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推荐10篇)
何宝华
【摘要】
现在许多高校和普高学校都在密切的关注着“有效教学”,希望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让他们的教育教学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准的教学。同样这个课题也一样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本文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提升三方面的教学能力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职学校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有效教学 途径
“有效教学”这一理念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就被提出。从“有效教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随着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教育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即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承,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可以使教育教学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现在许多高校和普高学校都在密切的关注着这一课题,希望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让他们的教育教学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准的教学。
同样这个课题也一样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我们作为职业教育人肯定不只一次听到同事们,甚至自己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上课时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教学,学生就是不听,我们都在做着无用功。”经常上课时,自己认真的备课、卖力的教学,被学生的懈怠和无视的态度,一下子就把酝酿了许久的讲课情绪变成了天上的浮云。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态就像《非诚勿扰2》里的那首诗一样,“你听或不听,我就站在这里,不悲不喜;你学或不学,我就站在这里,不来不去”。当然,这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但关键是发完牢骚后,我们还是应该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辛辛苦苦的教学为什么会做“无用功”呢?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让我们的课堂效率更高呢?让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并学有所成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和反思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首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观念旧,许多老师还是没有能够摆脱普通教育的模式,任然用普教的方法来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第二、教师的职业倦怠,多是人云亦云或是固执己见,很少有创新精神。第三、教学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只关注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经常忽视学生的感受。第四是反思少,上完课,尤其是一些“差班”的课,全都是如释重负,巴不得那次活动能放掉这个班的课。能够平稳结束就谢天谢地了,那里还回去反思些什么。
鉴于以上的这几点,在中职学校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一、必须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第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换句话说总能找到让学生感到兴趣的关键点,就像那句流行的广告词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以我为例,这两学年一直在代《动漫欣赏》课,为了上好这些课,为了和这些90后们在动漫上能有共同语言,这一年来我看了日本动漫排名前十的几乎所有动漫剧集,不下1000集。正是这样我在动漫欣赏课上才能和这些看这动漫长大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沟通,让在我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被我的教学所吸引。第三、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这有时常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才能让后面路走起来更顺畅。
其次、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个人认为应该是从备课、教课、作业这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学效率。第一、课前的备课环节要充分,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明确了学生的情况,才能保证有的放矢,脱离学情的教学目标,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内容要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在中职的教学中,并没有死板的规定。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第二、课堂的有效组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课堂的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第三、课后有效的作业布置。在中职教育中,作业不在多,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提升三方面的教学能力。第一方面: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第二方面:对学生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第三方面: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校所有的老师都能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会提高,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喜欢上我们的课堂。
参考书目:
[1] 崔允漷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9年版 [2] 钟启泉
《有效教学的理念》 中国教学课堂网
[3] 叶澜
1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 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生产活动, 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十分重要。
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从最早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教学活动, 再到后来提出的教学环境, 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 教学有效性的需要通过各个影响因素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而实现。因此, 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就是结合该课程的特点,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满足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授的经济理论消化吸收, 形成自己的经济学认知, 使其能够运用正确的经济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经济问题。在教学中, 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能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 包含大量的概念、数理推导和经济模型, 内容比较抽象, 一些原理通常需要用大量的图形或者数理推导来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2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2.1 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的原因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 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 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与概括。在教学中, 教师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济模型的讲解和推导, 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 很抽象;经济学用到的分析方法, 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法,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 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抽象、枯燥、难以理解,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学习价值很高, 但与趣味性强的其他专业课相比, 学生缺乏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降低。
2.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的是“能力本位”的思想, 突出实践与技能训练, 这就使人们普遍认为其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 强调的是“会多少”。就高职经管类专业而言, 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是会计、工程造价员、保险代理人、导游等, 无论是服务岗位, 还是管理岗位, 其任职条件更多地倾向于岗位能力及职业资格, 要求学生具备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学制三年, 一般专业都会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 各类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较少, 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完整地讲完授课内容很难。所以, 专业基础课常被忽略, 这种情况造成学生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3 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其基础知识相对较弱, 尤其是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 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只要会操作、能实践就行了, 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知识。所以, 很多学生认为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 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有关的外语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上。
3 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的程度, 还对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来在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实践, 本文认为, 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 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1 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对西方百年来经济理论发展的总结,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其全部内容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由于实训课占了一定的比例, 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就极为有限。
目前, 大多数经管类高职院校 (包括本院) 经济学基础课程安排用一学期讲完, 安排的学时也仅在60学时左右, 微观与宏观内容一起讲授, 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在进行内容选择时, 一是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选择,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二是要根据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教学内容应通俗易懂, 淡化数理推导,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重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进行比较, 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 宏观经济学为辅。具体就微观经济学来说, 它主要在于讲清如何在现有条件下,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应主要介绍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就宏观经济学来说, 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例如: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 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要紧密联系, 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为符合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情况, 多数职业院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自编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优化, 使教学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2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是学的前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让学生们普遍感到经济学理论难以理解、难以掌握, 学习热情不高, 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可以用现实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这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 让学生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应注意一点, 由于课时有限, 案例不能过多、过于复杂, 应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另外,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案例,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 既可以节约课堂授课时间, 又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
3.3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当代社会,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应积极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式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 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扩大了教学容量、学生能全方位地获取大量信息, 开阔其知识面。同时,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课本文字达不到的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 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公式及曲线变动情况, 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模拟显示出来, 使图形、曲线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3.4 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
教学的效果要通过课程考核来衡量, 考核方式单一带来的后果是教学低效率, 仅凭期末的考试成绩不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 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目前, 我院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教师按照教学实际情况, 采用课堂讨论或布置课程论文等方式来评定。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论文内容,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中的某个理论对身边的某个经济现象进行阐释, 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 加深了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期末考试成绩由客观考题组成, 取消概念、原理等需要死记硬背的考题, 应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之,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 使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感受到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 学习经济学等理论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因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俊.目标与激励: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1 (6) :101-104.
[2]刘志迎.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 :82-8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3-02
当下,能力本位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均为热点。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显然是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低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能力成长遭遇阻碍。本文以百色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计算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教学环境改善、师资专业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障碍
(一)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脆弱
综观高职院校状况,基础课课程建设仍潜藏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的理解定位偏离,教学理念与改革的滞后,缺乏与专业贯通的相应教材,缺乏特色的同质化培育等,这些都无疑直接或间接削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百色职业学院由于受地缘、经济状况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脆弱的教学实力和内部压力影响,资源相对有限,与计算机应用快速更新的矛盾日益凸现。学校的计算机实训机房是2006年学校合并组建时新建的,总共10个机房,有2个大机房,每间有50台机子,其余小机房每间30台机子,已经使用了7年的时间,期间几乎没有更新过计算机。目前已经有2个机房无法使用,不少机子基本老化报废,能用的性能也非常差。老师在被淘汰的硬件设施环境下授课,经常得花大量的精力处理硬件出现的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统一考试中,经常出现死机状况,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烦躁,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
(二)教学团队构建欠合理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管理粗放、师资水平不高、课堂效率低下仍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中还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合理的组构、轻视教学团队能力建设的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学校安排了一些非计算机专业、非专职教师去授课。虽然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能够完成教务安排的教学内容,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非专业背景使得这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就很难把握教学的切入点,用实际应用引导教学,把难点简单化。而往往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最后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况。而针对基础好并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专业性不足,更无法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也是越来越专业、多元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求跟紧时代的步伐。非专业、非专职的教师由于工作重点不在计算机的教学,不能主动更新计算机知识,教学内容往往陈旧。
(三)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
我校地处老少边山穷的百色市,高职招生始终处于尴尬境地。尤其是这几年,广西高职高专招生政策急转直下。从200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首个单独招生高职院校至今,广西区内已经有15所高职院校“抱团”单独招生,能够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这几个广西发达地区。这项政策对不能单招的高职院校生源会有一定冲击。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但是在2012年招生人数不到800人。
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不仅抢去了大量的生源,抢去的也是优质的生源,留在百色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计算机基础水平本来就低,质量不高的生源还存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涣散、人格修养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学校必须付出更多的教学精力,支出更多的管理成本,陷入“生源质量低—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低—学院声誉更低”的恶性循环。
学生入学成绩很低,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也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层次难以提升,以下一组数据可以为此写下注脚:2012年12月,百色职业学院报考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考试中通过率只有30%,而2009年6月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全区平均通过率68%,学校通过率明显偏低,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在广西全区还属于低下水平。
(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和表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线,将知识点划分单元,采用由理论到应用举例、实验习题的结构模式。基于上述提到的我校计算机教师队伍的情况,我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局限教科书的“教科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没有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产品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城市中的中学甚至小学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教学内容,让不少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过于简单,从而不愿意学,甚至不屑于学。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强化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策略endprint
(一)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
观念更新,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支撑平台,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为学生学习进行课程学习和电子化作业的传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靠的保证。我校的计算机实验机房配备其实是比较充裕的,通过合理的教务安排,我校的机房计算机远远超出1:1的配备标准。但实际上,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却无法满足课堂和考试的需求。关键是我们没有建立计算机实验机房维护管理机制并落到实处。我们曾经还拿部分机房来作为商业网吧运营,这实在是不可取的;甚至出现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失窃现象,损失惨重。
落实机房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硬件设施正常运行。机房维护管理机制不仅要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对机房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更新,同时安防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重新完善计算机实验机房之后,应该重视对机房的维护和管理,才能确保机房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期限,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
(二)优化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可忽略的重大课题。其改革举措的付诸实行,对建立教师队伍优化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极为关键。
首先,实施思想先行策略。一是来自管理层面上,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愿意百分百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二是教学团队成员,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思想,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实施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多提供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在编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保证计算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创建有效的教研环境。教研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保障,只有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才有可能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学生、社会的要求。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体系更新突飞猛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如申报课题、自编教材、编制精品课程等,对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无疑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我国的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授按部就班,不够灵活,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从教材的编写、出版到使用,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学生学会走入市场就过时了, 况且有些院校在选择教材时本身就已经过时,不能与市场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及时传播新知识、新应用。
其次,要考虑我校学生基础差,因材施教。因学生已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度不同,学生对实验任务难易度的分歧非常大,完成实验任务的能力差别很大;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次, 根据专业分类别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实验教学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验任务。教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现状将学生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然后为每个级别学生安排相应的实验任务。安排任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魏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9(11)
[2] 王朝晖.关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再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
[3] 李绍中,欧阳葵.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4] 李翠云.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2010(29)
课程教学引发的思考
21世纪的职业教育是面向广大劳动者的教育,是以谋生为职业的教育。社会更多的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扎实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教育力量。近年来,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特别是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始终面临着社会的考验,如何能摆脱困境,走向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是每个职教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秘书基础》课程对中职文秘专业的重要性
《秘书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使毕业生能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秘工作实用人才。如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同社会实践相衔接,将这门理论课程,演变为职业教育所需要的“适当的理论讲授,充分的技能训练”的应用型课程,是广大文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面对的现实性课题。
二、中职文秘专业《秘书基础》课程教学引发的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贸系统不断加快的改革步伐,各行各业的商机为文秘专业人才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360个行业都需要秘书,其服务领域之广、层次之多,是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为了顺应文秘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秘书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自己的教学。
1.明确定位
职业中专文秘专业的教学定位应紧贴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文秘人员,然而我国的中职学校主要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生源素质偏低,基础文化知识较弱,技能较差。刚毕业很难马上适应秘书岗位,大量的学生毕业之后最初都走向了各类型的服务行业。面对就业形势,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应重新 定位: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从事文秘及其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样,使之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他们可以是秘书、文书、资料员、档案员、服务员、营销员、接线员、收银员等等,这些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过培训、锻炼还可以成为各行各业带文职性质的基层管理人员。针对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进行调整。
2.保持《秘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对稳定
《秘书基础》课程要解决的不仪仪是一般性的秘书学原理,还需要关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需要。在适应就业需要的前提下,有效地更新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秘书基础》课程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秘书职业是怎么回事,掌握本课程的基木规律,从而能对文秘专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因此,《秘书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联度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以专业针对性为核心,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秘书基础》课程作为学生首先接触的专业课程,起到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领路的作用,对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有很重要的影响,保持《秘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对稳定,使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有比较好的参照。通过不断改革更新,实现《秘书基础》课程教学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3.实现课程教学方法优化
有了正确的教学思路,还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秘书基础》课程往往作为文秘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个时候学生文秘相对比较陌生,《秘书基础》课程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而对基木上来自于各种秘书学理论,用单向传授的讲课方法,学生感觉会比较空洞。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因课程而有不同的调整,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1)情景模拟教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文秘专业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可通过虚拟实践性强的情境,如开展模拟会议、模拟洽谈、模拟自动化办公、模拟接待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专业氛围,熏陶专业意识,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学得趣味盎然。如在学习《会议工作》这一内容时,2 就可以模拟开展一次某商场的开业典礼,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一个会务小组,综合设计一份会务方案,并评选出最优设计方案。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一次模拟的开业典礼活动。
(2)实景操作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当秘书,帮助各个部门打印材料,起草通知,接待来宾,接打电话,让学生提前进入秘书角色。学校经常有大型活动,成立校园礼仪队,尝试让学生为学校内的各种会议、活动、庆典服务;组织学生到机关办公室、档案室和档案馆实地参观,了解文件处理的实际情形,帮助学校各部门整理档案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尝试带学生走向社会,推销自己,参与各种销售服务等。把学生带出校门,让学生接触社会,到实际岗位上去印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社会的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3)案例分析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来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对信息的成功记忆。现代教学媒体突破了传统教学条件的制约,不仪能提供各类感性材料,如实际事物的形象、声音等,而且可以通过情景的设置,色彩的绚烂,角色的转换来帮助学生融合所学的知识.以获得新的抽象概念。同时,由于它具有表现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因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避兔文本案例的枯燥和累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有关图书、网络或工作实践中,选取一些典型事例(正面或反面案例),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运用秘书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见识一系列秘书岗位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案例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不再枯燥乏味。
4.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
秘书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从业态度,还要具备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秘书工作内容庞杂、事无巨细,要做好这项工作没有良好 3 的工作习惯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在秘书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这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比如,秘书职业对秘书从业人员的形象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平时每个星期固定三到四天统一着职业装,以此更好地约束学生言行举止。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全面落实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组织方面,除了以常规课堂为主以外,文秘专业还可利用每周活动课时间,尝试开辟一些形式丰富的选修课堂:专业讲座、专业见习、技能练兵、技能比武、调查分析等,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5.优化文秘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培训,使文秘专业教师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其次,实现校企合作,派文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再次,可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秘书到学校交流、讲课,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知识与社会经验的互补。此外,还可以考虑安排学校某些部门行政人员兼职文秘专业某些实践课程教学或讲座,将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入手,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研究了该课程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各项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网络教学资源、实验实训、理实一体授课教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实训
工作十多年来一直担任中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技能实践指导工作。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中等网络人才的需求,笔者始终坚持在探索和研究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和技能实训内容,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出先进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把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基础》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为以后中职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其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未来从事网络管理、维护的技能型工人。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1.以往课堂与实训教学内容的缺陷
在以往的一些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模型和TCP/IP协议、分层结构中各层应该完成的基本功能;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介绍一些具体的组网技术或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实训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是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利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配置和管理这个网络;或者干脆就是在普通的网络机房参观和使用网络。
以往课堂与实训教学内容的缺陷是:对计算机网络内部的工作原理介绍得过多而不形象;实训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吻合,没有体现出理实一体;为了完成实训内容需要介绍一些网络的基本配置操作,每次课浪费了许多课时。
课堂
1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脱节导致了所讲内容空洞、枯燥,不轻易被理解和把握。所以,应该对课堂与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项目化整合,实现理实一体。
2.如何构建先进完善的课程体系
概括地说,针对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体系的核心,应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去实现新的网络和管理网络。主要有四个方面: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数据通信的基本过程;经典而实用的局域网络组建技能;典型Internet网络应用的技能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管理。
实训内容应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尽力让学生体会、分析常用的网络,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设计、实现不同网络的实验环境。精选的课堂与实训教学内容还应该坚持不断更新的原则,紧紧跟上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改革的步伐。
3.改革后的理实一体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以上框架和原则,笔者思考了以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课堂与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理实一体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把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拓扑结构、功能、网络分类,了解国内外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把握网络基本工作过程和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TCP/IP参考模型。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框架模型,为进一步的技能学习提供基础,把握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方法;体会将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划分为层次体系是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明确网络实现过程与应用的联系。
第二部分:数据通信的基本过程。具体介绍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和有关概念,数据传输、通信交换、传输介质及差错检测等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的功能。这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更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增加学生的网络底层的理解。
第三部分:局域网络组建。本部分介绍网络体系中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常用协议,局域网的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层的定义、功能和特性,常用物理层接口;使学生把握数据链路层的定义、功能,成帧方法,交换机工作过程。Internet数据链路层协议;把握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特点、基
本组成、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等802系列标准,网桥技术及高速局域网技术。本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局域网络的具体工作过程;理解和把握一些常用的、经典的协议。
第四部分:Internet各层协议。内容包括TCP/IP协议簇中的网络互连层、传输层、应用层。介绍网络层的地位、功能、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常用路由选择算法、Internet网络互连协议;介绍传输层服务,传输层协议,Internet传输层协议;介绍应用层的地位和作用,应用层程序的实现结构,客户/服务器模式,文件传输、域名系统、电子邮件、WWW、网络管理等常见网络应用的基本内容、标准和协议。要使学生清楚:Internet是使用网络互连协议将全世界的底层物理网络和主机互连起来的网络;本部分是以Internet为例介绍了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要深刻理解和把握IP地址,子网划分内容;以及各种应用的基本特点和功能。
实训教学内容贯串以上四个部分之中,使用组网实训室以及CISCO模拟实训软件和虚拟机软件,配合教学进度,完成网络拓扑实训、数据链路层实训、网络层实训、传输层实训和应用层实训。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要求所有学生体会网络组建和网络应用管理的过程,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技能大赛综合项目训练。部分实训可作为结尾的课程设计,供能力强、有爱好的同学来选做。
三、建设优质丰富的理实一体网络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网页型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应该为学生建设更好的网络教学资源。近三年来,各个职业学校利用技能大赛为契机,都投入大量资源,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各专业的主打课程。这种网站式的教学资源,首先经过富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的精心设计,再经过规范性、艺术性的网页设计,配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效果,动态网页与读者独特的互动性,确实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启发性学习的需要。作为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是我校的重点建设课程,配合有一整套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资源和大量的技能竞赛项目模拟题库,还在课外定期开放组网专业实训室供学生自主实践,并配以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指导。
四、建设与企业接轨的网络实训室,为学生网络实训及教师网络课题的研究提供场所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实训室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水平。首先需要设计出与课堂教学相应配套的实训教学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实训教材,最后选择购买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以构成网络实训室。
实训室应有课程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和防火墙等硬件设备,设备的数量视满足学生需要而定,还要考虑相关课程的需要,也可将设备分组来让学生完成实验。软件方面,应该选择合适的模拟实训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及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
五、研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计算机网络是用起来简单,理解起来难,原理比较空洞,不像其它课程具体一些。如何将学生从枯燥的感觉中吸引到有趣的协议学习中,研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教学为辅的形式。对于需形象性思维、抽象性问题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问题直观、形象、易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公式推导等需演绎的内容,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法。
2.讲课中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类比事件,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懂,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如讲“协议”和“层”的概念时,举“两个不同国家的元首探讨问题”的例子,明白双方之间的通信是需要规则的,上层的通信需要相邻下层协议的支持才能完成。
3.理实一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课程内容的教学采用学生先预习泛读,并通过先实训体验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再提出问题或发表使用心得,老师回答学生提问,总结课程重点内容。
4.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对于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并且又是大家共同感爱好的知识内容,采取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5.网络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包括了该课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项目库、参考资料等多项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主地上网学习。
6.模拟项目化课程设计或实际实习项目,发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潜力
在一些重点章节和课程学习结束后,结合技能大赛题型以项目设计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当然单靠学校课堂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还需在教学中增加实习环节,到社会、企业和具体项目中去,将课堂知识外延,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
六、选择或编写合适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和实训教材
根据精选的、与理论教学内容完全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训教材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我校选用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由闫书磊 李欢编著的理实一体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学生在做实训的同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扩展实训网络,进一步完善网络实训的设计,为进一步的应用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近期由我校牵头的校本教材《计算机网络实训》也即将出版。
另外还可改革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实践能力,采取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期末理论、实训考核和平时4:4:2合成的办法,此外还可采取机试综合大作业、小组课题设计、甚至参与实际项目等考试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闫书磊 李欢.计算机网络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祁柱晓.中职创新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3]吴功宜等.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JeannaMatthews.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作者姓名:陈复将
单位: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职务:计算机教研室主任
职称:讲师年龄:3
4通讯地址:淮安市经济开发区深圳路3号
邮编:223005 联系电话:13375221
521(2)近五年完成的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含项目名称、主要成果、个人贡献等)无
(3)近五年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含标题、字数、发表时间及期刊名称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可靠性分析》字数(3000),2006年8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本文论点及文字材料均为本人所有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教学存在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杨凤翔 王祥林 陈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 探索
一、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中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 也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 心理易损等现象, 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 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 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缺乏兴趣。
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 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中职学校都想以中职学校为新的起点, 重新开始, 学习技能, 成材立业, 所以这更加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 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于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 而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普遍过于缓慢, 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 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2) 教学手段单一, 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有些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 无法生动形象地讲授操作过程。不仅达不到形象的教学效果, 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积极思考, 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坏习惯。
还有些教师为了驾驭课堂,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整堂课都采用课件演示教学。虽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 更直观形象, 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间互动, 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二、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1、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 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 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 开发校本教材,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 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应当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人点, 学到实用的知识。
2、研究学生心理,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 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步非常重要, 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 做好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同时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 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针对课程的不同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法、BTEC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上机操作技能、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 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把握好进度, 分层次推进。要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同时做好记录和评价结果。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屡遭挫败, 对课堂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愉悦,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学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获得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5、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 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 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 要了解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法规、政策, 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结束语
引言:动漫产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产业,行业的发展也伴随着对动漫人才需求的加大。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在对动漫专业的教学上存在着一系列误区,因此造成了动漫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差。本文认为,中职院校动漫实训课程教学应使用“项目化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促进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
动漫产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朝阳产业,在当前社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在我国,由于动漫产业起步晚,因而动漫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对于动漫的需求是很大的,而这也增加了动漫企业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动漫专业旨在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适应市场的动漫人才,但是与动漫行业内对人才需求的热情相反的是,许多中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却纷纷面临着失业、转职的状况,而这与当前中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无关系。本文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动漫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提出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以更好的促进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一、当前中职实训课程中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当前中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实训主要是课堂实训,通常为学生自主完成,而实训老师负责相应的指导。这样的实训模式,使得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因而许多学生在毕业以后无法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竞争力下降。此外,当前中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实训基地也比较落后,没有建立仿真实训室,使得学生在实训中是单独完成任务,而缺少了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综合竞争力不高。
(二)教学内容过于呆板
中职院校实训课程是动漫专业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当前中职动漫专业实训课程主要是以参考书上的各个章节为主要实训环节,而这与企业开展的项目是有很大区别的。实训课程中,教师都是依据自己设置的教学环节来进行实训,导致基础知识和实践课程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学生不能综合的应用学到的知识,从而也不能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也造成了动漫专业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并没有真正掌握动漫企业所需要的能力。
(三)实训考核不够严谨
中职院校动漫专业实训课程中通常都是学习各个章节内容,如Flash软件学习中,学习艺术字的制作、各种插入式动作、简单运动等都是属于不同的章节,而在学习中也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学习,一般都是在老师示范以后,由学生进行模仿操作,最后学生将模仿的作品上交,由老师依据学生制作的内容进行评分,而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仍和压力的。据调查,中职动漫专业的学生在课后主动练习的情况很少,学生由于没有感受到考核的压力,认为仅仅在课堂上依照老师的操作进行简单复制即可,而缺少自学的动力,这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较少,掌握不够熟练,动手能力较差。
二、中职动漫实训课程改革探讨
(一)明确实训教学目标
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许多动漫人才的支撑,但对于一个产业化的行业来说,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因此中职院校动漫实训课程的目标应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包括图片处理制作能力、基础动画制作、动画加工完善等。中职院校实训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明确实训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而实训教学中,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实训教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相应的实训环节,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改革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是中职院校提高动漫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兼具丰富性与针对性。其中丰富性是指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涉及动漫制作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角色模型制作、灯光效果制作、动画制作、场景构建等动画制作的核心环节,在企业的具体项目中,对相应环节的制作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团队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针对性是指应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重点教授某一部分的内容,对于二维动画制作,应重点讲解Flash、Photoshop等软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构图能力,能够独立完成Flash动画制作。而对于三维动画,应讲解3dmax等软件,使学生掌握三维环境下人物模型、场景搭建,相对简单的动画制作。中职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化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动漫专业实训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训,同时也应提前告知学生本次实训的主要要求,使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相应的职业定位,如有的学生将岗位定位为场景搭建师、Flash动画师等,而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大有裨益。
(三)采用项目法教学
中职动漫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动漫人才,而企业需要的也是那些刚毕业就可以直接加入到企业具体项目中的人才,而不是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实践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实训课程时,应该在学生掌握基础操作以后,采用项目法教学,应该根据动漫制作的具体流程,模仿企业运作,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模拟不同的岗位,如美术原画、三维场景、三维模型、动画制作、灯光制作、后期特效等,各个小组负责相应部分的操作,使学生在实训中就了解未来岗位的主要任务。而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相应任务,使用3dmax、Premiere等软件进行相应创作,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能力。通过项目法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模仿未来岗位的创作,使学生提前熟悉未来岗位,加强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企业的需要。
(四)鼓励学生在业余参与项目实践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保证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但是课堂实训时间毕竟有限,而且针对性和仿真度不高,与真正的企业项目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在业余也要积极参与项目实践。而在业余参与项目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承接企业具体项目,由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体会真正的项目与平时实训内容的差别;二是学生到相应的动漫企业去实习锻炼,在学生毕业以前,中职院校应该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不低于两个月的企业实习时间,在暑假或课余,到动漫企业去实习,一方面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尽早的熟悉企业岗位,减少工作的适应期。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动漫专业的学生,如果拥有真正的实践经历,对于企业而言,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才能更早的加入到企业具体项目中。
(五)改革实训考核体系
实训的考核不应该仅仅根据实训报告来进行,而应该围绕着整个实训模式而展开,实训考评体系要根据实训环节的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在基础知识掌握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行考核,对于基础操作如简单动作设置等不能完成的学生应及时提醒;而在项目化教学阶段,既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对于项目整体的把握能力。在考核体系中,应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将考核的标准制定的客观、明确,使考核时能够做到公正合理。而通过建立实训考核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动漫专业所必需的能力。
三、结语
中职动漫专业实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学改革,将实训内容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训中树立就业导向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标准,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提升动漫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中职院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庆茂.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之我见[J].教学研究,2011(6).[2]陈林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2009,(4):74.[3]许千艳.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实践之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作者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职 机械识图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63-02
2013年秋季我们学校新增了一个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学校安排笔者授这个专业的《机械识图》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以及专业需求,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整合教材内容上进行了初步偿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后笔者又带2014级的课,继续采用教2013级时所用的许多方法,也取得了同样好的效果。笔者把这些做法整理出来,意与《机械识图》的授课老师们分享。
一、整合教材内容,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操作型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如何把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简单、直接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在实践操作中运用自如,是中职教师深思和探索的课题。《机械识图》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也同样要服从和服务于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笔者曾在企业实习和工作五年,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突出画图和看图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会看图、看懂图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本课程定位在提高学生识读图样的能力,在精准理解图样的内涵上,要求学生能快速看懂零件图上尺寸标注的含义和加工的技术要求等,精准理解设计者意图,忠实执行图样要求。图样本是设计者与操作加工者之间交流沟通的语言。现行的《机械识图》课程教材,其内容侧重于难度较大的“制图”,难度、深度基本与高等教育的教材相似,这与中职学生的现状是极不相符的。就中职学生而言,“识图”应重于“制图”。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他们进行图纸的设计和修改。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分为两个模块,即识图基础和识图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任务引领,侧重基础知识和常用知识的训练,将每个章节贯以任务驱动。笔者从教材、网络和企业收集大量的图样,由简至繁,引领学生识读,将知识点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让学生在识图过程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达到预期的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
二、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认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会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因为遇到问题引起的。因此,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一个奇妙的案例或现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就尤为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扮演主角,围绕探究的目标进行观察、验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发现”和“成功”的乐趣更是一种艺术。在《机械识图》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立体空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知如何进行立体空间思维。在学习三视图时,大部分的学生很难接受和掌握这种思维形式,而这又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笔者是这样讲授这个章节的:教师根据教材准备好三个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可用白色硬泡沫板切割做成,另准备足够此材料给学生),教师逐个演示物体的单面投影(如图所示):
学生发现:这三个完全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在投影面上所得到的投影却是一样的。此时,教师再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样的形状也可得到这样的投影呢?让学生动手,用之前老师准备好的泡沫板进行切割,不一会,就切出十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此时学生小有成功的体验了)。面对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怎样才能真实、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物体或零件呢?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同学们发现,只有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是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的。若要反映物体的完整形状,就得将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与形状都反映出来,需要多取几个投影面上的投影互相补充,才能把物体的整个形状表达清楚。通过实践,学生得出结论:用三个投影面足够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三投影面体系形成了,三视图就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九字口决。这一过程,若用传统的讲授法,哪怕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未必听懂。
三、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 做就是要动手,根据《机械识图》学科特点,对抽象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中职学生空间思维较薄弱,他们只能以具体物体作为思维对象。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我们可以从动手开始,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训练学生对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联系思维,训练在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快速转换的能力。如,在学习“圆柱体的截交线”时,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做道具,用截平面截切圆柱体,以三种不同的位置截平面分别进行切割,通过实物观察,观察截平面的形状和截交线的形状,得出不同的三视图。另,如根据三视图徒手作立体图,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去画,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要求学生根据三视图,画出立体图。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要领,画得得心应手,提高在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转换的能力,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学习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要本着“先进性”的原则,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软件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多媒体以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作为新时代的中职教师掌握现代信息化教学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在《机械识图》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用实物和挂图进行讲解,已很难被学生接受了。若把caxa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非同一般。caxa实体设计软件是集工程设计、创新设计和工程图于一体的新一代三维cad软件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更好的直观性,易学易用、快速设计和兼容协同,用于教学可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在组合体、复杂零件图及装配图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拖动可视的操作手柄,即可实现在基本体上的任意叠加或切割演示,可观察到曲面或平面立体的表面相贯线或平面截交线的形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让学生感觉到这不过是搭积木般简单的组合过程。即便是画复杂的三视图,也不会出现错画、漏画、多画的现象。又如,简单装配图和复杂的装配图在传统的挂图讲授中很不好讲解清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但其效果也难如人愿。而在caxa实体中,只需鼠标拖放就能得到诸如紧固件、轴承、齿轮等标准件,在国标零件库能非常方便地使用垫圈、螺母、螺栓等,动态地显示所有零部件的装配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直观,且图文并茂,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这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动漫形式的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关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余文森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钟作慈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 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 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 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这些见解实际上都强调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学习不局限于获得知识, 还在于掌握知识的运用技能。因此, 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教师教学中传授的知识, 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按照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 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即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主体因素是教师和学生,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必须要加强主体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师生的互动参与必不可少。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需要自身首先吃透教材, 对课程内容掌握透彻, 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同样, 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读教材内容, 对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问题要积极寻求教师的答疑解惑。客体因素是教材, 好的教材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教材的编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度,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要有不同侧重点的教材, 忌各个专业采取同样教材, 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师生互动参与不足。
经济法课程教学目前相当部分高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发挥不了主观的能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分析的思维能力, 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教学气氛沉闷, 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
2. 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需要提升。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基本上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学习, 真正参与经济法相关学科的实践活动太少。这一方面与缺少实践活动平台相关, 另一方面也与目前教学环境是紧密联系的, 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教师若没有实践经验, 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 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法的专业性强, 其专业性体现在经济法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上面, 如金融法、证券法、会计法、审计法、税法等法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金融、证券、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就很难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做到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 教材同质化严重, 难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
从目前课程教学来看, 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教材要么内容大同小异, 要么教材突出的是学者自己的观点, 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专业的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往往就是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教材适用不同专业, 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习效果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做到教学内容的侧重方向不同,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经济法是一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法律学科, 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有效的途径进行如下探讨:
1. 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选择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根据影响教学效果因素分析, 教材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 好的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好的教材应该是适应学生专业发展要求的教材。不同的专业, 由于培养要求不同, 其掌握知识的体系和侧重点就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选择教材, 而不能选择一套教材来教不同的专业, 也就是要做到教材的专业适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还要根据经济法律法规的调整变化及时更新教材, 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教师还应根据专业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 对不同专业所需法律知识选取不同的体系和内容, 使教学内容有增有减, 突出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使经济法课程更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 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笔者认为最重要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首先,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经济法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有些课程内容由教师重点进行讲授, 有些内容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还有些内容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次, 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经济法的课程内容既与生活相关又是比较抽象的,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热情。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既激发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讲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体案例。最后,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还可以采取法律诊所式教育。法律诊所式教育是一种直接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它引导学生以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去面对和处理一个个没有现成答案的法律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诊所法律教育法弥补了我国学生法律实践教育的缺陷,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其运用经济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都要加强实践活动, 注重实践性经济法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又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创造和应用等无形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如何提高实践能力?教师要经常深入生活实践, 比如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案件代理活动, 用亲身经历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同样提高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而这种能力与认识的升华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他们的实践经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 可以进行一些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譬如常规的经济法模拟法庭与案例研讨、开展经济法问题调查问卷与研讨活动、举办经济法论文竞赛与年度模拟法庭大赛等等, 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到学校作专题报告。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他们运用经济法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成绩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在学生的经济法成绩考核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改革以往单一考核形式。譬如根据不同专业培养要求采取考查、考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等不同方式, 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标准。如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实践教学的参与程度,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等都可以成为成绩评定的依据。这样就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法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 2006, (6) :46.
[2]钟作慈.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兼及对内地课程改革的若干反思[J].地理教育, 2006, (4) :4.
[3]杨震.经济法教学实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1) :27.
【中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10-01
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09-19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10-08
谈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论文11-03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论文09-08
对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究12-08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06-14
以制度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06-09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创新策略论文11-22
中职基础英语教学总结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