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2篇)
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刘文波136403
摘要:分组讨论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本文就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法合作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习小集体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1]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2]
总结过去一些分组讨论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所设问题没有讨论价值,讨论流于形式。
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探究性,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结论单一而具体的问题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热闹,但这种分组只有表面形式,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2、学生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合作,交流无法深入进行。
教师课前没有要求学生做准备,没有预习新课,上课提出问题直接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且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针锋相对的正面交锋,才能擦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否则学生缺乏主动合作,准备不充分,交流无法深入进行,分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现上。
3、学生参与面有限,缺乏自制力,影响讨论效果。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非常投入,发言频繁,而大多数人几乎成为多余的人,缺乏自制力,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讨论别的事情,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
4、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过多或过少。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或正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出现较多,教师往往用这招来调解课堂时间,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
5、教师不做引导,问题没能向更深层发展。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踊跃讨论发言。原本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就该讲解、总结,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将知识的外延扩大。可是教师为了教条的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等理念,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讨论没有将问题向更深层次发展。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时,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无目的的巡视,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其实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由于学生真正掌握分组讨论法来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也需要有一个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又要符合学生循序渐进认识规律。学生要逐渐适应参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使自己的讨论能够围绕中心,说在点子上扩大讨论的参与面,通过辩论探究问题,提高讨论的探究质量,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讨论步步深入。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所以设计讨论的问题的前提一定要紧紧扣住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
1、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讨论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学习任务,活跃求知欲望,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多种功能。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趣味性和生活性的问题、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
例如,在《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重大的发明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于是设计的问题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基础和前提?为什么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定会提升学生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
问题如果难度过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否则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在小组内加入一些竞争机制,会促进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样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思维产生了碰撞,情感产生了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4]
3、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科学分组。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有较多的表达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民主自由和谐互助的气氛,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组,做到让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配合在一个小组,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做到科学分组,使学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主动学习的动机。“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
小组成员的合作。[5]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在历史课上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需要以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为前提,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总之,“分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6]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耐心指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尽快使学生适应课堂分组讨论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改革制定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452001
[2]《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P1502005
[3]《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4
[5] 陈旭运《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102
[6] 马运《慎重使用课堂的“分组讨论” 》 光明日报2005
注:作者姓名:刘文波
出生年月:1972年8月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双辽市
单位全称: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
职务:教导主任
职称:中教一级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 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深入。分组讨论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 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贯彻课改精神, 本人尝试将分组讨论法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何谓分组讨论法教学法?本人认为所谓分组讨论教学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 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 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分组讨论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种主体建构的过程, 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 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 学习者只能基于他们“从前的经验”建构一种新的知识。知识必须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才能获得。知识必须经由学习者的自我尝试错误后进行同化, 再经认知冲突即自我调适后才获得。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集体的产物, 学习不能以个体的人为基础, 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 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2.“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论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创新式学习理论。把学生根据差异情况进行分组后, 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创造不同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解决学习困难, 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 我根据不同小组及他们表现出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练习。并且在评价时提高小组表现的比重, 这样就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 还要对同组的其他人负责, 学习时必须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帮助, 这样就能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进步。
三、分组讨论法教学法的现状分析
我们发现, 在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时一方面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优势互补, 也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1.涉及面狭窄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差异性, 因此分组讨论时, 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少数学生反应快, 讨论非常积极, 也非常投入, 而多数人心不在焉, 他们几乎成为“多余人”, 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无非就是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 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主动合作意识薄弱
在小组自由讨论活动中经常会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原因是有些学生由于还没有预习新课, 独立思考能力不够, 或者是老师事先根本就没有提出让学生准备预习和思考的要求。
3.重形式, 缺乏实效性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教师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问题过于简单, 并不具有探究性, 也就是把不必要讨论的问题拿来分组讨论, 此时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形式很热闹, 但这种分组讨论只有表面形式, 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4.时间很难把握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正在讨论的兴头上、有的学生还在探索其中的问题时就不得不喊“停”, 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 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 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也有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的,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在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法时常常存在, 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来看, 归结起来主要是:如何恰当地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事先准备并激发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处理与同学的相互关系;如何合理分配分组讨论在整堂课中的时间。另外也反映了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因此, 本人尝试在自己的教学班里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效率, 努力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改进, 探索以上分组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分组讨论教学法。
四、分组讨论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 讨论的问题要精选
设计讨论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紧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 从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相关经验证明, 设计讨论的问题, 一要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且有价值性的问题, 二要设计步步深入, 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
1.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即具启发学生思维和有价值性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设计过于简单, 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规律性的问题, 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例如:在历史必修1 (人教版) 专题六“卓尔不群的雅典”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将“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专题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互相对比, 寻找异同, 并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适当引导, 通过讨论, 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2. 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 有一定的层次性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由表象到本质, 由已知到未知,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 问题要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使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能够做到全面把握。但如果问题难度过大, 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特别要注意:
(1) 要作一定的引导。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2)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 或出现思考障碍, 或出现答案不一, 此时是开展分组讨论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 更谈不上设计独立方案, 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讲历史必修2专题六第二节罗斯福新政时, 就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 (1) 在经济大危机来临的时候, 美国总统胡佛采用了什么政策导致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属于旧知识复习) (2) 如果你作为临危受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你准备分几个阶段来医治美国经济的顽疾?每一阶段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3) 作为罗斯福总统的你, 为医治美国经济顽疾, 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颁布过哪些法令? ( (2) (3) 属于立足书本的新知识自主归纳) (4) 你的措施虽然对美国度过经济危机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美国的经济危机, 为什么? (5) 请你总结一下你所采取的政策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最大不同点在哪里。 (6) 你认为你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 (4) (5) (6) 属于立足于教材的自主探究,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来完成, 特别是问题 (5) , 教师要引导和留给学生充足的探讨时间) 。
(二) 分组方式要灵活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问题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 两人互助式
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机会。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采取同桌互助, 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能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
2. 小组竞争式
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 按班级座位分成几个小组, 让各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 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汇报, 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1931~1937年抗日活动”这一知识点时, 以班级中的四个小组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普通的中国工人农民学生、爱国民主人士。面临当时的形势, 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 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 然后教师选择各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他组就行动计划的完整性进行打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竞争意识, 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自由组合式 (辩论式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观点, 对学生自由分组, 小组可以课前搜集资料, 课堂上进行辩论。如在教学活动讨论课“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时, 这时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辩论, 教师不提供任何观点, 只印发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史料和参考书, 给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网站, 叫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这些史料、参考书和资料,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积极讨论, 并举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批判与己不同的观点, 甚至唇枪舌剑。通过辩论既培养了学生收集、阅读、分析、提炼史料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同时学生就在这种情境中促进了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效果很好
(三) 讨论的形式要多样
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不同方式是吸引学生参与讨论,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1. 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 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 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 我先提出了问题:请从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信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考虑, 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自己思考、协商, 汇总形成小组观点, 再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 最终全体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 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 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2. 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 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 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 发表见解, 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 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 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 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 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 也可小组间提问, 可学生之间点名提问, 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 如加入一些竞争机制, 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本人在必修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学中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同学们先自己设计问题, 然后相互提问和回答, 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五、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几点启示
1.要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 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本人体会到, 教师的教学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灵活的引导,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要注意引导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 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 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
3.要不断总结、完善
学生对于分组讨论学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分组讨论教学法也有一个通过实践反思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优化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汉国.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高中英语实际运用
一、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的特点及优越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之一,它们依据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等等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团体合作从而取得1+1>3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思考和学习。
1.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教学的特点。
(1)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课教师依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家庭经济背景情况等方面合理的分配学习小组,保证小组中成员的不同一性和班级各小组能力的均衡性。
(2)组员目标和利益一致。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小组内部成员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他们拥有一致的目标,并且不存在输赢关系,是利益的的共同体,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利益,他们更能集中力量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3)小组分工明确,责任感强烈。小组的统一目标不是一个人就能达到的,需要团体的合作,因此每个成员都需要发挥自身的力量,这是不可以推脱的责任。同时为了有效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小组进行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的优越性。“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它的应用给高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自主参与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团体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在困难面前互相扶持、互相帮助,运用大众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的合作方式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关键。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小组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间的均衡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可以在下面的课堂运用中进行教学参考。
1.灵活的分组方式。
(1)根据学生座位就近组合。按座位就近组合,就是按照所教学班级学生的原有位置使他们就近组成一个英语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一般是前后左右2-6人组合而成。这种按座位就近组合的形式不需要将学生划分出不同层次,不需要重新调整学生座位,课堂操作简单并且学生学习效果较佳,正因如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小组成员因为座位近互相比较熟识,因此进行问题讨论时,氛围更加轻松和自由,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互帮互助获得更佳的答案。
(2)根据教学问题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即辩论式分组,一般是指任课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派别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讨论。
(3)根据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平行小组。英语教师根据几个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将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独立负责一项内容。
2.多种样式的讨论形式。
(1)相互提问法。这个讨论形式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提问,可以是小组对小组的,也可以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甚至于是男女同学相互提问等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相互补充法。先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自我思考,然后随机抽取一名组员使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组的成员根据这位成员的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今后全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再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更为深入问题核心去解决问题。
(3)相互协商法。相互协商法相较相互补充法更为全面考虑到每位学生的观点,在学生进行过问题的思考之后,小组成员挨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进行集体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的思考和讨论过程,大大发挥了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汇集了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互为补充,互相帮助从而取得共同的进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主的进行思考和英语的学习,通过团体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正确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发挥其强大的教学优势,使学生在跨语言环境下能够进行自由的交流,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咸向萍.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在高中牛津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2).
[2]蔡慧萍,蔡明德,罗毅本册.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的理论精髓启示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强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当代的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吸收,教学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理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通过启发(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创造和谐、宽松、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气氛,配置主体性学习的各种资源,重视教学的整体功能,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筛选、获取信息,养成主动探究的能力。
基于这些认识,为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教师的点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我充分利用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尝试。
首先分好讨论小组:将全班分为若干个讨论组并编上序号,每组由前后桌的4——6个同学组成,各组自由选出知识面较宽、有组织能力的讨论组组长,由他来把握本组讨论
的进程,确定发言的程序。
一、分头搜集材料 交流拓宽视野 讨论加深认识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而听、说、读、写又离不开生活,鲜活的生活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源泉。所以,我平时比较注重要求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并随时记下对生活的感悟,注重对材料的搜集和积累。
在开学伊始,我就明确要求,每人准备一本读写笔记,坚持看、听、写,及时捕捉,天天练习,字数不限,体裁不论,内容开放,随心所欲,有感而发。然后,在周末抽出一节讨论课,由小组长召集、主持,每个同学对本周所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在讨论组中宣读,其他组员可就事件本身、作者观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各抒己见,讨论交流,找出闪光点,提出不足之处,如对别人提供的素材感兴趣也可在讨论之后进行写作。
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并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借鉴别的同学的的写作长处,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生活,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开阔了视野,并养成了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轮流推荐佳作 共同品析鉴赏 提高阅读水准 为了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借鉴的文章,我们在课前五分钟开展
了佳作欣赏栏目。这些佳作由讨论组轮流提供,这就要求讨论组课前要准备好:各组员要分头找出美文,再把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筛选评价,确定推荐文章;再从各个角度对所选定的文章欣赏评价,具体可以从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精彩片断、社会意义、激励作用等方面入手。最后,明确分工,推荐一位同学在课前朗读,其他同学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写出深入评价并在课堂上朗读。这就要求这些同学在筛选、鉴赏和评价的过程中能以审美的眼光,积极思考的态度,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融入自己的感情去品读、思考和达到深刻理解、感悟文章,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自由发挥,你说我评,互相激发,来达到深刻理解、感悟和熏陶的目的,同时要求他们联系有关文章的相似点,举一反三,能联系人生、社会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显示了他们的力量和才能。
这一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开发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改变了过去那种发言腼腆、不敢也不善于在各种场合下表达自己感情的不良现象,涌现出一批能够有条理、准确动情甚至创造性的阐述自己观点的同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的深入思考的习惯,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深受学生欢迎。
三、注重课前指导 深化拓展迁移 激活课堂教学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的一
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也渗入了讨论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时,我先让他们自己落实知识点,标记圈划,自行思考老师提出的预习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合作:一方面,预习题有较难理解的,他们可以讨论解决。另一方面,爱动脑筋的学生在预习中还会发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他们也会借助讨论组来解决。
在此基础上,再把本组解决不了的共同问题写在纸上反馈给老师,老师挑选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放在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这就极大地节省了课堂时间,以进行加深和拓展,这本身也是一个理解与深入的过程。
此外,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随时都有分组讨论的可能与必要。思想活跃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又有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于是他们就会提出来。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就让同学们讨论解决。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易于趋向共识,同时也允许保留个人的见解。
此种方法在练习课上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先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自行讨论,然后质疑,老师针对质疑的重点问题请求能解决的讨论组解决,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这种课前预习与课堂讨论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勤学善思的习惯,为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高中生提供了大显身手、树立自我形象的机会。课堂上,出现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辨证,彼此解答的可喜现象,一改过去只让少数几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被动接受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变老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应试教育的高压型为素质教育的宽松型,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这就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作文互批互改 教师随机点拨 开发写作潜能 为了确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作文批改中采取了下面的做法:老师先选出2——3篇不同层次的作文给大家分析,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批改本组的作文,(教师此时在班级巡视,对于学生的疑问,随时予以点拨)小的方面到字、词、句,大的方面到谋篇布局、思想内容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优点及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后,返还本人修改,最后由小组长过关检查,征求本组组员意见,推荐佳作在全班展出甚至投稿,一人发表全组光荣。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激发了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为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实现学生正确历史观与爱国情操的培养,许多教育工作者纷纷倡导采取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而通过对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展开分析,我们发现此种教学方式是科学可行的。基于此,本文从如何营造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0.引言
在当今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已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一种鲜见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创建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时,需全面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反馈与交流的基础上,将其课堂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营造出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1.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当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并积极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与支持,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开展“争当小老师”、“角色扮演”等项目,让所有的学生均能以兴奋、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操作、主动思考及交流等方式,克服害羞的心理,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课热爱之情的培养[1]。例如,在开展《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如何治理这个有着众多人口,且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国?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交流,并展开想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此种非常活跃的气氛中,大家的兴致尤为高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此时应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讨论的方向予以适当的引导,以免出现偏题的现象。
2.营造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促进学生小组凝聚力的增强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使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让先进带动后进,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还应对各学习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其努力给予肯定与赞扬,并选出优胜的小组;同时,还可组织历史知识抢答等竞赛,通过营造出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增强[2]。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以下思考题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押,而对于如何处置他,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蒋介石在十年内战中杀害了许多的革命人士,应当处决他为牺牲的共产党人报仇;有的则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应当采取和平的解决方法,只有蒋介石答应投身到抗日工作中,即可释放他。那么大家的看法是什么?随后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大家展开辩论。教师则根据双方的表现予以评价。在这一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增强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前,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将课堂还给学生,允许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开展《寻访“丝绸之路”》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英国商人,并问他假设你即将要去往当时的长安,要经过丝绸之路,那么为了可以购买到更多丝绸,需要带什么东西到中国卖?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切身体验,并融入到角色中来,从而将自身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缩短现实与历史距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关注社会现实。
4.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
作为各项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精神品质,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凭借自身的主动学习与参与[3]。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生完成课文的自学后,教师可让他们共同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来;在完成课本内容的课堂学习后,课堂学生到黑板写板书;在结束考试后,可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解试卷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有效避免教师单向枯燥讲授局面的出现,不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而且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参与兴致与能力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因此,教师就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出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爱国热情,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摘 要】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它的多变性和实用性一直都是吸引广大学者的重要因素。初中数学作为学生们掌握此学科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学生们打好数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所有科目中,数学科目往往是学生们成绩划分的分水岭,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都会在此学习科目的成绩上有所体现,所以教师在这段时间所需要做的工作就变的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分析,制定一套详细可行的教学方案,来避免学生在此重要阶段因为不能及时的掌握数学知识而掉队,从而导致学生们之间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法的简单分析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初中生;基础素质教育
分层教学法在当下是一种较为广泛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响应素质教育体制,来高效的帮助初中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分层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教材的详细掌握,来达成学生们的成绩全面进步的目的。因为一些教师使用分层教学法,使学生们的成绩有效提高,所以被很多教师关注且使用。为了让其能发挥更高效的作用,对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改进。
一、让教师充分了解分层教学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学校都只重视升学率而忽略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也是当前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对我国教育一直有较差的影响。目前,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很多学校把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民主化的教育对初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弥补了应试教育体制的很多缺点。那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是锦上添花,分层教学法就是素质体制下的新兴产物,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效攀登和新开创的分层教学法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我国的大部分初中教师并没有很了解分层教学法,以致于分层教学法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扩展。分层教学法的一些分层练习、指导和评价的特点并没有被大部分教师所熟知,这也导致此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止步不前。因此,学校应该着重于此办法的推广和使用,让师生都充分了解分层教学法的优点。此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让分层教学法充分合理运用的重要前提。
二、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开创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学习情境,这样既能够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也能够通过此来和学生们成为共同学习的朋友,以最融洽、和谐的氛围来让学生们学习知识,也能让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内心想法。例如在学习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时,如何证明平行线同旁内角互补的办法,这一类型的数学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独立完成证明此题的办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解题的特点和问题。然后针对其解题技巧和方法,将学生更好地分层,并制定特定的方案来让学生的成绩提高。
三、教师应合理使用分层教学法中的各种形式
分层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三种形式,其中有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和分层评价。分层练习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学生们的基础能力来进行划分,然后通过教师的系统性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或者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练习的范围也应有所差异。基于学生基础较差的,教师可以来制定一套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来使学生充分巩固基础知识。
例如一次函数的因式分解‘x2+5x+6’,这种较为初级的因式分解属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练习此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而稍微有些难度的题目,例如‘x2y2+9xy-20’此类型的题目较为繁琐,可以相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其次,分层指导主要是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做到因人制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主要依据合理流动,适当调位,这样可以使学生充满学习干劲,奋起直追。最后,分层评价就是对学生的表现适当的进行表扬,让其再接再厉,努力考出更好的成绩,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热情,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应当为其加油鼓劲,让其充满自信,绝不放弃。分层教学法中,此三种形式能够充分w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能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高效发展。
四、结束语
分层教学法是因我国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并因其高效而被广泛使用。而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好的前提,则是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在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并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加强对分层教学法的理解能力。合理的使用分层教学法中的各种形式,以最高效的分层教学方法,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那么,相信分层教学法会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显著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关注差异,全面进步
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好坏,为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分组前教师必须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同时又不能让学生感到分组给他们带来压力。建立学习小组,使每个同学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学生们听了都非常乐意,从他们的喜悦表情上我看出了信心和希望。
二、精确分组,安排任务
分组原则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我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按男女比例,6-8人为一组,为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轮流做组长,轮流主持工作。
有效的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而预习是否有效,还在于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要比学生无目的、无指向的预习有效得多,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应先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每一个同学在全面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中心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能感到求知的快乐,并且每个组预习的重点内容不同, 预习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每个同学都有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三、互动探索,积极求解
经过课前准备,各小组都会带着自己的成果进入角色,授课前教师应先检查各组的预习情况,然后就预习内容导入课题,让小组将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教师则根据他们准备的情况分别给他们相应的讨论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第一手材料,在组内讨论中,他们有言可发,有话可说。组内讨论归结出一个统一的意见后,由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展示,而小组长是轮流更换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学们有了成功感和优秀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问题引向深入。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 及时评价
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一句恰当中肯的评价就是学生信心和动力的来源之一。建立互动型学习小组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鼓励和肯定无非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能让教学活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可以进行嘉奖,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分组互动不但在教学新课中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帮助学生掌握、积累历史知识方面也显示了其优越性,在小组内两人合作记忆历史知识比单个人苦思冥想记要快速得多。一对一,互换角色,一问一答,既快速又准确,尤其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去, 能有效提高成绩, 让学生更加产生对历史课的喜爱之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
五、分组互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素质教育,分组互动是高效课堂的支柱, 在教学中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在分组过程中,对“学困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对待他们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坏境,让他们积极参与。同时要注意,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讲究准确、严谨,在历史教学小组互动中,一定要把握这个原则,要确保问题的正确性与方向性。
一、图片资料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开始形成阶段,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相当执著,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往往敷衍应付。因此,插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就带着文字永远也不可能具有的优势吸引着学生的目光。而且由于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还不是很强,没有图片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内容。例如,在讲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时,一般老师都会讲到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但是如果只是这样讲,别说初中生,就算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成年人可能也是一头雾水,但是如果结合图片讲解,问题就会好理解得多。因此,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图片资料的合理运用
图片资料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好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越多越详细就越好。我们要谨记所进行的是教育教学活动,并非寻常的图片展览,如何让学生从识图中一步步跨入历史庙堂,还需要我们做诸多的努力。关于图片资料的运用,我在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图片资料要精选。历史资料复杂浩繁,而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小部分,如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更好地利用图片资料理解历史呢?这就需要教师对丰富的图片资料进行精选,找出最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最能够反映历史过程的图片资料,切忌把一大堆内容相似而与我们要教的内容没有太多关系的资料罗列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和方向。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我认为有一幅赤壁之战的示意图就足够了,顶多再加上一幅反映当时战争场面的图画,但有不少老师又加了不少,比如今天的赤壁的旅游风光照片,这就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了,学生就会被吸引到旅游景点风光当中,而减轻了对赤壁之战这个知识本身的关注程度。
第二,要对图片进行详细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如何看图上下工夫,让学生看图时注意和课本相对照,或者通过图来补充课文中的相关叙述。例如,讲到“赵州桥”时,尽管课本上说明它的设计是如何的巧妙,但只有课本上的叙述,那恐怕大多数学生都会问:“赵州桥设计巧妙的原理又在哪里呢?”在这种情况下,课本上的图就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看后立即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不仅避免了文字的单纯、枯燥,而且使学生对图产生了亲切感。再如,讲“都江堰”时,即使有图,教师还是要将图上的都江堰的每一个部分功用讲清楚,否则学生还是很难理解。
第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课文中比较复杂的一些历史地图,由于涉及地理知识,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会有些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他们从多方面来读图。例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时,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课本上的介绍不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让学生进行发挥性描述,也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由学生来进行此内容的发挥性讲解,还可以采取由学生绘制路线图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图片资料运用的误区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去往国外学习、工作、旅游等。这时,一个人的英语知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学习过程中,英语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再加上英语语法学起来又很难,初中英语教学就显得比较困难。现如今出现了分组竞赛教学法,本文就分组竞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后所能产生的作用从两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分组竞赛;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初中的英语学习是初中生真真正正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相比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初中英语学习更注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初中英语的学习有利于为初中学生打好基础,对以后的英语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英语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英语教学过程进行困难,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普遍很低。现今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教学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分组竞赛教学法是一种针对英语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然后给小组分配任务,各个小组之间合作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接着由教师对每个小组完成的作业进行公平的测评,并依次打出每个小组的综合成绩,最后做出排名。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初中学生各个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一、分组竞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方法
1.口语方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培养初中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初中英语学习当中,口语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英语考试当中,英语听力占据较大比例,练好口语,有利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另外在这快速发展的21世纪,英语交流随处可见,练好口语,有利于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然而由于一些学校,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量地让学生做练习题,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口语方面,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类型的小组竞赛方式,比如英语演讲、英语情景对话、英语歌曲演唱等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效果。
2.阅读方面,积极融合分组竞赛教学法在阅读练习当中
阅读这一块在初中英语学习当中也是重中之重,阅读能力好了,有利于学生阅读更多的外国名著,开阔视野。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只会让学生多多做阅读练习,教学方式死板单一,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就应当积极融合分组竞赛教学法在阅读练习当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篇英语阅读,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意思和题目答案,并及时记录有疑惑的地方,最后由教师统一讲解,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写作方面,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其写作水平
在写作方面,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英语作文写作比赛,确立好题目,让每位学生据此写一篇英语作文。初中学生尚处在青春期,好胜心理强,教师经常举办英语作文写作比赛,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英语,来提高自身英语写作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英语书法写作比赛,锻炼学生的书法,有利于初中学生写出更加整齐美观的英语作文。
二、分组竞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充分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用分组竞赛教学法,进行多种新型形式的小组竞赛,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2.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提高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分组竞赛教学法,形式各种各样,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顺应现今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协调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有利于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坚实基础,提高初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
初中英语学习中应用分组竞赛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英语,高效率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这将有利于打好英语学习的坚实基础,为日后提供便利。这也将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帮助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小结
初中英语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口语、阅读和写作。应用分组竞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中相应的方法有:在口语方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培养初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在阅读方面,积极融合分组竞赛教学法在阅读练习当中;在写作方面,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其写作水平等。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充分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提高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利于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坚实基础,提高初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等。若能高效地应用分组竞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将使初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将对我国未来登上世界舞台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讨论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课堂讨论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全程参与,及时调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准备,全员参与
讨论题目要提前公布,明确讨论目的、要求,列举论题的分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教师应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创设的问题应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思有所得,有话可说。
三、精心组织,有的放矢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统筹组织,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备课中对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尽量考虑到,讨论中要紧扣主题,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切实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控制节奏,保证时间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 应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多的让讨论式教学法融入其中,让学生间对于相关问题能够有积极的交流探讨的机会。学生间在交流探究时能够更好的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感触也会更深。这些都会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验,能够极大的为学生吸收教学要点带来有效推动。
一、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在实践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讨论话题,要让学生围绕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这样,讨论式教学的效用才会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设计话题时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不仅要让讨论的主题和教学重点紧密结合,讨论话题的设置也应当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学生各种观点的提出提供空间。此外,讨论的问题在难度设计上也要合理,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类型,这样的讨论话题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大家能够发挥的空间也更为宽阔。
例如,在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与所给材料,合作讨论:内阁是否变相的宰相制度?明朝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这样,通过讨论与交流的教学过程学生会主动探寻“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异同点,学生会慢慢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这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的学习习惯。教师一定要精心给学生设计讨论话题,要让学生讨论的方向明确,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有更丰富的收获,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教学效用。
二、丰富问题讨论形式
在课堂上实践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还应当丰富学生间的问题讨论形式,要让讨论的方式更加多元,并且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两人讨论,让学生相互间来共同分析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间多人的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来共同进行交流探究;还可以组织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讨论,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更合理的分析某些问题,丰富学生从讨论教学中的收获。
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有关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争论较多,此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要求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在辩论之前,教师只是提供有关史料,或者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自主收集与整理所需资料。课堂上,各方结合具体史实来表达个人看法,反驳他人观点。在唇枪舌剑与思维交锋中,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家也慢慢意识到,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简单的进行功过判断,深入的认识历史事件必须结合大量相关的史料,并且要有开放的思维和良好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讨论教学中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教学知识点的认知,这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带给学生很多很有价值的启示。
三、强化讨论教学引导
在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阻碍。要么是讨论过程遇到瓶颈,学生的讨论难以继续;要么是学生的观点中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认知偏差,学生的思维出现了问题等。对于这些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细心留意,并且要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指导或者启发。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在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能够实现有效突破。这样,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够有效进行,学生也更容易从讨论的过程中获取积极收获。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效用。首先,当讨论内容与话题相脱离时,教师应巧妙地将学生拉回中心话题,以免学生在无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其次,当讨论陷入沉默时,教师应先仔细了解原因,再对症下药。如有时候是因为学生正在积极思索,而出现短暂的沉默,这时,教师应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急着打破沉默。当学生因思维障碍而出现沉默时,教师可通过提问、追问、补充材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引导课堂讨论有序进行。此外,学生如果出现了明显的思维偏差,或者是一些非常典型的错误观点,教师一定要及时指出,将学生引上正确二度道路。这样,学生间的交流探讨过程才能够真正为知识教学带来推动。
结语
灵活的将讨论式教学法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这既能够丰富课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会加深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与体会。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讨论内容,丰富讨论教学的形式,并且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够让讨论式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知识的理解吸收带来促进。
【参考文献】
[1] 石怀周. 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 教师,2014年27期.
[2] 蔡长斌.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 年12期.
[3] 晏伟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 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认清基本国情》时, 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 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 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 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 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 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 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 澳门古称“莲岛”, 莲花象征澳门, 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 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 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 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 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 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 《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 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 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 实现祖国统一,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 (1)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 (3) “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 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 一旦独立面对问题, 必然感到束手无策, 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 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 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 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 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 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 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 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 (1) 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 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 (2)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3) 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 (4) 18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5)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 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 树立了自信心, 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 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
【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 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维护国家主权, 反对台独;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 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 热爱祖国, 报效祖国, 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5
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9-20
浅析新媒体在会展项目运营中的运用10-25
浅析故事教学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10-24
分组讨论总结发言06-20
浅析英语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13
党课分组讨论心得体会06-16
中心组分组讨论记录06-24
浅析多种教学法的运用09-12
分组分层教学法开题报告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