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便益中学

吴旺辉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死板……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全面张扬,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言堂”的教学不是素质教育,更不会有创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要我练”到“我要练”进行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时,教师要抓住大好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向“我要怎么练”的更高层次发展,真正把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探索知识海洋的摇篮。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对提出古怪离奇问题的学生不能采取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大搞“听话教育”,要积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呢?

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2.创造“育场”,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3.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可能一次性达到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结合优美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感悟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当然,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例如:准备活动,教师可让学生轮流带,教师只规定时间和要求,内容上不管是徒手操还是游戏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予以适当弥补。另外,技术动作在介绍要领时,教师要把握住动作的重点予以提示,而练习的方法和如何运用等细节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教师可以提出范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有所创新,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规定的要求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均能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必须求变求异,而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如跑步教学时设问:腿蹬地腾空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中职数学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缺乏正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所导致的,让学生在枯燥的题海中掌握相应的解题能力,但无法让学生拥有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当数学题目的题型有了改变或者遇到难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1. 通过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数学学习中和数学解题中感受到乐趣.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学生才会自主去学习.一旦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能力,学生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加广阔,遇到不同题型的题目或者难题,能够随机应变,发散思维,提高解题的能力.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计开始要注入创新元素,从课程设计、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等方面,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善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课堂产生兴趣.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性课程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散思维,具有创新思维.

2. 通过互动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融入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可以发散思维,善于思考,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或者平时的作业练习发现解题较好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去讲某道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学生解题讲课区别于教师解题的讲解,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确自己的解题方法,也能够让其他学生学习到讲题学生的优点;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讲题的时候发现学生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在课堂上及时地表扬和纠正,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纠正学生的解题误区.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竞赛、数学故事演讲、数学辩论赛等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数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探讨数学,研究数学.这些互动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数学教学、学习中来,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吸取经验.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发散思维,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3. 通过情景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景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中职数学枯燥的难题,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知识,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一个几何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情景来分析探讨几何概念,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概念中跳出来,自己去总结和理解数学概念.例如讲“频率和概率”知识的时候,通过真实的情景展示模糊的数学概念,分析频率和概率的含义,总结其重要意义,讲述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真实的情景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其意义和关系,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讲的频率和概率的知识.数学概念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将其含义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因此,情景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和实验来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情景,将多种解答方式讲解给学生.学生在接受和吸收的过程中也会觉得轻松容易.情景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通过真实的生活和实验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遇到难题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加宽阔的数学视野.

结束语

中职数学教育一直是中职教学工作的一道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缺乏思考能力、缺乏创新学习能力.当数学考试中遇到题型变化和难题时,学生便一筹莫展,不会解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多运用互动性和情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完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学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从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情景式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数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敏恩.新课改下中职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

[2]恽娟.新课改下中职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研究[J].考试周刊,2015(74):60-60.

[3]何贞龙.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速读旬刊,2015(6).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教学中突出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这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创新的动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继而转换成学生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杜绝用批评的语言。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如穿插图片,这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陶冶思想情操。

或者是在教学中讲述历史故事。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讲罗斯福新政时,就给学生讲其身残志坚的故事。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第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要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要给予鼓励。因为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一个真正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最后,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学生。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中勇.试论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2]伍玉慧.中学历史课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之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

[3]王桂玲、孙培兰.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潘昌琴.中学历史课创新教育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课堂教学也自觉地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引领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要主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互动的位置上,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教师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校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要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他们才不会顾虑自己正常的过失,大胆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培养起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开掘自身潜能。教师的这种帮助不应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更不是威严的教育,而应该是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自主自发的参与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身上,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解放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经常反思

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对此进行审视和分析,时刻提醒告诫自己: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同时,更应该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能耐心对待学生的进步和成熟。

唯如此,教师才能在学生犯错时亦保持一颗平常心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也才能在认可了教科书时同样听得进学生质疑的声音,也才能有效地由自己而延伸至学生,挖掘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意识,培养起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备课――储备课堂生成资源

要重视备学生的活动这一关键环节。一位好的教师不光是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就可以了,而且还需要懂得了解学生。教师需要在平时随时注意观察、分析、掌握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学习动态,而且要在备课的同时能随时随地照顾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合作探究,多一点自主训练的时间,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上课过程中提出过分详实、艰涩的问题,使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有畏难情绪,妨碍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课堂上提出过分简单无意的问题,让大部分甚至全部同学觉得自己全懂后索然寡味,进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只有重视备课,才能在掌握学情动态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将会展现的一幕幕,从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中处理有关问题,不致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由于准备不足、考虑不周而伤害学生参与的自尊和热情。我们需要因为已经备好了课,所以能尽量地保护学生、呵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老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这种主人翁意识能否被彻底地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周详缜密,否则,这将是一句空话。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独立地或合作地提出问题来,就不愁没有解决的办法。在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多为接受知识的“粉碎机”,老师只有硬塞、硬灌输,学生才会咀嚼,否则机器只是空转,即学了若干年仍然是囊中羞涩、腹中空空。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凡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完文章不能说就没有了问题,事实上没问题就是大问题,暂时的平静难以掩饰住潜在的危机。因此,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出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好奇心理,把学生真正吸引到问题的海洋中来,捕捉知识的信息,充实探险的队伍,在合作中培养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加工厂

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地放权于学生,让他们成为能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新课改提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是要从学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生活学习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学生的成功中体现出教师的成果。课堂中的活泼是学习的正常气氛,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应该受到教师的保护和鼓励,而不是“善意的扼杀”。课堂中,学生的正襟危坐、敢想不敢言调动不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我们不是放得过分了,而是放得少了。惟有继续放权,才能保护好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和天然的求知欲,从而在这种天性的指引下,让他们大胆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开发。

★ 管理体制创新的论文

★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政务创新研究论文

★ 探讨基于学分制的书院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探索与创新论文

★ 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创新要点论文

★ 高职院校民主管理体制构建论文

★ 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探讨论文

★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 深化微山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 院系学生元旦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5

【摘要】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露头角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新世纪的教育要求,在现今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一、转变观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为使课堂气氛达到民主、和谐,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在课堂中构建起良好的师生

1人际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情感的回报,会更深地信赖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中进行交谈和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要真诚、理解、宽容、博爱。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感觉,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语言,使课堂弥漫着一种融洽、振奋的情绪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这种自主活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明显的被动的特点,因此探究的兴趣受到了空前的损失,创新能力也就难以

2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提高了探索创新能力。如教郑愁予的诗《错误》时,我一改以往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结合以前所学,对郑愁予的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渊源关系做了深入的探究。又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文章起笔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完全归于当时的时局动荡,且反复使学生熟悉这一点。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关系,朱自清屡屡写信回家,然而父亲一直没回信,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可得知:家事和国事是使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双重原因。这样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列宁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进步,并且是

3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甚至幻想。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让它在灿烂的阳光下鲜活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就像图画中的“布白”,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当周瑜听说蒋干来访时,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这里的“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八个字容量很大,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展开想象,把周瑜“如此如此”的话明确地说出来,还原成周瑜的原话。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感到很新鲜,兴趣大发,立即埋头读起书来,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五分钟后,学生开始讲,把一个准确洞察事物、敏锐捕捉战机、部署周密严谨的周瑜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了。这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假设,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富于挑战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

4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不仅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的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发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教学》,史有为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利通一小

杨桂荣

摘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信息技术运用独特新颖的流程图方法,将繁琐的文字叙述变成了直观的流程图,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清晰逼真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从而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它可以克服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产生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实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

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创新能力。创新欲望更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要想使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1、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兴趣”是学生之本,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的展示,更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而这种兴趣必须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我们要热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用爱心创造

新颖的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荷叶圆圆》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荷叶图”让孩子们欣赏,并问他们:“你们看荷叶像什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自由表达后,教师引发:“你们想知道书中的小伙伴眼中的荷叶是什么样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急切地想阅读,产生阅读愿望,从而了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营造出了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2、适时运用激励语言,使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阅读时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使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学生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阅读速度慢,容易使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只愿听别人读。教师要根据新教材中儿歌和图画的优势,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诱发学生阅读愿望,当他们读完儿歌后,便及时夸奖:“看,你今天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真为你骄傲。”“瞧,你读的多棒!”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学有困难,读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赞许,使其有勇气去阅读,并体验到会读的喜悦。我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位同学每逢读书眉头紧皱,愁眉苦脸,后来教师单独与他谈话,鼓励他参加朗读比赛,并且辅导这位学生一篇琅琅上口的短文。后来他会读了,并参加班里的朗读比赛,同学们大吃一惊,随后报以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他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许多„„ 当然,提高阅读创新的能力也可采用竞赛形式,比比谁识的字多,还可以进行师生赛,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胜利的心理,从而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阅读。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中的乐趣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情境阅读,体验阅读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喜欢图画、儿歌、故事、谜语、音乐,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能引导学生感受读中的乐趣,激起学生持久的情绪,从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课堂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

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人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语言上得到感悟,情感上得到熏陶。如教《爷爷和小树》、《比尾巴》等课文,我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做头饰,让他们戴上头饰,配上音乐,并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表演。此时,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朗读方式,多媒体呈现一段段优美的文章,比一比谁是最佳朗读能手,从而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把课文读得更好,提高阅读水平。

2、特定环境下,创设“读书的意境”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不可能有持久的兴趣去阅读、去体会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某种深刻意境,如果这时老师能激活他们的兴趣,会使学生乐此不疲,胃口大开。如,在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学习、阅读、讨论,给他们以心理的安全和表达的自由,千方百计地去“逗”他们,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我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读书的兴趣时,就会及时为学生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画漫画,多媒体呈现影视资料等,这个过程会联系课文来设计,将学生再次引到读书的氛围中,学生便会有了读书的欲望,这都是调节气氛的“良方”。同时,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只要时间允许,依照个人喜好,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即可。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树立开放意识”是课改提倡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要拓展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小人书、故事书、连环画、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等。还可将学生带到图书室或上网阅读,从而获得阅读实践的机会。

如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借阅图书,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阅读。还放手让他们利用节假日去读书,在班内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参与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及写话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积累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语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使学生阅读的能够“自能通解,自求得知”。从而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阅

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积累。

1、指导学生科学地自读,引导充分地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自读。如批画阅读,运用不同符号边读边批画,进行钻研、分析、理解,还可参考阅读,为读懂课文而参考有关资料的一种读书方法。还有评点阅读,它是更高的一种自读形式,读后评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艺术等,用眼光去审视美、用感情去体验美。当学生阅读之后,还要充分地表达,主动地、自觉地按一定方法程序汇报交流自读情况,展示思维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分析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学习方法及技能,形成了自读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2、指导要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总是走“分析文章”的路子,应该让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美的享受,其效果要远远胜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如在《曼谷的小象》一文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刻意地去分析小象的“东一掀,西一撬”,及阿玲的漂亮、善良和环境的优美等。还要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感受,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一边感受,从中感悟到一个“美”字。

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老师精讲少讲,学生多读多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多诵,增加阅读量。要重视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与课文阅读凝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数学创新能力

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自然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可见自然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有了它, 才能长出创新的幼苗。而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首先得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 从平等的角度, 真诚地与学生相处, 真心的去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创新欲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而好奇心源于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利用教材中新奇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数学历史故事, 激发学生的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培养学习兴趣等。有了这多种途径日积月累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才能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你, 才能激起创新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质疑猜想, 形成创新意识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教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内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不同的再创造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质疑提问, 然后大胆猜想,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 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和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敢于向教师挑战, 向书本挑战, 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 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思维, 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数学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思维,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份,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发散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空多填、一问多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形式, 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能使学生以变异的观点, 突破习惯的思维方法, 不局限于一种途径、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发散地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尽可能多地作出合理的解答。再次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选出最佳解法, 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综合性和择优性,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实践证明, 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只是机械地去模仿和记忆, 长此以往, 学生便会思维呆板, 思路狭窄, 只会用固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 用单一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寻找方法, 得出结论, 从而实现再发现与再创造, 效果会截然不同。如我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 并不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发现勾股定理, 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寻找验证的方法。这样,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又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渐渐的,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思维越来越活跃, 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很有利。

六、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要留有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回答的余地。如:根据有理数一章所学知识回答:?=0。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也可安排小组讨论, 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概念, 可得多种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可能不拘泥于书本, 只要学生说得有理, 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长期坚持这样的开放题教学, 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新要求。

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一个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味追求高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的死胡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21世纪我国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将来的人才不一定就是99分、100分的学生,而是综合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教师应做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发展创新性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造的火花,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出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中,我鼓励学生广泛收集有关人民大会堂的图片及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边观察边朗读,体会人们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在參与过程中,学生会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有更深刻的理解,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感觉。可见,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办法。

2.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悄然大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要求他们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春蚕》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我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围绕这一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银丝”是指什么?又添银丝说明了什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阅读能力也能逐渐提高。

3.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思维。在课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如教学《小摄影师》一颗,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以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从高尔基的语音、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大,理由是小男孩被高尔基相约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接待。”

三、改革教学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学生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术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要公平地评价,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只要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此外,我们还应开设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如在班队课上自编自导小品或课本剧;朗读并张贴自己创作的作品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表现中创新。

上一篇: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下一篇:机遇与成功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