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精选8篇)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自治区科协主管,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自治区科协主办,知识力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本刊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紧跟国际发展趋势,适时追踪热点,及时反映各个领域的重大成果,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本刊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65-1085/Z,国际标准刊号ISSN:1618-2616。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刊,是社会各界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学术交流的载体。
一、办刊宗旨
本刊以“推介最新学术问题”为特色,关注最新教育学术进展,展望当代教育学术成就,并把理论问题与实践探索想结合,涉及企业、事业、学校的集团经济、科学管理、党建研究、教育教学、金融财会、改革创新等领域。以教育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读者对象。
二、主要栏目
【教育视点】 【理论探讨】 【高教管理】 【教育观察】 【教学研究】 【党建思政】 【职教天地】 【模式探索】 【科技成果】 【校园内外】 【教坛之声】 【职业天地】 【集团经济】 【法制评论】【体育天地】 【教学参考】
三、征稿要求:
本刊只接受邮箱投稿,来稿最好用office软件录入保存为word文档后用电子邮件的“附件”投寄。若不能用电子邮件投稿。投稿时请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
四、稿件处理:
一、现状分析
1.理论与实践衔接方面脱节,教学实施上没有形成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时,相关的理论课程还没有进行,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在实践课程中很难掌握专业的技能。从多年的实践课程效果观察,很多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实践课程后,尚不清楚自己操练的设备、部件工作原理与功能。另一种情况则是理论课程完成较长时间之后,才进行实践课程训练,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趋于淡忘,难以有效地指导其实际操作训练,从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促进程度上大打折扣。其次,所学与所练不一致,不利于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中知识水平与行业发展相符,实践教学中没有配套的训练项目支持,或者实践课程水平低于行业技术水准,学生知识技能得不到加强;反之,训练设备先进,而理论课程缺乏对应的科目与之对接,也是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时间、内容方面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形成有机组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培养不能实现突破。
2.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这是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误区,以传统的高校办学思维模式指导现代高职教育已经不合时宜,高职教育应重在技能应用而不是知识研究。不少院校将高职教育办成研究型教育模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理论教学研究,以科研项目、期刊文章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却疏于对一线教学工作质量的关注,教师从事更多的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比教学更好的肯定。在此导向下,一线教职员工也会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将精力转向所谓的科研工作,对教学则是敷衍应付,损害了整个高职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由于缺乏相对清晰的指导方针,也没有现成的成熟参照体系,往往演化为形式主义,并不能成为承担起培养人才技能的关键课程。其次,科研项目在运作上缺乏连续性,项目的建设对教学并不具有助力效果,只是为项目而立项。科研项目在初期建设完成验收之后,没有跟进后期建设与实际应用,如何将项目建设完成的设备硬件和软件与具体教学结合,已经无人问津。而有些项目对教学并无实际应用价值。比如:有些项目的器材占据着实训室,却无人将其在课堂上介绍或演示出来,或者在实践课程中无法为学生所用。整个科研项目的配套建设只是为了达成验收目标,之后等同于一堆废弃物。此类项目对高校的科研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也发挥不了科研指导教学的作用。
3.理论课程考核模式过于单一,绝大部分课程的评估采用的是单项选择题作答方式。选择题作为客观题型,答案清晰明确,在进行试卷批改时可以批量完成,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然而在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缺陷也是十分明显。多年深入学生当中调查,会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平常不认真去上课甚至缺课,只是考前突击复习题库,也能考取较好的成绩。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所在:一是教师工作不到位,题库资源建设不够全面,二是此种考试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改进。另外,选择题作答的考核方式可能会误导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对知识仅满足应付考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课程方面,训练工位不足,不能满足人人动手的练习机会,过程中经常出现十几人以上观看,而只有一两人动手训练技能的情况,这是实训项目开发不足的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重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若没有足够的训练项目支撑实践教学,则无法保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实践教学实施上,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的教法都有所不同,技能培训方面容易造成学生的困惑。以涡喷发动机实训课程和拆装基本技能课程为例,拆装技能训练强调的是拆装部件动手技巧,不同情形下的处理技能,而发动机实训则重在分析各系统的功能、拆装部件的目的性何在、如何检查并排除故障,恢复发动机系统的正常水准。与拆装训练比较,技能方面要求高出许多,而如果只是将两门课程按拆装技能标准教授学生,不能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技能的目的。训练项目设置上,有些内容与现今行业实际要求已经脱节,技能点的训练不到位。比如,管路施工和特殊拆装这两个实训课程,占用了1.5周的训练时间,而从目前一线机务维修来看,已经很少用到这两方面的技能,显然,课程设置的训练意义已经不大。
以上存在的问题最终会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水平低,竞争力下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只有加强教学改革,方能改变目前的困局。
二、应对措施
1.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改革,这个设计的合理程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方案的制定者需要深入一线生产实际调查需求,同时参照国外高职教育较发达的院校经验,全面论证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逐一审核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根据实际需求重新规划方案的学习课程。并且,制定者必须密切关注一线行业的主流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培养方案的内容。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二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保持合理的逻辑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教师单独负责理论课程教学或单独负责实践教学,都已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应该突出应用性和技能性,在课程定位上,应将所有课程划分为三个档次:第一类:理论+实践,第二类:纯实践,第三类:纯理论。第一类课程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操作技能强,能够在课堂上讲授全面的专业知识,阶段性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项目训练技能,课程的开展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由于是高职教育,一些基础的技能课程只需单独进行,但其重要性要高于一些纯粹的理论课程,需对教师进行考核之后才允许其上岗授课。
3.科研项目的建设需严谨且注重其效益。首先,项目的论证应强调其实用性,只有预期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方能立项。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应针对相关的技能培训规划出详尽的方案。最后,在验收环节,项目不仅能提供完备的软硬件设施,而且应该形成清晰的后期建设方案,并要求在短期内能够成功应用于教学,验证其助力教学的作用。另外,科研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可或缺,需跟踪后续建设情况,只有形成详细的监督体系,科研项目方能发挥出最大功效。
4.教学评估体系应针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区分对待。理论课程考核模式多样化,客观题和主观题都需要设置在考核环节,通过考核评估甄选出成绩优劣,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在校内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实践课程应逐步实行教考分离方案,一方面统一教学标准,对应技能点配套相同的训练项目,另一方面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同时进行,实践考核的重点是检验技能的动手能力与灵活运用。
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再完备的政策方案也需要靠人去执行才能取得成功,只有不断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不管是从事常规教学工作,还是从事科研项目建设工作,都应该充分肯定教师的劳动付出,教学效果优劣必须区分对待,对课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者应给予嘉奖。只有改变“吃大锅饭”的不良风气,方能在校园内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深耕于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各类院校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居安思危,积极开展同一线企业的横向合作,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果断推进教学改革,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7期,92-95.
[2]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119-124.
关键词:“成功教育”;校园文学研究;理论依据
一、“成功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清醒地认识历史
1.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转变
教育心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又在原传统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教育心理学研究从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化引起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前人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过程,教师总是“一言堂”;而现在研究者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是在理解信息而不是在记录信息,教师应该更多地探索学生的认知,帮助发展其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实质问题。换言之,教师应该想想“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纯考虑“教什么”。从50年代布鲁纳进行教育与课程改革至今,这一方向性的转变已迅速地为广大师生所认识和接受。
2.根据社会心理需要确定研究趋势
人们对“归因研究(归因的模式动机情绪及教师的期望、学生的表现)、正式教育的发端问题(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团体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学习有效时间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等等方面的关注,都是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成功教育”的理论研究重点
1.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关于学习策略
(1)三种概念: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过程和步骤;学习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2)几种区别:
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方法。它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与具体任务和学习过程相联系,需要学习者经过相关分析才能产生。
学习策略不同于认知策略。认知是“指人脑对加工过程,如对信息的编码、转换、储存”。认知策略是“调节与控制概念和规则的使用”。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的含义更广泛,它还包括学习者个体生理的或情绪的、社会性的特征。
学习策略与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简而言之,即如图:元认知→认知→客观外界。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的动态过程的静态知识,而元认知过程则是使用静态知识的动态过程。
2.学习策略与元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
这是我国学者陈琦的研究成果,它很好地反映了元认知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结构图展示,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3.关注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新教材是新时代教育需求、全新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实践三者合力之下产生的新事物。新教材的“新”体现在哪儿?
第一,“新”在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要求的强化。各层能力要求体现出极强的层次递进关系。尽管有些选文比较难,但其能力要求却比较单一。第二,“新”就是以各知识点作为选择作品的依据。这就突破了以往按文体编排教材的局限性,有意识地避免传授知识的随意性和知识点断层的现象。高一和高二的知识点基本一致,不过是各自在不同阅读对象中的延伸。这符合知识传递和学生认知的规律。
这种“新”变化,完全是由新的时代需要决定的。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以保持竞争优势,因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所以,21世纪教育的四大原则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要做到这几个“学会”就必须拥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优秀的教师是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成为研究者、交流者、合作者的人,这是21世纪的教育事业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基于以上理解,我想我们的教学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如何选择新的对策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正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成功教育”的实践活动及相关步骤说明
(一)给予期待
我校的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实施某项学生工作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前,总会先进行“给予期待”这一步骤。也就是说,教师总是让学生明确“完成这一任务会获得大家所预期的良好效果或做这件事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一定能够办到的”,这样学生便首先获得了一种“自我效能感”,其活动的主动性便被大大激发起来。例如,
1.教师在新学期第一节“预备课”时,把学生未来三年的学习时间作出具体的统计,告诉他们自己在校、在家学习的有效时间有多少,充分利用和不充分利用会有哪些迥然相异的后果。接着我就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赠送给学生一句诗词,而这句诗中就包含了他们各自名字中的一个字。如,韦小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沈裕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雪,“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黄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此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对语文也感起兴趣来了。紧接着,我立刻抓住时机,抛出一句话:“跟我学,没错的!”从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来看,这一次课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语文学科在保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还能小有进步。当然,教师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必须充分估计自己的教学能力,因为,一旦你的教学过程不能令学生满意,就会让他们觉得你华而不实。
2.在具体教学时,我经常是在课前预习时就丢出一些“诱饵”,引起他们的好奇。比如,在教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我先用早读、午读或自习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观看介绍唐文化的光碟《唐之韵》,让他们初步体会“盛唐气象”,了解王勃的坎坷经历,初知“初唐四杰”的辛酸人生。然后再欣赏电影《王勃传》中滕王阁盛宴的宏大场面、王勃潇洒飘逸的作文场面等片段。这样一步步吊起学生的胃口,恨不得马上就体验到这篇文章的神妙之处。
3.在作文教学中,以个人习作带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用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兴趣并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巩固所学。比如,我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时,以自己的同题文章来表达另一种“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主旨,学生在对教师个人经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能对比理解课文的主旨。另外,我所在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写的好文章都会被筛选出来集结成册,发到各班,这样做既帮助他们形成成果,又强烈地激发其自我效能感,促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自觉做一个文学艺术的追随者、实践者。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
“成功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但在普通高中,学生的起点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投入更多关注。
“非智力因素”包括个性意识倾向性、情绪和意志、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教师在培养这方面因素时应该抓住四个方面:发展兴趣、顾及气质、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几年实践来看,做好第四点又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争分赛”活动,用一些制定好的班级行为规范细则来约束学生的言行,做得好的可以加分,不好的则扣分,做得更不好的就会连累全组被扣分,从而失去参加一系列比赛和活动的资格。这样,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增加夺取荣誉的信心和决心,还让他们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收效是比较好的。
总之,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我们遵循“自主性原则”,不断探索,认真实践。事实证明,注重学习策略和元认知,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并将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学习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抓住文学主战场——课堂,我们就能行之得法、行之有效,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感。
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进行双边教学活动,然后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提高能力的突破口,发展其深刻、灵活、独创、批判、敏捷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的做法。
概要:思想品德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是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条好路子,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 “提起全国人民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养成高尚、纯洁、舍己为群之思想。” 美术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动能静的禀性等都是大有益处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开辟更多的思想品德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相互渗透,彼此联系。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正轨。
关键词:蔡元培 陶行知 品德教育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此系统工程之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是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条好路子。
蔡元培早在1912年2月写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否定前清“忠君”、“尊孔”教育宗旨,主张用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来代替,从而打破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两条不可动摇的信条。他特别重视美感教育,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并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宗旨的人。1916年12月,他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的演说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 “提起全国人民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养成高尚、纯洁、舍己为群之思想。”鲁迅先生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积极支持者和实施者。
美术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当中开展美术教育意义非常重要。美术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过早地给孩子输灌美术的技法、技巧,没有着眼于儿童本身对生活的探索和体验,把人给淡化了,这样课堂就成为培养同一模式产品的厂矿了。
陈独秀在《新教育是什么?》一文中,谈到了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反映出世纪初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我曾看到许多学校陈列出好些很精致的手工和图画成绩品来装潢学校的门面;内中有些教员代学生做成骗人的,固然不值得批评,就真是学生自己做的,在外行看起来,必以为成绩很好,但在懂得教育的人看起来,便不敢恭维了。因为教育品和美术品有很大的分别。我们不应当把教育品看作美术品。若是教育品当成美术品,便算是手工图画的教育大失败,还说什么成绩呢?因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不是马要教他成一个艺术家,所以不用教他学习美术品的手工图画;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像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手工图画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手工图画不是教成艺术家的,而是用它发育童观察力创造力想像力的,使儿童观察创造想像的天才得以自由发展。若由先生的意思教他造成美术品,那只能算是先生自己的成绩,是与儿童教育无关的,这种教育可以叫做“填谱的”教育;一切“填”教育会限制受教育者的智识自由活动而使其固定,且造成机械地盲从的习惯,戕贼人类可贵的创造才能。”
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人。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定时的训练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动能静的禀性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美术教育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带领他们参观好的画展,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优美的童话故事,听音乐等,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兴趣是儿童学画画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
培养儿童的开放意识。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扩展他们的视野。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培养儿童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好的教师应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性的建议,尊重和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力,为他们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学习和创作。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近年来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唯理智教育的影响波及到儿童和儿童美术教育,在迅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屈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把儿童变成为过度和模糊的投资对象,忽略儿童情感的体验,各种蜂拥而至的考级或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以技能和技巧为基点的层面的培训,致使儿童在绘画当中普遍出现迎合和彼此模仿,造成孩子的创造力过早枯竭和童真的消失。儿童学习的本身不是为了艺术而学习,而是被迫披上了种种功利的目的,尤其是许多的家长,认为只要能拿奖就是本事学到家,为了拿奖而逼小孩急功近利,过多的加工和商业成分使孩子的创造性受到影响,而美术是最原创性的,不少真正属于孩子的东西被剥夺了,就孩子而言,艺术的本身就被曲解和误导了。
另一个方面在于很多老师在教育上的误导,缺乏敬业的精神和责任感,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而老师的个人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部分教师由于观念和心态上的保守,导致教育走不出传统的禁锢,还有一些老师由于名利的驱使,在教学上采取急功近利走捷径,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观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认真探讨。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决定了他怎样教学。我们认为:一流的老师教人,二流的老师教知识,三流的老师误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陶行知我们都崇敬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政策的确定、师范教育的改造、生活教育的提倡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里,艺术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他还发表《创造宣言》,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他提倡的创造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小专家”,不是丢掉普及教育目的,是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及文化水准。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学校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应该充分发挥武术中“武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在中小学体育课中进行武德教育的渗透,加强中小学生武德修养,培养勤奋刻苦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将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武术 武德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07-0143-01
一、传统武德在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武德,就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它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的武德就是由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侠士的侠义精神结合而成,其中还容入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在现代,把这些传统武德的内容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从而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其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在教学中把学武术与学做人相结合,从而形成新时期的武德教育。
二、教师在武德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的实施者。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武德渗透更为突出,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师挚友” “言传身教”的理念。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伴随着一个身教行为,即身体修养的展示。
三、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角度出发进行武德教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通过武德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利用体育教学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将武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运用武德中的的“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提高品德素养。通过练武习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礼貌待人,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知道规范自己的言行,乐于团结帮助他人,善于改进不足善于调解和他人的关系,以便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甚至是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本身武术的功底是在后天慢慢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生,要努力锻炼中小学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勇于挑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帮助那些心理有阴影的学生,并且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在教学中渗透武德教育
1.武术学科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它重形、意、德的培养。在武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在进行武术实践性学习之前,首先应该进行武术理论的“武德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武德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武德修养在教学中不仅要继承发扬优秀的品质,还要培养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武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武术源于中国,发展到世界。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运动技能”一栏中的水平目标处指出“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1.“武德”在教育中是不可获缺的,把武德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接受武德思想的熏陶、教育和影响,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
2.武术教学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勤奋刻苦、果断顽强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充分利用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功能,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中小学学生以武术教学为前提在武德教育的推动下促进学生合作交往;以亲身体验为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中小学武术教学,使学生不光停留在健身、技击、专业技术水平上,而是看到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传统哲学、美学的思想和智慧。
4.在教学中要把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的品德与情操,更好地继承和提倡下去。培养学生尚武崇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对于长期在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观念则要坚决剔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亚光,张喜文.论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9).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01).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二)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二、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定位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性爱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实施要点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四、结语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现状
1. 教育内容单一。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多数是竞技课程, 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目标中, 只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味的增加体能训练,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个人状态。虽然有的大学开始试运行选课制度, 但是受条件制约, 仍然不普遍。
2. 只追求教学结果。
由于大学课程的单一, 教学方式过于僵硬, 尤其是体育的学生只是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 看学生比赛的能力和结果, 不注重人文教育。学生能够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 却不清楚比赛本身和规则的由来, 不能理解。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
(二) 人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1. 从学生的需要角度看。
第一, 现在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要求的是综合的, 全面的人才, 过去只会一门单一技术的人才不再吃香。所以, 体育教学不能只是教会学生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该全面发展, 学生的心理素质, 个性修养都要进行学习。第二, 现在的社会压力大。大学毕业的学生适应力不强, 经过人文教育, 让学生培养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素质, 可以使学生毕业之后的生活顺利一些, 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 从学校的教育成果角度看。
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都不强, 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面对社会的巨大压力无所适从, 心理及其脆弱。为了学校培养学生综合适应能力强, 培养出完美的大学生, 学校应该主动地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学生的个人精神, 个人价值观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
二、人文教育理论
(一)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研究来源
因为大学体育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大学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文教育一直是大学体育的内容, 大学体育教育的弊端。
(二) 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内容
1.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第一个内容, 道德是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行和态度, 是正确处理事务的准则, 因此, 大学的体育人文教学内容第一要以体育做载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大学的体育人文教学的目标是关怀人的生命, 关怀人的健康, 关怀人的尊严和关怀人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结合作、集体观念、品质意识、组织纪律、爱民族和爱国家。列如在体育比赛的时候, 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不弄虚作假, 不偷工减料, 不徇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能够放心大胆的最求自己的梦想和理念。
2. 审美教育。
体育运动是一项美丽的可以观赏的运动, 学生要学会欣赏美, 在大学的教育中完成把欣赏能力从低到高的一个转变。通过体育比赛, 体育运动, 课堂的教学, 创造出美的氛围和渲染,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大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躁, 愉悦情绪, 净化心灵, 完成精神的塑造。
(三)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本质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实际上是关怀人文, 以大学为载体, 将体育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 使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养成。
三、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实践
(一) 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
大学体育的课程表多数是体育项目的学习, 比如, 篮球, 排球, 跑步等, 很少有人文方面的教学, 就算有人文内容的课程, 也不重视, 学生的学习也不上心。作为大学体育人文学科的教师, 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 应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认识到人文内容的重要性。
(二) 和德育、智育结合在一起
大学的体育教学中, 不能只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的学习, 也应该加强德育和智育的教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初高中的时候, 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少。大学的体育教学, 应该把体育技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作用, 体育教学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体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公平竞争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得到提高。
(三)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大学教师不同于初高中的教师, 初高中的教师多数是一般教会学生知识为主, 目的是能够考上大学。但是, 大学的终点站是社会, 教师在教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优秀之外, 还要懂得人文教育, 自己平时的举止言行都要给与学生带头作用。所以, 大学的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时的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 养成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的教育中, 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课, 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方式。这样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选课, 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 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效果会变得更加的好。也可以防止学生不喜欢课程和教师而选择逃课和厌学。
(五) 创造出全校的人文氛围
大学体育的人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大学体育文化素养, 因此, 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主要是创造出校园的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除了课堂之外, 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可以使用。例如, 在校园的各处加上体育的标示和标语, 开展各式各样大的丰富的体育活动, 在校园广播站, 宣传体育的精神, 开展先进的课程, 改善教学方法, 如, 情景重现法, 合作教学法。还可以让各个社团引领学校的氛围和导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目标任重道远, 一定要根据体育的特点和人文教育的目标, 改变体育教学的传统的理念, 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 将体育和德育、智育结合在一起,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造出全校的人文氛围。使得体育人文教育的理论学习成功与实践效果良好。
摘要:大学教育一直是我国的教育重点, 其中大学的体育教育因为具有的独特性, 以及大学教育的特征, 使人文教育成为了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体育教育重视体质, 忽视人文, 重视技能, 忽视文化, 这已经成为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常见现象。忽视人文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全面的人才, 新时期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所以, 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大学体育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 2013-05-23.
[2]朱建宇.论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念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4-15.
[3]徐伟.当代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新视角:大学体育人文教育探讨[J].第二十二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13-08-01.
[4]蒋菠.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J].西南大学, 2012-10-16.
关键词:吴冠中;美术教育;教育实践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在艺术创作及教育工作中坚持中西融合,内容涵盖了绘画、文学、艺术理论等多个方面。现阶段国内研究领域对吴冠中艺术作品的研究较为成熟,吴冠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美术教学工作中,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大力推进了美术界的人才培养工作,酝酿出了非凡的美术教育思想及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对其艺术作品的研究相比,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概括和总结。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对于其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度研究。
一、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综述
自回国之后,吴冠中的教育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在艰苦的教育工作中,吴冠中从实践出发,以自身对于美术教育的深度理解,结合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以多篇教育文章为主要内容,对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最为宝贵的便是其独到的美术教育理论。
1.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吴冠中早年在杭州艺专学习绘画期间,师承潘天寿先生学习素描与中国画,潘天寿的艺术创作很有林风眠的追求与个性主张。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吴冠中对八大山人、石涛与虚谷最为喜爱,而西洋画中,他又偏爱塞尚与梵高。随后在法国留学的经历,更坚定了吴冠中对于中西融合的探索。他感悟到只有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华夏土地之上,才可以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之中,吴冠中凭借其学术背景与生活感悟,加上一颗赤子之心,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进行了客观的比较。他得出了应学习中国画的立意与虚实哲理,学习西洋画的画面构成与严谨基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对学生采取综合化教学,并以“国画现代化”与“油画民族化”作为追求的目标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探索。
2.审美素质培养是重中之重。吴冠中先生秉承“完全之人物”的观点,对王国维的美育主张进行了发扬。在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他也强调要淡化绘画技法,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学生个体的思想,让学生在美术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发挥。他认为艺术的发展也应当以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为重点,用艺术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将审美的素质教育作为全民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加速全民美术素养的提升。
3.艺术家要重视人格培养并能师学舍短。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吴冠中将人格的培养与提升放到了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位置。在坎坷的岁月中,他始终将爱国情怀植根在他的艺术作品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倾注心血的画作。他不争名夺利,画作稍不满意便将其撕毁,对于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吴冠中师承林风眠、潘天寿等一代名家,在自豪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他们画作的历史局限性与创作瑕疵。他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要他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就要充分地汲取营养,只要他人向自己求教,亦是倾囊相授。艺术家在对艺术的追求与前进中,就应师学舍短,不断完善自我。对于美的追求,容不得半点瑕疵。
二、吴冠中美术教育的实践
1.校内教学中的实践。吴冠中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之中,始终坚持活学活用,对于教学工作,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秉持身教重于言教的观点,坚持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中感悟生活之美、获得艺术灵感。在实际绘画中,贯彻美的教育,强调绘画的意境要求,让学生在感悟自然中引发心灵的共鸣,对学生来说可谓受益终身。在课堂教学中,吴冠中坚持让学生近距离欣赏中外名家的原作,让学生在对大师名品的观察中感受艺术的本质。在授课中,他经常把中国绘画的传统元素与西方绘画的程式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中西方艺术的异同。
2.校外教学的拓展。教学之中,吴冠中十分重视绘画中的抽象之美与形式之美,他认为通过画展这一方式,可以让观者了解国画与油画的纷繁之美。吴冠中多次举办新作展、师生作品展与捐赠作品展。在绘画创作中,他也结合中西方绘画之长,在对形式与抽象之美的追求中积极探索民族化的油画创作形式。在对形式美的规律与素材的构思创作中激励学生与后人,艺术的追求没有止境。吴冠中美术教育的实践,通过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为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融合多元开放的发展理念,吴冠中教育理论以其综合与开放的思想,为我国美术教育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
吴冠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教育中,形成了独创的美术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以艺术素养的培育为重点,加强了对绘画的形式美与抽象美的追求,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美术人才,对我国全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其美术理论中对于美术教育思想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将来的美术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亨.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研究[J].美术向导,2012(4).
[2]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燕群.试解读吴冠中绘画艺术的现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教育理论与实践10-20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06-26
教育教学理论复习09-16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索引12-03
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06-07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06-10
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10-03
中介语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12-10
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