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思考论文(精选8篇)
一、地方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方向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尤其美育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地方中职艺术学校失去了艺术特长教育的优势地位,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再加上地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意识不足,学校培养模式传统滞后,偏重于单一的艺术技能培养,与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相脱轨,导致人才培养效率降低,使地方中职艺术学校的发展落伍,但又恰逢国家近年来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划,职业教育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地方中职学校的发展处于瓶颈期,如果我们继续固陈守旧,那将会面临更严重的问题。职业艺术教育是国家培养发展艺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要在人文素质和综合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具有提高人们的审美感知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人们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力,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一的艺术专业工作者。如果只停留在单一的技能训练培养,那会导致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局限,创造力低下,综合素质落后等问题,将来就业无法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如何改变提高
(一)转变教育理念,紧随教育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文明的不断提升,现代教育也在朝着科学化发展,艺术教育同样如此,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只要拥有职业技能就拥有一切资本,现代艺术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性,还要融入科学与人文的思想精神。“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艺术学校教师,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从全面培养学生出发,告别单一的技能传授,我们要时刻明确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帮助,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知体会艺术的真、善、美,在艺术的学习熏陶中又能健康地成长,既要专业优秀还要兼顾全面提升,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地方中职艺术教师要不断研究教育政策,紧随国家教育发展,提升职业理想,找准教育定位,增强学习警惕,创新教学实践,要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技能性、教育具有思想性、理念具有时代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符合社会教育要求。
(二)优化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
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地方中职艺术教育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口传心授”,但由于教学类型具有专业区别,在一些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弊端,尤其一些发展缓慢的专业,还是照搬传统意义上的形式进行教学。艺术课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理论课,都要具有灵活性但不能随意化,单一培养技能的观念导致我们的培养方式也较为单一,这其中包括教学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向专业性,教学模式传统老化,教学方法单调随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怎样科学的培养学生,我们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社会发展特点,结合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特点研究教学,在转变提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艺术人文性教学,教学联系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艺术学习心理。其次,我们要打造专业教学的培养特色,设置规划好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方案,从基础到文化、从精品到实践,再到综合教育。在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如了解现代中专学生成长的发展特点,每个艺术专业的学习发展特点,怎样把艺术学习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相融合,怎样处理艺术特性与学生个性以及教学统一之间的矛盾等等。第三,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现代学生思想开放,见识也较为丰富,我们既要尽可能完整地阐述教学内容与涵义,还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思维,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要多样化,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引导锻炼学生的艺术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形象的思维能力。最后,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有质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锻炼专业表现能力,丰富学生艺术情感,从而增强艺术审美追求。
(三)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认识
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但在我们传统思维当中,艺术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由于中专学生学习心智不太成熟,教师对于专业课教学多为严谨,师生关系大多严肃,导致学生怕老师,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这就对教学的进行产生了隐性的阻力影响,同时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处于青春期,一些孩子性格的个性方面比较突出,心理容易产生叛逆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会自主的学习思考,更多是在老师压力下的被动学习。我们要对学生教育管理,但不是把学生变成“听话的机器”,一些学校管理落后,对于学习后进生把责任完全推脱到学生身上,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有的学校管理目标:只要管好学生不出事就可以。这样的教育是很失败的,由于中职艺术教育教学特殊化,在管理上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责任在先的观念,注重思想教育的培养,但不能一味空洞说教,那样只会事倍功半,要做到言传与身教融合,榜样与监督配合,用爱心去教育培养学生;其次要结合学校自身教育特点,完善教育制度管理,建立包括学习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每个环节紧密联系,并设置管理监督责任人相互配合,使学校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最后要将责任领导、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更好的融合到一起,在多方位因素的合力下,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虽然近些年专业学校都意识到文化课对于学生将来升学的重要性,但大多只是在课程安排上稍做改动,缺乏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从而产生对学生学习和发展重要影响的积极意识。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安排的能力,实践也证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无论在专业、文化学习,还是社会关系中都会表现得十分出众,这才是学生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四)整合教育资源,规划培养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激烈,人们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认识也在提高,教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中职艺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很多优势。艺术是一个很大众化的文化形式,我们学校在与社会、家长相互沟通时非常便捷,同样现代艺术教育也需要更多地“教育者”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同时我们也要带领学生走出去,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学习,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公益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发现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能促进艺术的广泛传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让家长和社会更好的认识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和认可。在规划培养方向上,我们要遵循三个特点一个原则:育人与个性相融和、教学与实践全面化、教育与发展综合化,最重要的原则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要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帮助每个孩子尝试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树立艺术理想,正确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艺术道路上勇敢的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职业素养要不断提高、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多向各学校、各专业优秀教师学习经验,吸收别人的长处,融合到我们的教学中间,这样我们的培养效率才能提高。
三、在时代中发展
一、当前西部农村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在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存在着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比如, 社会上普遍认为只有成绩差没出息的孩子才读职业学校,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把职业教育视为“三流教育”。特别是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 导致社会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十分突出。企业招收新员工热衷于高学历, 直接助长了社会追求高学历之风而轻视职业教育。同时, 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不少学生家长认为, 读普高, 上大学才是走正道, 考上大学才有面子。如有的初三学生的中考成绩刚上普高线, 学生自己不愿意上普高, 想到职高学习, 但其父母却硬要他们去读普高, 不允许去读中职。有的初三学生未考上普高, 学生愿意读中职, 而父母不愿让其读中职, 他们宁愿出高价把子女强行送到普高就读。
(二) 教学设备落后, 有碍办学质量
在西部地区, 教育行政部门在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低时, 只看升学率, 不评价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如何。由于政策的导向, 舆论的宣传, 评价方式的引导等, 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对普通教育抓得非常紧, 在师资力量、资金配套、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使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社会信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因而, 忽视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政策引导等具体问题。如今,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 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 职教事业的发展,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目前,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职业学校经费拮据, 校舍短缺, 设施落后, 影响了专业设置、实训开展, 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比如有的中职学校开办电子专业, 却只有几把电炉铁。有的中职学校开办机械加工专业, 却没有一台实用的加工机床, 只有在书本上讲怎样进行机械加工。有的中职学校开办汽车维修专业, 却看不到一个汽车零件, 只能靠书本来讲汽车维修。
(三) 招生人数下滑, 办学成本高, 影响专业设置, 阻碍学校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中城市办学规模的上升, 孩子选择学校的首要条件是办学实力。西部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 孩子就选择办学条件好的城市学校, 家长也愿意供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 若家庭条件差, 家长就鼓励孩子外出务工, 成家就业。另外, 由于农村务工队伍的兴起, 带动了一部分本应上学的学生也外出打工, 这样一来, 原本该入校的学生就更少了。由于入校学生少, 办学形不成规模, 造成农村职校发展缓慢。如有的学校2009年招收的学生不到100人, 有些专业就只有几个人, 无法办下去。
(四)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导致就业过程中学非所用
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 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 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由于办学缺乏灵活性, 开设专业缺乏市场性, 学科开设缺乏目的性, 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 对所学专业的掌握一知半解, 使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没有创业的勇气, 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学校与市场脱节, 是农村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农村中职学校因所处的环境所限, 学校了解市场的机会少, 接触用人单位也较少, 造成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异, 使学生就业困难较大。资金雄厚, 待遇可观, 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 学生进不去。一般企业, 学生的专业技能发挥不了, 待遇也提高不上去, 由于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不理想, 直接影响着招生、学校的兴起。如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了电子厂上班, 从事与电子技术相关的职业, 所学专业知识大多数用不上。又如某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普遍动手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对策与思考
(一) 准确把握中职教育方向, 转变观念,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思想观念落后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 宣传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及职业教育的办学政策, 宣传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优势, 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有为”的典型事迹, 帮助更多的家长转变思想观念, 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职业教育;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高峰期的机遇, 对社会、家长、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的引导, 扫除重学历轻技能和鄙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 真正改变普通教育“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尴尬局面。
1. 政府主管部门要规范对农村中职教育的管理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和规范对农村中职教育的管理, 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中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当前, 对农村中职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至关重要, 它是农村中职教育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部分地区的中职学校布局不合理,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造成了中职教育的恶性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中职教育的声誉。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管理制度, 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引导、监督力度, 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监管责任。比如, 凡举办新的民办中职学校, 必须依据相关文件要求和办学标准进行审批, 凡达不到办学标准和要求的, 教育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发放办学的相关证件;民办中职学校未达到办学标准及相关要求的, 要责令限期整改, 在规定的期限达不到要求的, 必须要停办或取消其办学资格。总之, 只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重视对农村中职教育的管理, 农村中职教育就一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2. 多做正面宣传, 提高社会认可度
政府和教育机构要利用各种媒体对中职教育做正面宣传, 在社会上弘扬“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风尚, 提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一是政府和教育机构既要大力宣传中职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又要对那些中职毕业后对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所作为的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二是用人单位不能单纯地追求文凭和学历, 要重视实际能力;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使中职学校在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努力改善基础设施, 抓好招生和就业, 增强农村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1.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职学校的投入
纵观职业教育多年的起伏, 每次快速发展阶段都和当时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密不可分, 与政府的高度不重视息息相关, 近几年尤其明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特别是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 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更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几年,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加大了对农村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比如, 国家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在校学生实行每年每生给予1 500元的生活补助费。又如, 近年来国家还对西部农村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培训。这些举措无疑对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我们认为, 阻碍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学设施设备落后, 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目前,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学校的收费, 远远不够支付购置相关教学设备的费用。因此, 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
2. 以招生就业为重点, 壮大办学规模
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命脉, 面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 招生应成为中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学校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招生办法巩固并拓展生源基地, 壮大办学规模。同时, 学校还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推荐力度, 逐渐建立起学校相对稳定的就业安置网络, 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安置率, 从细节入手,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实习、就业回访工作, 力争在“订单式”培养上有较大突破, 用良好的就业安置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 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三) 打造“品牌”专业, 积极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就业压力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职业教育只有突出特色和优势,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 用工的不同, 学校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加强专业的师资力量, 完善专业的硬件要求, 落实专业的工作岗位等, 比如, 旅游服务类的高尔夫球专业, 是一项高端及成功人士崇尚的具有特殊魅力、高雅、健康、阳光的休闲健康运动。我国拥有高尔夫球场近500家, 到2020年将达到800-1 000家, 高尔夫球专业服务人才将缺口60万人, 就业潜力极大, 而且在高尔夫球行业, 一般球童的年收入不低于4万。一个“品牌”专业的选定, 可以把一所中职学校推向巅峰。凭借优势专业的招生, 可以在社会中获取更多的生源。
(四) 把握趋势, 练好“内功”,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当前, 大学生就业难, 沿海地区劳动岗位减少, 作为对就业市场最敏感的职业教育, 应把握趋势, 练好内功, 要把眼光聚焦在市场上, 研究市场, 把握市场规律。
1. 苦练“内功”
面对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就业市场, 要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应对就业问题。“好学生好就业, 好专业好就业”始终是硬道理。所谓好学生, 就是要有好的素质, 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 努力解决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的问题
在中职教育发展的初期, 中职学生就业率十分看好, 但没过多久, 一些家长对学生的就业的岗位不很满意, 对中职感到失望。有的中职学校在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就业等方面理解不透, 做得不够规范, 以致使学生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打工仔, 结果没多久学生大批返回。因为以往中职毕业生大多是流水线的操作工, 而现在企业随着产品结构的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需要提升产品价值, 保证生产速度高于劳动力成本的增长, 于是, 对企业人员的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正在提高。因此, 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技术含量, 把劳务职教变成技能体系下的成才职教, 把简单技能下的低质量就业变成技能体系下高质量就业。
总之, 在当前用人单位急需技术人才的形势下, 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 加大对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投入, 尤其是加大对西部农村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样, 农村中职教育就会越办越红火, 发展会越来越壮大。
摘要:随着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十分重要。但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形成了普高热, 致使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缓慢, 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此,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农村中职教育方向, 加强和规范对农村中职教育的管理, 加大对农村中职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改善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农村中职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增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使农村中职教育持续、稳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职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尧.国际职业教育改革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8 (5) .
[2]韦明理.发展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
【关键词】农村 中职 烹饪 教育 素质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餐饮业发展进入空前鼎盛时期,烹饪作为一门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吃得饱、吃得好,逐步发展为重品位,重风味,重营养。“君子远庖厨”的观念已在餐饮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中逐渐淡化。“营养、卫生、科学、合理”,促使厨师职业、烹饪专业被更多的人青睐。餐饮企业对烹饪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农村中职烹饪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餐饮企业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有待深层思考。
一、农村中职烹饪教育的现状
(一)招生难度大,生源质量下降
农村中职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招生范围小。我校地理位置离市区20公里左右。与市区其他职业学校相比较在地理位置上已不占优势。在2012 年10月21日召开的全区中职学校班主任培训讲座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有93.4% 中职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觉得自己被人看不起,特别是农村家里出身的孩子,与县城的孩子相比,内心自卑感较强,学生“状况”较多。有40.4%的教师认为,近年来在校学生中的“问题”学生数量增多了。当前农村中职烹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成才就业心态扭曲、信念缺失
学习烹饪的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学习失败者,很难有学习的热情,精神萎靡不振,有混日子心理,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
2.课堂教学压力大、效率低
无须讳言,由于僧多粥少,生源匮乏,各职校多采取“零拒绝”潜规则招生,宽入口,不设限,因此中职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目前,在烹饪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不会”“管不住”的问题。学生的压力,主要源于操作经验的缺失,无法领会课程中的关键;教师的压力,主要源自于无法模拟出现场操作实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二)餐饮行业红火,对中职烹饪学生需求量大;餐饮业发展迅猛,对厨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由于烹饪行业工资差距大,厨师长级别月薪过万者比比皆是,而就初学者而言,月薪数百才是常态,加上行业竞争激烈,工作时间较长,稳性较差,因此,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就目前餐饮行业来说全国所有的厨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台、打荷岗位招工难的问题,人员缺口大。当前,许多用人单位为了能够招聘到烹饪实习生,还得向职业学校交纳一定金额的培训费。
(三)教育投入不够,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的农村职教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我校实习、实训场地不足,设备陈旧,很难满足教学需要。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教学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比较滞后,教育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另外,教材方面的问题也颇为突出,中职烹饪学生现用教材与20世纪80 年代内容大同小异,许多新型的烹调器具、方法没有增添进来,许多教学菜品在市场上更是难觅踪迹。而这些年来餐饮业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思想上重视技能教学,忽略素质教育
烹饪专业的学生,从进校起就将重点放在技能操作上,认为其他的课程都无关紧要。许多教师也在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总是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遇到那些直接在厨房当学徒的厨师时,发现几乎相同的学习时间,自己的动手能力却远不如他们。反过来认为在学校没学到东西,还不如直接学徒。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试图通过科班教育,在技能上赶超社会厨师,那是“以己之短,攻人所长”。素质教育,更是烹饪职业教育的重头戏,要与技能教学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人生发展历程中,比别人走得更远。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二、对农村中职烹饪教育的思考
目前教育界对新职业教育观有认识的多是一些理论研究者,他们的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探讨,而另外一些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如各校的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或者知之甚少,或因某些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缺乏新职教观,使得我们的烹饪教育在现实发展中陷入“学生不满意→抓教学质量→学生还是不满意→再抓教学质量”的循环怪圈内无法脱身。其实角度改变观念,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找原因,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农村中职烹饪教育的平淡、病根是我们在落后的教育观念上出了偏差,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农村中职烹饪教育的重要性。烹饪行业有几个特点,一是门槛低,即使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人,也可以进入烹饪工作岗位,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二是手工操作性强,再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是要靠动手操作来实现。三是烹饪的核心是美食,现代营养卫生知识是为烹饪服务,并非烹饪为现代科学服务。了解行业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中职烹饪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在满足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烹饪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烹饪事业的发展,变短期技能训练目标为长期发展目标,重视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潮流和所需要的自我学习、與他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关键能力。
第二,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和技术体系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烹饪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照烹饪工作的过程开发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教的过程为学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根据技术实践的需要来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并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形成个体具有完整性、内在一致性的技术实践能力,真正发挥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实践功能,达到二者彼此促进的目标,并有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第三,不断创新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内容,也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手段在技术上的难题,还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旺.烹饪高等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辨证[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28-34.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3-214.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这些边缘学生,他们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最需要教师关心与帮助的是“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在“心理问题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主要表现为: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惧学心理,缺乏理想;不少学生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不会正常的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性差,欠缺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性格存在缺陷等等。
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影响。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中职生长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缺少温暖和爱,使学生性格扭曲,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3、学校教育不当。
首先,长期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中专生心理素质不高:当前,在现实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功利主义思想突出,在中小学,升学率、学生成绩等对学校创品牌,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很多学校、教师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而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才、艺与良好个性发展,关心、考虑不够,导致很多学校天天大喊实施素质教育,而下大力气搞的却是应试教育。可想而知,那些在学校教育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很难得到学校、教师足够的帮助,进而导致成绩更差,由于学校是单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定他们,在学校中、班集体中,这些学生必然得不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也很难找到自尊、自信、成功与快乐,他们长期被人忽视,处在教育的边缘,久而久之失落感、无足轻重感滋生。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加之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过程中的盲目,很多学困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次,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解决方法
根据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改进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重在发现、及时引导:
(1)发现问题是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2)中专校的边缘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决定了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主动寻求帮助。
(3)对许多边缘学生来说,心理健康还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他们缺乏基本的常识,对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无法判断,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产生了心理障碍,也不知道该向哪里寻求援助。班主任要善于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了解关心他们的变化。对因不同原因而暂时处于边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他们能尽快摆脱困境,重塑信心。我班的杨红霞同学在一次参加校学生会干部竞选中落选了,这使原本活泼、开朗的她,一下子变得寡言少语,精神抑郁,很少参加班内组织的各种活动,这直接影响了师生、生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一度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找到她,帮她分析了落选的主、客观原因,使她认识到落选经历对于她健康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应学会如何面对,同时表达出班主任对她的关心、信任与期待!她的心结打开了,并很快从阴影中走出,重新找回自信!
2、建立边缘学生的心理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点”。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对于提高当代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项教育中,目前许多学校包括我们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注重到“面”的教育,通过上课、讲座的形式教育全体学生,而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即深入到“点”。我认为,“面“的教育固然重要,但现实中迫切需要帮助的是“点”。即为边缘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详细了解这些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制定可行性措施,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他们长期的、具体的、有效的帮助。前文中提到的陈建红同学,针对她的情况,我与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她建立了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我们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她很快从自闭的阴影中走出,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且毕业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3、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最后,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程序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5、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根据这一特点,应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正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大部分为行为不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主能力较差。因此,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其一步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6、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7、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班级中的边缘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在学习、精神上的关心、关怀。过分把时间、精力放在督促他们的宿舍卫生、纪律方面,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其它工作的开展。
我认为班主任应把边缘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经常性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并在日常工作中,与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要共同帮助弱者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
三、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现在,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已经开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诸多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应该看到,不完整的教育链条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家庭和社会作为中职学生紧密接触的更广泛的世界,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有所行动了,唯其如此,才能扣上缺失的一环,形成育人的合力。
【大 中 小】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提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将延安市确定为率先发展城乡统筹示范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给全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综合能力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检察机关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如何立足检察职能,有效惩治职务犯罪,有效防治和减少我县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为我县城乡统筹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城乡统筹一体化经济建设正常有序进行,提升检察机关形象,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一、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极易产生的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延安市政府城乡统筹总体方案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街景改造”、“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任务,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城乡统筹发展初期,因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衔接不配套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因此极易在:①工程建设领域中,工程的审批、招投标及资金使用上滋生贪污贿赂、渎职失职等职务犯罪;②涉农领域,在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工程领域,支农惠农专项资金管理上,包括: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专项扶贫资金及医改、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占用补偿、土地使用权出让、旧村改造中的土地整理,虚报、虚增及资金拨付、管理和发放上存在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职务犯罪;③财政金融部门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材料采购、统筹建设投资资金管理、拨付中的贪污贿赂、挪用等职务犯罪;④土地管理部门,土地开发领域中,对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流转过程中的贪污土地整理中的工程款或收受承接土地整理施工方贿赂,或贪污土地出让费等的职务犯罪;⑤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人员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具体表现有:
(一)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
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查办建筑工程领域职务犯罪案例的调查分析,发现:①在工程建设前期掌管审批“一书两证”的城建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审批工程建设项目选址、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事项的职务便利,违法审核有问题的规划方案,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贿赂,或拖延审批;②工程招投标上将公开招标的项目擅自邀请招标,将工程总额拆分到国家规定的公开招标限额以下,只对主体工程实行招投标,而将大量附属工程、计划外工程和装饰工程不列入招标范围,直接承包给施工单位,从中收受贿赂,或预先设定有利于请托人的技术要求、资格条件、投票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违法违规泄漏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情况和资料,人中收受贿赂;③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监督人员利用监督工程进度、质量等职权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④施工单位为达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之目的,腐蚀施工监督管理人员。⑤工程验收中贿赂有关人员,以便把不合格工程验为合格工程或评为优质工程;⑥工程的设备、材料采购环节中,有些生产厂家、销售商家通过贿买个别采购人员的非法手段,与负责采购的人员进行权钱交易,达到推销质量低劣的材料设备的目的。⑦工程预决算中利用审核权高套定额,从而侵吞建设资金。
(二)涉农领域。在农村村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网改造、饮水工程、沼气利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的工作人员插手工程建设审批、招投标等环节中内定中标人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在涉及“三农”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粮农补贴专项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发放过程中发生的财政金融部门对惠农资金的截留挪用或贪污或在拨付上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村基层干部在落实惠民政策上,弄虚作假领取直补资金,表现最多的是一些村干部多报、虚报退耕还林面积、粮食直补面积、或虚报医保户、低保户等社保资金的审报、管理、发放上贪污截留挪用,或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
(三)土地征用、拆迁、整理及开发领域
1、通过查办的青兰高速公路征地占用补偿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村干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甚至滥用职权,致使国家财产流失表现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征地补偿款进行管理和发放,村干部或多或少给村民发了一些,村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得多少,进而将部分补偿款收入个人囊中,或拖延发放时间收受补偿户贿赂,或通过虚报土地面积、虚列征地农户等手段向政府多报征地补偿款,然后冒名或编造假名领取补偿款据为己有;②利用征地补偿中确认、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之机,给附着物补偿户发难,侵占财物,如今年查办的王某、李某二人贪污罪,二人利用村委会组织人员身份,在对附着物赔偿户进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时,以村委会名义向附着物赔偿户索要现金,后据为已有。
2、掌管土地征用权的征迁领导小组中的部分人员,以及协助此项工作的乡镇人民政府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相互串通,把违章栽种在村集体组织土地中的村民个人附着物,依照法律不应赔偿的部分,确认为合法后骗取国家补偿资金。
3、在征地拆迁中,个别国家工作人员及乡(镇)村级负责征地拆迁的干部采用欺上瞒下的方法套取国家资金,主要表现在:①采用上多下少的方法克扣农民拆迁补偿资金;②虚列支出方法私分集体拆迁补偿资金;③利用拆迁丈量、测算和管理、发放拆迁补偿费权利,收受承拆户贿赂后,滥用职权给承拆户多报被拆迁面积,数量,这样势必会造成国家大量资金流失;④管理、发放拆迁补偿费中贪污,收受贿赂或挪用拆迁款;⑤伪造拆迁合同,虚构拆迁项目、虚增拆迁数量或虚增工程款骗取国家资金,或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采取欺骗手段,伪造建设许可证等文书,虚增拆迁面积,虚构拆迁补偿户,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滥用职权犯罪。
4、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旧村还田、空心村改造等土地整理及土地使用划拨、出让过程中的职务犯罪表现在:从土地部门对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流程看,项目的管理基本上是国土资
源部门自己立项,自己监管、自己验收,自己拔付工程款,握有实权的工作人员“一权独大”,一些工程包工头为了谋取暴利,甘愿金钱铺路向土管人员巨额行贿;土地开发利用中,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进行拆分审批,或违法决定低价招商、改变土地用途,隐瞒建设用地的地类,更改地籍档案违法审批,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发放土地使用证等;或在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违法采取协议方式等出让手段达到压低或抬高土地出让金价格的目的,从中贪污或收受贿赂。或在土地出让金证估过程中滥用职权,调低评估参数,给国家造成土地出让金过程中,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
(四)教育、卫生等领域
1、在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①掌管一定权利的工作人员利用大宗采购公共教育服务设施、文化体育教学用品、辅导资料之便占有资金或虚开、高开售货发票贪污资金,或收取供货方回扣,或滥用职权以次充好,以假乱真;②利用工程建设发包、结算之机,大肆受贿;③利用人事职权进行权钱交易。
2、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中的职务犯罪表现在:①“医药”不分,以药养医,少数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便利,推销药品;②新合疗医革中,虚设或虚增住院手续进行贪污,负责管理新合疗的工作人员对合疗费截留、贪污或挪用;③医药采购人员或领导在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中高抬价格贪污或收受对方回扣,如我院今年查办的一乡镇卫生中心医院院长,在为本院药品采购上,高开药品销货单价,贪污单位公款。
(五)政府物资采购、资金管理领域。城乡统筹发展中,涉及财政金融系统部门在资金管理环节中,利用职务之便,巧立名目、拖延拨付工程款或巧立名目,少拨不拨工程款等方式索贿受贿;在物资采购环节中,恶意拆分项目、限定采购特殊规则、变相指定品牌,逃避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采购物资,从中收受贿赂,在采用招标投票方式采购物资的过程中,违法向请托人泄漏内幕信息,出具失实或不公正的评标意见,从中收受贿赂;单独或与物资供应商
相互勾结,伪造发票、重复报账、提高材料单价、编造业务,从中贪污;或违法验收入库数量短缺、质量残次、混淆品牌、降低档次的工程建设物资,为物资供应商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收受贿赂。
二、建立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体系,是遏制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职务犯罪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
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高检院工作部署,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了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总格局,要求检察机关在各级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依靠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和参与,实现专门预防与系统预防、检察机关预防与社会预防的有机结合,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社会化。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就如何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程,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大局。
(一)科学设计和构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与职责机制
1、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联合监督机制。参照西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和中共纪委关于《惩治、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教育、监督要求》,建议延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纪工委设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小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统一部署所分管行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系统、单位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办公室,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总责,其他负责人根据分工各负其责。各系统、各单位要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廉政教育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制度,进行监督和制约;如实向检察机关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督促、检查所属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及时向检察机关移送涉嫌职务犯罪案件;交流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信息;使各单位内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犯错误或少犯失职、渎职错误。
2、在县级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机构设置的缺陷。检察机关一直在努力探寻社会化预防的机制和模式,200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将预防部门从反贪污贿赂部门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与反贪部门平行的预防部门。基层院由于受机构编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机构编制,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一直由反贪污贿赂局代行其职,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员,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的问题,使我们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客观上影响着预防工作质量。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推进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提高预防工作能力,全面提升预防水平,卓有成效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为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工作中的指导监督作用。
3、建立健全预防工作规范化管理机制。由党委政府以文件的方式,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实行年终考核,对发生职务犯罪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检察机关在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小组领导下,发挥指导、教育、监督职能;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总结,并在各单位推广预防工作经验;系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教育和咨询;
统一负责与各单位预防组织的联系,建立预防联席制度,与各单位定期召开职务犯罪预防联席会议,了解预防工作情况;综合分析一个时期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规律,开展系统预防和对重大建设项目及政府采购等开展专项预防;归口管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察建议,负责检察建议的审核、编号备案;负责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利用;负责预防统计,评估、考核预防效果;负责制定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规划、年度和一个时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方案;统一掌握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情况,进行系统、宏观预防对策研究,组织开展预防理论研究;负责行贿犯罪档案的建立、查询工作。
(二)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运行机制
1、科学设计和建设、健全职务犯罪预防制度。从近几年我们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存在产生职务犯罪的制度环境。例如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对违反招投标制度如何处罚没有强硬的制度措施,导致至今仍存在许多单位自行定标的现象,给职务犯罪创造了条件。因此,职务犯罪预防制度体系的科学化构建至关重要,一个科学、和谐、完善的预防制度能够形成“不能为”的制度环境,是职务犯罪预防的关键之举,所以,各单位、各部门不但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检察机关还要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与具体单位、部门制定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查制度、监督制度、联席制度、报告制度,实现此岗位权力运行透明化,让权力在规则内运行,消除权力寻租空间,消除重点领域职务犯罪的制度盲点。
2、构建廉政教育体系,培育“零容忍”的廉政文化氛围。要注重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培训,牢牢抓住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专题性、针对性、持续性的廉政道德规劝,促使从政者产生拒腐“抗体”。各单位要与县预防职务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廉政责任承诺书;检察机关结合办案,剖析产生腐败的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诱因、认识和把握其中的规律,针对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各单位进行警示教育、廉政教育、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使廉政教育能够触及受教育者灵魂深处,从而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对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
随着目前社会对职业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我们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作为一个在中职教育界工作多年的教师,针对职业学校目前的一些现状,根据教学要求,从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特点及教师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计算机教学的一些相关的思考.
作 者:曾一枝 ZENG Yi-zhi 作者单位:益阳市工业职业中专,湖南,益阳,413000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5(5)分类号:G640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 宏观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局面, 改革与发展我市的中职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我市的中职教育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让中职教育与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如何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及其教育部门, 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推进转变呢?笔者对上述问题作了如下思考:
一、我市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我市的中职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职教育工作建设的文件精神,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切实加强中职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为义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 为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目前, 我市有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中城镇职校和国际商贸学校为市属中职学校, 机电技校隶属省机电集团。全市中职学校现开设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等11大类30个专业, 在校生9300余人。三所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3000余名毕业生, 其中有700余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 另有2000余名学生直接就业。
二、当前我市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中职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 中职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还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我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我市中职教育还面临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机制不活、资金投入不足、社会统筹不足、政策支撑不足等诸多问题。
(一) 职教发展理念相对落后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并列的重要教育体系, 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智力和人才支撑。缺乏先进适用的发展理念, 是阻碍义乌中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
1.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不强
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 “重普教轻职教”“重知识轻技能”“重技术轻能力”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很多人视中职教育为中考落榜生的替代教育, 视中职教育为普通教育的补差教育, 这些落后或错误的观念直接影响到我市中职教育的准确办学定位, 使得中职教育办学单位对自身肩负的使命与重任认识不到位, 也使得义乌目前有相当多家长、学生认为就读职校不过是普高升学失败后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没有对中职教育同样可以造就人才形成正确的认识, 从而影响到中职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2.中职教育的社会接受度不高
尽管我市的中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仍不高, 这既与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工人时盲目地重学历、讲文凭, 导致学历高消费的错误导向有关, 也与我市各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普遍建立起来有关。
(二) 职教办学机制运行缺乏灵活性
1.办学机制模式相对落后
和中职教育先进地区相比, 我市的中职教育在办学机制上没有完全打破传统“政府+学校”的封闭式办学格局。职业学校在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状况灵活设置专业, 建设与企业、行业紧密对接、先进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形成有效、高效教学模式上还有待改革创新。还没有形成能够反映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此外, 在师资招聘引进、财政资金使用、深化校企合作等具体职教办学工作中也都表现出办学机制运行不活、办学模式创新不够的情况。
2.人事管理制度保障性欠缺
要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就需要有一批具备现代中职教育理念, 掌握先进教育方法和精湛技能的职校教师。我市中职学校师资数量紧缺, 生师比为13.8:1;现有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的比例约为5:5;“双师型”教师比例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现代中职教育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专业建设领军人物缺乏, 职教名师工作室尚是空白。
近年来, 虽然义乌市先后从外地引进了数十名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补充了中职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但仍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办学需求。对于机电、数控、汽修等这些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相连的人才紧缺专业, 更是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实训教学的高技能教师。一些行业、企业的高级技师, 由于学历、职称条件不符, 无法通过常规的教师招聘渠道进入职业院校担任专职教师。在兼职教师聘任上, 职业院校则普遍遇到兼职教师聘用经费有限, 使用受限的问题, 难以聘任足够的高技能兼职教师。
3.财政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与普通教育相比, 中职教育具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点, 其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 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改善, 但中职教育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仍然制约着中职学校的专业办学。几所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建设经费紧张, 实训场地、实训设施设备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我市职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我市自2012年开始才调至普通教育的1.5倍。
此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快速进步, 职业学校现有的许多实训设施设备需要及时得到管理、维护、更新、升级, 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市职业学校既没有专项的实训经费, 又不能向学生收取费用, 因而严重影响各类设备在教学实训中的正常使用和技能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 职教办学各方统筹不足
1.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四方缺乏统筹
中职教育办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四方。政府与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与企业, 政府与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 各方依然缺乏统筹。表现在:中职教育政策有很多多门、多头管理, 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中职教育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 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程度低, 企业缺乏主动参与中职教育的意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持久有效的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大多限于实习, 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结合度不高;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互相脱节, 使得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其规格和质量均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求。
2.学历制教育与非学历制培训缺乏统筹
发达的中职教育是义乌建设国际商贸城市的人才摇篮。我市各所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的数千名职业技术人才大多都留在义乌本地, 成为义乌各行各业建设的生力军。但与义乌每年数十万的人才需求相比, 这一人才培养规模仅是杯水车薪。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 我市一百多万外来建设者中,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中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人员比例极低。如何提高这些外来建设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如何提升我市各企业职工、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中职教育责无旁贷。
(四) 职教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1.职教政策落实不到位
义乌市人民政府曾在2011年12月19日印发《义乌市进一步中等中职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件就大力发展我市职业技术教育, 进一步推进我市中等中职教育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 共计四大系列19条。这一文件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较多的困难与问题, 不少条款由于没有具体的细则, 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职教政策创新不足
作为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的中职教育办学体系, 政策创新是推进我市中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当前, 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职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中职教育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职教政策, 调整与中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老政策, 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我市中职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力发展我市发展中职教育, 使中职教育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构建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职教体系。
(一) 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中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中职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 搭建中职教育新体系的科学框架
1.创新建立中职教育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办学体系, 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2.创新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体系, 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
3.创新建立中职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衔接体系, 为中职教育满足人民多元需求、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三) 构建现代教育新体系的路径与策略
1.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创新职教办学机制
职教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由传统转型为现代型, 需要不断创新各种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1) 创新中职教育的职教办学模式
创新职教办学模式, 形成与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职教体系, 是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创新职教办学机制的根本途径。具体落实在“优化专业办学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
(1) 优化专业办学布局, 加强专业建设
中职教育要健康发展, 亟需优化专业结构。例如我市三所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存在重复现象。如会计、商务英语、计算机等三个专业三所学校均有设置。各校专业的重复设置导致政府对师资设备的重复投资,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 不利于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 要加强专业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中职教育的办学统筹力度,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 在专业建设上形成报备考核机制, 扩大学校专业办学自主权, 同时加强专业建设的评估与考核力度。
(2) 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办学, 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又可以在实训设备、师资、就业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 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我市在改革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 全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松散型状态, 运行机制不活, 影响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实现“五个对接”:学校专业与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课程与企业岗位对接、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对接、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中职教育校企的深度合作, 需要构建“产学研”一体职教联盟, 实现多元化办学。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力度。2014年6月17日, 由义乌工商学院牵头的义乌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加强职教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搭建开放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做强做精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平台。
(2) 创新中职教育的政府保障机制
政府保障机制是建设现代中职教育体系的基本支撑。
(1) 加快推进专任教师聘任制改革
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上, 应加快推进专任教师的聘任制改革。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以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为主线, 以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 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师资需求采取灵活的兼职教师聘用方式, 如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年薪制、弹性工作制等, 扩大职业学校的自主招聘用人权, 使学校能够根据办学需要自主引进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2) 形成财政经费使用的有效机制
在财政经费使用制度改革上, 应形成明确的工作机制, 为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的各建设项目提供足够的专项配套经费;为学校在生产性实训和日常实训中产生的水、电、耗材等合理消耗提供财政支持;为学校聘用兼职教师、采购急需软硬件设备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积极落实校企合作的财税政策, 对捐赠中职教育事业, 承担实习实训任务的企业在财税上予以优惠和补偿。
(3)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 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保障合作双方权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行业和企业用人中严格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并帮助职业院校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站) , 引入行业认证、企业认证标准。最终建立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2.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 充分发挥义乌市工商学院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主导作用
中等中职教育与高等中职教育是有机整体, 必须系统思考, 统筹布局, 努力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需要努力扩大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比例, 增强高等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满足义乌人民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中高职实训基地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 合理布局, 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充分发挥义乌工商学院作为义乌市本地高职院校, 在中高职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义乌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调整专业设置, 科学统筹布局中高职专业。加强中高职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衔接, 探索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设定中职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加强中职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核心,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基本平台。政府要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投入, 科学合理布局实训基地, 各职业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共享和开放, 提高实训资源的使用率。
根据义乌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统筹考虑现有各学校的专业和实训基地布局 (结合义乌市中职教育园区的规划) , 建设“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现代制造业实训基地”“文化创意实训基地”等集教学、产学研合作、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高水平、开放式公共实训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建议在义乌工商学院建设国家级“国际贸易公共实训基地”, 在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义乌创意园, 将其建设为高水平的“文化创意实训基地”。根据实训基地不同特征, 按照运作的规范、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社会培训的人次、产学合作的成效等方面设立指标体系, 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财政对其的支持挂钩。
3.开放职教办学体系,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1) 构建职教多元化开放办学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职业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中职教育是多数应用技术性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因此, 在中职教育办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学历教育, 也要加强非学历的职业培训。
树立中职教育的思想, 打开围墙, 面向社会, 不断扩大学校的内涵和外延,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积极设置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建立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采用多种形式, 拓宽和开放办学渠道, 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服务。
探索各种非全日制培训途径, 建设虚拟学校、网上学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中职教育的功能,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探索开放式继续教育形式, 实现中职教育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1) 组建中职教育集团倡导行业企业办学
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中职教育资源, 以专业为纽带, 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 促进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如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 由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发起, 联合了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5家行业协会和22家企业, 形成了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协联手、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的模式。
投资体制上, 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 逐步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中职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总结一些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经验, 一方面靠政府支持, 用优惠政策扶持中职教育加快发展, 解决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 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 不拘一格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 通过产学研结合, 争取社会和企业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2) 改革职业技能鉴定
在突出职业特色上, 要继续推行“双证”“双师”制度, 进一步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规范化。建议由学校与人劳社保局等部门共同协商, 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 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力, 除对学历教育的不同层次要求具备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外, 还应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使企业职业、就业人员、转岗人员均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合法上岗, 规范从业。通过广泛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 提供就业条件, 培养社会急需的多技能、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对市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中职教育尤其是校企合作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决定》要求, 要加快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尤其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制度创新重点。要依法落实政府责任, 汇聚行业企业力量, 开发、整合、共享中职教育培训资源, 支持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畅通技能型人才发展之路。
以笔者所在县为例,全县总人口34.6万人,农业人口2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1%。每年初中毕业生大约有2800名,而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约有2300人,留给中职学校的生源匮乏。每年暑期,中职学校招生教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招学生进来,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职业学校招生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声望欠佳。多年来,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一流学生上重点,二流学生上普高,三流学生上职高”的说法,中职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较低。
第二,师资不足。许多县级职业学校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多数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直接转行过来,在从事职业教育方面都是新手,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方面尤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近年,学校从高校招来了一些年轻教师,但他们的教学经验尤其是实践、实训经验仍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且很多年轻教师的思想不稳定,随时都有跳槽可能。虽然,学校还从企业外聘了一批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但因为本职工作的限制,他们的教学工作往往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形成结构稳定的实训教师队伍。
第三,缺乏特色。中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职业技能上,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中职生只有凭借过硬的职业技能优势,才能赢得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近年来,不少中职学校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盲目开设新专业,一味追求做大,忽略了培植特色专业和“拳头产品”,品牌意识淡薄,专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新专业建设力不从心,原有专业也失去了应有特色,正常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还有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中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两难”,关键是就业难,只要中职毕业生能如愿就业,中职学校就有了吸引力,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校做了以下探索:
一、瞄准市场需求,建设“实训基地”。一是建立以汽车应用、维修为龙头的工业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延伸到各种农业机械驾驶员培训和特种机械驾驶员培训。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机动车辆驾驶员、机电类汽修、机械、电子电器、电焊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支撑实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以音乐、美术、幼儿教育为龙头的社会事业实训基地。以幼儿园为依托,实行“校园”合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学习,到“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我校与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解放军某部驻三门峡修配基地等企业合作建成“厂中校”型实训基地;与陕县实验幼儿园、大风车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合作建成“园中校”型实训基地;学校已建成陕县中专西典驾校考练中心和陕县中专附属幼儿园两所“校中厂”型实训基地;投资500万元的汽车修配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使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和“学前教育”两个骨干专业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明显提升。
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我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大胆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和基础性。技能是职教的灵魂,结合学校实际,依据专业特点,我校决定减少一节文化课,增加一节技能课,规定每周二下午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时间。对艺术、经贸、机电三个组强化专业技能教学,落实衡量办学质量以外部评价为主、对教学环节的监控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为主的“三为主”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合格毕业生。如我校就曾组织100余名学生赴苏州市、无锡市的相关企业进行教学实习。丰富多彩的实践实习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近年来,学校已有300余名毕业生进入数十家联合办学企业就业,学生就业率达97%,就业巩固率达95%。学校还成功举办了河南骏通电焊技工培训班,培训班的52名学生均已取得电焊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我校养殖专业毕业生张立峰,回乡创业,创办了绿原土鸡厂,年收入达60万元,成为带动一方的致富典型。大营镇的王帅宝,从我校毕业后,创办了奶牛养殖厂,年收入达30余万元。
四、注重一专多能,培育“双师型”教师。学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办法,要求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学校还对“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实行激励措施。目前,我校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72人,其中有20余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有50余名教师曾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并荣获表彰和奖励。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规划课题“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B14228)
【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公共艺术教学总结07-11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思考12-06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10-31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班主任工作艺术07-06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08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论文12-15
中职现状分析06-23
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