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精选8篇)
《晏子春秋》中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仪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行为准则,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对个人来说,是否懂礼仪决定了其在人们眼中的形象高低,个人的良好修养,道德水准,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礼仪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的,其重要性自不待言[1]。对社会来说,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具有礼仪的环境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光辉,这对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各级院校中加强礼仪教育,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进而提升社会礼仪文明程度就是当前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礼仪文明水平。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在当下的高等院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偏重于具体的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以至于许多在校学子丝毫不注重内在的礼仪涵养,身为学生却没有文明气质,个人的修养非常差,在一定程度上不但破坏了学校的尚礼氛围,还给自身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在进行礼仪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逐步使学生具备礼仪的相关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礼仪修养。礼仪首先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其次才谈得上社会层面的整体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2]。
(二)有利于和睦同学关系
关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在一个不注重礼仪的院校内,学生之间的相处必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近年来的频繁出现的各级院校中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而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中,多数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在无意间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不懂得与人致歉,进而导致矛盾升级,酿成惨剧。所以当下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懂得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处处以礼为先,尊重其他同学,如此才能获得一个较为和睦的同学关系。高职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有利于规范自身行为
人类的多数行为都是利己的,在这之中不免会伤害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从个人的行为规范来说,一些人不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可能会造成他人的不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遇事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没有实现以礼待人,这样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嫌隙,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诸多现象都表明了新时期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礼仪教育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越礼行为,努力以礼仪的相关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与人交流中获得他人尊重。因而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使其成为有礼貌的新青年。
(四)有利于优化自身形象
许多人的礼仪水准通过其外在形象就可以看出来,一些不经意间的失礼表现会让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极为差劲。高职院校的许多同学也许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不足之处,然而在经历过一些工作的面试机会后,却无一得中。这多是因为在面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待人礼仪,忽视了基本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故而使得自身形象一落千丈,用人单位也因为这些失礼行为而否定了面试学生。而在经过相关的礼仪教育后,学生的礼仪素养得以提升,在生活中的表现也符合相关礼仪标准,这对优化学生的自身形象无疑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识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的理解,学生也许会发出高山仰止的感叹,但是其较高的道德修养,礼仪水平却是学生可以完全学习的[4]。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好礼仪教育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得学生逐渐产生礼仪的意识并进而在生活中处处遵守礼仪。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的礼仪水平却比较低,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也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师又如何来实施礼仪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们非常尊敬的老师,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礼仪水平,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二)开展礼仪方面的相关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礼仪方面的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与礼仪教育有关的专业课程。一些非常基本的礼仪很容易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过程里熟悉并且时时遵守,但是一些正式场合的礼仪,尤其是关于礼仪背后的文化则非常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毋庸置疑,现在通行的礼仪背后有其形成的相关文化背景,只了解学习礼仪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只有在深入了解了礼仪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才能使学生具备关于礼仪的基本涵养。例如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学校可以开设中外礼仪对比以及礼仪文化介绍之类的课程,并结合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礼仪现象为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实现高质量的礼仪教育。
(三)应注重生活细节中的礼仪
关于礼仪的相关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做到待人接物处事。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必须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从具体的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出一处关于礼仪的公示栏,列举校园内学生遵守礼仪的典型事件和学生忽视礼仪要求,违背礼仪规范的反面案例,通过对两种行为的褒贬,让学生感受到礼仪在校园内无处不在;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违背礼仪规范的事件,也可适当进行通报批评,进而使礼仪在广大学生心中扎下根,确立起遵守礼仪的观念。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校园内营造起良好的礼仪氛围,学生在日常小节中也会倍加重视自己的礼仪,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礼仪教育效果[5]。
(四)组织礼仪主题的集体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礼仪教育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多种多样的礼仪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对礼仪学习的兴趣。目前一些院校的礼仪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整体流于形式,忽略了学生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状态,只强调课上的单方面的理论说教,学生无法对其有感性认知。基于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就需要改进礼仪教育的相关方法,只局限于课堂肯定不可取,适当应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关于礼仪宣传的集体活动,比如各种形式的礼仪竞赛和节目表演等,以学生更感兴趣的形式为其介绍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礼仪的感受就比较直观而且其接受程度更高。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关于礼仪知识的讲座,可以选择具体的主题进行宣讲,例如大学生相处礼仪,工作面试礼仪等等。以具体的形式组织起礼仪主题的相关活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总结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礼仪已经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先贤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文明礼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懂礼节且行礼仪的国家在国际上也更有话语权。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礼仪的重要程度逐渐被忽略了,因此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素质对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就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知礼守礼的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践行,成为未来国家发展能够倚仗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丰平.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索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2]张丽娜.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董瑞娜.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推广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6.
[4]樊桂林,王紫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3,31.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途径
大学阶段是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青年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让青年学生从身边做起, 从实际出发, 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顺利步入社会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体现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等人才的主要场所, 它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 在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中, 如果重视礼仪教育, 必然会倡导礼仪教育, 会在师生中形成注重礼仪的氛围, 这种氛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举止。尤其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毕业后必然会将这种行为和风尚展示和传播给社会, 不注重和倡导礼仪教育则适得其反。[1]因此, 每一位青年学生的礼仪素养的高低都集中反映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成果。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礼仪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教育, 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是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进一步说, 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3、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也决定着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给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2]由此可见,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4、推动整体国民素养的不断提升
举止文明, 待人以礼本应是中国人的一个基本素质。然而, 在国家发展的一段时期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曾受到了空前的破坏, 传统礼仪严重流失, 加之前些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向应试教育, 而大学生教育又忽略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 以致现在我们有一部分国民有明显的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 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与国人的基本礼仪修养, 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对推动整体国民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普及礼仪教育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 比较重视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轻视实践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因此, 真正懂得礼仪知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他们只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从家长或老师那里知道一些简单的礼仪礼节而已。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经济社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面临着就业、生存和挑战。因此, 高校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及现状, 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生礼仪》公共选修课是十分适时和必要的。在课程的安排方面, 可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礼仪问题、自我形象的塑造、大学生交际应酬等方面的技巧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举例和讲解。[3]同时还可播放一些有关礼仪方面的音像资料, 使讲解有针对性,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 又对他们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指导作用。
2、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学用礼仪教育
良好的礼仪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历练中不断打磨、锤炼而形成的优秀品质。在高校礼仪教育中, 也应该将礼仪教育普及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少小若天性, 习惯自然成”, 能够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 才能汇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大海。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积极倡导全员参与。每个人都争做礼仪的表率, 从我做起“以礼待人”。如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舍友之间, 甚至亲人之间都要有基本的礼仪, 使全校上下都洋溢着讲文明、知礼仪的良好风尚;二是要认真落实在一切行为上。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其实礼仪素养的体现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 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 而是体现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从细微处见真涵养。
3、利用校园精品活动深化礼仪教育
高校校园内不仅要定期举办大学生礼仪大赛, 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礼仪讲座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还要在此基础上, 积极形成本校的精品活动。如:部分院校开展的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活动, 它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培养“四个新一代”的要求为指导, 以“争做文明学生, 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 以“学习文明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塑造文明形象、维护优良秩序、创建文明校园”为目标, 开展了基础文明修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校园美学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这项活动的长期、有序的开展,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精品文化效应, 并以此为平台, 将大学礼仪教育的内涵和领域进一步深化。
4、结合就业创业指导落实礼仪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具备良好职业礼仪素养的学生在就业求职的竞争中, 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 将礼仪教育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明白, 良好而规范的礼仪不是空喊口号, 它不仅是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还将拓宽他们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就业空间。使他们从主观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使高校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作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 、学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前学生的礼仪教育;2) 、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毕业班学生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系列讲座, 对毕业学生进行系统礼仪指导;4) 、结合就业实际,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5) 、各部门形成合力, 对毕业生实施礼仪教育等。上接第218页
我国是文明古国, 自古有“礼仪之邦”之美称, 而当今社会,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高等院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发展方向, 它对社会文明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让我们为高校礼仪教育工作的普及、完善和提高, 努力探索、实践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为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彤, 韩俊武, 申洋.普通高校之礼仪教育观及其有效措施[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2][3]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素质教育.2006年1月
参考文献
[1]张彤, 韩俊武, 申洋.普通高校之礼仪教育观及其有效措施[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意义 途径
[作者简介]张志祥(1966- ),男,甘肃民乐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a/2006/
01/02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23-03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创新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正确的自我意识、健全完整的人格和创新的兴趣。思维是创造的关键,想象激发创新欲望,自我意识促进创新自信,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兴趣是创造的最好老师。新时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人类在知识和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科学进步、技术变革和创新是财富创造、竞争优势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动力和主要源泉,而在加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看到,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演变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而且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上。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指出:“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動力。”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美国50%以上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公司科技人员总数的90%,在美国硅谷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有33%以上是外国人。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都纷纷出台了加强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战略规划。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因而也就必须接受创新教育。
2.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专门人才处于最紧缺的位置。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为例,2000年,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为41人,日本为50人,韩国21人,而我国为5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8~1/10,韩国的1/4。这方面人才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新的问题。这是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因素。
3.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味着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由于对教育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导致了片面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灌输与考试分数,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由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本质的认识,造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教育各据一条线,发展不均衡。这些弊端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创新的潜能被压制。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学校教育系统的促进作用在其自身中生长出来的素质。良好的素质一经形成,会成为推动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没有经过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青年学生的思维、想象、人格、兴趣、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趋向成熟,但也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通过创新教育,进一步塑造好他们的心理品质,可以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
二、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大力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3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空间。江泽民同志曾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全社会,也要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高度重视,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创造有效的社会政治条件。其次,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不可能单兵作战,也不可能在简陋的条件下来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工作越来越庞杂,创新活动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复杂,创新活动的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和大量的物质资金投入。因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投入。再次,高职院校要努力建构新的文化交往环境。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其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就成为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现代教育既有延续文化、普及文化,又有更新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把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理解现成答案,更要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多种答案,让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加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即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类增加幸福和带来进步,也会给人类带来祸害,甚至灾难。如果掌握了高技能的人,没有形成与其智力水准相应的道德水准,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甚至危害常常会更严重。
3.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当今世界的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爆炸和信息膨胀;二是更新速度快;三是知识相互分化和综合。因此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做到课程设置与学科设置综合化的统一。课程互相渗透,打破课程界限,开设跨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知识结构能适应未来工作所要求创新的能力。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大范围课程和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配置,改革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4.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重视:
一是应有选择地开设《创造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创造史话》《创造发明原理》《思维训练》等课程,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兴趣,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方法,逐步养成创造发明、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那么,他必然是自卑的。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決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单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及问题法、发现法教学,让教师掌握并动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以致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三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往往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欲望。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在于探索与创新,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创设循循善诱的民主气氛,具备“闻问则喜”的品质,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大胆设疑和问难。同时,要根据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而出现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克服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把拓宽基础看做是学生在知识上的增加,单纯地增加课程学时的倾向,真正培养出既会运用知识和又会创造的人。
四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倾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一个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人,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当然不会有创新成果。创新要求学生有思维广度,对问题要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多方面去思考,要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要求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不拘泥于传统的和常规的答案、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见解,能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使思维具有独立性、首创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教给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原型启发、缺点反思、特性迁移、反向思维、功能变化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对问题勇于大胆猜测和设想。
5.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创造发明。学生的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创造技能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加以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对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成果应给予鼓励,并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使高职院校学生主动积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学校可以开展小考察、小制作、小实验、小革新、小发明设想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经常性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竞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6.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动力。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协调发展的人。为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使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有浓厚的兴趣,不盲目崇拜权威,对创造有浓厚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和恒心、乐观进取的性格。过去我国的教育,对于发展个性重视不够。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上,往往是用单一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和约束不同的个体。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的多样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重视针对个性的差异化、多样化教育。在教育教学和培养制度安排上,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要在学校形成重才、爱才、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
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力发展学生毕业后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同时,在全社会建立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和潜力的良好环境和用人制度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高等教育改革催生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4-02-06.
好的入学教育可以先入为主地为新生设计奋斗蓝图,为新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大专院校普遍重视这一问题,但其入学教育一般是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几天组织新生进行,内容大多以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学校规章制度为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还应该再多一点、细一点,并且入学教育不是一两次就完成了的,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最初半年更应该根据新生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帮助新生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生活和学习。
一、高职院校新生思想和心理状况
高职院校新生既有同龄人共有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和特点,又有与同龄人不相同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其主要表现为:
(1)强烈的失落感。这对于那些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新生“学职不爱职”的思想;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这是因为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
(4)恐惧感和孤独感,这是由于新生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对新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入学教育内容和途径。
二、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1.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与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教育
高职院校新生多数都是外地生源,部分新生由于对环境和同学的陌生而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以致无法安心学习,因此,这个问题最好在入学初期就得到解决。新生都是初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而且年龄只有十八、九岁,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大多数新生也没有住过集体寝室的经历,突然间面对来自各地的陌生同学会感到很不习惯,寝室里又是七、八个人住在一起,时常还会因为不同个性、不同生活习惯发生一些不愉快。因此,新生入学初期,无论是领导还是辅导员、任课老师都要对新生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要经常深入寝室、课堂,与新生交心谈心,了解新生所思所想,为新生排忧解难,同时要仔细为新生做好各方面的介绍和解释,如,学院软硬件设施、学院周边环境和本地风土人情等等,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适应本土生活;还要充分利用晚上休息和军训休息时间组织新生做些小游戏或拉歌比赛等活动,帮助新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同时还要教导新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宽容、忍让的道理,最好打印一些有关同学之间、寝室内部和睦相处的资料,专门抽时间组织新生学习,使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不适应期,尽快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安全与法制纪律教育
高职院校新生的安全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人身安全教育,刚步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大家都想对学院所在地有更多了解,可能会独自或三五成群到处游逛,所以很容易发生危险,要告诫他们尽量在校园内活动,如果要离开校园最好找老生陪同,以防迷路丢失或对环境、交通路线的陌生而发生意外。其次是财产安全教育,初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的新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自己掌管较大数目的生活费和一些贵重物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知所措,要告诉他们除了每月支出的生活费用以外,其余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而且密码不要用生日或手机号等容易破解的数字。如此之类的细节,都要一一教给新生。贵重物品同寝室同学要相互关照,长时间离开寝室要锁好门,共同形成一种“守家”意识等等。再次是消防安全教育,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是可怕的,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要教育新生,不私接电线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并要教给新生一些消防常识,一旦发生意外首先切断火源,扑灭火苗,同时拨打119或学院保卫处电话,最好将学院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领导以及系领导、辅导员、任课老师的电话号码打印,发给每个寝室贴在最醒目处,以便新生急用。有关安全教育问题还可以摘录一些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组织新生学习。
法制纪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很多高职新生对前途感到迷茫,部分新生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些甚至会发展到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违反校规校纪或触犯法律,所以要认真做好新生的法纪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组织新生认真学习《大学生手册》、《高等教育法》等,讲解校规校纪,违纪处罚条例、奖学金条例、住宿管理规定、水电管理规定等,同时还可以请公安局等部门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有关法制方面的讲座,结合典型事例以案说理,以事论理,效果会更好,为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和寝室之风打下坚实基础。
3.专业教育及学习方式教育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这就要求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新生入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新生虽然进入了高职院校,但却对前途悲观失望,因此,向新生介绍高职院校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以及新生本人所学专业目前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明确所应掌握的岗位能力,为实现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方面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除了要搞好专业教育外,还应该努力抓好学习方式教育。由于高职教育与中学教育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的不同,许多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进行自学,导致整天无所事事,浪费大好时光。为使新生尽早改变中学与高职院校不接轨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可以邀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教师谈学业,介绍学习方法,还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使新生尽快掌握新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新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4.心理教育与励志教育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有幸能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竞争的胜利者。但部分新生自认为高考发挥不好,没有进入名校,读高职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部分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环境下,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高职院校的学习从内容、方式到要求都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感到不知所措,而产生自卑心理。具有以上两种自卑心理的新生常常会情绪萎靡不振,对前途悲观失望,因此万万不可忽视高职新生的良好心理发展教育。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教导新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协作,学会生存,可以用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实例以及许多省、市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如,目前深圳市的高级技工就享受硕士生待遇等的事实引导教育新生。还可以请本校往届优秀毕业生做亲历报告或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使新生化解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树立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三、高职院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1.做好迎新和军训工作
迎新和军训是新生工作的两个重要关口,这两项工作做得细、做得好,可以减轻新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惑,使新生和新生家长对学院产生信赖感,同时对辅导员顺利做好今后几年的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突然变化和陌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有些甚至会产生恐惧感。在迎新工作中如果能适当地对新生进行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从各方面体贴、关心新生,及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就会使新生感到有如回家的温暖,心理压力就会得到适当缓解,给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军训是新生步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第一课,是教育部要求每一个大学新生的必修课,是磨炼新生意志、增强新生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最好课堂,也是观察每个新生行为及个性的极好时机。军训中,新生由于身体疲劳,其个人言行和品德会毫无遮掩地真实展现出来,这时观察到的新生情况基本上是真实可靠的。因此,通过观察新生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为人处世行为、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再结合档案中记载的新生以往表现、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奖惩、是否当过学生干部等,就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每个新生情况,为今后班级管理、班干部选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储备好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新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教育。
2.开好班会和开展好课外活动
班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阵地,有计划地开班会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千万不可走过场。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多样化,可以是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报告;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阶段小结;还可以举行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或各种主题班会,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审美观等;也可以组织道德、纪律、民主与法制等问题的学习、讨论、辩论等。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方式教育等都可以通过班会进行。只有将班会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才能适应新生的特点,满足新生的求知,关心时事政治,抒发思想感情和走向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达到教育新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课外活动是新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对培养新生的志趣、丰富和活跃新生的生活,促进新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精心组织和指导新生课外活动也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要根据新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年龄、个性特点等有计划地动员和组织课外活动,要从多方面着手,如思想品德、学术、科技、体育、文娱、实践等[1],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有些活动还可以让愿意负责这些项目的新生组织,让有特长的新生一展才华,不参赛的新生当好拉拉队和做好后勤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使新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3.做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是新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集体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教育学生个人;而在教育个别学生的时候,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什么情况下适合集体教育,什么情况下适合个别教育,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就一般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教育工作应该偏重于集体,教育全体新生树立爱校、爱专业、为实现人生价值奋力拼搏的思想;大约一个月后,就要偏重于个别教育。当然要做好个别教育,必须熟悉每个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个性特点,这就要求经常深入班级和寝室,了解新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的形式主要是班会、报告会、课外活动等,个别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和个别帮助。需要提及的是,个别谈心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针对所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不同新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好谈话的地点和谈话的语言技巧[2],以便使谈话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与新生个别谈话并不仅限于发现了问题,其实在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与新生轻松地个别谈话,新生会感到对他(她)的关心和重视,会促使他(她)产生新环境中争取新表现的强烈愿望,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想得越周到、做得越细致越好,而且入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不是集中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的,而应该依具体情况,穿插在军训中、平时学习中,分期延续性地随时进行。
[参考文献]
陆 文
(山东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670)
摘要: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入手,针对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现状 原因分析
有关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而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人文教育似乎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不足表现。人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验与心灵感悟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造就健全的人格,为变革客观世界提供能量和内驱力。显然人的品德、价值观不可能靠科学技术去解决,只能靠教育,而只有人文教育才能担当这种教育的使命。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早在我国几千年前就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美国这个讲求实用的国家,著名的《耶鲁报告》也极力肯定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声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变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就学科范围而言,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广泛的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思想的教育、人文方法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而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是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的正确态度,塑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它独特的定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乏。首先表现在缺少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笔者所在学院新学期开学后,老师让谈谈自己对今后大学生活的规划,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空前的迷茫和空虚,“郁闷”成为大学生普遍流行的口头语,不知该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其次表现在人文知识的贫乏,对人生、生命的知识残缺,人格不健全。高职学生由于他们文化课功底薄弱,对人文知识了解甚少。每当老师们提及一个历史上或近现代的著名人物或著名事件,学生们的表情都是一脸茫然,文化底蕴的淡薄导致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把握的扭曲,今天的药家鑫案件就是大学生漠视生命极端性的表现。此外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的诸如打架斗殴、使用凶器,人际交往中谩骂攻击、冷漠孤独,同学之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格的缺陷。第三表现在“知行背离”、行为举止粗俗、不规范。虽然道德本身具有“知难行易”的特性。但作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个普通公民所拥有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现象。大学生的道德理念虽然清晰明确,但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却都缺乏自觉性、自律性。这一点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无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存在,考场上的作弊行为,同学交往缺少真诚,班级中缺乏团队精神,公共场所没有公德意识,大声喧哗、争抢座位、随手乱扔杂物、餐厅的长流水、教室的长明灯,恋爱中的私秘行为也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此外,以自我为中心、虚荣、攀比、一味抱怨、只知索取、不会感恩,特别强调自己的权利、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等等也是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出来,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崇拜感,认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所以在社会上曾一度流行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使得社会的眼光更关注于科学教育,只注重于科学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企业或公司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时,往往更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和各种专业证书,根本不会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一个人的人文精神远不如学历、证书重要,在这种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人文教育理所应当的被社会忽视了。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虽然大学不应成为风向标,但毋容置疑大学应该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这种定位使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承受着比一般本科院校更大的压力。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而实际上高等院校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都是围绕市场转动。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除了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两课”以外,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是有,也只是简单的开设了几门选修课,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为了应付高校的评估。人文学科的弱化必然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文化知识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功底都很差,甚至连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有的学生写一个简单的通知,在用语和格式上也会出现错误。作业、求职信等书面材料更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而相对较好的学生,跨进校门就开始忙着考证,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老师们也会强调证书的重要,对各种证书急功近利的盲目追求,减少了对文化本身的热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高职院校变成了“职业培训场”,学生变成了职业的“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带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行为模式会更多的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很容易走向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学是心灵的故乡。“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也是文化的摇篮,是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理应把人文教育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任务。参考文献:
【1】 戚万年 高等教育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7 【2】 薛涌 谁的大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 【3】谭国应 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1 【4】王婵娟 浅谈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创新德育课程考核方式,发挥资助平台的正能量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困境;对策
感恩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态度。学会感恩,学生可以与家长、教师以及身边的人和谐共处,会乐于帮助他人,会积极回馈社会。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感恩教育的对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5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强,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尊重与感恩。学校教育应从基本的德育工作开始,而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以职业教育为核心,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训练导向无可置疑,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粮食,让其以一种良好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在社会中生存更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由于入学门槛低,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类学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纵然很多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对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依旧面临着许多困境。第一,家庭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从小开始,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成绩较差,因此在家庭中常常被家长所忽视,部分学生家长甚至会将自己错误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第二,学生观念的落后。由于从中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门槛低,学生顺利进入大学教育前未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对自我的要求较松,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下。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从转化学生的观念开始,使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大学生活之中。
三、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研究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重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针对其自身情况推出合理的德育考核方式,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资助平台,宣扬资助的正能量,设计更为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多样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启发和思考,将感恩教育最终落实到实处。
(一)创新德育课程考核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通过思想品德系列课程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其的考核大多是交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作为成绩评定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对思想观念的引导,让他们通过课程的教育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在行动上有所改变,这才是德育课程教育的目的所在。以感恩教育为例,让学生识别感恩的机会,做到知恩图报,需要体现在行动中。因此,课程考试的方式可多样化,感恩主题演讲,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是学生思维方式转变的行为体现,让事实说话,才能做到教育更富有实效。
(二)发挥资助平台的正能量教育
在各高校每年都会评定国家助学金,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可以获得国家的资助,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国家资助是对自己的一种恩惠,以此激励自己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回馈母校,奉献社会,这是资助工作应发挥的价值所在。对于贫困生来说,可以获得国家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应存有感恩之心,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资助的平台,在大范围内进行正能量的宣扬和教育,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获得国家资助。
(三)开展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场所,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其中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就必不可少。如,针对特殊节日―――母亲节、父亲节安排相应活动。也可以设计成按照学生年级开展的系列活动。如,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感恩大学,责任意识培育等活动;大二学生的感恩父母养育,感恩教师培育以及自我成长反思等系列活动;更有大三毕业季的感恩学校,一路陪伴的专场教育活动,让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依然感恩母校,不忘为母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知恩、惜恩,并将其转化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四、结语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校园中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将感恩意识内在于心,外化于实际行动,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技能学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广超.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唤醒[J].文学教育(下),(9):57-58.
[2]杨渊,郑植文,李世书,等.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及对策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6(23):79-80.
[3]朱亮.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43-45.
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 是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 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 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功能。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也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 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 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 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教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同时期、不同时代, 高校的社会职能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深层次拓展。19世纪初, 以洪堡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建的柏林大学, 它所形成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思想, 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科学研究的发展。20世纪初,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大学的职能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发展服务的思想, 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配合, 促进了美国产业革命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从而完善了现代大学的三大社会职能, 即“教学、研究、服务”。从此, 这三大社会职能愈来愈广泛地被高教界所接受, 并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 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的高职院校的职能的内涵将进一步向深层次拓展, 如何在这一浪潮中认清自己的地位、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职能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屹立于21世纪。
2.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 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依靠提高区域内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 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依赖高职院校人力、智力支持的趋势也日趋明显,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 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上对高职院校给予支持的同时, 必然要求这类学校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果地方高校不能承担起区域社会服务功能, 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此外, 服务社会也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改革的动力。通过服务社会, 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 又可以把在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技术成果, 引进到课堂教学之中升华教学内容, 还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金, 进一步开拓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
1. 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来提供社会服务
培训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手段。为此,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及培训, 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学校拓宽服务领域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在职职工和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组织有创业愿望的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创业能力培训, 也可以针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训。要结合学院所设的专业优势, 积极开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培训项目。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工科为主的院校, 在开设培训项目时, 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培训项目以工科类为主。近年来, 学院共开发了总装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后备干部工商管理培训、ISO9000认证培训、飞机、发动机大修许可证培训、技师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培训等20多个培训项目, 适应了行业、企业的培训需求。
2. 通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来提供社会服务
我国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 西部高职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高职教育的发展, 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成为中、东部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早在2001年6月, 教育部就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得到东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 要以智力支援为主, 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工作, 帮助西部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此外, 还可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 提升西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在对口支援中, 可把援建校园信息化项目作为切入点, 整体提升西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数字化校园, 就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 帮助受援学校开设紧缺的高质量课程。
3. 通过开展服务“三农”来提供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三农”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有利于新阶段农业战略性转型, 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 服务“三农”有利于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门路, 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利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服务“三农”, 可以通过短期培训、骨干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 对农民科学技术素质、实用技术、技能、职业技能、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开展教育与培训。
4. 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供社会服务
依托企业,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是高职院校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要求的具体内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空军航空修理企业和地方企业共建了比较稳定的、与现有专业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基地100多个, 其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工厂共建的某新型发动机维修技术、飞机维修技术、机载设备维修技术三个校外实训基地, 除完成相应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外, 其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还承担全军某新型飞机内外场维护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
5. 通过技术咨询与开发来提供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咨询, 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为航修企业某厂开展了“YK2045螺旋锥齿轮数控磨齿机的研制与应用”、“战斗机烧伤检测规范的研究”、“变速轴承传动理论与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几种钛合金、铝合金材料热损伤涡流电导率检测技术研究”等多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 为长沙湘飞机械厂普通车床 (C6140) 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 拓宽了学院的生存空间, 锻炼了专业教师队伍, 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之, 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大有可为。高职院校只有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 才能与社会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才能够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同时发展自己, 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摘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有着自身的特点, 文章在探讨社会服务对于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阐述其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闵维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2]里查德·雷文.大学如何服务于社会[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礼仪培养 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然而,现今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现状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不知礼”、“不懂礼”、“淡化礼”、“不学礼”、“不守礼”、“无视礼”,他们的礼仪知识贫瘠,尊重意识淡薄,仪容意识缺乏,与大学生本该有的礼仪现状不对等,与“礼仪之帮公民”不协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抗衡,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对等,与和谐社会相冲突。
(一)高职院校学生“不知礼”、“不懂礼”、“淡化礼”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意识淡薄令人担忧,礼仪知识相当贫乏,对礼仪的重要性认识十分肤浅。一部分学生认为礼仪知识只是生活常识而非必须知识,是否懂礼仪不影响以后的就业,是否讲礼仪不影响以后的个人发展,所以大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没必花时间去学习专门的礼仪知识。甚至还有一部分男同学认为礼仪是对女生提出的要求,与男生没有多大关系。而有一些女同学则认为礼仪知识应该是从事礼仪相关工作才需要去了解的内容,与普通女生没有关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不学礼”、“不守礼”、“无视礼”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培养大学生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是当代大学礼仪教育的重要目的。我国有很多高校纷纷开设出了关于“学生礼仪修养”相关的课程,目的是对大学生礼仪培养提供基础知识支持,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礼仪素质打基础。然而,很多大学生把这类课程当成“混学分”的课程,上课不注意听,不认真按照老师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于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礼仪修养的缺失。例如,无视学校纪律,行为放浪不羁;无视课堂秩序,随意旷课、迟到、早退;无视个人形象,打架斗殴,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过分强调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理念意识是潜在根源
如今高职院校学生都是80、90后出生的,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所显示出来的气质不仅打上了“独生子女” 的烙印,同时充分显示了“80、90后” 所附带的性格特征。“独生子女”的他们自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不懂与人分享;“80、90后”的他们自小就“强调自我、我行我素”,特殊的身份背景再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为中心,自私不自立”的个性一步步萌芽、壮大。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固执、冲动、冷漠、自私、不懂分享、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在生活上,他们一味强调个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保持绝对的“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融洽相处的能力,缺乏和同班级同学、同宿舍室友相处的基本能力;在潜意识观念里,他们把身着奇装异服当成追求“酷”,把“出口满嘴的脏话”理解为“有个性”, 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幼稚园行为”等。
(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扭曲是基本原因
高职院校“80、90后”学生的父辈母辈大多把一生奋斗的动力、毕生的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加之中国文化下父母传统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使他们对孩子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他们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唯一希望”,在家里对孩子百依百顺,“由着孩子去”,在孩子的意识里种下了“固执、不体贴、不理解、不懂分享”的种子;在学校里他们也舍不得孩子吃苦,百般呵护, 要孩子住最好的公寓,要求孩子每周回家,给孩子一切他们能给的东西。从新生报到的那天,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一家三代带着一个准大学生来校报到;大学生看着妈妈给自己擦床板、铺床等;在大学生活中,他们不懂怎么和老师沟通,不懂怎么和同学相处,不懂遇到难题时需要人帮助要用怎么样的语言去表达,他们不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平相处,不懂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种对礼仪的无视性、抵制性。
(三)“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成绩”的学校教育体制是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经历过高考的,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学习动力,而在我国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革的大背景下,他们曾一度成为“高中学校领导与教师们想方设法提高应试水平,提高升学率”的牺牲品,他们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交往与接触, 同时他们也错过了一段礼仪学习、培养的黄金时期。到大学以后,评优评先进,入党入团,獎学金、助学金,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毕业就业等的考核都把成绩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习惯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他们继续接着“闭关深造”。他们想在大学里做出一番成绩,他们想好好体验大学生活的种种,可是成绩一直牵绊着他们,他们妥协了,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是学生干部、是党员,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同时加之一些高校思想重视不够,队伍建设不够,教学创新不够,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教育措施。
(四)“市场经济大潮”、“网络科技时代”所隐藏的社会负面影响是催化剂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正在使一些传统的礼仪观念遭受形形色色的“新变化”“新挑战”, 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形成时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反社会规范、反礼仪要求的行为, 如违纪行为的平常化, 酗酒打架屡见不鲜, 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习以为常等。另一方面,懂礼仪、守礼仪的大学生却承受起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一些大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被视为“傻子”,扶老人过马路却被家属起诉。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同时,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传统的中国节日可以不知道,但是“洋节”却一个也不错过。
互联网是21世纪的一个标志,但由于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相应的负面影响也愈发体现出来。各种不良信息正在通过网络腐蚀着年轻一代的身心,他们玩物丧志,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更严重的甚至涉足黄、毒等。他们也不太愿意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甚至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不得不说是网络科技时代的一种悲哀。
三、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关系
一个人所呈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与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则很大一部分由他的礼仪修养体现,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综合素质高,我们就没办法接受其“乱扔垃圾”、“违反纪律”、“不尊重他人”、“抽口成脏”。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礼仪培养。
从教育的层面,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目的在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系统化的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观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修养,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包含礼仪培养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礼仪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学生礼仪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对学生教育管理产生的弊端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不知礼”、“不懂礼”、“淡化礼”、“不学礼”、“不守礼”、“无视礼”现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使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抵抗情绪,例如视奇装异服为时尚的“80、90后”大学生没办法接受规整的学生装;其使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相关的礼仪课程产生厌倦情绪,认为“没必要花时间去学习专门的礼仪知识”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纯粹是浪费时间;其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面对“80、90后”的独生子女本身的教育难度就比较大,再加上礼仪观念淡薄的现状,使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难上加难。
(三)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辅相成、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包含礼仪培养的内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礼仪教育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质、心理承受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能力等,而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基础课程,这课程到位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也可以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离开了礼仪培养的相关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就是不完整、不规范、不到位的。
2、礼仪教育培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
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这个“准社会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一个人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例如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如何着装;怎样得体地对待批评;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让这些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这个“小社会”里正常的生活是大学教育的一大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礼仪培训,让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了解一些社交的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实守信的原则,能使大学生顺利地走进“小社会”,并在“小社会”里自由、茁壮成长。
礼仪教育培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德全面发展。礼仪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塑造自身良好形象,毋庸置疑地,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形象。同时,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的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自然有利于提高其品德修养;礼仪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学生禮仪培养对策与途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必须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
礼仪教育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仪培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离开了礼仪培养相关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就是不完整、不规范、不到位的。各个高职院校制定学生教育管理政策、措施时,务必把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各个学生教育工作者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务必把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摆在一个重要高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必须坚持多种方式相结合
1、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进“课堂”
礼仪修养是一门艺术,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高职院校學生礼仪素质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校情,有条件的可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程,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院校必须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渗透相关的专业礼仪知识教育。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广播等途径获得相关的礼仪知识。
2、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进“考试”
“大学”既然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就有义务对大学生的所学内容进行考核。专业课程的考试如果说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考察的话,那么礼仪修养的考试则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测验,是一个关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考核,是一个可通过测验结果鞭策大学生进步的考核,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也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机会为平台。所以我认为《礼仪修养》相关课程的考试可采取理论闭卷考试、实践综合测验考核以及日常表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进“社会”
礼仪素质的提高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礼仪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礼仪实践。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实践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礼仪实践进“小社会”。所谓的礼仪实践进“小社会”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内的礼仪实践,例如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通过学校举行的礼仪活动等发现自己存在的礼仪缺陷进而进行学习、改进,追求进步。
二是礼仪实践进“大社会”。与“小社会”相对应的“大社会”则是现实中的社会。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是必须的。走出校园,言行举止的一切都涉及到了大学生与“大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素质的成功感受,同时也感受到礼仪水平欠缺所带来的困境,进而鞭策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4、高职院校学生礼仪培养进“生活”
一个人的礼仪素质高低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方面面,体现在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体现在任何时刻、任何细节上,因此礼仪素质的提高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句话开始,从每个机会抓起,礼仪培养必须走进生活中。
五、后续
荀子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驻礼仪之邦,显礼仪之民。礼仪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是进行社会交际的钥匙。礼仪之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一门艺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亦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如何更好的培养21世纪的接班人是教育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意识、礼仪水平是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魏燕.关于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08,(9).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07-20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论文11-21
以制度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06-09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研究论文11-23
高职高专院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