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能力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改善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现状,之后提出了提高小学计算机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旨在切实改善我国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现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能力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能力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能力素质、师德修养间直接影响数学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素质教育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足够的数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能积极高效完成各项教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数學学科的兴趣与热爱,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调。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素养缺失问题,且这一问题已经给正常的数学教学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在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谈谈数学教师素养提升策略,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掌握教材知识架构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加快,小学数学编排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合理规划学习与工作时间,不断从课本、课外资料以及相关图书中汲取知识营养,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可正确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做好各项教学工作过,方能适应时代要求,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同时,教师还需做好基础的教学准备工作,如要仔细研读教材,对教材的知识架构有一个大体的掌握;仔细研究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智力发展规律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掌握,只有掌握具体的学情,教师才能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同时教学思路也不会受到限制,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学生、看待数学教学工作,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熟悉、掌握教材知识结构,深入了解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开展更有针对性、发展性与深度的教学工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二、掌握数学专业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做了如下表述:“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通过数学教学,学生可有效掌握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多项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具备相应的数学思维、思想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项问题,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促进智力发展与思想成熟。而要想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数学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素养。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时刻为自己充电,促进专业素养与教学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全面掌握数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教师提升学科素养的基础,教师要想提升自身学科素养,提升教学能力,就必须深入研读学科知识,准确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思想、能力做进一步提升。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面要更广泛,难度有所提高将,同时与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的衔接也更加紧密,如统计、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针对数学学科的这一变化,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以及作用,熟知小学数学中相关理论知识与知识的系统结构,有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与数学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应对数学学科变化,实现高效教学。此外,要想增强自身的数学文化底蕴与学科素养,小学数学教师需广泛阅读、学习相关数学史知识,深入研究数学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文化价值、美学内涵、辩证规律等,有效夯实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提高自身的数学涵养。此外,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思想、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怀与人文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学科涵养,要具备敏捷的思维、独特的观点与独到的眼光,能将简单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更巧妙发现蕴藏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敏锐捕捉到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两者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以生活中的分饼事件有效导入数学知识,为学生设置一个分饼的小生活情境,将一块饼分为几份,每位学生能得到多少,以此有效培养学身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质、掌握相应技能后,有效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情境中,实现技能、情感与知识等的内化。同时,在设置情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是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构建提升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有效阅读,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更应抽出更多时间广泛阅读,通过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不断为自己充电,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教学素养。为确保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学会选择,例如教师可广泛搜集一些与小学数学教学有关的期刊、书籍进行阅读,如《小学数学教育》等,通过阅读这些专门研讨数学教学的期刊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创新优化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教师要深入了解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认识到两者间的“上下位”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生成”的角度出发,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创造有利平台促进教学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教学活动”这一生成平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过程中需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将相关数学知识以及问题信息、情境与基于生活体验的个人知识建立起主动、密切的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数学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以及态度等多种因素的融合,促进教学素养的有效提升。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等均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检验。即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身教学素养提升的过程。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自己与学生构建起共同的学习平台,促进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些许人民币,让学生在上课前认一认、说一说,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小情境,让学生自主去买一个东西,自己完成购物、结算等全过程,在购物过程中导入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以此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体验间的联系,促進知识的迁移,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运算以及实际运用等各项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思考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素养提升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方可从根本上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在勤于学习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促进教学素养提升。实际上,就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只有当他具备思考与行动的双重力量时,他的一言一行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他才会有力量使教室保持肃静,让学生可以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深入研究一些特殊、经典的案例,将这些思考的成果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能做到对经典教学方案、教学思想的灵活运用,有效促进教学素养的提升。

如对于数学中的统筹优化思想,就可以借助恰当的现实案例加以学习。如:三位顾客购买包子,顾客甲买包子花费2分钟;顾客乙买包子花费4分钟;顾客丙买包子花费6分钟;在此情况下,三位顾客怎样合理安排购买包子的先后顺序,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购买时间,让大家尽快买到包子?在这一案例中,体现了现代数学分支领域“排队论”的核心结论,简单来说就是让买得少的人先买、买得多的人后买,这样可有效缩短所有人的购买时间,缩短大家的等待时间。这一看似简单的案例实际上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数学知识、经典的数学思想,只有教师深入思考、仔细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精髓与道理,也才有可能将这些技巧有效内化,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

五、采取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教师基于教学大纲和教学原则,采取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结合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小学数学主要从两方面来实现教学,一个是课堂教学,另一个是课后思考和家庭作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喜欢争强斗胜,有着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闪光之处,并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尤其当学生获取进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奖励的方式对其加以肯定,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信心更加强烈,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趣味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举办趣味十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趣味教学重视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学习工具,学生们一边制作、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这样的方式简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到了新知识。此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构建有趣生动的故事背景,将数学知识穿插在故事情节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教师应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外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条件。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真正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那么家庭作业就可以适当地减少,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过多的家庭作业并非是一件有意的事情。为了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家庭作业应当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人性化的家庭作业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个正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必须要全面细致地对题型与题量进行考察。

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师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才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才能明确教学方向,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成绩。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定期参加职业培训,研习教学材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协调规划好,从不同方面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实现新的突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同时这也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必然要求。

七、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并做到广泛阅读,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责编 孟 飞)

作者:汪鸿喜

小学能力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如何提高小学计算机课教学有效性

摘要: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改善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现状,之后提出了提高小学计算机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旨在切实改善我国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

自开展新课改以来,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面临着更高的有效性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无法满足教学的新要求,也不能真正地改善学生素质。所以,小学计算机课教室应该运用多种方式,解决计算机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着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学习中来。

1 小学计算机课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硬件设备陈旧

要想开展真正有效的小学计算机课,就必须要配备和计算机教学相一致的教学设备,如果硬件设备不齐全,计算机教学也就无法成功开展,教学也就会缺乏应有的有效性。购置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但就目前的小学教学现状而言,各个小学都未对计算机教学投入足够的资金,这就导致许多小学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经常会面临硬件设备缺失的问题。许多学校不能及时地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陈旧的计算机设备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许多小学现有的计算机设备甚至无法和学生家中的设备相比,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中非常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参与到计算机学习中来,长此以往,小学计算机教学课必然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有效性。

1.2 授课标准不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也正因为此,小学计算机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器材,尽管目前已经有多种版本的小学计算机教材在各个校园中流通,但这些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比较过时,和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存在脱节现象。上述状况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到了小学计算机教学课的有效性。如果小学计算机教师不能参照统一的教学和标准来授课,在决定教学内容时能参考的就只剩下教学大纲,这对小学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1.3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小学计算机教师不仅要开展日常的计算机教学,还需要负责很多与计算机相连的工作,例如计算机的管理及维护等。因为小学计算机教师需要承担一大堆和教学无关的工作,就导致其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能无法投入全部的专心及注意力。除此之外,因为部分小学计算机的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限,有些教师甚至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这些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就需要应对诸多挑战,再加上其他无关工作的符合,非常容易致使这些教师缺乏教学中本应有的积极性。

2 提高小学计算机课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打造出一支高水准的计算机教学队伍。为此,各个小学应该积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吸收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同时,各个小学还应该对已经在岗的计算机教室开展定期的专业培训,提升这类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改善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整体状况。其次,因为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其在接受小学计算机教学时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理解状况,小学计算机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则应该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作出灵活调整,还需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革新。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合理地对班级进行划分,选取一些计算机技能比较好的同学来带领一些技能不足的同学,从而改善班级计算机水平的整体状况,此类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改善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十分有效。此外,小学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需要应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将其合理地划分成多个层次,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合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并安排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协调,从而实现对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并不理想的学生,小学计算机教师应该给予其尽可能多的鼓励,选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激发这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将计算机的功能及用途呈现给学生,从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的焦急感和枯燥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2.2 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备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计算机教师在经过精心的備课之后,可以对教材的内容有所了解,从而有利于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手段,让自身的授课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准备教学时,小学计算机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还应该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个体需求,尽可能地建立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更加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的学习中来。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师在课前应该选取一些适合学生做的练习题目,在选取题目时,应该根据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选择的练习题目要具有分明的层次,并且要能够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同时,小学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找准课堂的重点,多搜寻一些计算机的课外知识和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计算机游戏,帮助学生拓宽自身视野,大开眼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计算机学习。此外,小学计算机教师还要结合计算机教学的实际特点,多开展一些课堂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总结

综上可知,小学计算机课教学应该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知识进行實践操作。同时,小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继.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计算机课教学有效性[J].科学导报,2015,(13):261-261.

[2]赵正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计算机课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4):214-214.

[3]徐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6,(11):46.

作者:陈毓新

小学能力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3:

用现代教育技术破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题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日渐普及应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正迎来一场变革,基于其信息容量超大、强调师生互动等特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师资薄弱,教育理念滞后等传统难题,正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得以破解,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平衡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由于“贪多求新求变”,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有些不好的倾向和苗头也值得注意,谨防信息技术依赖过度,学生主体强调过渡和课堂拓展延伸多度等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 小学语文 课程融合 误区

1 “新课改”对教育技术的重视

为了胜任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升各种能力,重新定位自身角色。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就信息时代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表述。

1.1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辨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概念已成为教学话题中的一个高频词汇。事实上,他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甚至有时通用,但也存有差异,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关系。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或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它既构成了当前教育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充当了这场变革的助推器和核心内容;而作为专业术语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自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发展出来的一个专门领域。

按照现代比较通行的表述,“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它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媒体技术、媒传技术和教学设计。

1.2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标”的契合点

2001年秋季开始试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即“语文新课标”,以下简称《标准》)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和蓝本。

《标准》在前沿部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在师生互动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从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走近现实。

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语文教学需求

小学阶段语文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持续的阅读(包括写作)能力。阅读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会阅读就是掌握文字符号工具,能认读字词,并理解字词之上的篇章,从而获得试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有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相应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但对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行语文课程体系对其语(日常说话会话)与文(文字阅读写作)的转换实际上有着一定的衔接上的盲区。特别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而言,能提供给小学生的东西十分匮乏,形象化课堂教学和多样化课外读物的供给落后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求知欲望,直接制约语文“兴趣”的培养,而如果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字与语言感受力,到以后是很难纠正过来的。

应该看到,当前还有不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几本教参,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而学生学习除了教材外,也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2.2 教育师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农村小学师资水平的不高状表现得也相当突出。许多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由于他们在知识水平和知识面上的局限,常常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的步伐。

具体来说,首先,有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由于整体师资匮乏,小学语文老师常常成为“谁都能干”的岗位。其次,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乏力,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事倍功半。第三,全覆盖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能拥有教育系统正式培训机会的语文教师仍然偏少。第四,年龄结构畸形,教师梯队没有很好建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较严重,后备力量不足。

2.3 教育观念滞后于“新课标”要求

受制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和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现实期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普遍滞后于“新课标”的新要求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应该看到,不少农村小学现有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仍然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语文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供小学生掌握的,甚至“死记硬背”的东西,由此导致“内容本位”、“教师中心”的灌输主义倾向。不仅容易让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语文教学所本应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培养功能也成为无本之木。

3 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破解语文教学难题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般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基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优化组合并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课程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的目标。

应该强调的是,有不少人总将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误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与辅助学,而且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及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3.2 破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题的路径分析

直观地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尤其是对客观条件存在不少限制的农村地区,有了现代教育技术就意味着教学有了很大跃升的可能。

(1)提供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视野。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后,教学环境正发生根本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由多媒体和网络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包括图像、试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尤其是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几乎是无所不包,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堪称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的混合体。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的筛选、组合,可以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奇事物感兴趣,自控力较差,注意力往往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农村小学生,还存在日常接触事物范围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征。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资源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小学生维持“亢奋”的学习状态,也可以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条件。

(2)提供信息化教学反思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群体,特别是农村教师面临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全新挑战。从教学方式到教育技能,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反思与实践的往复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曾经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显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离不开对教学问题的反思交流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共享。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成长平台。

如教师博客的出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可以促进农村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之间多重沟通与交流;而教育论坛,即关于“教育”主题的BBS系统,就像日常生活的黑板报一样,会涉及教学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人教论坛提供了“教育叙事”、“小学教学资源站”、“年级备课室”等14个子板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某一板块,论坛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师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教学思辨能力的提升;再比如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召集与自己具有相似教学环境和教学研究需求的人成立“小组”,即时探讨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

(3)推动师生角色转变与互动,革新教育理念。

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主要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这种惯性在农村小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被动接受与主动发现两种,应该说,两种方式各有特点相辅相成,但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过程,扼杀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而在多媒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就有了良好的生长空间,让新课标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件更容易操作的事情。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由讲台上的“传道者”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单一的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学问题的研究者以及终身学习者。相应地,语文教学方式,也将逐步完成从“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的转变。

3.3 三种常见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索

早在1997年,教育部就启动并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工程”,在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层面遴选100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开展教育技术实验研究。2003年起,又启动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项工程为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应用到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可以普遍推广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1)光盘教学形式。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以其经济、灵活等特点成为农远项目学校最基本的配备形式,利用光盘播放辅助教学正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语文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2)多媒体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师是在普通教室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屏幕、视频展台等现代教学设备而形成。作为目前农村小学较为常见的信息化语文教学方法,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3)网络教学模式。

与多媒体教室相比,网络教室的最大区别是学生和老师一样拥有一台计算机,能更好地实现交互功能,完成教与学的互动,是最具创造力与发展前景的信息化语文教学模式,但完全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普及还有较长路要走。

4 实践中几个需要注意的误区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有一些误区值得注意。

4.1 唯技术主义,多媒体过度使用

当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展示很时尚,一些学校领导和一线老师过分强调和依赖技术,认为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上不好甚至上不了语文课。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代替教师的板书。

考虑到小学生认知特点,过多使用多媒体,学生就会感觉眼花缭乱,虽然兴致勃勃觉得“好玩”但最终收获甚少,而且对于语文这类文科教育来说,用多媒体创设过多的情景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4.2 无边界自主,学生主体过度强调

新课改与语文新课标,都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特别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加强协作,从而相互启发。

但有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来得及真正领悟“主体”与“主导”关系,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该讲的不敢讲、该否定的不敢否定,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课改就是完全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分析,把“自主”变成“自流”。如果这样,不但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就连传统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

4.3 不立足文本,知识拓展过度延伸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因其无可比拟的信息量优势而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开拓教师教学思路,丰富教学素材,拓宽学生知识面提供了多重可能。不过,突然面对极其丰富的网络资源,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能就会乱了手脚。在课件的设计和课堂的拓展延伸上,思维过于跳跃,没有很好立足文本本身,使得知识拓展庞杂不成体系,显得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焕梅.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高铁刚,主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耿彩娜

上一篇:老干部服务处工作报告下一篇:党政总结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