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在我国的中职教学专业中,代表着先进制造业能力的数控加工技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不断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院校数控技术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职院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教学计划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叙述了改革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基本思路,确立了改革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数控技术;核心能力;模块;实习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制造技术被现代制造技术所取代。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专学校应如何作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建设,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出发点,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的必要性
面对企业的用工需求及数控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我们对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我们数控专业的原有课程教学计划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原课程设置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数控教学有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发展性。原用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三段式”,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它是以学科为中心,辅以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较为固定的职业岗位和较窄的专业口径。它的特点是课程门类多独立性强、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术技能。学生很难形成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2.现有部分教材内容陈旧已不复合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
如有的学校选用的《数控机床》教材,教师在讲伺服系统内容的时候,还是以介绍步进电机的原理和应用为主,(这部分不能不讲,但重点不应放在这儿)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的介绍相对少。再比如在讲到CNC系统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书上讲的内容及控制面板以远远不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选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面很大,我们的专们化方向欠明确
原教学目标培养方向不明确,核心课程大而全,又不精练。已不适应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数控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那么我们在数控教学方面,我们要把“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作为数控技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事实上,用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工艺选择、模具设计、CADCAM技术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维护等专业“工程素质”的人才。
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普遍会感到所学知识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企业也会认为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势在必行。
二、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教学调整的几点做法
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除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外,更多的是会使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以及具备转岗应变能力。那么,数控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的竞争,而是一种理念的竞争。针对我们提出的教学改革,我们只有上升到理念的竞争,我们的专业才有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深入企业和劳务市场调研,我们确定了数控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和各专门化方向所应当培养的核心技能及辅助技能,同时又把实现核心技能与辅助技能培养所需进行的教学分为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和专业扩展模块。由此确定了我校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格式。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组成如下:
1)基本素质模块:该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应用等。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模块
3)数控技术操作与编程模块
4)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模块
2.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确定数控专业的专门化方向
课程设置的整合定位于该专门化方向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在企业需求、在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见。
教改必须打破原有学科教学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服务企业和学生为宗旨,我们将数控专业分解为3个专门化方向:
1) 数控加工操作与程序编制
2) 数控设备维修与控制技术
作者:吉沛霞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在我国的中职教学专业中,代表着先进制造业能力的数控加工技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不断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为了符合企业市场对数控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中职院校应该在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中,侧重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实用型人才,提升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探究一些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大,其中,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程度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中职院校是为数控行业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培养的学生也都是具备高水平、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因此,中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但是目前我国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高效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以及中职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中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目前中职院校的数控类教学课程内容较为落后,还沿用以往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学生对工作中需要加工、维护以及机床保养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不高,学生在步入企业工作后,还需要进行再次培训,降低了企业的工作进度,满足不了企业的岗位需求。
(二)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
在中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还缺乏相关的实训设备。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等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一些条件落后的中职院校,也没有建设数控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严重阻碍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中职院校忽视了开展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资金投入、建设实训场地等方面相对落后。没有充足完善的实训设备就会阻碍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自然阻碍了数控专业的教学进度,同时还增加了管理车间工作的难度,还有可能引发数控专业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落后的教学设备和模式会阻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数控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中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刀具、编程以及工艺知识。因此,数控专业的教师自身不仅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专业功底,还需要具有高超的操作实践技能,充分体现中职院校中双师素质的教学要求。但是目前具备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师十分稀缺,大部分教师都是由相关的机械专业转行而来,缺乏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无法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无法改善教学质量以满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
二、提高中职数控专业的相关教学策略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刚刚学习数控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讲,只有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高效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数控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一开始接触数控专业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企业实际的数控操作车间,了解数控车间操作的内容,观察车间加工产品、生产产品的流程。讓学生在直观的了解中提升自身对专业的认可度。通过实际参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专业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
(二)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在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对一些偏离实际、知识空洞的教材内容可以适当进行删减和替换,并可以在教学目标中适当引入一些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讲,学生没有必要掌握全部的知识点,教学体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因此,教师更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就业机制为导向,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健全数控专业实训设备
中职学生步入企业工作中时,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自身专业素质是企业主要考察的内容。中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只有开展相应的技能操作教学或竞赛,才可以给学生机会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牢固的机械加工知识,因此中职院校除了要配置相应的数控机床之外,还需要一些基础的操作设备。学生经过频繁的实践操作之后一定会对刀具知识、加工知识以及工艺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除此之外,有条件的中职院校要注重增加实训设备的数量,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操作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锻炼。如果学校没有条件,则可以建立相应的仿真实训室。同样,教师如果不能借助相应的教学设备来讲解教学内容,则可以开展仿真教学模式,这样也能够在办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刀具以及工艺基础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
(四)创新数控专业的教学模式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知识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工艺意识淡薄,相应的数控加工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低的教学现象。因此,为了完善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体制,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办学实际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中职院校也要积极拓宽交流领域,可以联合企业创办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促进工学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办学经验,提高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
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另外,学校还可以拓宽相应的教学实践途径,与企业之间开办实训教学基地,以期能够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实际的企业操作车间直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结合微课教学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社会背景中,微课教学逐渐突显了它的教学作用。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针对问题展开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体制完善过程中,中职院校要注重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开展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主导对象,要提高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一方面,中职院校可以在企业中聘请专业水平高的操作人员来帮助学校开展实训类教学活动,在教学培训过程中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为学生传授实际的企业生产理念,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顺利融入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还可以注重对自身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考察,完善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院校还要定期对数控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进行考察和检测,还可以组织相关的企业专家来校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办学条件充裕的中职院校还可以派遣专业教师去外地培训和学习,组织优秀教师干部去企业实践锻炼,综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为中职院校打造一支教学水平卓越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六)优化数控专业的创业成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职院校的数控加工过程不应是生产产品的过程,学校和教师还应该侧重融入创新的教学意识,真正使数控产品成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数控加工硬铝而制成的国际象棋,是结合了CAD和CAM等实用软件进行创造和设计的,在摸索中优化设计路线,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艺品。再如,在制作立体印章的过程中,也是运用了数控硬铝技术制成的,再通过利用相应的雕刻技术,最终再由加工中心铣削完善而成。这些实际操作的教学案例都可以体现创新意识和优化包装、设计意识,这个实践过程可以提高数控加工产品的价值。如果教师在实际的数控教学过程中科学融入创新意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在企业中顺利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院校要借助大好势头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办学能力,结合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中职院校要积极结合企业创新教材内容,创设教学实训基地等场所,健全实训操作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要积极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为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总之,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职院校和教师要积极迎合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升中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參考文献:
[1]刘振江.浅谈数控技术理论一体化教学的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23-124.
[2]符兴承.关于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9(9):34-36.
[3]葛培香.中职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2014(9):24-25.
[4]黄永成.中职数控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2(12):124-126.
编辑 张 慧
作者:韦焕荣
浅析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路径
摘要: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说高校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协作管理模式。同时校企合作是我国当下中职院校经济发展与服务企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使其院校和中小企业双方达到了在校教学和服务企业实践、信息资源共享的"双赢"发展管理模式。大力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当下中职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校企合作是我国当下中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各种问题下校企合作发展的步伐也越来越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从中得到解决措施,来保证我国中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方面的校企合作可以长远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探索;应对措施
一、当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较少
数控技术最为当下社会创新型技术,在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专业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数控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数控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中职院校在于企业合作中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导致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呈现一个较少的现象。从2015年起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中来,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在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的学习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当下大部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都追求高质量,在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于高质量人才的认可,这也导致我国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师资力量不成熟
在我国大量中职院校中可能很早之前就设有数控技术专业,还有一部分院校近些年才开始设立该专业。首先从早就设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中职院校来说,在该部分院校中对于数控技术的了解还是处于早些年里的传统数控中,对其现代的数控技术的相关知识储备还不够了解,同时这部分中职院校都属于老院校,在吸收新的师资力量上远远落后于普通高校,这也导致了这部分中职院校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发展得不到提升。同时在这部分院校中的数控技术老师思维方式还比较落后,不能及时顺应时代发展,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中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当下的数控技术知识。在回到刚设立数控技术专业的中职院校来说,在这部分院校中师资力量可能较为新鲜,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高,不能正确的讲解当下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同时刚设立的数控技术专业的中职院校在设备上还不够完善,这也导致了师资力量整体薄弱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当下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还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导致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企业合作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在我国当下中职院校的整体师资力量还处于一个薄弱的状态,尤其在数控技术专业的现象尤为严重。想要提高数控技术专业的师资水平最重要的是将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让老师走入一线,只有真正去接触新的数控技术才能保证教书在面对新的数控技术知识可以得心应手。同时我国中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从而保证在我国当下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可以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发展。
教师也要积极去学习新的数控技术的相关知识,保证知识储备不落后,只有组建实力强度过硬的师资团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也不是速成的,这需要我国相关部门、企业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
(二)、加大对数控技术专业的投入
我国中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我国教育部门要更加注重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应当加大对其数控技术专业的设备支持,同时还要保证我国中职院校可以及时接收到新的数控技术的相关知识。
在中职院校中可以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保证数控技术专业的师资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中职院校要将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院校发展专业之一,提高对其关注度。在数控技术上需要大量的设备支持,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才能满足企业对其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改善我国中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关键性因素。
(三)、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与法律文件
想要长远发展,只有建立好正确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推动校企之间的长远合作。在中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要建立起适合二者之间的管理体制,才能保证院校与企业之间不会出现利益冲突,好的管理体制更是成为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法律文件也是维护校企合作的关键性因素,企业与院校之间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公证建立维护二者利益的,避免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李俊晶.基于共生理論的高职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1(2):26-27.
[2]李悦玫.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教育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J].商展经济,2021(1):89-91.
作者:季荣荣
推荐阅读:
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09-19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方略论文10-12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08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校情05-24
江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授资格条件09-24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论文06-07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论文06-25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