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共15篇)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

【引言】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学生自主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 正文】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化学学习的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学生自身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此以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钦差大臣》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于是我让同学们采用表演的形式去学习,即:五个同学分别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其余同学充当观众。饰演文中五个主要人物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同学的表演比较成功且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较紧密,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能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氛围,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只有学生们真正的感悟了,他们才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才会乐意充当成功的探索者。

二、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

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

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帮助

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创造情景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教学教师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竞争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因势利导,为学生做好正确的指引。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去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

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个体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

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与感化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新的时期,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自主课堂的各个环节,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课堂变成有效的合作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当然课堂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做相应调整,不能为环节而环节,为模式而模式,为时间而时间。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适用的,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既要走进模式,更要跳出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升、方天培著:《现代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叶立群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3、于远光著:《素质教育三要义》,2007年第2期

4、马淑霞: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和谐化学课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从认知规律、情感体验、心理特征三方面分析可知, 只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 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 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反之, 没有任何兴趣, 强迫学生学习, 就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意愿。因此, 自学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培养, 而兴趣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课外活动, 设置特定情景等方式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内容, 获得成就感, 激发学习动机, 为老师上课做好读、说准备。预习分为课文预习和积累运用预习、设计预习、自主预习。课文预习是最主要的一种预习。怎样进行课文预习呢?围绕阅读提示预习课文。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提示, 提示内容针对性强, 适宜学生自学;采用“读、查、思、议、记”五种自学法进行预习。“读”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读可以采用朗读和默读进行, 预习一般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怎样默读呢?首先, 边读边查, 即默读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查字典、翻阅资料、查找工具书、询问他人, 弄懂了再读下去;其次, 边读边思考, 即一边读, 一边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再次, 边读边记, 即一边读, 一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记住主要情节,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学课文一般要求默读三遍或以上。“查”即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它有助于全面了解课文全貌,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思”即思索、思考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读而不思就成了望天书, 毫无意义, 读思结合, 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议”即讨论, 自学课文时如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询问、讨论的方式解决,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记”就是作记录, 把查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记录下来, 加深学习印象, 形成知识技能。“五种自学法”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包容, 少有单独使用, 只有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自学方法, 才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 达到预习的目的。积累运用预习主要是对口语交际、作文的预习, 口语交际、作文课前准备是必要的, 新时代赋予了口语交际、作文以新内容、新要求,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是很难进行相关教学工作的。因此, 课前, 学生必须查找有关资料、寻问访查、调查了解、跟踪观察, 详细记录相关情况, 写出口语交际、作文提纲, 如若有条件可以打草稿, 只有这样, 上课才能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设计预习即教师设计预习内容, 提示预习方法, 学生根据内容和方法, 自主进行。教师设计预习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难易性, 以学生能完成为佳, 切莫过难过偏。自主设计预习即学生设计预习内容, 自主采用喜欢的方式预习, 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法, 适合自觉性强的学生,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比较常用。总的来说, 课文预习、积累运用预习、设计预习、自主预习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在实践中混合使用居多。

三、课堂讨论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管教, 学生只管学, 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老师高高在上, 享受一切权利, 而学生毫无权利可言, 在教师眼里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已。这种封建的教学思想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我们必须坚决予以革除,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 我进行了许多尝试, 深切体会到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开展课堂讨论呢?第一阶段,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节内容, 一边学习, 一边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设计问题。时间安排一般为10分钟。第二阶段, 学生自动举手, 走上讲台, 扮演“老师”, 提出问题, 请台下的“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的“一问一答”中, 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都想当一下“老师”去难一下自己的“学生”, 以显示自己的才能。时间安排为15分钟左右。第三阶段,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 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加以引导, 不能离题太远。课堂讨论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师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以学生能完成为佳) ,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并推选代表发言,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予以总结, 及时表扬好的。为使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兴趣、习惯。

四、自主作业

自主作业即学生设计作业, 自主完成,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浅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3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才能善于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老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应针对教材的内容,多设计一点质疑,多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预习和阅读新授内容前,老师应针对预习和阅读的内容要点,多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心理条件之一。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时间自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要有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多给学生讲一些自学成才典型的人和事,去感染和教育他们,增强他们自学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自学的信心。

再次,教师要强化学生在自学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后天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自学活动需要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在自学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发挥作用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实践的机会。凡学生自己能看懂、能理解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做。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自学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自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自学方法。教会学生一些自学方法与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学活动可贯穿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在预习新课、复习旧知、家庭作业、阅读课外书籍、课堂接受新知等中,都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当学生在自学中尝到甜头的时候,自学就很容易内化为一种习惯。

总之,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下苦工夫、下大工夫去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自学活动,根据农村小学生预习时间少

和数学本身的特点。预习的程度要分低年级的高低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训练水平

而定,预习的目的是要为上新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学生的定向注意的基

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自学能力预习自学兴趣

农村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习方

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今天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生

活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呢?本人从下面几个

方面入手,请供大家参考。

一、抓好预习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农村数学教学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教师

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自身的特点,自觉性比城市的差,父母没时间管教孩子,预习时间少,甚至有的学生就根本没有预习。根据这一特

点,农村学生必须应以课内预习为主,因为课内有时间保证,有教师的指导。预

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环节,是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和贯彻因材施

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预习抓得好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预习的程度要依照年级的高低和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水平而定,一般年级

越高,预习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越高,预习的时间相对愈多。在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内预习中,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要求他们初步弄懂基本概念,本节课的基本

内容及前后内容的相互联系等,会做简单的概念题,计算题及应用题;对低年级,只需要对基本概念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基本内容有大体印象,会做简单的练习

题即可。预习的目的是要为上新课创造的前提条件,为学生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

二、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途径。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弟斯多

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数学课

上得好与否,不是看学生死记硬背的本事大不大,而是要他的自学能力强不强。

鉴于此,要抓好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精讲多练,讲和练的关系的关系实质上是教和学的关系,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的双边

活动的关系,这就是教师讲解要精要、简练,学生学习必须充分、多样。多练不

是“死练 ”、“滥练”、“乱练”,而是要“精练”、“巧练”、“实练”,多练又必须

教师精讲作保证,因此精讲和多练是辨证统一的。二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农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征,教学中宜采用生动直观的方法,如巧妙引入新

课,利用直观教具动手操作、改变提问方式、转换角色、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

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教给学生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学生的自学过程,实质上是凭

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

题,将未知转换为已知的过程。因此,“牢固”是因掌握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如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后,让学生练习时算出三个图形的未知角的度数,学生就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用180度减去两

个已知角的度数,从而求出未知角的度数,摆脱“不得其门”的困惑。

四、引导实践,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实践出真知,在学生已领悟和归纳出学法的基础上,要及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赏

试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抗议法,如数学 “比例尺”时,我让学生把一根12米长的旗杆画在一张16开纸上,学生感到为难,说要把12米

先缩小再画到纸上,我问:缩短画出来的要能表示旗杆是12米,同学们打算缩

小多长?学生有用1厘米、2厘米、3厘米......表示12米。我又让学生各自求出

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几分之几,顺势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最后让其交流讨

论,看图的长短,比例尺的大小,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发现:画得长比例尺就大,画得短比例就小,要根据纸的大小选用比例尺等。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既领悟

了比例尺的意义,又体会了它的作用,从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的习惯,农村学生自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关心了解每个学生,因采施教,严格要求、严格训

练。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训练,一旦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学

能力 就能超出教师所教的,教材所罗列 的知识,养成自觉的习惯。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新会实验小学阮彩玲

“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古人说得很好。一个小学生如果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第一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切、可信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胜不骄、败不馁,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从心底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念头,学生有了我学数学我作主的念头,自学的兴趣就由然而生。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2页“分数的初步认识”例1时,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教材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分月饼情境,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主要方法。老师说:“有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老师又说:“如果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 老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分月饼的情境,由于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个小朋友正在分一个月饼,一人一半。有的学生还大声说出这个月饼的一半是它的二分之一;有的还说我会写出二分之一,写作:,先写一条短横线,横线下写2,横线上写1。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老师马上表扬他们会看书、会思考、会发现。同时,老师指出中,2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是分数的分母。1是表示其中的1份,是分数的分子。这时有些鬼马的学生悄悄地说昨天预习时我从妈妈口中已知道了。为学生营造愉悦、和谐 1 1212的学习氛围,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自信,自学兴趣得到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古人说得很好。一个人不能一辈子都依靠老师,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考中,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懂得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因为数学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所以学习的方法不能作为知识来教,要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检查、自己评价,在自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到一定阶段,学生在实践中,自悟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自学方法。学生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之后,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升,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得到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6页,例2把图形分类时,让学生从教材呈现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中获得信息,进一步把握不同的四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自学中明白教材场景中展示的二种不同分法,方法一是按照四个角都是直角进行分类,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为一类。方法二是按照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进行分类,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为一类。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的自学成果的同时适时点拔、引导,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四边形分成不同的类别,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分法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方法三是按照四边相等进行分类,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为一类。方法四是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分类,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等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图形分类,特别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数学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提高自学效率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小组成员共同自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大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合作的意识。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思维的交锋,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如果每个成员都只顾着自己的发言,没有针对同学的意见提出反驳或补充,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成效不大。所以,小组合作交流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激烈辩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达成共识,得到所讨论问题的合理答案,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共同自学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必须有序、有效地进行,大胆放手学生自学、讨论,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

1、合理编排小组人员,科学搭配。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职责分明到位,适时调换。

3、在合作中,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分析、总结,不能流于形式。4、教师辛勤地巡视,及时指导合作学习的方向,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1页“周长”时,提前一个晚上布置同学进行新课预习,第二天一上课,老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和口述合作学习的提纲:

1、教材明确指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你们能用彩笔描出书本呈现的实物和图形的周长吗?2、书本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好又快又多。开始小组学习了,只见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用直尺分别测量出规则图形每条边的长;有的用绳子绕树叶、圆等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的边缘一圈的长度,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认真地记录测量出的数据和专心致志地计算着;有的一边测量,一边解说;有的在归纳总结„„老师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其中,在讨论时巧妙引导、点拨、诱导,把讨论引向高潮,适时发问:测量圆的周长

除了可以用绕绳法,还可以用什么法呢?顿时整个课堂沸腾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突然有一个小组灵感突现,只见一个同学大声说: “还可以用滚动法,先在圆上定个起点,再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老师让我们组给同学们演示一次。”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看了他们组的精彩演示,大家都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老师及时表扬了同学们合作的精神和精彩的发现。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心里美滋滋的。

浅谈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6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设学习方法课

近几年来,专门讲授学习方法问题。讲授的内容包括会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集中分配注意,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应用知识以及科学的安排时间,从而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二)结合各科教学传授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不同学科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单词,就应同时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这样,结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较好。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就好像教给学生打开一座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会比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这些获奖者几乎都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最重

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固然很多,但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留给我们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这说明方法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大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沉迷于图书馆,诉我们,选择适当目标,对准读书焦点,方能有所成就。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成就中,引导学生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渗透学法,养成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现在的教, 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教。”也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 教师的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掌握自学的方法, 提高自学的能力。有的时候, 我们总是会怕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所以出现了讲得多, 讲得细, 反反复复, 唠唠叨叨地把知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这样, 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纯粹依赖于老师的课堂讲授, 大大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现在的数学教学, 我们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创设自学的机会, 真正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一、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自学的意识

有的老师习惯了“多讲”的教学模式, 这就催化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在新知识面前, 学生没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总是在等待老师细致入微地“讲”。有的学生甚至直到老师开讲的前一刻, 对知识点都是一无所知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课的开始, 就要根据新知识的特点,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设置让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 让他们对将要学的新知识有足够的兴趣, 产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产生自学的兴趣。久而久之, 这种自学的兴趣会转化成自学的意识,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学中来。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 先设计情境, 让学生先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 容易产生思维定式, 也去看个位, 然后通过举例否定, 使学生产生疑问, 制造认知冲突, 让学生产生迫切探索问题的内心需要,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产生兴趣, 甚至想有翻翻书、看一看的冲动, 激起学生最原始的自学意识。

为了能使这种自学的意识继续保持下去,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自学成果的评价。成功是能给人带来乐趣的, 那我们何不把学生成功的乐趣作为自学意识的一个诱因呢?当然, 这里的成功并不是指学生取得多大的成就, 而是指学生能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哪怕只是一点点新的认识, 我们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进一步地增强自学的意识。

二、注重学法渗透, 掌握自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自学, 并不是纯粹的自己学习。它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自学的方式有很多,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特点采用不同的自学方法, 而这些方法的运用, 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1. 课前自学。

我们经常简单地称它为预习, 要使预习达到真正的效果, 我们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指导, 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

例如, 对于三年级上册“首位能整除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预习,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预习提纲:

(1) 这个除法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在这个实际问题中, 它表示什么?3是怎样得来的?它又表示什么?

(2) 从“想想做做”中选一题, 用你自学到的试着做一做。

有了这样明确的预习要求和目标, 学生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 围绕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去自学, 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

2. 课中自学。

我们经常会采用当堂自学的方式, 在课堂中的自学,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小组之间的力量,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 提高自学的效率。当然, 这里老师的指导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在“分数大小比较”的复习课上, 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我学习, 把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有序地梳理, 将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便于对知识的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在合作与交流中, 学生思维活跃, 互相启发, 互相质疑, 互相商讨, 互相解疑, 互相激励,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过程,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 也增强了学生自学的兴趣, 更深切明白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3. 课后自查。

学生自己检查的能力也是自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生自检能力的培养, 在课后的作业或者考试中, 要学会对自己完成情况的检查, 是否有抄错的现象, 计算过程和方法是否正确,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检验。作为老师, 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起榜样, 在无形中渗透自检这一重要的自学方法。

三、贯穿课堂内外, 养成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 是指科学的、规范的、符合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必须要循序渐进, 逐步强化, 以促使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注重自学习惯的培养, 除了课前的预习, 以及课堂上的自学, 我们还要把自学放到课后, 及时总结和复习课堂上的学习收获, 这同样也是自学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 还可以布置一些数学小课题, 让学生尝试着培养独立自学的习惯。在课堂内外, 要让自学常态化, 成为一种习惯, 以此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自学能力;学生兴趣;发散思维

一、备课阶段合理规划

由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方方面面的考虑,因材施教。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

由于学生年龄小,尚处于活泼好动、缺乏耐心的阶段,所以学生在听课的过程很容易分散精力,老师需要尽量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最有效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

2.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设计

由于小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考虑在内,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3.根据语文教学任务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课程标准规划与教学方式的融合方面需要在整体观念上做一个初步的统筹规划,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堂知识,最终达到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目的。

4.根据培养自学能力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做一些必要的延伸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自学兴趣。

5.根据教书育人需要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而且还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授业阶段加入技巧

1.增进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在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一些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教师大都把课堂气氛作为授课质量的重要一环,因为课堂气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微笑,塑造良好亲切的教师形象。(1)微笑是亲切的面孔。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老师都是有亲近欲望的,他们渴望走近老师。教师所采取的态度,决定了学生所采取的行动。(2)微笑是相互交流的开始。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倡教师与学生交心结友。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不再单纯扮演听众的角色。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追求。

最后,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本课时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敞开思维,毫无拘束地想象。笔者认为只有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活力,才能使学生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龟兔赛跑》,尽管所有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的过程和结局,但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不局限于兔子睡觉所以输了比赛而去发挥联想。比赛时下了大雨汇聚成了一条河,兔子不会游泳,所以最后输了比赛;兔子捡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大象警察,一来一去最后耽搁了时间,输了比赛等等。只有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加入一些关于想象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便会更加开阔,开阔的思维对于学习语文来说至关重要。

三、课余时间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便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小学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不仅是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在平时课余时间的学校生活中更应如此。自己先做到,再要求学生做到,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时刻警醒,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在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所以小学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生起到模范作用。

总的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负责,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一定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要在育人的过程中传递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9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结合学校实验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人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进行了尝试指导,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浅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

(一)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是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要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它会对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以后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很有好处。

(二)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就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多读读学习的内容,如例题、概念等,认真填写我设计的《预习卡片》,不同的学习内容出示不同的预习方法。始终把预习的重点放在“例题的初步学习”和“概念的背诵”方面;其次是“我会做练习”及“练习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疑难问题提出来”,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疑难,鼓励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一步探究,学习就有目的性了。

(三)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作出简单的优、良、合格、需努力的评价。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相互学习、互相纠正的过程。

(四)课前预习的展示不可忽略。展示也要效果,展示也讲方法。起初,学生的展示只是读预习卡片,慢慢地,通过指导,发展到学生

可以分析性地、探究性地进行展示,这个同学或小组展示后,其他同学或小组可以对比性地、补充性地展示,现在还会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课前预习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前预习的效果好,预习展示的效果好,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技能有所加强。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篇10

小学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只能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呢?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某生回答:“何日是归年”中一个“归”字表明作者身在他乡,看到他乡的美丽景色,凄凉之感顿生。那么,哪些景色引起作者这种情感呢?学生逐一找出“江”、“鸟”、“山”、“花”等描写景色的词语。这些景色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呢?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1

一、创设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下册“5.1.2垂线”的性质,我先出示一幅跳远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讨论(1)你知道跳远时,跳远成绩是怎样测量的吗?(2)你知道这里包含怎样的数学道理吗?这样,通过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提问,使课堂过渡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增强学习的毅力

在数学学习中,抽象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数学论证,多变的数学问题,曲折的解题思路等每一项都是艰辛的复杂的劳动.意志坚强的学生,可以战胜困难,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缺乏信心,半途而废,产生挫败感.复杂多变的社会同样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我们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毅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就学校教育而言,没有一马当先,就没有万马奔腾;没有差异丰富的个性,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勃勃生机.就人类的明天而言,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因此,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个性尊严、自由与纪律、自我负责原则,不再让学生一个个都坐得端端正正,把手放背后,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成为他自己,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合格——个性合格.

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具有绝对统治地位;学生只是附属,只能通过模仿、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新方式能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主动构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预习和课堂的衔接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是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在每节新授课中,我先在黑板上板书相应的导学提纲,然后安排5~10分钟时间给学生预习.如七年级上册“1.2.3相反数”,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⑴什么是相反数?⑵相反数在数轴上有怎样的位置特点?⑶正数、负数、0的相反数分别是什么?⑷如何化简数的符号?通过预习,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完善合作交流的过程

合作交流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先明确提出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从事学习活动.如七年级下册“7.2.1三角形的内角”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明确学习任务:⑴探究用剪拼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⑵你有几种方法?然后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剪拼、讨论,接着要求每个小组把不同于其他组的剪拼方法粘贴到黑板上,最后引导学生证明.整堂课学生既独立自主,又互助合作,求知的欲望不断地被激励着.

(四)面批作业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如果教师能面对面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对错,对学生做得对的题目给予肯定“你做得很好,跟标准答案一样,100分”;对于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的题目给予鼓励“你很诚实,不抄袭别人,已经成功了一半,加油哦”.這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给学生以深刻的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留20-25分钟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练习;在自习课上,将支配学习的时间自由放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进行面对面的面批,增强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学生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也感豁然开朗.

三、灵活变通,倡导学生正确自我评价

《苏联关于教育思想的论争》中指出: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正确评价的人,学会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独立、自主的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思维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判断,并采用“学生互考、互评”的模式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出试题,将出好的试题与其他组交换进行答题,再由出题组批改,批改完后,将试卷交给答题组,答题组的同学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篇12

关键词:兴趣,探究,自主

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重在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学会数学思维模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数学课,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他们对一门学科的喜爱程度,主要取决于对该门学科的兴趣。而具体到数学科目的学习上,由于所学内容比较严谨,教师的授课模式单一乏味,所以数学课堂大多比较沉闷,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和一道道试题之中昏昏欲睡,沉闷的课堂气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让他们难以燃起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疲惫不堪

学贵学精华,数学应该学的是一种解题思路,一种思维理念,而并不是反复地练习同一类题目。然而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练习,给学生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殊不知,大量的重复练习,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浇灭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里,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疲惫不堪,提起数学作业就愁眉苦脸。而且重复地练习,根本毫无意义。

三、课下缺少预习,课堂缺乏思考

很多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做得不到位,导致不知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在课堂上盲目地跟着教师的讲解走,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听课方式就像走马观花,看似都懂了,其实对课堂知识的掌握非常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掌握,对掌握的知识转眼就忘了。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几种原因,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改进。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应该与时俱进,谁规定数学课就要死气沉沉,严肃沉闷呢?虽然数字是死的,但学习数字的方法却可以是活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一些包含着数学知识的小故事、小笑话,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津津有味地听教师讲课,对数学的学习能够乐在其中。

二、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讲解试题,让学生触类旁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学习中的“渔”就是学习思路和方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重在告诉学生一种思维模式,而不单单是解决一道题目;要让学生抓住某一类问题的共同点,知其一而能知所有,由一道题目衍生出其他题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了一种方法之后,自己出类似的题目,然后让班里的其他学生进行解答,从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做到预习到位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而服务的,预习这一过程如果做得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预习并不是走马观花似地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而是要画出重点、难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些地方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听教师讲,尤其是预习时自己有疑问的部分。如果疑问解答了,预习目的就达到了;如果疑问没有解答,学生要举手及时提问,做到排除一切疑难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少而精,师生都做到有的放矢

很多学生课下都被繁重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应该明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本堂课学生整体掌握得较好,就不用留过于繁重的作业,针对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环节集中练习,集中攻克难关。教师应该把课下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学到的知识最终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去帮妈妈买一次东西,可以去小卖部,也可以去菜市场,重点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当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懂得了数学的用处之后,就会带着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和思考的学科,要真正学好这门学科,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对于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开动脑筋,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掘出来,开启他们脑海中的智慧闸门。

参考文献

[1]邹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00.

[2]姜华峰,李慧.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J].现代交际,2015(5):218.

[3]吴积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3):56-57+62.

[4]李娟.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26+128.

[5]张青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1993(4):46-48.

[6]姬守政.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河北教研,1999(6):35-36.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3

朋友的孩子读初三,前几天和他聊天谈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朋友很发愁的说:孩子进入初三的几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70名左右,周一到周末每晚放学之后都要到老师家里补习各科,功夫比初一初二下的多了,成绩却越来越差。朋友的孩子在初一初二都是年级20名以里的孩子,这样的成绩让朋友很难接受,百思不得其解。听了朋友介绍孩子的目前学习现状,我试着分析说:我觉得孩子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补课上,初三本来学习节奏就快,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反思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而你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孩子放学后出去补习各科,孩子几乎等于总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的知识总是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不能将知识系统化,长此以往造成孩子的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觉得你现在应该马上停止各科的补课,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巩固。预习、课堂、复习、反思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总结在初三阶段更加重要,学而不思则惘。朋友听了我的话,半信半疑,打算照我说的做观察一段时间。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注重对孩子长久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不影响孩子暂时成绩,很多家长选择随波逐流的让孩子去补习功课,这样做也许暂时对孩子的成绩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想成为真正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协助老师帮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更重要。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女儿的各科老师,初一时他们就注意引导、培养女儿养成自学的能力,及时归纳总结反思的能力,女儿的老师从不要求女儿随同学一起补课,他们总要求女儿独立预习,有不会问题归纳整理后一起找老师帮忙解决,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养成了女儿很强的自学能力。现在面对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习惯了初三快节奏生活的女儿,并没有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忙乱,相反近来学习越来越轻松,每天晚上回家又可以悠闲的看小说和杂志,或者上网玩一会儿,对各科的学习大有“运筹帷幄,调控自如”之趋势,从平时各科小测试的成绩反馈来看,知识学得也还扎实。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4

摘要:在教学的领域里,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本领,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课前自学,渗透自学的意识;课中自学,培养自学能力;课后自学,发展自学能力;

正文: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叶圣陶曾经强调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老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只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在有所发现中才能有所发展。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一些尝试:

一、课前自学,渗透自学的意识

课前自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利铺垫,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授前,首先让学生自学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使学生牢固拥有继续学习的“资本”后自学即将学习新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教材有了总体的了解,对不懂的问题,引起注意,以便在教师上课时提出疑问,变学习被动为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教学“通分”这一节课前,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学已学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学习通分时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学“通分”这一节,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课文中不懂的问题圈上,以便引起注意,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降低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再如:教学“稍复

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给学生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①能准确地确定单位“1”;②能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③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④能讲出解题思路;⑤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时,心里明白解答这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首先要会准确地确定单位“1”;其次是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不但要会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的关系,而且还要能讲出解题时的思路,计算方法确定后再进行解答。

二、课中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 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已学和将学内容的联系处,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先让学生练习,把下列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商用小数表示(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37=()÷()=()=()÷()=()425

25=()÷()≈()=()÷()≈()914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节时,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然后领导学生提出,如果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还行吗?想一想,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按教材上的图形进行化成一个长方形,他的长、宽分别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运动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然后,让学生在精讲中理解和掌握新知。接着老师又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题,对学生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自学能力进行检查。

2.根据知识结构特点,抓好已学和将学的连接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借鉴和启示。如:教学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水果批发商场,有水果25000千克,2卖出,还剩下多少千克?“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揭示例题先让学生试做,教

5师巡视了解做题情况,在巡视中我发现试做结果出现了四种情况:

①25000-22②25000-25000× 55

22③25000×﹙1-﹚④25000× 55

教师便把四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第①种是错误的,因为卖出的不是22千克,而是总数的,有的说第②种说法是对的,55

先求卖出的千克数,再用总数减去卖出的千克数就得到剩下的千克数,还有的认为第③种做法也是对的,它是把总数看作单位“1”,剩下的千克数占总数的(1 -2)是多少?有的说②、③两种做法都对。第③种做法比第②种做法简便一5

些,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第④种做法是不对的。它只求出了卖出的千克数。这道题先后有十几位同学发了言,还有不少同学争先恐后要求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并追问:“你们在解答这道题时是分几点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又有几位同学围绕教师的问题归纳解答这道题的思路和步骤。又例如: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跟学生们复习一些列有关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转化、推导等知识,先让学生对这种“转化”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知识,小组通过合作,用学具拼一拼,从而推导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开展教学,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正方体、圆锥体的体积时,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有法可循,沿着老师的“旧路”去找自己的“新路”。

3.创设情境激发自学,为把握所教知识的伸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实践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概念后,为了强化这个概念,当学生初步理解质数、合数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全班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学号,老师随便说出一个学生的学号,那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出它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合数的说出它的约数,然后请学号是质数的学生站起来,学号是合数的学生站起来,接着问还有没有站起来过的学生你吗?你为什么没站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立即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新知,妥善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解决了从教师到

“我”出发,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思考途径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探求学会新知识。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同时也强化了概念,新知识在头脑中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课后自学.发展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应拓展到课堂以外的各个方面,要以课堂学习为基础,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课后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我们作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这一切感受写成数学日记,触动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环是纵贯一堂课内容,使知识综合复习,教师搭桥引渡,稍加点拨,学生自己看题归纳并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又学习到其他有关知识,开阔视野,激发了兴趣,如教学第七册收集和整理数据后,让学生回答分别统计: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这四年中,某地区城乡人口数,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对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强的力的“投资”,一旦学生储存了这种学习的能源,那将是取之不尽丶用之不竭的动力,愿每位教师都能重视自学,愿每堂课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积极地自学后,能珠联璧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旭远主编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15

初中数学课历来都是中学最基础的一门课程, 其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初中数学是中考的课程,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作用.但长久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存在, 导致初中数学的教学越来越深、越来越枯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而且大部分都是出于应试的压力被迫学习, 效率不高.显然依靠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或者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大环境.而且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自学与自主探究能力, 所以, 本文旨在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恰当的鼓励等方式改革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而带动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提高授课与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概述

初中数学的自学能力, 主要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 以及对数学的敏感性共同参与而形成的综合性能力.所以, 长久以来, 自学能力的强弱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人学习数学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要素但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还是要靠后天培养[3].这之中,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与传授是很重要的因素实际上, 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要围绕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 因为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无法代替学生进行学习, 所以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情背景的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学习的兴趣,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 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三、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充分延伸知识, 引导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利用兴趣教学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常用方法.兴趣教学主要体现在:例趣、问趣、喻趣、形趣等方面, 甚至也可以开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 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学趣并重, 让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解勾股定理时, 可以通过先为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这个定理的一些历史故事, 如勾股定理在外国, 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或者“驴桥定理”等.比如“百牛定理”的称呼来源是因为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 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又如讲授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时候, 可以先讲恩格斯用平行四边形解释历史的多种力量形成的合力, 说明平行四边形的神秘所在教师可以通过延伸这些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不但不枯燥, 而且很有意思, 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二) 丰富教学手段, 调动学习兴趣

传统中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圈圈点点, 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做模拟题.这种教学方式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 显得毫无生机可言, 而且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将数学课堂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示在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具之中, 让图片、实物、动画、声音立体式的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这对于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 拓宽知识的传播渠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如讲一次函数时, 如果一上课就开始说y是x的函数, 也可以说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表示为y=kx+b, 这样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学起来困难.教师可以拿一个弹簧, 給同学们演示, 当弹簧原长度b (未挂重物时的长度) 一定时, 弹簧挂重物后的长度y是重物重量x的一次函数;又如也可以用多媒体做一个动画, 让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当时间t一定, 公路长度s是汽车运动速度v的一次函数.通过类似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视觉冲击,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进而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 应用数学思想, 培养多维学习思路

“数学思想”主要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进行高度凝练与概括之后而产生的本质认识, 这是一种基础性、广泛性的数学认识, 是一种科学思想掌握“数学思想”, 不仅是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一种有利辅佐, 同时也是对整个数学学习方法的升华.正如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经说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 但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 可以受益终生, 是数学能力之所在, 是数学教育目的之所在.”初中数学中所包含的思想有很多, 比如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类比的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整体思想.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强方程的直观性, 用不同象限中的角度与方向相结合, 增进学生对方程的了解.

(四) 多样化课堂, 激励学习兴趣

充分开展第二课堂, 让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于知识点相关的素材, 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存在, 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学习科学计数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大家搜集关于我国人口的数据、粮食产量的数据、学生数量的数据等等, 然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比如, 学生们展示出我国的人口数量为1300000000人等数字展示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引出科学计数法对记录这些较大的数字时的方便之处, 如我国的人口可以记为1.3×109, 同学们一下就会体会到科学计数法的好处, 于是带动了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 就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分, 然后给获得分数多的小组颁奖, 这样既能推动学生们学习的能力, 还能培养他们团结意识.

四、结语

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往往是从产生兴趣开始的, 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就有探索的欲望, 进而不断的进步此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学习数学的技巧, 那就是要自觉遵循学习的规律, 对学习的知识做到经常复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做笔记、预习等.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上、教学思想与模式上创新改革, 使初中数学教学逐步由学生的被动学习, 培养出兴趣, 再让兴趣变成主动学习, 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发掘初中数学科目的乐趣.同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可以为初中教育中其他课程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章新金, 肖晓红.研教一课受益多课-师徒同教“八年级数学 (下) 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学, 2010, 5 (12) :10.

[2]曹成金.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科研, 2009 (21) :67.

[3]张小鸽.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0) :57.

[4]黄舜君.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3) :202-203.

[5]李艺艳.让活动成为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10-A) :55.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方案下一篇:初一上册英语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