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几年来,对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呈现着不断提升的态势,无论是各阶段的一线历史教师还是历史学科的相关研究人员都在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献计献策,可以说总体上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是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和前进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课堂教学关于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

摘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效”“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历史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性的教学?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已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 感性 计划

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采用最优化的手段,使用最简捷的方法,利用最节约的资源,完成了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就是“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展示教学魅力的舞台,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思维和师生情感对话的阵地。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为:老师教,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讲台上的老师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台下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酣然入睡,课堂教学的效率可谓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从事过中学历史教学的老师对此都深有体会。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尴尬的课堂气氛呢?归根结底,其根源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越俎代庖了,把本该有学生做的事情完全代劳了,把属于学生支配的时间抢走了,日久天长,积重难返。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明显的暴露出来,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第二,以教师为本位。第三,以教案为本位。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了。

二、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先要抓好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脱离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教育的弊端时,就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书本知识,“把历史教育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走极端倾向的认识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正确的路是,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2.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传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三、采用感性化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采用感性化手段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运用生动化语言

生动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观历史场面,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的材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现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并配之以语气,语调与节奏的变化,尽力创造出一种历史的意境和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

教师需要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第一,教师选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第二,集中时间,进行人物专题学习,可以先以校本教学,学生选修的的方式进行,再有选择性地推广。第三,历史学习中常能产生时世变迁、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学生们会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感慨人物的命运,体会其情感,都有助于我们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绎,我们可以假想编剧、假想导演、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人物非常集中,很适合选场景排演历史剧。通过让人物鲜活起来这一途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关注人物命運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制定计划,做到成竹在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计划,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导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必要步骤,是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别看它只是一张纸或一个表,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每学期开学初,对照学校的校历,预测好本学期的教学时间,找准本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编制出详细的导学计划。只有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五、改“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通常说,教案是老师上课的讲稿,那么学案又是怎么回事呢?学案就是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编写的预习自学方案。教案侧重的是教,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学案侧重的是学,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

学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习方法、巩固提高等。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教师讲得越多,似乎学生就能学得越多,但是实际教学的效果恰恰是事倍功半。学案教学变教学为导学,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到哪种课型采用什么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没有一定的规章,全靠教师自己去领会、去感悟、去探索、去实践,这正是教学艺术的奥妙之所在。任鹏杰先生说,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就是“服务人生”,这是从根本上追问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民族、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精神,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侯永玲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几年来,对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呈现着不断提升的态势,无论是各阶段的一线历史教师还是历史学科的相关研究人员都在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献计献策,可以说总体上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是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和前进的。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在坚持初中历史不断发展的大方向上,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还看,还是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和教学瑕疵是需要调整和纠正的,而本文就将以这些课堂教学细节为切入点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共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探索;学生主体

为了能够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取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教学调整的思路来进行。依据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对细节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细节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达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來进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艳.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研究——以初中历史课《秦王扫六合》为例[D].鲁东大学,2016

[2]黄翔.以生为本找好切入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6(08)

[3]丁于彤,杨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路径——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0)

作者:俞琼仙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积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观点,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应试思想明显,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差等多种现象。当前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用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内在潜力,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而翻轉课堂教学模式恰好能够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需求,除了在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上有积极效果,还能使“教”“学”流程发生重组。为此,本文首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重点探究初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初中历史;翻转课堂;应用可行性;构建;策略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历年来,初中历史都存在“多背多得分”的教学误区,不管是学生还是学科教师都十分看重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背诵,认为这样可以取得好的分数。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历史考试的题目都侧重于对学生记忆的查考,但是在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下,初中历史考核内容对学生历史素养能力的要求越发明显,包括对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有所提升。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和课堂表现的机会,这对学生历史素养能力的提升有显著效果,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自教育部门颁布了有关2010-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内容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传统刻板的初中历史课堂很难满足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需求,为此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重要。而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之上,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个体学习、线上学习、小组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还能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其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对历史事件、人物、线索、史料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得以丰厚,能打造出学生独有的竞争力。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中的构建,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有着深刻影响。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硬件设备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家庭都有配备电脑,并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电脑进行熟练的操作,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历史学习。但是初中生自我管控能力相对较弱,让其主动搜寻历史资料进行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硬件设备无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有硬件设备的支持,还能对其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如,课前教师将相关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前置学习,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进行在线观看,还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众多硬件设备的支持,所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初中历史教材结构适合翻转课堂的实施

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改版,现在所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具有非常明显的主题性和单元性,并且每个单元的中心都十分明确,历史脉络感也较为强烈,这说明初中历史教材越来越看重学生对历史体系的把握和构建,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这对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成具有深刻意义。

综上,无论是历史课程的结构,还是学生自身的信息操作能力,以及家庭硬件设备的具备,这些都支撑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所以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以及高效性。

三、初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笔者将从两个部分来实现初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内容如下:

(一)课下知识传授阶段

1.充分备课

备课是决定教学好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绝不能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所以想要实现翻转课堂的构建,在之前教师必须要做足备课,确保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从而促进翻转课堂的高效开展。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不光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还需要对教学视频、导学案、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充分考量和设计。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目标:准确阅读“中国原始人遗址的分布图”;了解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通过教材、史料收获相应的知识内容,通过以上三个目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视频时,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并且要对视频的时间进行严格把控,不能过长,可以将视频分为5分组左右的小段内容;也不能过短,要尽量确保一个知识点的完成性。同时,视频还要兼具主题突出、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本节内容可以将视频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段介绍原始人类的主要遗址,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二段为北京人演进过程的视频,讲述北京人的特征。之后,教师将制作好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并要求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查看,促使学生对本节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初步认识和记忆。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教师需要设计与视频相关的测试题目:原始人类遗址一共有多少个?都分布在哪些区域;从北京人的外部特征来看,其明明更像猿类,为什么却要称之为“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以此完成整个备课过程。

2.自学过程

在没有教师监督的课下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主学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课下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学生要主动利用课下时间,对教师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的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视频的进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另外,在看完视频之后,如有疑问,要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也可以同其他学生进行线上沟通,通过合作共同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再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教师提前上传好的测试题目,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前置学习。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有利于初中历史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让学生获得自主思考、学习、总结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在能力。

(二)课上知识传授过程

1.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前面充分的课前学习,学生对原始人类的遗址,以及北京人的演进过程、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在测试题的驱动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惑,确保学生无问题遗留,这样对今后历史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利。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功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先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首先,让小组成员先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列举出来,其他成员进行解疑,以此解决一部分简单的问题;然后,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小组成员单靠个人能力无法有效的进行解答,这时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之后,教师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为学生设计另外的探究任务,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强化。具体的探究内容如下:第一,假如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应该如何度过呢?该探究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北京人生活特点和进化过程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这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第二,自行搜寻远古人类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处理,谈一谈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性等等,以此锻炼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和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探究任务进行知识的传授,比教师直接列出记忆知识点,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进步。

2.展示探究成果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都需要选取一部分学生和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首先,教师要对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肯定,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使用的探究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优点和值得保留的学习方式有所认识和体会,能让学生将长处继续延续。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展示成果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利用PPT为学生出示问题:有人说北京人更像猿人,但是为什么要称之为北京人?通过本节知识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加深學生对远古人类特征的把握,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价值。

3.及时反馈评价

在翻转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过程进行定性评价。并且教师也能通过课堂评价收获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的状态和了解有所把握,进而实现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因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反馈评价,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的动态信息。首先,通过学生完成预习测试题的情况,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这样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区分,有利于今后分层教学的开展。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配合程度、贡献程度等多个指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对学生今后的参与积极性有显著的提升效果。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的实现能够促使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发生变革,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形式发生转变。但是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需要教师拥有高度的育人责任感,还要能够准确的对其进行构造。为此,本文从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构建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晴.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为例[J].现代交际,2019(02):150-151.

[2]石晶晶.探究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26):62-63.

[3]陈永燕.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32.

[4]陈子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6(32):277-278.

作者:王光辉

上一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论文下一篇:国庆长假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