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论文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必定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
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出示尝试思考题: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发掘教材思想内容、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点拨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许多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发掘教材的思想因素,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思想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中“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有些课文的主题思想较浅显,学生稍加留意或多读课文就自然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染,从中受到教育。但有些课文的思想意义就比较含蓄,蕴涵在词句中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挖和点拨,达到教育影响学生的目的。
一、巧设问题进行点拨提升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教者借助问题进行点拨提升是最常见的方法。但是对于问题的提出, 既要适时, 又要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冲破阅读瓶颈, 只有这样, 教者才能真正借助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一个高度, 从而达到点拨提升的效能。因此, 巧“拨”问题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教学策略。
例如, 教学泰戈尔的小说《窗》时, 可以设计以下的点拨问题。
活动内容:当近窗病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这一番美景时, 那位远窗病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作批注—小组内交流—结合具体语句分工展示)
小组展示, 老师点拨。
小组1:第6段两个“为什么”“想法更加强烈, 几天后为什么不该是我”, 看出远窗者在分享美的过程中滋生了丑恶的欲念, 从暗自不满 (两个为什么) 到强烈的怨恨, 这是内心深处的嫉妒。
小组2:第7段“彻夜难眠”, 第8段“照例”, 第9段“纹丝不动”“凭什么”, 第11段“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13段“稍过几天……提出……”让我们小组成员看到了远窗者因为嫉妒以至于堕落到见死不救、忘恩负义的深渊:“纹丝不动”地看着同伴急促的呼吸, 痛苦的咳嗽, 却无意以举手之劳按响电铃, 呼唤值班的护士。他是一个心灵丑陋、卑鄙、无耻的人。
在这个时候, 学生分析远窗病人时更多的是批判, 我们教者不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丑陋的种子, 而更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是美好, 因此, 此时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真、善、美。我们教者可以这样提问:这位远离窗口的病人一开始就是这样吗?能从课文中找出他变化的关键词或句子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重新关注远窗病人, 最终分析得出结论:他的本性是善良的, 俗话说“人之初, 性本善”, 他开始是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人, 还是有良心的人, 只是他的嫉妒心在不断膨胀, 最终贪欲战胜了善良, 文章的结尾处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远窗病人开始受到内心的谴责。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 教者通过适当时机巧提问题, 让学生在无痕的对话平台中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更是懂得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者的问题点拨中得到提升。
二、铺垫情感进行点拨提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活动目标通常围绕“三维目标”来制定, 其中情感目标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有很大的转变。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者常借助于铺垫情感、渲染情感来点拨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从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文本主旨的提炼起到深入理解的效果。
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 为了提升学生对诗人情感理解的深度, 教者设计了以下的情感铺垫渲染方法, 配有淡淡哀愁的音乐, 深情地说出这样一段话:“‘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诗人曾用这样的话来说剑桥对他一生的影响, 康桥是他的梦, 是他意识的胚胎, 同学们, 对于一个中国学子来说, 康桥在诗人心中有着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 读出你们的感情,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对于这个过程, 主要借助于背景音乐及富有情感深意的语句来渲染气氛, 搭建情感平台, 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收到情感的渲染, 从而很好地深入到文本里, 并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沉浸其中, 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提升学生与文本、老师间的对话深度。
三、创设情境进行点拨提升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通常能引发学生想象、联想的空间, 让学生设身处地, 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对文本进行独特的理解, 让学生的想象、联想空间在情境平台中提升。
例如, 在执教《窗》的结尾部分, 老师 (抒情地说) :“同学们,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如果让善的念头占据心灵, 我们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放任恶的念头占据心灵, 那将会变得多么卑鄙和可怕呀。从课文前一部分我们知道, 那位远窗的病人原本并不可恶。那么现在, 当这位原本善良的远窗病人看到眼前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当他忽然明白了那位病友对他的关怀和良苦用心时, 他的心里将是何等的难受和懊悔啊。我们再假设一下, 如果近窗病人生前曾经留下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给这位远离窗口的病人, 现在, 这位远窗病人颤抖地从枕头下面摸索出近窗病人的遗照时, 他会对着照片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小组交流, 合理想象, 看看这位远窗病人可能怎么说。老师为大家拟一个开头‘兄弟啊, 我今天好悔啊……’大家接着往下说, 好吗?先在小组交流或展示, 然后在全班交流。”
交流后发现, 学生的思维开阔, 发言中更多地表达出了远窗病人后悔、自责, 甚至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来关心下一个病人。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对话平台设计, “拨”开学生狭窄思维的空间, 拓展、延伸了想象与联想空间, 让学生思维更有广度和厚度。
四、借用辅助材料进行点拨提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在阅读理解中遇到一定的瓶颈, 只会从浅层理解、品析文本语言文字, 缺少更深层的理解, 有时, 还会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准。在这个时候, 就需要借助于课前准备的一些辅助材料来搭建对话平台, 例如, 故事、相关的文章、写作背景等, 跨越瓶颈, 提升学生对文本及主旨的理解。
在学习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回家》一文时, 学生们借助于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理解了回家途中母亲内心深处的迷茫、疑惑、害怕、伤心……但母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内心呢?回家本来就是母亲内心的向往, 为什么在火车开动后感情更加强烈呢?在这个时候, 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母亲如此强烈对家的情感的原因, “家”的含义不仅停留在“小家”之上, 更是对“大家 (中国内地) ”的情感。教者特地借助于龙应台母亲的故事:1949年, 湖南衡山火车站, 母亲与1岁的长子龙应扬分别后来到台湾, 一别就是38年。 (故事事先录好) 借助于这样的故事, 让学生理解文中火车开动时, 母亲会有如此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 也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如“打击”等词的含义, 更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内心深处“迷茫、疑惑、害怕、伤心”的原因了。
当然, 辅助材料的出示要适时,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起到“拨开云雾”提升的作用。
摘 要: 精读指导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点拨是促进精读指导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它可使教学对话得以持续深入、逐层推进。本文结合精读指导教学实践从原理上描述精读指导课堂教学中的点拨策略运用的时机,提出并阐述了点拨的五个基本角度:矛盾处、迷惑处、无疑处、低谷处、高潮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精读指导 教学对话 点拨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多边对话的过程。如何使课堂精读指导教学的对话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发挥举一隅而反三隅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应精心选择、运用适宜的点拨策略,组织、引领、调控教学对话的内容、形式及展开的节奏,使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达成有机的统一,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高低之分,阅读教学中关键处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点拨”呢?所谓的“点拨”,“点”即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即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教学法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学习活动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相机引导、提点、设问、解答,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点拨才是有效的?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试作阐述。
一、在矛盾处点拨
矛盾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与审美认知过程的前阅读与后续阅读的认知内容的对立、冲突,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因素。矛盾的产生、解决的过程,正是阅读理解与教学对话逐步推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在矛盾处点拨,让学生看清矛盾形成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使学生获得认知进程的跃迁。教读《木兰诗》有学生质疑:“老师平时教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切忌啰唆。我读这首诗,就觉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的表达太繁琐、太啰唆,也不真实,事实上,木兰采办出征用具,果真是这么东、南、西、北地跑吗?我觉得这不符合生活常理。可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呢?”学生阅读诗歌文本提出的这个问题暴露了他的日常现实生活的经验常识与文学作品的审美存在的矛盾,以学生自有的生活经验这一常识系统显然是无法解释文本中这样的语言表达的独特现象。类似这样的阅读理解与审美鉴赏的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并不鲜见。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审美认知过程中的阻滞呢?教师的精到点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上文所述的阅读《木兰诗》产生的认知矛盾,教师借助课件,从诗歌语言表达的历史源流的角度予以解析。教师用课件呈现如下信息: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屈原《楚辞·招魂》)
“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曹植《游仙诗》)
教师先引导学生疏通句意,再通过学生独自品读、小组讨论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突破矛盾,在认知上有一个新的跃迁:同样是用方位词,而表达各异其趣。同是东西南北,有的是写到处奔波购买物品准备出征;有的写四方不可留,希望死者灵魂归故土;有的写受到猜忌,郁郁寡欢。诗歌文本中,用“东、西、南、北”这样的复沓、铺陈的语句起到了渲染气氛、增强抒情效果、舒缓或加快节奏感的作用。
二、在迷惑处点拨
迷惑是指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语言风格、写作动机、主旨蕴涵、局部事实细节等产生的疑迷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这种类似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认知的朦胧、混沌感,往往蕴涵学生浓烈的阅读创造的好奇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教师在迷惑处点拨,让学生从模糊到清晰,从暧昧到鲜明,从散乱到集中,形成对文本内容与形式之美的正确的认知、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读《囚绿记》一文,学生对文中一些句子含义的理解提出了困惑,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些迷惑予以了点拨,使学生获得了对文本主旨蕴涵的较为深入的理解。例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还有,“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通过点拨释疑,学生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之心境,可见其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生的欢喜”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因为它是生命、希望、幸福、美好未来的象征。通过诸如此类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关键语句的点拨、解析,学生对该文的深邃意蕴才能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三、在无疑处点拨
阅读对话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当学生自觉对文本已了然在胸时,教师“旁逸斜出”的点拨,让学生又产生了重读文本、再作研究的兴趣,这种无疑处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升理解深度,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教读《再别康桥》一诗,分析诗歌第五节时,同学们基本都能体会到徐志摩的欣喜之情,并能从诗节中找出具体的动词,如“寻梦”、“漫溯”、“放歌”等,来品味、吟咏。教师对同学的分析表示认同、赞赏;深入一步点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大家能否咀嚼、揣摩一下‘更字的表达效果?”组织学生把审美的目光汇聚到一个看似简单又不可轻易放过的副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细腻的语感。通过品读、议论,教师给予小结:“‘更字是再远再青一些的地方,在空间、意境上有延伸感,也是作者美好梦想、理想的延伸。”在后续的第6节诗,学生主要关注“沉默”等词汇的蕴涵,而教师则点出“笙箫”一词,请大家思考:“能否把‘笙箫换成另一种乐器?”通过探究、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首先是“笙箫”二字押韵,其次箫声比较幽怨,更适合体现离别的愁情。通过质疑问难,以一系列精当的问题构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芳览胜,使阅读鉴赏充满探险的味道,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阅读创造的乐趣。教师在学生无疑处点拨,设置悬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落实课堂阅读教学对话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在低谷时点拨
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当学生的对话兴趣、探究热情未被调动、激发的“冷清”乃至“压抑”状态时,教师“愤而后启,悱而后发”的点拨,有助于学生走出低谷,形成参与对话、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读《背影》一文,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说说感受,很多同学都谈到这篇文章文字很朴素,感情表达比较真实,但至于为何要这样表达,感觉难以具体表达;课堂气氛暂时陷入沉闷状态,对话气氛出现低谷,甚至有个别同学说:“这样的文字写的都是些波澜不惊、鸡零狗碎的事,有什么读头的。再说了,文中的那个父亲,也是迂得很,还不守交通规则。”同学们明显表现出对文本的冷淡、乃至误读。类似于这类“有什么读头”、“没啥味道”的阅读初感,如何能快速地把阅读教学对话从低谷中摆脱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宜的点拨。针对上述学生对《背影》的阅读初感,教师运用“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点拨策略,从文本语言的肌理的剖析角度切入,即从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细节入手,让学生发现质朴之中的隽永之美。让学生勾画出文本中写父亲攀爬月台、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等动作描写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反复咀嚼,从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情。还要抓住作者对父亲的服饰描写,从文字的浅表切入挖掘其深意。教师作如下点拨设问:结合文章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通过细读品味,有同学指出: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说明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通过这样的点拨,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探究的欲望,使得阅读教学对话由一潭死水转为“浮光跃金”、“锦鳞游泳”,让学生读者的心灵真正得以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形成共鸣。
五、在高潮时点拨
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在学生产生思想的激烈交锋、情感的深度碰撞的高潮时刻,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助于学生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有助于使对立、错综的理性认知趋于澄明。例如,教读《丑小鸭》一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渐趋高潮阶段,教师趁机加以概括、牵引,做如下点拨: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丑小鸭在流浪过程中养成了哪些优秀品质?“一石击起千重浪”,大家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他平和。天鹅美丽,他不嫉妒。
他顽强、坚韧。不断奔跑中,他逐渐强壮,不惧严寒。
他有梦想。他想成为天鹅,是这个梦想给了他与困难英勇搏击的巨大力量。
他谦逊温和。他拥有一颗“好的心”,永远不会骄傲……
他宽厚知足……
在纷至沓来的解读回应中,教师欣喜地加以及时归结和推进式引申点拨:很好。大家都看到了,流浪的生涯,并没有击垮丑小鸭;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变得更强悍坚韧,更谦和而有宽容心,有美好的理想。正是因为这些品质,丑小鸭才能蜕变为天鹅。如果说“天鹅”在文中是美丽心灵的象征的话,那么要想成为天鹅,就需要具备一种勇敢投身于广大世界不断磨炼意志砥砺精神的广阔胸襟,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拥有一颗“好的心”,成为真正为人仰慕的天鹅。
阅读教学对话中的高潮处点拨,体现了教师主体在阅读教学对话关系中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善于预设能引起学生读者“头脑风暴”式的阅读阐释的开放空间,吸引全体同学参与到与文本、同伴、教师的对话中。
一、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二、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
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三、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
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④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五、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六、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更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七、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八、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九、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
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
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十、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③思考群众能否想到。
十一、表达技巧的巧妙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数学考试往往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同样语文考试也是不容小觑,下面简单说一下小升初语文考试题型及考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语言的积累及运用
1.语音
出题方式:读拼音,写字、词; 给汉字注音; 多音字; 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字形
出题方式: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把词语补充完整;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字、词义
出题方式: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写出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按照语体色彩给词语分类;用所给词语造句;选择正确的词项;下列词语的用法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是;关联词的使用。
4.句子
出题方式:句式改写; 修改病句;修辞手法的运用。
5.古诗句积累
出题方式:默写一首大纲所要求背诵的古诗;按要求默写诗句。
6.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出题方式:语言是否得体,如何修改;仿写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写对联;如何表达更得体。俗语、谚语;拟写广告语;言外之意;通知、书信、表扬稿、请假条的拟写;根据主题,写一段话。
第二部分: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考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说明缘由,概括段义;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词语释义;说说你对文章的感悟;分析某句话的作用;分析概括人或事物的特点、性状等;作者思想感情前后不一,是否矛盾;换词是否得当;语言修辞手法的考察;解释某句话的含义;拟写标题;标点符号的运用;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翻译两个句子;对文言文的领悟。
(三)诗歌鉴赏
考点:对意象的分析;对某一句诗的分析;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押韵;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的体裁。
第三部分:作文
什么是“点拨”教学法?我认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启发式是同注入式相对立的。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上,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一条教学原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贯彻启发式的原则,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点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实行启发式的目的,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在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点拨法,同样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同志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因此,启发式与点拨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点拨法正是贯彻启发式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点拨”教学法呢?这里,结合教改实例谈几点做法。
一是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课文的思想政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去独立思考,展开分析,进行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和语言的特点,从阅读和写作上接受启发,吸取营养。我曾组织过一次单元课文教学实验,把三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写人的回忆性记叙散文放到一起教。这三篇文章是《母亲的回忆》、《难忘的一次航行》、《一面》。前两篇是实验教材,后一篇是统编教材。我先印发了一张三篇课文的主题、题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段落提纲,结构特点、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内容比较分析总表,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总表上列的内容,自已去阅读三篇文章,独立消化课文,填写这张分析总表,以此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自学课文。这是一种点拨。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任务后,我在课堂上找了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自己表上填写的内容,而后请同学们评议,发表意见。遇上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准的地方,我适当加以指点,再请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填写的内容。这又是一种点拨。最后,我和学生一样,也填写了一张根据自己的理解所作的答案,印发给学生参考,也同时作为教学总结。这还是在进行点拨。这个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总共用了四教时,课后,学生分别作了三个结合课文的小型写作练习。在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所写的人物精神品质时,我要求他们比较母亲对朱德、周总理对小扬眉、鲁迅对贫苦工人的态度,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充分体现感情的语句来分析说明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的感情,以便受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感染;同时结合朗读,学习作品的语言。这也是一种点拨。总之,教师只作少量点拨,不作大量分析,着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消化课文。这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保证了学生在文与道两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二是点拨学习疑难,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的功效,更有聚光、凝神的能力,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也使学生便于掌握所学重点。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显出语文的韵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创造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气氛,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各学科之间要做到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点拨艺术
所谓点拨艺术,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点明要害,引导学生排除疑难和困惑,是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方法。点拨艺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要旨了然于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巧设支点,适量点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找准点拨的支点,适量进行点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虫和大船》结尾的时候,虽然只有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但是这句却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理解整篇文字的支点放在结尾,让学生读一读最后一段的句子,并说出重要的字词,这个时候学生都会踊跃参与到小学语文的学习当中,教师一环环地提出问题点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梳理整篇课文的条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亮出“疑点”,适时点拨
好奇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给予适当的指引,就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鸟的天堂》一文结尾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大多数学生只是理解下半句的意思,对上半句却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进行适当地点拨,亮出“疑点”,让全体学生再读一遍课文,通过阅读来找出上半句所蕴含的内容,这样做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点拨要注意情绪的调动,用语的委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具备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和他们做好情感的沟通。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回答中找答案,而不是对学生说不对或者是不好,教师的一定要用语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点拨基本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点拨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角度恰当,点到学生思维的关卡上,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符合课文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点拨方法的恰当性,这样就可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文章都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其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简介,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预习的重点,大多都是把查找到的信息全部抄下来,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抄了半天学生完全学不到应有的东西,这就造成一些学生不喜欢主动去预习,每次教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他们大多不愿意去完成。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预习以及预习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觉得预习起来轻松,也可以达到点拨学生预习方法的作用,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五、造阶搭梯,指点迷津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学生大多都毫无头绪,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造阶搭梯,指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课文《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会不太理解文中的一些字句,在这个时候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正好恰到好处,为学生指点迷津,并且教师要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往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不应该只是局限在书本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其知识内容,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都存在其独有的规律。例如,怎样学习“的、地、得”,怎样概括文章主旨,怎样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其相应的规律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善于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习题的联系和课文的学习中去寻找解题的规律,促进他们知识的迁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主要是在学生面对疑难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拨开云雾,帮助他们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点拨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调动、用语的委婉,为学生造阶搭梯,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优化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汉清,方弢.适时点拨 轻重有致:语文教学中点拨艺术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1989(04).
[2]杨明权.浅谈点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1995(10).
[3]朱学坤.指点迷津 拨云见天: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J].江苏教育,1992(18).
Lesson 9
1. Yang Pei and Jackie are going camping in the Australia bush with some other friends.扬培和杰基准备和几个朋友到澳大利亚的丛林里去露营。go camping 去野营,go doing 的结构表示“去干某事”的意思,多指从事与体育,娱乐有关的活动。e.g. go swimming 去游泳;go fishing; 去钓鱼 go boating; 去划船 go drinking; 去喝酒 go dancing; 去跳舞 go eating; 去吃饭 这类结构还可表示某种职业,e,g. go farming; 务农 go nursing; 当护士 go teaching; 从教 go soldiering; 当兵 Did you go climbing last Sunday? 上个星期天你们去爬山了吗? Shall we go fishing tomorrow? 明天我们去钓鱼好吗?camp vi. 野营;宿营;n. 营地; 野营; e.g. They camped in the open air for the night. 他们在露天安营过夜。He is in the camp. 他在野营帐篷中。
2. If you do that, you may start a fire. 如果你那样做,你就会引起火灾。Start 在此句中是“引起”,“引发”的意思。e.g. It was xiao Li who had started the discussion. 是小李引发了这场议论。What started the fire? 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3. Put it out in the ashtray. 把它在烟灰缸里灭了。put out 扑灭;灭;出版;发行;激怒;(常用于被动语态) e.g. Be sure to put out the light before you leave. 离开之前务必将灯关掉。Some magazines are put out every week. 有些杂志每周出一期。She was very much put out because we had not invited her to the party.她非常生气,因为我们没有邀请她参加聚会。
4. on the left 与 to the left 的区别:to指较远的距离 e.g. Let me tell you what’s to the left. 我来告诉你左边是什么。Li Mei is on my left. 李玫坐在我的左侧。
5. Missed it. That was lucky. 没撞上,真幸运。miss vt. 错过;没赶上;丢失;想念;e.g. He fired two shots, both missed. 他打了两枪,都没有打中。 We have missed you badly since you left. 自打你走了之后,我们一直非常想念你。 My pen is missing / lost. 我的钢笔丢了。 miss 后面如果接非谓语动词,要接动名词 e.g. I wouldn’t miss seeing the Great Wall. 长城我可不能不看。
6. Will you help me fix up this sheet? 帮我把这块布单子搭好,好吗?fix up 搭起;安装;安排;约定好;提供;处理好;e.g. We will fix up a shed here. 我们将在这儿搭个棚子。 I have fixed up with Mr. Li to meet us at sev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我已经和李先生约好,让他明天早上七点来见我们。The children were fixed up for the night in a hotel. 孩子们被安排到招待所里过夜。
7. Don’t tie it to that old branch. 别结到那根老树枝上。tie … to… 把……栓在……上;He tied the dog to the trees. 他把狗栓在树下。 Sickness tied his father to the bed. 疾病使他爸爸卧床不起。
8. I’m going to go across the river. 我要横渡过河去。go across = cross
9. You can easily die of thirst. 你很可能会渴死。
10. You will get sunburnt. 你会被晒黑。get sunburnt 晒黑; get 是联系动词,经常接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含义。e.g. get married 结婚 get excited 激动 get drunk 喝醉 get discouraged 泄气
Subject-Verb Agreement 主谓一致
1. 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表示度量,时间,长度,价值等名词做主语时,往往看作
一个整体,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E.g. Fifteen miles seems like a long walk to me. Twenty years in prison was the punishment he had to pay.
2. 主语是表示“全体、部分、许多、种类”等名词或代词时,如:all,most,
half,the rest,the last等,谓语动词单复数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来决定。E.g. All goes well. All are eager to reach an agreement. Half of the building was destroyed. Half of the students are boys. The rest of the lecture is interesting. The rest of the bikes are on sale today. The last of the bread is gone.
3.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谓语一般用单数. E.g. Five plus five is ten. Fifteen minus three is 12. Two times three is six. Fifteen divided by three is five. **** 两数相加,谓语用单复数都可以. 两数相乘,谓语用单复数都可以. E.g. Five and five make / makes ten. Six times seven is / are forty-two.
4. 主语是分数词,百分比后边跟of + n.时,根据of 之后的名词的单复数来确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 E.g. Three-fourths of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is sea. Forty percent of th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plan.
5. 主语为“many a +单数可数名词”,“more than one +单数可数名词”, 尽管意义上为复数,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E.g. There is more than one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Many a man has died for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 Many a boy and many a girl has seen it.
6. one of + 复数名词 + who / that /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中, 关系代词who, that. which 的先行词是复数名词而不是one, 从句中动词用复数形式. E.g. Tom is one of the few people who have learnt English for six years.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s that have been asked. **** 如果one 之前有the only, the last, the right等词语来修饰时, 定语从句中的动词用单数形式. E.g. Jan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youngest girls who plays in the band.(乐队)
7. 由and, both…and…连接的两个单数名词做主语时,动词用复数. E.g. My father and mother are teachers of physics. Basketball and swimming are usually summer sports. Plastics and rubber never rot. What he says and what he does don’t agree. Both rice and cotton grow well in this area. **** 但是: A and B做并列主语时,在意义上指同一个人, 或同一个事物, 同一个概念时,动词用单数. E.g. Your friend and adviser has agreed to lend me his money. Whiskey and soda is always my favorite drink. There is a knife and fork on the table. A cart and horse was seen in the distance. War and peace is a constant theme in history. Bread and butter is our daily food. The singer and dancer is to attend our evening.
8. 并列主语中 each…and each…; every…and every…; no…and no…之后谓语用
1.
单数形式. E.g. Each boy and each girl was congratulated. Every flower and every bush is to be cut down. No teacher and no student has come yet.
9. 并列连词 or, either…or, neither…nor…, not only… but also…引导的名词做并列主语时,通常用就近性原则来确定动词的单复数. E.g. Neither you nor I am right. Not only the teacher but (also) his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plan.
10. 当主语的后面跟有with, together with, as well as, like, but, not, except, rather than, more than, no less than(不亚于, 和……一样)等引导的词组时,谓语动词看前面的名词是单数还是复数来确定. E.g. Nobody but Hsiao Li and Hsiao Wang was there. A woman with two children is coming up to us. An expert, together with some assistants, was sent to help in this work. Tom, more than anyone else, is anxious to go there again. The girl, as well as the boys, has learnt to ride.
11. 主语从句,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做主语时,谓语常用单数. E.g. Whether he’ll come or not is uncertain. Playing with fire is dangerous. To see once is better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To see something is one thing, to do it is another. **** 但所指的具体内容是复数意义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复数形式。What I saw are two books.
12. 某些集体名词如:class, crowd ;family, public; team, school…做主语时,看作整
体时,谓语用单数;看作个体时,谓语用复数. E.g. The crowd were deeply moved. The public are strongly against the policy. The football team is playing well. The football team are having baths. Her family has moved to the south. Her family all live together. Class Thre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13. neither和 none做主语时,看意义来定谓语的单复数. E.g. None of the books are / is easy enough for us. Neither of them has / have replied.
14. 带有-ics的复数形式的名词做主语时,表示学科的名称时,动词常用单数.如:
mathematics, physics, politics, economics… E.g. Mathematics is a difficult science. Physics makes much use of mathematics.
15. 某些表示用具的复数名词glasses, clothes, trousers 做主语时, 谓语用复数。 E.g. My trousers are being washed. Where are your glasses? **** 但是, 如果前面有a / the pair of;a / the suit of等词语时,则谓语要用单数。 E.g. That pair of glasses was lying on the desk.---A suit of clothes was lying on the table.
16. “the + 形容词 / 分词”做主语时,动词用复数. E.g. The wounded are to be taken care of. The living must finish the tasks that the dead haven’t finished. **** 但是:如果表示一个人或抽象概念时,谓语用单数. E.g. The dead was his father, who left him a lot of money.
17. 某些形容词与定冠词连用时,表示抽象概念时,谓语常用单数.如: the beautiful, the good, the impossible, the unknown… E.g. The beautiful lives forever. The impossible has often proved possible.
18. everyone, everybody, no one, nobody, anyone, anybody, someone, somebody,
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做主语时谓语常用单数形式。E.g. Everybody is ready now, aren’t they? Everything is ready, isn’t it ?
一.举例点拨
点拨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最大疑难可能就是对一些概念性、抽象性的内容没法立即理解,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中小学生思维偏重具象的特点,用“举例点拨”的方法来启发诱导学生,从而解决学习上的难点。例如,鲁迅《拿来主义》里面的“象征主义”“阴功”等词语很抽象,较难理解。那么,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就需要用举例点拨法。譬如,理解“象征主义”,就可以通过具象的也即展示“京剧脸谱”和象征主义画作的方式来点拨学生的疑难,达到理解“象征主义”的目的。至于“阴功”的理解,就可以通过举一些古今“做好事不留名的人”的例子,让学生们去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古代的一些人为“阴功”而“做好事不留名”与现代的一些人为“奉献”而“做好事不留名”的不同:前者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一种信奉因果报应的迷信做法;而后者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善举,是一种社会美德。上述这种举例点拨以解决疑难的方法,实际上教师们在教学中都有运用,只是用得多与少以及自觉与不自觉的问题。
二.示范点拨
点拨主要点拨的是思路和思维,但形象点拨的方法却不单单是“举例”,还有其它一些形象生动的方式,譬如,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写几个字或读一段文字都能达到启发的效果。也就是说,点拨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动起脑子就行。像在学生回答“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就可能让学生读解出“愚公是一个有公益精神的人”等现代阐释意义。在《有的人》朗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变化的手势来点拨学生读出声音的抑扬顿挫。当然,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完整朗读示范可以发挥更好的点拨作用。在纠正错别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规范的大字来点拨学生书写中的错误……因为教师的示范是现身说法,亲切感人,和学生的学习情境融为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从而达到比滔滔不绝的要领讲解和方法指导更好的效果。
三.比较点拨
比较也是点拨教学的常用方法。比较点拨可以辨事物异同、人物好坏,品质优劣,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疑难问题的辨析中了解问题本质,获得思维发展和学习进步。比较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点很多,可以是语言、人物、景物的比较,也可以是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例如,学习《项脊轩志》,在讲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夫妻感情融洽、互帮互学的内容时,就可以延伸拓展,和《项链》中马蒂尔德夫妇的夫妻情以及《荷花淀》中水生夫妇的夫妻情进行比较,从而辨别出不同阶层、不同境遇中的夫妻情的不同,从而从人性的角度更深地了解文本主旨;学习都德《最后一课》也可以和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进行比较教学,从而通过点拨,全面了解与分析这两篇文章在体裁、题材、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语言、主旨等方面的异同。
四.假设点拨
假设点拨的方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某个特殊情境下的人、景、事、物等没有生活体验,不能透彻理解这些人景事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就可以假设这些人、景、事、物就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人景事物,从而拉近和文本内容的距离,达到在假设点拨中解决文本疑难的目的。这种假设点拨的方法,也可叫做“模拟情境法”。例如,学习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生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一句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那么在强调了“辛弃疾是济南人”,“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收复中原”后,就可以用“假设点拨法”进行点拨:“如果你是亡走江南、心系故园的辛弃疾,你在南京赏心亭赏景时,最想赏哪里的景?”学生进入词人心境,一定会得出“想赏江北景”的结论。于是,教师继续点拨学生:“那么,‘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个词句写了哪里的景呢?写了怎样的景呢?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这样,在包括假设点拨在内的一连串点拨下,学生就透彻地理解了这个词句,也深刻体悟到了辛弃疾“热爱中原”“心忧北伐前途”以及“痛恨投降派卖国”的复杂情感。
五.多向点拨
所谓多向点拨,就是在深入分析文本内容,解决文本疑难的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学习的困境,方法上的不得要领,理解上的不深不透等情况,用多向思维的方式,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主旨。例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学生都朦朦胧胧地知道这一课表达的是“爱国主题”,但对这个爱国主题又体会不深。因此为了让学生切身体悟到小说的爱国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进行多向的思维点拨:
第一,发散思维点拨。问题:韩麦尔先生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学生会找到“柏林来了命令”“马上要下课”“即将离开学校”等情景。第二,递进思维点拨。问题: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在这些情景下写下这“五个”大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们会找到“不能教法语”“不能学法语”的原因。第三,聚合思维的点拨。问题:韩麦尔先生写下了这“五个”大字表达了怎样深刻的思想主题?学生们会总结出“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典型事件,表达了对法兰西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憎恨”的主题。
从上面的五种点拨方法可知,“点拨”实际上是点拨思维,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因此点拨思维也就是点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譬如,上述的“举例点拨法”“示范点拨法”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点拨法;“比较点拨法”“假设点拨法”和“多向点拨法”就是一种抽象思维点拨法。总之,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就必须注重启发式教学原则和点拨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可以说,科学、熟练、有效地运用好了“点拨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活跃、高效、精彩。不然,语文课堂就会回归“满堂灌”的老路,并继续咀嚼着“少慢差费”的苦果。
陈芳,教师,现居湖北英山。
一、深入教材钻研,实现教学内容精讲
初中数学学习要以教科书为根本,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资源,以教材为基础,全面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往往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 认为数学教学应当完全依照书本,因此,在讲解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时,反复强调书本上所陈列的公式、定义或例题等,结果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所学知识点,只是机械般地记忆,这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教师要科学分析教材,在课堂上“精讲”教材. 教材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本节课主要知识内容是什么,哪些知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最有帮助,如何教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学生薄弱或容易犯错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做好备课工作,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一一对应解决,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其中最大的重难点就是消元,而消元的方法有多种,应重点讲授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两种,提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主要应当让学生多做相关的题目,在实际解题中掌握消元的方法,为以后的相关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老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并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或分享学习的方法和心得,这样一来,在探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聆听和指导学生对问题的争议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在不断发现、探讨、思考的过程中拓展思维, 增强自身的数学知识储备. 如在教学 “判定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同学互相交流、探讨,发现三角形满足“边角边”的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会完全相等. 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究结果,但同时指出,其判定方法是否能够更加简单,如将其条件简化成两个,变成“两边” 的定理. 学生拿到这个问题后,立即展开了探索,或自己查资料思考,或和同学一起讨论,课堂氛围好不热闹. 很快就有学生对“两边”的条件产生质疑,并用剪刀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推断,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学生对“边角边”的判定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探讨结果,精讲学生的疑虑,点拨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探究.
三、老师精讲点拨,促进学生触类旁通
我们知道数学题目的形式各种各样,有填空题、选择题、 判断题、解析题、应用题等,数量也可用“题海”来形容,因此,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很重要,教师应当多对数学习题进行精讲点拨,让学生能够从一道题目中学会解决同一类的所有问题. 教师的精讲点拨主要是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概念等,为以后的解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例如: 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垂径定理是“圆”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反映垂直于弦的直径具有的特征,而且还反映出这条弦以及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 因而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常常混淆是非. 垂径定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以及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 还能为圆知识的有关计算与作图提供有力的依据, 因此,在每年中考数学中成为必考内容. 因此, 在讲解垂径定理时不仅要精讲这个定理,而且必须讲解圆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让学生遇到类似的综合型试题能够得心应手.
四、注重学生差异,因人而异地点拨
每一名学生的资质和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各名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使每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整体的点拨教学,而忽略学习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否则这些学生会大幅度减少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导致班级的平均水平下降,整体教学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教师应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认真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他们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的特点精确辅导.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 后,通过随堂检测发现班级里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理解这一知识,但在之后的难度较大的考试中,有部分学生体现出他们并未完全理解“因式分解”的知识,有的学生约分约错了,有的学生将公式混淆,有的学生不会换元法,还有的学生在解题时粗心大意,这也就说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不在同一条线上, 他们所擅长的部分也不尽相同. 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然后教师再根据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点拨教学.
Reading
1. In the movie Cast Away, Tom Hanks plays a man named Chuck Noland. 在电影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扮演了一个名叫查克.诺兰的男子。 1). play a part / role in…在中……扮演角色;在中起……作用;E.g. She played the part of the mother-in-law in the film. 他在影片中扮演岳母。John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ject. 约翰在这项工程中担任重要角色。 2). named Chuck Noland = who is named Chuck Noland. 过去分词做定语要后置,相当于谓语是被动语态的定语从句。E.g. The man standing by the window is our teacher. 站在窗户边的那个人是我们的老师。What is the language spoken in Canada? 在加拿大人们说什么语言?*** 须用后置定语的情况: a). 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 everything, 需要后置。E.g. Is there anything important in today’s newspaper? They said that they had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 that afternoon. b). 副词 Here , there, home, upstairs, downstairs, below, above, today 用来做定语修饰名词时,需要后置。E.g. The people here are friendly to us. On my way home, I met with a friend we hadn’t seen each other for 10 years. c). 各种短语,定语从句做定语时,需要后置。E.g. The girl with glasses is my Chinese teacher’s daughter. Mr. Wang has a son who studies at Qinghua University.
2. Chuck is a businessman who is always so busy that he has little time for his friends. 查克是个商人,他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 so + adj. / adv. + that … E.g. There are so many books in the library that you can find any book you like. 图书馆里有那么多的书,你可以找到任何你所喜欢的。 He walks so fast that I can’t keep up with him. 他跑得太快我跟不上他。*** so …that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可以和such …that互换的情况:我们 首先来看下面的两个句子;She is so good a teacher that we all like her. She is such a good teacher that we all like her. 她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我们都喜欢她。通过这两个句子的比较可以看出:so…that和such…that都可以用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区别在于so常接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常接名词。但如果碰上单数可数名词同时又被形容词修饰,只需要调整形容词与不定冠词的前后位置就可以使so …that和such …that进行互换。E.g. She told us such an interesting story / so interesting a story that we all forgot the time. 她给我们讲了一个如此有趣的故事以至我们都忘了时间。It is such fine weather that we all want to go climbing. 这个句子中的such…that不能换成so… that,为什么?
3. One day Chuck is on a flight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when suddenly his plane crashes. 一天,查克乘坐的航班在飞越太平洋时,突然坠毁。 1). on a flight 乘航班; E.g. I have booked you on a direct flight to Peking. 我已经为你预定了直飞北京的机票。2). crash n. 失事;撞车;vt./vi. 撞毁;坠毁;E.g. Last night he was so drunk that he crashed his car .昨天晚上,他喝得大醉,结果车子撞毁了。 A plane crashed near Urumchi last week, killing 105 passengers on board. 上周一架飞机在乌鲁木齐附近坠毁,105名乘客全部遇难。
4. Chuck survives the crash and lands on a deserted island. 查克在那次坠机事件中幸免于难,掉到了一个荒岛上了。survive vt. vi. 经历了灾难后还活着;经历了灾难后残留下来;E.g.
Only three persons survived that terrible plane crash. 在那次可怕的坠机事件中只有三人幸
免于难。Few houses in this district have survived after the storm. 大风暴过后,本地区残留
1.
下来的房屋寥寥无几。Those are the plants that survived frosts. 这些是经历了严霜而存活下来的植物。Both parents were killed the earthquake, but the children survived. 父母在地震中丧生了,但孩子们都幸免于难。 deserted .adj. 被遗弃的;E.g. a deserted house 空屋;a deserted wife 被丈夫遗弃的妻子;The street was deserted. 街上行人绝迹。He is so selfish that all his friends have deserted him. 他非常自私,使得所有的朋友都抛弃了他。Many people hurriedly deserted the city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许多人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匆匆逃离了那座城市。
5. On the island, Chuck has to learn to survive all alone. 在海岛上,查克不得不学会独自生存。alone与lonely的区别:alone adj. 独自的;单独的;(只做表语), adv. 独自一人;仅仅;E.g. I’m here alone in the USA. 我独自一人在美国。I have lived alone in the USA for four years.我已独自一人在美国生活了四年。 lonely adj. 孤独的;(用于人) 荒凉的;(用于地方) E.g. She felt even more lonely when she was walking alone among strangers. 当她和陌生人一块儿走着的时候,她感到更加孤独。The old couple live in a lonely village. 那对老年夫妇住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
6. In order to survive, Chuck develop a friendship with an unusual friend. 为了生存下来,查克和一名不寻常的朋友建立了友谊。 in order to 为了……; E.g. He hurried through his homework in order to play football with other boys. 为了和其他的男孩一起去踢足球,他匆匆忙忙地做完了作业。I agreed to her suggestion in order to please her. 为了让她高兴,我同意了她的建议。*** in order to = so as to, 在句中可互换,但是so as to不能用于句首。
7. Perhaps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 is how to survive without friends. 或许最困难的挑战是没有朋友怎样生存。 give a challenge 挑战;accept a challenge 接受挑战;challenge sb. to sth. 向某人挑战某事;challenge sb. to do sth. 向某人挑战做某事;E.g. When I said I was a good swimmer, she challenged me to a race. 当我说我游泳游得好时,她向我提出挑战一决高低。He challenged me to play table tennis. 他向我挑战打乒乓球。
8. Chuck learns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an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查克了解到他需要朋友与他同甘共苦, 并且认识到照料别人是很重要的。 share sth. with sb. 与……分享/共同使用;share sth. between …and… 与…共同使用;share sth. among (persons) 与……共同使用;E.g. Why don’t we share the expenses among us? 让我们一起共同承担费用吧。He shared his money between his mother, his wife, his daughter and his sister. 他和他的妈妈,妻子,女儿,姐姐共用他的钱。Mother is sharing the cake among the children. 妈妈正在把蛋糕平均分给孩子们。
9. When he makes friends with Wilson, he understands that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that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当他和威尔斯交了朋友后,他明白了友谊是双向性的,我们付出的和我们应该得到的一样多。make friends with… E.g. I have made quite a few friends here. 我在这儿交了许多朋友。We made friends with him during the trip. 我们在旅途中和他结为朋友。
10. The lesson we can learn from Chuck and all the others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 is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 我们从查克和那些拥有不寻常的朋友的人身上得到的启示是:朋友是老师。 learn one’s lesson 得到教训,启示; E.g. We learned his lesson that we wouldn’t drive too fast. 我们吸取了他开车太快的教训。teach sb. a lesson 给某人一个教训; E.g. That accident taught him a lesson. 那次事故给了他一个教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点拨技巧09-0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金钥匙(语文论文)10-25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论文05-29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06-2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11-21
语境创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5-27
数字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12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