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1

一、安全培训与中职教学之间的比较

(一)安全培训中对实验教学的完善

煤矿企业安全培训主要涉及矿井的开采、一通三防和煤矿机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员可以针对培训对象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比如在绞车的操作岗位上,主要是对绞车的实际操作,而在安全培训中,制动实验与钢丝绳质量检测实验是绞车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培训人员具有脑力与手力相结合的集中联动操作能力。

(二)安全培训的实验教材不统一

对学员上岗后进行安全实验操作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在工作中准确地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资料,培训员基本上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很难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造成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不强,实验目的也不明确。

(三)安全培训在实验教学缺乏研究

安全培训实验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上亟待探讨的问题是:对各个专业、层次不同的班级设置合理的实验课;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事实上,《大纲》对自救器的使用训练在每个专业中都有要求,每个职工每年要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再培训,再培训课程中也有自救器的.使用训练,然而这样的培训却很少完成。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认识不足、实验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管理不到位等。

(四)煤矿安全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对管理制度的认识,而且各级的管理部门对自身在培训体系中的位

置不明确,存在管理职责的认识模糊。中职教育更偏向的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而对他们实践操作方面比较忽视。每年煤矿企业都有一定的培训任务,而且没有健全的培训考核机制,从而导致煤矿企业的培训往往成为一种形式。一套完整的培训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培训的政策制度、培训的监督与考核这几个环节,但由于职责不明确而导致培训在监督与考核上存在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明确,使得煤矿安全培训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结合安全培训与中职教育联合培训方法

创新培训方法才能满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中职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煤矿企业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能促进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发展。

(一)要因材施教

结合学员安全意识较薄弱、文化水平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突出重点,备课时要求精实用,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煤矿的安全培训工作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例子让学员们感同身受,并把对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了学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另外,引入事故案例可以使学员认识到自救互救重要性,教师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能增强学员的安全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观察演示教学法相结合

为了搞好安全培训工作,提升培训效果,进一步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学校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员观看电视、视频、图片等培训资料,特别是通过参观安全教育展览室展出的典型事故案例、图片及实物等使职工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实际的自救互救培训时,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安排学员到现场进行参观,更加直观地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设施,如井下避灾路线、避难硐室、安全设施、电气设备等,又要安排学员到教育实验室亲自操作设备,让学员亲自体验,并组织学员进行讨论总结。通过这种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观察演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培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员们能够获得安全资格证书,顺利地走上岗位,为煤矿安全生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2

1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经过师范院校的教育, 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但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之前并没有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训, 而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而且培训时间非常有限, 几乎不涉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因而导致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近年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 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中职学校也顺应形势发展, 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多数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不高, 特别是入职时间较长的教师, 其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是难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影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种种偏差, 部分教师存在信息化教学“无用论”、“条件不成熟论”、“时间冲突论”等认识误区, 未能积极主动学习并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部分教师把信息化教学当作“信息化秀”, 只有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才开展, 平时教学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仅仅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内容, 再加入一些相关图片和音像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 并且只是盯着电脑屏幕念或只管操控电脑展示多媒体课件。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脱节

由于信息技术培养训练缺失, 当前, 多数教师只是学会了计算机基础操作,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多是停留在表面, 仍采用传统教学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 即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也只是简单“搬家”, 将“黑板+粉笔”转变为“黑板+粉笔+PPT”。因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缺失, 以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融合无从谈起,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不能灵活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专业学科教学中。

1.3 未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对于发达省市的中职学校, 硬件条件已不存在问题, 但对于经济落后的省市,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 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不能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上网条件受限制、上网速度太慢、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花了大量的时间找不到所要的资料等问题, 制约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 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缺乏长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不在培训与考查范围之内, 也不作为评价教师的指标, 即便培训也是短期突击性的, 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2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原则

2.1 分层递进原则

中职教师由于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 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校本培训过程中, 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优化、协作学习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开展分层递进式教学, 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从低层目标入手, 分层引导, 逐层递进, 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力求各层次、各类型教师都得到发展。

2.2 问题导向原则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 选择针对性强、对学科教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培训内容, 把知识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培训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 不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能有效地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2.3 行动学习原则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行动来学习, 也就是“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学习是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不断循环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案例学习、教学设计、课堂观察、教学比赛、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形式, 有效构建自主学习、专题培训、教研科研、课堂教学一体化培训模式, 在行动中对教育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深刻反思, 获得更多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进而把信息化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2.4 合作共享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自我反思, 同时也离不开专业引领以及同伴互助。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及操作能力等都不一致, 因此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尤其强调群体智慧, 需要建立由学科教师、教育技术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 促进各自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而应该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原则、互惠的效益4个元素的真实合作, 才能充分体现学习共同体的专业价值。

3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策略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的教师在职培训, 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为培训目标, 将在职培训与教师的教研活动、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全员继续教育形式[4]。近年来,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培训理念与形式在中职学校中开展越来越广泛, 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在目标上, 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目标与能力要求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5]。在校本培训时, 应在培训总目标下设计具体的、分层次的、个性化的培训目标, 以满足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需求。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 可以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由低到高分为3个层次:初等水平、中等水平、高等水平。初等水平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 能自制PPT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及进行教学方法研究;高等水平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3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训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依次是: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3.2 在内容上, 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由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应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若干信息化教学子能力构成。因此, 在设置培训内容时, 既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培训, 更要重视各种教学法相关知识的培训, 把培训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应结合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3种水平层次, 设计与之匹配的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 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内在需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目标及内容设置见表1。

3.3 在流程上, 采取“一看、二学、三用、四评”教学流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系统的、动态的、实践的,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需要关注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把教育技术知识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体验式、参与式的“一看、二学、三用、四评”教学流程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

“看”就是由培训指导者演示各种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展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秀教学案例, 引导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找出其可借鉴之处及改进之处, 让教师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

“学”就是通过学习各种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等, 进一步加深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感知与体验, 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指导者应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有关的网上资源索引目录作为教师学习的支架, 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教师自主搜索和筛选课程资源的能力。

“用”就是引导教师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以及各自学科特点, 围绕一个问题、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 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 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以加深对信息化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及掌握, 逐步转化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

“评”就是展示教师制作的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或开展示范教学课, 通过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专家点评等,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及评价, 帮助教师梳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方法,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从中获得经验及教训, 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及应用能力。

3.4 在模式上, 采取自学、培训、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模式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需要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 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研科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模式。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 引导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有所侧重地选择各自的实践形式。

自主学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自主调控学习进度、自我评估学习成效。协作学习主要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 以课例为载体, 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 对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重组, 通过开展课堂观察行动研究, 形成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记录、教研记录、教学反思等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成果。集中培训可以邀请校外职业教育专家或信息技术行业专家来校讲学, 也可以请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集中培训除了要讲授必要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 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 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 学会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掌握新型的教学方式。上机操练时, 培训指导者引导教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让教师既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由于不同学科在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以“任务驱动”进行操作练习时, 应该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学校应定期组织如信息化教学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等信息化教学比赛, 营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强调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目标、组织内容、选择策略。通过将自主学习、集中培训、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有效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新模式, 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长期支持, 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遵循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学习、合作共享等原则, 强调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目标、组织内容、选择策略, 有效构建自主学习、专题培训、教研科研、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模式, 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魏丹丹, 邱乐兴, 江婕.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调查研究[J].科技广场, 2012 (10) :176-180.

[2]赵健, 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4) :28-31.

[3]林雯.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 2012 (3) :60-62.

[4]阮彩霞.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2) :76-78.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3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学习现状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元认知策略培训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尝试将元认知策略培训融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探索了其中的方法、途径以及具体的操作手段等。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培训对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的提高有显著性作用,但对学生成绩的促进作用未达显著性水平,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培训;课堂教学

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的重心从“怎样教”转移到“怎样学”上面来,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一项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部在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然而,人们普遍感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足,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等。因此,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理论依据

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学习效率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学习策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更快捷、更有效、更具迁移性,也使学生更加自主(Oxford, 1990)。

OMalley和Chamot(1990)、Oxford(1990)、Wenden(1991)、文秋芳(1996)等学者都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Flavel,1985),即学习者以自身的认知系统为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任务及目标以及所应采取的学习策略的了解。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监控与调节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元认知知识是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特点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随时监控自己的学习并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克服困难。

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肯定了元认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潜力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文秋芳(1996)发现,优秀生和差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善于对自己学习策略的成效进行评价和反省。许多研究均表明,优秀生和差生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元认知水平的差异(参见Vandergrift, 1999)。

目前,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元认知策略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层次,少数研究在普通中学开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元认知策略培训还不多见,但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急需教师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教会他们学习,使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研究提出了将元认知策略培训融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设想,让学生逐步掌握元认知策略,学会计划、监控、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此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习活动更有成效,从而提高成绩和对英语的兴趣。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培训有否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培训有否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2 受试

本研究选取了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两个刚入学的班级作为受试进行两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班60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习任务进行元认知培训;对照班59人,实行常规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中考入学英语成绩(71.7)与对照班(71.53)没有显著差异(t = 0.133; P = 0.371>0.05)。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和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成绩。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认识和使用水平,包含36个小项,选取自相关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Oxford,1990;文秋芳, 1996;周文筑, 2000)。收集的数据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分析。

2.4 培训过程

培训自学生入校开始,持续到第二学期末,共计2个学期40个教学周。前两周为准备阶段,主要让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并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训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第三周至第十周为认知策略训练阶段,之后为元认知策略培训阶段,是整个培训的主体,持续约一个半学期。

2.5 培训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方面的培训,但由于元认知策略涉及对认知策略的管理,所以认知策略的训练也是培训中重要的一环。

本研究训练的认知策略主要有:利用资源(resourcing)、分类(grouping/classfying)、阐述(elaborating)、总结(summarizing)、演绎归纳(deduction/induction)、形象化(imagery)、推断(inferencing)等。针对具体学习任务则有听力策略和阅读策略等。在元认知培训方面,则重点训练以下策略:设定目标(setting goals)、计划安排(planning)、管理(management)、监控(monitoring)以及评估(evaluating)等。

2.6 元认知策略教学的实施

2.6.1 计划策略的训练

计划策略是重要的一项元认知学习策略,是元认知策略教学的开始。在该阶段,要求学生回想他们在认知策略培训时的表现,找出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问题。将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找出学习中的不足或困难,相互交流如何提高外语技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作出计划,设计学习任务并寻求合适的方法来完成计划。

目标和计划既有长期的,如一学期,也有短期的,如一周,甚至一节课。为帮助学生掌握计划策略,在短期目标的培训中使用了“目标卡”(王笃勤,2002)。目标卡一面让学生写上学习目标,另一面写上完成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或活动。长期目标则采用学习合同(Lee,1998;Nunan,2000)。

2.6.2 监控策略的训练

监控策略是学生实时评价学习过程并在学习受阻时采取补救措施。监控策略的培训采取“有声思维(think aloud)”的方法,因为有声思维能”揭示实时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事先的计划或事后的评价(Chamot, 2004: 16)”。老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描述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帮助学生掌握监控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自我监控检测单”。该检测单可以用于听说读写等各种学习活动中。开始时学生在检测单的帮助下来练习监控策略,当将检测单的提醒问题内化之后,就可以逐步形成自我反问的习惯了。

2.6.3 评估策略的训练

评估策略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树立信心,调整学习计划和过程。评估策略既具有回顾性又有前瞻性。本研究中评估策略的训练涉及课堂评价、周评价,既评价策略使用又品尼高就总体表现。

课堂评价使用口头评价和自我评价单。在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或一节课结束前进行。口头评价分组进行,就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所学内容、所犯错误、策略使用、课后补充活动等方面。自我评价单则就不同的学习任务来设计。周评使用的是学习日记(Nunan, 2000)。学习日记可以使学生对个人的学习体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反应做出第一手的描述和说明。

3.结果与分析

3.1 元认知策略问卷对比检验分析

经过两个学期的培训,元认知调查问卷后测表明,实验班学生无论是在在总体认识水平及策略使用还是在各个子项目项目都有显著性提高 (t=-13.392; P=.000),而控制班学生没有明显变化 (t=-1.074; P=.290),(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尽管在语言意识上有显著性提高(P=.009),但水平却依然较低(M后测=2.98),反应出学生平时不很注意归纳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使用差异。外语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对所学语言本质特点的意识水平。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有显著性提高 (t=-5.657; P=.000)。这表明他们能够识别并利用学习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做到学习时选择适合自己外语水平的材料;他们经常反思学习的过程并努力寻找最佳或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他们主动增加和老师、同学接触交流的机会来交流学习经验;学生们也利用现有的学习设施或条件,在课堂内外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来练习英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一定的自主性。

计划策略是本次培训中最重要的元认知策略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快速阅读以获得文章架构和中心思想;在开展学习活动前思考活动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及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日程以获得足够的时间学习英语等。实验班学生在计划策略的使用上有显著进步 (t=-7.852; p=.000)。

监控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训练学生定目标、定计划或评价并非十分困难,但监控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则相当困难。表一表明,在问卷调查后测中,实验班学生在监控策略的使用上有显著性提高(t=-6.554;p=.000),且平均值(M)高达3.73。在使用监控策略时,学生能做到课堂上认知听讲(M=4.13);在别人说英语时能有意识地听((M=3.85);在听英语时知道自己那些地方没听懂(M=4.11);在说和写时能意识到错误并自我更正(M=3.56);用英语交谈如果别人听不懂时能反思自己哪里出错(M=4.00)。但是与人交谈时学生很少能够发现别人的错误(M=2.97)。这一点在进行学生互改作文时得到证实,他们一般发现不出同伴作文中的错误。

在本次元认知策略培训中,评估策略包括学习表现、策略使用和学习结果等方面。后测表明实验班学生比控制班有显著提高(t=-8.438; p=.000)。评估策略中最突出的提高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M前测=3.4vs. M后测=2.51,见表一)。通过评价学习过程,学生希望发现学习中的弱点并采取措施改正。学生对学习计划的评估也有迅速提高,他们能够根据学习效果调整计划并改进学习方法。学生也能够评价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在使用时发现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经过培训后元认知有显著进步,而控制班学生则变化不明显。控制班学生在语言意识和监控策略方面反而有少许下降(见表一),这表明十六、七岁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任然不稳定,元认知并不一定会随着年龄的成熟而增长。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强化训练,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反而会下降。

3.2 元认知策略问卷后测独立检验分析

为比较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培训结束后元认知的水平差异,对问卷后测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见表二。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元认知策略使用总体水平(t=4.290;p=.000)和两个子类——计划策略(t=3.390;p=.004)、评估策略(t=3.893; p=.002)。

在语言意识方面,两个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2.305; p=.148)。语言意识是元认知知识的一种,其特点就是稳定。中专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对于外语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信念。由于学习信念的形成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Wenden, 1991),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

统计数据表明,尽管在自我管理策略和监控策略方面两个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p值达到了临界点(0.063和0.051,见表二),实验班的水平高于控制班,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时使用元认知策略比控制班更经常一些。

前测成绩根据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中考成绩,后测使用的是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PETS 1)成绩,主要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语法词汇等进行全面考核。实验班55人、控制班56人参加了后测。结果见表三。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尽管在后测中实验班成绩比控制班要高一些,但却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论是在笔试(t=1.508; p=.135)还是在口试(t=.621,p=.536)中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似乎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对于笔试成绩而言,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时间有限本次培训持续了两个学期,但学生需要时间来内化所学内容,因而学习策略培训的效果短期内体现不出来。从长期来看,学会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的成绩最终会高于那些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学生。

策略练习不足由于教学内容与时间的矛盾,每节课留给学生练习所学策略的时间不充分,这导致学生不能将策略使用进行内化和自动化,而没有这一过程,学生学到的策略无法提高他们的成绩。

培训资源缺乏现行的中职英语教材主要提供的还是知识和技能,没有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另外,本次培训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不是专门的策略培训课程。在这样的课堂上,重点还是要向其他班级一样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转移重点显然不合适,这也是造成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的一个因素。

至于口试成绩也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缺乏练习口语的机会。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控制班,学生在课后都很少使用英语交谈,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很“不自然”,让人“不好意思”。

尽管成绩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班学生还有高于控制班(见表三)。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成绩标准差从7.34升到8.13,而控制班则从6.15升到10.28,差异幅度是0.79对4.13。这表明,在中专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控制班的成绩离散程度越来越高,而实验班则不明显。这是因为未经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学生以各自的方法学习,缺乏自我自我调整与自我管理,因而两级分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4.结束语

可以肯定的是,在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实施元认知策略培训会占用一定的正常教学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培训增加了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而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在其他学科甚至全部的学习过程中都让学生受益匪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策略培训对成绩的提高也有较大的作用,本次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证据。此外,本研究也是将学习策略培训融入常规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从而探索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方法、途径以及具体的操作手段等。

当然,本研究的一些不足也是不可回避的。缺乏系统性、某些策略如监控策略的训练方法不是很有效、数据收集还需更客观的方法等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Chamot, A. U. Issues i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 and Teaching [J]. Electronic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04, Vol. 1, No. 1, pp. 14-26.

[2]Flavell, J. H. Cognitive Development [M]. N J: Prentice Hall, Inc. 1985.

[3]Lee, I. Supporting great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J]. ELT Journal, 1998, 52/4: 282-289.

[4]Nunan, D.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Plenary presentation, ASOCOPI 2000, Cartagena, Colombia. October, 2000 .The English Cent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OMalley J. M &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6]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0.

[7]Vandergrift, L. Facilitat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J]. ELT Journal, 1999, 53 (3): 168-176.

[8]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91.

[9]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1]周文筑.常用的中学英语学习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2000,4: 10-12.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4

第一场讲座是来自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章立早老师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反思》的讲座,在这场讲座中章老师用他激情、幽默又不失理论支撑的语言以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章老师提出的阅读能提高人的眼光这一观点,并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即钱理群说的“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读书”针对这一点,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更加明白了阅读对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也会把阅读深入贯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第二场讲座是陶树坤老师关于《重常规谋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讲座,陶老师提到了学校常规管理包括行政、校园、教育教学、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章立制;依规治校;分工负责,科学管理;规范学校管理过程;抓好开学和期末工作;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民主管理学校;抓好档案资料管理;规范书刊管理;加强校长自我管理。接着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学校中做管理的几乎都没有学过管理”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教育教学管理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抓好政治业务学习;抓好师德修养工作;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机制建设;规范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和完善评价制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加强教职工出勤管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校园管理即合理配置校园设施;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和工作制度;维护校园良好秩序;加强对生的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实行故报告制度;加强卫生工作;高好校园绿保持校园整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室内布置。听了陶老师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剖析,真的受益良多。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结合实际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其中。

第二天相继听了高家余校长以及韩利永校长分别关于《学校管理》以及《畅谈教育共谋发展》的讲座,都各有收获,首先是高校长分享了自己的一个个扭转乾坤的实例以及自己从中总结出的经验,正可谓“话糙理不糙”,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经验。而韩校长的讲座内容可谓倍感亲切,同样作为云南衡水的一员,关于集团的理念以及相关活动早已耳濡目染,可再次听到仍然心潮澎湃,这估计就是作为衡实人发自内心的自豪吧!

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中职说课 篇5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选自电工基础(高教出版社,周绍敏主编,第二版)本节课选自第十章第四节安全用电,它是学生学习了电之后如何安全用电,进行电工作业的基础教材教材内容要点:第一、安全电压 第二、正确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第三、安全用电措施,学会安全用电是电工作业的基本技能,是保障安全操作必不可少的技能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安全用电常识是电工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会安全用电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2、学情分析

职校生一般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分析理解能力不强,对纯理论的说教不感兴趣,大部分同学不善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他们乐于接触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多分析,多表达,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安全用电常识以及常用的安全用电防护措施

②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安全用电, 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2)教学难点: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法分析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①、讲授法

对于安全用电常识部分适当扩展内容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授教学

②、比较分析、发现法

对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教学,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原理图,总结归纳二者的不同保护原理,不同适用范围。

③、视频演示法

通过播放保护接地、保护接零视频录像,使同学加深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指导

让学生课前预习,联系生活,带着问题听讲,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对比分析,讨论总结。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视频录像

三、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复习:三相四线制电源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本节教学做铺垫

导入:首先观看安全用电视频案例,然后联系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听课注意力。来加深学生对安全用电的认识。

设计意图: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新课

⑴、首先从三方面讲授安全用电的内涵: 科学知识——一切用电人员;专业技术——电气工作人员;制度——有关单位、部门;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安全用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⑵、然后介绍安全用电常识,此过程注意知识扩展。①、常见的触电方式:单相触电、两相触电

②、触电伤害方式:电击、电伤

③、人体电流分类:按照人体对电流的生理反应和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将电流分为感知电流(1mA)、摆脱电流(16mA)、致命电流(50mA)。(工频电流,成年男性)④、影响触电后果的因素:电流强度、持续时间、电流频率、通过人体的途径、人体状况、人体电阻的大小 ⑤、电流通过人体的什么部位最危险:大脑、心脏

⑥、重点强调:触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主要由通过人体的电流来决定。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扩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安全用电常识,在用电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⑶、常用的安全用电防护措施

①、正确安装用电设备

②、采用各种安全保护用具

③、保护接地、保护接零 回顾三相四线制电源,明确保护接地、接零的概念,观看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原理图,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分析、总结两种保护方式的不同原理和适应范围。保护接地原理——并联电路中的小电阻(保护接地电阻)对大电阻(人体电阻)的强分流作用。

保护接地适用范围:电压小于1000v,电源中线不接地系统。

保护接零原理——短路电流使熔断器熔断或使保护装置动作切断电源。

保护接零适用范围:三相四线制中线直接接地系统。在同一供电线路上,不允许一部分电气设备保护接地,另一部分电气设备保护接零。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后再通过观看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视频录像,进一步加强认识,从而实现对这一重点又是难点的突破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引导、对比分析、录像演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课堂练习,教学反馈 投影展示练习题:单相用电器保护接零正确与错误对比;同一供电系统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共存;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的练习、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4、小结:通过系统总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5、布置作业:通过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本节所学。

四、板书设计

本节的概念、原理图以视频的形式给出——电子板书;重点文字内容——黑板板书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6

甲肝病毒是食品中最常见的致病病毒1、寄生虫感染主要是由于生食、半生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或食物加热不完全引起的。

2、人体摄入生物毒素后容易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常见的有发芽土豆、青番茄、苦杏仁、鲜黄花菜、生黄豆等。

3、一些有毒食品:河豚鱼、青皮红肉鱼、四季豆、扁豆、荷兰豆、生豆浆、野蘑菇(大部分颜色鲜艳有毒)。

4、能污染食物的物质:有机磷农药、瘦肉精、亚硝酸盐、桐油、贝类毒素。

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

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xx年10月1日生效。

餐饮服务基本要求:

餐饮服务提供商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按照许可证范围经营,并将《食品经营许可证》挂在用餐场所醒目位置。餐饮服务提供商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1、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制度。

2、采购记录应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采购日期,或保留有上述信息的采购账单。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应按产品品种和采购时间顺序有序整理,并妥善保存备查。记录和账单的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三、操作管理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餐饮服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二)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原料,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三)应当保持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整洁,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滋生条件;

(四)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五)操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六)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应当将直接入口食品与食品原料或者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七)制作凉菜应当达到专人负责、专室制作、工具专用、消毒专用和冷藏专用的要求;

(八)用于餐饮加工操作的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标志或者区分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当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九)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购置、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具、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十)应当保持运输食品原料的`工具与设备设施的清洁,必要时应当消毒。运输保温、冷藏(冻)食品应当有必要的且与提供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保温、冷藏(冻)设备设施。

四、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2、餐饮服务提供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7

一、通过案例教学, 可以引起学生对电气安全的重视, 认识到学习安全用电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典型案例为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 使学生了解、理解或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安全用电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内容, 列举相关的电气事故案例进行教学。例如, 在“触电防护知识”教学中, 本人列举了九十年代初期, 本市下角有一位中年女性, 在阳台晒衣服时, 由于湿竹竿伸出阳台2米多, 碰到22KV高压电线 (那时高压电线从居民楼房旁经过是很普遍的) 导致当场触电死亡的案例;在讲授“安全防护技术及应用”时, 列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有一位农民发现电线杆上的零线被风吹断了, 掉在路上, 他听人说零线是没有电的, 所以用手想把它拿开, 结果触电身亡的案例;在“电气安全运行”教学中, 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199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 惠阳淡水有位18岁的小伙子, 在街边卖磁带唱片, 擅自爬上路边变压器上偷电, 由于误接了高压侧的电线, 结果被电烧伤了脸, 现在面部还有疤痕;二是在2003年炎热的夏天, 湖南有位养猪户想用电风扇给猪圈降温, 为了贪图便宜, 购买了细电线 (三无产品) 给750瓦的电风扇供电, 因时间长, 电线着火, 引起火灾, 把房子和猪全部烧掉。在“过电压及其防护”教学中, 列举了雷击的案例:2010年08月20日下午, 武汉新洲区三店街姚湾村五组雷电交加, 并未下雨。一名15岁在稻田里接听手机时, 被雷电击中身亡, 其头部、身体被烧焦。有些案例配合视频录像或图片为载体, 让学生看后印象更深, 更有警示性。

二、通过参观教学, 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用电安全防护技术及措施,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参观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带着某种学习目的, 实地观察、考察某种设备设施、场所、实训操作过程等, 让学生直观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安全用电》课教学中, 运用参观教学法, 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 强化安全用电的意识。本人在教学中, 先后组织学生观看“触电急救--- (利用模拟人) 胸外心脏挤压法模拟操作过程”, 参观学校的高、低压配电房, 实验室配电屏。有哪些安全设备设施或工具 (接地线、绝缘棒、绝缘手套、绝缘靴、灭火器等) ;采用了哪些安全防护技术 (安全操作制度、屏护、安全标志、接地保护、接零保护、漏电保护、过压防护、防雷等) ;在参观教学中, 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实训报告或参观报告, 记录参观的过程以及有何收获。如果有条件, 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变配电所去参观, 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用电安全防护设施。事实证明, 参观教学法, 可以将学生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通过讨论教学, 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用电安全知识和技术。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 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安全用电》课所涉及概念、名词术语、安全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的内容较多, 对这些知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带着“问题”去教学, 一方面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 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引入问题要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 不宜太深、太多, 否则学生无法完成。例如, 在“触电防护”教学中, 本人引入如下问题:零线是不是一定没电?是不是一定要碰到电线, 人才会有触电的危险?室外电视天线架为什么不能安装过高 (高于避雷针) ?在“电气线路安全运行”教学中, 提问:在三相四线制的输电线路中, 为什么零线不允许加装熔断器和开关?一旦断开, 有什么危害 (提示:在三相不对称的负载中, 零线断开时会造成三相电压不平衡, 有的电压远高于220V, 会烧坏用电器) ?在“电气防火”教学中, 问学生有无看过油气罐车、危险品运输车后面有一条拖地的金属铁链, 为什么要安装这条铁链 (消除静电, 预防火灾或爆炸) ?还有电气引起的火灾, 能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电气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在《安全用电》课中也重要, 由于理论性强, 要学生“死记”的知识较多,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人利用问题引入, 分组讨论, 归纳总结的方法, 突出“为什么”, 例如, 在“漏电保护器的安装要求”教学中, 提出问题:如果漏电保护器电源侧与负载侧接反了, 会有什么后果 (不能工作, 甚至会烧坏保护器) ?如果把保护线误作中性线接入漏电保护器中, 会有什么现象 (会出现拒动作, 起不到保护作用) ?如果把经过漏电保护器的中性线重复接地, 又作为保护线使用, 会有什么现象 (正常工作时, 可能会出现错误动作;设备漏电时, 漏电保护器出现拒动作) ?在教学中, 教师先画出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图, 利用学生学过的电工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讲解, 归纳出为什么会这样, 应该如何避免。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归纳, 提出的问题要有代表性、警示性, 使学生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领会、掌握知识的目的。

当然, 《安全用电》课的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观看视频录像 (案例、实训操作) 、多媒体演示、知识竞赛等, 教师要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 克服“照本宣科,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把理论性较强的《安全用电》课变得丰富多彩。

摘要:安全用电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一门课程, 是电工作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案例教学法、参观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安全用电,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兆晶主编.安全用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安全培训中职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维护教学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27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汽车维护课程,汽车维护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汽车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性的需求。汽车维护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融入安全管理的理念,让学生将安全管理的理念牢记于心,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安全的基础。

一、汽车维护教学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使得汽车在性能提高的基础上,故障率明显降低,对于汽车的售后来说,一般就是对汽车进行维护。汽车维修岗位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必须是精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实习的最基础工作就是进行汽车维护,这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汽车维护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工作环节比较多,也很复杂,学生不仅要考虑到汽车维护过程中的车辆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到自身的人身安全问题。学生如果连汽车维护过程中的安全工作都做不好,那么其对汽车维护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适应性也就很难让企业和消费者满意,这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中职汽车维护教学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一)将安全管理理念融入操作规范中

当前的汽车维修企业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维修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在对轮胎的螺栓进行紧固时,仅仅依靠自己的感觉进行紧固,不使用扭力扳手,也没有将其固定到规定的力矩,就容易造成螺栓过松或是过紧。再比如,在对空气滤清器进行更换时,在用压缩空气清洁空滤壳体内部时,企业对空滤后的进气道一般不会用布填堵住,这样进气道就存在有灰尘和其他异物吹进的危险。这些不规范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指出其危害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出现这样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会涉及人身安全的操作问题,教师应在操作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尽量避免出现损坏设备和人身伤害的情况。比如在将制动钳下螺栓拆卸下来时,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防止学生出现被制动底板划伤手的情况。所以,在汽车维护教学中重点突出规范化操作,能有效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将安全管理理念融入汽车维护的流程安排中

教师在汽车维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楚正确的操作规范和操作项目,同时还应让学生在不违反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对操作流程进行合理的编排,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操作安全度,同时便于学生记忆。比如,丰田技术员在检查七工位发动机起动的过程中,因为该操作都是在发动机舱内部完成的,按照丰田的维护作业工单,应先检查发动机舱内左部再检查右部,先检查前部再检查后部。这样的顺序显得较为凌乱,容易出现遗漏的作业检查项目,留下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后各派出一名代表讲述本组认为的最为合理的操作流程。各小组都讲述完后再进行总结。经过这样的优化处理,可以将作业的顺序进行一定的调整,先做需要更换的工位,即先加入机油,然后再把空气滤清器更换掉,再顺着汽车右侧沿着逆时针方向转一圈检查。这样就可以轻松完成所有的检查项目,不仅做到重点突出,同时还提高了安全度,并方便了学生记忆。其他工位的流程也可以通过这样方式来进行优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将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中

教师在中职汽车维护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不安全操作,可以将一些与安全隐患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先进的维护技术手段或模拟技术手段,对汽车维护的现实情境进行“安全化”的呈现。例如,教师应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多媒体课件不仅具有静态的图片,也具备动态的视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或是危险性操作用相机拍下来,在课堂总结时用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操作,加深对规范操作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总之,中职汽车维护课程的开设为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竞争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想提高汽车维护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融入安全管理的理念,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成为高素质的汽车维护专业人才。

上一篇:维修电工教学下一篇:医疗废物安全管理自查自纠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