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精选8篇)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学生在课堂当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想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实施翻转教学不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布置任务,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预习其实是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当中,预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比较容易忽视这一环节,对于预习的过程以及效果并没有及时的检查,导致预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是在翻转课堂当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充分地重视起来,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之后,可以更加明确地开展预习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做好标记,将重难点区分标记出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且能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使自身的预习思路更加清晰。所谓翻转课堂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预习并不仅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方式,还可以采取更多新颖有趣的方式来完成预习工作,通过一切可利用的途径来开展预习。

比如,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预习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平台来预习,从视频当中观看一些机电专业方面的资料或者是通过一些移动硬盘中的数据资料来学习,观看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的内容,并且视频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做好预习笔记,将视频当中讲解到的重要知识点以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得到了丰富。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设置一些机电专业的基础问题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设置难易程度比较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来对预习的成果进行巩固。通过预习,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学生们通过预习会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自主看法,因此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将自身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想法表达出来,进行互动交流,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机电专业课堂学习当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当中“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处于被动的地位机械地学习,很少自己动脑筋来考虑问题,一切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和安排来进行的,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逐渐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因此在新的课堂形式下,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来自主的学习专业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自身的能力范围。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一些机电专业知识可能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想明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够发现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研究不同的课题,对红绿灯系统以及雨刮器的工作原理来进行分析研究,教师随机的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然后接下来的时候就由各个小组的学生来完成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探讨研究等方式来进行分析,并且要将最终的结果汇报给教师,并且阐述一下研究这一机电项目的心得体会。然后对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后巩固,建立完善知识体系

翻转课堂理念对学生的课余阶段学习也是非常关注的,并不像传统教学当中,教室布置完简单的作业就完成任务了,而是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让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细心地将这些问题整理在一起,然后以任务包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并且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看到这些信息资源,当学生再次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查阅,及时地对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这些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对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地查漏补缺,并且整理学习思路,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发布一些课余任务来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研究,比如,针对教学内容,可以设定一些机电专业的研究项目来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时,可能就会花时间和功夫去研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双师型”教师

一、机电专业现状分析

机电行业的人才强调技术性, 企业希望招聘到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理论知识, 懂得思考的复合型人才。所以, 希望到外企工作的学生, 除了专业知识要掌握好外, 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可忽视。为此, 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发现多数职校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陈旧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然较为传统, 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理论开展, 缺乏一定的实验和实训内容, 仅仅是为理论求证服务的实训器材也少之又少, 学生掌握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资源缺乏由于师资力量 (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 、实训设备 (教材中的设备与实际教学训练用的设备) 等原因, 致使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建议及措施

《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 为本区经济建设服务, 与企业密切联系, 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 从企业用人的需求出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必须切实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出综合素质及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首先, 开展课程建设调研。

课程建设是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积极开发符合科技进步、贴近企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是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 利用暑期时间开展社会调研, 下企业实践, 掌握企业用工需求、设备结构、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等一系列信息, 为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依据, 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方案。具体过程为:专业、企业调研———实践报告———整合内容———修定大纲———学科分解———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实训———企业反馈。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确保专业教学内容科学、规范的前提下, 既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也要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 尤其是分层教学校本教材。如《电工基础》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开发, 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较好体现。

其次, 确定校本课程理念。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如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制定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子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教学;分解学科层次;构建实践教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充分体现了“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 以“项目解决式”为基本思想, 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比如:《机械制图》课程的安排, 理论70学时, 上机20学时, 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识读和绘制简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具有绘制草图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工程图样, 提高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零活增减, 摆脱学科课程的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 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最后,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能进行课程开发和课改实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强有力的生力军;是为实施课改提供智力保障和扫除认识障碍的“领头雁”。然而老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传递者;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 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因材施教者就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例如, 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一个老师既可以是专业理论的传递者, 又可以是专业实践的指导者。而“双师型”教师就是这种适应中职开放教育需要的多角色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我校采取相应的措施, 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接触实践。

措施一:承担课题或实践项目, 指导学生实习、实验、设计, 利用假期进工厂挂职顶岗实习锻炼等。走产、教、研、学结合的教学道路,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

措施二: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一些企业挂职顶岗学习, 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锻炼, 从中获得课堂教学所需的实践素材, 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或者可以与校内外企业签订协议, 实行教师轮岗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措施三:广纳贤才。一是通过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 招聘一些理论基础踏实和操作技能过硬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二是采取传统做法, 在本校应届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 挑选一些品质优良、作风硬朗、技术过硬的优秀生留校。然后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一些更新较快的新技术, 可通过外聘来自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职业教育应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和服务, 为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只有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才能驶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国民, 王猛.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圈, 2007.

中职机电专业语文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机电专业;“以人为本”;职教特色;语文教学规律

笔者从事中职机电专业语文教育多年,总结了部分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愿结合自身的实际感悟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与归纳,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切实提高中职机电专业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从而为中职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灵活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切实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彻底摒弃以往语文课堂上“填鸭式”“灌输式”等落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牢牢遵循“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及其教学手段,切实做到以学生發展为本、以学生提高为本,从而为中职各专业学生语文修养以及职业素质的显著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认真研读与学习,我将这一先进教育观点积极灵活的融入了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当中。例如,在教学宗璞《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照搬教参以及各种教辅资料,将其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点死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讲课之前率先为学生播放了有关圆明园的两段视频纪录片:第一个短片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另外一个短片则刻画了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入侵后的惨败景象,如此一来,就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情感感受。随后,我又在课堂上有效“放手”,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前提下,自主归纳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以及主题思想。这样一来,既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分尊重了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切实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合作团结精神等多项综合素质,为其日后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语文教育特色

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带有明显的职业教学特征。正如中职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所描述的那样“从整体上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鉴于这种情况,《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也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逐渐淡化传统的‘学科中心’‘学科本位’等落后理念,更要处处彰显职校语文教学的突出特色。”

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灵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逐渐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项语文综合素质,为其日后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准备。

我所带的主要是机电专业的学生,且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机电类设备设计与制造、工艺过程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的工作。因此,学生的艺术修养普遍较低,甚至有的学生从心底里排斥各种形式的艺术。如何有效缓解这一尴尬且突出的教学矛盾呢?我决定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资源与机电专业知识形成密切结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缺乏对爱因斯坦艺术家与哲学家这两个身份的深刻认识,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来说都是一大憾事?”并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如此一来,不但巧妙地实现了新课的顺利导入,与此同时还有效启发了机电专业学生对于艺术这一概念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为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等都做足了准备。

总之,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语文教育服务于学生的职业教育”为最终落脚点,为学生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提供种种便利的条件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朱耶芳.中职机电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1(01).

[2]张志杰.加强中职学校非中文专业语文教学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3]蓝桂娥.中职机电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7(08).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篇4

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张义明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机电专业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我校机电专业的一些具体实践共识。还阐述了目前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本专业采取的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专业特色 职业素养 成长规律 知识 技能 能力

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和制定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各企业和职业学校正在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培养实践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相关的政策和具体的培养措施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结果。因此,加快技能型人才的研究工作,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中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我校机电专业在完成规模发展后如何快速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尽快解决“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结合本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特征、成长规律开展研究,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大胆实践,必将有力推动学校专业特色的形成、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一.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在认识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之前,首先需要对“知识”、“技能”、“能力”几个关键词进行清楚地界定和理解。

能力,一般指劳动者胜任、完成某种活动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同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是具体存在的,个性化的。能力分为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能力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一般而言,知识和能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高。

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或活动活动技巧。技能的基本特征在于技能提升的内在联系性强,技能的形成取决于练和用的程度;技能的发展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关系密切,有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技能的标准同岗位任务相关联,有时代发展的特征。技能可以划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指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指借助于语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智力活动。

知识、技能、能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但同时它们又都各自具有自身的内在特点与涵义。知识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的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技能型人才是和特定的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岗位,技能型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比如电工技师、钳工技师等,都紧紧和电工、钳工的岗位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电工、钳工的岗位,他就不一定具有技师的技能和资格了。

第二,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所以技能型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

和积累经验,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积累经验,也就是说生产岗位的实操训练对于技能型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三,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和岗位任务相联系,换句话说,技能型人才存在着企业间的差别性,企业间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其技能标准也不同,这也正是企业自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原因所在。

第四,是否是技能型人才,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原来是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应用,可能就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了。

第五,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在技能劳动者中取得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技能型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第六,从中职学校层面来看,技能型人才可明确为“三个特别”即“身心特别健康、素养特别全面、技能特别过硬”。

二、如何认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1、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区别

虽然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但技能型人才培养属于职业性教育,而不同于学科性教育。总的来说,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区别:从社会发展需求看,两者的职业倾向与能力不同。前者的定位是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创新能力,后者主要输送的是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前者强调理论系统性,后者强调技能的连续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法、环境和教学过程等都有区别。

2、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

第一、技能的个性化特点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核心要素,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把学生集中到一起,千篇一律地进行教育,而应该注意企业的差别性、注意岗位的差别性、注意学员的差别性,从而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

第二、技能的岗位性特征,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和岗位结合,立足岗位培养和成长,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强调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

第三、技能的动态性和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决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在生产、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完成的。它与实践密不可分,并且随着企业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技能的境况,必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训练学习,在生产、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步步掌握和提高,谁也不可能做到一步登天,总是存在着从“生手”向“熟手”逐渐转化的过程。

第四、技能型人才成长与实际岗位的实践训练是直接并行的。离开了岗位生产实践的技能是不可能存在的,技能既从岗位实践中来,也要从岗位实践中学习,而且必须亲身进行操作,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揣摩和摸索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3、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内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并根据技能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

走开放灵活和自主创新的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死搬教条、墨守成规,应当在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具体总是具体分析,走开放灵活的;培养方法、途径等要勇于自我探索,走按部就班创新的道路,逐渐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的配比原则。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都不能忽视,知识是技能操作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两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针对以上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我校机电专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以下共识:

1、机电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由于机电专业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因此,培养初、中等素质机电专业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非常紧迫,意义重大。

2、本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基本准确。企业对初、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首岗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生产一线操作型初、中等技能型人才工人,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并在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机电专业机械基础、工装夹具、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数控车削项目教程和数控铣削项目教程等方面的课程等都很重要。毕业生在希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机电专业对企业初、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机电专业应以企业生产一线技能型工人培养为目标,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强化工艺实施技能;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工艺实施应用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组织与调度能力”的培养目标。调研表明,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许多关键环节必须在实际生产岗位、在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写成。校企合作应该作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选择方式,并明确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

技能型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所以,必须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发、从企

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特别是技能训练环境环境必须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尽量利用生产现场和岗位进行实训,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去培养技能型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企业,包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特点、企业现有的岗位情况和岗位技能要求、企业的用工需求等,并形成制度化、责任化,定期、定人到企业去走访、调查。同时,中职学校要加大自身从略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学校的培养能力,构建成为广泛认可的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提高自身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学校的教学体系与企业急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脱节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我校自2008年起开始积极摸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目前机电专业已与苏州科技金属制造部,湖北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到这些单位实习三个月,真正做到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目前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和创新不够、培养能力不足,这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缺乏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创新的意识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没有自身的特色,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超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致使最终培养出来的赏达不到预期的技能水平。

二是抓细节不够、理念变成行为的执行力不到位,这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以一个问题。经常见到中职学校领导谈宏观管理、谈发展理念,但是在管理和教学的细节上却做的不够,理念也转化不成具体的行动,所以,水平也就停留在那里。

三是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利用宏观政策的能力不到位,以及开放的观念、代用外力的能力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机电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可对如下的环节进行加强: 1.总体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能从事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实施、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

2.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企业文化,构建全新的面向工学结合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确定并完善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的主体架构。

3.引入企业中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内容的教学,如车工、钳工、数控加工技术、CAD/CAM、Pro/E软件应用等。4.提高毕业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以更好掌握数控机床性能,熟悉操作,适应外资企业要求。

5.开设实用的市场营销课程,目前企业的营销人员要有机械行业等专业背景,机制等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如熟悉营销方法,则是企业的急需人员。

6.开设相应的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类课程,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培训。企业对所招收的中职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车间综合管理能力。故学生如掌握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则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

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

1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地不断加快,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发展。

其主要的原因是:(1)教学模式较为单调。

传统的一体化教学大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实际运用专业技术时引发诸多问题。

(2)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无法很好契合,教材相对落后。

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专业技术教材较多,一体化教材偏少,缺乏实用性,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3)师资建设较为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的大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一体化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现代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4)教学条件不足,制约了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机电运输专业答案 篇6

一、填空题:1、902、1003、954、955、106、57、71908、10-15 0.00249、紧急停车 语音 检修

10、备用风机 稳定 高效 防爆 矿调度室 日检 切换

11、声光

12、备用 回火 应急

13、全部负荷

14、供电

15、调效 整定

16、产品合格证

二、单选题

1、B2、A3、B4、C5、C6、C7、A8、B9、B10、A11、C12、A13、B14、A15、C16、B17、B18、A19、C20、C

三、问答题:

(一)1.矿井有两回路独立的、不分接任何负荷的电源线路,当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2.提升设备、主通风设备、主排水设备及压风设备等矿井主要设备,必须有具备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测试合格报告,且测试合格报告在有效期内。5大项,1.设备与指标;2.煤矿机械;3.煤矿电器;4.机电基础管理;5.文明生产

(二)1.矿井运输无重大责任事故。

2.有便于操作的运输质量检查验收组织、检查制度及奖惩制度。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篇7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属于较低水平, 而且男生占95%以上, 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另外, 机电类专业与课程相关的实训内容往往安全操作, 因此人数较多的整班教学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而小班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使教学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我校机电专业小班化教学实施现状

1. 小班化教育情境为教师准备了调整教学策略, 满足学情需要的前提条件。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不良,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班级人数较多的大班状态下, 教师教学精力多花在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上, 因而往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而更多参差不齐的学生, 在教学中被忽略或放弃, 结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个别老师教学能力差、监控课堂能力弱的往往连课都“捂”不下来, 所以出现“乱班”, “乱课”现象, 教学必然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根本性提高。

实施小班化教育以后, 班级人数少了, 分组教学, 个别化辅导有了保障, 教师精力和教学时间分配也可以作合理调整, 教学空间允许教师深入到各小组, 了解学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教学可以精讲多练, 也可以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讲, 教师独占课堂话语权的现象客观上就减少了。

2. 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理念指导和小班化教育理论熏陶后, 有了改变教育方式的内在需求和现实行动。

自实施小班化教学以来, 一些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 教师不再独尊于课堂, 学习权力大部分交给了学生 (小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 课堂上师生互动, 交流的频率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 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边缘学生人数大为减少。不少教师能自觉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 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 注意以赏识、鼓励为主, 注重三个纬度目标达成的全面评价。教学中师生合作、交流的效度增强了, 教学的流程更为流畅和活泼。特别是一些专业实训课, 例如数车、数铣、PLC与气动等等, 这些课程的技能型要求较高, 因此, 在小班化的模式下, 教师可以实现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 其教学效果明显增加。同时, 班化教育实践愉悦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 教师赢得了自信, 师生关系日趋和谐。传统课堂之所以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学生处于学习动机和情绪的抑制状态, 是因其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被异化为管理者和权威, 学生处于受支配地位。教师满足于课堂的“宁静”——学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能提出学习的疑问, 学习主体性被忽略和漠视, 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只能以成绩来衡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师生关系中隐藏各种对立和危机。

二、机电专业小班化教学实施体现的优势

小班化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而且, 这种学习方式也只有在小班化教育情境中能最大限度地被现实地采纳和使用, 也成为小班化教育实践中发育得最为典型的教学方式。

1. 小班化教育给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沃土。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师生普遍接受和认可。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 班级学生被异质分组后 (也有同质分组, 但我校采用异质分组) , 学习中互相带动, 畅意交流, 思想产生碰撞, 智慧实现传递, 学生间日益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 为其走上社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它集中地体现了新型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在小班化教育中, 我校教师自觉地引进了这种学习方式, 并使其成为我校课堂的主打学习方式, 完全是小班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结果。在陆军老师的数学课上, 胡萝卜派上了用场, 学生学习找数学规律不是听老师讲, 而是从小组内每个人切萝卜, 涂颜色, 属色块开始的。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间展开交流、对话, 相互指引, 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数学不再艰深而化为有形。合作学习让整个课堂如一支飞扬着智慧、快乐的旋律。

2. 小班化教育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个性, 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的。

小班化教育让“班级更小”的特质, 表现为让班级人数、学习小组人数更少, 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的障碍最小;这样, 课堂上, 学生就会有更多展示特长的机会, 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这是教育缺少针对性, 资源配比少的大班无法企及的。

职业学校的课程有别于普通教育, 是以学生的技能操作为主, 因此满堂灌的教学不适于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我们机电专业的实训课程中, 我们采用两名教师教授三十位左右的学生, 结合小组教学, 使一些技能型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直观, 加深印象,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 小班化教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 实现了个性化、精品化、小批量、高规格的职业教育。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电专业 高效课堂 学案教学法

一、“学案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其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打造中职学校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案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材料。“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编写时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标准,以教材为主线,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精神。笔者认为导学案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出该次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梳理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学习反思:学生的收获、疑惑。譬如:笔者在编制机械基础课程“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应用与判别”导学案时,给出如下的学习目标: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特点;举例说明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掌握新知识后,思考如下问题:鹤式起重机、汽车雨刮器、飞机起落架等分别属于下列哪种机构?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制作铰链四杆机构模型实验,总结曲柄存在条件及三种类型的判别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引导预习,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新课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有效利用导学案

“学案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有效利用导学案,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每一环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最终达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和有效教学。

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发放導学案,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导学引疑、自主质疑,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步,以学定教。课前教师对预习案有发必收,老师通过批改,了解学情,发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定教,从而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互动解疑,展示提升。课中进行,小组合作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进行班内解疑,含学生多种形式合作交流、探究及展示,教学合一。

第四步,精讲释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或情境式讲解给以解答(包括课堂生成的与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五步,当堂训练,达标测评。课中进行,10分钟左右,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小组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给出每一小组学习成绩,对优胜组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第六步,归纳提高。课中进行,学生归纳总结,提出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改进提高。

二、重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现有的中职机电专业教材涉及的专业理论面过大,内容重叠较多,重点过多、过散,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机械制造技术伴随着信息技术而高速发展,教材的建设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而编写校本教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鼓励教师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打破传统课程章节,跳出理论知识框框,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切入点,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恰当地安排到各项目任务中,不仅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并重,而且重视工作过程的学习评价,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2013年以来,《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实验教程》等多本项目校本教材投入高效课堂教学中。例如:笔者主编的《机械基础》世纪英才项目教材,共设置了齿轮减速器、铣床主轴传动系统、微调铣刀、空气压缩机、内燃机配气机构、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液压千斤顶、气动剪板机等八个项目任务,其中涵盖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动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实际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为切入点,按项目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任务均有任务学习目标、任务情境创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任务学习评价等,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更高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深受学校主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机电专业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托项目任务,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件、视频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以来,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大都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进行。如笔者在铣工工艺学课教学中,每次课给出一项目任务图样。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独学、群学、小组谈论完成分析图样、拟定加工工艺设备、选择铣床、工件装夹方式、选择刀具、制订工作计划、在铣床上操作等学习过程,通过对加工件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整个过程,完成项目任务学习。项目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上一篇:管理者沟通能力培训下一篇:高三成人仪式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