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作个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第 页 1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句子学提问,先找出献血前和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学生在学习时会提出,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艺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第 页 2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第 页 3

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第 页 4

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解放学生的口。《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是传统教学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说话、不做小动作,这就是好课堂。其实不然,它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像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并且要注重学生口头表

第 页 5

达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小学阶段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语文教学中的动手,要求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把字写对、写美观。在其它方面,动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学生实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实验。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分析 出可行性和优劣。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排除故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充分解放自己,自己能够自主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自主地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方向上前进。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

第 页 6

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

第 页 7

或幻灯片),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 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第 页 8

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

第 页 9

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③新寒《创新教育文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4月

④《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

第 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巧妙激疑问难, 诱发创造个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是智慧宝库的敲门砖。《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 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 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二、提倡自主学习, 促进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处于主导地位, 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 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创造和平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问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设问。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 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 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教学中, 提倡“童言无忌”, 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 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气氛中, 任想象驰骋, 任感情激荡, 任思路纵横, 多种想法涌动交汇, 自然会撞出创造的火花, 引发创新的潜质, 激发灵感。

总而言之, 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乐亭县中堡镇勒柳河小学) ●刘晓华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采用多种形式, 树立创造观念

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奥妙方面有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刊出班级墙报等方法, 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 从而使它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二、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视角,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魅力, 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探索地学习

这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 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促使学生进行探索地学习的先决条件是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切忌死灌硬输或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的思维。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而言, 在精神上,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时间上, 要留有余地, 让学生去思考, 质疑问题, 讨论争辩;在方法上, 要引而不发, 开拓学生思路, 使学生积极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四、大胆想象, 鼓励质疑

想象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所以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 努力创新。例如:学了《出师表》与《曹刿论战》之后, 同学们对曹刿及诸葛亮十分佩服, 他们想象此二人若穿越时空隧道而相见, 会有何表现?同学们摹拟他们的动作, 再加上几句幽默的文言, 绘声绘色的表演不正是创造力的再现吗?小说教学中, 我让学生发挥想象, 给小说续写结尾, 学生通过想象有了衣锦还乡的于勒;愚公的子孙后代不再挖山, 而成了环保协会的一员……可以说, 想象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 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信息, 学会应用知识和信息, 学会创造知识和信息, 那么, 我们的祖国才有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乐亭县中堡王庄乡初级中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过程, 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获得自主学习的方向

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 所以教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保持集中, 是达到目标的关键。若教师能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 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二、创设“竞争”情境, 激发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创新

创新教学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有利的发展。还能提高教师个人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此我有几点浅见。

一、课堂教学要和谐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鲜活形象,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像,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像,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注重语文学科同生活、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化阅读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学生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始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广阔无垠,语文教师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 一.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囿于权威的课本,不迷信于老师的定论,敢于发表自己 1 独到的见解,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与他人充分讨论、交流,逐渐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学生处于欢愉中,情绪高涨时,不断要求向上时,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使儿童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之《名人名言》,2004年第1~2期,第168页。)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但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而且产生展示自我的内动力,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从而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出现。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课始我就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请你们一边观光旅游,一边把看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好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好!”随即我展示课件,并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景物介绍。学生在亲切的话语和丰富的课件刺激下,产生了愉悦感,增强了创新意识,不但准确、快速地说出了这里有哪些物产,而且诸如“美如天堂”、“人间仙境”、“奇珍异宝”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脱口而出。因此,只有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放飞心灵、展示智慧的大舞台,才能孕育创新意识。

2.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形成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交流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说得真好!”、“能不能仔细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当一个同学的观点被老师肯定并得到表扬时,其他同学或从中有所启发,或有更新奇的想法迸发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生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展现,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文《雨点》时,让学生说说雨点还落在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干什么?结果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溜冰;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跳舞;有的说,雨点落在树林里,在树林里“沙沙”地唱歌„„一年级的孩子能说出这么多有新意的话,真是让我佩服!学生争着发言,而创新意识也在表达与交流中趋于形成。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大家都很注意语文课中的基本训练„„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7页。)因为只有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展开想象翅膀,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想象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可凭借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思考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首先,教师可在教材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许多课文里都有一定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狐狸与葡萄》一课时,针对课文中“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句话,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想象:狐狸想到了哪些方法去够葡萄呢?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他们便积极思考,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说狐狸用石头砸,有的说狐狸跳起来够,还有的说狐狸爬树去够„„孩子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其次,通过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很多课文的结尾处都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续编故事,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引导学生推测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回到老家,本本分分地过日子;有的说南郭先生江山不改,又跑到其他国家,靠蒙骗过日子;也有学生说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了吹竽的好本领,又回到齐国吹 4 竽,并得到了君王的赞赏„„学生在思考时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新观点,思维的变通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教材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诱发学生想象,也可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来激励学生想象。总之,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供学生想象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鲁宾斯坦曾说:“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1946年,莫斯科,第347页。)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调动其积极性,打开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对学生的质疑要有满意的回应,不能敷衍了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儿童放出好奇的眼光来问:‘这东西为什么这样子呢?’我们偶尔不大起劲,便随口回答说:‘这东西自然是这样的。’我们以为这句话并没有违背什么什么科的意思„„但是试一细想,这些随便倾吐的话多少 5 没有理性,多少缺乏情感啊!”(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0页。)叶老这句话便要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只有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才可能有质疑的兴趣,才可能养成质疑的习惯,才可能逐渐形成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释疑。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来解决。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决。其间,教师可适当点拨,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青布幔子’是绿色的幔子吗?”其他同学也都一脸疑惑,有的说可能是蓝色的幔子,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因为蓝色幔子从外面能看到人影,可能会泄露军机,正当同学们不知如何解决时,我笑着说:“同学们肯动脑筋思考很好,其实‘青布幔子’是黑色的幔子。通过查词典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适当点拨,随机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学生可逐渐养成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应采取填鸭式教学,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创造的机会。

多角度思考可以是反向思考,敢于对传统的,习惯的进行挑战。如教学《草船借箭》,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没有雾怎么办?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要他做的一切都告诉给周瑜,周瑜又会怎样做?通过反向思考,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诸葛亮知晓天文,了解人事,神机妙算。多角度思考也可以是横向思考,即教给学生能够从一事物展开对他事物的联想。如教学一年级课文《家》,可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蓝天是白云的家。__是__的家。__是__的家。多角度思考还可以是纵向思考,即循着问题直接指向思考。如学完《将和相》,可让学生品评这个历史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可侧重从廉颇来评,也可侧重从蔺相如来评,还可以通过比较来综合地评。三.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标准》中这段阅读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闪现创造的光芒。1.倡导个性化阅读方式。

学生因各人的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便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能有所创新。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音乐天才”选择了唱歌,“表演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方式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2.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

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理解,激励学生发表独创的见解,珍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性化阅读中的创造潜能。如教学《守株待兔》时,一个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敢于反向思维,大胆探索,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当然,学生的个性体验中难免有一些局限性,这时,教师也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四.课堂延伸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各种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

1.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我们应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联系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惊弓之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犹如“惊弓之鸟”一样的人或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纷纷举手,有一个学生说:“我家小妹刚学会走路时,有一天不小心跌倒跌疼了,之后她就不敢走路。”还有一个学生说:“‘惊弓之鸟’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意思差不多。”又如教学低年级课文《草原的早晨》,课文中有“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如果我按词语本身的意思解释,学生可能越听越糊涂,这时,我便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有的说,大海无边无际;有的说,田野无边无际;有的说,大森林无边无际„„通过这样一说,学生们都能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了,而且孩子们说的过程本身便是学生创造的过程。

2.阅读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整合。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僵硬的学科框架,注意同其他学科相整合,在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克隆之谜》时,可将科学、社会等常识科中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 9 好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又如教学描写“春天”的课文时,可以沟通语文学科同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力。五.培养创新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创新能力应立足于语文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应将语文基础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辩证地统一起来,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的教学之中。要让学生多背诵一些诗文和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如果脱离语文基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无助于打好语文基础,而且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创新能力应重视思想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切不可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都对其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说自己非常佩服白骨精,因为他肯动脑筋,多思考,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自己以后要向白骨精学习。此时在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时应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肯动脑筋,多思考固然重要,但白骨精三番五次地变形,只是为了骗得他人信任从而加害于人,他是邪恶的化身,所 10 以我们千万不能向他学习。我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值得珍视,但需要价值引导,必要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不竭动力

美术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它的本质在于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唤醒少儿对艺术的兴趣感受生活,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其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的热情,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同时,作为新式理念教育下的教师要主动引导和培养他们淳朴自然的表现,大胆创造的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现代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的展示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又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1、欣赏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由于小学生对同龄人的画感到亲切,可以消除他们对创作的畏惧感,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开拓视野。

2、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愿望。常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画画,对于优秀作品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他学生对画画的兴趣。

3、针对儿童喜欢讲故事的特点,在绘画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所画内容编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教师自己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在于创造,教师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尊重他们的创造成果,使之自由发挥,保持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

一切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时,都需要灵感,而想象与幻想则是迸发灵感的原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及创作欲望,就得鼓励学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生画一幅《未来的学校》时,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可是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总有一天地球会承受不了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画自己喜爱的玩具。有个小朋友把大熊猫画成了蓝色,其他孩子看了都偷偷的笑,因为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黑白色的。于是我把这个学生的本子举起来。向全班展示后,问:“你们觉得他画的大熊猫可爱不可爱”?然后又说:“只要是我们喜欢的颜色都可以用到绘画中来”。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结果,这堂课交上来的作业颜色特别丰富。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积极正确引导

教师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绘画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和操作。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围绕生活情节,观察人物的形态,动作和思想感情色彩,为绘画创作作铺垫。

2、教师在学生的构思阶段要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开阔他们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思路去帮助他们,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

3、构想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画,然后再在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来,在画的时候,对造型、设色等问题上要进一步指导,使构图完美,意境充实。

总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和各种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方面地推进人文素质的发展。

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北京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

提要: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是创造美的唯一源泉,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儿童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都是在室内进行的,由于缺少生活,没有“心”的参与,学生的绘画结果呈现出模式化、固定化的特点,缺少创新,没有个性。如果转变下环境,让学会们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开拓其思维。例如,有次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我最感兴趣的活动》, 结果收上来一看,学生们画的都是一些陈旧的题材,他们实在想象不出有趣的事情。这也因为他们跟大自然太少零距离接触了,环境让他们的童年色彩平淡,不再多姿多彩。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多去接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还是上次的命题画,这次,我让学生走出去, 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他们很放松自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活动。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经过引导,一幅幅个性色彩鲜明的图画跃然纸上。在儿童绘画创新过程中,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展创新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思维,让他们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创新,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掌握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使绘画活动转变为儿童内心需要的显现。“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这是儿童绘画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从生活出发,让他们的绘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真正充满童真童趣的创新性作品,使其创新才情得以展现。这是培养儿童绘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用心品位生活,激发创新能力

走进生活,用心品位生活,还得学会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这犹如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带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 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应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使整个观察过程围绕着预定的目的进行,这样的观察才能持久、有效。先得学会“看”,然后才是 “画”,你能看出多少东西,就能画出多少东西,你能看得深入,就能画得生动。由观察而产生理解,由理解而产生联想,由联想而产生创造,这样必能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指导儿童画一盆花时,如果老师不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孩子们往往会得出笼统的印象,画面必然会粗略。这时,教师可以和他们共同商量观察的内容和顺序,如花盆的形状、颜色、质地、花叶,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等。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他们遵循观察目的, 细心观察,就能够大致把看到的事物画下来。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进行联想添画花盆背景,从而使画面内容变得丰富,不至于单调、乏味。当然,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乐意观察、主动观察。在一定观察方法的指导下,促进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不把观察的结果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观察也只是徒具形式罢了,因此,还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观察结果表现出来,允许他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地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与原物不相像,老师也要大胆鼓励。没有尝试,创新就无从谈起。这种尝试是儿童拥有自己个性的一个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他们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的创作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给与学生尝试的机会,最大程度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流露。这样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巧的帆船》的绘画指导课上,我首先指导孩子们观察帆船的结构, 一般说来,帆船分为船体部分和船帆部分。现实生活中的船体形状是长条形的,船头有点尖。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让他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这种形状,把船体画得更好玩些。如画成西瓜的形状啊,画成鱼的形状啊,飞鸟的形状啊,或者你喜欢物体的形状等。试一试, 这种在观察后的自由随意画出来的帆船就更有新意,学生一定会设计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美妙帆船来。

三、教师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

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感到乏味,兴趣减退。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寓教于乐”,在儿童与美术创新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和新奇中表现心灵,提高思维的创新性和敏锐性。就像流淌的河水一样,因为流动变化而灵动、 秀丽。对儿童绘画创新能力提高而言,亦是如此。创新教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都是可以采用的。当然,多变的教学形式并非只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因为他们是主体。应设法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儿童的创新兴趣。如将故事与绘画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推理多种结局,并就自己的推理进行绘画构思。例如,我在教《帽子回来了》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小猪的故事,引导学生听完故事后设想多种结局,有的学生回答是长颈鹿先生帮忙,有的说是小鸟用嘴衔下来,有的讲是大象用长鼻子勾下来。学生设计的结局各异,此时老师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思路,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音乐熏陶,激活想象,音乐能激发儿童无限的遐想和创造。在想象画《我想飞》教学中,我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突然间有着一双美丽的翅膀,我飞过碧绿的草地、飞进苍翠的林间,飞过———你们还会飞到哪儿?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长出翅膀可以飞以外,还可以怎样飞? 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 有的说: “是仙女带他们飞。”有的说: “是在鸟儿的翅膀上飞翔。”在美妙音乐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想象如同真的插上翅膀一样在空中飞翔,一幅幅有创新的图画从孩子们的笔端涌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用猜谜、童谣、游戏、试验等方法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如在绘画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有趣而丰富的课件以及制作材料等,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空间。如引导孩子用废品废蛋壳、旧挂历、纸盒等制作剪贴画,用木板、旧毛线、水粉颜料制作版画等,都能使儿童受到启发并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众总所知,创新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营造出公平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同时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既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说“不”,而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积极提问,教师积极应答,养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问疑难,勇于创新

学生生性好强,求知欲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充满想象力。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提前制作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并使之越烧越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励学生对问题更高的探索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对比实验,再灵活应用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可得到培养。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学生身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潜能,只要给以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就可能得到更健康、更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索研究,去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多制造几个有趣的问题,学生纷纷积极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在学习课文时,要段段、句句的分析课文的内容与意义,每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要有目标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大素质教育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研究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课改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知识基础

法国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新东西。”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小学语文《詹天佑》一文中,在教学开凿隧道一段时要想让学生想出提高开凿速度的方法,培养其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懂原文,以归纳、比较詹天佑的开凿方法为前提,反之则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氛围

创设民主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心灵对话、平等交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师爱,在师爱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独特想法决不能进行批评和挑剔,要积极鼓励,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学生获得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获得宽松的思维和想像的空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充满信心,相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成功最终属于我”。创设一种敢于开口,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争辩,敢于标新立异的开放型学习环境。

三、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其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转化角色,相信学生潜在的独立性,教给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引导学生建构有用的知识。例如: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学会怎样读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他们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合作学习的完成依附于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感,要求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辅导以及相互合作。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共栖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内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相互请教,学生们不仅沉浸在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知识得到扩大的喜悦中,也表现出了对其他成员的欣赏和理解。

探究学习,指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宽松的环境,要做到不“越位”,始终充当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要记下那些有价值的发现,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赤壁之战”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探究。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说是曹操骄傲、轻敌;有的说是周瑜和黄盖官兵一致、上下一心;还有同学说曹操发动了一场非正义战争,所以必败,等等。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撞击出了创新的火花。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在人的创新能力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1]既然非智力因素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呢?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有责任予以激发、培养和保护,使之形成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意设计诸如悬念式导语、故事式导读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仅做到这一点远远不够,还必须激发学生认真工整写字的兴趣、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写日记作文的兴趣等。这些兴趣的激发应借助于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设选修课程、举办各种展览竞赛等途径来进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加强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和毅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周密的学习计划,既要有中长期的学期计划,又要有短期的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具体到天计划。计划中要有具体适量的任务和明确的奖惩措施,一天一小结,一周一兑现。开始时制定的计划要小目标、多梯度,让其顺利地实现其目标,以逐步培养学生坚持学习的毅力。

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专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素材灵活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创新,这既包括观念的创新,也包括具体教学行为的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上先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能力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学生的许多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校里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和指导的。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把学生作为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填压式的,使学生形成的知识和能力也只是一种眼光内向,面向书本,面向已知的狭隘的纵向的能力。在当今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的着力点必须由单向的文化传承转移到激发创新上来。而实现这一转移的根本在教师,因为教师是直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教师的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动态性、个体性、情感性。

1.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的实质。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

2.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知己知彼,了解学生的识认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其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新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3.巧妙设计教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参与操作,玩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2.参与讨论、发现、激活创造思维。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如教学“年、月、日”时,笔者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提出:“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也有的问:“我在听天气预报时,经常听到上旬、中旬和下旬,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听讲,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3.参与猜想,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又叫猜想,是一种整体、粗线条的、跃进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对事物直接感知,整体把握,通过一阵紧张思考,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找到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1 转变观念,放开眼界,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这一点很重要。老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要具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意识。课改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最适合学生、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效能。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学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实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到处是成功的光环,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是很平常的,甚至一年也只有一点小小的起色,就这一点起色,教师也要付出很大的心血。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今天搞实验了,过几天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没什么成绩,就是实验不成功,领导不满意,家长不理解。其实,这是因为大家不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结果“神化”,期望值过高,造成很多搞实验的教师盲目追求实验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真正能力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放宽眼界,放开手脚,放开思想上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还要有一种高尚的教育境界,要能够承受默默无闻的奉献,在没有光环的日子里要能耐得住那份寂寞。

2 注重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语文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在教学中,我大胆丢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减掉那些不必要的课外练习,把一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练习到位,让90%的学生在课上能消化,并且都有机会参与到我们的学习活动中来。课外时间主要布置阅读课文,这是阅读学习最基本的一点,然后逐渐加量。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质量好的课外书,阅读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是“品味三分语,感悟十分意”。同学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优美,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体会到文中的感情,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以,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布置一些实践任务,比如学习《爬山虎》一课,我先让他们到学校后院观察爬山虎的样子。学生亲自考察以后,就会把看到的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对于那些优美的语言和段落既能感受深切,又能牢牢记住。有时正在上语文课,外面天气突变,同学们对外面的景象感到惊讶或感兴趣,我就会改变教学计划,停止上课,让同学站到窗前或者到操场去看“下大雪了”、“下黄土了”、“刮台风了”,同学们亲自看到或感受到这百年不遇的奇特景象,留下深刻印象,虽然当时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是在后来的阅读学习和作文写作中有时会派上大用场。比如同学们观察过“下黄土”的场面,有了切身的体会,在两年后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同学自然想起了这个场面,并由此引发环保的思考与讨论,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同年,我班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有关环保的作文在市举办的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而这些收获都意外地来自于那次看“下黄土”的语文课。每年春天,我还带领同学去放风筝,到郊外踏青等,这些活动都和我们后来学习的课文和写作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那些没法儿实地考察的内容,我就让同学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资料,课前汇报,然后再学习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查找的资料、背景谈出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给予积极鼓励,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使文章中美好的情感推向高潮,一堂课结束,学生常常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语文课的外延也是生活的外延。阅读教学除了课上教学,实践活动也很重要。我在班级组织设定“小编辑”活动。三年级时,由于学生年级比较低,实践能力也相对比较低,我就在班级开通了“百事通”小信箱,由学生自由投稿,要求内容健康,形式不限。一个月开箱一次,由编辑小组的同学选稿编辑,制成小报,展示在教室前面,每月一期的《百事通》小报,内容丰富、精彩,同学的心里话也通过小报传达到每个同学和老师心里,同学每次对小报内容都津津乐道,兴趣盎然。我看到,在一张张洋溢着欢快的笑脸背后,流露出的是对自己这个团体所创造出的果实的自豪和成功的满足……后来一月一期的期刊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同学的强烈呼声下,改为两周一期,一周一期。到了四年级,干脆取消了“百事通”小信箱,由同学自己动手搜集材料,独立编辑小报。现在,班级的每个同学都能自己动手编辑小报,每个月同学们都能根据这个月的特点编出各具特色的小报。比如:以“庆六一”、“庆祝教师节”、“纪念九一八”“庆十一”、“新学期畅想”等内容的小报,同学都赋予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于小报之中。

俗话说:“滴水穿石”,通过这一点一滴的训练,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能力长进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我惊喜地对同学说:“老师发现你们越来越具有人格魅力了!”

3 体现个性,允许差异

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

语文教学已不可抗拒地面临这个时代。纵观语文教改的曲折历程,我们在教学中压抑了语文的个性,堵塞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呼唤语文教育的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让语文教学呈现盎然生机。

每个学生也有自己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上,我认为发挥教师个性也好,发掘教材个性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羁绊,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自由发展,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放出眼光”来接收多元化,破除我们现在被包裹着的“独头茧”。

其次,发展学生个性,还要承认差别、重视差别、允许差别,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看问题。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能力、气质、修养不同,所以他们所达到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幼儿园中二学期教研计划下一篇:世界环境日作文: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