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精选7篇)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大类招生,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2012年“两会”上, 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指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 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当前,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创新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如何提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是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近几年开始实行的通识教育, 按照学科大类招生, 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更有利的坏境。在大类招生体制下, 我校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中, 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教学上的协同创新、科研上的协同创新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大类招生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

大类招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厚基础, 宽口径”为原则, 淡化专业分界, 注重基础学习。高考招生时, 通常是一个院系相近专业合并, 按一个学科大类招生。我校即将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大类, 统一招生。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知识学习后, 在大三时, 根据自己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与培养, 与按专业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创新人才培养坏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主动学习、探索的源动力, 是创新能力建立的基础。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钻研的热情, 推动学生不懈地探索, 从而增加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

有利于学生建立更广泛的知识结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知识的单薄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难以在固有想法上产生突破。而广泛宽阔的知识基础能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更容易迸发创新的灵感。

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人能动性。大类培养中的专业分流, 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专业方向, 可以大大提高对专业的满意度, 有利于调动学生个人能动性, 积极发挥其创新能力。

三、协同创新在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2011年4月,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因此全国一些大学开始积极思考和研究如何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以解决长期困扰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难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 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创新人才培养坏境, 在具体的实施与培养中, 针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在基础知识阶段, 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后续的专业分流培养阶段,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条件, 以及了解和接触先进技术、锻炼自身综合能力、与行业内优秀人才交流的机会, 而这些正是协同创新可以发挥很好作用之处, 通过将协同创新融入到大类培养中, 可以为高校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从而有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实行电气信息大类招生的同时, 积极探索利用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与方法。

四、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教学方式

大类培养中, 未专业分流前的大一、大二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是学生建立广泛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 我校将协同创新应用于教学中, 改革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学校内部, 打破学科壁垒, 开设跨学科课程和举办跨学科讲座, 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 为他们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

在高校之间, 邀请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 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 和本科生进行学术座谈, 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学术动态, 提高他们对行业信息的触觉。

通过学校与外部 (科研院所、企业) 的协同创新, 依托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 将具有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请进来, 丰富课堂内容,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五、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生拔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基础学习阶段建立好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后, 专业分流后的大三、大四阶段, 当接触到专业学习时, 学生会产生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强烈渴望, 这个阶段特别要突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校将协同创新应用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增加学生科研、动手、参与工程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实践水平和工程师素质。

在学校内部, 联合学科优势, 形成跨学科研究小组, 打造跨学科学生创新团队。在学校之间, 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 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同承担一些科研项目, 积极让本科生参与进来, 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和外部的科研院所、企业之间, 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选派学生挂职锻炼等形式, 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六、针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探索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协同创新方式

1. 教学和科研互相协同, 共同创新, 可以促使各自的

发展,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我校针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努力探索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协同创新方式。

2. 鼓励授课老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并将科研成

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邀请参与科研项目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走进课

堂, 介绍他们的创新成果, 分享他们的科研经验和学习心得, 发挥其榜样作用。

4. 通过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和教学活动, 促进科研经验的分享, 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尝试, 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

七、结语

变革培养模式, 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改变原有的按专业招生, 采用大类招生, 淡化专业分界, 以“厚基础, 宽口径”为培养原则, 更适宜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大类招生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 我校同时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 利用协作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协同创新,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德静, 禾平, 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 2007, (1) :117-119.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57—02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革的焦点。中国高等教育虽然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无论从观念层上还是制度层上都存在一定缺憾,致使收效甚微。

一、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对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知性的学习,拓宽其知识面,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要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具有创新意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包涵至少两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既有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即时满足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二是具有创新精神。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能对口对岗,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潜力和能力,又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并将技术推广,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造。

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措施与方法

(一)夯实基础,教研相辅

1要抓好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引进,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为学生教师外出培训提供条件,从而不断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稳定的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比如,将教师送到各大企业锻炼培养,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赴国内外学习考察等,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感知,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内涵。

2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据了解,美国大学本科工程技术专业都开设大量的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面对的技术和工艺更加复杂,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抓好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建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

(二)校企合作,凸显创新

1校企联合,搭建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2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和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旨在培养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结果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与不好,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技能,“改造”专职教师。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应用本科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在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四)突出专业技术教育特点,遵循创新性思维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的“四性”教学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变通能力、应用能力强,善于从新观念、新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灵敏性、渗透性、综合性、独特性等四方面训练。

1灵敏性。充分利用各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对其基原理的应用能力、连动能力以及结合行业特点的分析能力进行反复的多种手段的结合实际的锻炼。例如,利用竞赛、参观、现场指导,典型结构的观察力培养等多种形式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渗透性。尽力做到平时信息和即时信息的密切结合,要鼓励同学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要擅于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的信息经常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同时既要防止生搬硬套又要十分注意照顾到年轻人的兴趣广泛,易接受新事物的性格特点。

3综合性。教学上特别注意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密切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和训练。更多角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积极结合生产实际综合选题,要结合实习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要结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学生的知识有机结合和整体化。

4独特性。为锻炼学生随机应变、思维流畅的能力应进行多方面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能力训练。例如,利用智力

竞赛、速度竞赛、专题辩论、课题分析、综合作业竞赛等活动来发掘学生的开拓和创新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而总想在原有基础上搞点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的强烈欲望,表现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对创造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周旋。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

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学生创造欲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把提出的问题作为观察事物的引导,进而有意识地注意某个认识对象。即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以便较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些新趋势。

要让质疑在学生创新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善疑,二是敢疑。所谓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的怀疑,而不是盲目的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科学发现的诞生与技术发明的产生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所谓敢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传统的观念不见得全是真理,权威人物也会犯错误。盲目地迷信权威和名人,把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永恒真理,就会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处于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以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小结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3

“CBE”(Compentency Based Education)其根本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1]其核心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出发点,来确定胜任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再以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内容,最后以能力的要求进行考核,从而注重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理念特别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它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以知识为主的教育体系。培养方案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及地域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课程设置,首先进入培养方案设计的是广泛的社会需求调查及行业专家,这也正是“CBE”的精髓所在。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确定学生所需能力与知识培养体系,学生的知识由相应的课程群支撑,能力是通过实践群得到锻炼提升,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同时注重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4

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中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时,必须依托相关行业,有重点地发展几个专业方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创新型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作 者:郑丹 刘剑 贾进章 ZHENG Dan LIU Jian JIA Jinzhang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4)分类号:G642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 应用创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5

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建设

摘要:针对国家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举措,从课程建设理论和实际出发,探讨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指出构建课程建设创新体系的必要性,总结了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其他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作 者:郝晓华 贾进章 刘剑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期 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2(1)分类号:X913.4关键词:安全系统工程 创新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6

一、审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风险因素不断加大, 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 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 要求企业应当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这也是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变化。在此背景下, 我国的审计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的变革必然带来对审计人才需求数量的上升和质量的提升, 审计的职能必然由“监督”向“服务”转变, 应为“提升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 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多学科背景, 在熟练运用审计技术的提升, 还应精通会计、战略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金融、法律、计算机等。

二、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供给分析

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旺盛的市场需求, 给我国高校审计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 也对高校审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旺盛市场需求的背后, 是高校应用型审计人才供给的不足, 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审计人才功能的部分缺失。具体表现在我国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 且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化, 我国高校审计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未能较好的完成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审计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内审师, 同时对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上升趋势。目前, 国内30多所高校设置审计学专业或审计学方向, 大部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为主, 少数开设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方向, 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人才培养定位涵盖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较为全面的专业体系。就安徽财经大学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其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国内注册会计师, 开设了审计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门化 (方向) , 审计学课程内容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 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讲授主线, 很少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内容, 仅是在审计专业开设经济效益审计课程, 弥补了对内部审计教学的缺失。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 虽然教学改革后开设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实验等课程, 但是课时较少, 信息量却很大, 短时间难以进行系统学习和把握。目前, 安徽财经大学通过增设审计实验环节、国际联合办学、开设会计学 (A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 方向实验班、与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途径逐步推进在校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取得的效果亦十分明显。

三、高校审计教学的局限性

1. 教材建设的局限。

相对于其他专业类课程教材的选用, 我国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 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 有些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 也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 这是导致审计难于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导致教材内容疏漏之处较多的原因之一。另外, 相关审计准则修订的频率较高, 内容变动较大, 几乎每年都会对部分准则内容进行更新, 这就使得审计教材的修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无法及时体现行业的最新要求, 很难保证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2. 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在教学内容上, 大部分高校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 而现有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偏重审计理论知识体系的构架, 缺少必要的审计案例。这样就使得审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案例教学。而审计学的理论体系比较概括抽象, 整个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难懂, 尤其是繁多的执业细则更加使得审计教学陷入“难教、难学”的困境。

3. 教学方法的局限。

大部分高校以应试教育为主, 不注重素质教育, 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 难以实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 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过多地由教师讲授教材知识和作业, 学生处于“被学习”状态, 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交流, 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4. 师资队伍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教师较多来源于拥有高学历高学位的博士, 他们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但是从学校——学校的成长路径必然限制了高校教师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 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资源严重稀缺。这种现状导致了审计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原因在于审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没有切身体会过具体案例的审计过程, 缺乏组织案例教学的实践积累。

四、高校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审计教育理念过于单一, 以会计论审计, 以审计论审计,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缺乏战略思想。现阶段,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应注重素质教育观的引入和应用, 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

审计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还与会计、法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学科特点要求审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完整、视野要宽广, 能够创造性运用诸多学科知识, 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审计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 应立足于现代审计的需要, 强调宽广的知识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 由于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 审计教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除了要保持教材内容适应实际变化, 及时进行更新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新的准则内容, 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追踪与探索。

3. 审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为实现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审计教学模式应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互动引导式”的教学模型转变, 重视案例教学, 重视审计实践教学, 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未知。 (1) 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预先将讲授内容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认识, 对有疑问的部分可以在教师课堂讲授时提出。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 可以通过提问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嵌入式教学。审计课程的学习多是先理论再实务的讲课模式, 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理论知识部分占用的课时较多, 与实务部分的学习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嵌入式教学是将审计理论和实务内容进行整合,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向学生展示实务的具体操作, 让学生能够感性认识到具体的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过程, 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流程与编制方法, 也可融入教学案例增强审计学习的趣味性。 (3)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引入相关审计案例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启发学生思考, 也可以分组PK,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班教学, 提前布置讨论案例, 小组内分工合作, 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分析,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 最后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点评。 (4)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可以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增设实验环节, 让学生边学边做;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实践课程,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审计流程的理解,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审计技能的灵活运用;可以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实习基地, 为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实地参与项目审计,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 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篇7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范围最广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性最强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六十年的开设历史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也积累了较为充分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不断增加,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增加,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范围最广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性最强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六十年的开设历史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也积累了较为充分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不断增加,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增加,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诸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空泛,目标定位较高,不适合本科培养,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缺乏对于学生创新性、实践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养成,不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熟练掌握沟通、协调、组织、领导、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实用人才。

河北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于2002年,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随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不断调整培养方式,将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鉴于此,我们对2015级工商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三融五化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特色及社会需求,以培养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管理中的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提升的能力要求,依据“观摩+认知+模拟+训练+实战”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分阶段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战(实践)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

1 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诚信品质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金融运营知识,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变革创新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

2 培养能力图谱

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2015级工商管理本科班专业能力图谱,具体来说经过四年的培养,第一,形成包含审美、语言表达与沟通、工具运用、团队协作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基本能力;第二,形成包含管理基本能力、环境分析、内部认知、内部运营、经营管理决策、资源整合、管理变革创新、资本运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能力;第三,形成包含经济分析、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能力。经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力和职业潜力,成为具有丰富管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图1)

3 培养方式

3.1 调研及论证人才需求,构建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应该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到目前企业需要毕业生能够不仅具有较高的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基本知识,还具有企业资本运营和资本投融资能力,可以为企业资金筹集提供方案,对此我们结合学校金融特色,初步制定了2015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得出如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了“三融五化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管理中的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提升的能力要求,在真实的企业化环境中,依据“观摩+认知+模拟+訓练+实战”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分阶段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战(实践)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

3.2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学校专业特色 根据学校金业特色以及培养目标,修改了2015级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由之前的四年理论教学调整为前两年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的主要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更多的体现应用性。四年的课程由三大平台两大模块,即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课程模块构成采取“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实训实践课程”的新思路,依托专业主干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利用专业特色课程打造专业特色优势,借助专业实训实践课程突显实践应用能力。

理论课程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讲,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软件、企业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专家讲座、职业拓展训练等,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经理人大赛、金牌营销等课外拓展训练,同时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色核心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完成《资本运营管理》校本特色课程。其理论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实训部分将以企业资本运营及上市流程为核心内容以模拟实际企业上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综合掌握并实际应用的目的。

3.3 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突破单一授课模式 以教师组团上课为特色,以3—5名教师为基本团队,依据教学任务中的模块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就某一个专题进行授课。授课主要采取教师之间课堂对话与讨论的模式,就与某一模块理论、知识点相关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整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与讨论的方式进行。

教学对象以授课班为基本单位,授课内容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进行设计,体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实行班级教学公司化管理,按照公司运营的方式与制度进行管理。在教学的公司化管理过程中,每一个教学项目与教学任务都被视同公司的任务,任务的完成与绩效和奖惩制度挂钩,每个团队都被视为一个考核单元,各个业务单元之间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承接企业运营中的某一真实项目。企业发出项目招标,学校各个项目小组可以依据企业需求,在校内进行方案的设计运营竞赛,企业方通过参与该项赛事活动,可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锻炼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进而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校内可以举办职业经理人大赛、企业运营模拟大赛等项目,以赛带学。

工商管理专业在全系教师共同努力下,在教师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校内“三个三”教学模式,即“三自”学习法、“三课”协同法、“三位一体”法。“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三课”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位”即高校、企业、家庭。通过该模式,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系统思考相关管理问题,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4 加强实践环节,与能力对应,将实践训练引入学校 为实现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应适应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具体内容包括:暑期实习、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共同构成基础厚实、目标明确、体系完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内容:

大一暑期认知实习,采用分散或集中形式,通过调研、查阅资料以及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所在行業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情况,通过学生切身直观感知或与同学间接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对不同类型企业知识有初步了解,为学生后面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二暑期社会实践实习:暑假+4周(第5学期前4周),由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到企业进行认知实践,可以是岗位见习或顶岗等形式,岗位见习主要是观察不同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岗位员工在工作中值得借鉴经验或存在问题;在岗位见习学习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去履行岗位职责,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行为;为丰富学生的工作岗位,还可以采用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岗位轮换的方式,避免学生工作枯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5学期(5-17周),通过企业认知感悟、能力拓展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第6学期+第7学期(前半学期),突出专业特色,开设有关企业管理的各种实训课程,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完成实训,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务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包括CIS工具应用实训、公司治理实训、ERP原理及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训练、创业模拟训练、团队管理及适应力实训等内容,以打通学科体系为宗旨,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软件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第7学期(9周后)—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由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图谱如下表所示:

表1

[实践教学体系\&体系构成\&分项目\&时间/时限\&具体内容\&暑期实习\&大一暑期认知实习\&一个月\&采用分散或集中形式,通过调研、查阅资料以及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情况\&大二暑期社会实践实习\&三个月\&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可以是岗位见习或顶岗等形式\&实践课程\&课程内实践\&第五、六、学期内开展\&围绕人力资源管理、投资项目评估、企业信息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课内实践\&专业综合实训\&第五、六、七学期内开展\&包含CIS工具应用实训、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训、公司治理实训\&能力拓展实训\&第五学期\&团队管理及适应力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第七、八学期共计五个月\&由专业指导教师与行业导师负责辅导,培养学生的企业认知能力、实务操作技能及科学研究等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大学期间\&挑战杯、金牌营销大赛、CXO职业经理人大赛等赛事\&]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4-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卓越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以核心能力和院校特色为导向》(课题编号:2015GJJG17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难忘的教训_记一次教训的作文500字下一篇:送父母的真挚圣诞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