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战略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逐步缓解和扭转西部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存量的综合水平,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主要措施和计划管理

(一)2006年度的招生规模为2500人,其中博士生500人,硕士生2000人;到2007年度招生规模为5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人,硕士生4000人。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重点高等学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承担和组织实施。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经费

(一)招生范围。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少数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点确保上述地区和单位教育、科技、医学和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招生计划。本方案的招生计划属于国家定向培养计划,纳入招生单位总规模。根据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单独下达指导性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同时,兼顾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在考生综合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有关招生单位按各少数民族在当地民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安排复试和录取。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定向省区合格考生不足时,将招生名额调剂到其他有需求的省区按规定录取合格考生。

(三)生源地区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2006―201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需求第一期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每年8月底前将下一年度的招生建议计划、专业安排等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牵头商有关培养单位落实招生任务,编制招生

计划方案,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年度中央级部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各有关学校和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年度招生工作,于每年6月将招生计划的落实和招生录取的情况报教育部。

(四)培养经费。硕士研究生(四年)和博士研究生的经费按国家统一标准由国家财政核拨,其中硕士基础培训阶段的经费核拨到承担基础培训任务的高校和单位;硕士、博士生攻读学位阶段的经费按标准核拨到培养学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所需经费,按标准从现行财政渠道解决。生源地区和定向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适当的学习和生活费补助。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具有上述学历还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下同)人员。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要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三)品学兼优,汉语文、外语和民族语文成绩根据学科、专业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

(四)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毕业后保证按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五、考试和录取

(一)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民族语文或汉语文及专业考试科目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并组织命题;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由招生学校和单位自行确定。招生单位对符合国家确定的基本要求分数的考生实行差额复试。

(二)在职考生,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所在单位或者隶属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非在职考生的录取,由拟录考生与报考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录取。优先录取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在民族医药、民族文化艺术等有一定造诣的考生,优先录取兼通民族语文的汉族考生。未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者,培养学校和单位不予录取。录取名单要在招生单位以适当形式公示。

(三)各招生学校和单位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当年招生工作的要求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按期入学就读;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培养学校和单位发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基础培训点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

(四)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和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民族教育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进行招生计划的申报、提出各民族录取比例的建议,负责考生民族身份的审核、定向培养协议的组织签订、对本地区定向生的协助管理等。招生考试工作由教育招生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职责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

六、毕业生就业

研究生毕业后,在职人员回定向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按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就业,也可以由生源地区在本地区调剂就业。硕士服务期为5年,博士服务期为8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硕士服务期为8年,博士服务期为12年)。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另行规定。

七、教学、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力加强基础,全面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重点增强实践能力,着力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使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强化培训阶段,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在大力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校和单位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机会和条件,选配优秀的专家、教授担任导师和授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基础强化培训、硕士、博士课程学习阶段,都要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宗教不得干预国民教育。培养学校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宗教和邪教对培养工作的干扰;学生不得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二)党和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各民族学生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刻苦研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道德和人文修养,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处事,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职责和管理

(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负责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宏观政策的制订协调。教育部负责培养计划的协调和制定招生、教学、管理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组织招生录取工作,并检查督促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办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评估办学情况,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国家民委负责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和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承担培养任务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负责考生报名、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负责博士、硕士阶段的常规管理、教学和毕业生派遣工作;对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提出建议。基础强化培训基地负责基础强化培训阶段的管理、教学和结业考核等项工作。

(三)

学生的学籍、后勤、生活等管理和其他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按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的要求,严格按规定办好清真餐饮。

(四)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会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每年向全社会发布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优秀考生报考《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和提出年度培养需求计划;加强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教育部的联系与协调等有关工作;协助学校和有关单位做好本地区生源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工作;协调财政部门落实按规定由生源地区财政对学生的补助经费;负责组织和协调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等工作;配合做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招生、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九、加强监督管理

(一)生源地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招生学校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本方案、年度招生计划和工作要求落实招生任务,并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录取新生。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二)被录取考生未按规定签订定向协议的、冒名顶替少数民族的、考试作弊的、不按规定程序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学籍,退回生源地区,两年内不得参加《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对直接责任者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如定向省区和单位不能按协议为合格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扣减该省区下1年的招生计划。

十、其他有关要求

(一)培养学校和单位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加以高度重视。在培养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本方案。按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培养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各民族人才。

(二)西部和各民族地区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按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力求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篇2

在研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具体方案的实践中, 笔者产生了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思路, 并对此进行了研究。这种新思路是:将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模块, 一个模块为“院校方案”, 由各高职院校统一制定, 另一个为“专业方案”, 由高职院校下属的各专业委员会分别制定, 然后将“院校方案”与“专业方案”合并, 共同组成各专业的教学指导文件———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院校方案”的特殊意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近年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的。其主要功能是提出制定方案的指导思想, 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课程体系, 规范课程内容, 提出关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的要求, 建议教学方法, 做出具体的课程安排。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比过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有了极大的改进, 更加强调企业实践专家的参与以及专业委员会对方案的论证等。但是, 方案仍然由各个专业单独制定, 其体系仍然是各个专业各自独立。

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无论是高校评估、示范专业建设还是精品课程建设, “特色”二字一直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因为特色确实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门课程的特殊价值所在, 也是保持学校、专业及课程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元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如果能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各个专业的特色及各门课程的特色, 无疑将显著提升学校的整体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由各个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成一体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可以很好地挖掘各专业办学的潜能, 创造专业的特色, 但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特色往往在各显其能的专业特色的掩盖下难以显山露水。如果将人才培养方案分为院校和专业两个模块, 则院校特色与专业特色将可以兼而得之。“院校方案”用于体现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理念和办学要求以及区别于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的特有的办学思路和措施, 与“专业方案”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最终可实现最佳的办学效果。

“院校方案+专业方案”的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有两类, 一类是综合性高职院校, 另一类是专业性高职院校。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开办有多种差异较大的专业, 如人文社科方面的、经济和商业方面的、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 等等。尽管这些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显著差异, 但在同一所学校中, 在同一个地域板块中, 在同一个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 其共通性和相似性还是很明显的。专业性的高职院校, 例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 开设的各专业的共通性和相似性则更加突出, 各专业其实就是一个主干上的不同分枝。这种在同一所学院内各专业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院校模块”设计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的“院校模块”应该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整体办学特色, 是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二是由于学校所处地域的地方特色和学校服务的行业特色而创立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策略。

现将“院校方案+专业方案”的双模块组合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用图1加以简要说明 (试举某综合院校的三个专业为例) :

“院校方案+专业方案”双模块式方案的优点

“院校方案+专业方案”的双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 较之由各专业独自制定的单模块式方案, 除了能突出各高职院校的特点外, 还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能体现学校的整体规划与发展趋势“院校方案”模块能体现各个高职院校的创新性办学理念以及服务于地域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的特有的办学途径和手段。

可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在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上, “院校方案”有助于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和公共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和规范管理, 在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统筹监管保证方案的实施。

可提高制定方案的质量水平人才培养方案如果完全由各个专业委员会单独制定, 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认识盲区。“院校方案”模块则可以组织各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制定, 兼顾各专业的特点, 从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使方案更加完善。

可提高制定方案的效率, 减少人力物力的耗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每年都要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反复研究、讨论、修订及论证, 要耗费大量的高级人力资源。各专业中相同的内容分别重复地制定方案, 不仅会造成人力的浪费, 也会增加物力的耗损。有的高职院校专业多达七八十个, 这样的重复消耗不可小视。

“专业方案”更能显示专业特色由于“学院方案”模块已经将各专业共性的内容剥离出去, “专业方案”模块可以更加专注于专业的特性要求, 使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更具个性。

双模块组合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思路

究竟应该如何制定双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院校方案”与“专业方案”各应具有怎样的功能?如何分工、如何协调、具体设计内容有哪些?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以及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践和研究, 将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列表, 如表1所示。

摘要:阐述了建立“院校方案+专业方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阐明了这种双模块组合式方案较之传统的单模块孤立式方案的优点, 分析了双模块组合式方案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院校方案,专业方案,高职,人才培养,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成武.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

[2]唐朝京.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 .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小专业群;平台+模块;开放式教学

在当今的我国的教育结构内,高职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既能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输送所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加丰富我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快速转变,数量解决了,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却同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水平不到位,实际操作技能欠缺,不能适应实际生产的需求,有效就业困难、难以被社会认同。因此高职教育的扩大不应该是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更应该着眼于全面质量的提高,因为只有清醒、全面地认识现有高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才能更加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其在经济建设中扮演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始于2000年,在当时,各地教育机构都纷纷投入到高职教育的队伍中来,一时间,各地的高职教育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截止到2014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已经达到1266所。可以说,如今的高职教育,单从在校生人数上来看,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

2 “小专业”产生的原因

每一年高校新增的专业名单中,总会出现了一些新兴专业,但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作为高职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些高校连专业开设的基本师资条件都不能满足,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想象会有怎样的市场竞争力。一些新开专业由于社会关注度低,满足不了正常的招生人数,便采用转专业等形式进行“补充”,而且由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只能一方面从现有教师中“深挖潜力”,另一方面从高校中招聘应届研究生,这样的新兴专业其发展结局可想而知。

而某些在特定时期比较火爆的热门专业,由于社会的用人需求改变,该专业在考生及社会的认可度也逐年下降,导致这些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稀少,每一届的在校生基本上都在一二十人,最终演变成了本文所研究的“小专业”。

之所以会出现“小专业”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专业设置和专业规划放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求全,高校希望能够建设成综合性大学,专业开设时缺乏筛选;二是盲目,随大流现象明显,社会新兴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三是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忽视了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人际关系处理、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3 “小专业群”解决的基本思路

既然“小专业”已经存在,如何针对这些“小专业”进行有效地教学?作者经过对黄河交通学院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改装技术、汽车定损与评估这三个在校生人数普遍偏低的专业其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后,最终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针对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改装技术、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把握三个专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

②为了积极提高三个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将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小专业”之间、“小专业”与“大专业”之间做到课程交叉、知识融合;

③积极整合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改装技术、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资源,做到相关专业平台课程彻底打通,专业课程各有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针对汽车整形技术专业、汽车改装技术专业、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这三个“小专业“的共通点,建立出了“小专业群”这一概念,通过对三个小专业的专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为下一步专业教学中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各项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奠定了基础。

“小专业群”在建设时,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师资团队为重点。

①构建“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小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在人才培养时需要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因此,构建“小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议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专业人才所需的相同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发展的共性要求而设置。由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例如,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本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的课程组成。学生在学习完平台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可以很好地实现人才的就业分流,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各专业发展时的共性问题。

②开放式教学是建立在能完成基本行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选用恰当的媒体,让学生与教师、课程之间,通过教师的指导,遵照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学习,并最终构建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开放式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负责提供多种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保证学生可以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理解、掌握。

③“小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因此就要开设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应地,专业基础课的师资也可以进行共享,共享的结果就是形成良好师资团队。同样,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也就在于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在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中,要尤为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作为团队的核心,其个人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专业带头人的成长,既需要其自身不懈奋斗,也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加强培养。另一方面要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引导教师在为企业开展服务的同时,不断积累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 结语

“小专业”作为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建设的最终思路就是从专业相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所在学校发展的方向,整合与本专业发展建设方向相近相关的专业,最终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小专业群”,在发展的路上可以集合“小专业群”团队的力量,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2007.

[2]彭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6.

[3]张麦秋,王绍良,贺召平.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2008(04).

[4]陈希球,许俊芳.职业教育中的冰山能力模型研究与实践[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篇4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篇5

运动训练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基层体育专项训练的教练员和竞赛管理工作的体育人才;培养能够向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队输送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运动技术规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能代表临沂市参加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比赛,为国家、省培养输送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2、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

3、为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体育生源(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招、对口升学、高考普招)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运动训练专业: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为 14-17 周岁,学制三年。

开设运动项目:田径、射击、篮球、排球、自行车(小轮车、公路车、场地车、山地车)、游泳、乒乓球、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赛艇、皮划艇、橄榄球、手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

三、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能力

1、掌握一般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主修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

3、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

4、具有一定的辅助指导某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能力;

6、掌握运动人体学、管理学、体育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指导大众体育、养生体育、休闲娛乐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7、了解我国体育运动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有从事体育休闲与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9、具有向大众宣传体育休闲、养生、健身的能力,以及做群众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及分析能力。

主要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

2、素质教育模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依法办事,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

主要课程:思政、心理学、计算机、礼仪。

3、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

4、专业技术课: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规则,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掌握一定的训练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能力和指导能力

主要课程:各运动项目技术课程。

5、职业岗位(资格)课程模块:掌握基本的大众健身方法,具有一定的训练指导能力。

主要课程:裁判培训、实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等。

《语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莫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数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对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念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拓展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贯彻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算法,为学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应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概率与统计等知识。

《英语》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必须的英语听学读写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有效的英语策略;了解文化差异,能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情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思想政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__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让同学们把握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新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征程”,明确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步骤,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坚持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

《心理学》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适应中专阶段的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以及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坚持“发展为主,预防为辅”的理念,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资本,为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了解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的应用程序,对软硬件进行最基本的管理;了解网络基础知识。认识因特网,能能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会使用电子邮件和简单的办公软件。

《礼仪》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掌握礼仪的基础知识、基本规范及流程,养成好得很习惯;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准确的加以运用,以良好的个人风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成长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为更好的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这几门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升入大学或走进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专业(技能)课程(基础理论课)

主要包括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

《人体解剖学》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体育科学中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人体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运动运动与骨骼肌、氧运输系统、特质能量代谢、内分泌机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体育运动参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与机理,深刻认识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运动健身的有关生理学原理,以便科学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

《运动心理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

《体育保健学》课程中含有实验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掌握运动后恢复、急救等的常用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我国体育卫生工作。

(三)专业技术课程

各运动项目专业技术根据项目内容不同,所学技术不同,由教练进行授课。主要包括以下运动项目的技术课程:田径、射击、篮球、排球、自行车(小轮车、公路车、场地车、山地车)、游泳、乒乓球、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赛艇、皮划艇、橄榄球、手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

五、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六、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求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数量符合国家要求的师生比。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求体育教育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

(二)教学设施

18个标准教室,校内16个训练场馆。

(三)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教材,图书1万册。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研究法等,读训并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理论实训相结合。

(五)学习评价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标准培养运动员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日常的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考试。像期中期末考试,文化课测评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笔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良、优四个等级,要求学生掌握中职阶段应知应会的文化课知识。

(六)质量管理

学校承担临沂市运动员培养任务,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同步进行。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省运会、省年度赛等赛事争金夺银,省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数量省内领先。

管理:争创一流,锐意进取。

七、毕业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 篇6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的,具备较强的旅游经济分析和经营管理能力,具备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与部门,从事经营、管理、策划、服务等工作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强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民主和法治观念,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三)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口语交流和应用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计算机实际处理有关旅游业务。

(四)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健康的身心体魄。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四至六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学时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平台+技能模块

0 引言

2014年, 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 鲁劳职院与济南大学合作开展自动化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 双方经多次沟通和协商, 依托“校-校-企”三位一体平台, 聚焦高职、本科共有岗位 (群) , 充分发挥两校各自的优势, 相互配合,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将职业规范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转段考核手段”的思路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把五年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合作培养“本科学历+技师资格”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背景

目前山东省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主要有专升本和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两种模式。

1.1 专升本模式

是指高职学生通过考试从高职院校升入本科高校的模式。学制一般为五年, 其中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 在本科高校学习二年。但此模式无法实现连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功能,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二是人才培养方案自成体系, 部分课程和课程内容重复或缺失;三是教学标准有较大差异, 容易导致学生在本科高校产生学习障碍。目前山东省专升本的招生计划和招生院校逐年递减。

1.2“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

是指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各自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对学生的贯通培养。学制一般为五年, 前三年在高职学习, 后二年在本科高校学习。升学方式是:学生在高职阶段过程考核合格后, 通过转段综合测试后转入本科高校学习。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实现连续培养功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功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目前山东省“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3+2”对口贯通是跨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共同活动, 人才培养方案急需解决也是最重要内容主要是:合作学校应联合行业企业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面向职业领域达成一致意见, 合理分配专科与本科分段任务, 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按照相同的教学标准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并构建评价标准。

2.1 构建“校-校-企”三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鲁劳职院和济南大学分别是山东省技能型和应用型名校建设单位, 有共性的行业基础, 尤其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大量交集。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 鲁劳职院和济南大学依托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 构建“校-校-企”三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过程的实践优势, 发挥济南大学雄厚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资源, 以及鲁劳职院技能培养优势, 尤其在实训教学方面的传统优势, 实现“校-校-企”三位一体共同育人。

2.2 深入开展调研, 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2014年成立了人才培养方制定项目组, 开展了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调研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进行, 一是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教育部及山东省关于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方针政策和文件, 理解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和要求。二是聚焦高职和本科毕业生共有岗位, 双方联合到行业、企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 了解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职业与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职业能力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研。三是到已进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的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调研, 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在调研结束后, 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组织合作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研讨和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科学历+技师资格”培养规格, 即学生毕业时既能够取得本科学历证书, 也能够取得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2.3 建构“学科平台+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以自动化专业学科体系搭建平台。平台构建中, 保证自动化专业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高标准, 学科教育贯穿五年。按技术技能进阶构建技术技能模块。在学科平台的基础上, 按照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高职阶段, 设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技能培养模块, 实现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技能培养。本科阶段设置运动控制、集散控制等多方向的选修课程组, 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人才培养全程贯穿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实现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学风校风等软硬件有机衔接和融合, 实现贯通培养, 达到“1+1>2”的教育效果。

2.4 制定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吸收了高职和本科的长处, 注重项目科学设计和实施规范指导的同时, 兼顾技术更新和教师个性化教学, 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项目设计与载体、教学方法等, 另外对学时分配、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材编选等给了指导性建议, 既有规范性实施指导, 又有指导性实施建议, 刚柔结合, 对于技术更新快、职业规范强的职业教育具有更科学的应用和实施指导意义。课程内容既有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深度理论知识, 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

2.5 确定转段考核手段

转段指学生从高职学习阶段转到本科高校学习阶段。采用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方式。高职阶段实施过程考核, 强化对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既体现了学生对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也体现了本科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探索了“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最佳结合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 借助“校-校-企”三位一体平台, 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本科高校和企业的优势, 通过构建五年贯通的“学科平台+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达到高职和本科两个层次教育人才培养互通立交的多赢。目前我们的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还处在实施阶段, 还未有学生转入本科段学习,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未经实践检验, 今后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国玲.高职与本科实施分段人才培养的探讨[J].商, 2013 (22) .

[2]李贵炎, 杨益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实例分析——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试点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03) .

[3]邹旗辉.江西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的可行性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3) .

[4]张园, 李玲.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04) .

[5]胡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 (05) .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篇8

关键词 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144-02

1 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成本和进度变得难以估计,软件可信性越来越差。这种软件成本不断上升而质量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即所谓的“软件危机”。软件质量难以得到测量和控制,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克服“软件危机”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将工程技术和管理中成熟的方法、技术原则引入的软件工程科学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软件工程”也逐步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设计知识面广泛,研究人员将各种传统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和软件工程结合,用于指导软件工程实践,发展迅速,内涵丰富。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形式较单一,受传统班级课堂形式和学时的制约,教学难度较大。目前,理论课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法,灌输基本概念、原理;而在实验课中则主要采取“放任式”教学法。目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乏味。

软件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讲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差异。软件工程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觉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开发探索的主动性及参与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

2 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特点[1]

1)软件工程着眼于大规模、高复杂性的软件。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仅仅指小型程序设计。

2)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一方面是软件构件大量增加,因素繁多,另一方面是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等具有不确定性。

3)软件需求等经常变化。在软件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使用人员存在交流的鸿沟,或者是软件使用人员本身对软件需求不明确,导致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而软件需求的变更使软件开发周期大大延迟。

4)软件开发的效率非常重要。软件的市场需求很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有线无线网络的发展,IT业务与日俱增,软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软件的供应比较滞后。

软件工程发展趋势[2]

1)开放计算。开放计算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三个方面。

2)模块化。一方面企业面临的软件行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创新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为了缩短开发周期,软件需要在体系结构和软件代码级别实现复用,模块化思想能够帮助软件公司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 软件工程人才需求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万,这个数据随着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快速增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相对不足,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很大。用人单位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软件人才是用人单位最为需要的,而且越是上规模的公司,对于软件人才的需要越大。我国的软件产业总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建设阶段,所以国内软件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软件工程相关产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软件外包市场需求高达1000亿美元,国内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收入三年后将增加至260亿美元。

4 专业能力要求

软件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建模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测试、维护和管理能力等。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如下。

基本专业能力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的发展动态,具有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与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当前中国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3]。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思考、应用、分析和发现问题、交流沟通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提高的途径在于加强学习,要树立创新观念,要有良好的执行力,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软件建模分析和设计能力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操作不方便、知识更新快、受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等特点,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如互动式教学模式[4]等培养学生系统化建模能力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除此之外,需要相应设计以及教学辅助平台和工程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开发进度和软件质量要求,应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完成软件工程任务的能力。目前,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偏重理论能力的培养,而在系统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因而,理论教学课时数较多,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

5 结束语

明确软件工程课程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对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软件工程人才需求信息,明确软件工程人才需具备的各项能力,确定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以及核心课程,以期科研院校、教育机构确立正确的指导方向,把握正确的指导原则,最终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软件人才质量,促进学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量.软件工程特点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7):241-242.

[2]宁德军.软件工程发展趋势分析[J].程序员,2008(2):

52-53.

[3]向岚.培养高职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162.

上一篇:暖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小乌龟小学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