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1

南宁市明秀小学

周玉芳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三、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但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而且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南宁市明秀小学

周玉芳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51人,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广泛了,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学习方法改变了.针对现状,我将孩子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品学兼优的孩子,这些孩子学习品质很好,有很好的自制力,能主动学习,应该说具有冲击重点中学的实力,第二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努力学习,但基于多种原因,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正确,青春期思想波动等,造成成绩不拔尖,但他们也有冲击重点的希望,这些学生就是所谓的可上可下的学生,发展好了,是重点,稍有松懈就将与重点擦肩而过,第三类学生,是老师最心疼的孩子,这些孩子一直努力学习,渴望有一份理想的成绩,他们善良懂事,但成绩始终不理想,以致自己信心都大打折扣,面对这些学生,老师都倾注了更大的热情,耐心的辅导,生怕伤到他们敏感的自尊。第四类学生是我平时关注最多的孩子,活泼好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也因此常常违反纪律,表现在旷课,上课搞小动作,甚至课堂上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也普遍不好。面对这些孩子我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针对上学期本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人在本学期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作出总结。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字形掌握比较好,错别字很少。这是与家长在家听写指导有力还有每天早自习听写过关有很大关系。可见付出就有收获。字义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很重要,而现在收入的课文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在家庭作业中有些孩子的词语解释就是一味的抄参考资料或字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上如果一个一个要学生解释,显得枯燥,有些学生就是照着参考资料念出来,没有什么实效,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费时多,我们略读课文一般是一课时,讲读课文一般是二到三课时,时间也不允许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只能讲解重点词句,其它词语的疏通理解还是要在预习时完成。老师已教给孩子方法,具体实行还有待于个人,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自觉完成,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奥运火炬传递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极需帮助的差生大约有五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

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5、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南宁市明秀小学

周玉芳

岁月匆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欣喜的是在这匆忙的岁月流逝中,不仅留下了我们忙碌的身影,也留下了我们辛勤耕耘的足迹。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一学期来,我按照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1、抓好课堂纪律,首先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学生以同等的眼光看待每一门课。其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奖惩。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及时掌控课堂秩序。让学生在书上学习记一些笔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加强与任课教师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由纪律委员、小组长记录学生的课堂纪律情况,及时了解反馈。对于违纪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惩罚,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重视度。最后,了解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针对个体制定措施,帮助其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培养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工作实行精细化责任制。

2、充分锻炼学生能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如班长的统领和协调检查;卫生委员的值日安排,检查;学习委员每天的早读,课外作业的收交;体育委员的广播操,眼保健操检查;文艺委员的活动安排检;小组长的带头作用等。除此之外,班内还设立了许多的自愿者岗位,如:开关灯管理者,空调管理员,护花使者,多媒体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等。把班级的诸项事务,与学生协商,实行自愿承包,责任到人。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班级争荣誉。

除了正常的教学和其他一些班级事务外,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指导开展各种活动。我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平时多多注意学生的特长爱好,多多注意各方面的培训信息,与家长沟通好,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积极的参加培训。有了这些小人才,无论是出黑板报,举行文艺演出,还是召开运动会,都让我省心不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了好的成绩。

三、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心中有集体,进步靠自己”的班集体。

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我有效地利用好每周一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与各科教师加强联系。

积极主动和各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

五、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本学期充分利用手机和家长随时联系,把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以便较好的教育孩子。这样也调动家长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老师,学校形成了有效的教育合力,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老师,学校在家长心中的良好形象。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意义

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都有不同的意义,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力也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感知是不断进步的,从无意性逐步过渡到有意性,从情绪化的学习逐步过渡到有目的性地发展,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也从兴趣出发逐步过渡到学习的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语说明了朗读的意义之重大,前句说的是朗读中对于理解的意义,而第二句则说的是朗读对写作的意义,所以,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是以下两点:

1.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篇课文是由许多个文字组成的,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把知识点呈现出来。学生在朗读的同时,由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能掌握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字的意义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识字,掌握更多的字、词、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最主要形式就是阅读,这也是朗读的基本任务。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多种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等。学生要想发展语言水平,就要把这些要素掌握,内化成自己的。朗读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反复琢磨文字,逐步对文字进行理解,对文字理解的提高有助于推动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所以说,只有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有效感知,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运用文字,体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1. 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吐字清晰,还要流利,达到悦耳的要求,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朗读中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情景当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学生由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面部表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老师要把生活联系到朗读当中去。比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更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把生活融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使抽象变得更为形象,把课文变得更为有趣,从文字里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由此情景,我与生活联系起来问大家:“大家在家里淘气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对你的呢?”此时,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有的说每当做错事的时候,妈妈就会宽容地原谅我,并给我讲道理。也有的说,妈妈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我,并要求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了。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样,在课文的学习时有了生活元素的进入,学生会感觉更为亲切、自然,注意力也会更为集中,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会兴趣盎然地学习。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果我们在朗读教学中配上与课文一致的音乐,则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发挥,激发学生的感情投入,主课朗读更有味。比如在朗读《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已经通过初步阅读感受到了那水的静、清、绿,也感受到了山的奇、秀、险。如果我们播放轻音乐,伴有细水流长的韵味,学生则在音乐的伴奏下再尝试阅读,就可细细体验景物描写。投影仪出现的画面与课文一致,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感觉,之后,我再提问激发学生:“如果大家从远处来到这么美的地方,你置身于这瑰丽的山和柔美的水当中,仿佛在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水的微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如何去赞美它?”老师对美景的描述与学生在情景中的体验,使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从内心发出赞美之声,回答老师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难题。

3. 在表演中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朗读课可以上成表演课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课文的美。通过学生的表演,能表达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学生先是初步朗读课文,再把文字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比如在朗读《狐假虎威》一文时,老师先准备好了一些头饰,并请五位小朋友分别表演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其他同学有的当观众也可以来当导演,也有的当评论家,来组织他们的表演,并在表演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论。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了,从而使他们的情感都发挥出来,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总之,通过朗读教学的不断实践,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热情,从而提高了朗读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3

一、指导有方,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要让孩子知道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教师听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孩子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低,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加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三、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須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以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柯里亚的木匣》、《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西门豹》等。

2、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对朗读的课文内容真正的理解了,才谈得上表达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达的才越准确。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不理解课文内容,便想读出感情,于是读得忽高忽低、矫揉造作,摇头晃脑。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不但无益,反而会养成毛病。

3、会运用朗读技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四、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如何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4

如何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从八个方面作了论述.

作 者:刘清元  作者单位:隆尧县双碑校区,河北,隆尧,055352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朗读能力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论文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朗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理解文本、抒发情感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有所突破和发展。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形成突显自主性和自身优越性的朗读习惯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抓住每篇课文里的“情感点”,用教师的情感去点燃孩子心中的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的激情。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本中所节选的文章就是一本精选的文学经典,具有优美的意境,且每篇文本都有一个可以激活学生“想读”的“情感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个点。

如在教学《我们的手》一课时,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得不透,为了让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的内涵,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揣读文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文本,想像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对读、师生接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情感点”。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我们的手传递的是和平、幸福,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找到了文本的主线,达到了朗读的境界。因为爱,所以爱……教师丰富的情感像一块磁铁吸引学生走近老师,让他们感觉自己天天都徜徉在一片温馨又静谧的海洋里,快乐着,幸福着……

这种情感会牵引学生进入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素材之美以及主人公高尚的品质之美。你那种在引导中的平静之美,你那种在朗读中的激情之美都会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去表现,结果就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有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事半功倍。

二、以富含情感的朗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朗读时,要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激昂处不低沉,委婉处不豪壮,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入情入境,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而教师好的范读可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引起学生对课文情节的想象。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大多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极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课文朗读时,我一般采用播放录音和反复范读的教学方式,师生先共同听录音,多听几遍,把握好语音语速、重音句读等,然后做好范读,读准语音,读好重音,读好停顿,重点句子重点读。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有学生在我范读时情不自禁地模仿着跟读,这让我很欣慰,因为我唤起了他们朗读的欲望。

三、抛开支离破碎的文本解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自己感悟每个细节该怎么读

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能力很强,我一直这样想着,也这样努力着。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去读,不过这读要有形式(适合独立朗读的决不分角色读,因为那样会破坏文本的美感),还要有梯度(你引导孩子们去评价朗读的过程其实是体现孩子对文本理解梯度的最好表现形式,所以,在这时,千万别着急去讲出你的见解),更要有汇报(就是在每堂课上让尽量多的孩子有机会体现自己的读,他读了,你才会逐渐掌握他对文本的理解水平,以便做适度的朗读引导)。

在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朗读中,学生其实在感悟着、理解着,他给你汇报的朗读就是他对文本最好的解读,因为他理解了,才会知道这段应该饱含深情地读,因为他感悟了,他才会知道这句要读出气势、读出豪迈,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四、教给学生抓准文章中心、理清文本脉络的方法,会为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我一直认为充分利用文章题目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本脉络是一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学生在你的点拨和训练之下,具备了这一能力,会让他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点的朗读都把握得越来越准,我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着。

五、以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牵引孩子将朗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恰当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教师评价时切忌使用一些没有指引作用并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如你读得不好、不行,读得太没有感情了等。这样的语言不仅没有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还会打消学生以后进行朗读的积极性,抑制他们朗读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富有激励性、情趣化、个性化的语言:你抓住了关键词的情感表现,真棒;今天你的语气真像电视里的播音员,真了不起;你读得可真好,老师都自叹不如呢……教师只有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才能使学生拥有爱朗读、会朗读、朗读好的能力。朗读是学生对文本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篇6

永定区岐岭中心小学 陈占培(联系电话:***)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朗读、形式、方法、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朗读欲望。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常情况下: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许多名人名言都告诉我们,多读多背能帮助我们记忆和思考,而记忆和思考又是离不开朗读和背诵的。这也符合现代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宋代的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不强,但他听老师的话,认真朗读、背诵,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文观之》里的两百多篇文章,巴金十多岁就能倒背如流。他个人讲,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那两百多篇文章垫底。

2、朗读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3、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通过指导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小金花失去妈妈的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志愿军对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而牺牲的极度痛苦心情。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亲人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国际主义情感。

二、创设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轻声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悟”结合,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声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先生为了唤起民众的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让学生轻声朗读或者默读课文,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占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派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的话语中,可以悟出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2、朗读形式常见的还有范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课《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三、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4课《火烧云》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学生交流时,建议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另外,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景象,如,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它什么形状?让学生借助想象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描述。

2、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5课《翠鸟》教学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均体现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因此,朗读时声音应应该略重。“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句中的“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朗读时语气也应该略重。朗读老渔翁说的话,语速可以稍慢些,这样较符合人物说话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评价学生的朗读

读后要留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1、灵活地评价学生

小学生的语感、朗读节奏是一步步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我们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4课《珍珠泉》,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珍珠泉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珍珠泉的美丽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珍珠泉啦!珍珠泉‘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特意把最能表现珍珠泉的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朗读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2、提倡评价的多元化。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培养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法》

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农村小学的学生往往只对动画片、游戏机感兴趣,对朗读不感兴趣。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我从两个方面做起: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即使是内向的学生也有这种愿望, 只要引导得法,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指名学生朗读,把朗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出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乃至句子。同时还要发挥领读激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领读, 这样不管是优生还是潜能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去练读,以便在课堂上施展才华,争做小老师。其次,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评价,通过评价杠杆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所以, 学生在朗读时, 教师与其他学生要洗耳聆听,发现朗读的闪光点, 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

2. 体艺“2+

1”,让课外朗读如虎添翼

为了使学生的朗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阅读面,保证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量达到145万字。所以,江苏省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抓住涟水县局体艺“2+1”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朗读活动,读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读名著;读经典诗文;读教材中优美片段。我校还成立朗读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还多层次开展朗读竞赛,例如普通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这些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强化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同时也让学校体艺“2+1”活动开展得精彩纷呈。

二、立足课堂训练,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训练,坚持在训练中出能力。

1. 培养学生正确地朗读

朗读课文是通过语言和声音,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朗读时发音不正确,吐字不清晰,哪里还谈得上领会和感受?因此, 正确地读是朗读的基础。要求学生正确地读,就是用普通话,发声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不添字漏字,不唱读数读 , 不重复字句。我在这方面首先抓学生的正音工作,主要是针对读音中的难点进行指导,即:①涟水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如:平翘舌音ch-c、sh-s、zh-z, 前后鼻音in-ing、en-eng。②儿化韵。如:书本儿(shu benr)、小孩儿(xiao hair)。③轻音(词尾是子、头、的、地、得、着、了、过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④“啊”的变音。⑤“一”“不”的变调。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加以辨析与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字的读音规律。此外,多音字、多义字、象形字也是学生朗读中不易掌握的难点,要教育学生随时请教身边的“老师”——字典。另外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同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这样学生读课文才能紧扣中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 朗读训练要重视方法指导

朗读除了语句通顺、声音响亮外, 还应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朗读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句子轻重、快慢、停顿、语调、感情等,并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如变调、颤音、拖腔、泣诉等。让学生读得喜见笑意、悲见泪滴。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第2节:“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 痛悼伟人的离去……”

3. 朗读应采取多种形式

一篇文章、一个片段、一句佳话, 用不同的形式去读,往往效果不大一样, 因此教师要事先全盘考虑,切忌随心所欲。一般来说,指名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起到检查作用;齐读一般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较短课文、精妙佳句;分角色朗读适用于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还有自由读、欣赏读等。无论是哪一种读法,都要发挥教师的示范读与低年级的领读作用。

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一、朗读的重要性

现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南宋理学家朱熹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些名人大家的言论充分证实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朗读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读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读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二、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现状: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朗读教学作出明确的规定。然而,遗憾的是,要求并没有引起教者的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把课堂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他们把本应让学生自己朗读感悟的时间变成自己长篇大论的繁琐、冗长而枯燥的注入式讲解,殊不知这样只能事倍功半。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的“学习金字塔”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并提出的。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喊读、唱读,情感不到位。

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学生在朗读时机械发声,没有节奏,缺少韵律,感情匮乏,根本就不能传情达意。

3、课堂教学活动中读书的方法过于肤浅,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

有位老师上《范进中举》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然后是读给同桌听,分小组齐读,再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看起来读书声不断,但却缺少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评价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因此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忠于原文。

3、自然流畅。4、有真情实感。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有表达技巧的。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见的朗读技巧有: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言、传达感情的需要。

2、语气

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讲出一连串声音符号,生动、正确地反映出朗诵者的本意。

一般说来有平静、惊喜、悲切、得意、兴奋、激动、担忧、紧张、恐惧、自信、迫切等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的轻重缓急语气。

喜悦---气满声高。《范进中举》中,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段文字连用三个感叹句,要吸足气,高声朗读。

悲伤---气缓声沉。《天净沙 秋思》中,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仅仅28个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陶醉--气舒声平。《散步》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描述,讴歌了亲人间的挚爱之情,并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年人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人生责任。

不同的語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能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3、语速

语速指的是朗读的速度。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⑴ 欢快、热烈、紧张、焦急、慌乱的情绪宜快读;悲痛、沉重、镇定、 失重的心情宜慢读。⑵ 争吵、急呼、辩论宜快读;闲谈、耳语、絮语宜慢读。

⑶ 抨击、控诉、指责、雄辩宜快读;叙述、说明、追思、回忆宜慢读。

4、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一)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已》)

(二)升调——语调由低逐渐升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契诃夫《变色龙》)

(三)降调——语调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肯定、祈使、允许和感叹的语气: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四) 曲调——语调曲折变化,对句了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

5、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在朗读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

上一篇:市场营销的策略有哪些下一篇:圣诞主持词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