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共10篇)
中职院校学生难管,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基础较差。由于大学扩招、高职兴起,成绩较好的初中生大多流向高中,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成绩整体较差。其次,市场竞争激烈,迫于办学压力,中职学校均采取免试入学,客观上造成中等职业学生基础较差、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一大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上中职学校就是要学一技之长,以求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因而对实验实习课兴趣较浓。
2、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职的大部分适龄生源分布在广大农村,而城镇相对较少。其次,经济和生活环境上的城乡差别,反映在对下一代的培养取向也有所不同,城镇多希望子女向大学发展,而乡村则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中职学校的居多。农村学生有诚实、耐劳、吃苦的优良品质,推荐就业均受到企业的好评。
3、自我约束力不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14—15周岁,且多为农村学生,属未成年人,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大,往往会把入学前的一些不良习惯带到学校里来,如好动、自由散慢等,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人为本,提
高素质,全面发展。
4、问题学生占大多数。现在的中专生都是90年代出生的,他们的父母都是60年代中期出生的,他们都大部分加入了打工的行列,对小孩的教育都放给了小孩的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越代管理更容易出现代沟,学生有问题找不到沟通的对象。现在的中学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必然就会引导学生追求高分,考不上高分的同学就放弃追求,甚至消沉下去,只有到网络中去找快乐,这样必然会让他们沉腻在网络中。分析上面这些特点,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特点,但是当我从更近的距离去看这些孩子们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渴望,同时也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只是我们的老师很少有这样的耐心去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我努力试着去让他们和中学生不一样:不让他们看很多的死版的教材,而多让他们看课外书;不让他们记很多的英语单词,而多让他们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人文和习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加强学生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然而,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特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作为参考。
一、学生管理模式的新理念、新思路鉴于中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些变化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影
响和挑战, 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工作机制, 积极研究对策, 努力探讨适应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其内涵一是发现人的价值。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尽可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发挥人的潜能。潜能必须通过教育, 才能实现其向现实性的转化。三是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人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 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培养。尊重个性是发展个性的基础和前提, 尊重人的个性、人的选择、人的价值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就要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需要和利益出发, 自始至终贯穿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选择的权利, 要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2.建立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学生不仅是接受学校管理的对象, 而且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都要求中职院校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同时, 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 充分调动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采用科学、规范的人性化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学生整体呈现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思想需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生教育方式必须随之改变。个体化的、咨询化的、多层面的双向交流的教育方式将成为主流。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要采取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以渗透式教育为主。一方面注重规范的、直接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系统地接受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另一方面, 更要重视那些间接的、隐性的教育, 例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教育方式, 以此为载体, 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发展学生的政治、道德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被动顺从到主动选择接受, 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生境界。
4.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准则。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也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利用规章制度这种规范化的约束作用, 达到对学生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蓝图中,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来进行学生管理,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管” 学生:管纪律、管考勤、管卫生、管安全、管上网等,这种治标的管理,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真正管好学
生。
二、努力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职院校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很好地参与群体活动,正确处理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中去。而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前几年,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教育有所放松,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出现纪律松散、不愿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甚至个别人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职校学生刚入校时年龄大多处于18岁左右,正是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尤其是数量较多的贫困学生家庭条件艰苦,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使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着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首先,结合学生教育的实际,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组织学生缅怀英烈,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组织学生开展爱学校、爱班级、爱护公物的大讨论。作为班主任,尤其要通过班级这个倡导和推广精神文明的阵地,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同学们心中深深扎根,使爱国主义、创业精神在班内发扬光
大,真正成为全班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其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了清醒地认识社会,主动地适应未来,促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最重要的是要有远大的理想。我们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青春风采,树立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整个受教育过程也就会变成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愉快的过程,教育真正取得了实效。
三,是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制学习。教育不是万能的,要引导学生在爱国守法的同时,不断加强法制学习,把自律和他律、提倡和禁止、软性约束和硬性约束结合起来,最终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实践中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定期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上法制教育课,同时严格规章制度,争取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力争不出事或少出事。
三、造就专家型学生管理队伍
要带好学生,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层的自身建设,努力把握学生管理教育科学正确的方向。学习贯彻新思想理论,加强理论武装,注意加强管理知识学习,特别是加强学习人性化管理知识,增强管理素质,注意
管理创新,进一步理清管理思路,结合实际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学生生源的变化, 信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学生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 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学生管理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 在圆满完成本职任务的基础上, 每个人均应根据自己的专长、理论基础、工作经验等重新定位, 着力提高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的水平或能力, 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注意加强对学生骨干的传帮带和教育管理,确保学生骨干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作用,协助管理人员工作。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创新思路
在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工作地位重要,不仅关系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影响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消极厌学、自律性差等问题,班主任必须创新思路、迎难而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方案。
一、树立班主任的良好形象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中职院校班主任来说,树立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尤为重要。首先,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通常情况下,班主任都是中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树立班主任形象的关键。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差等问题,班主任老师应该耐心细心,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吸引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其次, 在生活上给学生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在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有追求、有理想,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充当学生的生活榜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敬重自己的老师、理解老师,班主任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再次,在其他方面感染学生。班主任必须应该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总会扮演各种角色,很容易给学生留下印象,所以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每项工作,真正感染学生。
二、及时排解学生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到自身、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独特,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及时排解学生面临的问题。首先,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班主任教师应该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让心理健康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其次,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根据,对中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教育措施。再次,建立完善的班级监控机制。班主任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安排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等密切关注班级的特殊学生,要及时发现有问题学生并及时解决,确保班主任工作有序开展。
三、积极构建和谐班集体
环境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在中职院校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好班主任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班集体势在必行。首先,加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老师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班级的凝聚力。例如,在班委选举的时候要坚持民主制,民主选举,竞聘上岗,提高班主任、班委的威信,保证班级的公平性,只有这样学生对班委才会心服口服,才会拧成一股绳,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其次,强化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为了嫩巩固提高班级荣誉感, 班主任老师应该让学生参加学生组织一些项目,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团队比赛,增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班主任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再次,健全班级管理制度。针对学生消极厌学、自律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健全办理管理制度非常重要。班主任老师应该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上, 根据班级的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班级发展的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确保班级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班主任工作的有序推动奠定重要基础。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而言,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工作,一定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因此,在中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首先,加强与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班主任老师要保留班级学生家长的所有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其次,督促家长与学生勤沟通。家长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不应该对孩子提出太高的期望和要求,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及时克服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急功近利,而要采取多种途径敦促孩子的学习,例如,可以制定短期目标等。同时,家长应该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会与学校和老师联系沟通,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进而为孩子起到良好的师范作用。再次,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变化,为孩子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谐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完整关系密切, 因此, 应该努力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最后,扩大沟通渠道。为了确保沟通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班主任教师要汇总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和信息, 可以通过QQ、微信、电话等各种途径进行沟通, 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以免发生更严重的失误,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五、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班主任老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首先,班主任老师应该明确态度,切实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其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错误的思想, 防止坏思想的侵蚀。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平常的交流与互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途径,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在了解中相互信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好感,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在要求学生做到学习进步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对学生特长和自身能力的重视, 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第四,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应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所以,班主任应该千方百计地要求学生好好学习, 提高专业技能。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可以加入奖惩政策,对专业技能好的学生给予奖励。班主任可以自己设立相应的学习小组,督促他们学习。最后,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成才教育,了解学生的专业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学业进程设计”,以学生社会适应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摘 要】管理水平的高低早已经成为衡量技工院校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怎样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现状,有效利用学生特点,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急需人才,本文从管理角度,对技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技工院校 学生管理 心理问题 管理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给技校管理者提出了新要求,是一种挑战,有必要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解决之道。
一、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现状分析
1.学生生源质量参差。技工院校招收学生没有设太多的门槛,因而生源复杂多样,总体上他们高考的文化分都不高,这源自于他们在高中学习知识过程中不能够认真、专心听课,喜欢打闹,甚至逃课等因素,长时间的过度散漫,加上可能养成的不良嗜好,无疑给技校增加了管理难度。
2.学生心理不稳定。技工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条件优渥,在家父母溺爱,因而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遭遇困境易走极端,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技工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与高校有一段差距,容易让学生感到失望;技工学生来源不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差异容易使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孤独感,影响人际交往;互联网的普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牵涉学生生活心理方方面面,不利于学生心态稳定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二)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管理理念不够先进。“重管理轻服务”是技工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弊端,为了能够让学生遵守纪律,技工院校的管理者大都把工作重心落脚在管住学生方面,相应地少了人文关怀,缺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最终形成略显对立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能群策群力。技工院校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行政、管理、后勤各司其职,在大家的思想认识里,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完善系统的管理应该是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的管理,教师应多关怀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当他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给予合理建议;行政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只是“就事论事”,学生犯错找班主任,班主任找学生科处,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管理难题。
二、思考与建议
(一)管理机制系统化
以学生为核心,管理机制应设计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学籍审核、日常行为考核、班级和宿舍管理、职业技能掌握水平、奖惩记录等等,从开学始至肄业末,形成完备而系统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做到关注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又将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统筹起来,将各方面力量汇聚一起,群策群力,引导制度向着规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落实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仅仅依靠制度是不够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式多样,管理者在管理中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管理是理论问题更是操作执行问题,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再教育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涉及人性化的管理方法,需要管理者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继而了解学生心理,管理落到实处,有执行才会见效果。
(三)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健康的心理才能够引导学生高尚的行为,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了要迎合市场,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感恩的眼光中感受到来自同学、老师、家长的温情;通过修养教育,让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以后获得成功机遇,顺利找到工作,人际关系和谐做好奠基;通过信心教育,让他们在现实当中仍怀有理想,坚定自己的目标,敢于迎难而上。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才能使管理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这依赖老师的努力,也少不了学校专门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协助,让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四)搞好学生宿舍管理
技校学生大都是住校,生活中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宿舍当中,宿舍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如何,是否具备管理能力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安全、生活环境、学习效果等等。宿管人员在按规章制度来办事的时候,首先必须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关心爱护学生,热情主动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宿舍成为每一个学生在外的家。
(五)发挥学生会在管理中的作用
学生会成员是在“三公”原则下选拔出来的自我约束能力强、管理能力好的优秀人才,学生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当着沟通校领导与广大学生的桥梁,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为一体,学生会的力量发挥到位,日常工作规范有序,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引导,不仅为学生也为管理者排忧解难。
总之,技工院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单方面依靠管理者是行不通的,需要老师、心理咨询师、学生干部、宿管人员等多方面的参与配合,齐心协力方能打造全面型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应贵.技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2002(06):53-54.
Some thoughts on English teaching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 湖南省郴州师范学校 雷桂丽
摘要:
面对目前幼师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根据本人从事幼师中职英语教学五年来的经验和体会,对幼师中职英语教学对象,教材,教学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关键词:差异性、专业性、灵活性
Abstract:Face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 combine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in Vocational School for five years,from the teaching object,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work,I put forward my views of English teaching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Key words:Discrepancy, Expertise ,Flexibility
在全球经济逐步向一体化迈进的过程中,英语的学习与应用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总的来说,我国学习英语的氛围越来越浓,无论是年青的学生,还是走向社会的青年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由于幼师中职工作的特殊性,对幼师中职英语教学要求不同,给幼师中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新思路,增加了高度。因此,根据本人从事幼师中职英语教学五年来,教育学生600余人的体会,分析目前幼师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对幼师中职英语教学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对象具有一定差异性
1.幼师中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农村中学,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完成参差不齐,特别是口语发音的启蒙教育做得非常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发音不准,语音知识掌握较少,词汇量记忆不多,可以说,能达到初中毕业生英语基本水平的仅约40%。比如,they∕ðei∕就读成∕ði:∕,thank∕θ
æŋk∕就读成∕s iŋk∕或∕sæŋk∕,fish ∕f i ʃ∕就读成∕f e ʃ∕,face∕feis∕就读成∕f e s∕。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存在着厌学心理。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幼儿家长对幼儿英语教学的要求和期待值在逐步提升,幼师中职学校也相应开办了英语幼师班。但招聘单位一般只注重幼儿教学的主要科目,五项技能,唱歌,跳舞,画画,弹琴,讲故事,学生就业, 对英语知识水平要求不高。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2.幼师中职学校对学生英语水平进出把关不严。由于幼师中职学校生源紧缺,招生困难,学生入学不可能按成绩差额录取,做到优胜劣汰。同样,学生在学校英语课程的学习,也不能作为发放《毕业证》的严格条件。因此,幼师中职学生既不能做到严进宽出,也不可能做到宽进严出。
二、教材课本没有突出专业性
教材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材针对性不强,会对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在本人带的三届幼师学生期间,英语教材就换了三种,分别是高教版的《幼师英语》,中国宇航出版社《衣食住行生活英语900句》,以及现使用的高教版《英语(基础模块)》,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教材对于学生难度太大,而且专业性不强。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构建适合专业学习的讲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工作应把握针对性、灵活性
根据幼师中职学生生源和教材课本的情况,搞好幼师中职英语的教学,必须做到针对性,灵活性相结合。
(一)、要立足幼师英语专业的重点开展教学
1、突出中职专业之间的区别。中等职业学校面对社会需要,设置的专业多。专业之间虽有联系,但差别是必然的,有些差别是较大的。这就决定每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必须针对专业特性,突出专业特点,如幼师专业英语与模具专业英语的学习就差别很大。因此,幼师中职英语的教学,在教材专业性不强的情况下,教师就要钻研教材,贴切幼师专业去梳理教材。不能死搬硬套,死啃教材,以引导学生在本专业上发展。
2、突出幼儿语言的重点。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的规律,以及好动,模仿等生理特点,幼儿语言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片断上和形象思维上。主要以单词,简单句为主,以日常生活,场景实物为主。因此,幼师中职英语的教学就要把握幼儿的这些规律和特点,融入在课堂上,作业布置上,使幼师中职学生日后能适应幼儿的特点开展教学。
3、突出幼儿教学的重点。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重点是读。因此,发音准确是幼师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重中之重,关键的关键。幼师中职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成为幼儿园的教师,一个人日后要教育成百上千的学生,英语读得不准,贻误学生,影响终生。因此每一个学生过好发音关是幼师中职英语教师教学的起码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要多种形式地开展教学
多种形式地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易记,好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提高口语对话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充分利用学校订阅的英语报刊杂志,组织学生早读半小时,开展每天熟读熟记一个单词或短语活动。在同年级中,每个学期开展一次英语抢答赛,或英语朗读比赛,增强学生的词汇量。2.组织学生观看题材生动有趣,内容简单易懂的英文原声电影,倡导学生收看中央电视九台英语电视节目和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杂志”等电视节目。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力。3.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如游览风景圣地,野外春游烧烤,走访敬老院和休闲农庄等。全程英语学习,用英语对话,然后指定说写出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或短语,也可选择英文歌曲类型,学唱英文歌曲,活跃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
(三)、要根据社会需要开展教学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深受欢迎,择业机会多,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幼师中职英语的教学,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要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才是良方上策。
1.要走出去。幼师中职英语教师每学期至少8次以上,到各幼儿园听取院长对幼师中职教师教学英语的要求,与幼儿园英语教师交流,听取她们的教学感受和体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适应广泛的社会需要。
2.要请进来。每一个学期,学校要召开一个座谈会。请教育部门的领导及专业人员,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人员,请社会上热心爱好人员以及学校教务领导,授课老师等进行座谈。探讨幼师中职英语教学方法,开展特色英语教学等等,做到集贤纳才,集思广益。
【摘要】随着大学的大规模扩招,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迅速的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新时期下大学生就业所引发的一些新现象,如:零工资就业,宽口径统计就业率制造就业繁荣新泡沫,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并简单阐述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重点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就业难 大学生 原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几倍,随之,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高速增长。从2004年的280万,到2008年的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发的新问题
1.“零工资”就业现象
所谓“零工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先到自己向往的用人单位去工作,不领取任何劳动报酬,等工作一段时间通过用人单位的考验后,双方再商谈报酬工资,签订用工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据统计,目前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就业。有专家认为,“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2.“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却引发了一些地区“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一边是上大学高收费,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上大学倾尽了所有人力、精力和财力,而另一边却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家庭付出的财力和学生付出的精力与“产出”不成比例,甚至反差很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均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出现的影响,用人单位提供职位数减少,与之相对比,高校扩招和应届毕业生却逐年增多,供过于求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导致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均,出现了地区性就业矛盾。[2]
2.高校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社会需要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没有走出传统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专业设置单
一、类同,课程设置、教材与社会需要脱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这与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造成矛盾,加大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滞后于社会发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起步晚,水平偏低,经验欠缺,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进,这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指导投入不够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毕业就业程序上,职业生涯规划没能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对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够重视。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自身原因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首先,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不成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其次,学生本身就业动机不强,目标缺失,没有职业规划。此外,缺乏社会信息;自卑等造成的成长性阻障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5.用人单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3]。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 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
2.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学校特色
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3.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在校学生,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学习始终。同时,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努力做到大众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采取多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制订培训计划,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计指导程,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误区;有利于使刚入校的新生及早转换角色,作出长远规划,使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今后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高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做到[4]
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2)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3)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6.积极开发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
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总结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
报,2006,3:18-19.[2] 莫军成,陈默.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实现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2008,2:32-35.[3] 金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科教文汇,2009,8:80-81.[4] 黄海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7-9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又有它存在的特有问题,只有理清实践教学的内涵,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实
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明确提出落实课程新方案要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教社科[2008]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
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
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
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政党思想宣传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任务,在该课程中,实践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配套进行,具有直观性、可见性、有效性的特点,对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感体验具有较高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区别的,在校内或校外,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
体系。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的,内容上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重在传授理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但因为理论性强,光是理论授课显得很空洞,没有实体体验,效果不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兴趣不大,接受理论还停留在背诵和记忆程度,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实践环节的辅助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理论,而在于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听、看、走、谈、讲、写等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升华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思政”课的实践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又分为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课外进行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内的实践活动组织的形式一般有课堂讨论、观看教育片或纪录片、主题演讲、社会调查、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各种校园活动等,校外实践主要以参观考察为主,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所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做出了多项改革,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根据要求,专科院校需设1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怎么安排,安排什么内容,部分学校却是由老师自己说了算,随意性很大,出现了“有时间就搞,没有时间就算”的情况。除此以外,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很难做到全覆盖,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都不易开展,尤其是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即使开展也因为人数和课时的限制草草了事,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其余学生因无法参与就抱着“看戏”的心态,缺少认知的提升。课后布置的社会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更是应付了事,到网络上搜索后直接下载修改,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就提交了实践报告,教师也往往因为工作量大以及文章千篇一律简单批改,根本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校外实践也要受到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再加上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以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或减弱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师各自为战,缺少统筹安排,合力缺失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涉及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还涉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一些行政人员,而这两类人员隶属于两个系列,不能很好地结合,将实践教学割裂开。比如,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宣传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的教师却不清楚、不了解,具体开展情况和结果反馈也搞不清,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花了钱耗费了时间,因为缺少统筹安排,却没有收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担任组织协调、理论指导的角色,且都是单兵作战,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这位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也会因为顾虑而选择放弃或简化操作。
3.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课实践,忽视“思政”课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学生,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较强的自我意识,个性化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个性化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方面与近年来我国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过分追求个性化,但恰如其分的做到个性化与合作意识的有效取舍,却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自我控制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弱。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综合素质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较差。首先,这是由于高职院校侧重于职业化教育的定位所决定的,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地位;其次,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加之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学业和就业压力,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在社会大环境中。因此,亟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相关素质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日常生活的工作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时刻与党中央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次,则是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总之,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前提,更是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和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较好的综合素质。除了过硬的政治素质以外,高职院校辅导工作还应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辅导员能够对学生辅导工作有着明确的定位,能够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鉴于学生日常辅导工作内容的纷繁复杂,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辅导工作还应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以此获得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明确工作目标,做好辅导工作定位。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应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工作定位。辅导员应根据工作内容制定好具体的工作目标,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性安排,不仅仅要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上有所作为,还应在工作深度上进行拓展,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总之,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品质,就应做好工作目标定位。
(二)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创新工作思路。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应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进行积极创新。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已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有所不同,在进行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创新,使得工作的灵活性和方法性适宜学生的成长规律。辅导员应从辅导意识、辅导方法、管理方式等众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三)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波动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辅导员首先应搭建好沟通交流平台,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及时、分门别类的指导;其次,善于发现学生积极向上的方面,并进行鼓励,学生要面临学业、就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通过鼓励来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警惕学生一些偏激、不稳定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干预。总之,沟通和交流作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和辅导员的感情,对于解决学生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有着积极帮助。
(四)做好工作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能够有效发现辅导员工作中的得与失,为下一步辅导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同时通过比较不同阶段的工作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学生成长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改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总之,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应从工作目标定位、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重视沟通和交流,以及做好工作总结等方面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穆薇.关于辅导员如何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91.
[2]张立鹏.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河北师范大学,2015.
[3]李鹏.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4]李阳.重庆市新升格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5.
【关键词】中职学生能力培养以人为本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中职教育不仅生源得到扩张,而且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有些中职教育机构忽略了对中职教育学生培养目标的思考,有些中职学校甚至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教学目标变得非常功利。本文就中职学生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并认为中职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条件,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能获得就业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就业的工具,更不能将中职学校当成学生直接就业的中介,而应将学生培养成首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然后才是适应就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关键是怎样服务学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服务,是单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还是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服务。虽然中职教育在教育内容、知识体系、教育时间上都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像普通教育一样满足个性需要的服务,但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并且也是应该可以做到的。问题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目前,有些人之所以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看成功利性的,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把中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当成纯功利性的,把中职学生与就业的联结点,用单纯的技能来代替。实际上,他们混淆了能力与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按熟练程度技能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技能。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纯功利性的,直接的目标指向就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它是学生就业的一种工具。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性、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最主要、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可见,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两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由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技能,因为技能的培训,一般的职业培训机构就能完成,且不可能上升到教育的层次。中职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满足就业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也是非功利性的,也是要满足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教育必须回归满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能走入单纯为学生技能培养服务的误区。
二、 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职教育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而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又以正确的能力观为依托。《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欣赏美和创造美和能力。”这正是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又是学生高中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看,既具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遍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既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又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之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岗位。具体而言,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当时社会发展服务的,这是教育的社会性所在。职业教育同样要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从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方面,通过接受中职教育,中职学生应有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中职学生从进入中职教育学习到进入顶岗实习,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因此,能否迅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真正成为社会中的和谐一份子,等等,这些就成为中职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中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责任。人的责任首先表现为社会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首先必须认同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这种社会责任的认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同样应通过中职教育来实现。
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前所述,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停留在技能本位的教育,而是上升到能力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把职业能力归结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实际上,职业能力也涵盖创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革新能力等理性思维方法上的能力。应加强对中职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 推进教学改革,加快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是非分明的社会道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应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传导教育。应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突出育人的特色。应将知识传授与方法传导、陶冶情操、习惯养成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使基础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力度和教学力度,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全过程。
应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外。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春秋游活动、校运会活动、重大节日的纪念庆典活动、文艺演出活动、贫困生帮扶活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18岁成年宣誓活动等主题、专项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准备、参与这些活动,自觉得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道德评价、社会责任等都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和体验。应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管理、检查、指导,引导学生迈好真正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二)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是应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原则。通过改革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按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如财经类专业,应在财务、会计这个基础平台上,设计收银、核算、仓贮、银行业务、物流业务等相应的财务技能课程。
二是应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发项目课程,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课程体系。项目教学不失为中职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学习和掌握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总结应用,全程参与,师生互动,从而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目标性。
三是应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和管理。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工科学校工科专业较重视实习实训环节,而文科类学校文科类专业的实习实训,相对显得设备不足、课程开设不足,一些专业要求实训的环节多而又相对独立,实训室的要求和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以会计专业为例。如果按相应岗位群的需要,应有岗位模拟实训室、岗前训练实训室、会计技能实训室、电算化软件实训室、收银技能实训室、纸质凭证填贴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是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监控和管理。顶岗实习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基本教学制度。但在现实执行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把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这势必会失去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监控和管理,更谈不上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应建立健全教学评估制度,通过顶岗实习,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评估评价;最后应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掌握和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和下一轮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曾记有(1962-),男,广西贺县人,桂林市财贸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及研究。
新办本科院校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世文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7期
[摘要]新办本科院校各项工作在不断的探索中迅速发展,抓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将为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分析总结新建本科院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后勤管理存在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新办本科院校来说,特别需要加强和提升学校内涵的建设,即学校整体人文环境的孕育。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后勤工作在实现本身服务功能同时,在育人功能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健康稳定。高校的不断扩招对学校的后勤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办本科院校正处于不断摸索和扩张中,如何能够切实有效地将管理思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效益,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有力的保障,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
1新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薄弱。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断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高校依然没有摆脱办后勤的负担和办企业的风险,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依然存在。首先,后勤管理工作缺乏竞争意识,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后勤管理工作缺乏激励措施,或者激励措施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后勤管理工作监督不够,缺乏详细到位的评价体系。
1.2 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新办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工作的重心全部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严重忽视了后勤管理工作,尤其是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没有从战略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的管理。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大部分员工的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参与社会竞争能力差,缺乏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整体发展。
1.3 服务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对高校后勤的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后勤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服务范围偏窄、品种单
一、交易手段落后、价格偏高、质量较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危机意识,后勤的发展空间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失去市场。
2新办本科院校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具体途径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之所想,急之所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不断满足学校与师生员工的各种合理需求。二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学校的总体布局,提出后勤管理工作的总体构思和设想,从全局出发来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三是要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理清理顺后勤内外效益关系,做到责权利平衡,营造公平、合理、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影响师生员工日常学习生活的突发问题。四是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方向,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保障。
2.2 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领导重视是关键。首先,学校主要领导人应十分重视对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应选派有敬业精神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后勤领导岗位。其次,学校领导者应把后勤人员的职称、考级问题等纳入学校正常考核工作的范围,这些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充分关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要重视增强后勤群体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尊重后勤人员劳动的舆论倾向,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后勤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及后勤人员与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后勤系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优质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
2.3 加强队伍建设是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关键措施
后勤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打造一支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备高度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梯队,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加入行列,为队伍建设做好人才保障。要合理安排人才队伍进行有关学习、交流和培训活动,使整个人才队伍能够开拓创新,成为知识与能力复合、智商与情商复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努力提高后勤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职工素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如定期组织后勤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利用报刊橱窗进行有关方面的宣传,开展有关法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讲座,既提高文化素质,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看到学校后勤的服务性保障作用远远不够,还要看到后勤工作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性,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认识后勤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育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窗口”工作的职工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2.4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是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
首先,实行竞争上岗用人机制。竞争上岗要把握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了解,根据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到量才使用,人职匹配,各尽所长,各尽其能。人员配置还要从全局考虑优势互补,在人员组合能够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促进整体人力资源综合效益的提高。通过竞争上岗,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激励员工的进取心和事业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才的能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了组织的高效运行。其次,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是考察和评价个人或团队业绩的一种制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要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分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按照指标定量化的标准,通过考察工作效益和效率、工作质量和数量等多方面内容,评定客观公正的结果。结果既注重绝对标准,又注重相对标准,既考评个人业绩,又考评团队业绩,为合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5 增强“一体化”服务意识是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力机制
学校后勤工作的“一体化”服务应体现在到每一个被服务者的身上。服务质量的评定是通过多次服务给出的,它由各个不同内容的具体服务所构成。如果说我们对每一对象提供服务的总和为一产品,则每次服务的个体效益就是这个产品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效应”的特殊性,就要求每位职工必须增强“一体化”服务意识,以整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服从全局,否则会“一步走错,全盘皆输”。而后勤职工要增强“一体化”服务意识,就必须不断树立信心实现自我加压,在工作中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这是服务艺术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总务后勤优质服务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和师生对后勤工作要求会越来越高。后勤管理工作的好坏体现着学校的整体形象。为此,必须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后勤管理队伍,要以文明礼貌、敬业爱岗、周到服务、科学管理以及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高尚的情操和过硬的思想政治水平,去赢得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赞誉,使后勤管理工作面向学校师生,走向社会,全面推动学校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ay ,2005 第3期(总第115期
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3May.No.115 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胡虹霞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北京102600 摘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 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公民道德基础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入手, 对在大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予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5 03-0029-02 Abstract :To be grateful is an ethic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should practice.of sense of should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in civ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is essay first indicates fact is university stu 2dents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nature and method of K ey w ords :university students;grateful;sense of
一、目前, 上、, , 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 并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功利观念的盛行, 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精神空虚, 缺乏动力, 不求上进, 不比成绩比消费, 不讲朴素讲阔气。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
理所当然,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 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据《北京晚报》报道, 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 因事和父亲闹了点别扭, 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 父亲未及时给, 就在自己家附近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 并声称:“寒碜寒碜我爸爸。”2004年底, 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 一位父亲在信中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 从不体谅父母不说, 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 虚报学费”。如此“另类”的做法或许只是一些特例, 然而, 其中折射出的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却不能当作笑谈。缺乏感恩意识, 不懂得体贴父母, 把父母当作“摇钱树”, 是发生在当今部分青少年乃至某些大学生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至于因打牌闹不和而杀了四名同窗的马加爵, 一些人认为他有严重的心理自卑问题, 由此发展至杀人泄愤的恶果。其实, 若仔细分析一下, 马加爵杀人案是与他缺乏感恩心、感
恩情、感恩行密切相关的。当他看到同学们嬉笑时, 总认为他们是在嘲笑自己, 接着就怒火中烧, 心生歹意, 继之歹行。可他为什么偏偏就想不起平常同学们对他好的时候, 并由此心生感激, 从而平息怒气呢? 如果这样, 岂不可以避免一场
灾难? 马加爵被抓捕后, 自己也承认同学们与他关系不错, 而且有些同学还帮了他不少忙, 可他并没有因此心存感恩, 反而睚眦必报, 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
对于大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能仅仅批评指责大学生, 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教育大学生的主场———高校方面来说, 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 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关。可以说, 失去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素质培养, 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半截子”的教育, 这对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笔者认为,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推行高校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 感恩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 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78 人是社会的
人, 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 “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 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 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 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 由于恩情的存在, 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 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 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 进而支撑起
・92・Ξ
收稿日期:2005—01—30 作者简介:胡虹霞(1975— , 女, 湖南常德人, 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
一个社会。”[1](P196
所以,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都应该心存感
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 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情, 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 就不
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但是,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 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确切来说,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 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 在认知基础上, 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 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 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 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 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传中深刻地指出,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 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 对大学生来讲, 它是一种自立意识、识, 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要求, , 命。那么, ? 首先, 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 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那就不可能感恩了。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 所以,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 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有一首歌唱得好:“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 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 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 感谢生活增友谊爱情, 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 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我们从偶然中获得生命, 又在父母的哺育和师长的教诲下成长, 这一过程中, 我们无时不沐浴着恩德的春风,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此熟视无睹。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因此, 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 帮助学生挖掘出这样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 调动起丰富的情感。
其次, 要教会学生图报。知恩就得图报, 识恩、知恩之后, 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一点, 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渗透着自然的恩典、社会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 但
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需要感谢的事情。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 却可能很少想到对已经获得的一切给以回报, 这实际上是“来而无往非礼也”和自私自利的表现, 值得每一个人
警惕。这时谈到的回报,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还包括情感的回报。图报, 当从感谢做起。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 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学生真诚的感谢, 于人于己皆有益。感激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 还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另外, 要让学生们知道, 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 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 都是报恩的表现。当然, 这里所说的图报, 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 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 不是无原则无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 做到努力在平时, 坚持在平常, 奋斗在平凡, 关键时刻看品格。
再次, 要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 还应当报着慈悲的, 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施恩的前提是不,。只有,、为。, 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感恩教育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进行有声语言教育的同时, 应注意发挥自己的身教示范作用。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道德教育, 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而是通过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 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 教师应重视自身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第二, 感恩教育是全员过程。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它应是一个复合工程。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新一代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第三, 感恩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诉诸人的情感、意志, 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 感恩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感人心灵”,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3・
【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25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加强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06-28
关于演讲的几点建议与思考06-06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09-30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11-14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