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已经渗入到了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高校的教育教学也融入了互联网,尤其是在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得到改革,学生们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也逐渐的高涨了起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论文 篇1:

基于大教育观视域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 要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而难度较高的任务、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既是高校体育教学拥抱素质教育观念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又是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大学生走上全面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有必要将大教育观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从大教育观视角出发,重新定义高校体育教学,并分析高校体育在大教育观视域下应具备哪些具体特征,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有效策略,力求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实现水平提高和质量进步,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并促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大学体育教学真正达成强健学生体魄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大教育观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作为学生在学校中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承担着重要的过渡职能,如果在此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有效塑造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观念并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运动锻炼习惯,那么学生就能顺利地从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进而终身参与体育运动。

然而,受基础教育边缘化体育教学以及大学生普遍未建立对于体育参与重要价值全面认知且普遍缺乏运动锻炼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不仅未能拥有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而且身体素质水平以及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均呈现不断下降态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因循守旧和固化更加剧了这一状况,由于在确定体育教学开展方式、体育教学目标设定、体育教学实施方法、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学习规律,这种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自然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联系体育理论和高校体育实践二者的桥梁: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必然以具体的体育教学理论或体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并受其影响作出实际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决定着高校体育实践的方式、流程以及最终效果。从大教育观视域出发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展开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认识出发,本文主要分析在大教育观视域下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指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大教育观,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相关策略。

一、在大教育观视域下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大教育观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教学理论,对其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大教育观强调终身教育,主张建设覆盖各个年龄段的完整终身教育体系;其二,大教育观强调综合教育,倡导建设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不同教育主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其三,大教育观强调系统教育,明确指出不能只在教育学内部看教育,而应结合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個学科的知识来综合分析教育之本质及教育之规律。在大教育观视域下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促使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将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作为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及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既实现强健学生体魄这一终极价值,又实现培育学生形成体育道德、促使学生传承体育文化等过程价值;有利于使高校体育教学成为终身体育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进而有效衔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应有关注,重视力度不足

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重绩点而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受这一不良倾向影响,许多大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没有在体育学习中展现积极主动性,而仅仅将获得高绩点作为体育学习的主要目标,没有实现运动技能从高校体育课堂到日常生活中的迁移,更远远未能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与此同时,各高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力度亦严重不足,导致体育课所占学分少、体育课程类型少[1]。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许多高校体育教师依然采用“教师演示体育动作-学生观看并模仿体育动作-学生练习体育动作-综合体育动作测试”或者“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准备动作-教师传授学生目标体育动作-学生自由练习体育动作”的单一方式,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较低,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体育动作时经常出现分心走神现象,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同时也提不起主动学习体育动作的兴趣。许多大学生只有当体育测试来临前才为应付测试而集中练习体育动作,而这种突击式练习又存在很大的受伤风险。

(三)目标偏离实际,课程设置失当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许大多数高校采取“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模式,要求学生在大一修完必修体育课程后,才可在大二自主选修体育课程。在这一课程设置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存在较大脱节。一方面,基础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调,学生难免感到枯燥无味,无法体会体育运动之快乐;另一方面,选修课程类型较少而名额有限,学生很难选到符合自身兴趣的体育选修课。此外,受追求高分绩点的观念影响,许多大学生往往将“是否易拿高分”作为选择体育选修课程的依据,自然很难形成体育学习兴趣。还有一些高校只有基础体育课程,不设体育选修课程,进一步加大了提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锻炼习惯的难度。

(四)考核内容片面,评价机制单一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着重考核的主要内容仍然与中学阶段一致,只关注大学生对于某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不关注学生在体育态度、体育情感、体育价值观方面的变化,未全面考察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展现出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十分片面。与此同时,当前高校体育给出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也非常单一[2]。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评价方式均为“大学生体质测试+体育课出勤情况+期末体育测试”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存在许多不足。

三、大教育观视域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策略

(一)围绕学生中心,制定多元目标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偏离实际、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单一的问题,大教育观视域下,高校要想实现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应制定多元目标[3]。高校体育教学不再只注重学生对于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将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考察和体育运动方法掌握以及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都纳入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以此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并同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和高校体育评价机制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大教育观视域下,高校体育极其强调“以生为本”,重视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制定目的时必须围绕学生这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以教学目标多元化推动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促进教学迁移,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积极性、未形成运动锻炼习惯、未认识到体育运动重要价值的问题,大教育观视域下,高校实现体育模式改革,应促进教学内容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的自由活动时间内完成体育动作练习和体育技能习得,还主动将运动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并积极参与体育竞赛以实践运动技能。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课程设置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两个模块的体育学习,以此让体育教学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可以通过组建体育俱乐部或体育运动社团的方式,促进学生互相激励,并以此产生运动锻炼的长效持续动力[4]。通过建设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高校体育教学还能更具人文气息[5]。

(三)灵活教学设计,多样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综合教育观念和系统教育观念,大教育观最强调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大教育观视域下,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及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时,务必重视保持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在整体课堂组织框架下,对于具体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灵活变化和调整,从而使高校体育课程更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地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多元教学目标。比如,排球项目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必然按照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进行,在具体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开展时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排球选修课是对排球必修课的强化,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排球选修课教学时应注重教给学生更多排球技能和排球知识,并拓展学生的排球视野。同时,即使是在排球必修课内部,教师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進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应将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比如多媒体情景创设法、项目导向教学法等[7]。例如,在开展军事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方法,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为学生创设出相应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四)转变评价取向,给予多元评价

大教育观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既以学生为教学根本[7],那么在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时,就应注重以多元评价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自信心及成就感[7]。为此,高校应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多元评价[8]。同时,教师还应以此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于“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观念的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运动锻炼热情,同时让学生接触更多体育文化,促进学生的实现全面发展[9]。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教育观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必须正视当前存在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大教育观终身教育、综合教育、系统教育的多方面要求,通过转变教学目标、灵活进行体育教学设计、采取多样教学方式和评级方式并注重学生习惯培养,来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真正衔接起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参考文献:

[1]杨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8(5):165-166.

[2]邓金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5):104.

[3]高丹娜.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7(36):70-71.

[4]黄舒.论我国民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17(79):134.

[5]陈保磊.基于体育俱乐部模式论深化高校体育人文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6]牟建华.试论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方法及改革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7(11):143.

[7]董艳国,唐振宇,王海燕.大教育观视域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5):71-75.

[8]孙春利,付思雨.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大观,2017.

[9]张琳.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6(34).

作者单位: 江西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

作者:衷玉红

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已经渗入到了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高校的教育教学也融入了互联网,尤其是在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得到改革,学生们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也逐渐的高涨了起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国的综合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我国的教育行业。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之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保存下来。同时,也要创造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网络平台,方便同学们在网络上学习体育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1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原来的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体育老师在队伍前面进行体育教学,不能够很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互联网+”的出现,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创造一个平台,班级上的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在该平台上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以及体育爱好,那么,体育老师便可以在平台上面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信息与喜好,并且可以根据大部分同学的心理特征以及体育喜好展开体育教学。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关的体育软件,同学们可以在该软件上进行交流和运动打卡,将每天的运动数据都上传到软件上。一方面,可以促进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起到促进学生运动的作用。而体育老师则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同学们的运动过程以及成果,并且可以根据每一位同学的运动方式,提供不同的建议。这样一来,每位同学的体育运动方法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激励学生运动的作用。“互联网+”模式的出现,除了能给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机遇外,也会给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挑战。比如说,高校的体育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与时代相符合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学习简单的互联网操作。这对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他们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的时候,自己也需要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之前的体育教学方式,还是现在的体育教学方式,课堂的引领者始终都是体育教师,不是学生。

2当前情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课堂模式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都已经融入了互联网,但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高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首先是实用性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设想太过美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是特别的匹配。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最普遍的现象是无法按照计划完成体育软件上的任务,学生的心情也因此变得烦躁,不愿意继续进行体育运动。接着是学生与老师融合度不够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在统计学生体育数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填写软件上的问题,大多都是随便回答,这导致体育教师无法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真实的体育爱好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生与老师的时间,并且降低了学生对体育的热忱。最后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内容仍然单一化。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针对体育教学创立了微博,公众号,小程序等网络平台,但是却很少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发布内容,导致很多学生都取消了对这些媒体平台的关注。虽然互联网上有很多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但是他们都存在一个“碎片化”的特征。很少有学生会自主的在网络上搜集这些信息进行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尽快进行解决。

3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具有知识丰富的特点。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可以进行任务分配,每周都有专人在网络上搜集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话题和知识,在公众号以及微博上进行发布,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积极的进行提问,由专门的体育老师进行回复和解答。如果学生的热情足够高涨的话,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创造一个群,供学生们进行讨论。除此之外,互联网还具有创新性的特点。比如,可以在体育软件添加一个监测功能,这样一来,学生也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体育软件,老师也可以得到真实的运动数据,然后根据这些运动数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估。比如:某高校的体育教师就采用了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课上的时候教授学生各种体育锻炼的项目,让他们在课下进行锻炼,老师通过软件监测的数据来判断他们是否认真锻炼,除此之外,在雨天无法进行室外上课的时候,老师也会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分享体育热点,以及体育锻炼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定期对学生在软件上的数据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为学生创建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方案。除了体育教师需要评估之外,学生也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估,比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认真教学,教学的态度是否良好,提供的体育锻炼方案是否适合等等。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对体育课堂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想法综合到一起,尽量构建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体育课堂。除了双向评估之外,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下的时间也要多多进行交流,比如可以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一起外出游玩等等,如果课下没有时间的话,则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多多对体育热点进行交流和讨论,总之,学生和体育教师之间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最完美的体育教学课堂。

结语: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一定要打破之前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构建统一的教学平台,强调教学方式方法变革,重视教学评价机制完善,有效构建更加高效的全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庆彬.互联网+时代创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95-96.

[2].张龙龙.“互联网+”环境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78.

[3].姬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思维初探[J].文體用品与科技,2019(8):56.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610000

作者:张晓亮

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论文 篇3:

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要求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则在对其教学不足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善措施。

关键词:体能;职业;高校体育教学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业院校,需要依照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项人才,让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满足。对目前高校其教学现状实施分析,发现目前对于专项人才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实践,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力度不足。本文则对目前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我国还存在一部分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还存在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缺失。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均受到教学大纲的局限性,并没有重视到职业教学意义,在此教学中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无法将学生的职业体能有效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整体性过于注重,从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导致教学过程中针对性不高,没有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专业体能训练。

二、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善措施

(一)职业体能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中,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一项公共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对学生实施简单体育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来讲,并没有存在较多问题,将培养目标集中在生产和管理服务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社会市场竞争力和压力来讲,这一模式很明显还存在一定不足,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身体素质培养均力度不够,职业和体能是学生在之后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身体素质,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之后的工作也非常有利 [1]。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来讲,职业体能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环境下,想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之前教学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不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培养,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实施相应的改进。职业体能培养对于学生的抗压能力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自然生活压力会随之加大,所以心理培训在高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模拟职业化环境,提高高校体能训练专业化,同时注重学生的特殊性,良好实现职业和技能结合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重视职业发展

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对其传统教学理念实施转化。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基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向需求,则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加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重视度,对于学生职业和体能实施双向培养,对学生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保障,促进学生之后的发展。

高职业素养应用性人才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必须要基于职业发展,实施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性体育能力,依照学生职业差异性,实施针对性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教训内容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基于当前职业发展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就必须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依照专业设置具有的差异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锻炼强度等等[2]。

关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也需要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岗位设计进行综合考虑,以此制定体育锻炼方案,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体育教学。在构建教学体系中,要注重职业教学特点的体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事业能力,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关于具体的教学课程要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对课程、就业单位以及体育内容作具体分析,并将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实施具体设置,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模拟具体的职业情境,以此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于教学形式,则也需要实施相应的创新,加大职业体系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强化职业理论内容的学习,相对而言职业和体能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将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再将运行保健、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病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职业需求和体能训练的教学意义。职业病、职业体能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特点等等,这些内容也均可以融入到具体教学中,可以和学生关于具体的锻炼方法等知识共同讨论,以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供基础。

在职业体能培训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则需要根据学生职业实施具体设计。比如说是流动变资类职业则也就需要甚至不断的实施运动,并且还需要对其姿势随时准备变换;如果是旅游专业或者市场营销专业等等,与之相关的关键体能要求以及持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强化学生的力量和耐力训练,并强化形体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等;如果是静态站姿类专业,工作长期实践处于静止状态,这些专业有保安和酒店管理等等,培训重点应该集中在腰部、腹部和平衡能力等等,因此可以积极开展形体训练和健身瑜伽等方式;如果是静态坐姿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处于静止坐立姿势,专业包括有文秘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应该重点强化颈部、腰部以及上肢等训练,因此可以制定相应的形体训练和球类训练等;如果是车间操作类专业,则需要强化学生的四肢力量和身体灵敏度训练,那么在实际训练中则可以实施拓展训练以及球类训练等等。

关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必须是基于学生对之后工作明确基础上,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从而了解学生职业的体能要求,基于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其中包括提倡体能训练以及职业操作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可以保持积极心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实施情境模拟,对学生之后的职业发展意识提高[3]。在模拟情景的社会中,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专业发展的情境模拟,积极引导学生对之后的职业生活有相应的了解,并不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实施完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四)重视课外活动,改进考核模式

在教学工作实施中,关于学生职业体能的提高,不能够单纯的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实现,也能够明显看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可以在课外活动开展中,和课内教学相结合。关于学校的课外活动设置,则能够积极与社会仅仅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例如课外技能竞赛和课外体能竞赛等等,让学生能够对体育和职业相关性有所了解,完善相应的课程结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体能全面提升。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想要检查教学体系的实施有效性,则也就需要对传统体育考核模式实施创新。在职业体能考试中建议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活动参与部分、体育理论部分和专项技能部分等等,首先理论部分考核能够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可以采用笔试方式;技能考试则是对学生技能了解,可以采用课堂考核方式;活动培训则是依照学生的日常表现实施合理评价。

结语:综上所述,以上本文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环境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所了解,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也就需要进一步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新,制定合理的人才定位,对学生体能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庄志勇. 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4:82-85.

[2]蓝照光. 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探究[J]. 高教论坛,2015,01:56-58.

[3]黄秋玲. 通过高校体育提升职业体能的可行性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14,10:120-122.

作者:陈贵春

上一篇:经济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