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精选15篇)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的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仅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南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
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涂上颜色,每两个相对的面涂相同的色;(2)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并设问:长方体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它部分;(4)将炎柴盒沿某一迦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这不仅将抽象公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创设智力活动情景,鼓励学生创新
所谓智力活动的指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圆的认识”的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同学准备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 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还真不容易。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为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感悟、探索、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学生的创新热情定会受到了鼓舞。
4重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正确性、发散性等。例如,数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轴维发散性,在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测量六(1)班某组同学的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个同学的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按一般思路解题:即用这组同学的身高总和和除以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它作用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的个数)=平均数”这种方法来快速求平均数。
即:150+(3×2+2-1×2-3×2)÷(2+1+2+2)
=150+0÷7
=150(厘米)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以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三
摘 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46-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出现思维障碍或是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而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则能很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先让学生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分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反馈时,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时,电脑把长方形展开,并依次闪烁每条线段,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催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的脑子里也把长方形进行了分解,理清了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得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刻及时提出问题,孩子的探究热情鼓动起来了,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0元、50元、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生疑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四、游戏激趣,开发思维
数学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信,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对又快,不把信送错送丢。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位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人人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兴趣浓,效率高。例如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等。学生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就能把富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材”,陪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的还看了:
1.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一、在营造想象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声音是音乐的载体, 想象是音乐的翅膀。学习音乐离不开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感受音乐作品过程中, 只有发挥想象力, 才能真正感受音乐, 才能发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各种策略培养学生联想。例如, 在学习《会跳舞的洋娃娃》这首乐曲时, 作者就营造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想象:先让学生感受三拍与两拍的强弱, 感受其中不同的情绪。然后, 通过演奏电子琴让学生感受节奏。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其中的节奏, 这样, 学生也跟着节奏模仿起来。他们做出了各种动作, 有的做切菜动作, 有的做洗衣服的动作, 还有的模仿敲键盘的动作等。在遇到强拍时, 有的学生能用较快的动作或用响亮的声音来表现。在遇到弱拍时, 学生的动作表现得很轻, 或做出小心翼翼的样子。从学生表现出来的样子可看出孩子们的可爱, 于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 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
二、在歌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创新总是在实践中产生,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实践的土壤。而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中常见的形式,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在歌曲教唱中, 容许学生对歌曲发表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用多种演唱形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讨论发表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例如, 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后, 在谈谈对这首歌的理解时, 有学生发表见解:“这首歌是表现王二小在危急时做出的决定, 所以应把曲子处理得快速一些。这样才能表现当时情况的紧急。”在教唱《红蜻蜒》这首歌时, 有学生这样理解:“这首歌表现了在采桑果时的快乐心情, 所以应该唱出欢快的节奏。”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教唱歌曲时学生对音律的理解反映出他们创新思维。所以, 在演唱《春夏秋冬》时就鼓励学生创演, 学生能根据歌词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娃娃捉迷藏的情境开展创演活动。这其中反映了学生的想象力, 从他们欢乐的表情与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情景中的表现力。
三、在创编舞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最大特征是稍纵即逝。音乐看不见, 也摸不着, 但是把音乐与舞蹈结合到一起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我们把学过的歌曲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仅能缴发学生的表现欲, 也能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例如, 我们把《粉刷匠》这首乐曲改编成舞蹈。首先, 全班学生共同演唱这首歌。其次, 把所有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每个小组都跳同一个舞蹈动作。让每个小组自编舞蹈。有的小组舞蹈是一个优美的图案;有的小组是两人一组对跳。最后, 比较每个小组的结果, 看哪个组舞蹈跳得最好。评出结果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 调动了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出谋划策, 把创编的动作分别展示一下, 再把认为效果好的动作当作比赛的舞蹈。这样, 每个小组在编排中都富有新意。
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音乐作品,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 欣赏音乐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何辨别音乐作品的优劣, 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我们知道,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经过小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对问题的分析已具备了一定的选择性,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总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 他们能够抓住旋律、节奏、韵律等, 从而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解释作品内容。例如, 在欣赏《动物狂欢曲》这首优美的乐曲时, 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能根据乐曲内容来展开想象: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 各种动物在自由自在地生活;鸟儿在唱歌, 大象在河边散步, 斑羚在奔跑, 青蛙在水中游泳。从学生这样的表达中可以看出, 如果学生能根据作品展开想象, 而且有具体的思维意象, 就充分说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以下是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景,诱发创新意识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展开思路,勇敢发言,积极争论。
二、指导观察,打开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三、引导想象,放飞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四、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再 “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数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
五、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拉萨市第一小学 杨玉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N]. 西藏日报(汉),2013-11-14007.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有两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就是创新思维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二、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4、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作者:郭从昆 加入时间:2009-11-13 9:56:45 有1669位读者读过此文 编辑:信息中心
摘 要: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 纸雕艺术 造型概括力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简单的美术教学中的图图画画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探索中我认为纸雕塑是一个很好的选材。
能够认识纸雕塑是雕塑的一种,并能够区分几种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运用剪贴、卷曲、折叠、雕空及压线屈折等技巧制成纸浮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纸张的特性,增强对纸雕塑的教学兴趣,能够运用纸雕塑的基本造型方法塑型,并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发挥纸张的特性,做出多样化的纸雕塑。
教授雕塑的基本知识,指导区别浮雕和圆雕的特点。可以从四面八方看的是圆雕。浮雕是平面的,表面有凹凸感,只能从正面看,是雕塑中的半立体作品。了解浮雕制品的材料(金属、塑胶、石料、木、纸……)。在那么多的材料中,我最喜欢用纸来做雕塑,因为这种材料制作时最方便,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教授制作纸浮雕的方法:①演示“剪贴法、卷曲法、折叠法、雕空法及压线曲折法”的基本造型,②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介绍,③教师具体介绍折叠法和压线曲折法。演示方法完成后的效果,教师引导提问:是什么方法令平面突起呢?④教师演示过程,并出示用两种以上方法制作完成的作品,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准备各种纸,定出作品主题。运用多种方法做出凹凸效果,小组成员集中制作,进行拼帖,并命名。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切磋中完成作业,学生最后完成“我学会了”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纸雕塑制作的奇妙之处,了解到纸雕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网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纸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点:(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4)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5)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学习纸雕塑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纸雕塑的形式美感。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括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雕塑作品。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含有更多的立体构成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了。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加趋向于表现作者的理性感受与对自然形象的超越,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用块面的分割、组合、折曲、卷曲,表现点、线、面的韵律组合,而且具有制作方便的优势,是学习立体构成设计的好方法。例如狮子头的制作:造型富有扩张力。造型概括,整体效果强烈,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狮子头的气势与神态。狮子头的造型用三张纸切割、弯曲,折叠完成。眼睛与胡须的圆形与整体造型形成了点线的响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富有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比较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纸雕塑的范例。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学生设计制作(2——4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临摹、自己设计的方法,提倡自己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大的纸雕塑作品可以合作完成。展示与研讨学生的纸雕塑作品。展示是学习的延续。通过展示与研讨,使学生相互学习,畅谈自己的构思、制作的体会,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因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立体的过程。新立体的探求包括对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两个方面。学习立体构成可以锻炼对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分割到组合或者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体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构成任何形体。所以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空间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观念和要素。① 对比与协调;② 对称与均衡;③ 稳定与轻巧;④ 比例与习惯;⑤ 节奏与韵律;⑥ 联想与意境;⑦ 多样与统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纸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纸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纸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纸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裁裁剪剪,粘粘贴贴中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纸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纸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 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纸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制作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欣赏研究,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尝试练习。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自主探究。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学生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学生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要求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唯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为新奇情境所吸引,新奇的情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情境:狐狸和狗熊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时,将狗熊的篱笆从左图移成右图的形状。狗熊回来后很生气,“我的菜地怎么变小了?”狐狸说:“你的菜地的篱笆还是那么长怎么能说你的菜地变小了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两块地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帮狗熊评评理。”学生很快自己动手量了量长度,发现果然一样长。于是就来了兴趣“为什么周长一样面积却缩小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对质疑问题的兴趣,从而展开了讨论和思考,学习了新的知识。
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创造性思维首先要“疑”,没有“疑”就根本谈不上“创造”。因此,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是迈出“质疑”的第一步。教师应该运用深度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敢于对答案提出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敢于实践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正确分析对待学生的看似不合常理的奇谈怪论,扶植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想别人没想到的,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一个较简单问题的逐步展开和探究,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境界,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的意识被调动起来后,后面的学习就会富有个性和创新,师生就会在共同创新活动的经历中为创造而快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自主性思维;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此时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启蒙很大程度上就奠定了学生的思维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把课本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发现,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一、在阅读中积累与升华
正如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句的表达方式,锤炼语言以及改变他们的阅读模式。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引导他们去大量地阅读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或家里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应该抽出一些课堂时间来给学生阅读或者请学生朗读一些名著美文,例如《西游记》《水浒传》《悲惨世界》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但能真正读懂文章,而且还会获得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特别对于经典名著这类内容晦涩且篇幅较长的书籍,小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支撑和知识辅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变化以便能够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以更好的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才会“举一反三”,以已知为基础来创造出新的见解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多读书,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观后感,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创作。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文学创作方面信手拈来,独具一格。
二、在创作中实践与发现
观察力与判断力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来了解周围的一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出示两幅不同的图,图一中小女孩坐在窗边学习,窗外柳叶低垂,花骨朵儿飘荡在池塘中;图二中树叶变成了黄色,天高云淡,大雁飞过,小女孩在树下睡着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幅图中的异同,再类比我们生活中的四季变化,让学生判断图中是什么季节,说出该季节有什么特点,让他们思考怎样能够丰富画面或者画中有哪处不符合常理等等,然后再进行写作。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写作练习中,语言的准确表达是从最基本的单句开始练起的,然后是段落,最后才是整篇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四要素”的单句开始练习。例如,先让学生自己想出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并且能够写出完整准确的一句话;接着慢慢加大难度,将事件变为结果,让学生通过假想合理地写出一个段落;最后将这四要素自由地排列组合,引导学生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还能让学生语句连贯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这些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用语写句上的难点和缺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动词用得不贴切、不够传神,那么在讲课或者布置课下阅读时教师可以多多提到这方面的技巧和知识,拿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比较,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强化。
三、在閱读写作中想象与创造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所教授的课文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办呢?”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从可行性、付出和收获的比重等方面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让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地、全面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好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的时候按照课上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定期检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引导。
而对于小学生作文教学,教学中一般会注重两点,一是语言的表达,二是主题的表达。语言的表达通过大量的阅读或者多练笔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而想要从本质上提高主题的表达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即拥有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看图说话以及材料作文等题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一幅画、一段话或者一篇小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确定不同的中心主旨,创作出不同立意的文章;或者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选材,从而达到训练目的。并且,在多角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正反面辩证地思考问题,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定势少,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教师在此阶段适当地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咏柳》《静夜思》等古诗时,教师可以用图片、多媒体或者实地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受柳枝、燕子和月光,并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象和感受。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各自班级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缺陷,通过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和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创作中发现缺陷,让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而言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永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五种方法[J].青春岁月,2010(03).
2.周美玲.浅探小学语文阅读方法[J].文教资料,2009(08).
摘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一、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二、要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三、通过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 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 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 )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提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改进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尝试将创造性智力培养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学生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帮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弥补自己的弱点,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作 者:陈琪 作者单位:水城县一中,贵州,水城,55304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国外最新创造力研究表明要“把创造性思维过程看作人与其它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只有在民主、合作、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要体现教师为创新而新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寻找创造教育的生发点、结合点,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促思的问题环境,营造质疑氛围,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提出“现有62.8米篱笆,请同学们分别设计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花园,看谁设计的花园面积最大?”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把发展的思想渗透给学生,其中既蕴含着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又给学生提供了促思的问题环境。
(二)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中,教师不能独霸讲台,要改变那种“精耕细作,滴水不漏”、“层层铺垫,水到渠成”的传统教学观,给学生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时间和间空间。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情感对培养创造思维的催化作用。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并急于求知时,只要学生愿意,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想法活动,并对其行为表示赞同;在问题探讨交流时,可采取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等形式,允许变换座位,允许学生站到讲台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 ;处理学生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重视在新知识的引入中激发
教学新知识前,可以说明其最明显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知道不能用整数表示,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学生,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就从测量和计算两个方面说明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也可以讲课前设置悬念,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作出判断并板书,当大量的数展示的学生眼前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有计划地创设某种情境,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鼓励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编造数学童话故事,从中提出问题等。
(二)注意在求知时的探索中激发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表示厌烦和回绝,要善于为学生“铺路搭桥”有时可以提示寻找答案的线索或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有时需要及时解答的,也要富于启发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其积极思考,多方面探索;有时可以采用“原型启发”,利用某种具体事物,主动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评价,评价时要科学、客观、公正、及时,让学生明确错在哪里,好在哪里,不要无原则,同时要予以成功的期待,使孩子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雨露的滋润”。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
新的价值观由追求一个好分数转向追求独立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成果。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能不断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教学时,教师要经常讲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并尝试创造;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故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并尝试创造;以充分肯定学习和活动中出现的创新苗头,对待学生创新中伴随着的幼稚与错误,不能“包办代替”教育要创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综合的有创见的思维,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 它是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 超越原有社会经验和知识原创, 或首创出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新设想、新概念、新方法、新发明、新技术、新作品等的心理过程, 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
2 培养高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2.1 创造性思维是个人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造性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和内在潜能。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 是个人不可或缺的要素。
2.2 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 必须进行创新性思维教育, 缺乏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就构不成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其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3 高中英语教学中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3.1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 在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意识、有活跃思想的独立个体看待。英语教学往往以教科书、课堂和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决定一切, 学生依赖教师;从课堂上教学双方的心态看, 教师满足于发号施令, 学生习惯于听命顺从;从课堂教学的即时效应看, 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 学生学到了知识;从课堂教学的长期后果看, 教师的权威得以确立,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遭到扼制。
3.2 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虽然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病, 但是在升学率这个指挥棒下, 教师和学生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 而不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为取得好成绩, 许多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考题的研究上。教学中, 偏重语法条条, 机械的单词和句型操练, 更多注重“填鸭式”教学, 忽视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单纯模仿、机械记忆和单项训练, 这种机械的操练使生动的语言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定理, 其结果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而不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4.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参与。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导者, 而不是主宰者, 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高中英语教师要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殿堂, 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
4.2.1 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传统思维方式里, 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 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善于引导他们去质疑、去探索求知领域。
4.2.2 容忍学生偶尔的错误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要引导学生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 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 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当学生偶尔出错时, 教师不能训斥学生或不屑一顾,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敢于质疑, 并容忍学生的错误, 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话, 如:“Try again”、“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等。
4.2.3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充分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 以吸引学生, 增加兴趣。比如, 引导学生将“eye”中2个“e”代表眼睛, “y”代表鼻子的“形象”联系起来作形象记忆, 就不容易和“ear”混淆;根据构词法知识作比较记忆;根据语境猜想某些生词的意义等等。这样, 学生觉得学中有趣, 学有规律, 并在往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索词的构成规律, 科学记忆词汇。
4.3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应具有创造性, 不能一味的参照教案、教学参考书。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3.1 开展讨论式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在教学活动中, 多开展小组活动, 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比如在英语单词的记忆技巧课上,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他们把各自的方法展示出来, 通过相互之间评价、反馈、倾听、激励, 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4.3.2 开展探索式教学
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从而不仅真正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还能培养其学习能力。比如在认识派生词的时候, 就让学生找出课本中一些派生词, 并让他们探究一下这些派生词的特征, 在总结这些规律后, 他们就会更好地学习其他的类似的词语, 通过主动的体验和实践, 就会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4.3.3 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要多采用“启发式”, 而不是“注入式”。教学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结果,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启发式教学,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质疑, 敢于质疑, 发表独立见解, 应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3.4 开展开放式教学
鼓励多方面兴趣爱好, 发展个性,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能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 善于从各种结论中做出最佳选择。在平时布置作业时, 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 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想象穿越时空, 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 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如, 每上一次课时, 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 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4.4 激活第二课堂, 确保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树常青
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者互补互助。英语第二课堂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的束缚, 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 教师要努力的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可能的课外学习条件, 如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 英语故事会、编排英语小品, 尝试英语广播等一些活动, 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 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5 创新评价考核办法, 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尺度, 要从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的终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突出发展性评价, 坚持非标准化的评价理念, 注重各个环节的有效评价, 坚持真实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要因人而异, 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要允许打破常规, 帮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真正实现评价服务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服务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摘要:在分析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以及当前一些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 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贺善侃.创新思维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
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第一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小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一、创造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氛围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不仅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交流着彼此的感情。活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明朗而乐观的心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而苦闷难当、压抑的学习环境则会明显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关键因素,让其成为课堂气氛的重要能量,营造出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不同的话题切入教学,如社会新闻、时事热点、身边人与事等,都可以有效营造出良好而协调一致的学习氛围。这里,笔者就常态教学谈谈肤浅认识。
(1)教师要以师生平等的态度来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一个理念就是“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试想,如果我们教师总是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在讲台,总是以威严的面貌对待学生,那学生能不噤若寒蝉吗?他们的思维能活跃起来吗?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学;相同的教学内容,因为学情不同,教学方法亦不同。正所谓“教有百法,教无定法”。在这里,笔者所强调的是,我们教师日常面对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学情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步骤应该经常有所变化。老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哪怕是再好的模式,日子久了,也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导致课堂了无生气。
(3)课堂是变动不居的生命活动的过程,经常会出现我们预设之外的情况,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改变我们的预设,特别是出现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况时,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硬往原来的预设目标拉,而应该放弃原来的预设,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
如笔者在执教《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原教学预设的一个环节是在学生基本领悟诗歌大意之后说说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就在要引入这个环节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是我选择了理想,还是理想选择了我?”问题一出来,有一个学生就说:“当然是我选择了理想。”而另有一个学生却说:“不对,是理想选择了我。”这个时候,笔者意识到这里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所以并不准备简单地去回答这个问题,把学生拉到自己的课前预设问题上,而是放弃自己的原先预设,给学生引导:“同学们,这个问题提得好!看看哪种观点正确?请从诗中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引,学生们再次认真阅读诗歌,找出相关的诗句作为自己的证据进行激烈的争辩,课堂氛围再次活跃起来。试想,如果笔者硬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原先预设上的话,那学习气氛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在于一个“疑”字,而“疑”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而陆九渊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说明“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语文教学要利用好“疑”,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特别是对于名家作品中那些不合语法习惯、事理逻辑、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句子等。
如笔者曾让学生给已学过的课文挑毛病,结果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学生提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桃树”与“杏树”的语序应颠倒。因为杏花是早于桃花晚于迎春的较早的报春使者,农谚说“桃花开,杏花败,前坡后坡开不败”。桃花之后洁白的梨花盛开,三种果树的花期前后相承接,每种花期15天左右,三种花的颜色:粉色、红色、白色,是整个春天较典型的果树花的代表。所以后文中与之相照应的两处文字的次序也应相应的调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应改为“粉的像霞,红的像火,白的像雪”;“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改为“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杏儿、桃儿、梨儿”。学生的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要让学生会疑,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如笔者在讲授《最后一课》时,碰到学生提的一个问题 :“‘那怕人的铁戒尺’如何理解?”教师故意回答说“铁戒尺怕人”,结果引起学生纷纷质疑,说不是。对此,教师不立即回答,而是巧妙地引用辛弃疾“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的诗句,解释“愁”。“愁”是个表示心理活动的不及物动词,一般是不带宾语的,可诗人让它带了宾语“予”,只能解释为“使……愁”,“愁予”即“使予愁”。经这么一说,原先提出质疑的学生便懂了:“那怕人的铁戒尺”即是“那使人怕的铁戒尺”。教师的巧妙就在于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在学生质疑、探疑、释疑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只有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才能保护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钻牛角尖”的质疑,甚至可能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声断喝”来阻止,更不能挖苦、讥讽学生,而是应该积极地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使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闪现。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等。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其特点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然后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以产生新的信息。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例如,以“水”为话题,选出一个角度写篇议论文。教师引导学生从“水”来发散,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种立意:①水涨船高:善于借助于外物。②水火相容:辩证地看问题。③流水不腐:加强品德修养,抵制精神污染;生命在于运动。④源头活水:环境保护;人才交流;经济改革;知识更新。⑤水清山明:干部队伍界要清正廉洁。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有多个思维结论,增加了思维的多样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有利于克服思维惯性、定势的束缚。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09-21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05-29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12-0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