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观察能力(精选8篇)
1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为了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搜寻身边的有趣现象。在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小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所听、所看、所闻、所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增加自己的科学素养。所以培养小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不只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么教师要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带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走到热闹的街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观察身边事物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问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花儿会有不同的颜色呢?为什么轮胎要是圆形的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观察思考,在锻炼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独立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够引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细心观察作为一种爱好,即使不是在课堂上,即使没有他人引导,也可以引发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不断增长自身的见识。
2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收集大量的信息,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但是观察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通过眼睛感知事物的颜色特征,可以通过耳朵感知事物的声音方位,通过手指感受事物的温度形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就要综合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的时候,能够从表面入手,不断启发他们更深层次的道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文化水平。比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如防范治理的时候,首先可以在上课时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小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内容,并讨论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提问,问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种现象,要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锻炼好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回答问题时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通过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要示范正确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好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其次就是要讲解好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实验的安全性减少资源的浪费。最后就是示范完成后,要让学生结组进行探究实验,在检验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小组之间的协作能力。教师不只要做学习的引导者,还要做学生安全的负责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
4观察要面面俱到
因为观察能力包括观看、聆听、触摸、感受等多种因素。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更具体,更精确的观察,要通过不同感官,引起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通过学生们面面俱到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如在学习“学习认识水”时,学生们虽然都很了解水,但是确不能够完全知道水的特点,只能将认知水平停留在对饮用水和日常生活需要的水上面。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实验的方法,在容器内分别装上糖水混合物、白醋、和纯净水,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区分。学生根本看不出哪个容器里面装的是什么,就要让他们通过嗅觉,对这三种液体进行分辨,就可以找出白醋,还可以通过品尝找出糖水,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加强了学生全方位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5结束语
在科学课中,观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正确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经过科学的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普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即使少数学生跟着爸爸妈妈,但是由于家长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所以在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好农村小学生善于观察、科学观察的习惯。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单元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开始,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的第一课,对培养学生正确观察、仔细观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观察的。
一、带着目的观察
观察不是东瞅西瞧,漫无目的地随便看看,而是带有目的地感知所观察的客观事物。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更清晰、更全面的分析事物,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观察任务。
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中,有一个观察活动是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大树,为了让学生对科学的观察过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老师故意没有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只是给学生布置了观察大树的任务。学生一听是到校园里观察大树,马上“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起来。他们说着笑着一窝蜂似地跑向了校园,乱哄哄地围着校园里的大树,瞧瞧这棵摸摸那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们观察了一段时间了,谁来说一说你观察了大树的哪些方面?有哪些收获?大部分学生都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候老师才说:我们科学课上的观察不是玩耍,而是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同学们可以观察大树的生长环境,大树上生活着怎样的生物,大树是什么模样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观察到有用的信息。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白了观察应该带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我们的观察效果更好。
二、使用多种工具观察
为了使观察的结果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我们可以使用必要的测量工具。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测量的准确性没有概念。还是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中,在测量大树粗细的时候,学生大多没有使用测量工具,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描述。比如,这棵大树大概比一个水桶细一点,差不多有一合抱粗等这样的描述。老师在表扬学生观察仔细的基础上,说明为了使我们的观察结果更加准确,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比如,在测量大树粗细的时候使用卷尺,这样的测量结果就比较准确。在观察大树周围生活的生物时,学生可以用放大镜找出更多生活在大树周围的虫子等。
通过实践证明,合理的运用工具,不仅得到了准确的观察结果,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各种感官观察
我让学生明白除了使用简单的工具之外,还可以利用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皮肤的触觉、舌头的味觉、鼻子的嗅觉等来获得观察对象的更多感性认识。
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观察大树的叶子时,运用眼睛的视觉发现了树叶是绿色的,但也有些已经发黄,有些已经掉落了;在观察大树周围生活的动物时,他们可以用耳朵的听觉来分辨鸟类的鸣叫声;在观察树皮时,可以用手的触觉来判断有的树皮是粗糙的,有的树皮是光滑的;在观察果树的果实时,可以用舌头的味觉来分辨果实的味道;在观察大树周围生活的植物时,可以用鼻子来闻一闻花香等。
学生明白了综合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的结果细致、更完整。
四、科学地做好记录
一个完整的观察离不开科学的整理、记录。在学生观察大树的过程中,由于是在室外,老师要提醒学生做好必要的、简短的记录,没有记录,就谈不上观察的有效性。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不会完整地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所以老师要提醒学生记录下观察的时间、地点,参加观察的人员,还有观察对象的整体、细节等方面。这样学生在观察完大树之后,就可以用文字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了。老师还让学生明白只有文字的记录是不全面的,可以把大树的整体轮廓用简笔画画出来,这样对大树的结构认识就更加明确了。学生可以把收集到的树的果实、叶子粘贴在观察记录上面,也可以把树皮拓印在观察记录上面,还可以用画表格的形式记录生活在大树周围的生物种类、数量,不认识的生物也可以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准确、更加全面。
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正确的观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三年级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让科学课真正成为孩子们科学启蒙的重要基础性学科!
摘要: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科学的观察能力,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课程,从而走进科学的大门,让学生爱上科学。
一、实验前准备充分
在实验课之前,教师要熟练掌握本课的内容,准备好实验的用具。将自己本校的教学用具充分利用起来,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浪费时间的现象,而且也能让课堂教学在教师原定的计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上课之前的用具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实验课中。比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的时候,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准备好各种各样的岩石,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岩石,教师做好关于岩石的ppt、准备放大镜、尺子和记录纸。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自己搜集的岩石,互相讨论,几个人一组,说出它们的特点,并且记录在本子上。这样学生们通过实际的观察,对岩石的认识会有很深的了解。如果这堂课只是教师单纯的讲授,不让孩子们去动手准备,课堂上的互动也会明显减少,学生们对岩石的了解也只是片面的,并且课堂教学也太过枯燥。由此可见,在实验课中,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障实验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二、实验中观察有序
小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的观察通常是笼统的、无规律可循的。这样的观察方式势必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有序地去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放大镜下的昆虫》的时候,我们要先让孩子们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倍数。当学生们对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再将昆虫拿到实验中来。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昆虫前,对几种昆虫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认识到每种昆虫有自身的特点,然后按照昆虫的头、胸、腹、足来观察,每观察昆虫的一个部位就要对其进行描述。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他们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昆虫的样子,然后将昆虫的特点记录下来。观察要有序进行,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无规律可循,学生观察起来会很忙乱,而且也耗费时间,不能保证课堂按照之前的安排进行。
三、实验中指导得当
虽然现如今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毕竟学生的知识有限,他们对实验的操作以及结果的判断并不了解,实验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实验的结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时候,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物质。提出几个问题,例如:水是物质么?书本是物质么?桌子是物质么?这一连串的提问学生作答后,教师概括出物质的定义,告诉学生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然后再用用ppt的形式展现几种物质:水、冰、纸、纸飞机,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物质变化,进而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做出结论:有的物体发生了物理变化,只是形状和大小发生了改变;有的物体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学生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就会明白物质的定义及变化,自己也会在课后留心观察身边的物质及物质变化。
四、实验中借助感官
在科学实验课堂上,单纯的用眼观察已经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了。我们在一些特定的课程中观察对象的时候,单一的眼部观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论,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运用眼、口、鼻等多种感官对物体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中,我们就不能够仅仅靠眼睛来观察。首先,我们分别将一滴水和一滴油滴在纸上来观察,看看有怎样的变化。然后,我们将水和油分别放在不透明的杯子中,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来闻气味,判断哪杯是水,哪杯是油。指导学生将一小部分油倒入水中,观察这两种物质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学生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水和食用油的区别。在实验中,都需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不仅仅需要我们细心地用眼睛观察,有时候,还需要我们配合手、口、鼻等来对实验过程进行判断。这样的实验才更有效,数据更准确,学生的操作才更全面。
五、实验与观察结合
实验中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而观察也要在实验中进行,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实验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细心地观察,严格按照实验的步骤来进行,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否则就会出现结果偏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试验的结果。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观察蜗牛》这节课,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准备蜗牛和放大镜。将蜗牛放在玻璃板上,并且教师用放大镜放在蜗牛身体的上方,让学生们分别观察蜗牛的眼睛、嘴、壳等身体部位,然后对蜗牛进行遮挡,看它的反应。触碰蜗牛的触角,观察蜗牛的反应,这样的动作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一遍,然后将观察蜗牛的作业分配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回家都买一只小蜗牛,每天观察蜗牛的状态,然后记录下来,教师对学生的记录定期查看。因为这样的实验单纯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在课后把课堂所学进行应用,将实验和观察有效的结合。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学写日记、书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观察习惯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要认识小学生观察的一些特点:(一)观察随意性强,由于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自控力弱,观察时爱赶新鲜,注意力时常分散。(二)观察时走马观花,不去认真细致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不形象,也不具体。(三)观察时见大不见小,对于观察到的事物记叙过于笼统,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能突出主题的闪光点找不出来,给读者一个浮光掠影的印象。如此种种都是小学生在观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特点,那么该怎样针对儿童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观察要培养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观察,关键条件是培养起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的,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去公园上作文实地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摄取自己所爱的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作为习作素材;星期日,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项有趣的小实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记下来;节假目,让学生跟随父母或自己去商场,农贸市场买东西,细心观察一笔买卖是怎样进行的,当然也可以把自己买东西的心情、想法、挑选过程记下来……。这些都成为学生们倍感有趣的观察作业。这些事情,他们做来爱做,因而有心;因为细心体会观察,自然颇有收获,这种积极的意识,便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又如观察一种动物,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带进课堂,这时学生都会想老师为什么带来一只可爱的小猫来上课,不知不觉地对这只小猫外形特点观察起来,就会议论份纷地研究这只小猫的外形特征和动态特点。这样就无意中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观察要明确目的。
教师在指导作文观察之前,先得指导学生在观察前明确目的,了解要求,确定观察内容,指出任务。如观察一种值物,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爬山虎的脚》一文作典型,让学生明确目的,仔细观察值物 的根、茎、叶、花的特点;观察一个人,就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观察时有目的地观察,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写的作文就自然具体。
第三、观察要抓住重点。
由于小学生观察时易犯随意性或走马观花,见大不见小的毛病,因此教中年级观察作文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地方,也就是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地方,那就是观察的重点。观察时要点点滴滴,面面俱到。例如《赵州桥》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设计的一座石拱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桥洞”上的独特设计,因此这就是我们要抓住的观察重点。又如指导小学生观察小鸡,就要求学生从小鸡身上找山与其它小动物不同的地方。形态“毛茸茸的”、叫声“叽叽的”……,学生能抓住这些方面的观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四、生观察要确定顺序。
世界万物在自然界无论怎样纷纭复杂,观察时都必须有序地进行。静止观察时要注意远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等;移动观察时要做到景随步移,记叙时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如“我走进这条 大街……”、“我来到了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尽头……”。把观察点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随步子的移动而变化,读者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零乱了,当然,观察时的顺序并不拘求于一种形式,我们还可以用时间顺序、由此及彼的顺序……,进行观察,但一定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了。
第五,观察要捕捉细节。
细流之汇,可成大海,在观察和描写时,不可忽视细节。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包括万事万物的瞬息变化。小学们在观察时,往往喜大求全。可是,生活中哪能天天有大事发生呢?然而,细节却无时不有。因此,在观察生活时,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别让那些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细节悄悄地从眼皮下溜走了。如《苦柚》中的: 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红红的脸蛋上印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胸前别着一枚中学校徽。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盯着打开的书,看样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卖抽子的了。
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小姑娘娘的素雅可爱、勤奋好学。如果不注意细节的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生动而具体。
第六,观察要结合想象。
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进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老舍看到林海的美景,想到了兴国安邦,才萌生了对 兴安岭、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如果只看不思,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同学们看自然景物要想,如看夏日天空的云朵,你就要想一想它像什么,或狮或虎或牛……;看到了雾,又想象到雾像一团团白色的烟,从薄雾中的远处看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根据一个小朋友在马路上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回家,可以想象出他可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考试得到了好的成绩……,这样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另外,在观察中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观察到的事物特点,或按事物特点列提纲,写观察日记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化学教学中应当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化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是各门学科都应培养的一般能力(智力)。但在化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内容。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它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和教学经验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明显,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具有良好意志的人,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正是从别人不屑一顾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如:17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是从盐酸使紫罗兰花变成了红色,这一纵即逝的现象中发现了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现了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喜欢花。有一次他拿了一束紫罗兰花,想插到花瓶里,正在这时,助手取来了盐酸,倒盐酸时,酸雾弥漫上来,并有几滴滴到花上,紫色花变成了红色!他马上想到其他酸会不会使紫罗兰花变红?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石蕊,的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真是太方便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总结出了这一伟大真理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听则不闻,表现在学习上,上课不注意听讲,大多是学习差。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因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特征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包括边讲边实验和实验习题)和化学课外活动。在演示实验以及边讲边实验中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观察方法的活动要多一些,而在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化学课外活动中,则主要由学生独立来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明确观察能力的意义,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能力,必须结合化学1.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性规定,理顺职业院校同行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单位的关系。解决协调好诸如证书认定与发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利用,产学结合办学等实际问题,还要完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用人机制(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要完善上述体制)等方面的规定与制度,指导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正规办学。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强领导,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尽快形成院校、政府、用人单位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职业技术学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建设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示范职业院校。用开放的观念、通过开放的管理制度,形成基础课程由优秀的专职教师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的格局。2.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指导,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国家教育部要从严控制新办职业院校的备案,与地方政府一道控制职业院校过快地盲目发展,要通过评估的手段对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职业院校进行优胜劣汰。(最好建立一套政府指导下的社会中介评估体系)。从国家来说,虽然新办职业院校的审批权下放在省区市这一级,但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已经具有的规模和格局来分析,国家应当有一个宏观的总量控制和布局指导性意见。要对全国的职业院校的格局、布局,引导其协调均衡发展,从政策上给予指导。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实际出发,建议国家教育部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司,统筹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问题。
湖南第一师范09级578班学号 0951015783
4一、观察起因
小学科学课脱离生活实际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科学课上不可能做到事事由学生亲自去经历、去探究,小学生不可能像天文学家那样长期地深更半夜去观测天象,也不可能像地理学家那样跋山涉水地考察地质地貌,所以很多知识往往成了理论数据,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际教学中不能以此为理由,纯粹采用灌输的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问题,我对一堂科学课进行了观察。
二、策略与方法
观察一堂名叫《呼吸》的小学科学课。记录这堂课中与生活有联系的对话与片段。
三、观察结果
(一)课前
1、——你们紧张,我也跟着紧张。
——昨天晚上有三位同学加我QQ了,哪三位?举一下手。要求,桌子下面的东西,我没叫你拿的时候,你不要去动他。
(二)课堂导入
2、——(起立)大家先别坐下,为了缓和一下紧张的小游戏——憋气。要求:一手捏鼻子,吸一口气,当你感觉到憋不住的时候,就请你坐下去。
3、——录像看得很清楚,跑不了的啊,漏气的都请坐下去。
4、——反正就是一句话,憋气的时候舒服吧?
(三)课堂过程
5、——咱们来看看呼吸,天天都在做这个事情。而且我们也知道,它对我们是非常重要。它和吃饭喝水还不一样,今天心情不好,我不吃饭。今天心情不好,能不能不呼吸啊?
6、——其他同学告诉他,不呼吸会有什么影响?
7、——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气吸进去了,一会儿又出来了。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
8、——问题来了,我鼻子也行,嘴巴也行。为什么要长两个?
9、——只有在迫不得已,或者我的鼻子有问题时,才用嘴巴呼吸。我们用嘴呼吸时,感觉舒服不舒服?
10、——问题出来了,气管和支气管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图(课件图片)像什么?
11、——这个词用的好。就是说——(学生说路线,教师板书路线的箭头)空气从我们吸一口,进去了,呼一口出来了。空气在干什么?
——旅行。进去转一圈又出来了。我吸进去和呼出来的一样吗?
12、——你刚刚憋气为什么憋不住了?知道了吗?
13、——我发现刚刚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吸气、呼气的时候(教师模仿夸张耸肩的动作)。也就是说咱们呼吸的时候上面会不会动?
14、——咱们来,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来看看呼吸时有什么感觉?来,吸气——呼气——
15、——我们来个小活动,两个人抱着另一个的肚子,你吸气看看。
16、——咱们按照科学课常用的方法,最好做一个模拟实验。这里有个瓶子,如果让你去模拟的话,你会用它模拟那部分?
17、——少个气管,最好用个管子。还少什么?
18、——而且,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全身协调,合作完成的动作。而且你会发现人身体是一个非常精巧,非常奇妙的机器。
19、——好了,他们不让我上了,下课。
20、。。呼吸和不呼吸,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1、。。嘴巴是用来吃的,鼻子是用来呼吸的。
22、。。如果跑步的时候,鼻子不够,那么就要用嘴巴。
23、。。像一棵枯掉的树倒过来,上面是主干一样,下面是很多分出来的树枝。
24、。。我还发现医生在输液一样,灌入药水时,他一拉药水就灌进去了,然后一推,药水就射到人的身体里面去了。
以上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生活有较大关联的话语,其中20、21、22、23、24是学生的回答。
四、观察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一基本理念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在这一点中它提到“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堂课就做得挺不错,一开始的课堂小游戏“憋气”便直入主题(呼吸),并且很有体验性,能够有充分的感受。然后又是学生有直接感受的问题(上面的第5条),他不是直接问的,而是通过与生活中其他东西做类比来引导的,这是一个比较细节的地方。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课程标准中的一句原话。在这堂课中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中,如为了说明嘴不包括在呼吸器官中,教室引导学生发现鼻子与嘴的各自最主要职能,涉及到只用嘴或只用鼻子会怎样以及跑步、感冒时会怎样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与感受中体会到嘴不包括在呼吸器官中的原因,这些主要体现在6、7、8、9条。
“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这句亦是课程标准中的。个人觉得这是这堂课中体现得最好的地方,先是课堂前的交流,聊到QQ,这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这是公开课),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用聊天的方式来探讨问题的,没有故意逃避一些不太好解释话题,而是像生活中一样的回答,没有变得官方,给学生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最后的下课那句(19)更是完全把学生当作了平等的朋友,是一种很生活化的体现。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这是课程标准中对 “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这一基本理念的最后一部分阐述,这在我上文的记录没有很明显的体现(16、17有所体现),但这堂课是有设计活动的,一开始的分组讨论以及后面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实验。
五、观察结论
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堂课可能在题材上与比较容易体现生活化,但是却也很值得借鉴,如上课的风格,对学生的态度等等。即使再怎样枯燥的知识,用适当的方法,加上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都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因此,养成观察习惯,对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很重要。当前,不少小学生不会观察。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学会观察,提高观察能力。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的观察呢?
一、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自己不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小学生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好的习作来。根据习作内容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去观察,通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对生活的关注。
二、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卖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眼睛,结果生意很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儿子传授这一秘诀:“盯着对方的眼睛,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珠宝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珠宝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学的,但抓住要点的观察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用观察儿歌指导学生观察:“我有六件宝,观察少不了。眼睛看得明,耳朵听得清;鼻子闻气味,嘴巴尝滋味;双手摸一摸,大脑细思考。用好六件宝,奥妙全知道。”在观察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还要学会一些技巧:(1)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2)观察要有重点(抓住特点);(3)观察要有真情实感;(4)观察还要展开适当的想象。在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去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抓住外形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下来。每天坚持写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
三、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植物、人、事情等去写,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班级里同学之间小矛盾,家庭中的欢乐与忧愁,上学路上看到的趣事,看到的有趣课外书中的故事等,只要细心观察到的,都可以写下来。对学生写的观察日记要及时点评,表扬写得好的细致观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发现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由于对周围事物感兴趣,不少学生自觉坚持写,并养成了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习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要培养能力,提高观察的质量
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习作教学中,合理利用习作训练素材,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些技巧,如:(1)利用看图作文,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想象的能力。利用教材上看图作文的素材,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抓住想象的要点,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习作写得生动具体。(2)利用实物、实景、实事指导学生学会边观察边比较。比如,布置一篇作文《我的同桌》,要求大家以同桌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刻画,抓住外貌特点,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观察身边有意义的人、事、物,去发现有趣的一些现象、有意义的新鲜事,写出有新意的习作。学会了观察,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涌现出不少描写细腻,有真情实感的好的作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86-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不仅仅限于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观察能力的培养。大量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说明了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浅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具体做法,相信能给读者带来一定帮助。
一、注重引导,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学会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特别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够顺利处理问题的关键点上。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后,笔者设计了如下题目:请同学们观察和思考图中5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如何?本题中的三角形形状各不相同,若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观察来找出其中面积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就会仔细观察三角形之间底和高的关系。显然,5个三角形中都存在同底同高或等底等高的情况,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准确结论。
二、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观察能力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为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活动中得到经验,获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参与其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知识,巧用知识迁移,嫁接到图片、标本、模型等实物上。教师还应该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巧用运算定律,进行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不要拿到题目蒙头就做,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三、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忽视观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其提高注意力并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进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与方向》这节教学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景图,课本上的情景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极易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他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如果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观察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四、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题目相对简单,程序相对简洁,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数学试题来说,特别是奥数题,看上去难度系数较大,但是只要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出解题规律,这与传统的解题方法相比,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对于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学会逆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例如,请比较下面三个分数,然后判断其大小:、、。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小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传统的思维,先通分,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这样的话计算比较多,并且容易出错。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的话,就可以打破常规,取这三个数与1相比,做差,然后比较差的大小,差小的分数就大,差大的分数较小。这样做差比较计算较简单,计算量也很小,解法自然简单。
【小学科学教育观察能力】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创新思维能力11-20
小学科学课能力12-09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11-13
【热门】科学观察作文07-20
科学观察的教案10-17
科学区观察记录表11-17
小学科学教育计划07-21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06-27
小学科学养成教育案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