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通用8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篇1

尊敬的历史教师:

您好!本问卷是关于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完成问卷,请您不要有任何顾虑,完全按照自己真实想法回答下面问题,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谢谢合作!

问卷包括教师基本情况和题目两部分,共65个小题。完成问卷时间约30分钟。

一、教师基本情况(选择题请在选项上划“√”,非选择题请填写)1.性别:(男、女)2.教龄: 年 3.任教学科: 4.任教班级数量: 个 5.任教年级: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跨年级 6.是否班主任:A.是 B.否

7.每周课时量(包括辅导课): 节 8.职称: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特级 9.学历: A.中师及以下 B.专科 C.本科 D.硕士

10.获得荣誉级别: 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区县级 E.校级 11.任教班级的类型:A.校重点(实验)班 B.普通班 C.两者都有 12.您所任教的学校类别:A.国家或省市级重点学校 B.普通学校 13.您毕业的大学的类型:A.综合类大学 B.师范类大学 14.您所毕业的师范大学的类型: ..A.普通师范大学 B.“ 211”、“985”、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二、问卷题目(选择题请在选项上划“√”,非选择题请填写)1.您是否了解“反思性教学”?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2.若您了解 “反思性教学”,您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的? A.教育类期刊文献 B.教师培训 C.同事介绍 D.网上或电视 E.其他

3.您是否赞同这一观点:教师成长=经验+反思。A.完全赞同 B.基本赞同 C.基本不赞同 D.不赞同 .4.您会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吗? A.一直这么做 B.经常会 C.偶尔 D.从不 5.反思性教学就是反省自己教学的失败之处。A.完全赞同 B.基本赞同 C.不赞同 D.不确定 6.您经常思考“我的教学是否有问题”这个问题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7.您是否赞同“反思性教学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个观点? A.完全赞同 B.基本赞同 C.基本不赞同 D.不赞同 .8.您在日常教学中会思考社会、教师、历史课、学生之间的关系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9.我认为知识目标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基本不符合 D.不符合 .10.您在教学中会思考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11.您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需要来制定、调整教学目标吗? A.一直这么做 B.经常会 C.偶尔会 D.基本不 12.您要求学生做笔记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吗? A.一直这么做 B.经常会 C.偶尔会 D.基本不

13.您会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加工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14.您会对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改进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15.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会将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有机结合。A.一直这么做 B.经常会 C.偶尔会 D.基本不

16.您会思考如何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创造良好班风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17.在讲课过程中,我会及时进行阶段小结。

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基本不符合 D.不符合 .18.面对课堂中的突发问题,我会及时反思调整教学计划,自信应付。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基本不符合 D.不符合 .19.您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吗?

A.一直这么做 B.经常写 C.偶尔写 D.基本不写 20.您写教学反思的时间频率是多久一次?

A.每天 B.一周 C.一月 D.一学期 E.上级检查时才写 F.从不 21.您认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A.很有必要 B.可有可无 C.没有必要 22.您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3.您经常反思自身素质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4.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会考虑通过本课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5.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考虑通过本课您自身会获得怎样发展?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6.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考虑对学生情况全面观察、因材施教?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7.每过一段时间,您会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整体回顾和反思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8.您会主动邀请同事来听你的课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29.同事私下想来听您的课,您的一般做法是? A.婉言谢绝 B.勉强答应 C.非常欢迎 30.有同事主动邀请您去听他们的课吗?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31.您经常阅读与教育有关的理论文献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32.您阅读到的教育类理论文献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A.网上 B.学校图书馆 C.自己购买 D.同事相互借阅 33.您会通过录音或录像方式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并借此进行回顾和反思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D.从不 34.您会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35.您去听同事的课,主要是因为?

A.对方邀请 B.学校或教研组要求 C.自己主动请求 36.您每学期听同事课和观摩课的次数?

A.0-5次以上 B.5-10次 C.10-20次 D.20次以上 37.有人听过您的课以后,您会主动去请求点评吗? A.每次都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38.课后或教研活动中,您和同事交流对课堂教学情况的体会: A.非常相似 B.基本相似 C.各持己见

39.您会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并逐渐形成相应的个人教学特色吗?

A.一直这么做 B.经常会 C.偶尔会 D.基本不

40.您参加校内外的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究或教学论文比赛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41.您设计学生的记名或不记名问卷来反馈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42.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43.开家长会的时候,您会出席并征求家长对教学情况的看法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

44.您会在意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情况的看法吗? A.一直都在意 B.经常会 C.偶尔会 D.基本不

45.在公开场合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批判与反思,我觉得有困难。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基本不符合 D.不符合 .46.我们学校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氛围很浓,对我帮助很大 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基本不符合 D.不符合 .47.在教学实践中,哪些因素阻碍您进行反思性教学?(可多选)A.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 B.缺乏理论指导

C.缺乏实践指导 D.缺乏教师群体帮助 E.缺乏学校领导支持 F.其他原因:(写出)48.下面这些反思方法中,您使用过哪些?(可多选)

A.教学日记 B.教育案例分析 C.行动研究 D.听课评课 E.交流与讨论 F.录音录像 G.访谈 H.其他 49.您认为反思效果较好的方法有哪些?(可多选)

A.教学日记 B.教育案例分析 C.行动研究 D.听课评课 E.交流与讨论 F.录音录像 G.访谈 H.其他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篇2

《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 Reading第一课时在整个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课时里,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大熊猫的文章, 试着从上下文猜测词义, 再学习生词;然后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和要点, 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最后通过泛读、跳读、精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总结文章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及面临的困难, 探讨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一、教学过程

1.上课之前教师引入一段有关动物的短视频, 让学生迅速找到上课的状态, 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呈现阶段。 (准备一系列的图片导入生词, 直观教学, 学生可以容易地记住生词, 为进一步的阅读做好充分的铺垫。)

3.正式阅读阶段。 (Task One: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迅速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到信息并给出正确的回答。)

问题设计如下:What does Xi Wang stand for? What ac-tions should we take to protect the giant pandas? If we don’t do anything , what will it happen in the future?

(Task Two:教师带领学生跟读磁带、仔细阅读课文, 再分成若干小组, 相互讨论, 相互提问。跟读模仿有助于学生语音语调的形成,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相互提问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极大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通过reading的阅读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不懂的单词可以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孩子分析判断生词在文中的意义, 从而真正锻炼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Ss:指导学生完成Part B的练习并核对答案。

(Task Three:听磁带跟读课文, 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观点。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大概意思, 更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权衡,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接下来, 教师带领学生看一段视频关于熊猫幼崽的走起生活。观看的同时加以讲解。因为图文并茂, 学生对大熊猫的成长过程了解得比较清楚, 进而更深层次的领会文章的要义。可以看出,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这一环节的课堂板书如下:

a. The growth of Xi Wang: (Lines 1—14)

b. Problems Xi Wang may face in the future: (Lines 15—22)

c. Actions to protect giant pandas: (Lines 23—30)

(Task Four:教师让学生fast reading, 读完文章后, 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所缺的单词。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能够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文章, 并且通过快速阅读获取重要的信息, 再通过这些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师将任务型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使得阅读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语言的学习必须要有完整的形式、完整的结构, 缺词填空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文章缩写, 需要对所学内容及时反馈、巩固。让学生们当堂完成, 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非常实用。举例来说:As we all know, Giant pandas are in danger. We should help them to survive.Hunters should not kill giant pandas for their fur. People should not work in giant panda reserves. People should not take Baby pandas away if they find them on their own. 接下来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核对答案。)

4.阅读完成后的学生讨论。 (Task Five:分组讨论大熊猫面临的难题以及我们要通过哪些办法来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熊猫。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合理运用, 同时穿插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参与讨论。重视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讨论中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参与度。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会合作指导。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过程中,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下面是学生讨论的情况:

Ss: Xi Wang may be in danger some day. For example, the loss of living areas; bad weather conditions;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We should take action to protect giant pandas: encourage farmers to leave the nature reserves; tell farmers not to cut down the trees; stop hunters to kill pandas for their fur; stop cutting down forests; refuse the products made of pandas’fur;ask more people to do their best to protect giant pandas...

T: In this class, we studied the story of Xi Wang. As we know, Giant pandas are in danger. We need to give our love and care to giant pandas. People and wild animals live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教师在下课前总结孩子讨论的结果, 让孩子对本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在思想上得以升华, 突出了情感教育。)

二、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我收获很大。我认为在reading课时中, 任务型教学必不可少, 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好每个环节的阅读任务, 每个步骤都要精心铺垫, 环环相扣, 并且思考任务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要求, 是否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一切准备就绪后, 我将任务型阅读融入课堂, 发现孩子学习目标明确, 设置的五个任务, 孩子们都能踊跃参与。尤其是第五个环节讨论大熊猫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 让孩子们思维大开, 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正因为如此, 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让孩子的能力逐步提升, 信心也不断增强。同时我也巧妙地创设不同语境, 如对话表演或者采访记录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如何保护大熊猫的话题之中。最后, 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 我还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感知感悟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吕巾《.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2010年6月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 篇3

【关键词】历史 历史教材 案例教学

历史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组合起来的,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互相依存的。很多人认为历史是非常难学习的,那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历史内容通过合理的逻辑进行整合,将所有的故事以一条主线的形式来进行教与学。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教学特征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知识,蕴含了丰富的人物以及历史故事,所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然而正是这种喜欢,让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习走入了歧途。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他们把历史课题当成了故事会。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历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来研究如何将教学进行得更好。

1.教材丰富。历史教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所以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影子,例如商周时期的铜鼎,到现在依然雄伟。上面详细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上最繁华昌盛的朝代——唐朝,它在文学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三彩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它大气的表现了唐朝人的胸襟。至今,美国还存在唐人街,我们也因为唐朝曾经的繁华,而被很多外国人称之为唐人。到了宋朝,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科技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直至清末,中国的封建王朝走向了历史的终点。这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在这些主线上面有很多的分支,而这些分支也丰富了中国的历史。

2.风格宽泛。中华民族是一个胸襟宽广的民族,我们可以吸纳所有的人群,所以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历史教材的风格是宽泛的,也是非常大气的,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造成的。中国历史在秦汉时期,对其他民族之间的战争。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以河南为中心,形成了所谓的中原地带。在这一代,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带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这些战争就是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战争,很多民族到最后都被汉族所包容,逐渐走向了一体。例如现在的东北和蒙古地区是以前金、辽、蒙古等国家和民族,但是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他们逐渐走向中原,被中原文化所吸纳。他们的加入丰富了中原文化,也让中华民族丰富了起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包容心,它也在证明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固力。

二、案例教学

历史教材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以年代的发展为主线,将这些小故事合理的安排在一起,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掌握这些主线。而案例教学就是根据这一主线,把每一个时代的主要历史事件作为主线上的主要分支。当介绍到每一个分支的时候,学生们自然会把主线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1.案例教学特征。案例教学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例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案例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会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历史故事。例如一个学生去过河南,那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很多河南发生的历史。河南作为古代一个重镇,很多王朝都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对北面可以有效的阻击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南面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保障中原地区的经济来源等。当讲到这些内容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中来了。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北京成为了都城,这个问题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北京成为都城其实最早是在元朝,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选择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元大都就位于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现在仍然可以通过历史遗迹来证明它曾经的辉煌。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是距离他们的起源地——蒙古非常近,这样有利于达到他们的战略目的。现在的故宫是明朝开始兴建的。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他在做皇上之前的封地就在北京,他在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后来朱棣当皇上,移居南京后才发现,这里的气候和战略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封地北京,所以他开始着手建设北京城,这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这些故事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扩大自己历史的知识面。

2.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们根据题目内容,可以马上反应到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然后在这个时期还发生过什么故事。例如,考试内容中有关香港问题,学生们马上就会想到香港在哪个时期开始被英国侵占。然后在哪一次合约中,清政府把香港租借给英国。而在哪一次合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合理的要求,等等。学生们可以马上反应出,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成绩,同时还都成为了历史通。他们对很多历史事件开始感兴趣,而且还会经常把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在这种娱乐的环境下,学生们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写照,我们必须掌握好,同时还要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丰富我们的历史。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觉学习历史不再是只依靠死记硬背。轻松学习历史,掌握更多历史事件,是很多学生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徐光寿.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娜仁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06).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看一组照片。(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作业:练习册习题。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一、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 结果 局部抗战开始

难忘九一八

二、西安事变 背景: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发动者:张学良 杨虎城

结果:和平解决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篇5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四巩固练习

1.将夏朝作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根本原因是(B)A.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 B.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C.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D.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表明(A)A.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B.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 C.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 D.商汤伐夏是反压迫的正义战争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B)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篇6

并吞六国

1.条件

(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2)可能性

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②个人才能: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清单二 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百代犹得秦政法”

1.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2)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经济制度

(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2)奖励移民垦荒。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深化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清单三 军事、交通、文化措施

缔造统一大帝国

1.军事

(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2.交通

(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3)统一车辆形制。

(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3.文化

(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清单四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1.功绩

(1)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4)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执著。(5)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2.过失

(1)“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生活中造成恶劣影响。(2)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深化认知]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后世封建王朝得到发展。

探究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1)从材料一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全国两千多万人,囚徒就有几十万。

(2)材料二体现了秦朝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 严刑峻法的法家治国思想。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3)材料三中“山东乱”“刘项”各指什么?

[答案] “山东乱”指秦始皇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项羽。(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答案]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结论形成] 秦始皇历史功过的评价 1.功绩

(1)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确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发展。

(3)实行一系列军事、经济、文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对秦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过失

(1)强化皇权专制,政治独断性和随意性,形成中国长期政治专制的传统。(2)实施暴政,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严重摧残中国传统文化,钳制人民思想,形成中国社会长期的愚民政策。3.总结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早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评价秦始皇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其功过是非。秦始皇的功绩是主流,过失是支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选D 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

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

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选D 秦始皇对我国后世深远的影响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

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解析:选A 国家统一之后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其用意只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4.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A.武将纂权 C.外族入侵

B.苛法暴政 D.诸侯争霸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

5.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解析:选B 秦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中,郡县制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称皇帝、制《秦律》 C.“焚书坑儒”、筑长城

B.置三公、行郡县 D.统一文字、平百越

解析:选C “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第7题15分,第8题11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7

分)(2)根据材料,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解析:第(1)问,材料中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在意,反映出皇权的不可僭越,依据皇帝制度的特点概括即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秦始皇的个性特点上分析其本质。第(2)问,材料中关键信息“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从中概括秦始皇愤怒杀人的原因;从秦朝法律的严酷和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问题: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秦始皇相信要成仙人,需避俗人;泄露皇帝去处不仅违法,而且影响皇帝修炼成仙,因此秦始皇才愤而杀人。

问题: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秦始皇残暴的明证。

8.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6分)(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5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第(2)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其目的。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 篇7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 不重视历史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课下和学生交谈, 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较淡薄。同时,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根本没有作用;还有很多学生觉得只要在临近考试的时候, 突击背诵一下历史知识便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 历史课成为被挤占比较多的课程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 安排在历史课之前的课都是语数外等课, 这些课都很容易拖堂, 历史课自然被占用很多时间。此外, 历史课在课时安排上也属于较少的一类, 一周也就在一到两课时。

2. 学校及教师对历史课也不够重视

很多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他们认为历史不被列为升学考试的科目,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认真地教。在实际工作中,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 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 这势必会影响教学的质量。

3. 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

当下的中学生受大环境影响, 过早地表现出一种浮躁气息, 言谈举止间缺乏起码的内敛和涵养, 自大自负, 目空一切, 盲目崇拜, 崇洋媚外, 这是我们的教育和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引导正处在价值观构筑初级阶段的学生, 提高他们的内涵和修养, 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将使其一生受益匪浅。

二、做好历史教学的一些建议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程平时的学习不需要太用功, 只要考前花点时间死记硬背, 成绩就不会差。其实,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要想把历史知识真正学好, 特别是把综合类的题目做好, 没有平时学习的积累, 是不可能的。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生平时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能对历史学习有抵触心理, 同时要在历史知识学习上用功。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要理顺历史知识脉络。历史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学生听说过的或者熟知的, 教师可利用学生熟知的故事, 讲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 便有了学好历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认为学好历史的方法就是背, 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学好历史最好的方法是理解, 即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每一节内容的时候, 要联想一下这个内容前后的知识, 这节内容中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 以及前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这样会使学生记忆知识更牢固, 会更喜欢学习历史。

2. 改变教师思想, 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 历史课是其中必然要设置的一门学科, 它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对于培养人才具有特殊作用。学校的任务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要想完成这些任务, 需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去实现, 而历史课的教学, 在完成初中教育的总任务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历史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与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一样, 缺乏数学基础很难学好自然科学, 学不好历史也就很难学好语文。因此, 要培养青少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必须从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着手, 培养他们具有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广博的基础知识,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定, 不能只加强考试科目的学习, 而随意减少历史课时。

同时, 还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和业务, 积累历史教学经验。学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历史教师队伍, 即配备专职历史教师或固定的兼职历史教师, 并从实际上提高他们的地位, 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3. 历史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 历史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文化史时, 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 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举行国情知识竞赛, 组织课外阅读、讨论, 开展影视评论, 编辑历史小报, 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 组织观看影视录像、展览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 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 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

总之, 加强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增强经受风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面提高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人物 教学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往往出现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师生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客观的分析。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人物分析的时候,容易彷徨,无从下手。抑或受到课本教学内容的影响,加之自己缺乏对于人物的独到见解,因此分析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也没有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去阅读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历史拓展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加之历史学科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反思。所以学生不可避免有一种历史局限性和枯燥感,很难真正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既全面科学又不失真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其功绩和败笔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既没有颠覆历史,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二)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从正面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正直和善良,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是反面人物,学生应该明确其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更好的注意和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在人生的发展轨迹当中少走弯路。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施

(一)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的理论

1.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

说明人物称谓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的首要要求和基本环节。例如,郑和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当中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样一个总领式的概括往往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并且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对其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如秦始皇修建长城,建造阿房宫,但是焚书坑儒、暴政使得国家灭亡。对其功绩和劣迹都有客观的讲述,这也是历史人物一生当中重要的事件罗列,对于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依据的作用。

3.明确体现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述

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个人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亦是重要的论证标志。先前的铺垫和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的历史介绍,但是对于其独特的认识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阐述。例如,某学生可以评价“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皇帝之一”。这样的观点陈述更加有利于实现对人物的客观评述。

(二)实践操作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进而具备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思维模式。图文并茂的教学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历史的学习带来帮助。

2.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安排是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因此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初中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练习,进而掌握方式和方法。另外还可以依据地理环境开展教学。

3.开展相应的辩论会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是客观的,因此也就具有两面性,既有功也有过。所以开展辩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正方充分找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反方更好的抓住弱点,提出劣迹,形成鲜明的对抗。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历史人物。

三、结束语

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述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进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久红.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人物价值引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杨历春.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无人送行优美散文下一篇:让手机远离课堂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