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推荐9篇)

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篇1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

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篇2

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 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 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项思维能力, 旨在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是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作文同步训练》等拐杖。是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步人后尘, 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的好:“艺术家的使命在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的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的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浆洗衣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还,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和扩广,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

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画人所不画, 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

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 实则相反相成, 顺理成章, 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 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 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 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 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 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 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 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 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 什么考试都不怕, 以不变应万变, 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 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 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 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 扩大思维量, 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 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篇3

一、立足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功能,而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绝不是应试教育,而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绝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否定它的存在价值。中学政治所教的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而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一些政治理论知识,相对于中学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久而久之,学生则产生了厌学情绪。为此,作为政治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具有创新精神,转变教学观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我们必须立足素质教育,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政治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二、要营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氛围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肯定。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有利因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激发创新思维。其次,教师要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对某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意,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营造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创新思维。

三、突破传统,建立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改造现行的以知识为准,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应以一些热点、疑点材料导人,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引发想象,启发思维。第二,优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利用问题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授予了学生知识,更授予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第四,要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和练习方式,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四、利用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政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题,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即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开调查采访,通过这样的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请进来,即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也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本理论的追求欲望和发展创新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如教学《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谈出自己的收获。师问:“读了课文,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到讲台展示你的学习的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到讲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使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并给予展示的学生大加肯定与赞扬。

二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在教学每篇课文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对提问题都很感兴趣,很乐于表现自己,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积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小狮子》一课,有的学生就问了:“小狮子长大后会怎样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它是一只刻苦学习的小狮子,能自立了,一定是只真正的狮子”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篇课文又深化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在课堂中是真正的主人,无论学生提的什么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爱的,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活相联系。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词语造句,或说一句话,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三、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

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自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5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教师:康

2007年12月20日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所以在开学初,我结合校本教研计划、高段语文教研组计划、针对《新课程标准》制定了详实的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并在研究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以,在假期备课时,我就悉心钻研了教材,找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拓展点和空白处,并制定了十一次创新思维培养的检测方案以及《阅读记录卡》、《生活启示录》、《小书签》的制作方案。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

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实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当所学课文涉及到树上的果子、地下的昆虫、蓝天上的小鸟……这些直接富有美感的场景在学生眼前时,我会饶有情趣地逗他们:“你觉得XX有点像什么?”“如果把它比作人,也有情感,也会说话,他们会怎样呢?”这些都会有效地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在什么时候做梦?”学生们告诉我:“在晚上睡在床上就会做梦。”我又问:“小动物会做梦吗?”许多学生说:“会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呢?”有好多学生告诉我,自家养有宠物,自己观察的,自己看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想的。于是我顺利地导入《松鼠》一文,学生很兴奋,纷纷打开书阅读起来。

2)、想象,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看到课题,不禁让我想起马致远的《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我用语言向学生勾勒出了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学生仿佛听到了溪水哗哗地声音。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听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乡村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小桥流水人家,在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真实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学生还挤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学生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会背诵,我最喜欢最后一句!”说着他背了最经典的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都说自己看到的有关乡村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可以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不是件困难的事,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却是不易的。常有学生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鲸》一文时,可以询问学生:“鲸的种类、演变过程、生活习性等?”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上网查找,有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有学生提出:“„那个父亲的神经已经不正常了‟这个说法不对,我读了几遍课文,发现父亲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在等自己去救他,所以才会这样疯狂地、不停地挖?”我立即表扬了他,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二)课题研究方面:

本学期,我在工作杂、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每月进行2—3次检测,每次检测都在批阅后,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分析,本学期共进行了9次检测,原始资料都收集后装订、归档。并将许多资料拍成图片进行保存。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我将全班分为十四个小组,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小组合作等形式,使本单元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许多小组在学习结束写出了感受深刻的心得体会,还自制了《我爱你,汉字!》、《有趣的汉字》等手抄报、电子手抄报。通过这样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同时,在班上,我还开展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大胆上台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收集整理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质疑,及时积累课题相关资料,为以后结题提高原始依据。

本学期,我还将学生在征文比赛、科技小论文以及平时所写的优秀作文汇编成了本班班刊《七色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进步。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创造型人才也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高中物理作为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重视高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造性思维 课堂 培养

一、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知识时的故事来作为学生教育的榜样,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历史过程,以及各个物理定理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对物理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描述,进而使学生从中学习到他们宝贵的思维、意志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主动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使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这有助于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对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创新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把握是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保证.高中物理教师如果连教材的内容都不了解,那么创新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教材的使用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1.教师坚实的物理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丰富的物理知识是教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将这些知识更好地串联起来,并对这些物理知识形成更加深刻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不会传授给学生一些错误或者不够深入准确的知识.此外,教师只有在对高中物理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新教材进行灵活地运用,对各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地组合,并渗透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各种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创造,从而形成一套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处处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挖掘.

1.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真实地参与,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进行实验演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2.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思维、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 培养全面发展的通识人才, 从根本上说应该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就是为什么而教, 怎么教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维

高校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引领者, 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深远的作用。如果单纯为授课而授课, 就会失去教的意义。必须要长时间的学习, 从教中学:在教学的过程中, 养成摄取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从学中用:对于学习来的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变成实际的讲授内容;教师拓展了专业知识面,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才能避免知识狭窄的弊端, 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由此可见, 高校教师的学习思维是何等的重要。要有终身学习的思维。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思维模式

适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思维模式, 对于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学生也是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思维模式的建立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教与学都需具备足够的思维空间。以往的注入式从多方面考证已经不适合现代的发展, 教师在构建思维模式过程中, 要随时将社会、生活及现代科技中和专业相关的内容展示给大学生, 这些实用性知识对于活跃大学生思维, 培养大学生能力有极大帮助。

三、适宜的教学方法, 培养大学生的诸多思维

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既要“尽快地适应社会职业要求, 又要有后劲, 能长时间的时间里发挥作用。能在科技急速发展的社会里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这种适应不只是相关的广博知识以及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还要有正确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高教教育工作者去培养学生的诸多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 而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选择、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更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 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办法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闪念;如:医学情景的教学, 就是直觉思维最好的体现。

除直觉思维之外, 发散思维是另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 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直接联系, 是创造思维的中心, 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创造活动的确需要进行发散思维, 尽可能地多联想, 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解决办法;然而, 创造过程并不到此为止接着还要根据一定的标准, 从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办法, 或经过检验采纳某一种假设, 这也就是辐合思维了。如:培养大学生中医药的课题参与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关键, 着重启发引导学生从医症及药理的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是国际学术界与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教的专业内容、大学生的素养能力, 来选择适宜恰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内涵、联系、应用。两者相得益彰, 高校教师在思考整体教学时, 应随时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 养成让大学生自行思考的习惯。没有学生承认自己不会思考, 具体表现为不思考, 不经常思考, 不会思考, 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热衷于死记硬背, 或认为没有时间去思考等, 这些只会使学生的知识僵化, 甚至稍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 更不能提出应用它解决实践的问题。我校大多数是中医药专业。将知识活化、网络化、实用化, 这是建立教学思维模式的前提, 因此, 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 辩证, 更多是辩证方面, 证取其正, 病得其愈。怎样才能提高思维的思度和广度呢?这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1.教师创设良好的医学问题情景, 是学生思维扩散和活跃的动力。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 激励求异思维, 更好的辨其病症。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病例中的问题。

根据启发式的教学特点, 建立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将教师讲授部分专业知识变为学生探求知识。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医学情境, 这种情境和讲授的内容相结合, 一方面可以紧扣教学的重点内容, 另一方面要在基本结论的范围内,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来看, 这种模式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 从而通过观察去联想, 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和实践操作,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于瑮著.教育组织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P82.

幼儿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穿新思维;观察;资源;宽松自由;想象力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要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健康向上,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题材的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想象和创造的余地。给幼儿选择一些童趣的或拟人化或带科幻色彩的内容题材,这能吸引住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创作欲望。同时,还要考虑其内容是否与幼儿技能水平和表现特点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宽松、民主、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愉快、轻松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幼儿绘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快乐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放开幼儿的手、脑、眼,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幼儿绘画时,我尽量不采用固定的模式,只教幼儿基本的方法,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的世界,让幼儿自己去思考,鼓励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让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借助绘画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1)置身大自然,诱发创新思维。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来园的路上看看路边美丽的花朵、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感受它们的欣欣向荣和蓬勃向上;父母下地干农活的时候看看地里的庄稼,蔬菜的长势,观察记录他们劳作时的场景,体验父母家人劳作的艰辛;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想象力也就随之迸发。幼儿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让幼儿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他们在绘画过程中才会创造出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的绘画来。

(2)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积累创作素材。观察是创作的基础,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看到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素材越多,创作也就越有基础。科学的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记忆,把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的物体画在平面的纸上。幼儿观察生活,记忆图形,分析比较,表现在纸上的过程,组成了对人类思维来说至关重要的程序—空间转换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单一的临摹所不能完成的,因而应多让幼儿接触观察美丽的大自然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创造素材的同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同时也得到了发展。

(3)让幼儿多认多识,在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对幼儿进行认知训练,让幼儿多认识事物,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在幼儿3~6岁之间,要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学,让孩子更好更多地认识事物,并在美术教学中得以巩固。

(4)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培养幼儿抽象思维。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幼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

三、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挖掘幼儿创新思维的潜能

(1)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拓宽美术活动材料。作为农村的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不同形式的瓜子壳、玉米皮、麦秸、木屑、沙石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等,这些都能成为我们极好的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内容。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之前,我们鼓励幼儿一起收集各种自然材料,并投放辅助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创作。这些可贵的自然资源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孩子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幼儿感知,积累创作的素材。美术教学活动有很大一方面是视觉艺术活动,大量的视觉感受,对幼儿思维进行视觉“风暴式的轰炸”,才有可能在幼儿头脑中留下具体的形象。所以有时候我会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图片等进行循环播放,帮助幼儿丰富形象的记忆,使幼儿刚形成的创新思维不被打断,从而保障幼儿创作的连续性。

(3)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美术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平台。幼儿园中开展着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结合、渗透,推动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其中,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们表现自己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孩子们无忧无虑抒发情感的良田。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并不是单纯的集体活动,而更多的是自由的区域活动、分散的小组活动……

(4)以幼儿兴趣为出发,从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创作素材。当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时,不必管他们采用的是什么绘画姿势,什么材料绘画,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无拘无束的绘画环境,使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幼儿创作内容和素材。

四、运用赏识教育理念积极正确评价幼儿作品,保护幼儿创新思维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认同。幼儿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比成人更强烈。而幼儿绘画的潜力各有不同,所以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一幅幼儿作品的标准。

首先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作品。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学会用欣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要是幼儿认为应该要在作品中喜欢表现的就让他们画上,不限制幼儿“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其次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另外,教师还应听取孩子们自己对作品的表达设想,给予每位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鼓励幼儿的独创性,从而维护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

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篇9

摘 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探究;创新;科学实验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空气的热胀冷缩”“水珠从哪里来”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虚实互补,优势互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参考文献

[1]严闯.对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初探[J].学周刊,2014(10)

上一篇:环境管理检查工作计划下一篇:年终总结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