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 篇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理论内蕴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成为理论界近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张奎良先生与郭和平先生从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和谐思维所具有的意义的不同理解(分别见~年2月8日和4月5日《光明日报·学术版》)。笔者认为,对和谐思维意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辩证法理论的阈限内,它更体现了对辩证法性质的全新认识和对辩证法内容的丰富和扩展。只有理解了从对立斗争的思维向和谐共处思维转换的创新性质,才能使哲学理论更符合当代历史发展的实际,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的理论根据和思维方法。从理论上说,辩证法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形态始自德国古典哲学,用以解决近代认知主体哲学的固有难题——主客的二元~。自觉的辩证法理论贯穿的是近代启蒙理性的文化精神,是人成为主体,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来征服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历史状况的哲学表达形式。正如马克思在评价黑格尔辩证法时所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20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然而,黑格尔虽然利用辩证法的形式抽象地表达了人的自我创造和征服改造世界的过程,但“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同上)这即是说,近代的启蒙理性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在现代化的初期,人们幻想以理性为工具,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善物质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的态度,必使理性向技术理性转化,必导致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最终不但使人和自然尖锐对立,而且对自然的征服会反过来作用于人本身,变成对人的统治和压迫,造成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压制和剥夺。法兰克福学派曾用“启蒙的辩证法”这一概念来描述现代文化精神的这种双重性以及启蒙理性必然走向自己反面的过程。理论的思考反映着现实的状况,西方现代化过程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想法,不但容易使经济的发展走向单纯追求产值的错误道路,从而忽视人和环境的协调,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会使经济的发展失去人文导向,导致忽略社会公平的矛盾。正是西方现代化的教训使我们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协调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据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正因为和谐社会是针对西方的以经济发展涵盖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也必须发展贯穿着启蒙理性精神的辩证思考方式。辩证法作为一种弘扬主体创造精神的哲学理论,固有一种西方文化的向外的、通过冲突和斗争而征服和占有的倾向。现代化的过程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更坚定了人们通过斗争、竞争而促进发展的信念。在这样的理论思考方式中,对立、斗争比和谐、统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和谐虽然是目的,但必须通过斗争来实现。由此,矛盾、对立、斗争被看成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与对立、斗争解决矛盾等同起来。黑格尔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他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矛盾的对立关系,这种矛盾对立的思维蕴涵的是一种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维,即主体只有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建不同于自身的客体,才能在对象中印证和反思自身,并且只有通过克服异己的对象,扬弃外化的表象,才能使主体返回自身,确证自身的本质。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确立对象和克服对象都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对立和斗争就成为辩证思维的主旋律。其实,这种矛盾、对立、斗争的思维正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初期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反映。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马克思接受了这种思维,资本主义早期血与火的历史使马克思坚信,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就是对立和对抗的历史,阶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引发的一系列对立和冲突中渡过的。如果仅此而已,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会被理解成矛盾对立冲突的同义语,这也正是斗争哲学能够盛行一时的理论原因。但是,如此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就太片面了,甚至可以说是误解。因为,马克思所讲的对立和对抗的历史,特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即辩证法以对立和矛盾的形式来表达只适用于阶级社会。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这即是说,矛盾、对立和对抗,只是阶级社会的发展状态,在未来社会中,发展还是会继续的,但不再以对立、对抗的方式来进行,自由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含义即在于此。把历史的发展分成性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状态,对立、对抗的发展形式只存在于阶级社会,这才是马克思对辩证法理论的真实全面的理解。在“左”的错误时期,由于误读了马克思的理论,把马克思关于阶级社会发展状态的阐述误解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状态的说明,辩证思维也就被等同于矛盾、对立、斗争的思维。于是矛盾的斗争性被赋予了绝对的地位,在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中,强调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在理论上导致了两个错误,一是对斗争性作了狭隘的理解,把斗争性等同于对立和冲突;二是抹煞了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同一是可有可无的,只是为矛盾的斗争提供场所。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理论界纠正了对辩证法的错误理解,强调了对斗争性不能作狭隘的理解并强调了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单独的斗争性和单独的同一性都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对同

一性意义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没有由此引申出和谐思维的思考方式。这从新矛盾理论的研究中就可见端倪。新矛盾观把矛盾分为极性关系、运演关系和结局关系,认为对立是矛盾的根本属性,这就表明对立、斗争的思维仍然是新矛盾理论的深层构架,在这种构架中,就不会真正有和谐的位置,由此思考问题也不会真正理解提出和谐思维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转变矛盾的对立、斗争的思维方式,而要从协调、平衡、共处的统一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并以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过程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完全的阶级社会,这样,我们就不能再用观察阶级社会那样的对立、斗争和矛盾冲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宽容的心情,从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去认识问题。如此才能防止矛盾的扩大化,用最小的改革成本去解决问题。另外,尽管当代社会的发展离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个性的和谐发展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被社会所接受,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被确定为人的全面发展,而人发展的全面性就内在地包含了和谐发展的内容,要求社会机制的协调和平衡,使人能够突破片面性的局限,以和谐、全面的方式来规划行动和生活。其次,当代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使合作与双赢成为发展的重要形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同技术理性的发展关联在一起的,由此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与人的~等等人类生存的难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随之而来的冷战局面,促使人们不断反思,使人们日益认识到,对立和对抗、矛盾和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相容共处,协调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由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征服和占有的意识被生态平衡的观念所取代,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上,对立和斗争被共处和互利所取代。一国两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共存等一系列对立面同一的事实证明,在当代,和谐统一的方式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发展辩证思维,深入研究协调、平衡在发展中的意义。和谐思维不是无矛盾的思维,和是指不同事物之和,“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平衡。只有多样性的平衡才能“和实生物”。这种多样性平衡的现实意义在于,改革的深化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同的人和群体在享受改革成果方面必然有所不同,不同利益的矛盾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是用对立、斗争的方式来处理,还是用平衡和协调的办法来处理?和谐思维要求建立博弈平衡的机制,从而能够协调各种利益,使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达到化解矛盾,政通人和的目的。所以,和谐首先即意味着博弈的平衡和公正。和谐思维又要求把目标的完满性变为过程的持续性。在以往的理论中,和谐都被理解为理想的终极状态,大同社会或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同现实无关的、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对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和谐思维方式却不能这样理解,它不仅意味着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更是我们达到目标的方式和过程,它要求确立这样的理论视角:以协调、平衡的方式来推进社会的发展。这就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征服、占有、对立、斗争的思维,而是更多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平衡性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在改革进入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的今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化解矛盾,减轻技术理性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发展。总之,辩证思维不仅意味着对立和斗争,和谐与平衡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对辩证法理论进行不断的创新,赋予它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 篇2

一、回归儿童本位———营造思维自然舒展的环境

1.舒展,要有花苞心态,静待花开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有了“交流”“对话 ”“展示”,其实热闹 的背后更多的是少数优秀学生霸占了话语权,越来越多地侵占了其他学生的思维领地, 使他们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身为教师,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和教学中的意外,往往等不得,急于以自己的思路推进,拽着、牵着、赶着学生走。教师给予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越低。长此以往, 导致学生思维力的丧失、好奇心的退化、创造力的泯灭。

学习必须伴随着思考,必须经历感知、辨别、比较、概括、内化、压缩、转化、更广泛的迁移乃至创造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思维的生长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完成,没有人能代替。因而,教要真正地从儿童立场出发,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思维自然舒展的时空,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放松情绪,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展示、勇于创造。让我们以呵护花苞的心态,慢慢等待花开的时节。

2.舒展 ,要蹲下身 来 ,静心倾听

舒展体现了生命的一种状态: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学生总是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他们的想法可能天真、可能拙朴、可能突兀、可能有错……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学生,以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审视学习内容,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各种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获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帮助他们找到思维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思维自然舒展的课堂上,教师的静心倾听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点燃学生智慧的激情。

二、遵循思维规律———展现思维自然舒展的过程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领,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思维。

1.找准思维 起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规律构成每个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教”应当基于学生的“学”,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确定“学生现在在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已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新旧知识之间属于总分关系。学习时,和学生一起回顾: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接着指出,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使学生明白新旧知识间的不同点。然后出示苹果等图,学生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因素,来操作、推理,最后对一个物体和一堆物体的情况作抽象化处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新知和旧知的共同因素固定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 同时认知结构又由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而得到发展。

2.把握思维方 向

思维自然舒展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课堂一旦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起来, 往往也会出现方向不明、条理性差、容易受阻的现象,背离探究的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有高度的敏感,能及时疏通学生的思维流程,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有了“2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自然会猜想3的倍数的 特征也是 看个位。当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否定了自己的猜想而又茫然不知所措时,教师及时站出来指出用眼睛观察很难直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得寻找新的研究思路。课前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计数器, 让他们用计数器拨出一些3的倍数,再进行观察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的及时点拨为学生指引了一条新的探究途径,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新的探究活动。

3.掌握思维 方法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同样,学生在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思维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合理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中, 学生借助计数器研究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追问:“有了这个发现,我们能不能就说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 ”“你认为下面应该怎么办? ”使学生意识到还要找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来研究, 体验到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枚举法以及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结论的合理性等。在初步发现规律后,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推进:“有了这些研究,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 ”及时将数的范围扩大,并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验证初步发现的规律。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要得出结论,只选择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数进行研究是有局限的,还需要选取更多的数进行验证。这样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获得了终身有效的探究经验和必要的思维方法。

三、引领思维发展———彰显思维自然舒展的美妙

思维自然舒展的课堂有天真的追问在澎湃, 有审美的直觉在跳跃,有灵动的想象在飞翔。学生在经历数学化历程中热情地体验数学、享受数学和再创造数学,诗意地栖息在思维自然舒展的课堂上。

1.体验独立 思考的价值

课堂教学的本质 不是教 ,而是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学生,如果只会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那么,他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曾指出:“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如教学完“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有一个学生提出:像4/5和9/10这样的分数,哪个大呢?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建立在通分的基础上的,可“通分”还没学。如果搪塞过去,会影响学生以后提问题的积极性。看着学生疑惑而又期盼的眼神,我决定让他们自己试试!逐渐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情。多数学生想到了画图的方法,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 分别表示出4/5和9/10,从而发现4/5小于9/10。也有个别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发现这两个分数和单位“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可以通过比较1/5大于1/10, 从而得出4/5小于9/10。还有学生想到了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小数再比较。因为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交流中,当自己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时,我看到学生的脸上自然地流露出自豪的成就感。取消告诉,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比什么都重要。

2.享受质疑 思辨的快 乐

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学生间通过交往获取动力,通过互动得到创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在思维碰撞中他们交流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相互启发、借鉴,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观点、个人思维也从集体智慧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边演示边向大家介绍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再对折,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反对的学生认为,第一次对折不能重合,说明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第二次再对折,对折的图形已经不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又有学生认为,第一次对折后只要把对折后的图形转动一下,这两个图形就可以完 全重合。有学生反驳, 轴对称图形只能是对折后两个图形完全重 合 ,不可以将 它们进行 转动……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让学生像小辩手一样辩一辩、说一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争论不休,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3.感受优化 思想的魅 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沉淀下来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当独立解决问题时,学生有灵活选择优化方法的意识和行为。当面对一个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从思维方式的选择、尝试程序的设计与调整,再到用最优化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感受优化思想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鸡兔同笼问题”这个经典的数学名题,蕴含了画图、列举、假设、方程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我们学校开展了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课,这一训练内容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三、四年级用列举的方法解决,五、六年级用假设法解决。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节课突出一种核心思想。五年级教学假设法解决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学会假设法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用过的画图、列举的方法,比较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并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在对前后方法进行对比、优化的过程中,揭示其内在联系与本质就是“假设”,体会到直接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更简单。

4.演绎自由创 造的精彩

良好的数学学习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活动。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智慧的不断开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学习,并不是去消化想法 ,而是来创造及再创造想法。”给学生思维自然舒展的时空,就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创造的机会, 让他们触摸创造的萌芽,积淀更多具有创造潜质和基质的思维经验。

如解决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角的问题,学生大多利用同一顶点的大角减小角 得到15°。有一个 学生说:“可以用一 块三角板 画出15°角。”我很惊讶。他到黑板上先用三角板画出30°角 , 再在三角 板的中间那个三 角形的顶点处轻轻点了一点,然后放下三角板,把两点联结起来,这个角就是15°角。原来三角板上有内外两个三角形,而且相对边所相隔的距离相等,因而里面每个角的顶点正好在外面那个角的平分线上。学生虽然说不出这么多的数学名词和其中的数学定理,但是直观地注意到了三角板上的这个特征,从而轻松地突破了把角平分这一难点。看来,课堂上只要给学生思维自然舒展的时空,课堂上一定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精选素材 让思维自然生发 篇3

课堂成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77-02

丰富的背景素材是数学活动的基石,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综合素养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学习素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引发数学思考,提升学习质量。

一、回归认知原点,唤醒数学思考

(一)以挑战性为起始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选用的素材必须基于学生熟悉的认知现实,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悉心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避免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归零”,使得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即将获得的知识之间不能实现“无缝对接”,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段:

出示例题:+

(1)师:这个算式你会算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算法比较,总结算法。

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兴趣。这样的材料更适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对学生而言更有挑战性。

(二)以生活性为固着点

新课标强调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因此,在选用素材时应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应能使情感的体验更深刻,使探索活动更有效。

《平均数》概念教学片段:

(1)师:市少年篮球队要在我校篮球社团选一名投篮比较准的队员,而李华、张军、吴力三位队员都很不错,李教练不知道选谁好。

(2)出示三位队员投篮和投中次数统计表(每位队员投篮总次数不同)。

(3)怎么比较最合理?

(4)交流比较方法,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但其真正的含义以及在统计中的作用,学生却不明白。教师通过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浓厚兴趣,使之在交流探讨、合理选择比较策略的过程中,逐渐接近平均数的实质,体验运用平均数进行统计、比较的价值。

二、顺应认知规律,触发数学思维

(一)以认知差异为发散点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学习个体在面临不同的学习素材时,自身经验的不同所引发的选择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展选择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置身于主动探索之中,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长、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你能用下面的小棒摆出哪些不同的长方形?怎样选择小棒?

师:(学生操作反馈后)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我选择了两根中小棒和两根短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

师:如果先选了一根短小棒,会有哪些选法?可能拼成什么图形?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在问题的引领下努力探索着……)

以上教学,教师对同一学习素材提出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操作要求,同时开放性的问题思考性极强,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不同的学习层次,获得最优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错误资源为生长点

在知识的客观意义上,儿童的认知可能出现不合理性,甚至是错误。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放过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性错误,而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将这种课堂生成转化成有利的学习素材,使课堂成为一种灵性的课堂。

《认识平行》教学片段:

学生尝试画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时发现部分学生选择用直尺上下移动的方式来画,这种画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让画法错误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引导学生进行争论思辨,指出这种画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找到正确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本案例中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其成为新知生成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争辩、探究、交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彰显。

三、挖掘“角落素材”,奠基数学思想

(一)以习题插图为支撑点

仔细观察苏教版教材不难发现,许多习题中的插图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设计了多学科知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生活原型,可以为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题意提供感性支撑,启发思考,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P84第6题,问题中的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乘法计算的生活原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相互尝试用数学语言简要描述两位小朋友所行走的路线,再进一步抽象用乘法算式来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学生在碰到类似的数学问题时,自然会用线段图来帮助分析题意,甚至有些学生可以在脑中再现情境图直接进行计算,以“形”助“数”,促进他们的思维从具体逐步向抽象过渡。

(二)以“你知道吗”为助力点

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因其内容简单,常常成为教师忽略的“角落”。其实通过巧妙整合,将其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优美。如在教学运算律和简便计算内容时,用高斯巧算求和的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自然引出运算律和简算内容;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相机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以盈补虚”法,不仅是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有效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灿烂辉煌的数学发展史;结合“你知道吗”栏目中的面积单位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面积单位究竟有多大”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面积单位大小的生活经验。

学习素材的选择与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精心组织不同的学习素材或对相同素材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只有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智慧运用有张力的学习素材,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实效。

发散思维训练之自然、人类、科学 篇4

2.请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发散思考。

3.请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发散思考。

有的学者认为:“也许我们这个宇宙只是更大的母宇宙的一部分。”我们面对着许多不可超越的极限,它们由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常数所构成。如,光速不可超越,绝对零度不可达,我们只有正质量(即使反物质也是正质量),只有万有引力(而无万有斥力)……这些常数是否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的基本特征呢?如果超越了又将如何呢?

大自然真的不懂数学吗?

人们视数学为科学的王冠。但是为什么我们用极高深的数学、极复杂的公式、极庞大的程序,在超巨型计算机上进行 长时间运算,也只能以极其有限的精确度,计算一些比较简单 的分子呢?如果大自然不懂数学,描绘它的数学为什么几乎是无法达到的艰深呢?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天、地、人。然而今天的人类恰恰对这三个古老的话题知之甚少。对于“天”,现代宇宙学不过刚猜出一点皮毛。对于人们每天踩在脚下的“地”,我们钻探深度不过以10公里计,与地球半径(6378.14)相比,不过才干分之二三。若是一个苹果,我们连表皮的深度都没啃破。这点我们甚至还不如一条虫!至少它已啃到果心了。对于“人”,我们了解得尤其肤浅,特别是大脑思维的本质与神经工作的方式,我们甚至还一无所知。可能宏观与微观语言在此全不通用。

它也许是下个世纪“芝麻”都叫不开的神秘洞府。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遇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有些新理论又是那么的脆弱,经不起推敲。一种基于分子随机碰撞的生命起源理论不久前刚刚提出,但英国天文学家弗·霍依勒评价说:“上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正如利用席卷整个废料场的飓风来装配波音747飞机一样。”这种几率无异于让一只猴子在计算机键盘上胡蹦乱跳,居然打出了一部莎士比亚戏剧,你相信吗?

科学越发达,理论越艰深,学科也就越是高度地分化,人们的专业知识面也就日趋狭窄。如果你问某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他可能会说:我在化学研究院物理化学分部理论化学研究所量子化学研究室从头计算方法研究组,从事多原子分子课题中位能面计算工作。你尽可以与他讨论“从头算”方面的问题,但倘若超出了这一范围,就很难说了。这不禁使人想起一个曾在宫廷御膳房供职的厨师,后来受雇于某大家,主人想以其资历炫耀一番,命他烧制一桌宫廷筵席宴客。答曰不能,因为他是专做宫廷点心的。又命他烧制一桌宫廷点心待客,又答曰不能,因为他是为做某种点心专职制葱末的。也许当今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的人中就有不少“专门切葱”的。

人人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然而也许我们就在干着类似的事。如果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算研究过“大象学”的话,近代科学家早就潜心于“象腿学”、“象耳学”、“象尾学”、“象牙学”等分支了。而现代的博士生导师已带领众多弟子分兵于“象脚学”中的“象脚跟学”、“象趾学”、“象腿力学”等次级分支了。

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作者托夫勒曾为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撰写过前言。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至于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遗憾的是,现在大量培养的多为“拆零”专家,而“整合”专家实属凤毛麟角。

为发现“物质不灭定律”作出重大贡献的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巴(1711-1765年)的传记中写到他闯进了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是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冶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美术家,只差了个“哲学家”。至少他曾经涉猎过这么多领域吧。要知道,他比我们不过早了2,今天的科学家还有这份潇洒吗?其中的大多数也许早就被“腌制”到不知哪个缸中去了。

也许“全能”才更能体现出人类的优势与特点。有人研究动物习性,专门设计了一个“三项全能”项:日行军30公里——潜水15米——爬绳数米。据研究,除了人类以外,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没有能力完成这三项运动。尽管各单项冠军可以分属各种动物,而人的优势就在于他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现在人类专业知识越来越窄,势必造成其全面综合素质的降低,这种单项进化中的整体退化是一个不祥倾向。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 篇5

题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学 院: 农 学 院 专 业: 作物栽培学 班 级: 2010 级

学 号: 2010021599 学生姓名: 施 永 斌 授课老师: 罗玉达(教授)

2010年11月 16日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 技术创新的提出

技术创新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正适应了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技术变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和卡尔·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观点都是技术创新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利润。”技术创新的要领既不同于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某种创新活动。如创造新产品、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或材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是技术与经济的某种联系,并贯穿于科技、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使科学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应用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而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未知世界的规律并利用科学规律创立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而科技成果转化则以成果为导向,以学术为中心。

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哲学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概念发展史的历史分析,可以把技术创新概念划分为经济学的技术创新概念、社会学的技术创新概念和哲学的技术创新概念三种历史类型。技术创新概念纷呈的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创新本身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与其它因素的紧密的联系;主观原因是人们对技术、技术变动的强度和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的不同认识和把握差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点和落脚点。

三.全面认识技术创新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这一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的运动式推进,不仅有使技术创新沦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可能,从而使人对技术创新本身发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除这种心理的途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真正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在于全国总动员)。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进的结果能有多少“干货”,令人心存疑虑。疑虑不仅源自于“运动式”的推进本身,更源自媒体上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一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对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这里说“可能”二字,是因为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简单的相加,不是1+1=2,而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相加后的整体,是1+1>2的加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之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目前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探索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将是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资本对品牌、项目的投入和运作,永远跳不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钱会越来越难赚;但惟有技术创新为一个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因为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的、无边际的,事实上,人类文明就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而不是钱。

四.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技术创新是当今科技界、经济学界和科技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如关于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技术创新的程序、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关于怎样建构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关于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等。这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追踪当代技术发展的轨迹,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了解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并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脉搏,必将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及其成果的不断出现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纵观当代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概括和分析当代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现状,不难看出当代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将已有的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等),转化为一定的技术原理,然后再经过构思、设计、研制、生产出新产品、新]: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常能开拓出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这一途径而实现,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把通过这一途径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称之为原始性创新。如果没有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作为支撑,技术创新恐怕也不会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让技术创新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从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中推论或提炼出技术原理,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是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和趋势,而且是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旋律,具有一定的根本性、永恒性和可持续性。

二、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导致这种技术引进或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技术流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发展不平衡所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靠技术引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电子工业、钢铁工业、家电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玩具工业等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与我们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就多达6000多项,初步建成了国家工业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平衡态的技术流,将会成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这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性转移。二战以来,相继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高技术群。这些高技术群不断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借鉴和移植,使得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把人类社会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同时,这些现代高技术也不断向传统产业进行转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变得暗淡的夕阳工业重现光彩,增添了新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开发人员除了要掌握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外,还应该及时了解其它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便借鉴、吸收和移植,创造出适合本领域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四、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情况下,要想发明一个替代性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有综合已有的各家或各种技术之所长为我所用,才能开发出新产品,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电产品之所以能够畅销国内外,电脑产品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靠综合各家技术的结果。因此,综合已有各项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已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而且,这一特点和趋势在今后的技术发展中仍将凸显出来。

五、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第二,从产品的正式投产到市场营销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①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是数控机床、程控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中的主导技术。它不仅口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精细化,减少系统误差;②计算机虚拟制造技术已成为当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③产品在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反馈,根据用户需求而不断对产品形状、特性和功能进行改进,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网上销售已成为当代市场创新的一种新的方式。

六、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又返回市场的双向反馈过程。它从市场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或市场竞争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然后将其商品化,并最终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上,产品能否受到用户的青睐,迅速实现销售,是决定创新成果是否成功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用新产品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因此,必须注意顺应市场,引导市场,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产品“卖得出去”上,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围绕“卖得出去”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海尔人说:“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微软的诀窍是“把软件人员的创造才华聚焦到客户最愿掏钱的功能上”。中关村流行的一个信条就是:“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和商业行为,因而,我们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如果你所开发的新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再先进的术.那怕是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是徒劳的。技术创新这种市场性的特点不仅过去和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七、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再到对产品的构思、设计、开发、研制和生产,直至市场销售为止的一种单向的线性模式。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自19世纪中叶电磁理论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仍不失其应有的价值。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创立的控制论,技术创新的环形回路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把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及时反馈到生产者、设计者或决策层,以便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议或意见等信息,而随时调整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实用的模式,在企业内部大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仅把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局限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而忽略了其它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系统,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还应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中介机构及基础设施等;从内容上不仅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必须包括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这就基本上为国家技术创颖系统从内容到载体上确定了系统的边界范围。技术创新的这种系统网络模式,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最新模式,它主要强调国家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它认为,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许多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只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能在整体水平上产生出新质,即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推动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知道:当代技术创新模式的这种系统网络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线性的或环形回路的模式。事实上,传统的线性模式和环形回路模式在现代的系统网络模式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现代技术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进入20世纪以后,技术创新的速度则大大加快,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飞机用了14年,从发现核裂变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晶体管为3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为2年,而激光从1960年发现到1961年开始使用只用了1年时间。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对旧技术、旧产品的取代速度也明显加快。例如,移动电话,90年代以来,差不多每一年更换一代,其外形、特性和功能更加美观和先进。还例如,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平均的生命周期为3年,开发周期仅为3个月。总之,不论是原始性技术创新,还是经过改进、革新、转移或综合的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其创新周期明显缩短,这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

九、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人们普遍认识到,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实践,直至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如果离开企业这个主体,技术创新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第二,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源上,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研发经费50%来自政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l4 %。因此,这种状态需要很快扭转,但就国际范围来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越来越大。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我国1995年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39.8%,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l5 %,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已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除了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成果,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十、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我们知道,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就研发项目的决策而言,尽管在研究开发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预测的变量,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这种高风险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成败机率的随机性以及投资回报、见效的波动性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动性。然而,尽管这种高风险性成为企业或个人进行高投入的障碍,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极高的回报率和收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业仍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风险投资家、金融资本家、大企业集团、政府部门和个人投资家等,筹集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到那些具有很大潜能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以期得到高额的收益和回报。这在客观上对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世界上许多高科技企业,如Apple、IBM、Intel等公司,都是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动下成长为世界巨型企业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用于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基金已有数千亿美元,这些风险投资基金正支撑和推动着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即政府资助、个人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利用外资等各种渠道,建立起多元投资主体的风险资金融资体系,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把金融资本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结合起来,则成为当代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九龙.论发明创造的途径和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3—15. [2]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 [3]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 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

[4][5]李仁.创新时速与竞争之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6—

17、55.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篇6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2)特点

A?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 篇7

一、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处理

单项式的乘法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都要转化为单项式乘法。因此,单项式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同底的指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这些都是整式的乘法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地用语言叙述,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着类比、联想发展,从而为单项式与单项式乘法的教学做好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准备。再从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照引例解决方法,教师先不给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出如何进行单项式的乘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这个性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二、对本节课的例题和练习的处理

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是重要环节。例题的选择既要突出基本知识点的运用、基本数学方法的展示,又要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学习例题的同时不断产生共鸣,思维不断地活跃,数学思维不断地升华。因此我除了继续采用教材例题中的两个题目外,还精心补充了几个例题,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例题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有哪些运算,如何利用运算性质和法则;分析后再动手做,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提醒学生在单项式的运算中应该先确定符号。

练习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巩固,是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反馈。除了教材后面的习题,我还做了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判一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判断题的讨论甚至争论,加强对运算法则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判断性思维能力。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在遇到积的乘方时,先做乘方,再做单项式相乘,并且提醒学生注意,系数相乘时不要漏掉负号。最后一个例题是个实际问题,这个实际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将运算性质法则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节课教后的几点感想

本单元教材中对整式的乘法都是由数字到字母的推广和拓展,较好地运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教材在本单元中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创设了较好的数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教材对法则的推导应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并为开展探究合作教育提供机会,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灵感源于自然 创新点亮生活 篇8

飞利浦AquaTrio水瞬洁地板湿洗机和PeriICare智能型蒸汽熨烫机全新上市

水和温度是自然创造的元素,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为人门服务。飞利浦善于发现并悉心研用这些自然元素,始终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服务消费者,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飞利浦再次推陈出新,通过对水和温度的理解和研究,提出利用“活水”让家居地板达到闪亮清洁,并利用“智能温度”带来聪明贴心的熨烫体验。

智能温控

臻致呵护珍贵衣物

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不同的温度给自然万物带来适宜的生长环境,也为飞利浦带来了独具匠心的创新灵感。全新Penecfcare智能型压力式蒸汽熨烫机运用opmalTemp专利温控科技,实现精确控温和强劲蒸汽的完美结合,为您的珍贵衣物带来臻致呵护。

Penecfcare智能型压力式蒸汽熨烫机内置600干帕蒸汽发生器,蒸汽量3倍于传统蒸汽熨斗,除皱效果强劲而迅捷。同时,智能温控科技,精确智能检测最佳熨烫温度,避免因重复熨烫而带来的微灼伤,安全适用于各种精细面料(如丝绸、羊绒、羊毛、聚酯纤维)等,令高档面料从此拒绝发白、发亮,令衣物长久优雅、历久弥新。一键式智能设定,操作极其简便。经过独立织物专业机构的测试和认可,证实Penectcare压力式蒸汽熨烫机的熨烫效果非常出众。

活水湿吸地板闪亮新净界

水是自然的宝贵恩赐,而活水更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断的清爽和洁净。飞利浦充分发挥“活水”清洁概念,推出全新Aau alri。水瞬洁地板湿洗机,让您家的地板从此到达闪亮新净界。

颠覆传统的吸尘、拖地、抹干的地板清洁三步骤,Aau alrio水瞬洁地板湿洗机一次完成所有步骤。水瞬洁将净水箱和污水箱完全分离,始终为地板清洁提供源源活水,让您家的地板仿佛接触到活水源,再配合两个每分钟转动6700次的柔软微纤维滚刷,迅速带走硬质地板上的各种干湿污渍,再也不用担心由拖把、抹布上的污水带来二次污染。

Aau alrio水瞬洁地板湿洗机适用于实木、复合、地砖、大理石等各式硬质地面,相比传统的地板清洁方式,更省时、省力、省水的同时,更有效清洁各式污渍、避免二次污染,吸尘、拖地、抹干一次搞定,为您带来地板新“洁径”。36如果没有键盘,我们聊Q的速度将回到远古之前;如果没有键盘,在游戏时我们很难发出致命一击;如果没有键盘,我们工作时的双手甚至都不知道该往哪搁。但如此重要的键盘却被我们一直忽视,往往只能沦为购买电脑时的小添头。幸好,在不少厂商的眼中,键盘还是潜力无穷的,尤其是那些看似“个性化”、“异型”的键盘新品,它们的背后其实充满设计师对人体工学的深层次研究。

罗技G13高级游戏键盘

参考价格:699元

罗技的专业小键盘G13不仅为用户准备了25个可自定义的按链,让用户甚至可以将复杂的组合键设定到一个按链上,甚至是按键的指示灯也可自定义颜色,在快速的游戏当中准确地完成操作。G13还为用户准备了一块显示屏,在屏幕上可以显示即时的游戏状态、系统信息乃至游戏同伴发来的信息,再配合旁边的摇杆,让大拇指也同样可以融合到游戏中,让“打机”更畅快淋漓。

雷柏无线多媒体触控键盘E2700

参考价格:269元

E2700有着5 6ram的超薄不锈钢金属机身,在紧;奏设计、节省空间的同时,并没有在键面尺寸和用户手感上有所忽略。作为产品的最大卖点,E2700在右侧集成了一块多点触控板,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触控板来取代传统鼠标,实现点击、拖曳、缩放等所有操作,有了它,我们的鼠标可怕得封尘了。

Razer Nostromo诺斯魔舰

参考价格:599元

专业游戏设备厂商Razer对FPS、MMO等游戏玩家准备了别具一格的小键盘“Nostromo''’,它首先提供了一个弧度流畅的可调腕托,以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带来舒适的操控感受。同时,包括16个可编程背光按键与滚轮在内的控制部件提供了专业级的高速响应,左手的五根手指都能完成对应的操作,用它来搭配鼠标,再专业的游戏玩家也将别无所求。

罗技无线触控式键盘K400

参考价格:299元

上一篇:创业策划书-网店创业下一篇:2024年工作目标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