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精选13篇)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

教学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一是高中阶段的开始,是以后三年学习过程的奠基阶段。所以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p提高自身素质p为创新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首先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代替传授式教学为,以反思性教学代替经验教学,以开放性教学代替封闭性教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二、提高学生数学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优秀的数学气质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质疑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反馈,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四、结合实际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刚刚接触到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没有好的开头可能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活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熟练掌握和成功运用,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对数学符号的应用与思考,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六、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卫,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2、王良成,面向21世纪中学数学教育改革[J]川东学刊,(10)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依据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信息,促使学生努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形成问题,再主动地尝试探索,一切都是从创新开始,也在创新中结束,是构成创新学习的全过程。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应用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教学过程:公园要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 O恰好在水面中心,OA=1.25米,安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的任一平面上路径都是抛物线。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设计成水流在OA距离为1米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米。如果不计其它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致落到池外?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直接以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条件,而是通过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抓住问题的实质,建立数学模型,巧妙地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有不同分支、不同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更是如此,因而,在课本例、习题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类比、联想、转化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复习立体几何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探索性问题:棱台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各是Q'和Q,试探索:这个棱台的高和截得这个棱台的原棱锥的高的比是多少?并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很快得出结果,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要求学生进行类比联系,即若把其中的“棱台”换为“圆台”,则有怎样的结论?学生此时思维活跃,经过类比联想,不难得出结论。对于刚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熟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横向思考,类比联想,学生常可获得某些问题的解题思路或新颖的结论,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三、运用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思维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创新。

例如:探究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三角形“五心”的关系时可设置以下条件:

(1) 当三棱锥是正三棱锥时;

(2) 当三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3) 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4) 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时;

(5) 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6) 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7) 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8) 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9) 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且顶点在底面三角形外时。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展,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对于线线、线面垂直关系,尤其是三垂线定理的掌握。

四、运用探索研究,培养合作精神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的认识过程。新教材“模块”式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广阔空间。

例如:在教学双曲线时,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动点F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探索研究:

(1) 将“<”改为“=”或“>”,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2) 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

(3) 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4) 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

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变换,让学生分小组探索研究,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师生间的启发与交流,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又开拓了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给学生创新的时空。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就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 2001.

[2]曹学良.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观.天津教育, 2004.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3

什么是迁移,简单地说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杰罗姆.布鲁纳也提出,教育过程应以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为核心。

我们知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有的人称现在为知识爆炸的时代。而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时间只有十几年,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从小抓起,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我认为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育思想的问题。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如何重视思维迁移,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变新为旧

客观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解决问题,总要用已有的经验参与当前问题的解决,巴甫洛夫说,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新出于旧,而旧可解新。推陈出新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我在讲小数乘法时,首先让学生弄清整数乘法中各因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积,正好是原来的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然后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变新为旧。先把小数变为整数进行计数,看看在变化的过程中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然后再把积缩小(或扩大)多少倍即可。

这类问题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如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再如,我在讲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时候,先把这三种图形都展示给学生(每种相同的两副拼板),让学生用割补、拼凑的方法,变成已学过面积的图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如果保证原来的底和高不变,上述的各种图形可转化为什么图形进行计算,结果同学们大都说出了首先把(三角形、梯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把平行四边行转化为长方形。通过两次变新为旧,新问题不断被解决。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引导学生把新知为旧知,训练学生思维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化繁为简

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组成,,而复杂的事物又能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事物。

学完简单图形后,在讲组合图形面积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出示了一个组合图形(含有数据),题目一出现,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其中一名学生说:把要求的图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图形,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说学曹冲称象的办法。接着我就追问说:如果分成任意形状的小块能计算出面积吗?大家思考了一会说:应该分成已学过的小块图形。然后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分分看,结果同学们都分成了几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这时我就及时诱导他们说: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把它转化为几个简单问题去解决,这就是化繁为简。

这类问题教材中也经常出现,如较复杂的应用题等。到了中学,尤其是大学,这种问题更为常见。所以我们要从小抓起,经常训练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这对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以及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心理学告诉我们,应用相似原理去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在学完梯形的面积后,教材出现了“梯形堆 ”物体的图样,并要用(上层根数+下层的根数)×层数÷2的方法计算总根数,我在讲这道题时,用已有的知识启发,适当引深,效果很好。首先用梯形面积公式启发,我让学生用梯形面积公式和该式比较,再让学生回想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再用一堆同样的物体倒放在一起,可用一层根数×层数÷2来计算,而一层的根数正好是上层根数+下层根数,所以计算时可用(上层根数+下层根)×层数÷2这个式子。通过这种原型启发,同学们思维发生了迁移,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了。接着我用“梯形堆”继续启发学生。我把“梯形堆”每一层的数从小到大排列出来,得到一列数:2、3、4、5、6,这时我问同学们,求这一列数的和可以怎样简便计算,马上就有学生说:可用(2+6)×5÷2来计算,我问他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时,他回答说:这个问题和“梯形堆”一样,只不过一是实物,另一个数字,只要找同样一列数倒放在一起,就可以了。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原型启发,同学们的思维由具体事物迁移到较抽象的数字,并得出了规律。最后我告诉学生,不是任何一列数都能用这种方法求和的,能用这种方法求和的条件是相邻数字之差相等(即等差数列),通过这种启发,同学们的思维从梯形的面积计算到“梯形堆”的计算,再到等差数列的求和,不断发生迁移,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逐步培养学生由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4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索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表象到本质,训练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利用鲜明的演示实验现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如在绪言课中,我精心地设计了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学生观察颜色,接下来我用滴管吸取酚酞,学生观察颜色,我提醒学生奇迹发生了,向试管中滴2滴酚酞,试管内的液体瞬间变红了。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到非常惊奇,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和验证加深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想到用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来验证,但是实验结果用托盘天平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时发现质量减少了,学生讨论:为什么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呢?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得出该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其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质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制取CO2结束后,废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检验?废液如何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并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些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方案加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现象更直观,效果更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从实验中尝到创新的滋味,培养创新能力。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告诉学生磷燃烧后的生成物对身体有害,学生想到应对实验加以改进,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或将烧杯换成大集气瓶,在底部放入凹透镜聚光对物质加热。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内的实验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领域是无限的。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气候变暖,学生提出了如何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的实验探究,并大胆实验,效果较好。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 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3X?-X-4=0的一个根为 X1=-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给出答案:“由于 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牛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牛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 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出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教法启发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基础又是参差不齐,要启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中的概念课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讨论法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而公式、定理和法则课可以采用发现法或者探索法来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掌握知识;而制作课、实验课可以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调查课则采用开放性的上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数学、理解数学。第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设疑,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比如在摩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忏务中发现飞机外有一只小虫子,觉得很奇怪,于是伸出手抓着它。等他松开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不是一只小虫子而是一颗子弹。同学们想想为会么飞行员能抓着高速飞行的子弹呢? 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马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很多 同学的回答具有创意,这说明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第四,学以致用,发展兴趣。学好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存教学中和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实践、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学生在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兴趣也就发展起来了。

四、着力思维素养,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在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创新思维又在一般思维上发展起来的富有创见的思维,并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存一起。而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培养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能力。因此,培养思维的品质以及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新思维要求新颖、首创创和独特。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独立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不盲目跟从,并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问题关键、切中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着眼于新的理论高度,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学生思维敏捷而流畅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来考虑问题,而不是被某种固定意识所牵制,能举一反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6

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化进程中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就创新思维与语文阅读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效的`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即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运用同中见异比较分析的方法提高求异思维能力和运用避直设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 者:李雪针 作者单位:汝南幼儿师范学校,河南,汝南,4633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思雏能力 比较阅读 同中见异 避直设曲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7

物理习题的课堂教学, 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掌握基础知识,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是物理习题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物理习题的课堂教学中, 必须注重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真进行审题分析,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当你展示出例题内容后, 对题进行审题分析的过程, 应是物理习题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切忌过场式的简单分析. 常见某些教师进行审题分析时, 往往只是“应该这么想, 这么做, 你看这不就做出来了”, 好象讲的很清楚, 学生也好象听的很明白, 可是让学生自己做练习或作业时, 题目稍有变化, 便做错或不会做. 究其原因, 就在于没有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想讲出来, 所以审题分析的过程, 就是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想? 为什么想到要这样做? 不这样做行不行,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更不能局限于就题解题, 不能够以能够解答出此题为最终目的; 可设想这个问题若是改变设问角度, 变化一下条件, 或是因果倒置, 又将变为什么样的题目? 总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使思维向问题深处更进一层.

在审题分析的过程中, 加强正确思维方法的培养, 也体现了“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创新教育原则,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通过解题方法的比较,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创 新能力

一道高质量的物理习题, 解题方法往往并不唯一, 所以教师选择例题, 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时, 不能画框框、定模式, 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抓住关键, 积极思维, 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比较不同的解法, 从中选出最佳的解题方法. 例如, 在一次习题课堂教学中, 笔者展示了如下一题目“把已知电阻R1=13欧、R2= 6. 5欧、R3= 1. 3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然后要求大家“看谁先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 绝大部分学生审题后都拿笔演算起来, 但一位学生审题后却举手报出了R=1欧的正确答案, 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答案是正确的, 并请他向全班学生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把R2看做是2个R1并联的结果, 把R3看做是10个R1并联的结果, 则三电阻并联就可看做是13个R1并联, 所以R = R1/13 = 1欧, 而其他学生都是按“1 / R = 1 / R1+ 1 / R2+ 1 / R3”的公式进行运算的, 当然不如那位思考敏捷的学生得出的快了.

这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提出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思维就是求异思维.

创造性就意味着多样性的发展, 只允许一种模式就不会有创新, 所以教师在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时, 一定要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善于思索,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归类讲解, 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题海之所以形成,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出现, 因此学生要做很多的重复练习, 无形中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所以教师进行物理习题的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通过典型题目, 在不改变解题思路、方法的基础上, 变换一下题目的内容, 分类归纳, 归类讲解, 即多题一解. 如问答题“弹簧秤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和“弹簧秤上的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 虽然问题的提法不同, 问法有差别, 但答案却是相同的, 既“弹簧在一定范围内, 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如此做法, 当然能够加强学生对同类问题的理解,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让学生跳出题海,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在物理习题的课堂教学中, 一定得做到真正投入地钻研习题, 传授解题方法和技巧, 指出解题中的失误及纠正方法, 并认真地进行解题示范, 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精讲精练. 引导学生努力从教师对例题的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认真分析归纳常用的思维方法并注意积累,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能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重视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思维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题海战术,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新课标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传授课本知识,还应在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初步掌握后能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对课本知识运用自如的地步. 因此,倡导变式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基于此,本文就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变式教学的应用范围

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恰当的方式实施变式教学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素养,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应用范围.

1. 公式定理中的变式教学

在对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利用巧妙的变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公式和定理中的联系,架起数学定理之间的桥梁,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2. 概念中的变式教学

在对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利用变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参与进来,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3. 例题中的变式教学

例题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习题,其往往能最全面地概括所学数学知识及定理. 因此,在变式教学中,我们以例题的变式教学最为常见.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上的例题和解题过程详细讲解,还应当做适当的变式,既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又启发了他们要善于灵活运用新知识.

例题的变式可以变换题目的表现形式,或者调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虽然题目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却变成了一道新的题目. 除此以外,还有图形变形、解法变形等. 例题的变式教学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变式教学的应用实践

1.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解指的是对同一道题,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进而从中获取多种解题路径. 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及早暴露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拓展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1:有一项工程,如果甲单独做,可以正好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如果乙单独做,就要超过规定时间3天才能完成. 假如先由甲、乙合做2天,然后乙单独完成,则正好也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问:完成这样的工程计划需要多少天?

如果本题采用方程的方法,可以得出下列解法: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抛物线上有一点D,使得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求出点D的坐标以及直线AD的表达式;

(3)在(2)中,直线AD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M,抛物线上有一个动点P,x轴上有一个动点Q,问:是否存在以A,M,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写出点Q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3)题中,由于A,M是定点,点Q的纵坐标为0,因此先将A,M,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分类:①当A和M相对,P和Q相对. 由于A和M是定点,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以求出对角线交点的坐标;又由于点Q的纵坐标为0,依据对角线的交点是PQ的中点可求出点P的纵坐标;又点P在抛物线上,从而可求点P的横坐标,结合对角线交点的横坐标和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出点Q的横坐标. ②当A和P相对,M和Q相对. ③当A和Q相对,M和P相对. 后面两种情况参照①的解法可求.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题多用的例题,如下:

例4:有3支球队进行单循环的篮球比赛(每一支球队都与其他所有的球队各自比赛一场),那么总共要比多少场?如果是4支球队呢?7支球队呢?n支球队呢?

解析:这道题目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最主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数学模型,因而可以推演出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如:

(1)n边形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2)家里来了20个客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3)一条线段上共有n个点,那么这条线段上共有多少条线段?

(4)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多少对对顶角?4条直线呢?n条直线呢?

(5)有公共端点的n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以上问题,都是一种类型的题目,可以建立同一数学模型来解决. 一题多用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更因此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数学模型的意识与数学建模的思维.

3.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

一题多变指的是只变动题目的形式,或者改变条件和结论,问题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 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出发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避免学生被思维定式过度影响,帮助学生养成从问题的变化看问题的本质的思维方式. 因为它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因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极大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题多变有几种主要的变化形式,即保留条件,改变结论;保留结论,改变条件;同时改变条件和结论;保留其他条件,仅将某一个条件与结论对换等.

解析:本题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个直角边的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尽管题设条件发生变化,问题的结论依然没有改变.

例6: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为了引导学生从中点四边形各边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关系去思考问题,可作如下变式:①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②依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③依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④依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⑤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笔者又设计了下面的变式:①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②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③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的中点能得到什么图形?④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正方形,原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⑤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矩形,原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⑥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菱形,原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有了前面两步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中心四边形的证明,笔者设计了最后一个变式: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点E,F,G,H分别是AD,BD,BC,AC的中点,若四边形EFGH为菱形,那么梯形ABCD应满足什么条件?

总之,变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发掘变式教学的优势,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9

摘要:

21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再也不是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而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创新的社会,他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外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多说,鼓励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组织、引发、释疑、示范、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启迪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调控,促进学生创 1 新学习;教师又是询问者—假装不知,问原因,找究竟,引导学生弄明白;教师更是欣赏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欣赏他们的点滴创新。

2、创设和悦的情境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着“情”味,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情感又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出一个充满智慧、蕴涵情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带领学生去领略长江三峡的神奇,让学生们从内心发出“好神奇啊!”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凭借语言文字,创设和悦的情感氛围使课堂更趋于生动而富于情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如《草船借箭》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预习,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想弄明白究竟,便会迫不及待地去研读课文,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答案:一说明有借必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与文中的有关句子相对应;三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

长此以往,课堂上便会奏响和谐、愉悦的旋律,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品质

学生的差异是创新教育关注的个性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性,需要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需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培养思维的求异求优性

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品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在懂得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要上当受骗的这一深刻思想内涵后,可启发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经过多方位的比较思考,让学生明白狐狸虽狡猾,但聪明,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司马光砸缸》、《称象》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如《司马光砸缸》一课:当孩子掉入水缸的危急时刻,司马光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救出小孩?这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发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种办法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发散和聚合思维的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学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思维方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向发展。如《狼和小羊》一课,狼三次找碴儿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狼为什么故意找碴儿?②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不立刻吃掉小羊?这说明了什么?经过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进一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狼狡猾凶残的本质,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样呢?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问题是创造之源,是思维之本。常有疑问,才能思考;常有思考,才能探索、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其实,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有可能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作为教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深是浅,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这也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果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后交流体会时,有位学生说:“我读懂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学生大胆地反驳:“老师,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师满意地直点头,夸奖他真能干。然后,顺势给学生讲解科学种植的原理和方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刚才提问的学生更是喜形于色,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向质疑,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多向”是指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点”质疑。从各方面来认识对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进行质疑:①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让她理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通过多向地质疑,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出发点。

3、随机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只要有学生创新学习,就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的确如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课文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质疑开始;有的课文学生质疑可以放在结课阶段,有的则宜安排在课文研读之中。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教师先板书“音乐家”,提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音乐家?待学生回答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基本了解 课文大概,所以马上便会发现问题:杨科是一个连摸一摸真正的乐器的权利都没有的穷孩子,用上“小音乐家”的称号合适吗?然后,教师马上给予极大的赞许,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去研读课文。这样既达到了思维训练,又是一个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又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所以说,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会提出问题,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发挥丰富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当然,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想象的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几块奇石的基础上,借助录像让学生们再来观赏几块奇石,为它们取名。对于一块奇石,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取名:天狗望月;有的说:骏马长嘶;也有的说:八戒思故乡„„瞧,名字取得多棒。然后,再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学着作者的写法,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块奇石。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来展示一番,有一位学生说道:“仙女弹琴”栩栩如生,那仙女披着长发,身穿白衣,怀抱月琴,似乎正在弹奏美妙动听的乐曲,它是在赞美黄山的美景吗?寥寥数语,“仙女弹琴”跃然纸上。又如在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们写一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或《海底探宝》等想象作文。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想象的语言因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既是对课文的理解更具体化,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五、强调主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少年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促进思维,激发灵感。正因为这样,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判断。如教学《黄山奇石》的三块石头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块石就先学哪块;喜欢哪句话就针对这句话理解;自己感觉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巩固。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易于投入,利于尝试,不受拘束,更加主动,而且参与面也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悟出新知,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0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浙江乐清●谷聪玲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能体现一个人的积极进步,当然这种能力是逐渐从小培养起来的,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生英语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建立在良好的氛围之上,并且要注意创设语言情境,拓展思维品质,还要通过不同方法训练这种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英语教;创新思维能力

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英语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实际应用中的听、说、读、写。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改变,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却沿着这条路线一直走,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上,却丝毫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有了思维,句子才可以组成,语言才能够满足人们的交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这种创新思维能力放在其他学科上,比如数学、物理等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不久前有一个抽样调查,对几所小学的五个年级进行了调查,分别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 大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采用机械记忆法

当向不同年级的同学问道“How areyou?”时,学生的回答令提问者感到吃惊。其中67 人中的60 人回答的是“I am fine,thank you”,仅有1 个人回答的是“I am justso so”,其他人都是根据自己所想的回答,答案全部是错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都是依据课本中的语言来回答,课本中有的就知道,没有的就不知道,几乎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在实际中与他人进行交流。

2. 学生不会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一份记录着对71 名学生进行的关于是否课上喜欢提问的图表。

由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养成上课爱提问的习惯,这也直接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学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欠缺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到“Any questions?”,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No, teacher.”。对于教师来说这可能是个很不错的答案,但是如果教师不采取一定措施,这也是一个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答案。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都会害怕出错被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师生平等、课堂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让每位学生消除恐惧感,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nose、head 时,教师可以融入课堂,边教学,边示范,摸摸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并且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另外,学生难免会出错,这时教师不要急着肯定学生,而要微笑着亲切地说:“Please thinkit over.”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无论对错,教师都要肯定学生,并予以表扬。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不宜对他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应适量地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他们提供大量有趣的材料,让他们能够充满兴趣的学习。如将英语单词混入学生们熟悉的儿歌中进行教学,或者将一些好的句子放入故事中,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再如进行角色的演出,将课本中的.短篇文章进行改编,让学生也过把当个小演员的瘾。在活动中,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如在教“May I …”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活动:教师先把学生的pencil、eraser、copybook 等收起来,接着由学生来发问,利用上“May I…”这个句型,然后向老师发问来要回自己的东西。这样,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着发问,既练习了句型,又活跃了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3. 在语言实践的情境中创新

儿童都善于模仿,一个人的语言都是从儿时的模仿中习得的。学生在模仿语言时充满兴趣,并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情境时,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联系“Is this book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拿着学生的课本给别的学生,让别的学生进行提问,让失主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画来创造情境。如在多媒体上打出一张图片或者在教室里拿出一张预备好的图片,图上面有两个人在谈话,一个人拿着笔,一个人拿着书,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两人或三人一组进行自主设计,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然后让各组进行对话,利用上“Is thisbook yours?”这个句型,通过这样反复练习,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4. 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创新

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如在练习“How old is…”或者“Who is …”句型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发问,相互学习,你一言我一语,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等,或者展开小组竞赛,以“I can…”句型为例,让每组各自造句(“I can dance 、Ican sing…”等),看哪组造的句子最多。通过这种小组学习,给那些爱动爱闹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发挥他们热情的良好的平台,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教师也不会再因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怒斥学生,消除了课堂的无味,并且也使学生拓展了思维,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儿童需要在自主活动中成长发展,教师是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不断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英语教学,教师不单单只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提高重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能够发展得更好,能多为社会作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教学法与交际法之差异(上、下)[J].中小学外语教学法,(2)。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1

【关键词】思维能力 教学效率 学习效果 敏捷 完整性 稳固性 创造性

思维能力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的智能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区特别是南疆中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太差,很多学生不愿动脑筋,老师讲什么只有学什么,学习方法也很死板,只有死背,不重视全面考虑,思考,思维。所以每位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思维素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抓紧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应重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完成性,稳固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

思维的敏锐性指思维的速度。为培养学生思维敏捷首先要抓紧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落实,这是培养敏捷的基础,只有扎实的知识才能思维的敏捷。

此外要抓紧知识之间的渗透与积动,用实际例子讲知识之间的联系,对重要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实现使用的方便,培养思维敏捷。

二,培养思维的完整性。

培养的完整性表现于思维和综合性,培养思维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是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强联系具体法,如下:

1.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各知识点的共同和区别,各知识点的联系,整体掌握知识结构。

2.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强的联系,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练他们的思维空间和综合性。

三,培养思维的稳固性。

思维的稳固性表现于思维问题时的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思维深度,其中逻辑性是最大特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掌握基本知识。2.要重视分析并掌握知识的逻辑性。3.要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表现思路的新鲜性、宽广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并保护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解决、多开头思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多练多用.要创造问题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总是在问题环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在于科学地提出问题和创造合理问题环境。创造问题环境使学生导入新课,学生主动掌握新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学生通过思考从一些感知性的知识中推出本质性的规律。

创造问题环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发生不合作,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使学生导入与某种问题有关的环境的过程。

创造问题环境的原则:问题要小,但要具体;问题既要新,又要有趣;问题有要一定难度;问题要富于启发性;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因此,教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连解决问题的思路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2

一、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教会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 就要交给探究的方法. 为此, 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突出数学探索策略的指导,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 确定思维的方向, 围绕猜测、试验、分析、结论这条主线, 积极进行操作、观察、讨论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去发现隐藏在数学知识中的规律.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 究问题的 过程, 掌握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中, 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 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自学所学内容,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 试着解决问题;然后全班学生交流重点和难点, 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把难点理解透, 把重点掌握好. 然后,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练习,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课下让学生适当进行复习. 这样, 自学 (找出问题)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解决问题) ———学习检测 (反馈练习) ———自我总结 (理清思路) ———课下复习 (巩固知识) , 把握好这五个环节, 学生的学习会更好, 掌握知识更牢固. 这样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学习, 不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自主探究的方法, 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要相信, 每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 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探究,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二、敢于放手, 开放课堂, 营造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

开放课堂,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习者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在参与中表现.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 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 问学生怎样测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各自拿出尺子, 用尺子逐段测量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 然后采用相加的方法, 很快就求出了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在学生兴 趣很高的 情况下, 我及时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圆的模型, 问学生能否测出其周长. 有不少同学信心百倍, 认为能测量圆的周长, 他们拿着尺子依照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左比右比无法测量圆的周长. 这时,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教室里乱哄哄的. 最后有人提议用尺子在圆周上滚动一周或用细线围圆周一周, 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通过实际操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求圆周长的方法, 非常得意. 我借机用自己的手臂在空中旋转一周, 画一个圆形出来, 问学生能求其周长吗? 学生又开始发表各种意见, 有的办法刚一说出口, 就被大家否定, 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 学生有点不知所措. 此时, 我用不同长短的物体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圆形来, 并问: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地认识到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 (直径) 有关.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 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做法, 做到不轻易否定, 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 进一步引导深入地讨论, 发扬教学民主, 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 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

敢于放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 既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也要解放学生的手和嘴, 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自由地探究知识的奥秘. 闹哄哄的课堂也许比“井然有序”的课堂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把握引领, 拓展自主探究的资源

探究学习要求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而现在的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 因此探究活动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 精辟的点播与引导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时空.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课前, 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课堂上先在小组内整理, 再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 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 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我们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 要信任、尊重、关怀每一名学生, 并为他们提供思考、发问、表现、创造以及尝试成功的各种机会, 这样, 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创新的生本教育理念, 给教育一个很高的期望.然而, 根据这一理念, 如何开展教学实践是很值得探索的课题.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激发探究欲望, 实施探究行为, 形成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具体细化到教学之中, 以此来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 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3

近几年来,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按爱因斯坦所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SEFC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 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我鼓励

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要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2.美育教育。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3.广泛参与。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令位置,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教到SB(2B)Unit 18,Lesson 70 We‘ve lost our dad!我让学生在预习文章之后,分别勾画出四个人物Dad,Tina,Max,a railway officer,一列火车,以及此火车在一小站分轨运行的画面。根据上述几幅画,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对文章进行介绍,老师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1.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2.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

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常州市级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我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自学”,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我要求他们完成猜词义,长难句分析,段落大意和全文中心思想的归纳,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共学”,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 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

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到SB(3A),Unit 6,Lesson 22 Dealing with waste 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Why is rub bish such as “white pollution”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in China?What can be don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waste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又如教到SB(3A),Unit 7 Lesson 26 Angkor Wat时,我让学生讨论: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fact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ok part in the repair work?同学们会回答:Because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are very friendly./Because the temple of Angkor Wat is a place of interest.If it is well repaired,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can go to visit it./Because the temple is the treasure of human beings„又如在考查学生语用能力时,我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

化的题型。如下面一个选择题:

many times,but he still couldn’t understand it.A.Although he had been told B.Telling C.Having been told D.Being told 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后,让他们把but去掉,再去进行思考和选择。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1)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2)续篇复述:根据故事

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如:SB(3A)Unit 10 The trick,让学生对How could Bill manage to escape?展开联想进行复述。3)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如:SB(1B)Unit 19 The secret is out!让学生针对How is the secret out?进行复述。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 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如:SB(2A)Unit 5 Charlie Chaplin,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后,我组织 他们就To be an actor(actress)/Not to be an actor(actress)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场面热烈,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才能和思维想象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说,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单划“×”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点儿的,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上一篇:大学生采矿生产实习目的下一篇:新年联欢晚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