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推荐8篇)
Sanxia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示范校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
为深化机电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研组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省内外模具行业二十余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企业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
结合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中职学校及中职学生实际,为了更好地、更科学地调整专业教学,拓宽就业渠道、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调研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调研总结的结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学生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提出建议,指导专业的课程改革,重点是调整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调研任务
了解数控加工的从业情况;了解企业及毕业生对数控加工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各类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建议。
三、调研对象
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巨腾国际大智资讯配件(苏州)有限公司、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湖北三峡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等地方和省内、外知企业。
四、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采用企事业调研表式、个别面谈式和学生调研表式。1.调研表式
问卷是高质高效地收集有用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也是调研时应当首先或主要采用的方法。通过调研表式的回馈信息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对人才需求方向、需开专业设课程等方面的需求。
2.个别面谈式
事先预约好企业的相关人员面谈,告诉对方此次谈话的意图,并给一定时间让对方做准备。调研人员事先准备好谈话提纲,力争利用简短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了解到需要的信息。
五、调研人员
七、调研内容
行业企业用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技能要求;跟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分析;从事专业必备的文化要求和必备的专业及心理素质要求同职业教育现状的关系。
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
Sanxia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示范校建设
六、调研时间
2013年6月12至19日。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
1 调研的基本情况
1.1 调研的目的
根据建筑管理类相关专业建设的需要, 经管系在系主任李英俊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七人于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对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 尤其是对工程造价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致的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是: (1) 调研建筑企业现状及工程造价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2) 掌握造价行业人才就业情况、薪酬情况及造价行业招聘企业形势; (3) 掌握造价行业及建筑企业对造价人才的需求; (4)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1.2 调研的安排
此次实践专家研讨会以实地考察、网络调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 共调研建筑企业十家, 其中造价行业6家, 发出问卷调查表50份, 收回38份。
2 建筑企业现状及工程造价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2.1 建筑企业现状与发展规划
据调查2009年,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 (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3827亿元, 增长22.3%;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3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8.2%。从今年及未来发展态势来看, 全国10余个区域经济规划的推出与实施, 高铁建设的巨大投资以及大规模保障性住房的开工建设等, 预计2010年的建筑市场仍将会保持增长态势。
辽宁省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80.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25.6%。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4893.2亿元, 比上年增长23.4%;实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19652.5万平方米, 增长34.5%;上缴税金133.5亿元, 增长18.4%;实现利润104.6亿元, 增长18.6%;全员劳动生产率176307元/人 (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 , 增长14.9%。2010年力争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
2.2 造价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行业是建筑业的一个子行业, 同时又与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业和勘察设计业紧密相关, 工程造价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交易价格, 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交易各方主体利益诉求的回应。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贯穿于项目投资、设计、招标投标、合同签定、工程施工等全过程, 对于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和建设管理水平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据调查统计, 辽宁省现有工程造价咨询企业256家, 其中甲级48家, 乙级208家, 省市两级造价管理机构在编人员283名;造价专业人员中, 注册造价师近4000人, 造价员35000余人, 年完成工程造价计价总额1200多亿元, 完成产值近3亿元。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崔国杰同志在全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我省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与发达的上海、广东、山东等省份比较依然存在短板现象。一是企业规模不够理想, 目前还没有超百人的企业, 年完成产值超千万的寥寥无几;二是能承担大型公共设施如隧道、大型场馆、桥梁等的企业不多, 且水平有限;三是有些企业短期行为严重。2010年的主要工作是继续完善2008年计价依据体系, 继续做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工作, 更重要的是加强工程造价队伍建设。为了提升全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整体素质, 也为了造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下大力气培育一批能够跨行业执业的大型、知名咨询企业, 鼓励企业间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合并和重组, 发挥各方优势, 建立强势企业, 以适应全省建设行业的需求。我们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契机, 努力以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创造性推动工程造价事业可持续发展。
3 造价行业人才就业情况、薪酬情况及造价行业招聘企业形势调研分析
3.1 造价行业人才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针对造价行业的就业分析:人员的分布主要还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但随着造价企业的发展, 对造价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针对辽宁省而言, 自2010年春节后, 虽然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给就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从网络统计的数据显示, 和去年的数据对比, 2010年1月竞争指数是15, 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工作岗位有15个人在申请, 反观2009年1月份, 竞争指数是32, 同期比较, 就业环境有了很大改进, 竞争缓和, 说明经济形势好转, 企业用人需求增加。
3.2 造价行业招聘企业形势分析
从2009年开1月份开始, 造价行业招聘企业数在出现短期下降, 春节后又出现上涨, 到2009年10月份, 已经有2300家以上, 虽然3至6月份出现一定平稳, 7月开始, 招聘企业数进一步扩大增长, 市场对行业人才需求明显回升。2010年1月份相对2009年1月份有明显的提升, 网络数据达到1000家。从造价企业招聘职位的需求来分析, 需求最多的是造价工程师, 其次是造价员、项目经理、造价技术负责人等职位, 注册造价工程师, 这类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供不应求, 每个企业都需要, 且人员需求量大。
3.3 造价行业人才薪酬情况调研分析
注:以上调查得出均为2009年该职位在全国的平均月薪水平
据以上调查的数据显示, 有关人士指出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造价行业的中高端人才的薪资待遇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复苏,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幅度的扩大, 造价这个新兴行业发展十分迅猛, 在未来的10年内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分析
4.1 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根据对建筑行业调查和学生跟踪调查, 确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土建、安装工程造价员岗位, 也有部分从事合同管理员岗位, 具体岗位所需知识、能力见岗位知识、能力分析表。
4.2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对素质结构的要求
4.2.1 政治思想素质
(1)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 事业心强, 有奉献精神; (2)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遵纪守法, 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4.2.2 文化素质
(1) 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2) 知识面宽, 自学能力强; (3) 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 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 (4) 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2.3 身体和心理素质
(1) 拥有健康的体魄, 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 (2)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朝气蓬勃, 积极向上, 奋发进取; (4) 思路开阔、敏捷, 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4.2.4 业务素质
(1) 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 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立业创业的意识, 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4.2.5 职业素质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会计电算化;国培方案
中图分类号:G7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1]黄萍,孟庆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J].职教论坛,2014(2).
为了制定更为符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我专业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为省内外建筑行业输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结合行业现状和我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制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在建筑管理专业大类的基础上开设方向,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我专业进行了相关院校和企业的调研工作。
一、院校调研情况2011年1月,建筑工程系在学院院长张健的带领下,到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建筑类的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就院系的设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训设置等数项内容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其中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都给了我们很大触动。在之后实验、实训基地参观过程中,更是印象深刻,即有从学生角度,将课堂知识转换成各种技能的工作室,又有,从学院角度,把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结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公共的技能平台。双方教师又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讨,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间的衔接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设置、比例是否合理;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课时的比例、顶岗实习管理等进行探讨。会上各位老师针对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以下建议:
1、就培养目标而言,首先要准确定位,结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定要以就业为导线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同时根据就业方向和岗位群可开设专业方向,比如说工程监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
3、在设置课程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教材内容和教学要围绕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强调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我们培养人才时应该在思想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很关键。
4、突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主动适应建筑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从产学研结合确定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产学研双向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依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业调研情况
同年3月中旬建筑管理专业的几名教师又到宁波几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和建议。
1、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近年来宁波建筑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出省、出国业务,尤以象山、慈溪比较 突出,未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速,但是发展期过去后,可能有转向维修的可能。
2、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一句话:企业主要缺有证的高级人才。
房产公司、基建部门:需要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般不愿意进刚毕业的学 生,首先要求应懂基本建设程序、行业的法律法规,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能力。
施工单位、监理公司:1)需要有吃苦精神,较好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动 手和协调能力的毕业生。2)交际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单位比较看重。
造价事务所、招投标代理公司:1)知识面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单 位比较喜欢。目前有经验的造价人员需求量还很大。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软件的应用等),表达能力比较重要。3)造价人员对大土木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对施工工艺也应该了解。
3、企业的建议
1)学生应加强专项技能的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专业认为,要想提高建筑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培养专项技能上下功夫,学生应该有一技之长,做一项专一项,并且技能要硬,应接合企业对专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方向,比如说造价方向、监理方向等。
2)课程的开设应与各类注册证书的考取相结合在企业走访中,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等这类人才需要量极大,但往往都是供不应求,企业只能到处挖掘相关的人才,所以如果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考取相关证书,那就业的竞争力可想而知。
3)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有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
4、调研结论
通过调研,首先可以看出建筑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现在比较缺有证的人才,如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等。就以建造师为例:据了解,目前我国具有建造师资格证的人员不到15万,而建筑企业对该职位的需求绝对不只是这个数目。上半年的建造师,同比增长了63.6%,以广东、北京、长三角区需求量最大。今年上半年广东建造师需求同比增长了150%,北京同比增长了61.4%,长三角区同比增长了60.6%。建造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所以也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同样,工程造价人才的市场缺口也很大。最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公布了一季度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分析报告,几家大型招聘网站也纷纷出台了热门专业人才,工程造价类人才都榜上有名。其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比较看重。对专业知识结构要求面广,对建筑、水、电,基本建设程序和行业法规等应有一定的了解。
再次企业强调目前大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辅导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工作态度。
最后从建筑管理专业需要哪些细分的专项人才来看,大多认为根据目前的形势应开设工程监理、房地产策划和营销、工程造价等培养方向,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开展大调研工作的通知》(*党办发〔2019〕18号)文件精神和全县干部作风建设提升年工作部署,统筹全局调研资源、提高调查研究实效,为我县商务服务和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大调研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区市县党委决策部署,围绕县委确定的重点工作、重要任务,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短板,聚焦人民群众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全面开展大调研工作,力求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推动问题化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调研方式
(一)开展专项调研。
结合区、市、县重点工作部署以及调研题目,确定我局全年调研题目、重点内容以及突出问题,局各室负责人按照工作方案包抓调研题目,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确保专项调研取得实效。(二)深入基层一线工作。
局各室领导干部要落实一线工作法,坚持问题导向,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沉到一线开展调研,解剖好“麻雀”。局党组成员要带头示范,将大调研工作与脱贫攻坚、“七联七促”、包抓重点项目、进百企解难题、下基层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推动工作落实。(三)采取多种方式调研。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在解决问题,灵活运用走访回访、部门联合调研、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用好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广开渠道、广集民意。对于复杂问题,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和韧劲,采取赴外地调研,蹲点调研等方式,切实做到把问题搞清楚、把对策找精准,把措施弄具体。三、调研题目及责任分工
1.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对标“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目标,紧紧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主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分析影响我县园区深入整合、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瓶颈,提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责任领导:***
责任人:** *** ***
完成时间:2019年3月底
2.关于推进电商物流行业降本提质增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加快**电商产业园、电商物流园整合发展,从电商物流行业的产业结构、运输方式、区位特点等方面开展调研,针对电商物流行业降本提质增效提出具体措施。
责任领导:***
责任人:*** ** *** ***
完成时间:2019年5月底
3.关于文化旅游业与农业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农业主题公园、蔬菜公园,做强农业特色品牌,做靓“西北蔬菜之乡”品牌,针对加快文化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农耕文化、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责任领导:***
责任人:***
完成时间:2019年6月底
4.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的调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研究提出主动融入**都市圈建设的建议措施,力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责任领导:***
责任人:** *** ***
完成时间:2019年4月底
5.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围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构建诚实守信、风清气正、公平正义、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
责任领导:***
责任人:*** *** *** *** ***
完成时间:2019年3月底
6.关于整合我县对外宣传资源、构建大外宣工作格局的调研。借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阿博览会等大型宣传战役,整合外宣资源,探索“1+1>2”的工作模式,讲好**故事、传播**声音、展示**形象,不断提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领导:***
责任人:*** *** *** ***
完成时间:2019年6月底
四、工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开展大调研工作是区市县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局机关要把大调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确保思想认识到位、组织落实到位、履职尽责到位,对大调研安排的任务不得推诿塞责、应付了事,要全力以赴做好大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好大调研任务。(二)调研解决问题。
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坚持边调研边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大调研工作全过程,对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立马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梳理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路径,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需要县级层面统筹协调的跨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和全局问题,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实行集中攻坚,在各分管领导同志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路径,提交县委、政府研究解决。(三)注重成果运用。
针对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出台制度修订政策的,要及时将问题、可行办法等反映至县委政研室。(四)加强信息报送。
每月需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动态信息,提出决策参考事项,推介交流经验和做法。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务求实效。
要提前掌握基本情况,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一线,尤其是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开展调研。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面对面、心贴心倾听群众呼声,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要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坚决杜绝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走走过场的情况发生。(二)严守纪律规矩。
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市、**县实施细则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一窝蜂”。调研活动要做到轻车简从,不干扰基层工作、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正常生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让服务对象满意、让工作对象满意。一、调查目的
1、深入企业内,了解企业的标志,包括标志图片、标志的文化内涵。
2、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职工的行为规定、制度,对职工上班着装具体要求,以及规定、制度、要求的作用。
3、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先进典型,如各种标兵、能手、劳动模范,了解先进典型的先进称号、先进事迹。
4、深入企业了解各企业的宣传口号、标语以及企业形象宣传所做的其他工作,如企业捐助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5、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精神、所获得荣誉、奖励等。
二、调查要求
调查以访谈为主,其他调查方法为辅,注意所有调查资料的存档整理,包括调查表格、会议纪要、访谈原始记录、影像资料。
三、调研的内容
1、企业的标志,包括标准图片、标准的文化内涵。
2、企业的管理模式,对职工的行为规定、制度,对职工上班着装具体要求,以及规定、制度、要求的作用。
3、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未来的方向与定位。
4、企业文化形态,宣传口号、标语以及企业形象宣传所做的其他工作,如企业捐助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一、调研摸底情况:
(一) 乡镇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末, 乡镇 (街道、开发区) 实际财政供养人员3180人, 其中:行政人员371人, 事业人员1691人, 卫生差额人员556人, 离退休人员562人。乡镇 (街道、开发区) 财政负担农村干部1136人, 供养五保户1127人, 农村享受低保人员14600人。
(二) 上一轮体制运转情况:
上一轮财政体制实行的是“核定基数, 定额补贴, 超收分成, 三年不变”的政策。结合该财政体制对乡镇出台了的财政收入考核办法, 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在三年内由2007年1.84亿元提高到2010年4.01亿元, 年均增长30%, 其中国地税收入三年内由1.5 5亿元提高到2.8 6亿元, 年均增长23%。
上一轮财政体制在保障乡镇人员工资、维持机关运转、激励组织收入和改善乡镇财政状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 通过调整财政体制, 加大了对乡镇的转移支付, 保证了乡镇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村干部工资和村级运转经费得到保障,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乡镇对上一轮的财政体制整体上是满意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财政体制中的收支基数发生了较大变化, 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三) 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乡镇财政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财源比较匮乏, 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
三年来各个乡镇虽然都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项目不断增多, 但招商引资对乡镇税收的贡献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各级对招商引资考核政策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造成招商质量不高, 部分招商项目只是为了应付完成招商任务, 并不适合乡镇实际情况。
2、国地税收入缺乏透明度, 部分乡镇税收数额不实。
目前“财、税、库、银”未能实现联网, 各乡镇完成税收是由税务部门确定的, 乡镇为了在县综合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和增加财力, 部分乡镇往往通过与税务部门协调, 转移县本级税源, 导致了乡镇税收数据不真实。
3、乡镇收支矛盾突出, 缺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资金。
原财政体制核定运转经费标准较低, 县按排环境综合整治、秸秆禁烧、敬老院建设、校舍维修改造等方面的未安排专款, 一些强农惠民政策也要求乡镇财政配套, 以上支出主要从超收分成和耕地占用税中解决, 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况且, 除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分成外, 乡镇基本没有非税收入来源, 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缺乏。
4、多数乡镇存在历史遗留人员负担。
多数乡镇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存在临时代课教师、派出所联防队员、管区书记、原协税护税员、企业借入人员、编外临时工等, 以上编外人员支出, 财政在核定上一轮体制时无法列入财政供养, 但实际形成了乡镇实际支出。
5、湖区及边远乡镇政府运转费用高。
湖区及边界乡镇, 工作难度大, 稳定任务重, 行政运行成本高, 运转经费明显高于其他乡镇。湖区边远乡镇离县城较远, 增加行政成本。
(四) 乡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合理核定乡镇收支, 降低国地税收入任务。
2、提高税收透明度, 降低税收成本。
3、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 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边区湖区乡镇要求给照顾和倾斜。
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通过赴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学习, 借鉴他们经验, “收支统管、滚动确定收入基数, 超收县乡分成”, 即保障乡镇人员工资、运转经费和各项事业经费等基本支出, 收入基数按前三年各占一定比例滚动确定, 超收按比例县乡分成。
借鉴外地经验, 结合我县实际, 保持财政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制定“保障基本支出、滚动核定收入基数、超收县乡分成, 三年模式不变”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新体制特点是:保障乡镇的基本支出, 激发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防止乡镇挖县级税源;实行动态管理, 也便于及时调整, 增强了对乡镇调控的能力。除分设微山县经济开发区视同乡镇核定外, 保持了原体制收入口径、支出范围;适当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既积极稳妥, 同时留有余地。具体方案如下:
(一) 足额核定乡镇在编人员经费, 加强工资管理
按2010年末乡镇财政供养人员, 所需要人员经费足额核定给乡镇, 作为人员支出基数。年终结算时, 人员增减变动和增资等因素据实调整。乡镇政府在职人员工资继续实行工资专户管理, 乡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集中统一发放;乡镇卫生院继续按在职在编人员和现行经费标准, 按差额比例核定人员支出, 由县卫生局负责拨付。
(二) 据实核定各项政策性支出, 适当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根据现行政策核定农村低保五保、新农保、优抚对象、计划生育、教育公用经费、村干部工资及村级运转经费等政策性支出。村干部工资按组织部门核定数据计算;村级运转经费, 按照上级政策要求, 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取消农业税合计补助数为基数, 按25%补助给乡镇, 拨入村级运转专户管理。
适当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根据乡镇辖区人口、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和有关标准, 核定乡镇公用经费, 保证乡镇水电、交通、通讯、会议等办公基本需要。对部分湖区、边区和贫困乡镇给予适当经费倾斜, 保证所有乡镇的机关正常运转。
乡镇运转经费具体核定办法: (1) 基本保底经费:每个乡镇按每年36万元核定; (2) 机关人员公务经费:根据在编在职人数, 按人均6000元/年核定; (3) 村官和村居人员按人均3000元/年标准核定; (4) 社会综合服务经费:按乡镇辖区总人口人均10元/年标准核定; (5) 每年暂列300万元, 专项用于补助部分困难乡镇, 保证乡镇正常运转。
增加乡镇事业发展资金, 促进乡镇平稳发展。具体核定办法:根据乡镇国地税收入基数, 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乡镇 (街道) 划为一类乡镇, 按收入基数的12%比例, 核定乡镇事业发展资金;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乡镇划为二类乡镇, 按收入基数的15%比例, 核定乡镇事业发展资金。
(四) 超收实行县乡分成, 确保县级收入稳定增长。
实行新体制后, 县级财政支出压力加大, 因此需要保证县级财力稳定的增长。对收入基数实行动态管理办法, 利于遏制乡镇税款虚假行为, 降低全县的税收成本, 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具体收入核定办法:以前三年国地税收入, 按2:3:5比例的加权平均数每年滚动核定收入基数。根据乡镇国地税收入基数, 将乡镇 (街道、开发区) 划分为两类:收入2000万元以上乡镇划为一类乡镇, 超基数收入部分县乡按5:5比例分成;收入2000万元以下乡镇划为二类乡镇, 超基数收入部分县乡按4:6比例分成。
三、新体制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体制虽然比上一轮体制增加财力补贴, 但仍不能满足乡镇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能保持正常运转。即使这样, 县级财政支出的压力也非常大, 特别是国家对民生项目投入逐年加大, 要求地方配套资金逐步增加, 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仍有资金缺口, 加之往年建设工程款和融资债务需要偿还, 县级收支矛盾逐渐突出, 全县财政运行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希望各乡镇 (街道) 和经济开发区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 严格财经纪律, 厉行节约, 大力压缩行政运行成本, 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乡镇机关的正常运转;同时积极培植财源, 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乡镇财政体制关系到地方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央提出公共财政政策, 强农惠农和加大民生投入, 政策具体落实离不开乡镇财政, 乡镇财力状况还关系到村级运转和社会稳定等其他社会问题。这几年县财政非常重视乡镇财政体制的研究和调整, 从2006年起第三年调整完善一次, 促进了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使国家各项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
【關键词】 优化 人才培养 方案 提高 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教育功能的扩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正如温家宝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领导小组会议讲话中强调的“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因此,现阶段的教育不能只考虑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由此引发的质的变化。在市场机制逐步深化和成熟的过程中,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理性呼唤与高校内部培养出的人才匹配程度弱的矛盾凸现,面对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定位,如何选择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找准各类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是目前应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1.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1.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同性质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属地方院校,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明晰了“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方向,在客观分析学校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定位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将学校由以农科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建设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修订,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使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走上自己独特的求生存、求辉煌的发展之路。
1.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本保证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基本育人环节,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教育理念、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反应,是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都面临着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切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党和国家事业之“实”,满足社会人才之需,应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杠杆。
1.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吉林农业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运行3年,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课程体系结构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力不够,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课程之间衔接、交叉处理欠妥,存在交叉重复内容,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效衔接,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对现行方案进行修订,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其他隐性的、具体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利用调研、研讨,以及审核、完善的过程找准问题,破解一些难题,以此促进吉林农业大学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这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也将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破解中获得发展机遇,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要解决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源问题,使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更加符合社会与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落脚点是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为目标。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即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其次,要充分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定位于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教育过程既要重视知识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本次修订工作要紧密结合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推进内涵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教育创新大讨论,深入开展调研和研讨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
2.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2.1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三个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将院级选修课与校级选修课合并,增加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增设创新学分,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实现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学校下发了《吉林农业大学2009年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全面修订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根据“育人为先,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拓展素质,因材施教,突出特色,鼓励创新“的基本思路,科学修订具有学校或不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专业教育要为学生合理构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梯级递进的系列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构建人文与科学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体系建设。方案增加了学生选修课的比例,目的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性,体现弹性和多样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设置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因此,人才培养要根据每个学生智力层次、兴趣爱好、职业取向与需求,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2.2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按专业类别规定最低总学分以及各部分学分比例,指导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势、目标定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每个专业都要认真分析挖掘自身优势,凝练专业方向与特色,明晰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核心课程体系,选派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兼备的优秀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相关实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在保证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要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注重教学效果。鼓励大学生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将其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结合起來,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源。
2.4对学生成才支撑作用较强的基础课,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
学校要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化学等部分基础课进行分级教学,目的是加强基础课教学,为学生考研深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应用型人才的合理需求。基础课专业负责人或任课老师要了解吉林农业大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当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合理提出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及学时数有差异性的教学大纲,体现“因材施教”现代育人方针。
3.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质量的保证,也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保证,更是高校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干力量,是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地方高校要与时俱进,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肩负起责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吉林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也体现了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目的是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咨询指导,并在教务处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安排,以确保工作质量。
学校将修订工作划分为动员、实施、验收和完善四个阶段,并分别规定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为各教学单位组织和安排修订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指导。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推荐阅读: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05-25
士官人才培养方案06-30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10-30
旅游人才培养方案11-09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1-24
人才选拔培养方案10-21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07-26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总结09-17
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11-28
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