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逻辑思维的能力,所谓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上下功夫,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

1.提供感性材料,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

教师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并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初步逻辑思维渐次开始。

2.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要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旧知的记忆。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进行“动作思维”。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知识的结构化。

二、教给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各个逻辑思维方法在各个年级或各学段应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形成一个序列。下面分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上期)、高年级(四年级下期、五年级、六年级)三段来阐述。

1.分析与综合

低年级: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实物或表象,感性的分析与综合,由此逐步学会抽象的分析、综合。初步掌握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法和从条件到问题的综合法,能用自己的语言,并逐渐学会使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较清楚地说明思维过程。

中年级:由直观的实物或表象的分析、综合过渡到抽象的言语的分析、综合。能够半独立地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注意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高年级:主要是抽象的言语的分析、综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注意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能够注意改造不适应的结论和思路,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其思维过程。

2.比较与分类

低年级:主要是直观的直接比较。较多地注意数学材料的外部特征区分其个别部分的异同;重视数量的比较,并开始注意数量关系的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中年级:从直观的直接比较向抽象的间接比较过渡。能够注意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比较,区分较多有关部分的异同;学会数与量、数与形结合的比较;学会把已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高年级:主要是抽象的间接比较。更多地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本质的和关系的比较,能够全面地区分数学材料的异同;独立地进行有关知识的分类。

3.抽象与概括

低年级: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处于对实物或图形的直观的、形象的概括,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直观性的语言把形成的概念加以说明。

中年级:主要属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学会分出对象中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的属性,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开始形成概念系统。

高年级: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对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概念系统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知识结构。

4.判断与推理

低年级:借助图形以直观判断推理为主,基本上处于直观的水平。初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形式,开始注意有根据、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中年级:间接判断推理增多,从直观的水平逐渐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水平。能够独立的、比较熟练地运用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形式,找出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高年级:学生以间接判断推理为主,处于抽象的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 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 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 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 加之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 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 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 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所以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 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2.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3.针对知识的深化, 设计灵活性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 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 只有理解的知识, 学生才能牢牢掌握, 并使之运用自如。

三、新旧联系, 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 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 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在此类知识教学中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 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几何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48-1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规则,有步骤、有顺序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新判断,形成新概念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将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的发展。

一、在感知数学材料过程中,形成思维表象

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都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才得以实现的。如在教学“角”的认识,分析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时,教师可用两根橡皮筋,将它们的一端固定在一个点上,拉开橡皮筋即构成一个角,然后把这个角的两边即橡皮筋沿射线方向逐步拉长。在这既形象又直观的演示之后,学生的脑海里已初步出现一幅思维过程图,形成表象。接着,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肯定异口同声地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此时,老师不能满足于学生的这一回答,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记忆表象的作用,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的长短无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了关于“角”的表象,这些表象将成为思维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在解题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过程的本身是逻辑思维的过程,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依据数学进行判断、推理。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做题时试一试、议一议,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讲解习题前让学生试一试

在讲解例题、习题之前,要让学生试一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他们的解题方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小节时,其重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不看书能直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并把刻有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纸片发给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拿出量角器来量,其结果大多在180左右。于是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还是约等于180度?继而让学生把三角形剪开,把各自所得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结果学生不用度量就能肯定地回答: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就这样,在让学生试一试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思维发展。

2.讲解习题后让学生议一议

在讲解习题后,让学生议一议,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判断自己在尝试阶段提出的解题方案是否正确。讨论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有,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并对不同解法作出必要评价。如在教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了下面一道题:求右边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见图)

开始,可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大多数学生只满足于将面积计算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提出“用多种方法解答”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下面四种解法:

解法一:10×6+(12+10)×(12-6)÷2=126(平方厘米)

解法二:10×12+(12-6)×(12-10)÷2=126(平方厘米)

解法三:12×12-(12+6)×(12-10)÷2=126(平方厘米)

解法四:(6+12)×10÷2+12×(12-6)÷2=126(平方厘米)

这样,使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还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说理过程中,培养思维严密性和条理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往往单一,且缺乏严密性和条理性。为此,平时教师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思维的质量

在教学“圆锥体体积的求法”时,首先让学生读课本,然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这样学生基本领会了“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教师可换一个圆柱体量杯(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来让学生演示,以强调“等底等高”这一概念的地位和作用。这时,要求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都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空前的调动,课堂气氛也达到高潮,会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要认真引导,耐心启发,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都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的。

2.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思维水平

学生学了“角”的分类以后,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以下图形中角的种类及其相应的个数。(见图)开始,学生答案肯定次序零乱,且有重复也有遗漏。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不论做哪一件东西做哪一件事,都应讲究一定的顺序,即条理性。相信,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一定能想出如图所示的次序,即∠AOB、∠AOC、∠AOD、∠AOE、∠BOC∠BOD、∠BOE、∠COD、∠COE、∠DOE(反之亦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摘 要 在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学科作为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科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还能够扩展小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对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43-01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最终教学目标。逻辑思维是一种渐进式、有步骤以及有条件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主要是利用概念以及推理等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特别是对于接受奥数考试以及常规考试的学生而言,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积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有关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重视数学课程的总体概念,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性,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结果明确显示,7~12岁的年龄阶段是小学生思维转变和形成的主要时期,不仅仅是小学生好奇心、提出质疑以及求知欲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启蒙时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数、分数以及公式等数学知识属于一种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加减乘除等算数方法则是带领学生走入抽象世界的启蒙大门,思维能力也由此开始逐步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分析、推断以及推理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课程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加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当中。

二、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粗略

1.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充分表明,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容易理解的形式,并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灵活的应用,而情境教学是学生最为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沉闷而又严肃的课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天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因此,数学老师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积极为学生构架一个真实而又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利用小学生的天性和特点,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和课堂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利于学生开展学习讨论,学生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数字,但是不管是较大的数字还较小的数字老师都能够立即说出结果,在此期间,学生对于老师如何又快有准的判断提出疑惑,此时老师开展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带着渴望和好奇的心态进入到全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这样能够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进而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抽象观念的课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将数学课程的抽象概念融入到学生的逻辑思维中,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等,老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例如:老??在讲解有关图形的数学知识时,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并且针对同一图形的教学,可以利用电脑设备的缩小和放大功能,进行纵向比较,将每一图形不同形态的变化规律清晰呈现出来,更加利于学生对于各种图形特点的了解和记忆。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利用教学用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这种更加直观的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3.加强教学内容关联性

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短时间所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够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的教学阶段跨度6个年级,因此,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年级的逻辑思维培养方式和重点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对于抽象逻辑的兴趣培养,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确保逻辑思维能力的保持和发展。因此,对于数学老师而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具有跳跃思维的发展能力,随后,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已有思维能力的强化和记忆。老师则需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采取递进的方法积极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安排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提出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因材施教,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过于突出的学生而言,则可以适当安排奥数等扩展训练,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需要重新梳理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逻辑思维是确保学生未来学习的基本素养,当今社会,各种社会信息大量袭来,只有利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学生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其认知的理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年一度的分桃节到了,花果山上热闹非凡,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不够!不够!”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们一听这就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正如俗话所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 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讨论,活跃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1.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 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研究表明, 在小学时期, 尤其是中高年级时期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既满足了学科要求, 又遵循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而且逻辑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纵观当前小学生, 由于未接受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的,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2.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去探索、追求客观事物。数学由于具备严谨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 从而使得这门学科具备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到一次方程应用浓度内容的时候, 老师可以用水和果汁为学生做实验, 通过演练配置的果汁水, 有效地阐述溶剂、溶液及溶质直接的关系,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知识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中, 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挖 掘 教 材 的 逻 辑 因素 是 培养 学生 逻辑 思 维 能力的重点

一般而言, 数学不仅具备较强的逻辑性, 而且是一门逻辑因素较丰富的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确定相适应的逻辑思维方法。例如教师在讲到数的整除时,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及抽象思维概括能力。除此以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也很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及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2.3 建 立 和 谐 的师生关 系 是 培养 学生 逻辑 思 维 能力的关键

因而,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都应该了如指掌, 对于学生生活上的问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与此同时,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还应该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时刻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聪明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领悟数学知识。

2.4重视数学语言叙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保障

通常情况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过程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 但是语言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努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理很有必要。如定义、定律、公式等, 通过对学生进行说理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如在学习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简短有力的数学语言简单阐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就是说, 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接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而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两个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 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而推理出梯形四边形的面积就为上底和下底之和, 再乘以高, 除以2。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发展为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分析、观察及辩证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数学语言叙述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立足于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建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03) .

[2]董俊梅.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8)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模式;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大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能力会大大加强,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一、新时期教学思维训练模式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心升华为兴趣、理想。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有趣,有探索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了认识上的疑问,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教师如果能充分结合现实,巧妙地设置活动情境,学生们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知识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4个三角形用6根火柴棒就可以搭成,你能做到吗?学生受过去的惯性影响,只想到在一个平面上运作,他们会怀疑:4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搭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教师点拨,打破惯性思维,是否可以尝试把火柴棒立起来,学生很快获得成功。通过这些有趣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常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开发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过程。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自己试着切割,拼接、重组,变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动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致力于迁移,热烈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能用不同的变换方法,展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和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经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变换、分析、合成,改变成一个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求同和求异,一般和特殊的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一般来说,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分析是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分解。分析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从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是原来不知道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识别中建立。应用综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是从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二)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考的“起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在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经营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为具体事例。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切剪开后的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每个圆柱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总结,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还提高学生操作思想,提高业务能力,培养了更多的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三)求同与求异

一些数学知识间有差异,有各种关系与联系。正确使用相同和不同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相关知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求同是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把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认识几个图形尽管位置是不同的,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平行四边形对边是平行的”。

求异是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例如:“比例”的应用问题往往使用“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然而,根据比例和分数的乘法这些类型的应用问题,有一定的差异,前者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为各部分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乘,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的分率。

显然,通过使用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仅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多极化思想方法,克服思维定势。

(四)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矩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是每个图形四个边相加,这是他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4倍,长方形周长等于长加宽的两倍,这是他们的特殊性。结论是,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来斌.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化"缺失问题的思考[J]东西南北2012,(06).

[2]尚丽华.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9).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创设情境,促进积极思维发展

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我问学生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同学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的同学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我就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用实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三、引用提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当今世界,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激增,每个人均面临着高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各方面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学会现成的结论,必须具备主动选择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勇于创造信息的精神。要着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实际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一、正确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基本的计算指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万以内的加减法等。计算的合理、灵活指不仅要计算准确,而且要计算速度快,计算得巧。要使让学生的计算逐步由技能转化成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多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在运算中进行智力加工的自觉性。

要重视验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学会验算的方法。验算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和对结果认真负责的态度。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买菜时估算花去的钱数,超市购物时估计要用多少钱等,估算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重要途径,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使他们尽早适应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进行估计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取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并且要运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要求小学生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准确地形成并使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能力。概念的内涵要确定,不允许含混不清,概念的外延要确定,不能变化无常。要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坚实、牢固的掌握和正确、灵活运用的程度; 二是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思维的习惯,经常注意纠正学生中常见的思维错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要重视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体大脑中的表象。表象有直观性、概括性,是从感知到概念的一个过渡。积累空间观念,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体的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像力。对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的要求是: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就能在大脑中再现它的形象;独立地看懂画出的学过的图形,并掌握其名称;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主要做法是:通过画图、拼摆、运用几何知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面”的空间观念;通过多角度观察、演示、比较等感知活动,初步感受“立体”的空间观念;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运用,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开阔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经常处于各种问题的情境之中,他们总是去寻求各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首先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检索出适用于新情境的数学知识,把它作为支撑点,然后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一旦问题解决后,又把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形成高一级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要求是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进行简易测量、作图、制作简单的模型;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数学处理的最初步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理解事物,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四是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机会;五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六是编制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a 就是 a)前后一贯的(不相矛盾的)、有条有理的(循序渐进的)、有根据的(理由充分的)思维。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要用到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使他们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

一、比较

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异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概念不仅联系紧密,而且相似易混淆。如扩大与增加;扩大几倍与扩大到几倍;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表面积与侧面积等。都可充分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使小学生正确的辨认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确切的科学概念。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比较。如,新旧对比,近似对比、互逆对比、正误对比等。这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二、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一个对象或现象分解成若干部分或若干属性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一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在思维过程中,分析和综合往往是不可分割地进行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功夫用在引导小学生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分成几个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将各部分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启发小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然后再一步步地综合为整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小学生逐步掌握“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般第一步要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这需要初步分析能力。第二步在分析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需要复杂的分析综合能力。为了解答应用题,往往采取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问题着手推向条件,“执果索因”的分析法。一是从条件分析得出结果,叫推理法。第三步就是确定解答步骤选择算法,这是在全面分析数量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综合的结果。

三、抽象和概括

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它与其他属性分开;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抽象和概括总是紧密地相联系着的,数学中的任何一种概念和规律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时要注意适当地运用直观教学,丰富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当小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表象时,在及时引导小学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帮助小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简练的精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概括结果。如,在学完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把这三者的体积公式抽象概括为V=s•h(底面积×高)。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推理和判断

判断是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意义、法则、性质等都是判断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培养小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有根有据的判断,应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正确表达判断的结论。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有归纳、演绎、类比三种。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概念、法则、公式都是这样形成的。在讲述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小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渗透三段论形式。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是一种运用某种联系进行猜想。其结论不一定正确,因而要通过其他方法检验证明。尽管如此,它仍然有调动思维,启迪小学生依据旧知识探求新知识的作用。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互相补充的,不能截然分开。在教学的每一步,要估计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教学。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要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确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观念,提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知识技能的运用, 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的是主动思维。《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千万不能当“袋鼠妈妈”, 把学生装在自己的口袋里, 理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要务之一。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谈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 学会质疑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 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一般来说, 每课教学之前, 都要布置学生预习, 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这应成为预习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初读课文, 读到哪里, 想到哪里, 这个思维过程都比较随意、散乱, 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充分的重视。教师不妨设置一份“预习作业单”, 从字、词、句、篇上提出相关的要求, 学生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写下来, 使一些自以为有价值但又无法自我解决的问题得到梳理, 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1. 在题眼处质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题眼犹如人的眼睛, 它是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不可轻视。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预习中要求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 你有哪些疑问?

2. 在重点处质疑。

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 我们无需也无法面面俱到, 往往扣住一句话、一个词便能领悟主旨, 体现所叙对象的特点。那么, 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时扣住文中某一个重点句中的用词展开质疑。

3. 在矛盾处质疑。

某些文章随着叙述内容的展开, 作者巧设重重矛盾, 吸引学生去品味、琢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矛盾, 引导学生质疑。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末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文中两个“幸福”意思一样吗?她的生活那么悲惨, 怎么说曾经那么幸福。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幸福的幻象”和“痛苦的现实”的对照质疑。

4. 在空白处质疑。

空白所起的效果往往是无中胜有, 表达了一种隽永和含蓄之韵, 在此处质疑, 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 在教学《金子》一课, “彼得留了下来,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的“全部精力”是什么?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质疑。

质疑问难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多质疑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思维, 他们的思想怎么也闲不下来, 总是不停地和饶有趣味地比较、归纳、揣摩、体会, 读书的过程也就充满了思考和解决矛盾的乐趣。

二、课内学习, 善于探究

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主动的付出, 是独立的生疑、辨疑和解疑, 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展示, 是学生自己的拓展、运用和创新。但要达到这一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要承担引导、点拨的重要职责, 引导学生形成准确、深刻、有序、开放的思维习惯。

1. 引导学生的思维要准确。

阅读感悟理应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言语的表达, 尊重客观逻辑判断, 即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如, 《雨后》一课教学, 老师指导学生对文中“海洋”一词理解时, 这样问:“假如你眼前有一片广场, 你打算怎么玩?”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 童言稚嫩兴奋地高呼:“我要在水里滚来滚去。”“我要在这里打水仗。”“我要在这海洋里游泳。”这时我们不难发现, “在广场里游泳”是不合情理的, 毕竟这里的“海洋”和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 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思维引导, 以免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

2. 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深刻。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 能抓住文章主题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准确地掌握文章言语表达的内涵及使用规律。学生的思维深度也是由表及里, 再由内而外的层层推进深入。如, 《第一次抱母亲》中对“翻山越岭”的理解, 初读课文时, 教师应该着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母亲带着我们爬过山, 越过岭”,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去读懂文字背后的涵义, 这里的“山”和“岭”蕴涵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坎坷。学生思维的理解是有层次和梯度的, 那种省略了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 只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 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 那种以游离文本的煽情代替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 都是不可取的, 是一种“课堂秀”的教学行为。

3. 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有序。

小学生的思维, 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如, 在执教《三顾茅庐》时, 请学生交流哪些词句中可以品悟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在交流时, 直面第三小节中刘备在诸葛亮门外等候时有关词句的理解, 忽视了这篇课文叙事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 这时教师要及时拨正学生的无序思维, 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深入思考。

4. 引导学生的思维要开放。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课文生动活泼, 其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教师在课堂里直接教的是“课文”, 但学生要学的, 其实是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 因此, 教师要注意运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开放性题目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既抓住了语文本质的东西, 又能带领学生走向课堂之外, 关注历史、关注事件、关注道德……把一篇文章置于一组文章之中, 互文理解, 巧妙地处理好“走近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

三、课后学习, 开放拓展

开放性课堂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 有利于学生感受领悟到再生创造知识的方法。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生而言, 以思考为主, 在思考中学习表达, 更能培养学生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教师在延续课堂生命力的同时, 要善于链接课外同文体、同布局的文章, 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 去读课外书, 去读报纸、杂志。比如, 学习童话故事之后, 要努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些经典作品, 在课外的阅读中演绎丰富、精彩的“大课堂”。学习《特殊的葬礼》之后, 布置这样的作业:保护自然生态, 环境学专家在行动, 生态学专家在行动, 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行动。美化环境, 爱护地球你应该做什么?这个作业不要用笔完成, 要用行动去完成, 学生在行动中逐步领会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4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4、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上更加需要善于思考、知识渊博的新型人才。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人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时候,需要认真地思考,需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数学和思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较好的培养。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实际教学经验证明,使用双眼看其思维效率很低,使用手写则思维效率稍高,而使用口讲思维效率可达到更高,现实中很多的思维飞跃及问题的突破就是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口述,能够将各种知识点完整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够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更进一步发展。通过使用口头表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使其更加集中和缜密,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接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比如,在进行“认识球、圆柱”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球和圆柱的特点,并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的学生认为鸡蛋就是球体,因为鸡蛋可以滚动;有的学生认为茶杯就是圆柱体,因为茶杯的两面是圆形的,等等。通过对学生举出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此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进行正确知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提高。

二、科学的使用教学道具

受小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影响,他们会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那些抽象的事物则比较反感,然而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改变,教师经常会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围绕某一教学思想进行授课,通过使用教学道具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在学习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时,教师可以使用5块小木方来进行数字的分解与组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旦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使用以前的学习经历进行引导,因此,科学的使用教学道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合理的设计教学问题

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一定要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索欲望得到较好的激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问题,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启发。在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激发,加之教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地指引,进而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梯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知识的学习。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自身的丰富经验,从而使数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使用数学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思维进行处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比如,一个养羊场将分三次来卖羊,第一次卖出的羊数比总数目的1/4多50只,第二次卖出的羊数比总数目的1/3少60只,第三次卖出了200只,问:此次共计卖出羊多少只?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使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看似比较复杂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独立的发现、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8)

上一篇:画册方案企业画册下一篇:药剂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