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推荐9篇)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1

现状:

1、数学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与重视。

2、数学基本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与训练。

3、数学基本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与渗透。

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积累。对策:

1、让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从再认识与把握入手,确保学生学到正确的、有生长性的知识。

数的抽象、四则运算的意义、十进制计数、分数的意义

2、让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贯穿过程,汇聚点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3、让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与体现精于设计,放飞未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图示分数乘法,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4、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始于尊重与体验,终于对数学的无限追求与探索。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2

目前, 小学教研大多出现了活动过于频繁, 妨碍正常教学的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每周除16节课的正常教学以外, 还要承担学校的2~4节的兴趣小组活动, 以及1~2节的校内教研组研讨活动。与此同时, 有些学校的教师还要兼职做教学以外其他如图书管理、早午读看班、行政管理等工作。在原本就“精神紧张”的情况下, 教师每周还得调课参加市、区两级的教研活动, 且不说教研活动地点路途遥远, 来回奔波十分辛苦, 回校后还得把自己的课给“补上”, 而且每次还要求全体教师参加, 造成一所学校某课的集体“停课”, 这样就严重妨碍了一所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由于教师的教研没有轮流制度, 教研活动安排和组织活动的随意让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这就让一部分教师经常教研, 而另一部分教师没机会教研。由于教研地点的安排上经常是跨学校或跨市区, 所以, 经常教研的教师忙得“不可开交”, 请假、调课、拼车、听课、记录、反思等一样没落下;而另一部分教师闲得“说三道四”, 活动迟到、听课打盹、记录空空、反思没份、牢骚不少。这种没有规范制度的教研实在是有失公平, 更不能促进教师的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这种“境界”的状态下工作, 难免显得“身心疲惫”。教师虽然十分犯难, 但为了自己教学业务的发展和提高, 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参加相关的活动, 其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教研活动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改变以上这一现状, 必须采取科学规划好教师教研活动计划和合理安排教研时间的方式。具体是:1.活动计划安排上采用教研活动的轮流制, 要求每校轮流外派听课或参加教研的教师, 这样既能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教研的机会, 又能让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受到冲击;2.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采用主办活动轮流制, 要求每校每学年推出一节教学观摩研讨课, 这样既能保证每一所学校都有主办教研的机会, 又能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机会。3.建立和完善严格而高效的教研活动和考勤制度。市、区两级教研部门每学期安排教研活动的次数为市级3次、区级2次。市、区两级教研部门根据各区学校申报教研活动的时间次序进行合理调配后, 确定出教研活动的活动时间和具体地点, 并将每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纳入教师的年度考评, 在制度上确保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正本清源, 还原课堂教学的本真

教师“千里迢迢”参加教研活动不能说不辛苦, 可是如果遇上了教研效率不高, 教师没有收获, 就会变得十分懊恼, 后悔参加教研。这种“教研效率不高, 教师没有收获”的次数多了教师就没有了参加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堂的本真, 不是教师的教学“作秀”行为, 或者是一场生动活泼的“演出”, 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寻找最有利于儿童发展、最有课程价值的研究方向。就是要让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根本, 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为前提, 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水平上好每一节课,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所长,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通过学习陶冶自己的情操, 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发展自己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形成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最终体现出课程的价值。

要达成以上目标就必须正本清源, 还原课堂教学的本真。具体做法为:1.鼓励教师展示真实的课堂, 教师的真实课堂既可以反映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实际水平, 还能给大家正确地剖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育真实问题提供解决的依据。2.鼓励教师展示常态课, 常态的课堂反映教师的实际情况, 能为参加教研的其他教师最直观地演示高效课堂的真实状态, 给教师平时的常态教学以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三、精心设计, 体现学科教研的价值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生成和共同提高的过程。然而目前一些地方的教研活动, 没能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 学科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在缺少骨干指导和没有组织的情况下, 教师的教研成为个人的“单打独斗”, 迫使教师不是通过精心设教学计和提高基本功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却是为追求在教研活动时“上好”一节“顺利的课”或“没有错误的课”, 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来回“折腾”, 搞所谓的“磨课”。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生动”, 甚至在教研时不惜带着自己的学生“跨校区”跟随“表演”。这种在教研时的课堂教学作秀的所谓“优质课”, 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造假”行为, 而且让开课的师生“疲惫不堪”。既没有起到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 又不具备学科教研的价值, 实则无益, 不参加也罢。

要改变以上这一现状, 就必须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为中坚,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一个课题、两次上课、三次研讨的方式进行“磨课”。通过确定课题、精心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反复实践, 最终达成最佳的教研“公开课”的展示方案。精心设计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途径。1.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情智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来设计。既要为学生的个性才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又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助跑加力, 实现课程价值。2.教学设计要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 教师的精心设计不仅体现一所学校的教师教研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教学研究水平, 而且还体现教师每一个个体的教学智慧和设计思想。这种“磨课”方式既磨炼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 又能让他们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迅速成长。

四、发挥特长, 展示教师个性的风采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一节没有教研创新、教学促进不大的研讨课是很难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的, 更谈不上“发展”了。好的教学研讨课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和逐步完善自己教学的过程。在教学研讨公开课的反复“磨炼”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且课堂的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成长和造就了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使各自的情志和人格都得到熏陶、完善和发展。没有教研创新的课堂不是好课堂, 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帮助, 而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更谈不上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帮助了。一节好课是设计出来的, 但更是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实施而加以实现的。

要改变以上这一现状, 就必须做到:1.发挥教师的艺术特长, 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或专业的特长, 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或专长为自己选择一个成长和成才的努力方向,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 从专业提高到辅导学生等方面发挥自己比较成功和值得骄傲的特长, 让学生佩服、让大家信服。2.与学生一起共成长, 做一个受欢迎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富有生命化的美好过程,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 要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探索的乐趣。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生成教与学的每一个美妙又精彩的瞬间, 与孩子们共同完成在教育中成长的过程。

五、鼓励创新, 激励教师教育的智慧

课改虽然实施多年, 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举步维艰。一些教师仍然没能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真正的转变, 总是说的一套, 做的一套, 不能协调一致地认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甚至是做了一些“伪课改”的事, 而所谓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就是这种“伪课改”的典型方式。教学按照某种“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样式加以实施, 这一方式将教学按一定的标准加以细化和考量, 不根据学生求知的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来实施教学, 将僵化的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 抹杀了“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化的过程。其教学的危害性表现为教学是没有思维的过程, 而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死记硬背”灌输过程。这种教学使学生成为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了思维过程, 更没有了主动追求新知的渴望, 也没有了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这种违背学生思维发展, 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千人一面”式的教学给学生的创新思维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教学教研活动自然也就既没有新意, 也没有让参加教研的教师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要做到教学创新就必须:1.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一旦能够独立解读新课程的标准, 而且能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教学的时候, 教学方式就有了转变的条件和前提, 就有了创新学科教育的动力和源泉, 也就有了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智慧。这就必须加大对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的力度, 提高每一个教师正确解读新课标的能力和水平, 并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2.转变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各年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实际发展特点, 科学地规划好课程的具体实施, 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地为孩子们学习学科知识开拓更多更好的视野。

六、教学相长, 提供师生学习的平台

有效的教研活动示范课是广大师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更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命化的成长过程。鼓励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强调教学都应贴近学生生活, 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民主、互动的愉悦的课堂, 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墨守成规, 没有创新做法, 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就很难有教学相长的效应。同时青年教师教研活动中的“磨课”不应该是“孤军奋战”, 更不是一个班级学生的“磨课”, 而是在学科名师的引领下及学科教师集体教研的氛围下的共同备课探究。不同班级的“磨课”教学设计也体现出师生互动过程中逐步完善的集体智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每一次教学都可以得到一次深刻反思, 一次对教与学的调整与思考, 一次成功与不足的教学经历。这样的“磨课”, 教师有真实的感悟和体会, 这样的“磨课”也才能真正地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优质高效的“公开课”让所有参与的教师都受益匪浅, 让每一个热情参与的学生都收获颇多。

要达成以上目标, 就必须:1.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带徒, 集体备课”的方式培养更多的学科教学骨干, 努力营造深厚的学科名师教育学术氛围, 在制度和财力上给予他们集体备课的倾斜和支持。2.名师与农村青年教师签订帮扶意向书。抓好农村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让其成为农村学校的学科支柱。3.每学年为青年教师上一节学科示范课、观摩课或教育讲座。听评或指导青年教师一节课, 指导青年教师撰写一篇论文或两个学科优秀案例。对在教育科研中表现突出的好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七、城际交流, 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由于学科城乡发展不够均衡, 教师的资源配置、质量发展、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偏差。农村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化训练, 对提高专业能力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条件和教师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 仅仅靠宣传和被动培训效果不佳。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 难以正常实施基本的教育教学, 更谈不上教师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教育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理论和素养了。农村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索性活动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 普遍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 意识较为淡薄, 且科研能力较弱。大部分是经验型的教师, 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型的教师基本没有。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仍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教材, 部分教师难以驾驭。而另一方面, 一批市、区两级的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 教研成果丰硕, 是学科的佼佼者, 他们的个人学习成长的成功经历可以对广大农村教师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应该成为农村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 却常常因为缺乏教研部门为他们搭建学科教研、教育讲座、优质课堂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同样也造成优质的教育资源没能发挥其效能的局面。

要改变以上这一现状, 就必须采用:1.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 成立“名师工作室”, 既可以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传经送宝, 又可以让“名师工作室”的教师通过互相学习交流, 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和能力的传播功能。教研活动要求名师上课并能根据课的内容做一次主题性讲座或报告。2.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鼓励各校以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等培训重点, 拓展资源共享渠道。同时以名师教育博客和教研论坛活动为现代的网上教研载体为交流平台, 共同构建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展示教学成果、交流教育观念、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学习平台, 为加快市区教师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3.缩小城乡学科教育差距, 以“学科名师工作室”为引领, 通过城区学科先进校与农村薄弱校的结对子, 可以促进农村学校更新教育理念, 开拓农村学科师生的教育认知领域, 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和派遣优秀名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 最终拉动薄弱学校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促进高素质的学科指导团队的专家与农村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的迅速成长。积极引导农村各校有较高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参与到名师团队活动中来。通过推介先进校的学科发展经验、校园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做法来推进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76-01

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内容,优化作文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严重,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命题范围单一、狭小

我们都知道作文应该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愿望和向往,他们每日每时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才能吐露真情实感,追求“真”、“善”、“美”。可是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全然不顾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所写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体现作文的人文性。作文教学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普遍在未动手之前就有一种怕写、畏难心理,从而削弱了学生的习作兴趣,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指导方法机械、划一

对于刚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材,如何布局谋篇,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第一种方法是机械的模仿范文;第二种方法是先由教师指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对学生的习作方法和习作内容的选择都做了限定。

三、注重写的训练,忽视说的训练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训练两面。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升华,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然而现在的有些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而对口语训练则无暇顾及,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影响人际交往。有的学生书面表达流畅,然而一到口头说话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就结结巴巴,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

四,文体单一,忽视常用应用文的练习

写作目的是为了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会学生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写记叙文是学习各种文体的基础,因此小学应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但并不是让我们忽视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有些教师只着眼于记叙文的写作,把记叙文“为主”变成了“唯一”学写记叙文。忽视了常用的应用文的训练。造成了不少学生到小学毕业时还不会写板报稿,通知等应用文的苦果。

在作文教学中,上述的种种问题和不良倾向,都是受旧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影响与支配的产物。要改变上述的现状,就必须改革我们现有的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优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1、结构优化,收放自如

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须以优化的教学结构为保证,归结为五步程序:写前准备→独立试写→质疑评议→矫正补救→总结评价,这种的教學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以宽广的思维空间,教师仅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2、大量读写,以读促写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总结的重要写作经验。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服务于自己的写作实践。现在我们全县各个学校在县教研室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大量读写训练工程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有利的契机,加强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另外,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不断地增加写作量。

3、创设情境,引发想象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到愉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唤起描述情境的热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学生身处美好的情境中,情感的思潮奔涌起来,学生在写作中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才能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学生写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供料作文,抑或是自由命题作文,都是一定情境的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只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浮想联翩,思潮翻滚,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生活显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作文。有了形真意切的具体事物,学生的作文内容便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有了依据,自感得心应手,从而解决了学生的“无米之炊”,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实践,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4、回归自然,再现生活

学生习作的出发点就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要调动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的兴趣,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使我们学生的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再现。

5、评语有道,鼓励为先

教师的富有激励的评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要讲究评语艺术,多用鼓励性评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富有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4

一、公安消防部队基层灭火救援指挥员队伍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基层灭火救援指挥员数量不足

1、灭火救援指挥员缺额大。据统计,所有灭火救援的指挥中,中队级的指挥占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灭火救援指挥是由基层中队的干部来完成的。虽然新编制执行,但一个消防中队两名干部的编制确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

2、具有实际灭火救援经验的指挥员匮乏。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具有实际灭火救援经验的基层指挥员较少与庞大的作战队伍和繁重的任务是极不相符的。例如黔西南州公安消防支队有基层中队干部52人,但具有5年以上灭火救援经验的干部人数不足20人,根本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

3、灭火救援指挥骨干保留困难。与其他岗位相比,从事灭火救援指挥工作的干部更缺乏政策保障,加之来源相对复杂以及专业化程度较低,在提拔晋职、评定技术职称上劣势明显,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战训干部不愿在基层战训岗位工作,最终导致离开战训岗位,造成人才断档。另外,基层中队管理工作的压力,导致基层干部有畏难思想,不愿意在基层部队工作,这点在大学生干部中尤为突出。

(二)基层灭火救援指挥员总体素质不高

1、思想不稳,不安心本职工作。由于防火与灭火、基层与机关在事实上的差异,导致部分基层灭火救援干部对本职工作不安心、不尽心,甚至想方设法调换工作岗位。另外,现在基层部队灭火救援干部大学生干部已占了绝大部分,且大学生干部在消防业务和部队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在灭火指挥和管理部队方面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使其产生了为难的思想,从而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不想在基层干的思想。

2、专业素质不高、实战经验缺乏。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目前基层中队指挥员中地方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不懂管理、不会指挥的现象日益加剧,极大地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部队成长的指挥干部所学消防业务知识又比较单一,真正能正确处置特殊火灾、化危品灾害事故等重大灾害事故的明白人少。加之灭火救援一线人员频繁更替,往往出现指挥员刚刚熟悉本辖区的基本情况、刚刚掌握灭火救援的基本程序和技战术方法,就调离灭火救援岗位的现象,而灭火救援应用专业和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周期又比较长,往往需要5年以上的实战锻练才能成熟,所以这些都极不利于指挥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基层灭火救援指挥员现状的原因

1、职能拓展对指挥员的培养标准要求更高。新时期的基层灭火指挥员不仅能指挥灭火,还应该能够积极应对新型灾害事故救援。但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处在低层次阶段,根本不能适应新的职能任务的需要;

2、消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对基层灭火指挥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随着科技含量高的消防装备在基层部队逐渐普及,以往的那种只懂得抱水枪,只靠经验就能灭火的指挥员已不能适应现代火灾及救援的需要;

3、高标准的灭火救援需求对基层灭火指挥员的指挥水平要求更高。现代火灾和救援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基层灭火指挥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消防业务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很好地满足各种火灾和救援的需要;

4、灭火指挥岗位的高风险给基层指挥员带来极大挑战,对基层灭火指挥员的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灭火指挥员的特殊成长规律决定了基层灭火指挥员培养的难度,没有经过3至5年的实战锻炼是不可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灭火指挥员的;

6、任务的繁重性和新老交替的频繁性增加了基层灭火指挥员成长的难度。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新《消防法》赋予消防部队的职能的增加,以及消防部队大学生干部比例的加大和基层灭火指挥员新老交替的频繁性,这些都给基层灭火指挥员成长带来了难度。

三、培养高素质基层灭火救援指挥员的措施

(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构建高素质的基层灭火指挥员队伍

1、将培养基层灭火指挥员列入党委的重要人才工程,建立不同层级的指挥员后备梯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四级要加强指挥员后备梯队的培养,合理优化队伍结构,避免出现因岗位更替或职务升迁导致指挥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2、制定指挥员的特殊政策,营造战训岗位受欢迎的氛围。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培养和扶持指挥人才的倾向性政策,从干部任免、技术职称、岗位津贴等方面,充分考虑战训干部的实际需求。对担任参谋长、副参谋长职务及基层大、中队干部在评审技术职务方面放宽政策。同时,对因学历、外语影响技术职务晋升(初评)的干部,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其获得文凭,提高外语水平。对表现优秀、有发展潜力的战训干部,要定岗在战训指挥岗位,并可以考虑适当提前晋职晋衔。要建立灭火救援岗位特殊津贴、健康安全保障、定期休假等制度,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二)要创新培养工作机制,为高素质基层指挥员成长提供平台

1、配齐配强战训指挥人才

(1)要选配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到战训干部队伍中,解决战训干部队伍长期缺人缺编的情况;

(2)要加强战训干部队伍的梯次结构搭配,形成年龄梯次,做到“老、中、青”结合,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战训干部队伍的新生力量,逐步实现战训干部队伍编配平衡,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趋向合理,步入良性循环的目标;

(3)由部队里士兵成长起来的干部第一任职要尽量安排到中队担任军事干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接收一些专业对口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将来充实战训队伍打好基础,严防战训人才断层。

2、开展研究式的培训,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在研究中提高基层灭火指挥员的理论知识。指挥员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体能、技能基本功,更需要先进的灭火救援理论和经验积累。以往的培训往往局限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没有充分调动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造成知识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使受训者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知识面过于生硬。

3、集中在任务较多的中队进行实战训练,达到理论与实战相结合,使基层灭火指挥员在灭火救援实际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将指挥员集中在灭火救援任务较多的中队进行实战训练,可以使受训人员真正体会到火场的严酷性和瞬息万变,在血与火的磨炼中造就扎实的指挥技能。同时,在每次战斗中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回顾,将所学知识理论与实战经验很好地结合,全面提高业务理论知识和指挥技能。

4、开展脱产培训,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基层灭火指挥员的培养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兄弟单位和国际同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间消防组织交流、研究、访问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消防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通过多层次的互访、互派研修人员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基层灭火指挥员的素质,以缩短彼此间的差距。

5、多开展案例研讨。战术研究开展得怎样,是衡量消防部队军事业务素质过硬与否的重要标志。开展战例研讨要全面围绕火场侦察、灭火、救人、排险、供水及个人防护等各个灭火救援环节,实事求是地展开讨论。不能谈成绩就滔滔不绝,谈问题就轻描淡写,不是警力不足就是装备落后或通信没有保障等客观原因,应采用全方位视角,从战斗行动、战术方法、技术手段、力量调集与部署、战斗作风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

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5

摘 要:作文教与学的现状:学生作文水平低,教师作文教学难;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学生作文采用“拼、凑、压、挤、抄”等“合作”方式。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编写对作文训练次数不够;二是教学时读写分家。作文教学的策略:一是注重听、说、读、写的共同发展;二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三是分类指导、方法引领。教师一定要用童心去唤醒孩子的童真、童趣,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现状 对策

偶然与同事闲聊,谈到学生作文教学都发出了共同的心声:“作文教学真难呀!”、“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太低、太低!”听了这些话我沉默了良久,内心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在不停的涌动。难道作文真的那么难教吗?学生真的这么笨?难道是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出现了时代性的偏离?学生作文难写,教师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我就没有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吗?怎样才能教好作文,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后来,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作文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作文教与学的现状

目前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上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杆。学生作文完全是在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拼、凑、压、挤、抄等方式“合作”而成的,让人看后啼笑谐非,欲哭无泪。笔者通过走访的方式了解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课程表上根本无法看到“作文”,这似乎对久违的学生好作文难于面世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在走访的一个农村小学发现,学生连一个正式的作文本也拿不出来,更莫谈及学生的日记、周记等,再看教师的作文备课记录也是“零报告”。当然存在这种现状也有一定的原因:

1、从客观上看:一是教材的编写体系对作文的训练次数不够,课后的习题少有习作的安排,学生的作文练习主要放在了每一组课结束后的“语文园地”中,这样难于形成系统化的习作过程。另外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下水作文”的影子,笔者建议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否涉入一些“下水作文”,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教学也让学生有一个学写作文的凭借,原来作文是这样写出来的。二是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大家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换句话说好文章是时间沉积出来的,没有时间保证能出好作品吗?

2、从主观上看:一是教学时读写分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句古训中可以得知读与写浑然一体,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孤立了读和写,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意识形态,片面地看待读与写,要么是只读不写、要么是只写不读,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二是拔苗助长提高学生的评价标准形成成人化作文,失去了童真、童趣,难于出现学生自己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有新意的作文。三是学生作文形式单一化、机械化,时有教师在讲作文习作时有一点像讲“八股文”的味道,没有文学百花齐放之感,没有提倡作文文体的多样化,这样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挥,极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作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使作文教学有效进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听、说、读、写的共同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忽视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都会削弱其他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从而达到轻松作文的目的。

1、以课文为载体读写结合,适时迁移运用

语文教师都知道“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是让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的训练既不是机械性的,更不是随意性的,应该是有序和有机进行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有的课文更是典范。教师应慧眼识材,抓住读写结合点,促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等运用于新的语境中,作到仿中有创。

2、听说一体,学会自由表达

听写是对学生理解、记忆、书写的综合训练。学生一旦能熟练听记别人的口语,到自己作文,记录自己的语言就容易多了。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语感加强、头脑反应敏锐,听记速度快,使他们终身收益。此外,鼓励学生看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听各方信息,在课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并发表各自看法。

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常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要求听者决不是听客,听的同学应认真听,并及时地指出作者所写的文章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读者、听者互动,听者不仅提高了评价、赏析的能力,读者也在与听者交流中明白了如何更上一层台阶。如果说 “听”是写的基础,那么,“说”则是写的前奏,“写”是说的深化。“说”这一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说的是连贯、流畅的语言,更有利于落笔成文。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病句,往往是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导致的。因而加强语言表达,以说促写、多说多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说、会写还得靠积累。常言道:“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说名言、谈信息、诵古诗、做摘抄,在“说话与表达”课上将自己创编的童话、寓言故事,所读的人物故事,所知的科技知识说给同学听,或表演给同学看,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爱的读物、名言等。各班努力营造“与好书交朋友”的氛围。

(二)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写出具有个性的作文

1、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结合 写“给某某的一封信”时,正逢教师节,教师们结合作文先上了有关敬师内容的思品课,学生们给自己最敬爱的一位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老师的祝福、感谢之情,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尊敬老师的重要性。在学习写人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读了大量的英雄、科学家等故事,结合思品课,了解革命英雄前辈,在阅读同时,接受了最为实际的教育,改变了学生过去对一些明星了解不少,而对与英雄人物了解甚少的现象。因此,教师们抓住契机,让学生既认识、掌握了写人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又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例如,同学们读了有关周总理的文章,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理解了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与体育学科的结合

指导学生上《记一次体育活动》时,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篮球赛中,你报名参赛,我志愿做拉拉队队员,教师也在他们的队伍中间,有的给队员加油助威,有的给同学出谋划策,篮球比赛成为了师生共同的活动,学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体育比赛活动的全过程,丰富了情感世界,增强了感受力,不仅把该项体育活动有序地出来,还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三)分类指导 方法引领

1、作文前的指导:范文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写作示范的优秀作文,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范文,领会范文的写作方法,汲取其中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方法。当然,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中,教师既可以把一篇例文作为重点指导的对象,指导学生学习其中好的写作方法;也可以通过多篇例文的罗列、分析,让学生发现这些例文的共性,从而学习其中好的写作方法。

2、教会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教学生写作文,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小学生的作文常常思路不清楚,前言不搭后语,这表明其思维缺乏条理性。思路是指思维的线索,表现在文章之中,指话语是否连贯,段落是否清楚。写作文要教学生“想清楚”。即对写什么内容先想清楚,对写的内容如何一步步写下去想清楚。教师可以把要写的作文要求提前布置下去,但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动笔写,而是给学生一段充分准备、酝酿的时间。

3、作文结束后要进行评比:要让儿童自由作文,除了拓宽写作空间,指导自主命题、自由表达之外,还需改进评比、交流方式。当然评比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互评、教师评、小组内评等多种方法进行评比,从评中学习别人之长,达到作文教学和谐共同发展。

4、在改上下功夫: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仔细斟酌而成的。学生在上了老师的指导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完成的作文仅仅是一篇初稿。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肯定其作文的成绩,未能明确指出其修改的方向、方法,未能教会他们自评自改的本领。那么,学生写作积极性又能坚持多久呢?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6

进入21世纪,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国家刚刚颁布的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更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倍受人们关注。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无疑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在接收和输入信息、传递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标(7—9年级)从目的对象、写作情感、观察生活、作文表达、文体等10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勾勒。那么在这种新课改的情况下,我们农村初中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怎样呢?为此,我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定位不准确,重“师”轻“生”。

素质教育下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他们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到这种学习资源之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形成个人的信念和意识。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这种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平时的语文常识教育中已有所体现,但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调查发现不少教师由主导作用越位成了主体作用。

在农村初中,由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教师所出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作文便失去了源头活水。例如有个教师出了个题目《大海抒情》而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见过大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指导分析作文方法,而有的教师却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思维去给学生讲这个题目该怎样写,从哪些方面写等。一节课下来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给学生讲透彻了。实际上他不是给学生提供的资源而是基本上帮学生写出了作文,结果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

2、作文教学中的重“改”轻“评”

作文讲评是师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发现和认识不足,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这一环节老师却不愿花费时间。因为教师课外已用大量的时间完成了作文批改,所以他认为不需要再花时间去评讲了,学生课后自己会根据教师的批改去改进的,此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写作。但据笔者调查显示:约有56%的学生去看教师的批改,约有28%的学生去认真的看眉批和总评,去思考自己的不足,而大多数学生只关注分数。所以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批改的作文如果不注意讲评则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作文批改时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习作的特点写出切

实可行的评语,有针对性地指出这篇习作

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如何进行修改,而不要用大量的套话如:错字连篇、语句通顺(不通顺)、段落清楚(不清楚)、中心突出(不突出)等。这些套话学生看起来一头雾水,只能使作文批改流于形式,作文讲评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作文教学中的“范文”应用不恰当

对于生活阅历较少的初中生来说,让学生参考范文进行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的教师出示范文的时间恰恰是放在作文指导的读题、分析要求之后,这样在学生写作还未摸出头绪的情况下,范文容易先入为主,造成千篇一律的情况。

另外,不少语文老师对范文的讲解过于细致,这种公式化、满堂灌式的教学不能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所带来的真实气氛去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因而难以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本来最富有情趣、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变成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气沉沉的“填鸭课”。

4、作文教学中的重“写”轻“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的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语”指的是口头语言,“文”指的是书面语言,合起来才是“语文”。而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重让学生多写多练,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

调查显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作文课上练“说”文章的教师只占15.3%,76.4%的教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写,而忽略了让学生说。只有8.3%的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由说到写。经过比对其效果,这些学生不光写作水平较好,而且临场发挥也好。那些只写不说的学生到说时却一张口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造成许多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

二、对策研究

1、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语文学习最好的导引,它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搞好作文教学,首要的也是关键的是要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是作文的水,没有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头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根,是作文之本,没有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本源论”那样,趣味的生活,才可以找到一切源泉。新课标也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作文来源于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呢?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把语文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比如,在七年级作文课时,前20分钟做“成语接力游戏”。接不上来的抽签背诗,背得好发奖品;背不出来的,唱一首歌。后25分钟即兴作文《记一次背诗有奖赛》。这堂课,学生练习了成语,背了诗,写了文章,做了游戏,一举多得。

课外活动时间,还应成立多种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竞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出黑板报等。这样做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可引导学生在节假日作社会调查,参观当地名胜古迹,了解家乡风土人情、文化动态、时事要闻等。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在社会活动中就可以观察社会,体悟人生,获得大量的社会生活积累,感悟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实起来。

2、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状,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书面表达的本领。作文能力是语文特殊能力之一,它既是识字、说话、听话和阅读能力综合训练的成果,又是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综合训练的成果。

教育改革家、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很重视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剧作家莱辛的这么一段话:“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

他把它抄给学生,要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座右铭。可见,培养学习的能力是比较关键的。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①导引结合,培养审题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审题能力较差,写文章往往偏题,走题,特别是出一些字句相似,但题裁、要求各不相同的命题让他们练习写作。在语文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语文知识,并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讲授审题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② 重视指导,培养选材能力

学生提笔作文的过程,既是把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又是借助语言表达整理思想,深化认识的过程。教师应重视作文指导,及时点拨思维方向,拓宽选材思路。

首先,指导选材,拓宽选材思路。指导学生广开思路,捕捉材料。从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去追溯材料,这样,学生选材时会从不同角度、时间、空间去思考,思路开阔,内容丰富。

其次,指导列提纲,抓素材筛选。

③热爱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内容当然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从何而来?生活靠积累,而积累生活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理应写出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好作文来,然而由于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不细致,不知道怎样去观察,缺乏必要的方法,教师应给予指导。

④加强阅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有选择、综合地、开拓性的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身情感的智力活动。它是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卓有成效的培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创造”就必须从阅读训练入手,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迸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心理环境,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3、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

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说”和“写”均是属于信息输入,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首先,在审题中可以让学生说说要求与范围,以反馈学生对题目要求与范围的理解程度,教师予以补充。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选择。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怎样写,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所选的材料是否切题,是否典型,在表述时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从而让学生能从“说”中懂得如何写作。

最后,在学生打好草稿后,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作文,请同学们帮忙指正,讨论如何修改。最后再让他们反复修改后,抄到作文本上。

4、摒弃传统方法,让学生自评自改

著名教育家吴伯萧说:“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面枷锁。”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传统的“精批细改,全收全改”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更使学生的作文过程囿于教师画好的框框条条“照葫芦画瓢”。这既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作文机会,又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批改作文可采用抽批、师生共改、学生自改等方式。教师在批改时不应当加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有重点地进行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写上几句鼓励性的批语,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已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可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写好作文的内驱力。师生共改时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指导学生批改。学生修改时应先从语言入手,循序渐进,在不断修改

中明确写作的得失,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自改自评有许多好处:

其一,避免了教师的主观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其二,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学生写作都力求精益求精,学生评论都力求有理有据。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上进是人的共性,青少年尤甚。注重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学生作文就会出现一个你追我赶的局面。

其三,教师可以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保证充足的时间备课,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保证充分的时间开辟第二课堂,以增强学生的智能和才干,发挥学生的潜能。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7

一、零售业人才危机的现状分析

零售业出现人才危机并不是指从业人员不足,相反目前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人员的储备充足,普通零售从业人员已经过剩。但是,适应现代商业零售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不足,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专门人才严重短缺, 尤其是商业策划人员、复合型营销人员、零售店长等中、高端人才出现严重缺乏的局面。

1. 中高管人员危机

零售业近年突显出来的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和跳槽。各大、中小型零售企业中高管人员的离职、从本行业跳槽转入其他行业或转投竞争对手的报导屡见不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零售行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为7.6%。其中以“店长”这一职业较为突出,其流动率已经超过50%。流动率位居其次的是采购经理,比率接近30%,而营运经理的流动率约为1 0%。

2. 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调研的《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零售业内目前紧缺营运管理、生鲜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仅运输物流人才而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600万。更令业界人士担忧的是,我国目前商业零售业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也不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 目前零售行业人才匮乏的解决途径

(1) 高薪吸引人才

零售业的快速发展让人才“奇货可居”,各类管理人员身价倍增。企业纷纷打出高薪的旗号,再附以优厚的福利待遇以期笼络更多专业人员。内资零售企业高管年薪十几万到数十万元。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零售企业高管层的薪酬可谓天价,其各相关部门的主管、采购部门总监的月薪必定过10万元,而区域公司的总经理年薪必过百万元,如果是上市公司,区域老总还会授予公司的期权股份与现金花红。

(2) “挖角”成为解决人才危机的主要办法

在零售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下,“挖角”以解燃眉之急似乎无可厚非。时下国内一些连锁零售企业以平均每个月开两三家新店的速度拼抢地盘,随之而来的人才争夺战也就进入“白热化”,几乎是新店开到哪里,哪里的零售人才就出现波动,企业间“挖角”的事件就会在哪里上演。而外资零售企业在“挖”人上也毫不逊色,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现阶段零售业人才危机的原因

零售行业人才的匮乏有着时间上和理论上的必然。时间上,我国零售业发展历史较短,近年来又走了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十几年的时间完成零售变革与业态的转变与发展,这使得零售人才培养脱节在时间上具有必然性;理论上,零售行业需要的是既懂得零售业,又要懂得管理、采购、财务、信息、运输等多个环节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我国不仅在零售行业缺少,其他行业同样也缺少。同时,我国零售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大多数零售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无论从行业还是具体到企业,零售企业的全面扩张都面临着人才“瓶颈”制约,其主要原因在于:

1. 零售行业人才培养环境不健康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长期存在“重工轻商”的观念。零售业在我国曾一度没有得到重视, 该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从而造成我国零售业人才总体储备不足。加之我国零售行业目前正处在高速扩张阶段,并伴随着旧业态调整、新业态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使得人才紧缺矛盾加剧。

通常,零售业人才资源来自两方面:一是从企业外部引进;二是通过企业内部培养、提升。从社会上引进虽然周期短,能在短时间内基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急需,但目前的“外部引进”仅是各企业之间将行业内现有存量人才“挖来挖去”,并不能增加整个行业的人才储备。而企业之间“挖角”的手段通常采取的就是打“高薪聘用”的旗号。一味高薪甚至一部分人高得离谱,会使其他员工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削弱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一味高薪,还会使员工在选择公司时,不以未来发展、对企业的认同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衡量标准,而仅仅以薪水高低来评价优劣,从而使从业心理变得浮躁和扭曲,引发频繁跳槽,对员工自身和企业都不利。由此,企业解决人才危机的最根本途径还是内部培养。

但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零售企业对人才的内部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调查显示, 最近三年间全国有近60%的企业按国家规定足额或超额完成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 但是,零售行业平均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仅为1.4%,低于国家规定的1.5%的提取比例。

2.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开设有零售学相关专业的本、专科以上院校屈指可数。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全国零售店店长数量仅有200名, 到2007年职位的需求数量已经猛增到近4.5万名。然而我国在1998年高校调整专业目录时,恰恰取消了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使得正规院校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高校在零售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即使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与市场脱节。我国目前的高校提供的还是传统的“正规”教育, 普遍采用的是灌输理论的教育方法,然而零售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正规教育侧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 企业急需的是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所以, 如何培养、锻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3. 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国内许多零售企业把人才培养局限于岗位培训, 缺乏战略眼光。不少企业往往在门店扩张期新员工进驻企业后, 开办短期的岗位培训班,而对于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层次培训、开发则缺少关注。这种短期的岗位培训造成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人员流动性过大,从业员工普遍存在“打短工”的思想,人才大量流失。虽然少数国内企业也开始注意到后续培训的重要性,但却很少从开发员工能力的角度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短期行为直接危及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统计显示,零售企业不管什么职位的人才流动,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都是个人发展受阻。另外,这种短期的岗位培训还造成了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或断层,中高层人才后继乏人。近几年虽然本土连锁企业扩张迅速, 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并没有更新,这与缺乏系统的人才培训规划、健全的培训机制是分不开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人难以充实到高层管理岗位上, 企业原有的高层管理人员也不能通过培训及时更新观念。

4. 社会培训机构对零售人才培养发展缓慢

近几年, 针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脱节现象,一些人抓住商机迅速地成立了相应的社会培训机构,其增长速度非常快。然而面向零售业的精品培训项目操作难度大,对课程设置、教材、师资等要求很高, 这就给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而本土零售业对培训费用的承受能力又不高, 所以, 操作这样的项目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社会性的培训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往往行为短视, 滥设培训班。虽然数量增加了,但是培训的质量始终上不去, 各类培训项目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复制。翻开报纸、杂志, 打开网站,各种培训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是,真正能够给管理者带来实效的培训项目并不多。培训项目鱼龙混杂,客观上影响了培训市场的正常秩序,更影响到求职者与需求行业对专业培训机构的信任及有效选择。

另外,目前我国零售业还没有设立统一标准的职业认证制度,各种培训班借助参训人员希望进入零售行业的动机,拉人头,发文凭,陷入了“给钱就发证”的怪圈。

三、解决零售企业目前面临的人才危机的对策

1. 建立健康有序的零售人才培训环境

零售业竞争到最后就是人才竞争,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 我国零售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知名的外资零售企业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当前的“挖”风盛行,不少国内零售企业似乎患上了“人才投资恐惧症”,对此,企业必须明白,在缺人的时候大范围的招聘,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将人才抢来,都只能解一时之急。零售企业要站在提升整体管理竞争能力的平台上去解决企业的人才危机。对于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应当是短期,而是长期的;不应当只停留战术层面,而应该从战略高度入手;不应当是工具性的,而应该是目标性的。在人才培养时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紧密联系,强调人才梯队的建设、注重员工的潜质、为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用人指导方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沃尔玛在培训方面敢于花大钱,坚信“内训出人才”。在沃尔玛,很多员工并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公司专门成立了培训部,开展对员工的全面培训,无论是谁,只要你有愿望,就有学习和获得提升的机会,因此,今天沃尔玛公司的绝大多数经理人员产生于公司的管理培训计划,是从公司内部逐级提拔起来的,他们拥有非常高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保证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加大高校专业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的设置未能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是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一大原因。教育部门应当敦促高校、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零售学、连锁经营等相关专业。另外,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敢于创新,勇于走出传统的只重理论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当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界高层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沟通、交流,甚至是实地考察、学习,提高职业授课技巧。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界建立产学研合作,利用寒暑假将零售、连锁专业的学生送去企业实习、培训。这样来培养既懂理论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企业也能够缩短人才培养、开发的周期,增加自身的后备人才储备。

3. 社会性的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 推出精品培训项目

社会性的培训机构有必要平衡好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关系, 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树立打造精品培训的目标,对零售业人才培训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顾客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从市场需求出发,为零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从培训机构能力出发,更不是从某个政府部门完成某些培训任务出发。精品培训是需要通过市场检验的,零售企业对培训项目是否认可,是培训项目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需要补充一点,在培训员工时,应关注培训者的整体素质,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创新精神、良好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等等。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将来才能很快地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才有能力承担更大的挑战,才能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满足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另外,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要搞“大锅饭”,应当从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二八原则,将8 0%投入给与那些真正有潜力的、未来能挑大梁的2 0%员工。

参考文献

[1]姜荣萍何亦名:诊治“培训综合症”.人力资源开发.2006 (4)

[2]邓雪:论零售业人才结构断层的原因与对策.江苏商论.2006 (10)

[3]马瑞光:连锁零售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6.4.21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现状对策

一、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具体内容

国家现在的幼儿教育是为了给下一代的新生力量提供帮助,其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保障其教育活动及幼儿未来发展。医学的卫生保健主要是针对生理和心理进行基本的卫生保健,随着世界医学概念的发展,对于卫生保健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到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生存状态等多个方面,对健康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新医学概念的前提下,幼儿卫生保健也应当全面涵盖幼儿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状态的保健,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上,通过智育、德育和基础生理保健为基础进行预防是的处理。

就世界幼儿卫生保健领域的发展来看,传统幼儿卫生保健着重对幼儿期间的生物病因进行防治,以保证幼儿不患病,并能够获得较好的身体成长,例如“长的高、吃的饱”这些较为浅显的生理期许。但随着国际医学概念的不断进步,基础生物病因的防治工作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幼儿依旧会出现身体弱、差的问题,这多为家庭过于溺爱和不正确的心理教育的负面影响,而且当代儿童在父母期望较高、成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心理发展往往不受重视,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保障使得幼儿的身体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当代的幼儿教育也必须注重幼儿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关注及保障。

二、国内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

2010年国家人口统计调查显示我国6岁以下幼儿有一亿多人,可见目前国家新生代的比例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幼儿教育、保障较为重视,大众城市都建立有较为完善的幼儿卫生保健体系,如幼儿门诊、幼儿心理和行为咨询中心等等,小型城乡也建立有较为集中的幼儿保健工作网络,从幼儿常见病的防治到幼儿计划免疫工作都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就近10年的幼儿发展状况来看,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2000年-2010年的幼儿(1-6岁)平均比前10年的高出1CM左右,平均体重高出0.5kg左右,这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幼儿的总体生长发育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这也侧面说明了国家幼儿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的进步。

在幼儿生长发育状况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幼儿心理和行为问题,从80年代末期,我国相关学者对于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和研究,其统计结果大多表明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正在逐年增长,2010年对北京、上海、杭州等19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现实我国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已经高达19.87%,其中以行为障碍和心理障碍为主。影响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教育、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环境、幼儿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其中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和幼儿园教育状况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过程中的态度和要求对于幼儿内在心理的成型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随着社会压力的剧增,父母对于儿童的关注时间逐渐减少,但是对于孩子的期待又通常较高,这就形成了经济和生活保障超出正常水准,而心理行为方面的关注低于正常水准的不平衡状况。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方面,国家制定有相关的幼儿园、托儿所等的卫生保健工作要求和法规,对于幼儿园的卫生、食宿等有着硬性要求,但对于幼儿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保健工作没有明确的要求,一些策略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三、提升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的具体策略

1.强化保健队伍建设和保健工作意识

从上文对于国内幼儿卫生保健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乏是较难调和的一个社会问题,但是幼儿是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其占国家人口比例较大,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责任很大,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和成长的主要平台,这就必须从基础上提升幼儿卫生的工作质量,那么队伍建设和工作意识的提升就是一项最为基础性也是最具长远发展意义的工作内容。对于队伍建设,首先需要与当地的幼儿保健医疗结构合作,协作完成幼儿园地卫生保健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制定,对于保教人员的选择要注意其工作能力,并明确其职责,在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来促进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的提升,另外需要进行定期的工作培训,对于幼儿卫生保健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不足的幼儿园还可以与当地机构合作,聘请专职的保健员,减轻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压力。另外要开展全面提升幼儿卫生保健的工作意识,包括院长、教师、保健员和家长,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做到自身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管理者应当将幼儿保健工作纳入基础工作中,并將提供相关的预算计划,教师和保健员应当加强幼儿保健的意识,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院校还要多于儿童的家长进行联系,提高家长的幼儿卫生保健意识。

2.构建科学的卫生保健规划体系

在具体的幼儿卫生保健规划体系的构建上,应当以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为基础,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首先需要合理安排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之外,安排好儿童在校期间的餐点、午休、盥洗,保证总体的安全和健康,另外需要组织特定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保证幼儿的生活节奏,不对幼儿造成太大的压力。其次,安排幼儿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安排相关的体育活动能够提升儿童的身体状况,幼儿出于生长期,其可塑性较强,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并且体育锻炼的氛围也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成型,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状态,对于不积极的儿童要及时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当然幼儿的体育锻炼应当遵循其年龄特征,保证适度适量,起到锻炼作用即可,并且要能够长期的保持。最后,幼儿园应当合理安排儿童的午间膳食和午休,幼儿园午间通常要担负幼儿的监理工作,对于膳食的调节要保证营养搭配的科学性,保证营养充足并不会出现食物热量过高等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情况,对于幼儿的午休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以保障下午的学习和活动的精神充足,避免幼儿形成不良的睡眠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邓红梅.对民办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01)

[2]余强,谢怡,张桂欣.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07)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篇9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是全县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十一五”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时期,近年来,由

于省市政府有关政策的出台,竹溪县掀起了公路建设新高潮,农村公路得到飞速发展,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使竹溪县农村交通面貌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群众称赞“路通车通民心通,‘三个代表’在交通”,农村公路工程切切实实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称道的“民心工程”。但是,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将是下一步工作的主题。公路验收通车后,农村公路的养护机制、资金的筹措、路权路产的维护、如何开展日常养护等等问题,都亟待公路管理部门去探索和解决。为此,笔者通过对竹溪县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并结合实际,对目前建成的农村公路在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至2006年底,竹溪县县道、乡道、村道总里程2644.43公里。其中县道4条308.98公里;乡道52条690.73公里;村道204条1644.72公里。县道、乡道、村道等级公路为1404.59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3.1,其中:三级公路247.19公里,四级公路151.79公里;等外级公路1239.84公里。15个乡镇均通公路,353个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0,公路密度为0.86,每万人拥有公路为79.7公里。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民出行难为目标,全县累计完成通村水泥路174个行政村694.4公里,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4%,公路网络逐渐趋于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下一步工作的主题。如果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农村路几年就坏了,那民心工程就变了质。但是,由于受资金限制,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目前处于无人养护、无人管理、水毁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状态,导致了只建不管,重建轻养,公路损坏严重,逐步形成了新的“行路难”局面。

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投入不足、养护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村公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

(一)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

首先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兴建一条通村水泥路,省市给的仅是补助资金,当地乡、镇、村还需筹集拼盘资金,据了解,竹溪县393个行政村中95无村级经济,所筹集的拼盘资金是按每户人口数而筹集,因此,再筹集一笔巨资用于公路的日常养护就显得后继乏力、力不从心。其次水毁经费无着落。自然灾害是不可预见的,暴雨过后塌方的清理,挡墙、涵洞、路肩、边沟的修复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如水坪镇前进茶场公路全线6.19公里,总投资110万,省补每公里10万,自筹资金40多万元。又如龙坝乡吴家坝村公路因无法解决水毁经费,但为了公路正常使用,村委会贷款用于恢复路况,但如何还贷将又成为村委会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

受到建设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作为“通达”“通畅”工程建成的农村公路普遍性地存在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的缺陷。如我县近几年完成的“通达”“通畅”路都是标准很低的准四级公路,特别是山岭重丘区的农村公路,因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完善边坡、挡墙等公路配套设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极易发生塌方、挡墙倒塌等险情,给公路安全和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如泉溪镇坝溪河村公路挡墙受投入资金的限制,未用砂浆浆砌,受去年夏季暴雨的影响,路基被冲毁,板块被架空,造成重大损失。

(三)农村公路实行有效管理难

根据公路管理部门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工程技术力量和养护管理力量,目前只能基本满足主要干线公路,而无力再来兼顾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因为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而且进去后往往是条“死胡同”,需原路返回,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同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延伸,侵占、损坏公路的行为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以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路政管理人员的配置和数量,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公路实行有效管理。

三、加强农村公路监管的对策

为了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的通村水泥路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笔者认为当前应尽快落实以下措施:

(一)理顺关系明确责任

上一篇:酒店管理合同下一篇:《建设法规》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