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朗读能力(精选9篇)

小学生朗读能力 篇1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有唱读这一不良习惯。这不仅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作者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的情感读出来,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1、注意停顿。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如《瀑布》--诗中: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表示停顿)时,按划分的节拍做好停顿,同时教师若能配合上抑扬、轻重、缓急等手势指挥,便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读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时,教师手势抬高、放开,带到学生将音量放大,以体现出瀑布的浩大声势;当读到“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对为表现瀑布声音的柔美,教师可以将手势反转、放低、轻轻拨开,让学生也随着送出柔美嗓音。

2、突出重音。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生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多种形式练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如:《我们家的猫》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读:

师: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生:说它老实吧,它有....

采用引读法,不仅能让学生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十册《丰碑》一文中最后二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先请一个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读,他必定很平淡地将这一句话读出来,然后由教师有感情朗读,将“久久地”、“深深”、“缓缓”等读得沉重、缓慢些,“敬了一个军礼”读得有力。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老师这样的读法处理,读出了将军沉痛、崇敬、哀悼之情。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有:配乐朗读,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的、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曼谷的小象》一课第五自然段中的“......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充当阿玲,来表演她与小象之间亲热之态,轻轻地拍,目光注视着小象,亲热地贴贴耳朵等。这样一来有利于读者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他会将自己领会到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四、多种活动助读

新大纲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兴趣活动课,班队会课,以及“迎元旦、迎国庆”等机会进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朗读本领,收集资料、背诵优秀诗文。通过比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小学生朗读能力 篇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去指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 正确处理重音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概念。正确把握重音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多实践、多训练、多感悟。平时老师要根据实际多设计些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2. 安排好停顿

停顿就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可以分为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三种。语法停顿一般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现它们停顿时间的长短;结构停顿一般可以用段落层次来表现停顿时间的长短;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它是为了强调某一种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而在语法上不该停顿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的时间。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而且可以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 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的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二、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轮读、对读、散读、赛读、录音朗读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在教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充满惜别之情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 增设情境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事先创设朗读情境。这种方式较适合于语言和意境较为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可设计适当的课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课件作为朗读的背景。

2. 分配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学生进入角色,能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了各种人物的喜怒、善恶,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分角色朗读之前要让学生先对人物角色情感有初步的掌握,在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 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

好的配乐能勾起朗读者对课文更浓厚的情感。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该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循序渐进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要原则。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有情感流畅地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充分理解,且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巧技能,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初步感悟课文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朗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以朗读为支架,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篇3

一、英语朗读及其作用

1.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英语是一种充满生命的活的语言,活的语言必须通过有声途径,在有声的环境中来学习和掌握。通过朗读,可以再现英语的活的本质,营造浓厚氛围,弥补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的不足,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使他们唤起读书的热情,产生学习欲望,克服英语学习的胆怯感,紧张感,培养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训练发音能力

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根本的,首要的,词汇和语法都是通过语音得以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十分重要。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得懂别人的话,也才能让别人听得懂自己的话,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在脑海中以语音的形式储存下来,并以正确的形式使其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

3.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多了,包括朗读多了,就越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就越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就越能把握作品的实质。可以说,只有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所做的理解,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言为心声,文字的东西,现在看上去是静止的,而它曾经却反映了作者的肺腑之言,非读所能领悟。

4. 提高听说能力

听说能力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听得懂是说得出的前提和基础。听力差,口语差固然与听力训练或口语训练不够有关,但与读得不够也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值得朗读的东西都是比较有意义,值得学,值得记得。因而,反复读,尤其是熟读成诵就可以更快捷地在大脑中对别人的话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也方便自己用英语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缩短这些语码在脑海中的转换过程,做到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二、英语朗读的技巧

停顿。停顿是人们朗读时,由于生理上的需要和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在意群与意群之间,在句中,句末或段落结尾等处所做的间歇。它可以分为三种: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调。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也是表达千变万化的语气的最重要的手段。英语的基本语调有升调和降调。句末语调上升的叫做升调,句末语调下降的叫做降调。

重音。重音是指有意突出或强调的语音。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即把句子的某一成分重读。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一般都重读。另一种是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某种意义,某种感情,把某些词重读的现象。

三、英语朗读的教学实践

1. 范读

教师可以自己朗读或者利用录音进行课文的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训练树立样板。范读的主要要求是:语音,语调清楚正确,停顿,语速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且富有感情。范读时,学生可看着书本听,也可以不看书本听。范读后,教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对连读,爆破、重音、音的长度,音的变化、停顿、语调、语速等提出要求,并让学生在所学课文或朗读材料上作上记号,以便自己朗读。

2. 领读

教师自己领读或利用录音设备进行领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为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等,教师在朗读时应注意语音、语调正确,掌握好意群、连读、爆破、停顿等的正确、自然,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语速合适学生的实际水平。此外,教师要一边领读,一边注意学生跟读的情况。与范读不同的是,范读过程中,教师读学生听,而在领读过程中,教师读,学生也读。

3. 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鼓励胆小害羞的学生大胆地进行朗读,有利于教是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齐声朗读时,教师应巡视于课桌行间并注意倾听朗读的声音。如果朗读声参差不齐,这就说明学生在单词的认读上,意义的理解上等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穿插讲解、领读,然后重新开始齐声朗读。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4

平昌县响滩小学

陈小梅

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 1 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

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 2 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提升朗读能力小学语文论文 篇5

一、研究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各年级都需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如何解决目前二年级学生的识字不多,朗读能力有限,唱读现象普遍的情况,是当前教师的首要目标。

通过日平日教学的努力,我班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虽然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们朗读课文时,有的不是一个词语一个词语读,把音拖得很长,就是读的特别快,句子之间不停顿;还有不少学生随心所欲的读,加字漏字;有的学生因为对生词的不理解,读的时候把词分开读,把句子原本的意思给弄乱了,如:他看到地上的水怒斥正在玩水的小明,读成:他看到地上的水怒--斥正在玩水的小明。这些都是学生们朗读没有感情,对生词的理解不够等朗读能力不成熟的表现,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带领学生学习和理解生词的含义,以“情”朗读课文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前提和重要手段。

因此,本阶段制定了让学生加强词语理解、以“情”朗读,提升朗读能力的专题研究。

二、疑问

低年级同学由于注意分配能力较差,识字不多,在朗读时善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读准每个字的音节上,从而忽略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课文时也就容易发生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唱读的情况。低年级正是学生培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能力的学段,让每位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以“情”朗读,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如何让学生兴趣倍增,并带着感情展开阅读,逐步将自己融入角色,最后结合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从阅读中学习文中做人的道理。

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种种情况,如何实现让学生加强词语理解、以“情”朗读,提升朗读能力专题研究的目的呢?对于生疏的课本内容,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的来学习呢?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角色,将自己融入角色呢?对于课文蕴含的深渊含义又如何让学生自己体会呢?这些疑问还需要在课堂中一个个去解决。

三、教材简析

《九色鹿》是一篇神话故事。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九色鹿美丽、善良反衬出猎人的丑恶、贪婪和忘恩负义。以猎人前后截然不同的行为对比,以及猎人最终的下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能做个忘恩负义的人,要做个知恩图报,遵守诺言的人。

针对当前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在本文教学中,应以抓住加强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促进学生朗读的顺畅性为重点,展开以“情”朗读:首先范读,以情传情,引学生入情入境,其次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将自己融入角色,再次已读带讲,升华文章中心,最后从“指读”过渡到“视读”。例如:在讲解词语含义的时候,我先对同学进行一次选词填空的训练,对于后面词语的理解埋下伏笔。选择文章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如“飞一样”、“冲”、“信誓旦旦”、“连连点头”、“怒斥”、“腾空而起”等,与它们的近义词混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选词填空。在课文朗读与讲解之后再回过来对学生的选词进行回顾性地探讨。

四、教学实录

实录(一)

师:(范读)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有一头九色鹿。它的头上长着一对雪白闪亮的鹿角,身上的毛有九种颜色,奔跑起来,好像一道美丽的彩虹。

师:(提问并抽答)大家想象下九色鹿的样子,说说对九色鹿的看法。

生:九色鹿很美丽,它有九中颜色,就像一只仙鹿一样。

生:它的鹿角是白色的,一跳一跳的,很可爱。

生:九色鹿在山林里才有,还很美丽。

生:九色鹿生长在山林里,有白色的鹿角,九中颜色的鹿毛,很漂亮。

(在文章开头我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来读,让学生沉浸在对九色鹿的美好想象中,然后用提问抽答的方式了解九色鹿在他们心中的样子,然后再组织他们想象九色鹿的美丽,展开阅读,这时,学生阅读的语气和语调都有所改变。

实录(二)

师:(范读) 猎人为了得到国王的悬殊,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带着国王的军队来到湖边。他假装掉进湖里,骗九色鹿出来救他。九色鹿救起猎人,浮出湖面,看到一群围捕它的士兵。它气愤极了,怒斥猎人:“你出卖了我,你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说完,它腾空而起,把背上的猎人丢进湖里。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读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焦急或遇到危险状况的句子时,大多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语句时则音调略高;表示伤心、沮丧的`句子时则低沉缓慢。对九色鹿发现自己被猎人背叛的这段,我们就要用急促的语气,带着伤心、沮丧感情来阅读,这样才能真实体会九色鹿当时的心情。大家找下这段话中,能体现故事转折的词语有哪些,分别应该以怎么样的语气来阅读?

生:假装、骗---狡猾、虚伪的语气

看到……---沮丧、失望

气愤、怒斥---愤怒、讨厌与憎恶

出卖、忘恩负义---无辜、伤心

(在猎人对九色鹿信誓旦旦地承诺时,范读时则注意言辞恳切的情感;在九色鹿知道对猎人出卖她时所做的一切时,则应表现出愤怒,要读出厌恶的语气。通过范读,让学生找出情感起伏的关键词语,再进行朗读,学生即能很快地融入课文场景,与作者产生共鸣,对猎人这个形象产生讨厌与憎恶的感情。)

实录(三)

师:九色鹿第一次救猎人时,猎人对九色鹿是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第一次九色鹿救猎人时,猎人对于九色鹿是有感谢的心情的,从‘信誓旦旦’、‘一定’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猎人对于九色鹿的感激之情。

师:那么信誓旦旦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就针对“信誓旦旦”这个词语对学生讲解,感受猎人此时对于九色鹿做出承诺的那种肯定,与后面出卖九色鹿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如果把‘一定’换成其他词语呢?”指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替换“一定”,再朗读,感受其中的语气,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情强烈程度,体会在此时,猎人对九色鹿的感情。)

师:九色鹿第二次救猎人时,九色鹿对猎人又是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九色鹿第二次救猎人时,九色鹿对猎人是憎恶、失望的,从‘怒斥’、‘愤怒’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师:正确。(及时评价,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这里,更加突出了猎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形象。同时,九色鹿对人们的失望也从“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它”体现出来。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之一,体验感悟九色鹿的愤怒之情,明白猎人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五、教学启示

(一)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抓住情感主线,才能促使学生读好文章

小学阅读教学具有生活化特征,它和课本教学内容、略微抽象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小学生眼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加上《九色鹿》这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九色鹿的美丽、善良反衬猎人的丑恶、无耻,用猎人自己前后截然相反的行为对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能做个忘恩负义的人,要做个知恩图报,遵守诺言的人,学习起来更有吸引力、想象力,同时附有教育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对语文知识还不够深入了解,阅读也刚开始接触,社会关注等信息更谈不上了解,学习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要想让学生读好课文,真正的进入文本,教师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起到主导示范作用,给学生创设体验感悟的机会,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推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发展。这样学生才能读好文章。

(二)深入朗读的同时,再学习理解词语含义,效果明显

通过层层深入朗读训练,同学们对于文章感情的投入已经有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对选词填空的学习,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又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就像是一朵火苗,只要我们教师恰当地激发,就可燃起熊熊烈火。针对目前二年级的学生所有的朗读水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能做到理解词语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延展。让学生想象“九色鹿走之后,猎人会有什么反应呢?然后你还想对猎人说些什么?”既可以达到说话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从中观察学生情感的到位程度,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不能忘恩负义,应做一个知恩图报,讲诚信的人。

(三)开展“评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进行“评读”在提高朗读能力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让学生再分小组各自朗读全文。评读的方式有很多,我选择的是让学生互相评价,我再做出适当的点评。在评价时,我更倾向于正面地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想,大胆发表个人看法。

六、课后反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多练习,多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投入积极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的课堂,朗读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当然,要想让学生读好课文,真正的进入文本,教师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起到主导示范作用,给学生创设体验感悟的机会,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推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发展,这样学生才能读好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够容易读破句,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生字词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意思,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流利、通常的阅读。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篇6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题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针对课题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实践性的工作,使课题研究顺利推进,达到了课题初预定的目标。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具体分析在平时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2.大胆实践,优化朗读教学。(1)保证读书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我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朗读进行比赛等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3)、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用范读指导;有时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用引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齐读。

二、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只重表层的技巧,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或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篇7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兴趣,小学生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强化朗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注重教师范读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 他们善于模仿老师, 老师用自己的范读能将学生很快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将课文读得有感情。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后他们对狐狸的印象, 之后教师进行范读, 重点让学生听一听狐狸的话, 让他们想象:如果你是乌鸦会被感动吗?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经过教师的示范后, 学生都跃跃欲试, 想扮演这只狡猾的狐狸, 很多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 一点也亚于老师。这样的范读标杆立影, 使孩子有迹可循, 他们既扮演了角色, 又能借此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们对狐狸狡猾的特点印象深刻,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

教师的范读、领读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和朗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教给他们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 掌握好速度和停顿

学生刚开始进行朗读训练时, 常出现唱读的现象, 为纠正这一不良习惯, 我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划分出词和词组, 之后进行分节朗读, 朗读时让学生不拖长声, 并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适当调整语速, 告诉学生在朗读时应体现出节奏感, 有快有慢, 富于变化, 唱读的现象慢慢就会有所改观。

2. 把握好重音和不同的语调

一般来讲, 表现人物等动作的词语, 用作对比的词语、比喻的词语, 还有表达作者强烈感情或突出强调的地方都要重读, 有时为了突出某种意境或效果, 也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语调方面, 可让学生自己来判断, 教师用不同的语调来朗读相同的内容, 学生一下子就能判断出哪种语调更适合, 轮到他们自己读时, 自然就能很好地掌握语音、语调了。

3. 充分理解词意、句意

学习一篇文章要逐字逐句地深入分析, 反复揣摩, 进而透彻理解文章,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词意、句意, 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悲伤, 什么时候该快乐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变化, 才会在读的过程中将这些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4. 词断气连

在朗读时, 有些词与词之间要稍做短暂的停顿, 这个停顿是为了照顾词义的完整, 绝不是戛然而止, 那样会失去美感, 每次停都要将中间最后一个字的读音用气带出来, 缓慢地与下一个词连接, 如同写字中讲究的笔断意连, 不失语言整体之美感。

三注重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要让学生读出语感, 除教师要做好范读外, 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再现课文内容, 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 对提高学生的朗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小兴安岭的视频, 并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美丽的春天在欢快的音乐中流泻出盎然的春意, 小草偷偷地探出了头, 小鹿从我们的眼前从容走过;炎热的夏季到来了, 在缥渺、悠扬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 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葱绿、清凉、灿烂的夏日美景;秋天, 小兴安岭给予我们累累硕果;而当漫天雪花飞舞时, 白皑皑的雪山, 茫茫的雪野, 洁白的小路, 如缎的小河, 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孩子们就如进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 许多孩子情不自禁地、美美地读起来。此时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还可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竞赛, 进行练习。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想超越他人的成就感, 都不甘落后, 只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通过竞赛进行练习, 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竞赛的方式有很多, 可以师生间进行比赛, 学生间进行比赛, 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 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其语言能力。对表现好的, 教师要及时鼓励, 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 培养朗读兴趣, 增加读好的信心。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07-0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胆小害羞,无论教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眼神有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东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课文学完后都还是不能流利的朗读等等,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感觉出: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课堂书声琅琅,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

一、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试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篇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的去观察,自由的表达:两岸的树木长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多么高兴,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唧唧的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撑着竹排多么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读第二句“两案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则满是憧憬。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这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连下课了也不知道。在如教学《四季》和《小熊住山洞》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赏四季景色的时候,我陪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惊讶之中充分的享受。还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会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又如教学充满音乐感月童真的《小小的船》时,我选择了儿歌《小小的船》,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更充分的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如此种种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电教助情,培养学生表演朗读

1、电教助情,加强感悟。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就能把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欣赏、观察与想像结合起来,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2、以声传情,借乐声传心声。音乐语言是美妙的,也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又能令人陶醉而心驰神往。若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结合在一起,必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可借助课件,让学生观看丑小鸭受尽欺负的画面, 使学生对丑小鸭产生同情,然后配上一首低沉悲伤的音乐,再加上动情的朗读。孩子在非常专注地聆听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真,有几个女孩子眼睛都红了,他们已经被打动了,他们已经体会到丑小鸭的孤单与可怜,同时,一份对弱小关怀的情感却在他们的心中萌生了。正因为有了音乐,才能让朗读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让不大懂事的孩子得到了一次洗礼。音乐与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如此的相得益彰, 把作者的心与孩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3、表演朗读,激发情感。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生朗读能力 篇9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方案

海阳市留格庄镇第二小学 王玲

《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2010学小课题,2009年10月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了保证该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现制定研究方案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把‚读‛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书声朗朗‛的课堂也是屡见不鲜。‚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也成为了很多教师的共识。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课文细碎的分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他的作用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要以‚授人以渔‛的思想指导,适时有效的加以引导。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还学生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学校组织的听课情况来看,阅读教学中的‚读‛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读书的场面不断出现,却停留在‚高耗低效‛的层面上,朗读的量提高了,但质并没有保障,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机械的一遍一遍的读,学生的思维没有‚由文到情‛的体验过程,自然读书的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作为我们二年级语文组本学年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我认为朗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会读、乐读‛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力求读的形式多样,每次都有明确的要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赛读中培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行积极的体验。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文贵自得‛,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自己读懂,这比教师灌输的要记得牢,以演促读,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我们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重视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效性。

朗读的实效性的问题也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在备课的环节下功夫,使每一个环节的朗读更有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感情是朗读成功的关键。因此,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于情理之中传授知识,讲明道理,使其受到教育,做到以情传情,情理相融。这‚以情传情‛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流露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作品中的‚情‛融入 2 到学生的心田,达到‚感情共鸣‛。这样,朗读更能读出味,读出情来。

2.修正朗读弊病,打好朗读基本功。

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4.培养愿读,乐读的习惯。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二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5.多练读,少评价

朗读是传声的艺术,而非评价的艺术。它需营造的是一个以语言为凭借的声音场,从而感染学生的心灵。评价朗读比朗读的难度更高,因为评价不但要判断出某人读得好或不好,还要用语言表达出其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朗读点评能力好的学生,不但自身朗读水平要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强。一般情况下,学生连读好都有困难,又该怎样去评别人呢?可见让学生去评价读得怎样,不大符合学生实际,3 显得有些盲目。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而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怎么练读呢?就是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怎么分层次?总体上一是读准读熟练,二是读得自然、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多范读,学生多跟读。

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要练好朗读,最重要的是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这也是防止唱读的比较有效的办法。语音是‚口耳‛之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课文读得很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技能,学得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哪些地方特别需要跟读呢?难读的地方要多跟读(长句子、生字多的地方、拗口的地方);指导有感情朗读时,学生读不好时,要让其多跟读;学生朗读水平较差要让其多跟读。

6.提升学生的自主品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7.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

四、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研究的对象是留格二小二年级的小学生

2.研究的范围是二年级语文课的朗读能力培养

五、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我校二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现状,找到研究的根基,体现研究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课题组打算采用教师个案分析法和学生朗读能力测试法。对教师的朗读指导水平和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打算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调整。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为了了解我校二年级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和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状,找到研究的根基,体现研究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课题组打算首先对二年级教师朗读指导能力进行分析,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测试。同时查看《新课程标准》、《走进课程》等理论书籍,寻求理论支持。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动态,以寻求研究的原点。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计划,召开研究人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4月)

我们打算进行课例研讨、跟踪调查、集体备课、上观摩研讨课、寻求上级领导的指导等方式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朗读能力培养的思路和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的思路。

首先,我们要努力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主要由课题组领导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中学习、外出考察学习、自学等方式,能够比较深刻地了解、理解、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方法和发展的趋势。

其次,要进行广泛的课例研讨。我们要定好课题,集体研究,制定出朗读能力培养方案,并在班级实施,课后进行反思、对比、分析,进一步优化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获取信息。必要时准备寻求教研室教研员的指导,便于我们少走弯路,尽快获得成功。

我们还要经常性进行集体备课,深挖教材,了解学生,共同研讨。在每一个阶段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反思,写随笔,及时改进,使得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

(三)总结阶段(2010年5月)

研究的完善阶段,要对过程性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准备结题。

七、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王玲 负责方案的制定、报告的执笔、具体的实施 课题组成员:高淑凤 于丽霞 荣文琳负责具体实施

八、预期成果形式

本研究成果包括: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研究课、资料展示等。

上一篇:老顽童记叙文下一篇:城市管理执法案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