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通用12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摘 要】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需要老师继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数学教学的过程,和语文以及其他专业的语言学科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质疑、操作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关键词】 数学思维 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就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些粗浅体会: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转换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1、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程

序设计得有条有理,课堂提问也是事先备好。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散思维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

维较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

(二)设难质疑,发散思维

1、疑问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前提,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思考。小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的设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针对这个疑问发散思维,寻求答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教材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难易适中的疑问,难则易折学生自信,丧失兴趣,易则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疑问确立后,教师应适当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

【1】这一部分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引导学生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答案,我设计以“ 20 × 9=180 10 × 8=80 5 × 8=40 ”三题入手让学生寻找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不断猜想,验证,最后总结出规律。因此,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要重视设疑这个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

2、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2】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

(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3】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 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4】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 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5】①、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②、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6】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它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

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

(三)培养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1、无知向已知的转化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所给的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难以直接解决,这时就要想到将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转化,使之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直观与抽象、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一年级在教“3”时用3根小木棒摆成三角形;教“4”时用4根小木棒摆成正方形等等,有助于学生通过直观抽象出数“3”和数“4”,加深对数的认识。

“形”可帮助认识数,“数”又可以反映形的本质特征。如:“用8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这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通过计算,不仅计算出三条边的长度,而且发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由此猜想是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之比为3:4:5就是三角形呢?使学生通过“数”来了解“形”的本质。

3、复杂向简单转化

有些问题乍看很复杂,似乎不易入手,如能抓住关键进行转化,则会茅塞顿开。如计算19又11/12按带分数乘法的法则去计算比较繁难,应先启发学生带分数是有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分数。

五、加深概念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一)巧妙利用动态演示,培养学生探求问题本质的质疑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1、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法和非常规解决方法。

例如,直线、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似懂非懂。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便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无限延伸”这一过程,对这一特点形成深刻地认识。

2、“比多比少”应用题的学习。在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操作,深化重点。

苹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梨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梨多的。课件的动画闪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课件显示“同样多的”苹果,点击一下,就去掉一个,留下虚线的外框,直接而形象地建立了去掉“同样多的”部分,得到“多的部分”抽象的知识,学生深刻理解同样多的一部分,相当于较小的数。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使例题、习题安排更加灵活,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思维训练。

如顺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的训练、多向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会深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更好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揭露实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一题多变,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体现更加充分。变化形式多样,有针对性,更加直观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数量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发挥多媒体大容量和动画功能,展现变式练习,提高思维深刻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练习形式多样,题目设计由浅入深,容量大而不单一,题目比较性更加直观、具体。在练习内容和呈现形式上,教师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8】

例如,“分数比大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即加大练习密度,同时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比七分之三大的数,可以是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也可以是分子相同,分母小的数。动画演示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有更深刻地认识。呈现练习形式的多变化,动画性,也使疲累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结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1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 大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 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抓住时机, 创造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 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 思维发展规律, 精心设问题情境, 巧妙设疑, 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激发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悬念, 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教书育人交融的活动。呆板沉闷的教学气氛, 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促进学生勤于思考,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变换思考角度,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 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 要精选习题,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在解法上不具一格, 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 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围绕同一问题, 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 拓宽思路, 并让学生对比分析, 选择最优方法,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3 加强语言训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 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 阻碍思维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是重要环节。对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 为此, 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 鼓励学生敢说, 培养学生会说, 引导学生说好。所以, 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 规范学生的语言,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 要加强复述, 让学生多说, 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 学生既会说, 又会想, 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 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 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 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 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 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 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它方面,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为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良机, 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4 加深概念的理解, 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 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 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 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同化概念的同时, 使新旧概念分化, 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在解题教学中,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发现隐蔽关系, 优化解题过程, 寻找最佳解法等等。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练习, 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而且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回答能有效的激发思维, 从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 要能够很好地运用, 课下还必须经过适量的练习。在练习中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 反复强化它们在头脑中印象, 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 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创设富有变化的练习情境, 教师在练中讲, 学生在练中学, 提高练习的效率, 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能发掘学生的潜能,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5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 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 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 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 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 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总之,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 精心设计问题, 多运用一些直观操作,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目前, 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 需要老师继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人才,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训练,还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会产生一种动机,这是因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内动力。所以,对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动机怎样进行激发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进行有意识地挖掘,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知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并进一步形成思维动机。

比如,在除法算式中如果存在除不尽的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法”与“去尾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用商的近似值解应用题。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红的爸爸要将3.2千克酒分别盛在几个玻璃器皿中,每个玻璃器皿最多可盛0.5千克,需用几个玻璃器皿。先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答出所需玻璃器皿的数量时,主要是观察3.1千克中有几个0.5千克,教师再让学生猜一猜所需玻璃器皿的个数,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果。最后所得的数是6.4,再提问学生:“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我们需用6个玻璃器皿可以吗?”学生会说:“不行。”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学生都回答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玻璃器皿盛装剩下的0.2千克油,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需要有7个玻璃器皿方可。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验证,老师指出,有些得数是不能四舍五入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位,这种方法也称为“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因为这些例子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样学生探求新知,培养思维能力的动机得以引发。

这样设计的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还使学生明白了所学知识要与生活实际进一步结合。学生了解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与生产的相关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中。由此可以看出,思维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动机的激发,使思维的各个环节得到训练。

二、设计独到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组织存在不足,缺乏独立性与归纳概括能力,大多数学生也只是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与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活跃状态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具有思考性、深浅适度的各种问题,这样,每名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在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下,对新学习的知识有所掌握。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还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方法引起注意,提问不能局限于“是不是?”“好不好?”这些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者没有明确提问,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师要多问,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类比等经常性的逻辑思维形式逐步掌握。比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读题要仔细,一边读一边想,题目内容要弄清,对题意可以进行复述,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为解决所提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通过这一条件你总结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只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三、思维策略要多样化,形成发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核心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发挥程度,如果发散思维不存在就别说思维的集中了,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与求异。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其实会有多种不同方案来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使其产生更多、更新、更独特的解题策略。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时,使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拓展学生对问题认识和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强度,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优化。

总而言之,传授知识不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良好思维品质得以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掌握和简单运用知识,都必须通过小学生的思维与实践体验才能实现。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不能由教师包办完成。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步从形象思想走向抽象思维,使之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恒于思考,真正成为思考领域里的小劳动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人从教三十年,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如下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

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小棒”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条件。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观察能力 的强弱。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人意识,努力为其创设观察的活动情景,并热情鼓励低年级学生主动观察,耐心细致地教给观察方法,使之在观察体验中增长知识,如我在教“初步认识线段”时,就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观察一枝铅笔的形状是不是一条线段?观察数学书的四边有几条线段?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联系实际,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线段的意义,还教给了学生画线段的方法。

三、教师的“导”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深钻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如看图编应用题的这一训练,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既生疏又新鲜,训练起来也很困难,他们有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疑惑重重,有的甚至抱怨道:“应用题本来就不好解答,还要看图编应用题,多难呀!”……确实,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之理解能力不强,编起应用题来确有诸多困难。据此,我根据学生现状,结合应用题的构成特点(即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条件和问题组成),引导学生在观察清楚图中条件、判断准确问题后,进行可逆式选择性组合思维。如引导学生想想:有了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些什么问题?要解决某一问题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选择判断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效地进行了看图编应用题的训练。我在教义务小数第3册第36页第七题时,先问:“图上挂有几件衣服?”“每件上有几个扣子?”“有了这两个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反过来:“要求5件衣服上一共有多少个扣子,必须知道什么?”最后,我引导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组合起来,一道规范的应用题就自然编成了。这一课,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中度过,直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

思维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直观行动思维:这是婴儿期(1岁以后)的思维特点。这个阶段的思维是在对物体的感知、动作中进行的。婴儿离开动作就不能进行思考,也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或预见动作的`结果。这阶段婴儿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以后长到成人,直观行动思维继续发展成操作思维。例如运动员的技能就需要操作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的思维特点,一般从3岁延续到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时可以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而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具体形象的联想(即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阶段儿童能进行一些初步概括,但概括出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形式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从个体发展来说,上述几种思维活动虽然是分阶段逐步发展的,但每发展到后一阶段时,前一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热爱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了热爱, 学生才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执着地学习中追求和探索。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置情境,恰当运用具体的人和事,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叫大家拿一张作业本纸竖直剪成10条, 接着问:在以每条的式样设计成作业本能用吗?如果我们的书也设计成这种式样好吗?学生都说不好,然后引导到数学中的比例问题。

再如:教师把自己的嘴扭向一边,问好看么?学生答:不好看,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左右不对称。于是说 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件跟人脸一样是对称的,学生很快想到桌凳、黑板、汽车、飞机、轮船、动车等等,教师进一步鼓动说:也许你们今后能设计制造出比这些物件更精美、更高档的物件,只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一定能!

学生明白了这些,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入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积极性

实践证明,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从问题开始也得解决问题。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培养思维积极性。

如教学《勾股定理》,可设置问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教师在此设置问题不仅是检验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证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忽视思维过程的活动,只讲结论,不讲过程,不让学生自己动脑, 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懒惰,使思维形成定势或僵化。展示思维过程, 能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使学生迅速抓住思考问题的本质,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问题的创设为例。

首先教师问: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怎样探求的?

(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 n 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样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

接着教师又提出:从四边形内角和的探求方法,你得到什么启发呢?五边形如何化归为三角形,三角形数目是多少?六边形 n 边形呢?你能否用列表的方法给出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化归为三角形的个数是多少?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想一想怎样求 n 边形内角和?可得出什么结论?

进而让学生揭示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让学生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发展。

三、抓住内容精华, 培养思维深刻性

课本中的概念与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的精华,是数学知识的浓缩。深化课本概念和习题教学,是巩固学生双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引导学生钻研概念与习题,并加以恰当的分析研究、归纳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因式分解》。在数学教材中,因式分解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式乘法后,自然地引人的,如 m(a +b +c) = ma + mb+ mc 是乘法运算,反过来得到:ma+mb+mc= m(a+b+c)则是因式分解。这里明确指出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于是教材结论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接着得出:把 (a +b)(a-b)= a2-b2 反过来就得到a2-b2 = (a + b)(a - h),即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由此,抓住类比思维,抓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这条主线,既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又可以从思维的角度训练其逆向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在教学中一开始就强调让学生运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来进行验算。教学中,在处理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时,要强调用分组分解法时,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进行,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

这样逐步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观察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四、采用一题多解, 鼓励钻研与探索

数学教学其实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中最可贵,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训练,提高数学素质。

当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如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灵感等。现以在解题中通过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灵活性、创造性。一题多解多变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

如分解因式:x3 + 3x2- 4,这个题的解法就有好几种。事实上, 每个题中都会隐含一些内在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解题的同一目的。

因此,探求一题多解多变, 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教学活用多媒体,强化能力培养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方式、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只要适时、适量、恰当运用,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良效,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学生负担,促进课堂教学更科学,更优化,更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的过程,随机展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全方位认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老师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交流,充分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识别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因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手法单一, 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 学生学的很累, 而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 优化课堂教法, 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策略, 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以基础知识为根本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按照自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等认识特征,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联系的认识结构的积累。所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当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没有全面准确的基础知识, 无法谈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要抓住教材研究的中心问题, 把课本读懂、读精、读深、读透, 要善于归纳总结, 挖掘课本里的隐性知识, 深刻理解各个数学概念, 融会贯通每道例题, 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

在新课的学习中, 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距离, 教学的任务就是构建一座桥梁连接缩短这段距离。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认真研读, 吃透教材, 理出教材内容的层次, 确定重点与难点, 找出知识间的联系, 预备好外延知识, 做好教学程序的设计, 构建好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以提高兴趣为前提

根据数学课程本身的枯燥无味,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教师应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会用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的讲解, 并适时选取一些学生熟知的趣例, 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在轻松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多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创设多种问题情景, 联系实际生活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吸收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集合这一章节的时候, 不再用干巴巴的集合A集合B, 而用全体同学表示集合A, 某个宿舍为集合B, 同样还有卫生小组, 学习小组等这些同学们都熟悉的团体进行讲授集合的相互关系和集合的运算, 同学们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兴趣,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学习数列的时候, 从菲波拉契数列引出数列的概念, 接着又引用我国古代数学故事“两鼠凿墙”、“一尺之锤”, 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局面。在后面学习时又穿插新疆民间故事“阿凡提与棋盘”、《张秋建算经》中“织女善织”等小故事, 使学生对学习这部分内容一直具有较强的积极性。

三、以课堂练习为突破

在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来体现并完成的。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 通过提示问题的背景, 发现问题的实质, 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思考的环境和机会, 而且同时也为教师开创了一条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习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是检查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提供教学反馈的良好途径。

由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 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时间很少, 学生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解决, 因此课堂练习尤为重要。课堂练习必须紧密结合上课所学内容, 适当地穿插其中, 并选用难度不大, 大多数学生都可回答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挑选一些与实际生活和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常常用于研究细胞分裂, 药物的药理作用和PH值与氢离子浓度等问题;概率与统计在临床决策, 药物科研和临床检验等上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开放式问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 特征是题目条件不充分, 或者没有确定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式问题, 不仅能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道题目不局限于就题论题, 进行适当的变化拓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变通性, 而且能对所学的扎实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 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

传统教学重在讲授知识即通过教师的口授和板书来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 教学方式单调枯燥, 教学手法单一, 师生缺乏互动, 学生对许多理论知识往往只是抽象的认识, 很难真正理解。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越来越普遍, 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图文并茂, 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 它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提升了教学质量。多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手段目前已被多数教师认可, 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在角的概念讲授中, 角的旋转在黑板上无法描述, 通过多媒体技术做成动画则一目了然。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我们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相互渗透, 极大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的展示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 但单纯依赖多媒体课件讲课, 容易使课堂内容程序化, 限制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想象力。一次课内容过多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来回跳转的画面破坏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因此, 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参与教学。

结束语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计算教学许多教师一味追求“多算”而忽视“说”的训练,学生不会“说”,这成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障碍。因此,计算教学时必须加强“说”的训练和“说”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说算理、说思路、说方法,从而理清算法,正确计算,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二、加强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一面记住数据,一面选择算法,促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求较小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常用计量单位的进率等。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克服过去那种“过于注重计算技能,计算方法单一呆板”的弊病,也可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如计算乘法简便运算24×25时,引导学生可以这样计算:25×4×6=600;也可以这样算:25×8×3=600;还可以这样算:25×(20+4)=600;这样算也正确:24×5×5=600。通过提倡和鼓励多种算法,使不同的人在解决计算过程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唤起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总结,对不同意见和模棱两可的方法进行分辨,达到对算法的深层次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借助直观演示,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计算教学中通过直观演示,建立清晰的表象,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运算法则,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能力。例如百以内退位减法:43-27,为解决“个位不够减”这一矛盾,先通过小棒等教具演示,直观的理解“退一作十”的算理,为学生理解算法,丰富其表象,紧密联系操作过程。如笔算过程,及时抽象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上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的计算法则。这样,既有思维性,又有趣味性,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计算应用作为估算的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加强估算,既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同时运用估算还可以简单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逻辑思维的能力,所谓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上下功夫,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

1.提供感性材料,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

教师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并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初步逻辑思维渐次开始。

2.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要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旧知的记忆。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进行“动作思维”。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知识的结构化。

二、教给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各个逻辑思维方法在各个年级或各学段应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形成一个序列。下面分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上期)、高年级(四年级下期、五年级、六年级)三段来阐述。

1.分析与综合

低年级: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实物或表象,感性的分析与综合,由此逐步学会抽象的分析、综合。初步掌握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法和从条件到问题的综合法,能用自己的语言,并逐渐学会使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较清楚地说明思维过程。

中年级:由直观的实物或表象的分析、综合过渡到抽象的言语的分析、综合。能够半独立地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注意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高年级:主要是抽象的言语的分析、综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注意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能够注意改造不适应的结论和思路,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其思维过程。

2.比较与分类

低年级:主要是直观的直接比较。较多地注意数学材料的外部特征区分其个别部分的异同;重视数量的比较,并开始注意数量关系的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中年级:从直观的直接比较向抽象的间接比较过渡。能够注意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比较,区分较多有关部分的异同;学会数与量、数与形结合的比较;学会把已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高年级:主要是抽象的间接比较。更多地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本质的和关系的比较,能够全面地区分数学材料的异同;独立地进行有关知识的分类。

3.抽象与概括

低年级: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处于对实物或图形的直观的、形象的概括,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直观性的语言把形成的概念加以说明。

中年级:主要属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学会分出对象中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的属性,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开始形成概念系统。

高年级: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对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概念系统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知识结构。

4.判断与推理

低年级:借助图形以直观判断推理为主,基本上处于直观的水平。初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形式,开始注意有根据、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中年级:间接判断推理增多,从直观的水平逐渐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水平。能够独立的、比较熟练地运用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形式,找出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高年级:学生以间接判断推理为主,处于抽象的水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更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会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所需人才。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科虽然说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也具有理科的逻辑思维特点。很多概念和公理的内容都具有高级思维的形式。小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由于他们的年龄限制以及思维能力的弱势,他们学习起来自然就非常吃力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时,就要重视这项工作,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思维能力要体现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个知识局部,要始终贯彻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所体现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要研究教学方法,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认识大小、长短、多少”中,就要使学生能够有比较的能力,在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时,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在教学“数的组成”中,就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它有着生机和活力,在启发式教学中能够开启学生的聪明睿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它仍然承担着主角。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他们的思路,加强对他们的灵敏度思考。比如,执教“分数应用题”时,就让他们去联想关于倍数的问题,在执教“百分数应用题”时,就引导他们联想起分数应用题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比较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善于研究教材,挖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涵和方法,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象积累,思维能力,方法策略

表象, 是学生通过对某一事物多次感知后而获得的一种形象, 一般来说, 表象所反映的是某种事物的基本特征, 它是学生对感知对象概括后而形成的一种具体形象。只有当学生积累起丰富而正确的表象, 才可以进一步地展开联想与想象, 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因此说, 表象积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学生表象的积累会受感知过程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而呈现出多样化, 正是由于这种多样化, 学生的表象才会愈加丰富, 思维能力相应也会逐渐得到提高。在小学教育中, 数学对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 应如何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小学生表象积累更加丰富, 从而以表象为基础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呢?是值得广大数学教育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借助学生感官感知, 积累丰富表象

感知是获得表象的基础, 学生的感知能力越强, 无形之中建立起来的表象也就愈发有概括性。丰富的感知不是单一的或者是数量上的重复, 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 让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位、不同形式、不同感官体验在记忆中建立起较为具体而准确的表象。感知与表象, 都是小学生通过感官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能力。因此, 要利用各种方法来让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感知, 同时还要借助各种工具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 让学生建立表象、深化表象[1]。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原型来建立丰富表象, 如讲“三角形”时, 让学生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班级流动小红旗、红领巾等, 这些熟悉事物的外表的观察与对比, 借助已有经验, 建立正确表象。又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色彩斑驳、形态各异的轴对称图形, 如大红的“喜”字剪纸、花纹独特的蝴蝶、戏曲脸谱等, 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通过感官体验去发现这些图形的共性, 从而引导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具体化、明确化, 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清晰的、丰富的表象。

二、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展开科学想象

想象, 是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和改造加工将保存于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更新、转化的一个心理过程。想象, 代表着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 科学合理的想象, 会使学生积累的表象得到良好的运动与发展。例如在讲“可能性”一课时, 就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 在上课伊始, 先进行情境导入, 出示抛硬币决定球队谁先开球的情境图, 让学生先想象一下, 硬币落在地面上, 正面向上的可能性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各有多少?让学生通过亲自抛硬币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并同时提出:总次数和正面 (或者反面) 向上的次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出示一些著名的数学家所做的试验结果, 让学生认识到当总次数越多时, 那正面 (或者反面) 向上的可能性会随之加大。而通过学生的自己验证, 也发现硬币正面 (或者反面) 向上的可能都是1/2, 因此, 用抛硬币来决定哪个球队开球是比较公平的方法。最后, 为拓展学生思维, 可以组织学生来做“摸彩球”的游戏, 拿一只不透明的塑料桶, 里面放着红色和蓝色的两种彩球, 让学生想象, 如果随意摸一个球, 那么红色和蓝色球被摸到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如果教师给出了一个条件, 已知红色球有1个, 蓝色球有6个, 那么摸到红色球的可能会有多大?如果想使红色球被摸到的可能达到1/10, 应该怎样分配两种球的数量?最后让学生回想, 利用可能性是不是可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了验证一个答案的准确性, 采用一种验证方法与采用多种验证方法之间的差距, 等等。

三、通过实践操作, 发展空间观念, 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说表象积累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前提, 那么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则是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举措[2]。教师可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手、脑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与想象中学习课题, 例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课中, 教师首先以问题引导学生,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应该怎样证明?

其次带领学生们一起操作: (1) 取一张正方形的白纸, 从对应的两角对折使之重叠, 则会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2) 再次以顶角为中心线进行对折, 又会得到两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最后与学生们共同交流:等腰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对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此, 通过课堂实践, 可将原本只存在于学生想象中的知识发生过程变为实际, 长此以往, 可使学生在缺乏实践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思维空间的转换解决课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升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进行表象积累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而彰显课堂教学效用,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承军, 陈炳建.唤起经验、注重体验, 让孩子心中有“数”——小学生“数感”培养实践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134-135.

上一篇:近视眼研究报告作文下一篇:火车站志愿者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