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精选8篇)

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篇1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计算工具不断普及满足了生活中的计算需求。但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降低了,计算的正确率下降,速度也逐渐减慢,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以重视。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习惯

数学中的计算在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的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且运算速度较慢,主要表现在抄错题、不遵循运算顺序、不尊重运算法则、不会运用简便方法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计算能力较低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缺乏严谨认真的计算习惯很难进行科学的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看清楚数字、运算符号、考查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和法则,要先理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何计算,一旦顺序弄错结果可能会与答案大相径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要清晰规范,要小心谨慎,避免看错导致计算错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和检查习惯。当计算完成之后要再进行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性,只有养成这种科学严谨的计算态度,才能够有效避免计算错误再度萌芽。

二、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道理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具体来说,教师要让学生透过计算的现象看本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推算出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以免因为记忆错误发生计算错误。例如,在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字对齐的重要性,一个数字的对齐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正确与否,只有树立仔细对齐、列好竖式、细心计算的态度,才能为学生之后的小数加减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和重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三、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小学生在计算中常常会出现进位、退位等细节上的错误,从而导致结果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计算技巧的引导,让学生对计算中的相关技巧烂熟于心且烂熟于手,促进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质量同时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因为这些基本技巧是提高学生以后计算质量的前提。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在计算的时候带领学生大胆口算,还要加强口算之后的验算训练,有效防止口算有数量而无质量的现象发生。

四、运用情境计算教学提高兴趣

小学生对计算教学很难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在外界因素的诱惑下很容易走神,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运用生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学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商场购物中的单价与数量来强化学生的计算,还可以运用用钱买东西剩钱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此外,通过创设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质量,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例如,针对118除以12这个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接近118的120来分析,因为120除以12等于10,所以118可以尝试着商9,再通过计算最后得出商9是对的,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很快理解了试商的方法和技巧,也强化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五、引导学生多分析计算中的错题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而很多次出错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及错题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引起小学生的重视,从而在下次的计算过程中有效避免以前发生的错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小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和感知笼统的问题,很容易抄错题目、把加法当作减法来做,进位出错、退位出错等,教师可以将这些错题拿到课堂中来讲解,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分析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懂计算法则、运算不熟练等,从而有效避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出发,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懂得计算道理和计算技巧,为学生创设生动情境、分析计算中错题等,努力创造一个民主、自由、活泼、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推动计算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篇2

平时我们在做作业或考试时, 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计算错误, 很多同学都认为是自己不认真, 粗心大意没看清数字或符号所造成, 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比如口算不过关、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那么, 如何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呢?

一、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能力

要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基础。只有口算能力强, 才能加快笔算速度, 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同学们大多经历过这样的事, 到菜场买菜, 有些菜贩没有多高水平也不用计算器却能根据你买的菜很快就报出价钱, 这就是熟练的结果。所以, 我们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一本口算本, 根据现在所学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 坚持利用中午和晚上做作业前3~5分钟做一些口算练习, 只要我们坚持训练一段时间, 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估算练习, 提高计算能力

重视估算练习, 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数感, 有助于我们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 重新思考和演算, 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

例如, 在计算39×486时, 可以先大致估计积大概是多少, 积是几位数;又如用简便方法计算3.74×9.8=?时, 有些同学经常出现3.74×9.8=3.74× (9.8+0.2) 的错误, 如果我们先估算, “3.74×9.8”中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 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 末位4×8=32, 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 这样就容易避免算错。再如,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道题:向阳敬老院有老爷爷11人, 平均年龄80.5岁, 有老奶奶12人, 平均年龄73.6岁, 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许多同学在计算这题时闹出“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6.7岁”的笑话, 如果在计算之前, 先估计平均年龄大约多少岁 (在73.6岁~80.5岁之间) , 我们就不会出现 (80.5+73.6) ÷ (11+12) 这样的错误了。

三、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计算能力

1. 掌握基础知识, 领悟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的, 只有掌握基础知识, 概念明确、理解透彻,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当我们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练习, 就能悟出计算的诀窍, 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 熟记常用数据, 提高计算速度。

如: (1) 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0.25+0.75=1, 0.5×2=1.25×4=100, 125×8=1000等。 (2) 10以内的平方数、立方数。 (3) 1π~9π。 (4) 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如:1/2=0.5=50%, 1/4=0.25=25%, 3/4=0.75=75%, 1/5=0.2=20%, 1/8=0.125=12.5%等。 (5) 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的计算特征, 如:知道了0乘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在做如12.89×0、0×703时, 可以直接写出结果, 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

1. 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做到:一看 (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 二划 (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 再算哪一步) 三想 (什么时候用口算, 什么时候用笔算, 是否可以用简算) 四算 (认真动笔计算) 。

2. 仔细计算的习惯。

计算时要有耐性, 不急躁, 认真思考, 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计算时要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 方便检查。

3. 养成估算的习惯。

(1) 在计算前先进行估算, 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 (2) 在计算后进行估算, 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 及时检验的习惯。

在计算时随时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养成“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 得数是否准确等, 检查时要耐心细致, 逐一检查。坚持一段时间, 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克服计算时看错数字、抄错符号、点错小数点等粗心大意的毛病, 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重视错题整理, 提高计算能力

平时, 我们要养成不管什么原因做错了题目, 不要用一句“粗心大意、没认真”就了事。而应该注意分析做错的原因, 并把平时常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 抄在笔记上, 针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对症下药, 重点训练, 这样就能在今后作业中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习惯

数学中的计算在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的计算中容易出现错误,且运算速度较慢,主要表现在抄错题、不遵循运算顺序、不尊重运算法则、不会运用简便方法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计算能力较低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缺乏严谨认真的计算习惯很难进行科学的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看清楚数字、运算符号、考查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和法则,要先理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何计算,一旦顺序弄错结果可能会与答案大相径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要清晰规范,要小心谨慎,避免看错导致计算错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和检查习惯。当计算完成之后要再进行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性,只有养成这种科学严谨的计算态度,才能够有效避免计算错误再度萌芽。

二、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道理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具体来说,教师要让学生透过计算的现象看本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推算出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以免因为记忆错误发生计算错误。例如,在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字对齐的重要性,一个数字的对齐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正确与否,只有树立仔细对齐、列好竖式、细心计算的态度,才能为学生之后的小数加减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和重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三、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

小学生在计算中常常会出现进位、退位等细节上的错误,从而导致结果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计算技巧的引导,让学生对计算中的相关技巧烂熟于心且烂熟于手,促进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质量同时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因为这些基本技巧是提高学生以后计算质量的前提。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在计算的时候带领学生大胆口算,还要加强口算之后的验算训练,有效防止口算有数量而无质量的现象发生。

四、运用情境计算教学提高兴趣

小学生对计算教学很难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在外界因素的诱惑下很容易走神,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运用生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学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商场购物中的单价与数量来强化学生的计算,还可以运用用钱买东西剩钱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此外,通过创设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质量,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例如,针对118除以12这个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接近118的120来分析,因为120除以12等于10,所以118可以尝试着商9,再通过计算最后得出商9是对的,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很快理解了试商的方法和技巧,也强化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五、引导学生多分析计算中的错题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而很多次出错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及错题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引起小学生的重视,从而在下次的计算过程中有效避免以前发生的错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小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和感知笼统的问题,很容易抄错题目、把加法当作减法来做,进位出错、退位出错等,教师可以将这些错题拿到课堂中来讲解,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分析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懂计算法则、运算不熟练等,从而有效避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出发,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懂得计算道理和计算技巧,为学生创设生动情境、分析计算中错题等,努力创造一个民主、自由、活泼、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推动计算课堂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学霞,郑振江.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4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 毕平兰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镇中心幼儿园 常珊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计算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21世纪是全球性经济竞争的时代,是信息、数字时代,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计算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不仅仅满足于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要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2月――4月,学校低段数学教研组参加了《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子课题《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研究》。我作为低段数学教师中的一员,能参与这样的科研活动,感到非常高兴。下面我把这一年多来的感受做一个总结。

本次科研活动我们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前期测查阶段:本阶段我们用作业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让孩子们做口算题和计算题,同时也对孩子们计算错误的原因做了认真的分析。第二阶段是主要的研究阶段:本阶段里我们应用了许多方法来提高孩子们计算的正确率及速度。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对前面所做的事情做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计算学习的内容最多,学习的时间也最长。

一、小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

1.计算法则相互混淆。部分学生往往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法则,只会机械地背诵,不明白各种运算法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运算顺序有时颠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不是先仔细审题,弄清运算顺序后再做,而是抓笔就写,因而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有的只看数字,不管运算顺序;还有些不恰当的使用了所谓“简便算法”,造成运算错误,比如:50×8÷50×8=400÷400=1。

3.观察欠仔细,信息失真。要进行计算,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此外,在草稿纸上演算后,又要把计算结果或符号抄在作业本或试卷上,此时,由于学生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欠仔细,从而获得了模糊的表象,出现感知错误,因而使信息失真,造成抄错数字、符号等错误。

4.负迁移的干扰。负迁移的干扰在计算中主要表现为将过去所掌握的方法不恰当地迁移到新的运算中去,从而出现明显的错误。

5.注意力分配能力差。有些学生在计算时,特别是遇到数字较大,运算符号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计算错误,如在计算整数、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忘掉进上的数和借去的数等等。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掌握算理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在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加强口算练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就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加强口算练习,不但使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3.加强简便运算的训练

加强简便运算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常用的方法有:(1)熟记常用数据。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75×4=300,等等。(2)利用和、差变化规律进行简算。例如:267+199=267+200-1=466,367-296=367-300+4=67+4=71。(3)利用积、商变化规律进行简算。例如:48×25=(48÷4)×(25×4)=12×100=1200,2700÷125=(2700×8)÷(125×8)=21600÷1000=21.6。(4)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简算。例如:125×9×8=125×8×9=1000×9=9000。(5)分解某个数进行简算。(6)利用“凑整法”进行简算。

教师平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简便计算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看和想是运用简便计算的关键。

4.加强验算的练习

验算是计算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验算也要做到正确、迅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5.加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计算练习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应从趣味性出发,用来提高学生对计算练习的兴趣。例如: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计算比赛,比赛还不能形式化,必须认真组织,认真评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6.在教学计算题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能否形成和提高。为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课,认真思索,不轻易问人或急于对得数;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在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坚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清晰地写出笔算的过程或简算过程;计算结束后,要自觉地检验计算过程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简便,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发言 篇5

瓦屋山学校数学教研活动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很多老师都反应改用新教材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好像越来越差,考试当中在计算方面的失分也越来越重。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能力、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一个成功的学习,快乐的学习,不完全是努力的问题,我有几个小方法,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又着重要让学生理解计算原理,明白每一步的目的和依据。这样,他们做起来才不是盲目的。比如学生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乘法的学习过程,即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想办法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会的旧知识,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又能不能转化为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怎样转化呢?根据什么来转化?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等变成整数,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按前面学习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学生理解了这个目的和算理,在计算的过程中才会少犯不管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位数相不相同,直接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去掉,或只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的典型性错误,不是只会依葫芦画瓢。

当然,有时候计算方法不只是一种,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方法就有好几种。如17-8,可以想加法的方法:想8加几得17:可以先用17减7,再减1;也可以用10减8 得2,再2加7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有的老师让学生背那《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我认为没必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忘记,学生理解了计算原理,背不得也会算,而且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关键是要掌握方法,理解算理。

二..重视计算过程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过程比结果重要”,这句话在教学中同样适用。因此,我们在计算题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计算过程,关注他们计算题中某些步骤的书写先后顺序。先后顺序不对,会很容易犯一些错误。别看是一点小问题,但一些问题往往引起大问题。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注意书写的先后顺序,并形成习惯。比如还是小数除法。把整数部分除完,要先点上小数点,再移小数部分的一位下来继续除,这样商的小数点就不会打错,或忘记打小数点。在计算的过程中,被除数要一位一位地往下移,如果移一位下来不够商1就先商0再移一位下来继续除。这样就不会出商的位置错,或漏商0的错误。开始时可以老师演示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老师做题的过程,总结出先后顺序,并分析关键地方为什么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再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同学检查纠正。也可以让同桌互相观摩计算过程,互相批评指正,形成正确的计算过程,这样反复练习,养成正确的书写顺序习惯,提高正确率。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能力更多涉及到非智力因素,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些同学书写很不认真,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从而造成计算错误;而有些同学出错的原因是不列竖式,不按步骤来做造成的。他们往往是在书本上、手上、桌上……随便找个地方来做乱写一下,结果书写模糊,经常把0写得像6或把6写得像0,1像7或7像1,自己都不认识,抄到本子上就出现了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列竖式,甚至解决问题的题目凡是不能口算的都要求把竖式写出来,脱式计算也要在其它地方写出竖式,并要求他们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横竖对齐。这样也促使学生改掉依赖计算器的毛病,从而提高计算能力。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是不是照我的要求去做了,表扬做得好的同学,长期坚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列竖式的习惯

2.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尽量集中精神,不要想其他,可以一边算一边嘴里小声的说着,算什么说什么,这样就强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计算中,这样就会错少一点

3.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检查,验算是提高正确率的一种好方法。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完作业后,自己独立检查的好习惯,不要轻易与别人对答案或急于求证得数。检查的时候可以先检查抄题,再检查计算,可以再心算一遍,也可以用验算的方法。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1、开展计算竞赛活动。

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往往会掉以轻心,随便应付,造成计算错误。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计算的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

2、爱心教育。

对于学生出错,我们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要冷嘲热讽,让学生丧失信心。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帮他分析原因,提出殷切的希望,促其改正缺点。

3、开展学生间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龄人更有亲和力,学生更理解学生,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具有效性。对于较为普遍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就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让学生来纠错。我把学生的易错题写在黑板上,请一个学生上去板演,一个学生上去当“医生”查问题,查出问题,轻拍做错的学生一下以示提醒,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检查,检查出了错误而如果上面的“医生”没发现问题,可以上去轻轻的拍一下那个同学和“医生”。拍了同学的同时要大声地指出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由于人可能都有暴力倾向和表现欲,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要上黑板板演或是上去当“医生”,下面看的同学也个个都看得非常认真仔细。通过典型错例的分析,使个别同学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形成技能。一次这样的活动后,一个学生兴奋地来跟我说她越来越喜欢我的课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爱心浇灌,还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洪雅县瓦屋山小学 朱艳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6

新课改的计算教学,既要在具体情境中导入,体会各种运算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编排中,计算和应用进行了合并,很多地方没有了老教材的应用题章节,运算循序总结性章节。教材练习安排中,基本题量太少,很多是应用和扩展题,这样就造成学生基本计算技能下降的现象,如何两者兼顾,既保证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上学期我已总结:“结论1:抓住加、减、乘、除含义,展开计算教学,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论2:加强基本口算训练能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学期既有口算,又有估算和笔算,在坚持上学期观点的前提下,针对本学期计算教学内容又总结了以下观点:

结论1: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是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比如238÷619×19,计算时都要以原有的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作为基础。且还总结了以下经验,1、老师讲完,不要忙着让学生全体单独做,先指名几位上台板演示范,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

2、少讲,让学生多练。

3、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书面数学语言描述呢?学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会用自己的话来说: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2个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24,24÷3=8,240÷3=80,从学生的这些回答来看,学生已经会算,但只是不会用书面术语来说;我花了不少功夫来训练学生说: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所以600÷3=200,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从效果上来看,学生说得还是很辛苦。应该

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拆中的方法,算的时候,就照学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未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释,不看未尾1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十,不看末尾2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百。不能平白无故的少看0。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算和说分开了,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结论2:计算教学应重视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应重视相关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简单小数加减法,是在前面所学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就先练习了2道3位数加减的笔算,问: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小数的计算,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得出小数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了,数位就对齐了。由于有了对比,迁移,学习效果不错。

还例如在乘法教学中,从35排,每排29人,700名学生进场,座位够坐吗?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导入,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3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找到估算的最好方法,既又好算,又接近准确性的那种就是最好的方法。由于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有了更好的动力。

在笔算乘法教学中,也是从实际生活情景中导入,比如算围棋盘有多少个交叉点?19×19,一开始我问有哪些学生知道围棋有多少个交叉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计算19×19,对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探讨,得出计算结果,由于计算结果是学生特别想证实得到的答案,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就更为深刻。

乘法教学中,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去体会乘法的含义,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会跟更牢固。

还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中,也突显了一个计算问题,两步解答的应用题一定要列综合算式吗? “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学生一定要掌握吗?”,教学解决问题重点应放在分析应用题上,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由于教材在例题1有合并成综合算式安排,在例1教学中我也花了些时间讲了怎样把两个相关的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5×50=250(人)

250×6=1500(人)

合并方法就是用第一个算式中的5×50代替第二个算式中的250。在例2.练习过程中,我也注重培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体会列综合算式的优越性,但随着综合算式的增多,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括号,什么时候不该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不清?需要复习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在时间上没有安排这一个内容,然而通过对本册以前数学教材的调查了解,也没有这一内容的单独安排,由于课时的原因,我到底教还是不教?在教应用题时为这个计算问题花费太多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呢?“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能力一定要掌握吗?”通过讨论也得到了正确处理,加了一课时总结复习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结论3: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下称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中大量的估算教学,开放的教学理念,让我倍感困惑与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我在教学中所思考和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几年的估算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做法。

一、充分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实,估算作为一种能力和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点滴渗透。在平时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低年级教学数的概念之前,我首先会让学生对出示的实物估一估数量,再数一数,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增强估算能力。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长约(),一支钢笔15()等。

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125÷2378÷5 你认为估算应该是多少?当然许多学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这符合“凑整算得快,与精确结果相差尽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许多学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组织孩子进行辩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教师再适时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无形中大大增强。

二、根据教学情境需要,灵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

“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情境是衬衫68元、短裤34元,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绝大多数学生依然采

用是“四舍五入”法:68+34≈100答案是够了,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让这几个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估算完又准确计算了下,发现买这两样东西要花102元钱,所以我觉得不够;还有个学生说:买东西的时候钱多带一点钱,带少了人家就买不到,所以我就把68估算成70,34估算成40,加起来是110元,这样带100元就不够。从此案例看出,估算时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单纯按照纯粹的求“四舍五入”法求结果,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估算策略。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桶矿泉水约58杯,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大约这桶水够小明喝几天?答案是11。按照常规的估算方法,58更接近60,应该是12,更接近准确数,是合适的答案,但是后面题目中有一个附加条件(小明一天至少要喝5杯水),也就是到除数最小是5,那么根据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要求,要采用除法估算中去尾的方法,答案就是1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采取灵活多变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估算,提高估算兴趣,形成估算意识,灵活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

三、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挖掘估算教学价值。

估算作为新课标重点改革添加的内容,自然有非常广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都需要估计。其实估算为判断计算器算得是否准确,包括孩子们口算、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需要,渗透在点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作用,形成先估后算再估检验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也进入一个误区: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估算方法的练习,而忽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我认为

教学中对估算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学生估算方法的评价比交给他们估算方法更重要,学生的估算策略就是在老师的不断评价、分析中形成的,新课程强调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判断出估算结果和精确答案的大小关系,即“估大”和“估小”的问题。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会估算方法,灵活运用估算技巧,还学生一个自由、愉快、发展的数学天地。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一、原因分析

1. 不看清楚题目就下笔。

小学生进行计算前, 必须首先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 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 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 因而对算式在头脑中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加上计算本身比较单调枯燥, 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这就造成小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受题目本身的影响, 感知不全面, 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 如将除号看成加号;将0.93写成9.3;将58写成85;列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横式上忘写答案;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 抄了下一题的后半部, 首尾不符;计算时遇到数据大、计算步骤多的题目就怕, 失去解题的信心, 而导致计算的错误, 有的甚至连题都不做;注意力不集中, 态度不端正, 为求快而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 只求完成任务而不仔细审题, 从而造成错误。

2. 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 在题目标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 大部分学生都能做, 但同样的式子放在笔算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了。

3. 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计算书写马虎, 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 是否熟练一律口算, 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 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4.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 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 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 大搞题海战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罪于学生的粗心。久而久之, 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学生见到计算就头疼的现象。

二、措施方法

1.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以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 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寓教于乐, 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 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我还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轻松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 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 不知不觉也就迷上了数学。

2. 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很注意观察作业写得比较慢的学生, 他们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 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 如:7+15、13-8等, 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 如:13×2、60÷2等, 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进行口算练习时, 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 计算能力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 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 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 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 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 使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首先, 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 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 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 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 在教学中, 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处处离不开估算。在估计日常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时, 估算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前进行估算, 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 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 计算后进行估算, 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 以便及时纠正。教学时,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如:你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的题目是对的还是错的吗?为什么?150×6=630、201×6=126、832÷4=245、97+268=755, 学生通过估算、比较, 得出的结果与估算值相差很多的就是错误的, 学生体会到了估算的好处, 在以后的笔算中明显增强了估算的意识, 错误也越来越少。在选择题、判断题和比较大小时, 通过估算可以正确、快速地探求出解题途径。例如, 车上原有32人, 到达一个站后有9人下车, 有5人上车, 现在有多少人?a、46人b、36人c、28人, 如果进行笔算, 要分两步, 得花一定的时间, 但如果我们能从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题中的条件, 就可以发现车上的人变少了, 三个选项中只有28人是符合条件的, 所以, 通过分析估算, 可以既快又准地找到答案。

教师要做启发学生做运用估算的有心人, 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 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 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突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4.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 (1) 仔细审题的习惯。审题要细心, 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 认真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 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然后再动笔计算。 (2) 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 一步一步的检查, 先检查运算符号, 再检查数字是否抄错、搬错, 再进行认真的验算, 看结果是否一致, 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 重新把题再做一遍, 来查找问题。 (3) 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是作业即使是打草稿, 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 既能使作业本美观, 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

5. 改革批改方法。

在作业量上, 布置时要少而精, 但要求书写整洁, 计算正确。批改时除了前面提到的对算草也进行批改外, 我还作了如下一些改革措施。批改时先看该生作业是否全部正确, 如全部正确, 则即作出评定。如发现有错, 则暂不批改, 并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 找出错误所在, 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如订正后全部正确, 则教师依然作出全部正确的评定。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 并引以为戒, 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精神。由于订正后还能得“优等”, 因此学生不会把检查订正作为一种负担, 反而很愿意去做。为了使学生交的作业能不通过订正而全部正确, 我还对这样的学生给予另外的奖励, 如发给红五星, 当拿到一定数量的红五星后, 可换一封教师给家长的表扬信。

总之,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有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 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 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 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摘要:作为教师, 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大意”、“不扎实”, 如果能从学生的计算错误中发现一些有规律的问题, 并从中找出原因, 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计算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8

关键词 计算教学 训练方法 习惯培养

计算的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不仅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更是贯穿了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能力受到学生的兴趣、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当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有利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当然口算的方式要避免单一枯燥,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得益,在乐中长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迷上了数学。

二、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

所谓口算,就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直接通过思维而推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口算能力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不错的效果。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天真活泼,求知欲强,喜欢展示自己,喜欢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用这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长期不懈地、有计划地进行,不能仅凭三分钟热度,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我认为课堂上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有趣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家、校结合的教育是走向成功的教育。学生的培养教育单是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家庭教育就应该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家长可以抽出适当的时间,来帮助孩子进行口算练习。当然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口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基础打牢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提高了。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拥有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要从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开始。小学阶段是培养计算习惯的最佳时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建议学生在写作业时,桌面要收拾干净,除了相关的书本、文具,其他东西一律不放在桌面上,那样就少了干扰学生思维的外部因素。很多学生做事效率不高,写作业慢吞吞的。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我努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制定时间表,让孩子有一定的紧迫感,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提高学习的专注程度,使孩子没有时间开小差。卷面的美观也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所以要求学生书写要整洁、工整。学生在计算时不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良的习惯,我们要帮助学生改正。让草稿纸成为自己的好帮手,要求他们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上一篇:教学质量月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小 学 语 文 教 研 组 工 作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