对门前的海的热爱之情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发掘各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先认识美丽的海浪,在潜到海底世界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不知不觉间就读懂了大海,自然而然会与《我家门前的海》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逻辑和教学内容安排能够使各篇课文相辅相成,便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

2. 找文本外部联系点,沟通单元主题与学生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用心捕捉,将其与单元主题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以学定教,有的放矢,还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

(1)根据单元主题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性应用。例如,在第五册第五单元电子时代的主题下,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来看看哪些电子软件和电子服务让学生的生活方便多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用鼠标上网和玩电脑的经验畅想未来书包的样子。电子时代的主题下,与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高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可以深入浅出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课文学习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根据单元主题内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性运用,从而使学生将学习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运用到指导其日常生活中。教材文本都是对一种正能量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生活有所感悟,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第五册第四单元“美丽的乡村”主题中,要让学生对乡村的花园有认识,要让学生对《我从山里回》中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有深刻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山村生活和自己的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学生珍惜优越的物质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来加深课文文本的学习;主题式单元教学法延伸到课外,可以在该单元的一个月中进行某主题的德育教育或者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隐性德育教育功能;主题式单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单元内的其他课文,从而养成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哲学思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单元内文本之间的联系,发掘文本的外部联系,从而以文本为载体,联系教材内外,突出单元主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志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有效整合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0(19).

谈小学语文情景式教学的实施 篇3

关键词:启发;情景式教学;兴趣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它充斥语文课堂,“非语文现象”可以表现为不具有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活动,也可以是无助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师行为,还可以是无关语文教学的环节。它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景式教学:

一、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加以质疑肩自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等车而久久不见车来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会因不耐烦而闷闷不乐,有的学生说干脆打“的士”得啦…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老奶奶内心焦急,却又耐心地等待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二、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 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人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物的 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三、自由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对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灵活、敏捷。叶圣陶先生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情境中,全体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如学习《丰碑》一文时,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就去探究本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就去探究本文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就带着这个疑问去找答案。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探究,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因此,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四、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注意倾听、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加以引导,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开放课堂应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教师的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缺乏学生的参与、思考、想象与创造。在写作教学(写一物品)中,我改变了这种教法 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擞师巡回辅导并了解学生的难点,针对难点讲解,读范文以后再让学生修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有的会抓住一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有的会写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而忽视客观存在,但他们毕竟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探索,并在探索中有感受、有发现,增长了技能。在练习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提倡组内同学问或小组间相互帮助,从而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探究性学习将学生从抽象的课本、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以感受自然、社会和进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知识、对学习的爱 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应是成果和水平的高低,而应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的依据,如参与程度、认真态度、自主创新精神、规范操作程序和信息资料的处理能力等。评价应做到即时、即地、即兴;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研究成果: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数量;重主动参与而不仅是一般地接受别人的经验:重非智力因素的成长而不仅是智力因素的增长:重学生全员参与而不仅是少数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要兼顾个人的活动情况和集体的活动情况,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使语文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开放性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新教材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任效峰,浅析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J].撤育实践与研究,2006(5).

[2] 孙志璞,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4

峄城海尔希望小学 秦守坤

2011年3月我校申报的《基于“生活实践”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级课题,一年来课题组成员认真组织实施。在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科学实践性作业和科学拓展活动中结合课题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新课程改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科学的体会。要想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转变现有学习方式,而进行“生活科学”的教学就是很好的途径,基于以上的原因,本课题组试图通过开展的课题研究,力求能达到:在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学生有发展个性的空间,激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以开放性的教学学习策略来教学封闭性的内容,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

一、研究问题

调查研究当前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相关调查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原因,指导研究活动。

发掘教材中生活实践的科学学习材料、运用实际实践中的学习材料(家庭实践、社会实践、学校实践),使学生对科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科学与实践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的一般模式,让学生经历“实践——科学——实践”这样一个科学体验探究过程,即创设生活实践的问题情境,经历生活实践的学习历程,体现科学“来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生活实践练习,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的良好策略。

二、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是强调让教育回归实践和儿童经验,科学教学的革新重在“让儿童自由探究实践”。

“生活实践”的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校地处农村,师生都来自农村,对农村实践比较熟悉。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本土科学教育资源,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科学课堂教学,为广大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运作模式和经验。

三、研究程序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我科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学习: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科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2.生活科学的理论学习。学习了《最新小学科学典型教学案例赏析》、《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科学意识》,《让科学更贴近生活》、《对小学科学生活化的思考》等书籍和文章;3.有关生活科学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

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够大胆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试图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2、大力开展生活化教学研究课,进行生活问题科学化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大力开展生活科学教学研讨课。其中,杨建华老师执教三年级科学课,赵中新老师执教四年级科学课,皮士进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科学课,刘继华老师执教六年级的科学课,杨全成老师执教的《实践活动教学:美丽的校园》。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生活科学思想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从而确保生活问题科学化研究的有效开展。

3、构建基于“生活实践”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1)教材内容和探究材料要基与农村“生活实践” 教材并非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发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中及时联系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地方不能使教学内容符合我校的生活实际,各种差异是难以避免的,需要教师创作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材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教材上的素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改变教材素材,进一步增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也可以根据时令季节,将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学生生活实践。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周围生活的环境,熟悉的生活物品,学生经验范围内寻找。

(2)课堂教学要基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践

课堂导入,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作为一节课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创设生活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情景,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他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农村小学,对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践,由扶到放,逐步实施。拓展活动时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比如指导学生在班上一角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在家里厨房中研究酱油、醋、食盐等的用途。3.提高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科学素养。学生更善于关注生活,更善于细心的观察生活,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师创中教、教中创。课题组就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教师的科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四、研究结论

1、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奥妙。

2、明确了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学生觉得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应付考试,不是考取高分,而是提高自己能力,积累经验,适应社会的发展。

3、培养了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在个性化的、多向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在同学之间互动中,在问题的论辩中,充分放飞自己的思维,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4、培养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在与老师的互动中,知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应用知识去进行小课题研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5、引导教师积极去研究学生的兴趣趋向,平时自由活动方式和手段,教师积极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充分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学生在不觉中获得巨大发展。

6、研究培养了教师。在实施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学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素养得以提高。当实验教师认识到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不高而难以支撑理想的实验方案时,定期的理论学习,研究活动以及随机的讨论成了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观察、访问成了了解学生的常用手段。民主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的多元化成了每位教师每节课的自觉追求。这种变化既是教师应用新形势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研究之路科学而正确的延伸。本课研究在培养教师方面主要有:

①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本身素质。端正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学会把学生看作真正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习过程及体验后的结果,哪怕还仅仅是一个不够科学的认识,我们注重它,因为这是学生的闪光点,是学生探索发现的开端,只要好好地把握它,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②更新师生的地位和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真正理解倾听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与合作,以平等信任的姿态去善待学生、接纳学生,让学生有安全感、有信任感,才能真正地为自己而学习。

③更新学习的动力

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源,但除了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外,我们还积极地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孜孜以求。我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真正主动的去学。当然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既可以用故事、图片、电教媒体等外在的浅层方法激发,更注重表扬、激励、成功等内在的深层方法激发培养。只有稳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成为持久的“能源”,使能力获得发展。

④更新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教师充分做好导师角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学生在自主收搜集信息的基础,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适时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动力,从而使知识和能力相互增长。

7、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①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把“教”作为辅助“学”的一种手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坚持“以教助学”的教学理念。

②自学与探究的关系

自学是知识的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是探究的基础,而探究发现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是自学的延伸,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③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所以教师要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存在问题:

1、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生活科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以上是我校在开展《基于“生活实践”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以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兄弟学校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3、《课程 教材 教法》作者:鲁献蓉 2003-12-8

4、《最新小学自然典型教学案例赏析》 作者:袁中学 白山出版社

5、《科学课程教学策略》 作者: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

6.《小学科学案例专题研究》 作者:喻伯军

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5

题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时间与研究课题于2010年启动,受到了有关行政领导和业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学校小教研英语组成立了以主抓小学英语教研工作的教研员为主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实验教学工作,确立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方案。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范围内开展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实验。经过两年来的实验,取得了较大成功。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实验从一开始就将国内外现阶段先进的教学评价思想、先进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集于一身,在教材、教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评价改革实验,使实验在起始阶段就站在高起点上。

一、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工作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课堂重心也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这一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为了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自觉的教育行为,探讨教学规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深入的研究教学评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国际上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密切和频繁,外语(特别是英语)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民的外语水平成为国民素质构成的重要成份之一。因此构建合理的、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国民的外语素质的提高是摆在世界各国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国家把外语教学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对外各交往规模的日益扩大,提高国民的外语素质,已经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而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重大问题。作为承担此项重任的基础阶段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改革教学评价入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从教育发展全局看,现代教育改革有两大趋势,一是课程体系上寻求与人才素质培养相一致的课程布局;二是从学科课程内容上寻求科学的目标设定。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要用新的人才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小学英语课程不是单纯的学科建设问题,而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而小学英语课程的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既建设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从学科发展看,我国的外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对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2000年前,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还只在中学开设时,教学评价的功能只限于选拔和甄别,这种评价体系同其他开设外语的国家的教学评价体系相比具有差距;其次是教育评价思想、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方法陈旧,教学评价水平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低。实验证明,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它要根据英语学科教育的目的及原则,对教育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评价在教学中所起的促进和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我校当时的情况看,英语教育、特别是小学英语教育,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课改实验区相比相对比较落后,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在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知之甚少,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已经自发开展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试验,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和我校实际出发,进行小学英语教学实验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二、课题研究的认识及实施原则 1.对教学评价课题研究的认识

教学评价是指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评价。以往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在教学评价概念不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评价,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由于概念不清,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就不能很好地区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高度结构化评价和低度结构化评价、一次性评价和连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教学评价目标存在缺陷。

(3)能力评价和知识评价的关系处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一般认为,知识目标容易进行教学评价,能力目标较难进行教学评价。另外在实际教学评价中重知识轻能力。

(4)在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用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现象是严重存在的,这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区域。学生学习有一个过程,对过程中的情况要用形成性手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要用终结性手段进行评价,二者不能混淆。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二者往往被混淆。

(5)教学评价实施机制存在问题。

(6)教学评价形式趋于单一化。英语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英语测试。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价形式就是测试,而且是套用中考和高考形式的测试。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不知道在英语教育领域中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另外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人和评价的关系也趋于单一。教师运用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似乎是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一种评价关系。教师较少想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也较少想到和学生进行合作评价。

(7)教学评价心态存在的问题。一是被动接受外部评价。二是盲目相信分数指标。三是评价问题合理化倾向。也就是说出现问题归于客观原因,把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四是使用两极标准进行评价。要么好(yes),要么坏(no),没有分析性的评价和解释性的评价。

(8)教学决策问题。教学决策在课程发展的三个部分中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要随时指导教学决策,教师日常的决策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价。我们认为,教师在进行日常的过程性决策中,由于不一定能够正确吸收反馈信息,所以,决策失误往往多有发生。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评价在英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改革力度与效果。因此必须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

(1)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对人的发展状态的评价;评价要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2)评价应具有形成性、开放性与灵活性,起到激励的作用。

(3)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其有信心、有成就感的动力。(4)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取代评价。

(5)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与教学对立或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体系。那么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该依据什么呢? 小学英语课程目的: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所以小学英语的教学评价的目的就应该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英语教学的评价目就和小学英语课程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强调他们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能力的培养。

第一点,评价目的和课程目标都在强调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这是首要的。英语课程目的,绝不是简单的获取一些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要通过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愿望。同时通过学习活动使孩子有一种成功感。但是这些兴趣,这些成功感的建立离不开评价,离不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有意识的、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二点,通过评价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日常交际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评价既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那么在评价过程当中,就要注重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根据这样一个评价目的,考虑到小学开设英语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评价原则。

2.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原则(1)激励性原则

就是要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整个评价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测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与以往的或与一般测试、评估不一样。这里评价是要通过评价使学生产生一种进步的感觉,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要通过评价是学生感到自己是在不断地进步,感到“我能行”。要产生一种这样的感觉。实验中需要认真考虑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有些测试,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失败,比如说过高的对学生提出一些语言方面的要求。过多的集中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而忽视了学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学习策略的运用,合作学习等等这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评价往往使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失败。那么,包括测试手段之后的评价,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有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以往采取评分的方式,对学生采取排队嗝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励性原则应该是评价的第一原则。

(2)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和评价的主体,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所以应极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过程。要能够和老师协商、协调,能够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那么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这样做。可能有的老师对此不一未然,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积极的参与,可以有愉悦的状态。但考试就是考试,是学生在集体的状态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这样一个过程,是严肃的事情。评价也好,考试也好,确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它并不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严肃到了让学生感到恐怖的程度,让学生害怕的程度。因此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所能了解到的,给他们的评价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甚至可以和教师一起来设计评价活动。这样一来整个的评价活动就更加平等、民主。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通过评价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策略。

(3)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的评价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呢?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在国家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在小学的英语评价当中更应该强调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价,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原则。形成性评价贵在形成性生原则

(4)活动性原则

以接近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听、做、说、唱、玩、演进行评价,让学生喜欢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等进行评价。那么,活动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评价当中,要用接近日常教学活动当中的听做、说唱、玩演、视听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5)生活化原则

评价注重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全方位的体验的重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考查内容,设计题目,让学生把英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围绕生活主题展开语言运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6)多元性评价原则

评价不仅应当是多维的,而且应当是多元的。在小学英语课程评价过程中,与课程相关的因素都要成为评价的对象,与课程相关的人都应当参与评价。如: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能动参与者;学生应当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学生应当主动评价教材和课程;学生家长应当参与评价。教师不仅要学会自己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家长一直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也是评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实验课属研究的实施 1.实验对象

本项实验对象是小学五年制三至五年级学生。2.实验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单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涉及到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策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

(1)学生学习兴趣地评价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提问、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情况,原来有兴趣的学生是否保持甚至加强了学习兴趣,原来兴趣不浓的是否有所改进及时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又可以更加有目的的发展学习兴趣,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2)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

单纯的书面测验的考试已不能适应英语课程的发展,但仍是检查学生语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方式之一。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测试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的形式,教师努力创设语言情景,在情景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重点是评价学生基本词汇、语音语调、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掌握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3)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及共同合作精神的评价。对这方面的评价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乐于和他人合作,是否具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通过英语的学习是否对祖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异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4)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

学习策略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的评价,其评价的内容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通过评价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5)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听讲、回答问题以及在对话表演、小组讨论、排演英语小品等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情况。

3.实验的操作方法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贯穿于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并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供选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

(1)学生的自评

学生的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学会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

(2)、学生互评

学生的互评主要是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对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与策略以及参与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的相互评价,以次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

(3)、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简单评价,而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与策略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处理信息技能、思考能力、学习态度、小组活动表现以及学生创造力等多方面的情况。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档案,各种学习活动的情况记录,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报告、教师观察学生课上各种活动的记录表、学生阶段性测验结果及反思等。学习档案是形成性评价的首要内容。学习档案用于收集学生作业、学习行为记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平时的测验以及自己或同学对其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评价意见等。通过学习档案的建立,不仅让学生明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让学生自觉把握进步,体验点滴成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反思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而且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

第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的形式。英语考试一般又分为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听力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听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口试主要考察学生读、说、演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评价将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未来走向。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方法开展英语教学的评价工作,让学生得到全新的发展。

四,实验课题的实施情况

1.实验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

在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全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实验在校英语教研组领导下,在务实验学校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2010年以来,全校共有9班正式启动了实验教学工作。本课题实施分四步进行:

1.基础调研阶段(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31日)2.专题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2月28日)3.总结论证阶段(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0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落实课改纲要及英语新课标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尝试实践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为途径,为促进师生在实施英语课程中实现共同发展,我校以《研究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为学评价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更新教师评价理念,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效益。一年来,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成立研究机构,制定研究步骤

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基础调研阶段(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31日),准备课题启动阶段,全面动员、确定试点班级,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加强理论学习,进行业务讲座,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程论”“评价理论”“测试学”等有关资料与文献,认识到更新评价理念对提高教学效益所起的重要意义,研究评价的问题已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教学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进程,不再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单方面、局部的改革,而是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会引发教育教学领域深刻的变革‘

第二阶段是专题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2月28日),教师深入班级听课,了解各班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完善从更新评价观念到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全过程。通过摸底,发现以往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案例分析、评价案例展示,使实验教师既有理论的奠基,又有实际的样板,减少了盲目与困惑,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实验研究中来。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全校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水平。许多教师尝到了教改实验的乐趣,提高了参与实验的热情,出现了人人愿意参与课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总结论证阶段(2011年1月1日——2011年1月30日)总结阶段。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明确评价理念

1.培训思路

试验之初我认识到,评价实验是否能按计划扎实有效地推进,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实验人员的培训工作是否到位。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整体培训思路: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相结合,构建研究型培训模式,多层面展开工作。

2.培训策略

(1)重视启动阶段的课程培训及评价理论的学习

为了使实验工作顺利开展,自2010年3月起,我校选拔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及富有教研能力的优秀英语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课程培训,就课改理念、评价方式、课程实验等内容进行学习,受训人员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力争将培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2)加强实验进程中的培训

在实验进程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比较多的,培训的内容要跟上实验的进程,教师的困惑和需要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教学评价实验研究组为中介的研究型培训网络,在研究中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进行研究。通过培训网络,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为途径,将学习、研究、培训结合起来,将课改精神迁移到教学活动中,为构建起新型评价体系做好铺垫。

第二、开展校本研究改变教师行为

1.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网络,形成合作互动的实验队伍(1)改变研究方式,形成学校研究制度

英语教学评价虽然是学科实验,但是实验的推进却要求人人是行动者,是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学校即“研究中心”。这就迫切的需要实验教师改变以往的研究方式,形成学校研究制度。实验教师课前课后一起研讨,随时对话,一起反思。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感受困惑问题。教师个体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

(2)与教师合作对话,形成群研氛围

教师深入学校听课,与授课教师一同作案例分析,集体反思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更是受教育者,教研教师与授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在深入学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学校更好服务。

2.转变评价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新的评价理念只有外化为教育行为,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也只有经过教育行为检验过的理念,才能真正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实验教师必须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1)改变评价方法

同时也只有经过教育实验教师必须大胆实新评价观要求教师要把“量化评价”转变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要通过评价的手段收集相关的信息(比如学生的阶段学习成绩),解读信息的的含义(学生学习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等)并一次做出判断和决定(如何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进度)。例如:我校教师许静灵和何燕珍在对学生的口语技能评价时,首先注重对学生口语技能进行训练,她们采取听并跟读、听并复述、读小故事、创编对话等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形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流利自然的是用英语做事情上去。其次,定期给学生创设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处其中深刻透彻的理解语言含义,恰当的使用语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记录。第三,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评价材料,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阶段评价,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评价内容,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评价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阶段评价的表现综合的对学生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她们还为每个学生设立了英语学习档案。教师通过改变评价方法真正激发起了学生运用英语把事情办好的愿望,实现了通过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口语技能的目的。

(2)构建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定位为激励,而激励的本质属性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因此,改变原来的单纯量化评价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型发展的学习式,自然是这场教学改革的亮点。基于此,在教学评价改革实验中,实验教师更注重运用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探知、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语言感知世界。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我校的葛相敏教师,力争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寻找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实际运用能力。她开展了“英语小歌手”、“英语诗词朗诵会”、“英语迷你短剧”比赛、“我们共同的圣诞节”联欢会等活动,评选了校园金嗓子、小小演讲家、英语之星、英语小博士等称号,这些活动既从一个侧面评价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再创佳绩的愿望,为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实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年来,就实验教学的客观效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调控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在组织领导、理论探索、教学研究方面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评价方式方法、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实验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结束了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不利局面,形成了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有组织、有领导、有系统、较完整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格局。这项实验的开辟,为建设适合我校小学特点的先进的课程评价体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校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评价思想和教学评价理论,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接受先进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课程评价改革,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

2.构建了适合我区区情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与先进的地区相比教学评价思想。实验无论从理念上、创意上、内容上、结构上、方法上和体例上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符合《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努力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交际性为一体的评价体系,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喜爱和好评。

3.通过实验形成了先进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

(1)破除了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束缚,展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实验与传统的“甄别选拔”教学评价相反,教学评价中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不是简单的终结性的评价结果,而是依据儿童上进心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从创设趣味性的评价方式入手,重在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2)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形成充分发扬教学评价民主、优化教学评价过程的教学评价模式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验着眼于使北评价者主动发展,教师致力于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评价环境,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既是教学评价的组织者,又是教学评价活动的参与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愉快合作的良好局面,让儿童兴致勃勃地参与评价的实践活动。

(3)教学评价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听说基础,形成了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评价实验遵循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评价方式,使参加实验的学生大量的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铺垫了较好的听说基础。通过三年来的实验,实验班学生在对英语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在听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运用高于同等程度非实验班级的学生。

4.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重在研究教与学的过程评估、重在改进教法、促进,我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得较晚,教学评价实验初期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实验在教学评价上完全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做法,其评估标准立足于了解儿童的学习潜力和各自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为尺度,通过灵活的、趣味的、多视角的综合教学反馈信息,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上需从哪些方面再改进,指导学生在哪些方面再提高。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要形式,为学生设立成长档案袋,不但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策略、文化等方面的养成。重在评价学生以评估的改革,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制定、下发了教学评估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其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淡化分数、强化能力、肯定成绩、不足、鼓励进取、重在发展、导向成功教育,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5.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实验前,我校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特点是: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过重,教师缺乏经验。实验期间对全校英语教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理论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实践性培训、研究性培训等,使实验教师在教学评价思想、教学评价理论、教学评价实践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批教师成长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骨干力量,我校目前有1名教学能手,多名教师在市级、区及教学大赛和教学研讨会上做交流,并取得好成绩。

教师们不断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多篇论文分获省、市、区优秀论文奖。在较演员的组织下,20余名教师合力编写了英语同步评价手册。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6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徐晓唯1

[内容摘要]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跨学科教学作为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存在多样性。本文既是对以往课程整合方式的一种反思,又在实践基础上对如何是适合一线学校实际操作的跨学科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四个主题案例的分析,来阐释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要素和具体经验。

[关键词] 课程整合 跨学科教学 多学科课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将调整为: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课程整合(台湾和香港多称课程统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纵观《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整合的要求主要包括:(1)课程目标的统整,即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2)综合课程的实施,比如品德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等;(3)强调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比如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不同地区在操作策略上略有不同。比如广东省通过实施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来推进课程整合,上海通过研究型课程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两种途径来具体落实。

尽管在政策层面上不断重视和丰富对课程整合的要求和规范,也在实践层面上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但是课程整合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深水区,课程整合如何成为学校课堂的课程现实,这还是需要有一个从认识到行为的革命性转变的过程。

我们认为,这种认识的转变首要的是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政策规范和理论引领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实际进行灵活的实践与探索。这是我们确立《小学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基本初衷,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课题设计与反思的进程。

一、我们对跨学科教学的选择和思考

上海市二期课改推行的研究型课程走两条途径,一种是独立的研究型课程,通过超学科主题探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问题思维与探究能力。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从广东省的运作方式而言,也是通过设立综合学科的方式,以独立课程来推进跨学科教学研究。从试点切入口上来说,比较符合跨学科本身的涵义。但是,对于学校一线的实践而言,还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思考点成为我们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基础。

其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与适应力问题。

研究性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理念迷茫,许多教师根本不理解,也不求理解到底什么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第二,实践技能的缺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创新过程,很多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创新力。说到底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两个问题,就是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适应。

其二,资源和时空的问题。课程综合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对于资源、主题和时空的要求都比较高。和分科教学相对独立的课程方式,对于目前教师的时空和资源的限制往往比较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持续推进课程整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因此,我们确立了跨学科教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1、要让教师成为直接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这主要体现在课题组组织结 1 本课题组负责人:徐晓唯。课题组成员:朱建飞、黄丽娟、赵琦雯、姜丽凤、夏方、沈正亭、邵苓苓 构和运作方式上的变化。

学校选择了4个试点班级(一年级2个班级,二年级、四年级各1个班级),我们采取课题负责人总负责下的班主任项目负责制。

每个班级承担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责任,由班主任负责协调相关跨学科主题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总结。同时,为了协助班主任更规范的做好相关流程,学校科研室承担协调员,对实践与课题设计之间进行调整、组织和协调。通过组织机构上的重心下移,班主任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就相对更加的重要,同时,对于协调员如何把握实践研究的方向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持也提出了具体的挑战。

2、在跨学科整体思路的基础上,从简单的着手,从教师熟悉的着手。我们确立采用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多学科课程模式。多学科课程模式首先尊重各学科本身的知识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它并没有将分科教学对立开来,而是以分科教学为基础,降低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其次,通过主题的联结,突出教师对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和协调,通过统整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多维度发展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

二、4个跨学科教学主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本课题共开展了4个跨学科主题式教学。4个教学主题分别是 “认识自我”、“我眼中的‘花花世界’”、“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以及“聚焦‘文化遗产’”。

三、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流程

跨学科教学力求避免单纯分科知识琐碎的组合,而强调从学生学习过程来思考和设计,因此,我们规范了跨学科教学的基本流程。

1、选择主题和话题

主题和话题是不同的,话题可能和具体内容有关,而主题是话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或者观点。比如兽首事件是话题,而主题是文化遗产。主题是我们将跨学科教学从分科教学的组合推向深层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

2、制定目标

新课改提出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因此,这三维目标是我们跨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而对于跨学科教学本身而言,目标的制定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价值,其一是渗透主题,明确学生学习的预期表现。其二是提供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依据。

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方法,我们制定了目标核查表,提供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的目标确立。

3、主题启动仪式

一般我们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会设计一个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的过程中,通过对话题的探讨和相关信息的分享,主要明确三个任务:

(1)一个阶段的学习主题和目标

(2)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团队的合作方式,活动场所和时间的变化,学习的序列以及相关的任务。

(3)了解主要的评估项目。在跨学科教学中会涉及相关的表现性评估内容的要求,也是作为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引导。

4、教学过程

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由分学科教学、拓展学习与现场学习等共同组合而成,因此它的流程需要结合主题拓展的需要,同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进行跟进设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2)关注过程性的评估和指导。

跨学科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比如个体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因此,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任务驱动,创设相应的评估工具,是支持学生开展有效学习重要保障。

5、主题展示活动

作为主题式跨学科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流程,我们设计并组织了主题展示活动,通过作品展示,经验分享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一个总结性评估,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五、反思

从跨学科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它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了教师学科联合的意识和主动性。

跨学科教学给教师提供了理解跨学科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平台:

其一,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认识到知识的整体性以及学科教学中单学科的 片面性。超越本学科壁垒的视野提升了教师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

其二,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策略方法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尝试和掌握,为教师进一步实践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经验基础。

其三,跨学科教学的运作机制对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与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为教师主观意愿上学习和推动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

2、提供了学生更丰富的、多元的积极体验。

跨学科教学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100%,而涉及到跨学科学习活动任务的学

生参与面也是100%,学生完成作业或者任务的比率占到85%。我们从过程观察、学生访谈和作业成果汇总三个角度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汇总,得出了以下结论:

(1)学生认为跨学科教学很有意义的占85%,较有意义的占15%;(2)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收获很大的占90%,收获较大的占10%;

(3)愿意继续参加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比率中,很愿意的占95%,比较愿意的占5%;(4)在对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排序当中。丰富的学习形式、知识内容的拓展和对主题的趣味性、深刻意义的学习分别排在了前三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跨学科教学多元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的。特别是某些课外拓展的学习,比如有关兽首事件的资料整理、寻找角落里的花等活动需要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收集整理和拍摄,我们本来认为参与率不会很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完成率达到75%以上,某些项目达到100%,而且作品的质量很高,体现了学生更多真实的语言。二(1)班学生王某在寻找角落里的花的过程中,在反馈表上曾经这样写道:“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找,终于让我找到了一朵墙角的花,花朵在角落里静静的开放,无论周边是否有污水,无论周边是否有垃圾,它还是开得很顽强,那一瞬间,我觉得它是最美丽的花朵。”

3、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在跨学科教学中,我们很关注来自家长方面的反馈。从某种程度上,家长也是我们跨学科教学的参与者。比如,听妈妈讲出生的故事。比如对兽首事件的资料调查,我们也邀请了家长的支援。

从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这种丰富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特别是境外班的学生家长,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尤为赞赏,他们认为主题的选择与学习对于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是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的。而多元的学习途径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对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技能提供了具体发展的平台,是真正关注到了学生发展的一种学习。

当然,我们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跨学科教学开展所存在的困难和迷惑。第一,对于跨学科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分科学习内容的绩效,我们还缺乏必要的证据,只能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丰富。因此,跨学科教学最直接作用体现在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学习方式,并通过主题初步构建高于学科知识的概念。而分科学习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分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还是一个有机补充的一个整体。

第二,自始至终,困扰我们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跨学科教学缺少必要的指导性范本和教学手册可以参考。对于如何确定主题,如何开展跨学科教学缺乏必要的有助于综合学习的材料。

第三,在参与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预期的目标。

第四,受现有教材内容的束缚,跨学科教学在话题和主题选择上存在较多的局限性。第五,我们在跨学科教学中虽然也注意到对主题的理解和学习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很明显,分科的体系和目标要求还是会弱化主题本身的意图。

第六,教师在参与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参与机会和理解程度还是多有不同的。不少教师对于学科与整体主题之间的联系,对于必要知识的教学还是存在着迷惑,分科的壁垒还是横在跨学科教学面前的一道厚重的墙。

但是,作为初步的尝试,我们通过跨学科教学这一课题的推进,逐步深化了对知识、现象特点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知,提升了我们对学生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把握,而且从实际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和家长的兴趣也让我们进一步坚定深化跨学科教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美)PatriciaL.Roberts 等,《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朱慕菊、刘坚,《2000年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课程统整研讨会(2001年12月8~9日,台北)论文.

3、李子建,《香港学校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施:检讨与展望》[C],课程统整研讨会(2001年12月8~9日,台北)论文,4、李坤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7

主题班会课是班级德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的平台。为了解决近期的集体困惑,为了学习节日的知识,分享节日的快乐,每月按照规定或自定一个主题进行班会课。许多班主任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主题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题班会课都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且有效地完成班会课的既定目标。游戏式主题班会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如果让学生参与这种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是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班会课的实效呢?

二、核心概念诠释

(1)自我发展:个体或群体在他人的帮助、引导下,借助自我意识的力量,强化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自信,面对新的学习和问题情境,运用不断形成、强化的元认知能力和自觉性,主动寻找适当的解决策略、方法并实施,在其中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自我提升综合素质。

(2)游戏式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以游戏为载体,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主题班会活动,不仅让主题班会课变得更具吸引力,更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小学中高年级游戏式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是指在自我发展理念指导下,运用师生之间的“四导”“四自模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游戏冲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游戏式主题班会活动,从中感受、领悟到主题活动对自己的启发,明辨是非,提高自觉性的一种新德育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进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维普中文期刊”收集下载有关“自我发展”“游戏式主题班会”的研究论文,并阅读有关“自我发展”和“游戏式主题班会”的书籍,筛选整理文献,并抽取观点,归纳现有“自我发展”“游戏式主题班会”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

(2)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当前学校开展主题班会的看法、态度,尤其注意学生对将游戏引入主题班会的看法,为本课题开展自我发展理念下游戏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同时,在游戏式主题班会实施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实施策略。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开展三轮行动研究过程,在自我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展游戏式主题班会的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主题班会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深化学生的自我参与和自我鼓励、自我体验和自我强化、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价、自我协调与自我完善。在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每一轮行动研究的上课、观摩、评课、反思,进一步改进下一轮游戏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三轮行动研究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五个环节三轮循环,最后总结和提炼相对成熟的在自我发展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游戏式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二)研究步骤

1.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4 年 4 月—2014 年 8 月)

研究课题现状,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课题方案,聘请专家指导,论证课题方案,申报区级行政课题。

2.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 年 9 月—2015 年 5 月)

开展行动研究,边实践边研究,初步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游戏式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1)第一轮行动研究:2014年9月—2014年11月。

第一,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游戏式主题班会课,并对游戏式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进行收集。

第二,指导学生参与游戏式主题班会课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予以及时调整。

第三,参加游戏式主题班会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班会课的参与热情及满意度,收集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

(2)第二轮行动研究:2014年11月—2015年1月。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游戏式主题班会课,把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班会课教学设计收集、整理。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实施游戏式主题班会,游戏实施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实施,教师只是参与、观察和监督。

第三,参加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的游戏式主题班会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班会课的设计、实施效果的反馈,收集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

(3)第三轮行动研究:2015年2月—2015年6月。

第一,收集适用于游戏式主题班会课的游戏素材,并进行整理分类。

第二,撰写结题报告。

3.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5 年 6 月—2015 年 7 月)

对课题研究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案例、论文,整理师生实验过程性资料,完成课题报告。在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邀请专家验收、结项。

四、研究发现和结论

1. 根据实践,确定设计游戏式主题班会课的基本流程

2.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参与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小学中年级在参与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时,参照“自我发展教育”理念的自学辅导类模式。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的流程,如果确定主题班会课能采用游戏式,则由学生自主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成立筹备小组,由老师和小组成员共同确定选用的游戏,并落实班会的整体安排。因为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确定主题和选定内容这些对于班会课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老师在班会课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地放手,要边教边带。例如:三年级的主题班会课“我为集体添光彩”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研究的。老师新接班后觉得班级的凝聚力不强,提出这个班会主题,带领筹备小组共同设计出这个以游戏为主,边玩边感悟的主题班会课,效果明显。

小学高年级在参与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时,参照“自我发展教育”理念的自导自学类模式。即:学生根据近期班级中的情况,自主地进行班会的设计,包括: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确定这几个项目后,要征得老师的同意与支持,再确定是否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班会课。选游戏以及班会的整体安排、分工等都可以由筹备小组负责,班会课的设计方案要得到老师的最后审核,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展班会课了。高年级的学生在整体的能力上优胜于中年级,他们能比较清楚近期同伴们的情况,从心理上他们更愿意参与自己设计的活动。再加上电视综艺节目也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游戏,他们模仿甚至从中改良玩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设计班会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学生参与游戏式主题班会课的效果

学生参与游戏式主题班会课的效果主要通过班会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主题班会课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与传统班会课的效果进行对照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为此,我们为试验过程中的每一节主题班会课设计主题班会问卷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当前开展主题班会的看法、态度,尤其注意学生对将游戏引入主题班会的看法。在游戏式主题班会实施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示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

例如:为了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如何参与设计游戏式主题班会课,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处理班会主题内容的前后变化,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一次题为“我为集体添光彩”的主题班会课。围绕这个主题,创设三个游戏,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为集体添光彩?学生在活动中总结出为集体添光彩有三个要求:1做好自己;2团结互助;3目标一致。在班会课前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下表所示。

通过问卷的统计数据,我们对游戏式主题班会课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热情高涨。

(2)游戏式主题班会课比普通班会课更受学生的欢迎。

(3)设计和实施游戏式主题班会课使学生乐于参与,对达成班会的主题和目标起着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反思

(1)把游戏引入主题班会课能吸引学生参与,无论是中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听到主题班会课由原来比较单调的形式变成有游戏的加入,都跃跃欲试,主动参与设计。但是,并非所有主题的班会课都适合引入游戏。

(2)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进行游戏式主题班会课,更热衷于参与游戏的过程,而对游戏后的反思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这一点我们应该在班会课的设计环节着力思考与解决。

小学英语实施主题情景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主题式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农村现实生活及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确定活动主题

1.选题原则。选择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活动主题的适宜性和科学性,在选题过程中,一方面,应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发生的重要事件来进行,体现活动的生活性;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选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身心特点选择便于学生行动、观察、研究的内容,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现活动的可操作性。

2.主题含义。所谓主题,就是研究的课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某一事实、活动或现象的领域。它不仅包含了某一概念的广义属性,而且也包括了某一概念或事物的关系、原则、理论和规范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面对城市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惊叹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惊叹的同时,我们用实践证明,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另辟蹊径,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乡土资源,结合农村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教育,成为农村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主要依据。

3.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因此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确定的,这为主题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着“立足于农村生活气息、着眼于农村文化底蕴,从身边找起、从小处入手”的立题原则,引导学生在各自熟悉的生活、自然世界中寻找感兴趣的话题,放眼周边的生活领域,开展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挖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充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的要素。《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自然资源的开发。农村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引导组织学生关注周围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农村大自然,作为学校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课堂。

2.社会资源的利用。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践”是核心要义,只有将“实践”真正放置到社会生活中,“实践”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利用社会资源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激发学习的动机。

三、实施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评价的多元性。首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及成果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同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评价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即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组评、班评、家长评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即通过“学术交流会”“成果展”“辩论会”“才艺大展示”“报告文集”等多种形式,充分引导学生展示自我,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展示舞台。

3.评价的反思性。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的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元祥.走向课程领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毕业实习接收证明格式下一篇:广电网络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