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共12篇)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1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倪延彤

(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新课程要求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这三维教学目标,在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条件下,一线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是频率最高、最普遍、最常见的。因为通过文字材料的解读,可以让学生感知历史,增长知识,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课堂文字材料的运用都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呢?笔者在自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和几次教研活动中,发现历史课堂教学中文字材料的运用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文字材料堆砌

如有些公开课一节课运用十几段文字材料,还不包括其他的图片资料。过多的文字材料,使整节课单调,没有动感,并且这些材料固然能揭示历史现象说明问题,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只有45分钟。要让学生在短短45分钟内读懂这些材料,还要展开其他的课堂活动,可想而知,这些材料只能作为课堂的“装饰材料”,在教师鼠标的控制下,一闪而过。教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不能真正运用好这些材料,学生也不可能真正读懂、理解这些材料。所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走过场罢了。

二、用一段材料能解决的问题,而使用过多的材料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相似之处,但其实不一样。前一个问题是针对整节课而言,这个问题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细节而言。如,笔者听过某位教师讲授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内容,在分析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中的“灭洋”指的是什么“洋”时,分别用了三段材料来指出这个“洋”是指洋人、洋教、洋货。在这一环节上,完全可以将这三段材料放在一起。在大屏幕上一放,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这里,虽然用到了材料,但是繁多的材料不仅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三、不充分利用材料

记得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师为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尼克松回忆录中的材料“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然后问学生这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说来学习这节内容。其实,还可以再设问,如“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不是为导入而导入。同样很多老师会在课堂结束时引用一段文字材料,可能这些材料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回味,而不是单纯地结束一节课。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历史文字材料呢?

首先,有效运用材料,在精而不在多。至少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应是有用的,而不是摆设的,所以要避免课堂教学中材料的堆砌,只要用一段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使用一段材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对材料仔细解读、挑选。尤其避免随便下载网上的课件后,把所有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剪切在一起。

其次,所运用的材料应是有效的,是真实的、可靠的、准确的。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经验教训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可靠的史实,这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此教师在寻找材料,围绕材料设问的同时,不可放松对材料可靠性的把握,对材料的准确理解。

再次,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尤其要避免在学生理解材料时教师家长制的“包办”作风――教师读材料,分析材料,回答材料问题。看似材料丰富,课堂气氛热烈,但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思维,使历史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再多、再广、再精彩的材料,也只是轻舟在水面飘过,当时只荡起了几圈涟漪,完成了语言信息的简单传递,一段时间过后水面就了无痕迹,结果教学目标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实施。

躯体睡着了血液还醒着,历史睡着了时间还醒着。在教学课堂里,材料睡着了而教师还醒着。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历史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文字材料,这一问题还值得我们思考。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设计讨论命题,并进行课前准备,以此来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要匠心独具,结合现实,联系高考命题考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1.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

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2. 注意命题的横向联系。

如“明朝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而几乎同一时期的英国成立了责任内阁制,这两种内阁的职责是否相同?作用是否一致?”这样做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形成一个横向的联系。

3. 加强命题知识的纵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要是适合国情的体制就是合适的体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4. 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在分析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英运动;清政府上下对于鸦片战争的态度;专家眼中的鸦片战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真正去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只告诉他们一个答案。当材料展示的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在讨论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这样的“课堂讨论”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事半功倍的。

三、课堂讨论的弊端

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3

一、掌握课本知识

1.摸索习得科学知识的捷径。知识获得的快捷、稳定,是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理解、记忆方法,摸索其规律,利用个体有效处理知识信息的办法,试探记忆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更多的是要学生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经常举一反三,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与同学、师长相互交流、摸索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知识习得方法。

2.基础是摸索的前提。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琐碎复杂,如果死记硬背会比较困难。尝试一些学习技巧,如化繁为简、将点连线,线线交叉等,如此利用跳跃性思维能力,舍弃字字句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学习不会感觉疲惫,这样,终身学习才能实现。

3.全面掌握。貌似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一定存在着或此非彼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把看似单个的历史知识通过个体努力将之归纳到某一知识体系中,充实知识系统。

二、深挖教材

1.捕捉教材内容的潜台词。教材各部分内容的文字、图片资料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历史教学内容,我们要学会公安人员破案的能力,学会从简单的表象中寻找我们需要的一些表象外的证据———潜台词。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看似学的是这个内容,事实上我们同时纵横联系学习了其他的科学知识。在教与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对所谓潜台词的深挖和联系,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正迁移。

2.善于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横向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或不同方面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纵向上,可寻找同一专题不同时期历史相关内容进而对此加以综合,以提高归纳能力。

3.摸索对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技巧。对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互相有意识渗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可行办法。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有意识将之与其他学科中与之有某种联系的知识进行对比,以达到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之目的。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答试题。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解答考题的技巧、成功率高成为学生学习的要命稻草,而对各种类型试题进行练习,目的就是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通过练习、讲评的有机配合,可使学生提高应试的能力。

2.前车之鉴,后车之辙。读史的目的在于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把握未来。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当今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加深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以历史的经验客观地分析和理解个人人生道路上的得失,以及时调整人生价值取向。

四、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

1.学生设计试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设计月考、期中考试试题,并选用较好的、不改动的启用,这样能很好的加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可以掀起大面积创造性学习的热潮,达到师者之目的,不亦乐乎。

2.尝试书写探究性论文(不考虑所谓的质量高低)。请学生将其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历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以必要的文字润色,形成探究性论文,既可以当做学习中的日记用,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积累素材,以求将来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4

镇海区骆驼中学陈孟

我省现行试用的初中《社会》教材第三、四册系历史内容,供初中二年级学生使用。该内容覆盖面广,囊括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纷繁复杂,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充分利用课本目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目录中包含着整部教材的编排体系。只要看一看目录,便能很快了解我们《社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整个内容以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为纵向线索进行叙述。又把这条纵向的连续的线索分割成段,按一定的标志分成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纵观目录,又发现在这条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纵向主动脉中,又不可或缺地穿插了若干条横向枝脉。如在奴隶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中,教材不仅介绍了古代中国奴隶制国家,而且还叙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等奴隶制国家的概况。由此可见,编者动用了几条简单明了的纵横线条统领着错综复杂的人类历史。

其次,目录还蕴含着一些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用意和宗旨。例如,教材在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前的我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后,特意安排了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流、优良传统等章节,介绍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程。其用意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感受中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四大发明、雄伟建筑等。又如,编者在目录中安排“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十七章)”这一章中涉及四次战争,一次瓜分狂潮;“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十八章)”中涉及到中国人民进行的四次英勇斗争。其用意很明显是使我们了解整个中国近代史,资本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中国人民又是怎样进行艰苦抗争和探索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不屈,增强了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由此可见,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把握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使用目录进行学习、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引导学生理解目录。

厚厚的一本书,内容十分复杂,知识点成百上千。如果单纯让学

生逐字逐句地记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极易混淆,特别是众多的年

代。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把书前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理解目录,就好比有了根“缰绳”掌握在手中,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知识点,都

能有其根源,有其归宿。这样便能提纲挚领,统领全局,把厚厚的一

本历史书读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取“层层削皮,块块消化”的方法。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包括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而奴隶社会里又包含夏、商、西周、春秋等朝代,每一朝代里又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容;在教材编排上,每一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下又分成若干“目”;每个“目”下又有

许多分散的知识点。这样,一层一层削皮,一块一块消化,就会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使用目录。理解了目录还不够,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使用目录,从而掌握历

史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时刻与遗忘作斗争。根据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因此,对

刚学过的内容,复习的间隔时间要短。在学了新的内容的当天,引导

学生及时按每“节”中的“目”来复习,牢牢掌握每个所要求的知识

点;在单元练习前引导学生以“节”为主干,“目”为侧枝进行复习;在期未总复习时,引导学生以“章”为主干,“节”为侧枝进行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加深加宽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其综合分析

能力,加强对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分析。在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

综合练习题,如“列举出我国封建时代统治比较清明的五个时期的名

称。”可根据目录回忆出:西汉时的“文景之治”、东汉时的“光武中

兴”、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及唐玄宗统

治前期的“开元盛世”。又如“列举出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在我国发

动的四次事变。”可根据“节”、“目”回忆出:1931年的“九一八”

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和“八

一三”事变。目录概括性强、线索性强,因此,在总复习阶段使用目录,能对那些跨度较大的综合题加深记忆。同时,在这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以目录为纲,回忆书本内容,查漏补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

间,又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则,从心理学来讲,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很容易导致遗忘,如

果我们利用目录来复习,就能够有效地排除这两个干扰,提高记忆效果。

三.引导学生根据目录掌握重点。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内容有详有略,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这些其实也体现在目录中。例如,从《社会》第三、第四册目录中可以看出,介绍中国史章节多于世界史,而且在整两册教材中所占页数也明显多于介绍世界史的所占页数,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中国史上。又如,通过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目录可以看出,教材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内容叙述简略,而介绍封建社会的内容却占有较多篇幅,编者把整个封建社会划分成五个阶段: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不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繁荣时期——隋唐;继续发展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衰落时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所以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应放在封建社会。而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且朝代的长短也不同,所以对朝代的叙述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这能通过教材章节中的“目”反映出来。如在第五章“中国的封建社会”之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中,介绍了“战国、秦、西汉、东汉”四个朝代,其中介绍战国、东汉的各占一目,而秦和西汉则占有较多的“目”,显然,这一节的重点就在秦和西汉这两个朝代上。在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重点则放在唐朝,因为唐朝所占的篇目明显多于隋朝。

引导学生去审视目录,把握重点,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深化理解,更能有效地防止学生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好这一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引导学生根据目录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我们在平时一章一节一目的学习中,往往不会想到目录能体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学完一个阶段,打开目录去审视细察,就会发现目录提示出了历史发展规律。以第五章“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例,通过目录能明显地看出:封建社会在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而后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之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接着宋元时期虽继续繁荣,但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也挽救不了它的衰落的命运,封建社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5

我校从去年以来,一直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使用自己编写的导学案,一来二去我有了自己的看法,想借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一下,望大家笑纳。

我觉得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就如一个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给他,过了没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给他,如此反复,他始终不会找水喝,……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时候就教会他怎样自己去找水喝喝,他便学会了找水这一技能,也就不用你去为他找水喝了。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如今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好方法。

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劳累了。所以要从自己所教年级的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才是是比较实用的。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新新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太难。复习课,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及运用能力。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围绕课时重难点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好题,这是导学案的精华。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点到线到面再到网的认识。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为了地让学生对课所学知识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考试的考点,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导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我试过这样做,每堂课下与上课铃之间大约有2-3分钟,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时间段,我领着学生读课文,至少能读一大段,组织好的话,都能读上近三分之】然后巩固记忆(5分钟),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5分钟要成绩。而且,不让学生记忆也是不行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提炼记忆。没有识记基础的思维,就象空中楼阁。所以,这5分钟是不能舍弃的。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那就是学生们的小组展示。(合作探究中把知识转换成问题,有小组所有成员来共同完成)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有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该讲就要讲,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而言其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基础-----这一教学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5分钟)最后巩固提升(10分钟左右)设计一些练习题,附在导学案的后面,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分为两部分:一是必做题,这部分题都是基础知识运用。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二是选做题,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进行筛选后得出。要针对本节课复习重点,以求达到即时巩固的目的。选题时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试题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前一学期期末复习课来说,我采用学案导学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而对于新授课来说则应注重基础、注重规范、注重技能。总之,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使用导学案教学时间不长,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是想与大家共同商讨,更好服务与教学。

野川中学论文》

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6

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者:吴贵忠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3期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师实施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即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啊?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力求一课一得。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不应奢望在一堂课里头去灌输很多知识,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十个指头是按不住十个跳蚤的。

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实施教学时应采取启发式,废止满堂灌,充分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让“教是为了不教”逐渐变成现实。

三、必须认真备课和制作课件,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仅凭熟悉教材是不够的。课前必须花时间去查阅与教材相匹配的翔实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在40分钟里头,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课堂活跃之目的。

四、必须精心设计和认真进行板书。板书的内容是一堂课的精髓,便于学生复述和复习。必须精心设计,切忌草率行从事。板书时教师必须很工整地进行书写。把教师最好的书法水平充分展示出来,切忌龙飞凤舞,以达到见课如见人,为人师表的目的。

五、必须十分重视和具体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好了,课堂上教师实施教学才能收放自如,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对答如流,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渐入佳境。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打破传统教学窠臼

传统课堂, 历史教师就像“如来佛”, 学生就像“孙悟空”, 学生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和预料中。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思路中前行, 很难提出令教师“意外”的问题。但是向学生开放后的课堂, 对历史教师来说, 就具有了很大的挑战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开放, 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百花齐放”。一些问题历史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加以解决, 一些问题历史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交流”也能够解决。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历史教师进一步查阅资料更新知识才能解决。为此, 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历史课堂需要。“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补充“源头活水”的教师, 在历史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有“活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 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再好的教学方式一旦重复使用, 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永远创新, 教学手段多样化, 力求丰富多彩, 保持住学生的兴奋和好奇, 让学生永远感到新鲜和乐趣。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注意以德为本, 结合历史典故层层善诱, 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 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 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积极面对人生, 再接再厉, 再创佳绩。

三、注重历史阅读, 及时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 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以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 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 由教师解答, 或学生互答。在提问时, 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 自然给学生以影响, 加深了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加深了他们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样可以深化教与学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8

一要备教材。要备好教材,必须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各章节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即将讲授章节的钻研,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精选补入;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求教者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这样,才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足以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教学活起来的目的。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将如何克服预想的困难。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

三要备教法。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

四要备教学手段。要上好课,得有好的教具相助。教具的恰当使用,对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是极为有利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即使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校教育的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盐山县千童中学胡文鹏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经常感到“作文难”,“没得写”、“不会写”。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这也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取材于现实生活,避免“没得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老师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就会避免作文时“没得写”。

(一)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讲礼仪、创文明的教育,我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乡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二)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座“千童祠”,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可一写有关“千童祠”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没有留心。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千童祠”。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其中的花草树木,认真欣赏其中悬挂的简介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

(三)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四)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材料有的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的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同时注重课本阅读积累(后文中还要详述),从他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

心应手。

(五)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避免“不会写”。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其次,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目前,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运用范文进行作文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讲读教学中,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

此外,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读教学重

道德课堂之我见 篇10

为了学生们一生的成长,我们要把“打造道德课堂”作为重要工作之一。什么事道德课堂?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人看待;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看待;当做一个未成年人来看待就可以了。

把学生当成一个人,你就会不再高高在上,不会骂人不带脏字,当学生成绩暂时落后时候,你就不会挖苦、讽刺、嘲讽学生;不会把学生赶出教室,让学生站在走廊度过上课时间。把学生当做一个发展中的人看待,你就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个孩子!这样,你的教育就不再急功近利,因为改变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几句话,几件事就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需要慢慢地成长,回顾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你不一定一直都优秀,在某一阶段,你也许很一般。可是,你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好的前途,也许就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改变了你的一生,难道不是吗?

学生之所以厌学,不思进取,当然有许多原因,但是我们老师真的没有任何责任吗?曾几何,为了提高班级、学校的成绩,想尽办法让后进生离开校园;曾几何,对于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是尽量挽救,积极想办法改变他们,而是“开除”了事;曾几何,学生在课堂上睡到一片,我们还沾沾自喜——上课纪律好多了!曾几何,我们对学生没有了耐心。。。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和我们没有关系?

打造有道德的课堂,还教育为本来面目,静下心来,不再急功近利,不再片面追求成绩,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教育规律教学,因为治大国如烹小虾,教育也是一样,来不得半点急躁。

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存在问题;教学对策

一、高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初中阶段,历史作为副科出现,所以很多同学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且有很多同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并不扎实,导致高中历史的学习比较吃力。

2.教师的出发点偏向于应试教育

很多教师在教授历史学科的过程中,考虑的不是让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而是局限于让同学们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或是能够在考试中拿到较高的分数。这就会导致同学们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

3.历史课程上课时间较少

在高二的课程安排中,历史课的课时往往非常少,学生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语数外学科的学习上,也很容易忽视对历史的学习。

二、高二历史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到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们结合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得同学们可以更容易提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需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结合多媒体,或是让同学们结组进行讨论等,以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转变教学观念

提升同学们的应试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让同学们真正地学到知识。所以,教师们应该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同学们能力的培养上,使得同学们在真正学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得到较高的分数,而不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同学们如何通过考试。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够真正提升同学们的能力,包括应试能力。

3.重点教授学习方法

历史课程的上课时间被很多因素牵制,并不能够被轻易整改,那么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们应该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让同学们学会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从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理清结构,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真正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凤.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才智,2011(10):121-122.

[2]张广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4):95-97.

历史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课程改革,互动,发,思维,主体开放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讨论就成为了焦点。课程改革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挑战也有机遇, 只有在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课改道路。下面我就谈谈在历史教学的课改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方式,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发散式教学为主, 考试的题目一般没有标准型答案, 对课堂交流模式也没有过于具体的要求。但在我国, 课改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 对课堂交流的认识肤浅, 要求过严,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明显, 而且多数是死记硬背, 导致历史教学课堂死气沉沉,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教师也被风趣地誉为“老学究”。

而新课改提倡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对于之前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可当前的高考制度与课改制度存在不一致性。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依然改变不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的总体教学目标仍然以高考试卷分数为最终的指示目标。这就造成了无论教学方法怎么改变, 教学的指导思想根深蒂固的以高考分数为终极目标下, 教师很难在教学上有所根本的变革。教师依然是课程的主导者,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失对于问题的思考环节, 学生处于被动的硬性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之中。学生只是简单和枯燥地记忆, 通过大量的示范性训练完成对于知识的被动记忆和掌握。缺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思考, 一方面, 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没有给与学生深刻思考的时间, 压缩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能力;另一方面, 使得课堂枯燥无味, 学生变得消极、麻木, “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自岿然不动”。应试教学仍占主导, 课堂教学教师“不放权”“一言堂”, 不给学生探究。深层的东西并没有被挖掘出来, 指向性强, 学生的思考余地小。

我认为, 历史教学要想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放于首要位置。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目标的主体应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 充当“伯乐”的作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使开放式教学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

一、教学目标设计应合理, 不只注重知识目标

新课改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全新的定义, 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要乐于学习, 追求真理, 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重现活跃、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以便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教师仍然将知识的熟练掌握、考试的高分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对于课堂的情感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等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二、教学目标设计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把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即不能把教学目标表面化, 要在课堂设计中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 既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又把课堂气氛活跃化。虽然此种做法会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 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这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也只有这样新课改才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做到既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的同时, 又能适当地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中不出现死角,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虽然进行交流式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涉及到教师自身理论和业务素养的提高、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 但是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敢于向教师质疑, 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并通过恰当的点拨, 使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正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时俱进”

教学目标确定后是否适用于教学, 收效如何, 这是决定教师上课效率高低的标准条件之一, 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孔子曰“因材施教”, 也就是说,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是要充分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 不可以用同一个目标衡量每一个学生, 一棒子打死。

当然, 要想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对历史学科教学来讲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当然, 提升的空间相对也较大, 这与教师自身业务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理解能力的差别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基于此, 我认为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一下自身的素质:

1.与时俱进, 积极学习, 成为学者型教师。要想让学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 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方式, 作为教师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同时要具有发散的思维方式,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做到师生平等对话。而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外延。

3.教师要摒弃“本本主义”。信息时代的今天,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有独立的见解, 所以有些知识已经不再拘泥于课堂的传统知识。他们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答问题, 喜欢争论并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 教师要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拓宽教学视野, 实现多渠道开放式教学, 并且爱护和保护他们个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要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理解, 我期待着在开放式的历史教学中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而有所感悟, 还给高中历史教学和师生一个和谐的空间。教师要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尽量实现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强国.浅析中职学校开展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594+574.

[2]张金平.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中职旅游历史教学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63-64.

[3]解东霞.基于新课标的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4 (02) :186+188.

[4]刘建梅.浅谈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苑教育, 2013 (16) :67.

[5]邱惠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实效性[J].家教世界, 2013 (14) :287-288.

[6]黄鲜英.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历史教学的实施[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12) :123.

[7]林奇兵.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J].考试周刊, 2012 (47) :135-136.

[8]余金福.古今多少事, 付诸笑谈中——如何提高中职历史教学效率[J].新课程 (下) , 2012 (06) :123-124.

[9]陆娱.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旅游中职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05) :114-115.

[10]何书红.中职生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新课程 (教研) , 2010 (12) :147.

[11]林红琼.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146-147.

上一篇:年轻是什么作文650字下一篇:食堂个人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