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振兴教育在教师,教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新世纪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一、激发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1、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1:

如何培养初中语文的创新思维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空间、时间思维,只要思维活跃了、清晰了,文章就会一蹴而就,写出富有文采的文章;阅读才能流畅;解题才能准确。所以为了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才能激发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课前预习、课内延伸到课外,反过来再以课外帮助课内,最后通过课后延伸进行思维感悟,形成语文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朗读、图画、合作研究、自主研讨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下面结合多年从教经验,谈谈我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观念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传统的教学思维,师道尊严不容挑战,老师都是一味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老老实实的接受机器,后果是老师只是从事周而复始的教书匠,学生成为没有活力、没有朝气的书呆子。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春风的沐浴,首先我们的语文老师陈旧的教学理念要打破、要创新。如果思想不改变,中国的教育永无出路,永远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老师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把课堂主阵地让位于学生,真正发挥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唤起学生自信、活力,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思维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老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在课上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质疑,敢于放飞思绪,敢有创新思维,才能有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共同研讨,才能创造出生机盎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例如,课堂上,老师对优等生采用激将法,让他们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懈怠,对学困生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打击他,希望用爱心去浇灌和鼓励,私人聊天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不离不弃的温暖,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激发不为人后的斗志。让老师融情与课堂,让学生幸福的学习,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借鉴新的教学模式为创新思维构建实现的平台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所以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如同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教学。现在我校借鉴山东先进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比较新潮,比较新颖,语文协同模式需要做好三案:导学案,检测案,诵读案。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切中初中语文课标,使编出来的导学案有学习目标,点出重难点,还要发挥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理清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调动创新思维的课堂研讨,最后还要撰写学后反思,使导学案真正起到引航作用;检测案编写的老师要根据课标要求,贴近学生实际,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编制,检测案选题要抓住重难点,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要让学生找到灵感,拓展空间想象,同时使优等生巩固做、中等生想做、学困生能做,从而使检测案真正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诵读案,则要求老师编写时要前后联系,选好脍炙人口的名篇、名段、名句,使学生背诵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四、品味经典启发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本中,存在着极为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课文诗歌,教学工作者可以要求学生品味课本中提供的辞藻华丽的文章和诗歌。例如,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描写月色的诗句有“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新月吐蛾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采用品味各种描写月色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合理地通过表象,进而在时间和时节上进行思维拓展,充分领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对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画面进行合理想象等,对创新思维起到启发作用。

朱自清在《背影》中,有一些句子对父亲的描写,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通过动词“攀”“缩”等一些动词的描写,使学生深深地理解父亲对儿子拳拳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眷眷的疼爱。通过多媒体播放,对课文饱含深情阅读,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思绪万千,产生了联想,回想自己父亲平时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有些女同学抑制不住感情的流露,脸上已经挂着晶莹的泪珠。所以,联想产生的情,在情中对课文进行了感悟和理解,从而使教学效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涉及的动作描写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无私的爱。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慢语速,压低声音,将这种情感悄无声息地传递给正在认真听讲的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五、从图启示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近年来中考看图作文屡见不鲜,平时就要培养利用图片、观察图片来理解图片的能力。我们知道图片作文如果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没有深层的寓意,那么这样文章就不会有新意,所以看图作文除了正确的理解,还要有合理思维的想象力,开阔视野。这样文章写出一定很大气,能揭示图画的本质,富有说服力,写出来文章就是高质量的文章。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出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编辑:董娇)

作者:马永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2: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振兴教育在教师,教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新世纪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

一、激发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1、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2、课外要变“题海战术”为“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内因作用,使之充分挖掘自己的主观潜能和创造性,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要“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这说明教师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勤指导学生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并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之终身受益。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特点,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求、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素质的修养

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改变枯燥无味的讲解,使课文体现的思想形象化、情境化。让学生通过音、形、视、听等材料,触景生情,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如《岳阳楼记》教学,为让学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采用放录像手段,突出两幅画面,一是淫雨霏霏之洞庭;二是春和景明之洞庭。并配以生动的讲解,学生通过对色彩、音响、人物表情、环境的对比观察,浮想联翩,深深体会到作者的“悲”与“喜”,领悟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胸怀,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观、听、想中得到升华。

三、强化阅读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1、指导阅读,体会作品语言美、意境美。只有让学生读,学生才能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落后方式。如《海燕》一课教学,采用分角色朗读并配以音乐,学生直接参与,身临其境,体会角色的思想变化,欣赏语言的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再如《春》采用配乐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之美、江南春天之美,领悟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2、师生共同鉴赏,体会作品情感美。优秀的作品,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或悲或喜或怒或伤。师生通过赏析作品的字、词、句、段,领悟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如《范进中举》中用“攥”、“紧紧”、“舒”、“缩”、“揣”几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胡屠户接范进给他银子时的贪婪、虚伪,几个词就刻画出封建社会下一个势利、小心眼形象,其中充满作者的讽刺意味。再如《孔乙己》中,作者用“排”、“摸”两个动词描述他付酒钱动作,活生生刻画出一个自命清高、寒酸迂腐、自欺欺人的落破秀才形象,领悟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四、合作互动、鼓励创新

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教师要运用语文知识性强、博大精深、涉及面广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一课教学,先让同学们了解自然知识,到自然界中观察寻找危害环境的现象,再结合读课文、看图片展进行教学。课上,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浮想联翩。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环保意识,而且还提出许多环保建议,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再如采用文言文改写、续写文章、开展第二课堂、开办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想象,增强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瑞欣,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东北师大出版社,2010.5

作者:米秀丽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3:

通过初中语文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摘要: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人其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只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

关键字: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责任。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创新的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我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1.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2.创设创造性的学习情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首先具有创造性,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环境”。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拓宽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课堂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磁场,创设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心理上无准备,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地步,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动机

1.多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困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关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提出示范,明确方向;二是教给方法,积极尝试。

2。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进行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反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置学生的思维于固定的框架,教育怎能创新?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看法,而是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全面和灵活;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探索实践。指引创新途径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果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画表达,那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创新精神。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就要从根本改变“循规蹈矩者为最优”的观念,引导学生敢持歧异,标新立异,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一切的、敢于挑战一切的无畏精神,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者单位:河北省井陉县上安中学)

作者:高喜平

上一篇:上年大调解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