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精选8篇)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篇1

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2、生命教育的实施形式单一。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

3、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

4、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①、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③、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④、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

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核心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并把生命教育由环境的改造变成一种理念的转变。

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的研究; 难点: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然后以学校科研组为牵头,以现有的学科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目前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已做出一定成绩的有经验的优秀试验教师为根本,边实践边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启发灵感,并由一线教师自己设计开发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基本课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学习生命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现课堂教学的需求为驱动,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探索、调查研究、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究研活动,通过具体的实际的活动,逐步提高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的阶段性计划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12、3——2012、10)(1)课堂现状调查、分析

(2)查阅国内外相关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3)总体课题实验框架构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编写“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方案”

(4)确定实验组和对比组

2、实施阶段(2012、11~2013、12)

(1)课题组成员学习生命教育课堂的相关资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搜集汇编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2)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效果。(3)调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带给学生、教师的影响。(4)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3、课题总结(2014、1~2014、3)

(1)整理研究资料,教师们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案例。

(2)撰写研究报告。

八、预期实验的成果形式:

1、尝试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0月):教学案例、调查报告、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总方案。

2、拓展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10月):教学案例、个案分析与反思、经验总结。

3、深化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教学案例、论文、实践教学及反思策略

4、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3月):教学案例汇总、优化教学策略、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学生作品

九、实验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

1、领导小组

组长:杨洪军(学校校长)课题组人员分工:

武春生 ―― 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的规划、协调工作。

崔宝成―― 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的理论探索。

王红芳、杨延杰―― 行动研究,负责课题的实施。

陈长云 ―― 行动研究,负责课题方案的制作、总结工作。

郑孟军——信息技术支持

3、经费保障

(1)经费的预算:由办学单位支持,平均每年约2万元,共约8万元。(2)经费使用:

A.学校网络教学的软件设计制作。B.聘请专家讲学指导和外出参观考察。C.教师培训经费。D.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E.对教研人员的奖励。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篇2

1 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多进展。党的十八大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也把职业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每年职校生的体质健康测试表明,职校生的身体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多数同学的耐力、力量、速度都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而最近媒体常有报道学生因学习成绩和家长压力等导致的跳楼自杀事件,反映出学生生命承受力如此之轻。而职业学校校学生大多属于中考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均落后于同龄的高中生,对待学习常采用逃避手段、遭受挫折常采用偏激手段、与人相处常自我封闭。因此,在职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注重职校生健康成长、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职校生年龄基本上在15~17岁之间,均未成年,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学习成绩差,心理素质低,自制力弱,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最关键的是,作为中考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认为前途渺茫,自卑感一直伴随左右,另外职校生包括家长、社会普遍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缺乏信心,因而缺乏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对生命的价值、意义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开展生命教育探索,并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文章通过对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希望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更好的开展生命教育能够有所启发,使职业学校生命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

2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

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课程目标的七个方面——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职业素质、社会适应,其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目标直接与生命教育相关,其他也都与生命教育间接相关。

2 . 1 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2 . 2 培养坚强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2 . 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 力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3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

3 . 1 提高体育师资生命教育方面专业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型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为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多数均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二是吃透教材,加强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教育目标专题的理论研究;三是通过体育沙龙、研讨课及观摩课的形式丰富生命教育的方法、手段。

3 . 2 坚持以生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学习基础和经历的职校学生,教育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等方面下功夫。一是精心设计教案,突出生命教育内容;二是加强学情调查,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形式多样的小组教学;三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运动损伤和保护知识及安全知识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3 . 3 突出中职第一学年身心健康教育重点必修

职校生来到职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当今我国职校的现状来看,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中考的失败者”称号深深地烙在几乎每一名中职生的心里,有些是因为初中没有好好学、有些是本身学习能力不够,有些是成绩挺好但中考失利,还有一些在初中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所有这些都给职校的教育带来了不同于普通高中的难度。而第一年的教育对后面2年或4年的影响极大,因此第一学年对职校学生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第一学年要通过国内外职业教育形势、体育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典型案例、青春期健康讲座等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帮他们走出阴影、消除自卑、建立自信,让他们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从而让学生珍惜生命、正确对待职校现状,勇敢面对现实,提高责任意识。

3 . 4 提高抗挫能力, 注重合作学习

中长跑、篮球、足球、野外生存、集体小游戏等体育课程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精心设置困难、挫折环节,让学生通过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障碍,从而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彼此的合作精神,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如中长跑能很好地考验一个人的忍耐力、意志力;篮球和足球、接力跑比赛最能体现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团队合作精神,比赛之后的胜负结果往往会对同学们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教学和比赛,注重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不断训练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和承受能力,使学生在失败面前能从容面对,保持进取精神;通过团体赛中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教育他们合作精神对于一个小组、班级的重要性,教学形式可以用成功事例和失败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让同学们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 5 促进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情绪之所以影响健康是因为情绪能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器官变化。一定程度的焦虑反应可以通过调动身心、生理防御机制,使人进入警觉防卫状态,也可使人的心智活动增强,有利于摆脱困境。指导纲要中明确,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培养,不纠缠于具体的运动项目技术细节和技能,关注学生运动情感的培养和运动兴趣的提高,这就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张扬个性,利用体育运动较好地改善自己的心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享受运动的快感,感受洒脱、奔放的心情,愉悦机体每一个细胞并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从而陶冶了情操,开阔了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 . 6 立体、全方位渗透生命教育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积极打造生命教育实践渠道,通过开展“月节”活动,运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主题班会《让烟草不再毒害我们》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己找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这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体育课堂上的体验活动《安全逃生》让学生在警报声中亲身体验逃生过程,习得安全逃生技能,不仅懂得每个生命的可贵,而且提高了学生生命质量;再比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一对一心理健康辅导”等载体,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治疗,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4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篇3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生命教育教学 生活

生物是源于生活的学科,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生物的知识,而生命教育也是要结合生活的,所以两者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说法不一,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生物领域的课题,很多生物教学的专家已经开始了对在生物教学中加入生命教育方法的研究。在生物中加入生命教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命孕育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形成珍爱生命、孝顺父母和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良好观念。而生物学就是以研究生命探讨和其发展规律为主的,源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动植物和人类都是其基本的教学素材,带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然和理解自然。而生命教育又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加入生命教育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合适的,占有很明显的优势。学生可以从植物、生物、人类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的形成和规律等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不易,正视和尊重每一条生命,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物的教学中每一处都是和生命教育的教学想联系的。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应用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加入生命教育内容

老师是对学生的直接教育者,老师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要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公平、民主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和学生交流有关生命的话题,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健全的人生观。在生物的教学设计中要以生命发展律动为依据建立生命教育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白到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和尊重他人等。

2.要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生命孕育的不易

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的教学之中,就要将生命教育和生物教材有效的结合起来,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怎么来的,在第一单元《认识生命》中就讲到了这部分的内容,老师要结合本课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比如在讲解母亲怀孕的各种不易时,老师可以结合新闻中报道的故事,例:因为母亲在怀孕期间,胎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都要由母亲来为其提供,母亲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会伤及胎儿,一位母亲生了重病,但是为了保住孩子、使孩子不受一点伤害,放弃了化疗,只用对胎儿伤害最小的方式来治疗耽误了自己的病情。让学生了解到母爱的伟大,同时也知道了生命来之不易,要好好孝顺父母,珍惜生命。

3.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因为生物的知识点很多都是抽象的,对于刚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来说,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老师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文章,将生物知识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只有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了,老师才好在此基础上加入生命教育的部分。比如在讲解《细胞》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时加入多组人类的细胞图片、植物的细胞图片以及动物的细胞图片,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动物和植物与人一样,都是有细胞的,都是应该值得被爱护的生命,从而渗透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式,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

4.利用课后作业,加入生命教育内容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将生物纳入中考的省份,初中对于生物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将生物纳入中考的省份也只是以加强学生的应试技巧为重点。不过生命教育的教学因为可以在生活中进行,所以不会因为学生课业繁重而耽误,老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课后作业让学生接受生命教育。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社会调查的作业,题目和方向由学生自选,老师在对其进行批阅的时候,不要按照以往单一的标准来评断,标准中要加入生命教育部分,让学生通过调查的过程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加敬畏、珍爱生命。

结束语

生命是可贵的,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动植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珍视和尊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部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有效预防学生因某些心理问题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同时产生保护动植物,热爱环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熊硕、张强.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2014(05):23-24.

[2] 李和军. 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J]. 电子制作,2014(13):191.

[3] 潘行知.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70-7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4

[摘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的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篇5

学生未来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从小让学生“学会爱惜生命、尊重他人、热爱和平、与人合作、回报社会的信念”,进行符合人性、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例如我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在上课的同时,我适时的问学生在楼梯上走,假如不按一定的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然后我放一段人们在楼梯间混乱的情景,学生看后展开想象并畅所欲言。然后带着学生亲自在楼梯间走一走,通过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只有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行走,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去,我就利用这个时机,同时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运用学生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把遥远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到了学生身边,使学生学得有趣,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角色,平等对话,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要解放学生思想,消除“惧师”心理

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在学习中,拉近距离。使双方在愉悦情感的同时,迸发创造的激情。平等,就意味着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如在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板书错误的现象,学生会因逮到了这个表现机会而“怯喜”老师,你错了。学生回答后,我常常这样说谢谢你,看来你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很重要。能指出老师的错误,给老师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彻底地放下“架子”,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让学生在祥和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孩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要求孩子通过观察,找一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孩子通过充分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中间的玻璃、闭火的开关,黑板的表面……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也能学好,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生命教育

神奇的数学王国里,充满了无数的奥秘命题。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动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在“认识厘米时,可以自己量一量书桌的长度,在“学习物体的体积”课后教师可以布置选择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洋葱等,测量出它的体积,并把试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已获得的,肯定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篇6

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 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 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 3 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核心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并把生命教育由环境的改造变成一种理念的转变。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然后以学校科研室为牵头,以现有的学科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目前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已做出一定成绩的有经验的优秀试验教师为根本,边实践边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启发灵感,并由一线教师自己设计开发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基本课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学习生命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现课堂教学的需求为驱动,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探索、调查研究、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究研活动,通过具体的实际的活动,逐步提高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的阶段性计划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12、3——2012、10)(1)课堂现状调查、分析(2)查阅国内外相关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3)总体课题实验框架构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编写“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11~2013、12)

(1)课题组成员学习生命教育课堂的相关资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搜集汇编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2)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效果。

(3)调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带给学生、教师的影响。(4)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3、课题总结(2014、1~2014、3)

(1)整理研究资料,教师们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案例。(2)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具体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生命观和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为课题下一步开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课题小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生命所持的态度、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及现实中中学生自我保护和抗挫折的能力。我们采用问卷和和个别交流的形 7 式了解学生的生命观。在调查中,我们主要从心理健康、受挫能力、人身安全、自救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生命观进行检测。

从调查结果看,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对待人生或学习上的困难,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加以注意和给予疏导,避免产生弃学、逃学甚至轻生的极端案例。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护、自救知识严重缺乏,对生命健康也有缺失的地方,陷入困境时会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二)梳理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文章

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通过阅读文章领悟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如美术《力量与生命》、语文《生命 生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胖乎乎的小手》、《网上呼救》、《赤壁赋》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有梦想为民族、社会、国家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2、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如《触摸春天》、《她是我的朋友》、《小鹿的玫瑰花》、《青山处处埋忠骨》、《最后一片叶子》、《酸的和甜的》、《我的母亲》、《草原》、《过去的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之趣,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如《山中访友》、《植物妈妈有办法》、《鸟的天堂》、《燕子专列》、《黄山奇石》等作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怀人类的生命,还要关怀其他物种的生命,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三)实施方式

1、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阅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1)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推荐学生读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文章,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当学生高声朗读《赤壁赋》的时候,“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学生诵读《燕子专列》的时候,他们了解到人类在关照自己生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善待大自然的其它生命;当学生读《网上呼救》的时候,他们在思考: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人的生命。

(2)适时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如学生在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作者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谈对生命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在课堂小结中诠释生命的意义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画龙点睛之处,教师如能用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点出文中展现的艺术魅力与人性光芒,往往更能使学生理解美文的精髓,又能恰如其分地诠释生命的意义。

如在《珍爱生命》班会中,班主任作了这样的课堂小结:“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就可能吹破生命那张薄弱的纸,一点点烛光可能很微弱,寒风、冷雨会将它随时浇熄,但如果我们将它捧在手心,细心呵护,那一点微弱的烛光就可能照亮整个世界。”富有哲理的语言,如一泓清澈的泉水流淌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沉浸在生命意义的遐想中。

3、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入生命教育的素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可贵与可敬。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作有关“生命”的题材作文

中小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太深刻,学生作文题材普遍狭窄,而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那些自然界小生命的生命过程等。把有关生命问题的题材引到作文教学中,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作文题材,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一举两得。

如可撰写《______我想对你说》这类题目的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教师还可从中发现学生的种种细 微心理,对学生的心结及时化解。另外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要给予鼓励欣赏,让学生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3)在作文讲评和批改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作文讲评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反馈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作文中有关生命教育意义的语言与素材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讲评和批改中真诚的与学生交流意见,真正的解析出学生想在作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写作技巧,为学生选材提供了素材,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

4、学科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学科教育是中学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鼓励各学科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挖掘可利用因素,找准结合点,渗透生命教育。如生物学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尊重各种形式的生命,体育学科重点引导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学会运动技能;语文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等等。一名历史教师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就曾经依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一知识点,结合相关图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死亡、善待生命、珍惜和平,而学生也被巨大的伤亡数字和残酷的战争画面所感染。

5、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教育

多渠道、多方位创设生命学习环境,营造生命学习氛围。如主题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个灵动集体的精神面貌,彰显生命的活力。

如主题班会活动,以 “珍爱生命,快乐成长”、“成长没烦恼”等为主题,真正使班会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宣泄情感、感悟生命的舞台,点燃学生们生命的激情。如我班组织的一次“健康生命,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精心组织,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活着是多么幸福,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得到了熏陶和感染,也提高了生命意识。

如主题演讲,学生们在倾听善待生命的感人故事时,也震撼了一颗颗纯真之心,提升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

如主题征文,在教师节开展“老师你辛苦了”的征文,在母亲节开展“感恩母亲”征文,通过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生命。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篇研究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获奖。论文《护花使者的变化》在《教育科研动态》上发表。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探索、讨论学习,对生命教材的敏感性增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更强,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使生命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课堂”。教师的责任心增强,教学理念发生转变,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式的朋友关系,赢得了学生更多的爱戴。同时也激励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激情,不断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成绩斐然,一篇篇关于生命教育的优质论文从全校教师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课题组的优秀论文集。

2、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转变了学习方式

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建立起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学生的精神自由,个性得到飞扬,充满信心和快乐,更乐于主动学习并参与学校的活动,提升了生活质量。

3、构建了温馨课堂和阳光班级

课堂教学充满了师生平等、生生友爱的教育氛围,教师课堂教育行为更加规范得当,学生获得自信,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温馨平等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反思课题研究过程,计划性还不够强,对一些活动没能及时做小结,还有部分资料整理不及时。

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他人, 在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 长于合作, 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接受批评, 正视错误, 乐于竞争, 喜欢接受挑战, 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情感———生命成长的支点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 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时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 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 (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 来到学校, 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 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 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 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 他会细细地读读课文,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 去描绘剪裁, 思考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课堂上充满了生机, 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 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 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 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去捕捉, 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 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 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 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 在句句评价声中, 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 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 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 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

二.自信———生命成功的动力

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 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 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 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 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 唤醒了他们的信心, 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 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 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在听本校一位高段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时, 发现他们班的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齐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我能行。”而在课堂教学时, 这位老师总是用“真棒!”等一些激励性评价语言或伸出大姆指来响应, 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 这位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 老师总是给以最热烈的眼神或话语, 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 声音响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 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张扬。

三.多元互动的评价———生命成长的激素

在课堂教学中, 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 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四册《三个儿子》一课时, 在指名初读后, 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 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 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 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分角色朗读时, 学生互相评价。在本课结束时, 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的评价中, 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 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 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 明白了孝敬父母, 不是嘴巴上说说, 而是用行动来表示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篇8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势

根据《纲要》的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其学科的优势所在: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一是整理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得以有机渗透。如我国民族及其分布特点、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政策等。二是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深化理解有关民族政策。如我国人口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内容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学们都知道“只生一个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地区和民族而异,有些少数民族可生育多胎,这体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党的民族政策下的地区交通事业的不断改善,社会事业的和谐进步,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等。新课程倡导整合课程资源,用之于学科教育与教学。把丰富的社会资源整合为地理学科课程资源,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能有力地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交通运输布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布局”中的一部分,教材以南昆铁路的建设为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研习,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更多地“知”:更多地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知识和政策,以及在正确的民族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建设发展成就。

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笔者结合学科教学,利用学生每年暑假的机会,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地“信”:家乡的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在亲历社会中看到真实的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中真切地感悟和理解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从而大大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可信感。

组织举办地理专题活动 在阅读学生“暑假作业”,了解整体情况后,笔者组织了班级家乡地理社会(调查)实践专题报告会。通过地理专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快地“行”:逐步树立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当今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宣传、自觉维护并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学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德育的有效性体现为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体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升华,学生对思想道德存在意义的深切领悟。知与行是不可分的,知是为了达到行。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积极整合学科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活动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交互,让学生由“知”到“信”,走向“行”,最终实现情、知、意、行的统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地理学科教学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令人感到无奈的句子下一篇: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