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精选12篇)
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期望。而现阶段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大都是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体系的教学中转到现阶段的《课程标准》条件下的新课改框架下的教材体系,由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重视严密的逻辑推理,教材内容偏难与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脱节,教材编排体系严谨细致,练习题非常丰富,老师用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感到有章可循,虽然贯力一点,但教师教起来不感到有什么为难,按照教材严密的体系,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一般采取讲解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成功体验式教学法、青浦经验实验教学法等,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推理严密,运算技能较强,但缺乏动手实践,独立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形成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学无于用,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用处不大,具体工作中还要重新学习新知识,这样浪费了时间,不符合改革开放大潮对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对这样的教育方法,教材中不适应现代需求的地方加以改进,取舍已势在必行。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学习理解现行“数学课程表准”运用使用教材,更新教学理念,从旧教材的教法中解脱出来,由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转到教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的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就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建立评价的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课程标准的确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经过深入到学校,同学们之间,调查摸底,了解到现行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未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大部分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仍以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满堂灌的现象相当严重,不让学生大胆放手,去动手实践,唯恐放过来,收不着,这样以来,势必影响到新课改的落实,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时间创新素质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再现代化的教材也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型创造型人才,这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不符合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为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旧教法中解脱出来,更新教育理念,接受新一轮的培训提高,积极参加外出学习,进修提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上网查询,广博群书,海纳百川,请进来走出去。
为适应新形势,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应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变人治为法治,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教师舒心、安心、开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学校应与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教研室取得联系组织专题课改讲座,理念更新培训,让教师教育有方向,该有目标;学校应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考察、培训可到课改实验去参观,了解课改现状,听课改专家讲课,请教学实验区教师介绍课改经验;学校应注意城乡联合开展活动,求教进城,送教下乡,有目的把部分乡村教师送到市区学校参加挂课锻炼,合作交流,城乡互补,资源共享,城市学校教师可到乡村挂职锻炼,送课下乡,体味乡村教师的艰辛与苦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只以教学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过程;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创造便利条件;学校对课改实验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在吃喝公款,请客送礼方面节省一些开支,用于教师们的课改实验,保证实验不走过场,不玩花样,实实在在,改有效,改有成果,为教学服务。
以上所谈是本人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很不全面,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学习领悟新课标,新教材的本质内涵,深入钻研,悉心捉摸,勤于实践,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 封建社会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广泛流传着“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或间接束缚着现代体育的发展, 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 只要文化课分数高就可以了。以上种种思想的形成, 导致许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思进取, 满不在乎, 绝大多数同学也赞同家长的意见, 致使体育学习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1.学生因素。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薄, 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想法, 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农村的孩子认为体育课上只有篮球、足球、排球就可以了, 而且他们感到老师嘴里的“一、二、一”特别的枯燥, 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对身体的练习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差异甚大, 他们脑海中体育课的概念就是玩。
2.教师因素。一部分偏远农村的体育教师不是正规体育院校毕业的, 也没有参加过体育函授课, 导致了授课水平低, 教学方法不科学;另一部分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 他们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 普遍存在着“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二、体育教学创新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要求
1.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改变农村学生对体育课的新认识, 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思想, 探索出高质量的人才教育规律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农村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前提。
2.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事物刺激下, 所自觉产生的想要积极改变事物的欲望。因此, 可以说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只有具备强烈意识的人, 才能自觉主动的探索和发现问题, 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
3.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灵活的科学技术, 把握教学速度,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去解决、怎样去创新, 这是体育教师促使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4.多元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的了解新鲜事物, 学习新知识, 不断的更新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知识面, 使自己具备当代科技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才有可能使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 学生创造性的学, 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成为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出发点。
其中,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常见的一个活动方面, 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 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诱发思考, 引导学生想象。比如在教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 可比作一张拉满弦待发的弓。为说明满弓的道理, 教师把一根竹片在弹力的作用下飞出去, 而且在不超过竹片最大弹力限度的情况下, 竹片弯的越大, 弹力越大, 小石子就飞的越远。
其次, 运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进行思考。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演示和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而在教法上, 我们可以有目的的从动作的反面和错误动作开始, 让学生思考, 产生迫切的解决心理, 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 教师用一个方形的木块做滚动实践, 当然不会动, 这样会总结出人体团身, 越紧越圆就越容易滚动, 从而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
还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 按照不同的线索, 不同的方向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 应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激发学生在学习中, 探索引导多项思维的应用与发展。
2.尝试改变教学分组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生好胜心强, 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主动性, 可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 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 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具体方法有:
(1) 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 改变过去按照男女高矮的分组形式, 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
(2) 互帮互助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 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分层教学的分组形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 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 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 实施因材施教。
3.尝试情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想象力丰富, 形象思维占有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规律, 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 以迎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要求。因此, 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 让学生模仿“兔跳”的动作练习, 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 掌握运动技巧和锻炼身体, 达到培养兴趣, 培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
4.尝试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体育课教学中,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编内容。比如在游戏中, 每组一个排球, 画出活动范围, 要求每组的学生以排球为中心, 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不照搬已学过的游戏, 组与组之间最好不雷同, 创编出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 具有开拓精神的游戏。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 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行创编, 全面发挥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对活动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有困难或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相关经验。
5.进行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按照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 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教学方法, 有效的解决课堂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6.实行等级制教学评价, 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等级制评价, 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散的精确度变得模糊, 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消除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围绕体育的各项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等, 进行评价, 确定了以体育常识、体育素质、运动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转换为A优秀 (100~90) 、B良好 (75~89) 、C (中等60~74) 和D (尚需努力60分以下) 四个档次。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38-01
对于农村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实际情况,本人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做出了总结,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在体育课堂中运用讲解法进行教学
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就是讲解法,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采用讲解法进行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明确讲解的目的、内容。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
2、总结教材的重点,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二、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示范法进行教学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进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确立示范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
2、示范的动作要标准,争取一次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掌握好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盡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动作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5、教师做完示范之后,可让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三、采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采用完整法进行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
3、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分解法进行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3)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
四、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课堂中的具体知识要领和技能,必须让学生亲自反复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举一反三;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用心观察,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写作技巧,授之以渔,大胆创新;培养学生互评作文,集体互评,共同提高.
作 者:宣昊 宣正生 作者单位:宣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安徽,芜湖,241000)宣正生(巢湖市炯炀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安徽,巢湖,23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探索【摘 要】面对当前初中生体育活动匮乏、体育兴趣低下的问题,本文拟从篮球培养模式及竞赛体系出发,探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的策略,进而初中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培养应该如何进行。
【关键词】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兴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篮球作为一项社会普及度很高的运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切入口很有探讨的意义。笔者拟从自身经验出发,与同仁分享初中篮球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一、从学生篮球培养谈起
学生篮球培养模式就是指小学一中学一大学整个培养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要培养出与更高赛事接轨的优秀篮球学生,直至为篮球专业队及国家输送篮球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引用体校一体工队一专业队三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竞技体育在特定时期的特有产物。它的人才培养系统曾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川,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往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和竞赛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宜性。目前教育部举办的学生篮球竞赛有初中、高中和大学三部分,小学生篮球联赛也在酝酿中。学生篮球竞赛的开展和形成,改变了篮球人才的培养格局。虽时间短但已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篮球后备力量已经呈现出回流学校的喜人局面。
从学生到学生和从学生到学生,看起来只是次序的颠倒,实际上内涵和外延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和享受篮球带来的激情程度都大不一样。从学校选拔篮球人才的模式已被美国的实践证明是非常科学的,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把篮球学生回归学校,健全学生初、高中,CUBA和CUBS大学生篮球联赛)篮球竞赛体制,提高学生篮球联赛质量,把学生篮球竞赛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我国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初中联赛07―08赛季增加了很多时尚和新鲜元素,联赛提出了新的口号:信仰篮球。希望通过初中联赛的锻炼和磨砺,鼓励初中生坚持信仰,保持篮球纯粹精神,摒弃一切外来因素,这样才能全情投入,心无旁骛的打好篮球,最终成就英雄的个人和英雄的团队。不同层次的学生篮球联赛都有不同的企业和策划公司运作,他们把篮球运动的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参与欲望和互动效应。
二、根据初中生感知觉发展特点,设计街头篮球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感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听觉、视觉十分敏锐,味觉、嗅觉和触觉也比较发达,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喜欢自由,不愿意在篮球场里进行条条框框的训练。因此,此时培养初中生的篮球运动感知觉,即“球感”或“球性”的培养对初中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街头篮球是指在小场地上进行的以控球为主的、自发的、随意的能满足学生表现的篮球训练方法。街头篮球的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个人练习,也可以多人一起练习。个人练习时多以原地熟悉“球性”为主,可以提高他们的篮球运动感知觉能力。街头篮球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督促,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尝试新动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和创造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满足他们的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比如说,在篮球课上,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以让学生分成几组,在各自的场地范围内,学生间进行运球、传球、抢断球的练习。[2]教师不参与其中,不去指导和监督,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只是在旁观察,总结出学生所做的经典动作或是自创的动作,练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还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动脑的习惯,养成从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提出有创意的见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初中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
三、练习方法要简便易行和讲究实效
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爱好程度、体质条件等,还要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来拟定篮球课的教学计划。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趣十分广泛,而且有较大的选择性,尤其容易接受新鲜东西,模仿能力强。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同时它又是体育大纲所规定的主要内容,也具有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上好篮球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中学开展篮球教?W是十分重要的。
简便易行就是要便于组织,不能因为介绍练习方法占用过多的时间。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情绪,适当变换形式,更重要的是应当注意锻炼身体的实效,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练习的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因为从动作的形式来看,都要经过以下教学过程:以传球为例,那就是从无球模仿到结合球的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到在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在移运中或跑动中进一步掌握,提高动作质量。在练习中学生会不断出现错误动作,教师要针对问题施教,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要求,简化练习条件,再加上练习给予纠正,最后使学生打下一个较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进行综合练习,这样学生练习情绪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掌握技术…总之,根据篮球基本技术的规律和技术内容的实际来安排教学,要保证重点技术,又要考虑教学节奏,难易相问,节奏鲜明,并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相适应,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兴奋,促进各种技能的掌握和形成。
四、小结
另外还可以通过观赏比赛,充分利用篮球明星效应来激发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设法借助各种审美活动来刺激学生的想象,活跃中小学生的思维。
【内容摘要】为了能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切合农村学校和学生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引生入胜,激发兴趣;广泛活动,深入探究;创造条件,完成家庭小实验;夯实双基,训练能力;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 化学新课程 校本教研
为了能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切合农村学校和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由于农村中学的教学信息相对闭塞,设施相对不足。这样,在本校内相互学习的面就很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⑴PK教学、整合课堂。就是在教研员的牵头下,以学科组为阵地,进行PK教学,同一个课题,二、三位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因为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特色,因此课后集中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大家进行研究、讨论,寻找每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指出哪个方面好,为什么好,哪个方面不足,为什么不足,如何加以改进,最后加以整合,于是就能形成一节比较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刚开始时,老师们不习惯,都有一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感觉,但是随着PK教学的深入,大家共同的感触就是“好”、“这方法真行”。
⑵集体备课,整合教案。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几个章节是教学中的难点,比如人教版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燃料及其利用”、“化学与生活”;有的概念很抽象,如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化合价;有的与生活、生产、环境紧密联系,内容容量大。如果独自备课,效果不理想。因此,就联合所有科任教师,大家共同探讨,各抒已见。对难教的课题,该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引入,哪个难点该怎么突破,知识点该怎么巩固,进行仔细研讨,然后成为公共教案,由一位老师试讲,再改进,最后成形。
⑶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每位老师的知识储备不尽相同,如果能把许多老师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互通有无,那么每位老师就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上课时就游刃有余。因此,我通过建立个人“博客”,采用网上讨论、课件共享等方法,加大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初见成效。
⑷跨学科听课,丰富学科知识。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则是老师展示才艺的舞台。只有博学多闻的老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通过多听不同学科老师的课,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全面,教学方法更多样。比如听语文课,可以加强我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在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时,语调更和谐,音色更优美,断句更清晰,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如溶解度概念[1]),如果能达到“音色美、音域宽、震得地板都发颤”的效果,那就能给学生
以美的享受;又如听英语课,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英语老师在学生单词过关所采用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时,我们的方法就更多、更实用。还有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内容与化学息息相关,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地引入我们的化学课,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我们学校、本教研组和你所经历的教研活动与方法修改)
二、广泛活动,深入探究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在开始接触化学科的时候,就使他们有新奇感强,趣味性浓厚的感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以前先让学生背元素符号,阅读实验基本操作等方法,常引起学生因枯燥无味而容易遗忘,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选择部分有趣的现象明显的实验,如“燃烧镁条”、“往火焰上撒镁粉”、“白纸花变红”、“鸡蛋上下浮动”等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使学生就对化学课充满着兴趣和期待。
在化学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及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科学内涵和建构化学层次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加以改动和补充。如在“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除了课本的要求外,还要求每个同学独自或几人一组购买些蜡烛,在家中将蜡烛熔化在盘子里,并加入不同颜色的颜料,然后迅速压入装满水的水桶中,可以观察到石蜡上浮、凝固并形成形状各异的石蜡雕像。然后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概括出石蜡的物理性质。为了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对学生的雕像进行评比表彰和展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冷碗变黑、无水珠)进行讲解和设疑,引导他们进入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可以联系你曾经感觉良好的实验课和平时实践课举例子)
三、夯实双基,训练能力
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构建学科大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当然,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以后,加上灵活的教学,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困难会较大程度的减少。如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学习中,采用“找朋友”、“找兄弟”多种有趣的游戏方法,降低记忆的难度,准确掌握和使用化学用语,夯实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加上你平时训练的方法)
四、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家庭小实验能否开展,以及完成的效果是否满意,对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对学生家庭小实验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里的碗、筷、玻璃罐、食醋、鸡蛋壳、木炭等物品,开展家庭小实验。在部分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物器”、“自制简易冰箱、轿车除臭器”、“自制汽水”中所需的活性炭、小苏打、柠檬酸和香精分发给学生,并对学生自制的成果进行评比和展览,提高学生对小实验的重视。
只有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
索。比如让学生调查自家井水的品质(硬度、污染程度)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对井水的污染情况,并提出防止水污染的方案,最后形成小论文。结合我国的探月工程,让学生上网查找探月工程中的化学知识。组织科普小论坛、参观水产养殖基地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有所用,体验成功。——(具体事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更换)
2005年8月19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 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从教育功能和教育要求来看, 大课间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实施体育艺术教育的载体, 成为一门校本课程, 不仅优化和开发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而且将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大课间活动实施的意义
(1) 实施大课间体育课程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的具体举措。实验研究证明:大课间体育课程不但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而且对调剂学生的学习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有特殊的功效。
(2)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创新教育是教育者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出学生意识、思维的脑力活动到实践活动外显行为的切入点, 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进行教育。
而现代体育教学是“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艺术流程, 发挥学生喜爱新兴体育游戏的情感作用, 利用同学间所见所闻相互传递信息, 促进学生运用所积累的生活知识去创新, 一定能在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1. 积极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
学校应充分挖掘教育因素, 从健体、培德、养智、审美、社会适应等角度出发, 充分体现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 对课间活动的运动及安全进行调控, 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大课间活动课程。应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特点等条件, 选择场地器材编排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 切实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 讲求实效。
2. 努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倡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利用地方特色, 开发课程资源。将趣味活动引入校园, 融入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间时间, 应既有传统项目, 也有时尚运动, 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 也有快乐体育项目, 还有各种游戏活动, 形式上, 可将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这些活动内容对我们完善创编大课间校本研究教材起到很直接的效应。
3. 以体育锻炼为载体, 进行德育渗透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以学生为主体, 侧重大课间活动和社区趣味体育比赛活动, 强调经常性、有序性、渗透性, 在各类比赛活动中感受集体荣誉感, 练就吃苦耐劳、顽强意志品质, 培养团结互助精神使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四、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注意点
(1)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 还应该认识到切实增强学生体质是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关键。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是一种形式, 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举措。
(2)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要体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体现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体育活动, 要体现教育的艺术性, 可以结合音乐, 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3)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群众性和渗透性, 要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群体性, 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因材施教, 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 从而达到以体促德、以体促智、以体促美、以体促心的目的, 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 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试图探讨农村初中大课间活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开展大课间活动应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大课间,背景,意义,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法讲 解法 示范法完整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 练习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58-02
经过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研究。
讲解法、示范法等是体育教学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此笔者不再缀述。下面我重点谈谈如下两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要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如进行有空中动作的教材时,可先让学生在垫子上体会在空中一刹那身体的姿势,然后再完整地练习。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1.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3.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
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二、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练习才能实现。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应注意到: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师在备课时对每项教材都要认真地安排,根据课的任务、每项教材所用的时间、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学生练习的次数、距离、重量、时间、时间间隔,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每项教材的重复次数。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还可选用动作结构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辅助练习,以便取得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3)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
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由于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正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劉景裕,王元华,樊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KAQ"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03).
[2]何劲鹏,杨霆,宛祝平.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现状与改革对策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01).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初探
【摘要】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初中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结合对问题的思考构建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广大生物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
生物实验
问题剖析
解决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实验室是培养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场所,通过完成各种生物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取生物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能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使用效率较低。实验室里仪器、模型等摆放有序,但大多数放在橱柜里缺少生机,学生只能看、不能动,与“实验”室有点名不符实。实验室使用率也不高,学生在实验室内活动的时间少,探究学习机会更少。
(2)实验仪器设备老化。仪器基本上是按照老教材配置的,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3)使用效果不佳。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需安排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短短一堂课上每个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有的实验操作起来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实现。
(4)缺乏实验创新。教材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基本上是对课本知识或结论的验证,少有探究性、研究性、创造性的设计性实验。
(5)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6)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
二、新课程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实验对学习的支撑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通过有效地利用与开发生物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何改变传统实验方式,变固定实验室为活动实验室,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物 1 实验室的功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增加他们亲自观察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实验,这已是当前农村科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当然,农村初中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充分利用校内实验资源
重视校外实验资源,更要重视校内实验资源。除实验室外,草坪、植物园、绿化带、食堂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查找资料或上网查询,这时开放的图书室、阅览室和电脑室将成为学生好帮手。农村初中一般只有一个生物实验室,那么多的班级同时使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些实验观察等是可以分散进行的。如,种子萌发、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实验可以在学校植物园内内进行;又如,鱼的形态结构观察可以在学校食堂进行;观察鸟的形体结构、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可以在校园内的草坪、花坛或植物园内进行。
3、充分挖掘已有实验资源
充分挖掘已有的实验资源,持久坚持全天性开放(从时间上提供服务)、全校性开放(扩大服务范围)、全员性开放(为所有师生实验提供服务)。如对标本的观察等,实验室可以将标本分别在相关教室的一角展出一段时间,让每个班的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凡是课上没有完成或效果不佳的实验,学生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到实验室重做。也可以预约、借用仪器、自带实验材料,进行验证实验或自主设计实验。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的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仪器、或者因教材更换而取消的那些实验器材、以及损坏报废的器材,我们都可以利用他们开发出新的实验,做到废物新用。
4、充分利用校外实验资源
现有的生物实验室是固定的场所,但是教师可以想办法让它适当延伸。教师要在实验过 2 程中影响和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和创造,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许多实验在生活中就能做。学校之间,学校与农场、林场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达到双赢。学生可以将家庭、山林、农田等作为临时实验室。如利用农村的庭院、道地来养蚯蚓;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茅坑周围是观察苍蝇蚊子生长规律的最好去处;又如在学习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菜地里观察。这有利于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生物资源,弥补学校固定实验室场地和器材的不足。
5、通过展示平台的设计达到提升学习兴趣的目的。
学生应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实验室内可以设置一些简易有趣的小游戏和小活动项目。(1)“养一养”、“种一种”等,让学生在上实验课前进行热身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在玩乐中产生探究生物学的兴趣。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我们让学生带来家里的青菜籽、黄豆等分别在玻璃茶杯中试验,一下课就可以及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又如七年级上有“昆虫的变态发育”的内容,农村桑树较多,我们就提早让学生去采桑养蚕,记录蚕宝宝的发育过程。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小生命慢慢地长大,学生们兴致很高,学起来津津有味。
(2)设立“学生佳作展示栏”,专门陈列学生发明、制作的作品、种植的花草等,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激励他们更努力地探索生物科学。如,农村学生都有在春天上山挖兰花的习惯。我们就组织学生将自己挖的兰花放在教室内固定的位置,并让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兰花的知识形成文字做成小标签放在盆边,让大家来评一评谁的兰花最好,谁的文字说明最完整。如,学习鱼的有关知识后,很多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鱼画成图画展示出来,获得师生的好评。又如,学习了生态系统后,学生展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瓶,让教师也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
(3)设立“建议箱”,让学生把自己对生物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建设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为教师完善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建议学校在绿化带开辟一个植物园,这个建议被学校领导的采纳并诸行动,于是学生多了一个了解植物的场所。此外,还可以设置“问题栏”,让学生将活动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疑问写出来,向同学或老师征集答案。为学生提供质疑、析疑、解疑的平台,激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生命科学。还可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让有部分责任心的学生轮流管理实验室,让学生成为实验室的主人,为我要学习生物知识奠定基础。
6、改单一的实验评价的现状为多元实验评价模式
新课程实验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简单评价为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评价的主体,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互动化,使评价结果达到最大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改进。(1)全程评价
对于探究的整个过程都应给予正面的、综合的评价。实验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和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各种实验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动手能力方面比以往是否有所提高,与他人的合作情况如何,是否重视生物与环境问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实验的准备过程,资料的收集,仪器、材料和用品的领借用情况;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物质的消耗或损坏的记录,以及实验的安全性;学生自己在实验过 3 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和纠偏能力;实验后仪器、材料的移交情况和实验成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伙伴合作情况等。(2)主体评价
以往的实验评价常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技能、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培养。整个评价过程只有教师单方面参与,没有学生自己和同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因此主动参与生物实验的积极性也不高。我们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中心的 “一刀切”评价倾向,将部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和家长。如某些课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让组内学生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有积极性、动手能力、合作性、应变能力等;至于家庭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家庭参与评价,如家长寄语。家长对学生在家中能否自觉完成课外探究实验,是否亲自参与了调查活动,是否经常地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电视节目、报刊,自觉收集有关资料,是否经常与家长交流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等方面提出希望。(3)综合评价
评价是对自己每一成长过程中实际状况的如实反映。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多方面的表现,如能否和同伴合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实验并获得成功,能否主动收集与整理生物资料并自己设计、组织生物活动,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等,对学生实验的成绩、能力和素质做出综合评价,还增加了实验课程期末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实习册的完成情况、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成果等多个方面,重点于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考核评价。(4)制度评价
坚持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具体资料,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科定量评价的依据,也为学生全面提高生物学素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合理的评价要求有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评价,我们通过建册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个性、情感、责任感、态度、能力,提出问题的次数,方案的合理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集的各种活动信息资料,活动记录、图片、录像、摄影、录音、成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及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心得等。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和改进取得更好的成绩,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每人制作或购买一个资料夹作为“学习档案袋”,自己设计有个性的封面并起个有特色的名字。“学习档案袋”的内容包括:(1)查找的资料(上网、图书馆、社区调查);(2)有价值的实验探究过程记录;(3)探究性实验报告(文字稿或电子稿图片);(4)家庭小实验设计与实施报告;(5)单元自我小结;(6)课后问题讨论;(7)测试后反思;(8)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表;(9)小论文等等。“学习档案袋”的内容评价方式用等级制A、B、C、D,并充分利用班级墙报、校宣传栏等定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开展评选活动。及时给学生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对学习生物学有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仅靠上好生物文化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克服种种困难,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在自己动 4 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物学的奥妙,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生物实验与实用技术》张树舜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生物教育学》曹道平著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3]《生物》第一册.叶佩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4]《实践与创造力培养》陈欢庆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5]《初中科学流动实验室的开发和研究》姚国琴
[6]《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刘玲
【作者简介】占文莉
女
1984.9.17
中学二级
***
zwlgd0303@163.com
438300
散文历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诗歌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应用文、科学论文、小说等。狭义的散文特指纯粹的文学层面上的散文,具体指与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等并列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体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性散文。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重点是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散文的效果。
一、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朗读指导,一般会在反复朗读散文的过程中,与作者寄寓于散文作品中的美好情感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众所周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是指散文的行文结构不像诗歌和议论文等那样严谨。“神不散”是指散文在取材上不受时空的限制,所写之事、所记之人等,在时间层面可以上下几千年,在区域层面可以纵横几万里。只要是作者所睹之物、所发之情,只要作者的思路可以达到,都可以将之联缀成文。因此,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线索至关重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线索的的作用:“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既如此,教学散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散文文本的线索,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此,学生才会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散文的艺术技巧。
以《藤野先生》(鲁迅)为例。就文章的结构层面而言,《藤野先生》的确很“散”。请看:文章开篇就以讽刺意味极浓的笔调摹写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去赏樱花和追赶时尚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接着写“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的经过和“我”在东京受到优待的细节等。然而,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细读这篇散文,学生就会发现,上述看似非常杂乱的内容,实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关系密切:国家命运多舛,中国留学生却醉生梦死,对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闻不问。可是,身为日本学者的藤野先生却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身为中国留学生的“我”的学习状况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藤野先生》言简义丰:时间跨度大,大小事件多,人物形象众多且生动鲜活。作品紧扣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这一主题,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好几个发生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以此凸显文章的主题。所以,教学《藤野先生》时,必须引导学生理出这篇文章的线索,并深入理解其线索的作用,以此加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艺术。
三、披文入情,发展兴趣
学生学习散文过程中的披文入情,指的是学生在反复阅读散文文本的过程中深切体味作者寄寓于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散文时“披文入情”的过程,实为学生探寻作者寄寓于散文文本中的那种意境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入情”,首先要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把握散文布局谋篇的技巧、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散文所寄寓的情感内涵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其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波动相吻合。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开头作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井然,才能获得真切的理解。
四、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优美的散文中,往往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极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会非常容易地走进作者在散文中预设的那一片情感天地。以《背影》为例。《背影》四次写 “我”流泪的细节,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我”与父亲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无可排解的自责之情、无法弥补的愧悔之情、无可慰藉的惆怅之情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上述细节,细细品味这一细节,学生均会为“我”对父亲的这一片深情所感动。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解决方法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蓬勃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体育教学硬件建设
一个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善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尽管国家近年来都在向农村投入大量资金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无法满足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在场地问题上多想办法。例如,没有标准化跑道的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离校近、人烟稀少的乡村公路直线路段练短跑,但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如在跑步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在两端拉两根警示绳等;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将学校里的小路充当为学校的跑道进行跑步练习。农村初中条件比较简陋,但这绝不能成为体育教师偷懒省力的借口。因此,从事农村体育教学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自制活动器材。如自制毽子,找一些废弃的绳子进行跳绳练习,用橡皮筋制作“跳高杆”,将村头的打谷场改造为足球场。加强体育教学的硬件建设,不能靠等,不能靠要,要靠教师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
二、加強对体育教学的思想认识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家长、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上层决策者在政策体制考核上对体育不够重视,导致体育课沦落为边缘化科目。因此,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思想认识刻不容缓。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要意识到提高一个学生的体育素质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去。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项功能,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必须重视自身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清华大学对大学生的体育学科非常重视。每个学期都考三千米跑,不合格者不予毕业。他们的训练目标是“努力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初中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更需要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凝练。在集体性户外体育锻炼中,可以不断了解他人,评价自己,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改变“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错误观点,树立“身体健康第一”的观点。身体为“一”,其他方面的成就是“一”后面的若干个“零”;没有开头的数字“一”,再多的“零”也是白搭。所以,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思想意识上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师生对体育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促使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由于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相对不均衡,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普遍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教学项目枯燥,教学效果低下。有的体育教师上课先让学生在操场上跑个三四圈,然后集体复习一遍广播体操,简单测试一个项目,就把学生赶回教室“圈养”,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体育学科学习兴趣的降低。原本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变成最讨厌的课程,毫无趣味性和专业性,失去了体育课原有的魅力和吸引力。因此,学校要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师,并对原有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抓好教师的进修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提升体育教师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学识领域,培养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改变农村初中落后的体育教学现状的行之有效的可行性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校际交流听课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在有城乡教师交流体制,可以请一些城区或邻近学校的优秀体育骨干教师交流一至两年,以老带新,以优带后,以点带面,用一个名师复制出一个区域内无数个适应农村体育教学的乡村“高徒”。
总之,要解决农村初中相对滞后的体育教学现状,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体育教学硬件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思想认识,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一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带领下,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根据农村初中的特点,发掘体育人才,普及大众体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沛洲.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3(12).
[2]石秀杰.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5).
1.女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自卑、悲观、孤僻。
在体育教学中, 女生自卑心理比较强, 对学好体育这门学科缺乏自信心,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比其他学生差, 缺乏自信与勇气。 特别是运动技能较为复杂、困难的项目, 竞争落后或者失败时, 表现得更为突出。 表现出为难、沮丧、萎靡等心态, 甚至会出现破罐破摔、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 上课情绪消沉、积极性低。 对教师和同学心存疑心, 活动以我为中心, 不喜欢交往, 缺乏知己。
1.2冷漠、消沉、呆板。
此类女生表现为上体育课无思想、物质准备, 情绪低落, 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冷淡、萎靡不振, 做事拖拉, 好装病, 或借故不上课, 即使上课也注意力不集中, 体力显著下降, 缺乏主动性, 不爱动脑筋, 做动作、练习自觉性差, 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态。
1.3羞怯、懦弱、胆小。
这类女生往往沉默不言, 喜欢孤独, 说话吞吞吐吐, 声音低沉, 易脸红, 喜欢小题大做, 遇事耿耿于怀, 畏惧目光与教师和同学相接触, 做动作示范和练习缺乏主见, 怕吃苦, 怕做动作技能难度高或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 总东躲西藏找理由搪塞。
1.4急躁、执拗、嫉妒。
在体育课中, 当急性子女生, 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或参赛失利及碰到不顺心事时, 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而执拗心理的女生则表现为固执己见、任性、自负、逞强, 不愿主动帮助别人, 心胸狭窄, 嫉妒心强, 好猜疑, 贬低别人, 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 心理常处于压抑状态。
2.女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女生心理障碍是由多种因素交叉、混合而成的。
2.1社会、家庭因素。
封建社会残留腐朽思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动女静”, 在女生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产生自卑感。 在个别家庭中, 特别是出身偏僻的农村家庭, 女孩读书无用论盛行, 再优秀也是别人的, 女孩地位不如男孩, 家长对女孩抱着很大的偏见及性别歧视。 不公正的城乡差别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教师同学的成见, 使她们形成自卑、懦弱、孤僻的心理。 家庭离异、残缺、父母不和、继父母虐待、经济困难等生活上的急剧变化会使女生长期处于悲观、抑郁、冷漠状态。
2.2生理、疾病因素。
女生青春期, 生理迅速成熟、心理平衡被打乱, 尤其是女性特殊生理现象 (月经等) 引起身体不舒服、行动不便、自我性意识的发展, 使女生羞耻心加强, 加之缺乏生理知识和成人指导, 产生恐惧、怕羞、焦虑心理。 个别女生患“青春期”疾病, 慢性病和长期受疾病困扰, 运动能力和技能落后于同学, 做运动力不从心, 无法从体育课中获得锻炼乐趣, 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在于运动, 心理沉重负担, 变得精神恍惚、忧郁、消沉。
2.3学校教育因素。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有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重智商, 轻体育, 将体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整天不是学习就是做作业, 不是做作业就是读书, 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 体育课常被挤占, 如何谈得上体育锻炼及课外体育活动?这样下去学生对体育就难于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此外, 学校对体育器材、设备投资相对较少, 设备不完善、简陋、场地与环境恶劣。
2.4女生自身影响因素。
她们对学习体育目的不太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 随意性强, 等等。个别还因身体素质差及运动能力水平差或先天性不足, 对完成有一定难度运动项目产生困难。自尊心太强, 爱面子, 害怕同学讥笑, 不敢面对现实, 自信心下降产生自卑、紧张心理, 嫉妒别人的才能, 怕输给别人, 过分紧张, 又碍于面子而出现不愿也不敢做动作的矛盾心理。
2.5教师的影响因素。
个别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心, 课堂气氛沉闷, 教法枯燥不能激发女生的学习欲望, 致使其情绪低落、厌倦。 组织纪律松懈, 课堂组织不严密, 不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 不从实际出发, 要求过高, 方法简单, 保护与帮助不当, 教态生硬或用不恰当的考试压力强迫学生练习, 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 导致其产生畏惧心理, 降低学习兴趣。 教师讲解动作不着重点难点, 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 以及场地、气候、周边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主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3.女生心理障碍祛除
学生的心理障碍千差万别, 要坚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原则, “对症下药”才能逐一祛除。
3.1针对女生自卑心理, 宣传男女平等思想。
用古今中外女英雄事迹和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女运动的拼搏精神, 比如2008年奥运会上第一个夺得金牌是女子举重48公斤级的陈燮霞等。 让女生从 “我不行”变为 “我能行”, 激发她们的自尊自强意识。 家长对子女一视同仁, 生男生女都一样, 不能让女孩承担过多家务, 影响她们的学习、健康、休息。教师对男生女生、优生“差生”要一视同仁, 注意多培养, 利用女体育干部, 多创造机会, 让她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3.2帮助女生打破陈规陋习, 树立信心, 自尊自强。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阐述男生与女生的构造、 体形特点的差异, 分析对照男生和女生的优势与劣势, 鼓励女生多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闪光点为自己增强信心。 研究表明, 通常情况下男生在力量、速度、毅力等方面比女生强, 女生则在观察力、语言能力、协调性、柔韧、耐力、平衡方面等比男生强,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更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信心百倍地学习, 并让她们多做些容易成功的练习, 增强她们成功的愉悦, 多给予肯定, 激发她们的自强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及自信心。
3.3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女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就会乐于接触它, 并力求认识它, 了解它, 参与它。 教学方法要多样, 内容新颖, 让课堂气氛活跃, 适当增加女生喜欢的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练习项目。 抓住她们的爱美心理, 如韵律操、健美操等有利于她们的形体美。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多让女生在轻松、愉快的集体项目中锻炼, 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交流感情, 开阔心理境界, 并愿意把她们的苦衷倾吐出来。 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现在、憧憬未来, 激发她们的自立意识。
3.4以教师自身的修养影响学生。
教师教学态度要求诚恳、亲切、耐心, 言语要柔和, 同时重视言传身教, 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从心理上崇拜、尊敬并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 所以教师应多启发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潜力, 并讲究形象性与艺术性, 讲解要形象、简洁、清晰、明确。 采用口诀或顺口溜, 语言提示准确适当, 比喻要生动、恰当, 富有感染力, 示范动作要轻松、协调、准确、优美、舒展大方, 从心理上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满足和激发她们求知求趣的欲望, 达到最终目的。
摘要:据国内有关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特别是女生占比率更高,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个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 通过各种心理教育法帮助、指导她们克服种种弱点,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09-25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谈06-15
农村初中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11-13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09-09
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策略06-17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现状及对策07-13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11-12
赏识教育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7-06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16
农村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