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制人才培养建筑专业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三类高校“211、985工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以及民办、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希冀从中发现本省人才培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新的西部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依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证制人才培养建筑专业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双证制人才培养建筑专业论文 篇1:

1+X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融通路径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逐步向数字信息化转型,产业链的变化也导致了岗位链与人才能力链的变化,而“1+X”证书制度的落实更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分析推进课证融通的难点,并提出一系列举措,为工程造价行业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1+X、工程造价、课证融通

1 引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2019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并明确提出“1+X”证书制度等人才培养新理念。所谓“1+X”,其实就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的落地刺激了建筑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课证融通实施的难点分析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难度小、见效快、适应性强,适合在职业教育中总结推广。但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等问题。

2.1内动力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普考、提前批和五年一贯制。普高生源学习习惯较好,接受能力较强;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在中职期间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具备一定的基础且动手能力较强。总体来说,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对实践性课程更加感兴趣。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质量。“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的落实,即将专业建设与行业改革接轨,又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初期,学生由于担心证书含金量、社会认可度,在校期间考取的证书较多,加上民办院校资金支持不足,师生动力略显不足。同时,由于校企双方对合作内涵和意义认识不统一,企业主动参度不高。

2.2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是高职土木建筑大类的一个传统专业。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支撑课。培养具有一定工程造价文件编制与审核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多以学科内容的完整性为重点,考核采用课证分离的方式。但由于建筑行业的转型导致岗位能力要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技术型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岗位型技能,甚至是行业趋势型技能。若能专业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评价方法与职业技能证书有效结合起来,将会对“课证融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简而言之,基于政策的落实与行业的需求,课证融通是实现“X证书”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在就业中更具有优势。最终实现产业链、岗位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有机衔接。

3 课证融通的实施路径与举措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到来对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和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扩大技能型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需要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与职业能力,同时注重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3.1 衔接岗位能力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建筑行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也从传统的设计—建造—运维向全数字样品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慧化运维发展。产业链的变化也导致了岗位链与人才能力链的变化。例如,工程造价岗位除了需要具备造价管控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这些基本职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BIM综合应用能力。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指出:总结推出“1+X”证书制度试点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

解析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技能能级标准,解构教学任务,重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工程造价数字化應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目标上,融合1+X内涵,明确识图、算量、计价的能力目标,将软件建模能力、模型校核能力与清单工程量汇总能力有机融合;在教学组织上,理论压缩,实训补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严谨、诚信的职业操守,德技并修,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者串联式衔接,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在教学评价上,建立校内学分银行体系,体现"1"和"x"证书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学生学习的弹性制,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3.2 以教材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

教材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组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媒介。传统的教材多侧重理论性,教学内容有些陈旧脱节,案例单一,难以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信息化时代发展下,高职建筑专业建设更应对接代表性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根据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建设思路,吸纳吸纳行业、科研、技术多方面人才共同开发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开发融合工作岗位与生产过程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绘本式等新形态教材,进而推进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

3.3 基于职业技能标准,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

将职业从业标准、岗位技能要求与1+X造价数字信息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作为考核依据,构建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考核、成果考核、综合能力考核。过程考核包括考勤情况、课后任务的完成度、质量与时效性等;成果考核包括工程列项的完整性、工程算量的精准度、工程计价的精确性、证书考核情况等;综合能力考核包括职业态度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等。评价内容涵盖了职业素养、课堂表现、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与线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为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3.4 依据证书考点要求,完善建筑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证书试点要求,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完善针对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理论课和实训教室教学、相关实训软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实训室环境改造,以拓展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开展的培训和考核等相关工作。

3.5 深化双师队伍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和科学思想、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的评定标准、做好1+X教学整体规划与实施的教学创新团队。师资队伍通过项目实践、参加培训,争取成为1+X证书试点考评专家库成员,作为试点证书的现场操作技能考核力量,积极探索证书考核评价的科学开展。

4 结语

1+X证书制度有利于刺激教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X证书的推广仍存在短期或长期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融入X证书考核的内容与相关标准,在考核体系中增加证书的分量,积极推进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为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提高内动力。

参考文献

[1]冯建新.“1+X”制度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鲁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20,(10):182-183.

作者简介:黄泓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BIM协同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绍兴市教育科学2020年规划课题:基于数据传递的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中的融合研究(编号:SGJ2026)。

作者:黄泓萍

双证制人才培养建筑专业论文 篇2: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三类高校“211、985工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以及民办、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希冀从中发现本省人才培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新的西部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陕西;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是国家或相关管理部门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于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的构想与安排。它体现了国家与省级政府人才培养战略的主旨,又具有自身特色。目前,陕西省作为高教大省,拥有丰厚的教育资源,以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为契机,构建新的西部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战略,是高教强省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实施现状研究

由于层次、类别、性质等的不同,本研究以高校办学层次不同为主要依据,对三类高校“211、985工程”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以及民办、独立院校进行研究。鉴于本科教育的普遍性与重要性,本研究主要面向普通本科教育,不涉及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层面。

1.高起点、高标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战略——“211、985工程”院校

2007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尽快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落实这一长远战略目标,本省“211、985工程”院校积极调整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形成了中长期人才培养战略。

(1)人才培养战略的基本起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一流人才”

对于“211、985工程”院校,面对丰富的资源,如何提升人的社会化内涵,成为其人才培养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西安交通大学在办学思想中明确指出“以人格养成为基础,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一流人才。”其人才培养战略指向未来社会,而不是简单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战略高度。其他“211、985工程”院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提法,但在其办学指导思想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培养一流人才”,在“211、985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中已达成了共识。

(2)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到骨干和领导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宏观指导性,是人才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使本科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厚、口径宽、实践强、素质高的特点,能在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西北大学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培养大批“少而精、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不是简单的科技人才、应用人才、专门人才。

(3)“以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陕西省“211、985工程”院校,大都以“以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特色,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高年级学生还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选择、能力、兴趣进行分流。长安大学采用“4+3+1”(五年制6+3+1)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借助杨凌示范区形成了特色化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2.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省属本科院校

目前,陕西省共有省属本科院校19所,为国家、陕西培养了大批本科优秀人才。其人才培养战略“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突显“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战略的定位:“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

鉴于省属本科院校与陕西省的天然联系,立足陕西是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立足点,服务西部”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然要求。“面向全国”则是本省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与根本目的所在。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培养的基本指针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其本科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行业(冶金、建筑业为主)、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西北政法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强调:“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此外,一些地方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榆林学院提出“立足榆林、面向陕北、辐射周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因此,这些人才是具有专业特色的专门人才,本省省属本科院校的优势正是其突出的特色专业,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筑专业、西安理工大学的制造专业和水利水电专业、西安财经学院的财经专业与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突出的专业特色造就了各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强大的专业特色,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3)突显“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原则与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不同于以往的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因此各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都基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西安理工大学构建了“两课堂、三平台、四贯通、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西安财经学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施以“平台+模块”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民办、独立本科学院

陕西省民办、独立本科学院的发展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求生存,是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必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出奇制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体现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1)人才培养战略建立在“服务社会,面向就业”的基础之上

近些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民办、独立本科学院的生存问题,陡然突出起来,因此,各高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与社会发展相接轨,面向就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西安培华学院形成了“公办院校的体制+民办院校的机制”的办学体制,在汲取公办院校成功经验,重视基础课,重视实践的同时,更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定位。作为陕西省少有的工科民办、独立本科院校,西安思源学院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

(2)以“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复合实用型人才,不同于简单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而且能力突出。各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上虽略有不同,但大都以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如西安翻译学院提出培养“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诠释了人才培养特色与专业特色的双重内涵,探索了一条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新路。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明确指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有足够的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实质与复合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

(3)“差异化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差异化竞争是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所在。为争取竞争优势,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翻译学院则构建了“专业+外语+现代化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摒弃了“单一型”育人模式,保持外语特色的同时,实行双专业,培养多种技能,实现“一历一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上岗证书),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外向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西安思源学院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开展“创新能力系统培训”的院校之一,提出“除了实现思想品德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目标以外,学生还应具备悟性高、自信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制定原则

虽然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不一,优势各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人才培养战略”概念不清晰,导致本省人才培养战略缺乏一定的高度与远度,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在系统化、体系化的方面亦存在盲区。同时,更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因此,必须着眼于“战略”层面,坚持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战略规划的多元性与系统性,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框架。

1.战略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人才培养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转变培养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结合国家、陕西省与高校发展,制定符合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服务于陕西、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的科学内涵所在。但这种科学性,却又不失其先导性与前瞻性。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战略指向,也是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的真谛。因此,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其人才培养战略方向性与前瞻性。

2.战略规划的多元性与系统性

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多元化走向。虽然,目前陕西省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有其优势,但并不排斥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既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实施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战略,也要注重个性发展,进行个性教育战略规划;既要实施质量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也要不断创新,将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始终;既要实施国际化战略,面向世界,也要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面向未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划,更应形成系统的战略规划,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模式,真正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形成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3.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战略实施是人才培养战略的最终落实。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不盲目跟风,亦不因循守旧,保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同时,兼顾效率优先原则,科学管理,以评促改,点、线、面结合,提升本省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以往,我们过多地专注于效率,忽视了可行性,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反而阻碍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坚持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可行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在有效发展的基础上,验证其可行性,最终推进人才培养战略的科学、有效实施。

建构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框架

基于以上原则,建构陕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需要理清概念,统一思想,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践行战略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战略科学、有效的实施。

1.明确“人才培养战略”概念,统一思想

虽然,本省各高校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较为统一,但由于在战略层面认知的不同,对“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战略”概念的简单等同,导致目前陕西省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提法尚不明确,其内容也较为零散,一定程度上缺乏战略高度与远度。因此,必须理清概念,统一思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办学思想、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中有关人才培养的内容,提升到战略层面,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将其纳入高校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之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形成明确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保持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同时,合理定位,借助外部环境的有利推动,突显高教强省在建设西部强省中的人才优势,提升本省竞争的核心能力与实力,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强省。

2.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亦存在层次上的商低,但就同一层面而言,其系统化、体系化应是自我完善的。“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战略的同时,更需要提升国际化战略,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省属地方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实施社会化战略,更需要突显终身教育战略,以延续自身特色,扩大发展。民办、独立本科院校推行差异化竞争,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更需要质量教育战略,保证民办、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当然,对于每一类型学校,创新战略、国际化战略、社会化战略、终身教育战略、个性化战略与质量教育战略都是人才培养战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以及特点。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因此,必须借助系统论相关理论,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战略,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全面实施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3.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需践行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是组织为了长期的生产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与实现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包括三个环节: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当前,陕西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也在逐步落实中,虽有不足之处,但都在完善中不断进取。但就战略评估而言,本省各高校基本上都缺乏必要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和手段,不能对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与实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真正践行战略管理。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有机结合,不仅重视科学规划,更注重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合理评估,及时反馈,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管理,保障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

[2]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刘向兵,李立国,对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A]2005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科学发展观专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00

作者:郭艳利

双证制人才培养建筑专业论文 篇3: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装配式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摘 要: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装配式建筑人才是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寻求校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有助于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立足于社会对高职装配式人才培养的需求,阐述当前高职装配式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且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装配式人才培养的途径,以此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装配式建筑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装配式;人才培养;实用型;创新

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及的城市规划建设纲领性文件出台后,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步入快速道,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暴露出我国装配式人才的匮乏,尤其是高端实用性人才的缺口比较大。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立足于实践调查,论述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装配式人才培养具体途径的策略。

1 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培养现状

装配式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度对接装配式行业、新技术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新型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社会对装配式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通过调查,目前装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具备复合型知识体系。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的单个模块施工方式,实现了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对应要求装配式人才必须要具备复合型知识体系,例如要求装配式人才不仅要具备看懂图纸、能够设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会管理、灵活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能力;(2)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绿色节能技术。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环保,因此,作为新时代装配式专业人才也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环保意识。(3)具备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基于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建筑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以下不足:(1)建筑类装配式人才的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难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2)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对于BIM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缺陷,不能熟练应用;(3)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较为简单,缺乏与各种技能大赛的对接,导致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多集中在理论,缺乏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触。

2 基于产教融合装配式人才培养的途径

產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产教融合在根本上是校企互动与整合的过程,归根结底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双方深度交融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面对新时代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装配式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提升装配式人才的就业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双创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要深化产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建筑市场的主流趋势,培育优质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破解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装配式人才缺口大、实用技能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立足于区域产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双创教育体系。一是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明确装配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性质,装配式建筑专业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必须要突出装配式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例如,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入装配式建筑行业,了解装配式行业的发展动态,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加强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围绕装配式行业要求设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上必须要遵循行业人才要求,将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体系中。

2.2 编制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我国装配式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装配协会等机构的力量进一步编写适合本校师生的教材。一是高职院校要拓展教材开发主体,将装配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纳入到教材编写中,这样可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效果。产教融合的关键就是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因此,职业院校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要尊重合作企业、协会等机构的意见,增强教材的针对性。二是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打造适合区域装配式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装配式建筑岗位对于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比较高,对应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改进绿色环保方面的课程。三是丰富教材的知识面,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社会岗位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为了避免学生陷入死板学习的局面,职业院校必须要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以往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社会实践技能的现象。例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合作力度,将企业生产中相关设计、构件生产和施工过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技术进行提炼后编成教材[1],增强教材的实效性。

2.3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能力递进实训教学体系

产教融合就是实现产业要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随着装配式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装配式行业人才需求,强化实训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行业需求,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规格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企业,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实施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当然,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必须要发挥企业的主动性,调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例如,由院校、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指导、职业培训、师资队伍、招生就业、产业研究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共同招生、共同培养、毕业即就业的立体化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办学的组织机构,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实践操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构建能力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例如,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高职院校要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完善和发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教学实体模型、装配式构件体验馆、装配式建筑实训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实施“教、学、做、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起校企一体化教学、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2]。

2.4 对接职业标准,形成“赛课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职业标准是引领人才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在开展装配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最新职业标准的作用,通过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在双创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岗位规范的对接,根据相应的标准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将职业大赛引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大赛检验自己的技能,驱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大赛是引导学生技能提升的关键途径,也是对接实践岗位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通过参加技能大赛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当然高职院校也要尽可能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处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具体方法。当然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之外,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2.5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考评方式

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例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鼓励本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以此为学生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队伍。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进一步优化装配式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建立双闭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

3 结语

基于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发展,对装配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创新体制、健全体制,逐步建立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完善装配式教育的各项实施標准,构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装配式建筑职业培训认证体系、装配式建筑师资培养保障体系,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业梅.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6-98.

[2]毛恒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内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1):42-43.

[3]王相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教育,2019(12):50-51.

作者:张建华 葛贝德 朱琳琳

上一篇:招标办副主任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师德演讲稿—有爱就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