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共11篇)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1

摘 要:本文以独立实践课和学科竞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解决的办法。发现,这两项专业实践活动在师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师生关系、促进就业也产生了较大的作用。但这类实践活动由于是在课外开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平台建设、科学管理、有效宣传等方面都还亟需改进。

关键词:专业实践;独立实践课;学科竞赛;新闻传播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报告挑选了南京晓庄学院开辟的两项专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解决的办法。这两项专业实践活动一是独立实践课,二是学科竞赛。

独立实践课是新闻传播学院在正常课时之外开设的课程。首先由老师开出课程,形式主要就是专业实践,课程涉及平面媒体、影视、表演等,每门课程计划学时28学时,1个学分,由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学时。每个学期学院内部组织教学委员会对各门课程进行考核,确实有实践成果才能算老师的工作量。每个学期都有独立实践课的开设。《新闻编辑学》课程根据学院独立实践课要求,开设过《数字作品制作》的独立实践课,共两次。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列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1]。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科竞赛是学校层面组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拼搏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由老师申报,学院推荐,学校删选,最后立项。每年的年底组织专家考核评审结项情况。学科竞赛的立项结项工作是以一年度为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报告采取的是访谈法。分别做了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从师生两方面角度来看待独立实践课和学科竞赛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

访谈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教师的访谈材料来源于11月8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在本院召开了一次教学实践课的座谈会。参与座谈的是开设了独立实践课程的老师及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大概10人左右。座谈时长1小时40多分钟。

学生的访谈在20的上半学期来实施完成。以独立实践课和学科竞赛在学生实践中的情况为调查题目,对新闻传播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大概10人次。

三、研究分析

1.对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作用

(1)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独立实践课和学科竞赛都是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实施内容,着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大部分的课程在课堂进行,无论是教学时间还是老师的精力,都不能有效、深入地展开实践活动。专业实践课的.开展就是弥补学生实践不够的短板。

①有的是掌握了新的技术。12广电新闻班的王同学说,“比赛(方正飞翔比赛)很好,挺喜欢的,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方正飞翔才起步,软件存在很多bug,给我们使用,碰到问题反映给他们,他们再去处理。这样整个软件就很完善了。过程很好,比在教室听那些老师有的没的讲些好太多,不如自己去学东西,印象更深。”

②有的是使书本知识得到了应用。13广电新闻2班的余同学,“经历了整个杂志的编写流程,发现原本我们平时不在意的字眼,其实都是笔者和编辑精心编排,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平时我们不在意的某些专业知识,最后发现是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某些编排的方式,某些吸引读者的手法,其实书里都有所提及。这种实践形式是非常可贵的,使书本知识不再局限于考试和文字,可以更多地运用于实践当中。比较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其真实意义,不经过实践检验,永远无法体验到知识的真谛。”

③有的是锻炼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必备的写作能力。15新闻传播1班彭同学,“主要是写东西,长时间不写作就会很不适应去写东西,也没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有个组织可以要求定期写点东西挺好的。学校并没有给我们强制安排写作,但实际上我们很需要加强文笔多写多练多动脑子。只是我主要负责第三版面,一般都是写一些紧跟社会热点的东西,我觉得第一版经常写新闻稿的收获会更大。不管在新媒体部还是普通写稿,我都觉得可以锻炼策划能力,我们经常会跟着学校和社会最近的热门话题來定具体每一篇的内容。跟着十分快报我还认识很多学长学姐还有老师,还有一些好朋友,其实对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帮助。”

15广电编导2班胡同学,“有必要多开展这类的实践课程,新闻专业的就应该多接触写新闻,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发展”。

(2)心理素质造就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2

对新闻策划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节点,对于引导新闻的方向、提高新闻工作质量、打造精品新闻工程有着积极的价值,是开发新闻价值,满足社会新闻需要的一种积极性地应对策略和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当前的新闻工作中,新闻策划的方法和措施已经有了一定地运用,但是由于认识上、方法上的问题新闻策划的效能还不能被全面开发出来,在新闻学界已经看到了这一现实性问题,并正在加强新闻策划的相关研究。新闻工作者应该利用当前的时机,通过新闻策划方式和策略的应用和研究来丰富相关的经验,更好地强化新闻策划对于整个新闻的地位,充分发挥新闻策划的价值与作用,使新闻策划能力得到提高,新闻策划的研究得到深化,在提高新闻传播有效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提升新闻工作的综合能力。

2. 新闻策划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

2.1 新闻策划的基础性地位

新闻策划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客观的新闻和失误是新闻策划的根本与基础,是更好地形成新闻工作的起点,可见新闻策划对于整个新闻工作的重要价值与基础性地位。根据当前新闻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策划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于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例如:对于重大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的深入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的策划应该围绕新闻的核心,从各个层面上形成对新闻内在价值的一系列开发与探究,这样的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工作变得更加具有分量,新闻的深度也才能得到有效地保证。另一种是对于某一时期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例如:每年的两会就需要新闻策划工作进行重点策划,这一时期的新闻策划工作要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做到深度解读,既要做到合理预测,同时也要做到细致报道,让党和国家的发展趋势得以更为系统而全面地展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新闻策划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扩大新闻工作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新闻工作的整体质量。

2.2 新闻策划的重要性地位

新闻策划具有先瞻性,当前各类媒体和网络正在不断发展,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策划可以确保传播质量的提升,这一点新闻界有着强烈地共识,因此,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展开了新闻策划层面上的竞争,希望通过创意方面、角度方面的突破来提高新闻的质量,进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当前应该对于新闻策划的选题做到有效把握,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策划做到心中有数,形成新闻策划、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联动的工作方式,在提高对新闻敏感度的同时实现对新闻的掌控能力。新闻策划具有规范性,通过新闻策划可以有效而全面地对新闻工作的各项细节进行统筹,形成新闻工作对新闻事件更好地集中,有利于在控制的体系中实现新闻策划工作的真正价值。新闻策划具有纠偏的功能,通过新闻策划工作可以预防新闻工作在不同阶段而出现主观臆断的错误,这就有效防止了扭曲新闻事实报道的产生,从制度和体系方面避免了虚假新闻报道的出现。

3. 新闻传播中新闻策划的具体作用

3.1 新闻策划有利于突出媒体特性

媒体特性是确保新闻竞争中核心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基础,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想把新闻做到精品,新闻策划是其必要途径,在当前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之下,独家新闻已不复存在,如何体现媒体的价值与能力是新闻策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要做到更加深入地剖析、阐发不同观点、突出新的思想观点,就要发挥新闻策划的作用。策划也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媒体风格,当前任何内容都有被重复运用的可能,如果不打破同质化竞争,媒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单质化趋向。新闻策划也是使新闻领域百花齐放的关键所在,当前不仅不同类型的媒体拥有不同的风格,就连同一类型的媒体也存在不同风格,这样有利于不同媒体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

3.2 新闻策划有利于体现新闻的导向性

价值取向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核心,新闻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作为工作的导向。新闻策划必然会将策划者的主体意志突显出来,涉及对事物重点、角度与时机等的把握,因而在客观陈述事实的时候也融入了一定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与价值取向,比如有一篇名为《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的报道,只有600余字,却斩获了第13届中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这类报道,多数记者只会一事一报、一事一议,但这篇报道的作者却实现了以小博大,且不拘一格地运用白描手法,使受众产生一种如睹其状、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于平凡中见真挚,尖锐地折射出当前存在的医患问题,这是针对具体事情所做出的反思,这也是正确而鲜明导向性的体现。总的来讲,新闻策划是对受众所需要的新闻需求做出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反应,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之时,必须与新闻传播环境相结合,只有对受众充分了解,才能不断优化当前新闻传播环境,新闻策划水平的提升。

结语

根据新闻工作的时间和本研究对新闻策划的论述,新闻行业应该高度重视新闻策划的研究与应用,要突出新闻策划的优势,使新闻能够充分发挥出经济和社会效力,形成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突出新闻策划价值和作用为切入点,形成新闻工作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措施与方法,建立起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机制与体系,为新闻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宇庆.互动余动灵动能动——刍议新闻策划的“四动效应”[J].新闻导刊,2007(05).

[2]刘金凤.新闻策划的组织与实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3]郑智斌.对“新闻策划”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董天策.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新闻传播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来说,应该加强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积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所以,笔者就这一问题分析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合理举措,以此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型人才。

一、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

(一)树立融合的理念,选择科学的方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实践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应该将融合的理念培养起来。作为融合报道来说,主要是从事情内容出发,并且针对报道形式的特征,选择比较适合的形式,以此发挥优秀的报道效果。比如,观察文字的理性特征,如何能够积极引发人们的思考等,就可以进行深度报道;而对于图片来说,可以对画面进行瞬间定格,以此为读者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极具表现力。而对于视频内容来说,结合了声音与图画的形式,能够积极吸引观众的眼球,可以进行动态场景的表现[1]。另外,作为数据图表来说,主要结合了数据与文字的形式,可以使内容的浏览更加方便。因此,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清融合报道的特征与内容,而且还要积极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特征,以此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多层次建构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起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内容。首先,需要积极从时代发展要求出发,构建新型的媒介融合专业;其次,应该对以往的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合理改革与创新,并且对其考察手段进行改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征,而这就需要积极洞察未来几年的发展;还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另外,还要在评价学生实践课程的方式上,应该以实践作品为主,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此外,还要将多层次的实践基地构建起来。在校内,作为新闻院系来说,应该积极沟通学校宣传部门,建设相应的校园广播、网络、报纸、微信平台等。而这些平台需要负责相应的对外宣传的职责,而且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积极的帮助。而在校外,可以进行媒体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且加强校内外媒体基地的融合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校内进行实践学习;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可以走出校园到校外的实践基地中进行实习,从而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提升。

(三)教学硬件的更新,创设媒介融合实验室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而随着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可以积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新媒体教学实验室。当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传统的采集与编辑等,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该积极改善以往的教学平台形式,应该将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构建起来。此外,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应该适当的追求时新性,并且加强平台与业界的结合发展[2]。比如,可以在业务流程方面,对媒体工作模式进行模拟,也可以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此外,还可以打造一种综合性校内外学习平台的形式,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积极为学生的实践学习而服务。例如,在学习报纸编辑课程过程中,可以将电子图文编辑、网页制作以及网络新闻编辑等内容纳入进来。最后,针对当前的一些比较有实力的院校,可以加强与当前新媒介的融合。比如,开展网络传播、动漫设计等等内容形式,能够使学生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

二、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来说,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还要注重教学设备的积极更新发展,这样才能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积极的帮助。高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并且培养自身的媒介融合的理念,使学生能够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获得积极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陆益峰.试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走向[J].新闻传播,2016(05):116-117.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4

摘要: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通过有效途径的培养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加深学生的道德培养,认识国情,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关键词:实践;德育;品德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打造学生的精神领域。德育教学理论性强,而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德育教学中增加实践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

课堂教学不完全等于德育,德育的真正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只有在实践体验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而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得到实践的锻炼,因此其道德体验将会更丰富,道德认知将会更深刻。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调查,德育课堂教学始终停留在晓之以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上,所以德育课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学科体系没有打破,课程结构单一,德育课的吸引力不强。

2.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和德育养成的途径缺乏,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课程内容主体性不突出,与专业和企业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企业实践模式不突出。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在存在的问题中,德育实践课的缺乏使学生不能真正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德育教学的真正作用不能得到发挥。所以德育教学急需进行改革。

二、德育实践课的改革原则

1.“三贴近”原则。在实践课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贴近学生”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德育课程教学更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贴近职业”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认识,更好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贴近社会”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实情,贴近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培养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

2.能力本位原则。德育课程改革也应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通过实践课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改革中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依据,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德育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创新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保证,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主题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教学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针对课程改革内容,合理设定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挖掘教育主题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辩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便于学生领悟道德准则、形成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能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教育,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根据专业特点,德育教师可设计下列实践活动载体:1.主题小游戏;2.主题演讲;3.主题诗歌朗诵会;4.主题情景剧设计;5.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读书活动;6.举行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故事会;7.寻找我的行业偶像;8.新闻小评议等。

四、评价模式的实践改革

1.评价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

2.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边学习边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

4.知、信、行相统一,要求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列为评价的重要方面。

德育实践课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特殊功能。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5

2.1 摄影构图和产品设计

摄影的构图规律同样适用于产品设计。摄影构图是一种艺术性活动,是通过对可视物的各种要素的组织、安排、处理,以达到某种“富有意味”的画面形式,或者通过形式语言表达某种主题内容 其构图目的是 通过画面结构的形式感以表现作品的内容。

下面分别从构图法则和构图形式两个方面,来讲解摄影构图的具体含义。

2.11构图法则与产品

摄影构图的法则是:突出主题,视觉平衡,虚实相应。一张摄影照片,要突出主题,这样人们才能一眼就能明白摄影师的意图,同样一个产品如果在设计上没有主题,可能就缺乏感染力,消费者很难识别。在构图中,利用平衡元素构图、能给人以稳定、协调的感觉。平衡分为对称平衡及非对称平衡两种,非对称平衡的构图,往往比对称平衡的构图更富有动感。在摄影图片中,景物的大小、形状、重量和方向、以及色彩等都对视觉平衡有重要影响。一张好的摄影照片在构图时要平衡,人们需要画面的平衡,即为了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 ,不平衡的构图,看上去不完整,平衡是使人愉快和称心的“美”的要素之一。虚实是指被摄主体与空间前、后景的清晰、模糊的程度。运用的手法不外乎藏虚露实、虚实相间、以虚托实。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渲染气氛,增强空间纵深感。

2.22构图形式与产品

摄影构图常用的构图形式有:1)垂直与水平构图 2)三角形构图 3)对角线构图4)框式构图 。以垂直和水平方向排列组合的形式均属垂直与水平构图 其特点:具有稳定、安静、沉着和庄重的特征,所以,它又称为“静止构图”。物像被组织、排列、分割成为底端大、顶端小的三角形状称为三角形构图 ,正置三角形最具稳定感,它的底部被人无意识地联想到“基础”;倾斜的两个边向上汇聚为一点,具有稳定和崇高两种基本特征。所以,它又称为金字塔构图。倒三角形是很不稳定的形式,多数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来运用。倾斜三角形包含两种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富有动感 。对角线构图又称斜线构图,是由画面上物体按照对角线方向排列组合成的整体形式,其特点:极富有动感和戏剧性特征,并能较好地表现物象之间的呼应关系。 利用具有框的形状的物体将主体框起来,以达到突出中心,形成独特的形式感。其特点:画面具有完整感。

在产品设计中,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造型的诞生,我们在设计新产品时,产品外观各元素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点,线,面如何组织安排的过程,也就是构图的过程。在设计产品时,要求在产品外观上要有一个主题,产品上各部分构成及按键的设置,都需要利用美学的知识达到视觉平衡,产品上各种材质的设置,比如:通明材质和不透明材质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摄影构图中,虚实相应的应用。总之一个新产品的产生,时刻都离不开摄影构图的相关知识。

2.2摄影用光和产品设计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6

陈霞

(永安市第三中学,永安,福建,366000)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兴趣缺乏以及内容的胡编乱造和脱离生活实际。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消息写作贯穿于初中写作教学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很好的途径,消息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入生活,并能有效观察生活,同时还能促进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关键词:消息写作,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On the Role News Writing Plays in the Middle School’s Writing Course

Chen Xia(Yong’an NO.3 Middle School, Yong’an, Fujian, 366000)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Middle School’s writing course, and the most noticeable one is that the students are not fond of writing and the compositions they write are what they make up and not related to the real life.One way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writing news in the Middle School’s writing course.News writing can arouse students’ writing interest, improve their observation ability of life and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Key Words: news writing, obser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写作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可以说贯穿于人的生命之中,而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阶段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重要,而且要有在对生活观察基础上的独特的情感以及感受和表达的创新性。或者我们说要求学生要能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情感,善于发表认识。这些对教师的写作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存在着随意和无序的问题,而中小学写作课长期遵循的“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的步骤在第一个环节就出现了问题,教师的命题往往是一些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题目,使学生不得不或胡编乱造或虚情假意。如一教师的题目是《春天,我喜爱的季节》,很多学生不喜欢春天,自然也体会不出春天有什么可爱之处,便也只好编写无病呻吟之词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兴趣和激情便在僵硬的了无生趣的命题之中消磨殆尽,而写作课也成了学生最头痛甚至厌恶的课程。教师命题能力的缺失、写作教学创新能力低下和写作教育理论的缺乏使中学写作教学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写作教学状况虽亟待改变,但要根本改变却需要从提高教师写作水平和修养入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进程,而从目前看,教师可以从写作出题方向和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从而改善写作教学现有的局面。

在笔者看来,在初中阶段有意识进行新闻写作的练习和指导,是提升学生兴趣,改变目前写作教学僵化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和议论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以消息写作有效观察生活

《韦氏百科全书》对新闻的定义是:一是消息,指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二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在这里我们取第一个定义,消息写作指的是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写作中要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消息的写作能使学生首先能真正打开自己的五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发现熟悉生活的新鲜处,而又跳出教师命题的限制,真正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如教师能自己撰写学校或社会新闻,或退而求其次选择当地报纸或电视的生活新闻进行分析,而后每周让学生写作一则百字左右简短消息,内容不限,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情况。选择当地或学校生活中的新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国家大事可以记录,生活小事对自己的人生或许更有意义。通过生活消息写作学生能真正有意识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生活进行观察,并审视他们的内涵。平凡的生活在发现的目光下往往便具有有意义的、独特的内涵。从心理学上来说,带着写作的目的进入生活形成一种有意注意,而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观察。

观察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抓住事和情的主要特点1。消息写作的价值在于消息报道的事物或情况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新鲜性,对报道的精华部分要展示得具体充分,还要有细节的运用,通过细节表现特征,使消息有血有肉。消息写作可以通过对细节的运用和新鲜性的追问来把握事物和情况的特征,从而培养对事物的特殊的敏锐感觉,或者说是一种“新闻敏感性”这对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特征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以消息写作激发兴趣,感知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而且教师强调的是作文训练,在不断命题训练下,学生找到了套题的方法,没有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失去了真情实感,内容虚假的作文比比皆是,甚至通过背范文来应付考试。而“作文立其诚”的思想早也被一部分老师弃之脑后。这些种种现象对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形成以及真诚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由于套题和套范文使学生丧失了自由的表达能力,也丧失了表达的创造性和创新力。长此以往,写作兴趣的丧失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无思想、无创造,自主表现力低下,情感水平低下。

新闻写作能将学生从被命题限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消息写作,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周围生活进行快速反应,消息的内容上可至国家大事,下可达生活小事,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怪异事等等皆可入文,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周围生活为对象写作消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用新视角看生活中熟悉事,从而挖掘生活的内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生活即是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2 当学生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时,这种生活对写作是无意义的。消息写作可以让学生积极地用自己的情感和感知参与生活,在观察和写作中积极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进行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作时,消息写作的内容往往可以作为鲜活的材料,写作各种文体时也自有源头活水来了。

三、以消息写作促进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

3界的奥妙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消息写作可以让学生汲取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有人认为,中学生写消息像记流水日记,只要记录下来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稍加整理即可。4 这种说法其实忽视了在消息写作中如何突出细节,如何选取能表现事物和情况特征的内容,如何为自己的消息取个恰当的标题等等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如果只是记生活的流水日记,消息也就失去了吸引人眼球的力量。

事实上,特征是否明显,表现特征的细节是否丰富是决定消息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消息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在导语写作中,如何精炼提取最让人感兴趣的特征进行表现,在主体写作过程中,再造想象重现生活的情景,而创造想象则选取有意义的细节和情节作为材料,丰富导语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物的特点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主体和背景,都需要学生积极调动思维,发挥想象能力。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而标题的撰写更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标题不但能让人了解新闻的内容,还能紧紧抓住人的眼球,吸引读者向下看新闻的内容。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优秀新闻标题的撰写上,教师可以在这个方面积极引导,通过对同一则新闻不同标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优秀标题的魅力,鼓励学生撰写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的标题。而形象生动、独具匠心的标题正是学生在写作上的创新能力的表现。

消息写作教学能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积极关注,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不仅可以增加作文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判力。当学生对写作消息感兴趣后,往往可能对同一事件会寻求不同的报道阅读,而消息虽然不能夹杂议论,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同情感色彩的语言的运用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倾向性,所以消息也并非“零度写作”,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个事件不同态度的比较阅读增强学生思维的理性,改变过去作文训练单从一方面看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评判力。

当然,要能够将消息写作贯穿于初中写作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媒体素养,具有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具备新闻的实践能力能够自己写出比较合格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时评等,同时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关注新闻、关注人生和社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行生动有趣、有系统的消息写作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屏障,为扩宽学生写作视野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7

从社会传媒行业普遍反馈的信息我们看到, 当今很多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不是欠缺实践经验, 就是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行业的要求脱节。这反映出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传媒对人才多方面、深层次的现实需求, 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所言:“新闻媒体需要的, 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 高校却在大量培养!”。因此, 如何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务实践, 来反思和改革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 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学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 “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在我国许多院校的新闻专业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一方面, 表现在实践课程的比重偏低。在教学计划中, 理论课的课时和学分要远多于实践课的课时和学分, 学生技术技能的培训环节比较薄弱。另一方面, 表现在实践课课时分配不科学。比如实习阶段,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并不是通过几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学校往往只在第六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短暂的统一实习, 学生往往还来不及熟悉或开始熟悉实习环境和实习过程, 更谈不上进入角色, 就已经到了实习结束时间, 学生根本得不到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熏陶, 更不可能完全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2.2“单一式”实践教学方法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在课堂教学上, 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袭用传统的“讲授教学”, “老师讲, 学生记”仍然是主流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系统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对“单一运行”的状态, 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对接。此外, 由于一些学校新闻专业受师资、实训设备、实践基地、实践教材等因素的制约, 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层次性, 实践模块设置也是注重单项、缺少融通和综合, 使得学生即使能在校内完成单项职业技能培训, 但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系统融合机会的训练, 学生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如对于新闻实务类项目来说, 学生一般都在学习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新闻策划等专业课程时, 进行了单项技能培训, 但在综合运用这些课程知识来进行校园媒体的改版策划时, 较多同学不知从何入手。

2.3“封闭式”实践教学环境导致与行业联系松散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对口取决于最后用人单位的标准。但是目前, 大多数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从目标设定到环节设置统统是高校本身的“一言堂”, 更多考虑的是新闻院系要做什么事, 培养什么样的人, 忽视了用人单位究竟需要做什么样的事, 需要什么样的人;重视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忽视微观的实践操作步骤的细化。来自传媒业界的鲜活的专业智慧和现实需求不能系统地参与到新闻教育的过程中来。如此封闭的实践教学环境自然会使得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出现了不懂新技术、不懂新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等问题。

3“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议

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该形成一个完整实践教学的体系, 其中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和环节。

3.1 树立“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理念。

高校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坚持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主动邀请传媒行业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中来,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工作开展、特色专业培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感受和评价, 主动获取社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信息, 进而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探索按专业类或岗位群招生, 构建“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保证将新闻界的最新经验引入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整个教学进程, 并能适时地根据行业用人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

3.2 构建立体的“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

首先, 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加大实施专业实践课程的力度, 增加实践课时比例, 有必要的话,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可以达到1:1。同时, 在新闻专业课程学分的分配上, 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例,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其次, 要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渗透其中, 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并使实践课程之间具有较好的衔接和循序渐进的步骤。例如, 可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实务类课程间的壁垒, 构建实务类课程一体化体系, 并开展新闻实务一体化的实地教学:由专业教师定期带领学生们走出去, 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确定选题、选择采访对象、拍摄新闻照片、撰写新闻稿件或拍摄新闻节目、配发评论等等。实地教学可以还原新闻工作的本来面目, 手把手地带领学生进行新闻记者的实战操作。

最后, 要联手传媒业界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需要把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业界人士引入新闻传播学课堂, 特别是要让业界优秀人士担任新闻传播学学分课程的授课, 将新闻界的最新经验、经典案例引入整个教学进程。在这样的结合中, 学界和业界可联手设计教学进程, 制定严谨的教学方案, 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工作原则、技术方法体系进行精准认定, 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规范。使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能够得到来自新闻实践前沿的智慧滋养, 也不失技术体系的缜密和教育进程的严谨。

3.3 组建开放的“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环境

构建开放的“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环境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实习过程中突出“实战性”。与封闭的实践教学环境中零碎的、截面的印证性实践不同, 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中需要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角色。在严谨的领导和指导之下, 报社能否让学生们独立完成一个深度报道任务?电视台能否让学生们独立拍摄一档专题报道节目?网站能否让学生们独立运营一个即时更新的栏目?只有实战才能真正地培养和锻炼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真才实学。

二是建立种类丰富的实习基地。媒体业态是丰富的, 各种区域媒体、各种行业媒体、各种级别媒体、各种形态媒体甚至非媒体行业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丰富阅历、扩大就业的专业平台。过于单一的媒体实习取向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和能力。

三是高校和业界的联手规划、共同管理。新闻人才的培养是媒体单位和教育机构共同的任务。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在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方面, 需要学界与业界联手, 共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做出严密的设计规划, 建造学界业界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

4 结语

新时期的传媒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不单是理论教学所能解决的, 还有赖于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不断改革教学思路, 围绕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起一套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目前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摘要:本文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索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如何利用就业市场提供的信号, 按照需求导向的规律重新构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制。

关键词:需求导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志伟.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 (8) .

[2]李忠昌, 周宏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传媒教育.2009, (5) .

[3]胡忠育, 胡昌龙, 邹华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量化评估[J].中国科技信息.2005, (6) .

[4]郭小林.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学生实习合作平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 4) .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8

关键词:数字乐队;音乐教学

一、什么是数字乐队

数字乐队,是一种新型演奏形式,是依靠多套电子音乐制作系统(PC+声卡+MIDI键盘)协同合作,运用数字乐器模拟真实管弦乐器的声音,通过演奏者演奏音乐作品中的各个声部,再将各声部的音频信号经音响设备功放,达到几十个演奏员才能完成的管弦乐队效果。

二、“数字乐队”参与中等音乐专业教学的初衷与现实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决定让学生从中学阶段就开始进行“数字乐队”的尝试。

(一)初衷

附中引入“数字乐队”的初衷是提高作曲专业学生的听觉意识,具备一定程度的键盘演奏基础的学生依靠数字乐队,通过演奏键盘来模拟真实的管弦乐队声音。多声部听觉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排练音乐作品时可以同时得到训练,以此提高音乐专业基础素质。

(二)现实基础

我们在电脑中预装音序器软件Cubase SX 5,以虚拟采样器Kontakt5为音源载体,选用LA String、Cinematic String、Berlin Woodwind、VSL Brass等采样音源,演奏员每人控制一套电子音乐制作系统,演奏一种或一组乐器。

同学们通过对MIDI键盘上的Modulation轮(CC1号表情控制器)、Volume踏板(CC7号控制器)的控制来表现音乐强弱;将演奏法(连奏、断奏、拨弦、震弓等)转换控制键用自定义的方式集合到键盘上。解决了“数字乐队”演奏弦乐器时演奏法转换的难题。

(三)乐队编制

附中的数字乐队将管弦乐队编制缩减至“弦乐组”或者“弦乐组+圆号”。因此,附中“数字乐队”以5个人为基础,控制5套音乐制作系统。

基本配置有两种:

1.5人分别担任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2.以第一种组合为基础,将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合并给一位同学演奏,另一位同学演奏圆号或者整个铜管声部。

三、“数字乐队”在中等音乐教育层面的优势及阶段性成果

(一)数字乐队在基础教学中的优势

1.无懈可击的音色和没有偏差的音准

“数字乐队”的音色,是通过录制世界级交响乐团演奏的高精度、高准确度、高还原度声音,具有模拟合成音色无法比拟的真实听觉效果。学生们在用最好的音色、最标准的音高来对他们自身的音乐感知系统进行生成与架构,通过不断聆听来树立音乐的标准。

2.即刻还原的听觉体验

数字乐队拥有即刻还原谱面音乐的能力,能够使演奏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谱面音符的正确音响。这对于立体听觉尚未得到系统开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教辅工具。将谱面音符直接转化成为实际音响,是实现作曲者心中所想与谱面音符、实际演奏效果三者相一致的高效率武器。

(二)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在“数字乐队”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磨合练习,数字乐队现已能够完成诸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梅花新调》、《京剧曲牌联奏》等唱腔与新编曲牌音乐。并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毕业音乐会上都采用数字乐队+传统戏曲乐队的方式将学生作品呈现给观众,提高了音乐会的质量和气势。

四、“数字乐队”在中等音乐基础教学中的若干思考

附中“数字乐队”从无到有,离不开老师、学生们辛劳付出。笔者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数字乐队”对学生的影响:

(一)对于专业课的积极促进

数字乐队的出现给熟悉键盘演奏的作曲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作曲学生也能坐在乐队中间,感知音乐、了解乐队,在演奏的过程中提升视唱练耳、和声水平。

(二)对演奏员键盘演奏水平及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转瞬即逝的完美。学生通过数字乐队的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键盘演奏水平,还提高了反应能力与速度。

(三)学生关注声音的呈现效果

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们在演奏中能通过听觉来控制和调整自身的演奏技巧与力度,通过耳朵来校正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将谱面的音符学习转变成现场演奏的音乐学习。学会通过听觉发现音乐的细微差别,将书上干巴巴的音符转化成真实、立体的听觉效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乐队演奏,要合作、协调、统一。在指挥的带领下,每件乐器或者说每个乐器声部都要紧密配合才能将音乐完整呈现。学生们在演奏各自声部的同时还要顾全大局,只有在乐队中演奏才能全面了解乐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当然,数字乐队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民族音色缺乏、某些合成音色仿真度不高、学生们对于音色的驾驭能力不强都是制约数字乐队在附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但是,随着科技与数字音乐的不断发展,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音色被开发出来,我们在教学中也会不断提高学生们对于数字乐器的掌握、操控能力。

毫无疑问,“数字乐队”这几年在附中的开展,无论对于专业建设还是学生学习都大有裨益。数字音乐技术辅助传统音乐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苦涩的学习变得生动立体。尖端的教学体验将作曲主课、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乐理融为一体,让课程之间不再有隔阂。最重要的是,数字乐队能训练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思维,促进他们对音乐的全方位了解与感觉。

将数字乐队引入到中等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在技术层面上已经不存在障碍。通过“数字乐队”将专业课与基础课结合在一起,这门新颖的综合实践课程也必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将中等音乐专业层次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卢小旭,汤楠,张火.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精华技巧[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9

【摘 要】:练声曲是专门为声乐训练而制作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有目的地训练某方面歌唱技术的歌唱训练 方法。本文通过对练声曲的论述,总结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作用。同时指出我国练声曲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在 声乐教学中重视声乐练声曲的运用,推动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练声曲;声乐训练;优势

【正文】:练声曲,是一种带有钢琴伴奏的声乐练习曲,它是用一个或者多个元音字母演唱,在声乐教学中被公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教材,然而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只有正确的认识到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声乐教学变 得更加规范化。

一 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练声曲是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咬字发音的问题,能满足各种声乐作品在声音和艺术上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循序渐进 的声乐学习中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解决各类声乐作品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有利于培养歌唱者的情感表现,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歌唱技巧,有利于激发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专业声乐教学中练声曲是重要教材之一

1.什么是练声曲

练习曲通常含有音程、音阶、琶音以及顿音、跳音、连音、颤 音等练习内容。它结构完整,带有乐思,实际上是一种无词的有钢琴伴奏的歌曲。在声乐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用大量的练习曲来巩固声乐技巧。练声 曲集一般都是 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包含有全面锻炼声乐技巧的内容。学习者可以按某 一练声 曲集的步骤循序 渐进地练习。也有专为某种特殊技巧(如花腔)而制作的练声曲。如 :《孔空声乐练习曲5O首》等。

2.怎样唱练声曲

练声曲一般都配有钢琴伴奏谱,要按照谱上的琶音、音阶、音程、旋律和规

定的速度,并配合钢琴伴奏进行练唱。通常情况下唱练声曲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1)按照曲谱唱名的do、re、mi、fa、SO、la、Si练唱。

(2)用单一的母音练唱,可以先用唱名再用a母音,但多采用a母音直接练唱。(3)用带字音的音阶练习,如la、li、me、ma等。无论是采用唱名、单一母音或音节练唱,都必须保持母音的纯净和清晰。我国的一些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大多很重视练声曲的作用,把它当做发展嗓音、巩固声音技巧、培养乐感和表现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并把演唱练声曲作为考查声乐基本功的内容之一。

(二)解决咬字发音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发音外,还要让他们知道正确的咬字。《歌唱咬字练声曲3O首》是由宋承宪编写的,里面包含了几十年来他对声乐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归韵、出声、引腹的咬字训练做了十分准确的描述,所有与练声曲结合的歌词也都经过了反复琢磨,在声乐教学中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咬字发音。《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是由石惟正编写的,提倡我们把西方的语言结构和我国的语言结构比较着来练习,这本书中的练声曲对中西方的声乐作品演唱都十分有利。

(三)练声曲能满足各种声乐作品在声音和艺术上的需要要把歌 曲唱到尽善尽美,光用先天的声音肯定不够,要想唱出完美的歌曲,就要使每个音符都保持着良好的控制力,这样才能发出灵活、弹性、流畅、完美的声音,所以每个学生 都必须坚持不断的练习专业练声曲。声乐练声曲能够让歌唱者很好的控制气息,发出完美的声音,也教会了歌唱者划分乐句,让声音去适应各种节奏类型各种音

乐情感的作品。另外,一个好的歌唱者应该学会控制声音 的自然力量,不能使声音过度紧张,良好的控制声音的自然力量,能使声音得到正确的发展。声音的音色在转变的过程 中应当做到 同样 的平稳清晰。

(四)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声曲是很有针对性的一种基本功练习,和其他的声乐的基本功练习曲相比,练 声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瓦卡伊实用声乐练习曲》,它是针对声乐技

巧和意大利语进行的训练,选择了著名诗人梅塔斯塔斯诗词中最美最适合各种训练目的的句子作为歌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在练习基本功时的乐趣。二,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特征

练声曲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材之一。声乐大师们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掌握 声乐演唱的各种技巧,所以创作了这些练声曲。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音程等各种歌唱方法所创作的练声曲。并且这些练声 曲还对音乐速度等记号都做了要求和标注。《斯皮格高级声乐练声曲集》这本练声曲集是对声乐技巧 的综合性练习,这本练习曲集综合多位大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每个练声曲都是经过科学、系统的安排的,每个演唱者都要严格的按照顺 序来学习这些练声曲。初学者学完《孔空50首练声曲》等初级阶段的练声曲后

就可以接着学习这部练声曲集了。

三.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练声曲包括了各种演唱的技巧和能力

练声曲除了加强对声音的训练,还能使我们的声音更富有歌唱性,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乐感。练声曲中有各种针对声乐技巧的练习,规定在哪个地方换气,它可以使声音更加流畅更加优美。所以挑选一些适合自己的声乐练习曲,对自己的声乐的发展是十分有用的。声乐练习曲是很有针对性的基本功练习曲,《斯 皮格 高级声乐练习曲集》一书中,就有专门针对连音、颤音、三连音、等等一些技术的练习。这些练习既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很有吸引力的练声曲的形式 :伴奏织体的巧妙结合、优美的旋律、不断变化的 节奏),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使自己能够用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这些练声曲。

(二)练声曲有助于情感表现的培养

声乐练声曲具有完整的音乐结构和内容,例如《孔空练声曲》是一部有完整音乐

构思的声乐练习曲,它的每一首练声曲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情。在训练 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各种表情记号的提示,调整声音上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把握住练声曲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练声曲可以有效的提 高学生声乐基础学习与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提倡尽量采用成谱练声曲,因为歌唱的声音 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乐思表达中,才能有更深刻、更 丰富的寓意,才能够更准确、更流畅的表达音乐的情感内容,体现音乐的感染力,起到深化理解、启发人的教育作用。所以合理的多采用一些成谱练声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三)练声曲有利于掌握难度较大的歌唱技巧

我们见到的声乐练声曲大多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每一首练声曲往往都是训练

某个方面的歌唱技术,如 《晨声69声字结合 练声曲》,对于学生的咬字吐字等技术练习提出了非常有效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项训练。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完善 自身的歌唱技巧,发展自身的声音潜质。

(四)练声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高教学境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练声曲大多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练声曲,而当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时,他们就会发现练声曲当中的重点技巧,并把这 些感觉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综上所述,声乐练习曲的重要性在歌唱训练中并不是从属或可有可无的,它们的练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演唱作品的能力及整体的艺术表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声乐教学中声乐练习曲的作用,打下坚实完善的基础,是我们声乐教 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小鼓.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4,24.

[2]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

版 社,1996,55.

[3] 喻宜萱.有关声乐教学的几个原则

[A].中央音乐学院.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C].北

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81.

[4] 王跃萍.声乐教学中练声 曲的重要性

[M].徐州师范大学,2010.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10

普明教育给大家整理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详解,供大家参考。

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背景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对应着蓬勃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及方兴未艾的传媒产业。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面对新闻事业以及传媒产业发展的三大社会需求:

第一,构建我国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及传媒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新闻媒体是现代传播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因此,加速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掌握对内对外新闻传播规律、适应互联网等新媒介环境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第二,振兴文化产业、加速传媒产业发展

新闻传播业具有突出的产业特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文化产业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中国的传媒产业将进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主体多元的快速发展时期。培养大量适应传媒产业升级的新型内容生产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既是提升中国传媒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振兴文化产业的需要。

第三,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新闻传播从业者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传媒发展和社会信息流通的加快,我国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数量急遽扩张,但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离社会发展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解决部分从业者的知识老化问题、为了解决从一线业务转为管理者的再培养问题、也为了解决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科的从业者专业训练问题,发展高层次的在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

二、培养目标

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基本要点;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具备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意识。

2、具备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念;能够运用较新的传播科技手段;具备调动小组协同工作的能力;能够对新闻传播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即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进一步的分析。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招生考试方式

1、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1或2),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共四门

2、考试形式:

政治理论采用与学术型专业相同的全国统考政治理论试题,满分为100分。

外国语采用全国统考英语(1或2),满分为100分。

综合能力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时间考试,满分为150分。

专业知识考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时间考试,满分为150分。

四、培养方式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鼓励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其培养方式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与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分别为2年和3年。具体培养方式特色为:

1、以课程教学为主,但教学过程中宜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

2、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

3、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及学位授予

(一)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含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如下:

1、公共必修课(15学分)

政治理论课 2学分

外语 3学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学分

新闻学理论 2学分(根据专业方向,与传播学理论二选一)

传播学理论 2学分(根据专业方向,与新闻学理论二选一)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2学分

新闻传播法治与职业道德研究 2学分

新媒体研究 2学分

2、专业课(15学分)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确定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3、专业实习(4学分)

全日制学生在新闻传播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

4、学位论文(4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主要结合新闻与传播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各承担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可以设立学位论文导师小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指导小组的成员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教师为主,也可吸收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具有相应指导能力的专家参加,共同承担研究生指导任务。指导小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指导工作。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是理论研究、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二)学位授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评审和学位授予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学位论文必须由不少于三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2名(含2名)以上专家评审通过方能提交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有一名新闻传播实务部门或管理部门的专家。3名(含3名)以上答辩委员同意方能通过答辩和建议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原则上答辩委员会主席应具有正高职称。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六、在校管理与待遇

学校将统一安排住宿,并根据学校的奖助政策,为部分学生提供奖助学金。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三、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四、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五、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七、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九、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十、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论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1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方法为核心,以教育的最优化为目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

二、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职园林类专业主要指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技术等专业。园林类专业面向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施工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岗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园林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岗位技能要求高、实践操作性强、季节与区域性明显等特点。

1.岗位技能要求高

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园林植物的种植技术、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规范和实践经验等,岗位针对性强,技能要求高,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园林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新技术来适应社会园林类岗位能力的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展示园林技术操作的全过程。

2.实践操作性强

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既为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与掌握本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也为具体实践操作进行服务与指导,所以园林类专业课程强调动手能力,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综合化,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体现出较强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时,要将理论穿插在实践中讲授,理论讲授要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并及时进行实习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巩固和深化。

3.季节与区域性明显

园林类专业的生产、施工、养护、管理等教学内容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类专业课应以生产季节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要走出教室、进入田间。不同的教学内容需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实际生产情况来完成,若错过季节,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就无法保证实地操作。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如南方的热带植物,不能在北方露地越冬,所以在北方就看不到其生长发育的过程;而北方耐寒性植物在南方会有高温越夏难等问题,这就使园林类专业课程的内容也受地域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来克服教学内容与生产季节、地域限制的矛盾。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多教、多学、多得、多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如讲解《花卉生产技术》时,由于季节及植物生产周期影响,不能把花卉生长的各个时期都展示出来,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图片、录像、动画、仿真、虚拟等技术则可以实现,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实践教学的内容,而且不会受学校的教学场所缺乏和设备落后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创造空间,虚拟真实环境,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变难为易,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内容很枯燥,展示不出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学生会觉得实践课堂单调,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习被动,教学质量也随之降低。如《植物组织培养》课中,通过采用图片、短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导入课程,会使实践教学的元素多元化,同时师生互动方式、探索方式也多样化,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环节。这样就既丰富了实践教学方式,也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会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有利于巩固实践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过程直观易懂,学生感知深刻,有利于回忆、巩固。例如在《插花技术》实践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形象、声音和色彩有机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大脑中产生深刻印象,回忆时场景会自然再现,因此,能帮助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再认和回忆,增强记忆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示范,有利于培养实践技能。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时,不但要通过语言详细讲解和描述,还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有关的视觉材料的示范,给学生树立模仿的样板,以进行练习和训练。课后可以反复复习和揣摩练习。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示范,不但能解决植物生长季节性和区域性问题,使教学直观容易掌握,又可以节省训练时间。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不完备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与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反之过于形式化,只追求教学课件的生动、形象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实践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和原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依据学科实践内容与教学特征,将实践学习内容加工处理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流、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4]。

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时,一些教师只是把要讲授的内容罗列在多媒体课件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和演示,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程序播放的过程,因此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上的沟通,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忽视了学生的反馈与课堂效果的优化。还有,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的信息量大,教师会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3.实践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与实践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才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整体规划相结合,全面设计教学环节,更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课件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材料,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园林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接受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2] 汪炳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6).

[3] 孙爱民.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

[4] 张有录,俞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上一篇:唯美的古诗句下一篇:小江镇党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