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思维教案(精选11篇)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思维、创新思维的含义,了解创新思维的几个方面。
(二)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兴趣。
(三)能力目标:它以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构形设计方法为教学目的。通过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创意”的观念;通过联想的方法,训练学生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视觉形象,并创造新的视觉形象;通过象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增强创意的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
1、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学生:(2,1,11,王)
师:同学们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1+1等于2是习惯性思维,那1、11、王就是创新思维。那什么是创新思维呢?老师这里给大家一个标准的定义,创新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可能有的同学会感到这个概念有些抽象,那我们就用一些形象具体的东西来解释。回到刚才那道题,1+1等于1同学们说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你们看水的互融性是不是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呢?那1+1等于1是不是新的方案,新的思维成果呢?这样解释大家理解了吧。(10min)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创新思维了,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家的创新思维。我们的第一个环节是头脑风暴,题目是梳子有什么作用,规则:(1)不许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2)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开。(3)可以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能给出答案的得1分,有创意的得2分,奇思妙想的得3分。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请组长做下简单的记录,待会按小组顺序回答,每次只能回答一个,每次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并且不能重复,重复的扣1分(10min)
3、现在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创新思维了,那那家知道创新是怎么来的吗?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大家可以看一下
加一加、铅笔与橡皮擦加在一起就成了带橡皮擦的铅笔
减一减、歌曲唱片既有歌声又有乐队伴奏声,现在把歌声取消了,就成了伴奏带 缩一缩、缩小热水瓶的体积就成了保温杯 扩一扩、放大镜、望远镜
反一反、“吸尘器”原来却是“吹尘器”,把灰尘吹散,打扫房间时尘土飞扬很不卫生,后来把“吹尘”变为“吸尘”,这才成了现在的“吸尘器”
学一学、你一定知道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吧,鲁班被茅草拉破了手,他就模仿茅草边缘的小齿而发明了锯子
变一变、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会怎么样?改变一下次序会怎么样?农业科学家把圆溜溜的桃子、西红柿、西瓜等农作物培育成方形桃子、方形西瓜,使它们在运输过程中不易滚动,容易装卸。从前只有黑白电影、黑白电视,并没有什么彩色电视,经科学家们研究发明,才有了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以前的报时钟,只会铃声大作,人们称它为“闹钟”,后来音响有了变化,可以用音乐声来代替铃声,现在已能使它发出人声来提醒你该起床、学习。食品厂生产的饼干,味道可有变化啦,有咸的,有甜的、有椒盐的,有蔬菜味的等等。我们用的牙膏,加入各种香料,气味就变得多种多样了,有桔味、留兰香味、薄荷味等等。
改一改、这件东西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吗?它在使用时,它是不是给人们带来不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
就说一把伞的改进吧。如伞布的颜色太单调,大多为黑色,许多伞放在一起就不容易区别哪把伞是自己的,容易拿错,那就让伞布多增加些颜色与图案;伞太长,不容易收藏和携带,那就变为折叠工的;为了挡住迎面吹来的风雨,伞布遮住了视线,这样就容易撞到别人,那就改用透明的塑料作伞布;撑伞时拿东西不方便,那就在伞顶上装个“储水器”;雨夜打伞行走,别的行人或来往的车辆不容易看到你,容易发生危险,那就在伞柄上装一只电筒…… 学一学、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吗?改变它的形状、结构,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
你一定知道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吧,鲁班被茅草拉破了手,他就模仿茅草边缘的小齿而发明了锯子。
4、现在请大家从你的文具盒里任选一支笔作为商品,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广告策划,推销你的商品,给大家5min的讨论时间,等下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报告。待会小组报告的时候,请大家认真听,各小组长要为其他小组评分。这是评分表,每个小组一张,上面有评分标准,大家可以参考着做策划。(20min)
5、总结:老师这里向大家介绍了几个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大家可以看下,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努力培养兴趣 敢于突破常规 具有坚定意志
自信自强、不怕失败、知难而进、勇于吃苦 注意积累知识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其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探索上,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备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具体问题和知识点展开独立思考。其次,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其反应速度一般比常人要快,他能够调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快速地对教师的提问或建议作出积极反应。再次是看待事物的深刻性和考虑问题的灵活性。相比同龄人而言,拥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创新性人才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否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判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其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的开发需求与开发进程也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灵魂,必然要受到学校教育的优先重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极富情感、极富人文性的学科,本身承载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艰巨任务。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整个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语文学科教育谋求发展的必然前提。
2. 培养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数个世纪以前,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研究就已经表明:通过智力活动,一系列的思维和身体机能都能有效地得到提高。而开展智力活动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其首要培养目标就是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思考意识,改进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观,改善视觉和空间规划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面对问题时熟练应对的能力以及逆向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复杂环境时,使用“跳出固定思维”的创新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和锻炼少年儿童的分析能力及生活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
1.“授人以渔”,传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该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以往的单向思维的干扰,学会变通,从“单向”转向“多向”,甚至“逆向”“反向”等。例如,我们在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在讲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时,可以教会学生“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结论性的教学内容上,而是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蕴含了哪些类似的道理,当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之后,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类似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常识性的俗言俗语。
2.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一种“留有空白”的现象,当一部作品的大致轮廓勾勒完毕之后,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空白空间,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对空白进行补充和说明。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内容都具有留白的特点。教师正好可以运用这些空白填充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或者,运用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来续编一些比较有悬念性的故事,以及开展一些想象性作文训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授《画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你想怎样画风?”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声音和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和气味,你会画什么?学生说:“我画一个小朋友手捂着鼻子”“我画一个孩子在弹钢琴”……由此可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提倡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质疑空间,将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比如,在讲解贺知章的诗歌《咏柳》时,学生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产生了质疑,对“春风和细叶”之间的关系产生不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修辞手法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积累。
摘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任务之一。而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创新思维的概念阐述出发,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模式,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迎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热爱学生。作为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论水平高低,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分析。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教师是他们的好朋友。
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在愉悦课堂气氛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提倡质疑,鼓励奇想,对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
二、挖掘教材内容
1.激发求知欲,引发“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意思的有效途径。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的实质就是创新,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发散思维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甚至于已得出的结论,都放在“可变的地位上去加以观察、思考和探索。对未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地提出异议。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的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材中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出数学的实用性。内容与实际问题息息相关,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看、会应用。作为教师应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中充分考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四、精心设计作业
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让作业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让作业具有开放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很多,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不变的条件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答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案例:(以上内容略)
(学生对无盖塑料小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行预测。)
生1:我认为无盖小瓶会浮在水面上,因为有盖的小瓶比它重都浮在水面上,无盖的小瓶也应该浮在水面上。
生2:我认为无盖小瓶会沉入水底,因为它里面会灌水,有了水它就会沉下去。
生3:我认为无盖小瓶可能会不沉底也不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悬着。
师: 看来同学们对无盖小瓶的浮沉情况出现了分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看看结果怎样。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中出现小瓶“半浮半沉”现象。)
师: 我们看到小瓶中被灌上了一定的水,它不沉也不浮。如果我们把它灌满水呢(教师下压小瓶,使瓶中灌满水,小瓶沉入水底)通过观察,小瓶是沉是浮取决于灌入的水的多少。
生4:我认为不仅与水的多少有关,还与小瓶的放置有关。如果口朝上,它就浮在水面上;如果口朝下,它就沉入水底;如果倒着放,它就半浮半沉。
(其他同学暗地里窃窃私语,生4对自己的见解好象很有把握。)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是经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吗?
生4:不是。我通过您刚才说的想到的。
师:那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试一试。
(生4上台完成实验,结果都是灌满水后沉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科学研究不光是有想法,还要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以下略)
评析: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探究思考。
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蕴藏着比知识本身更有智力价值的思维方法。在本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把“塑料无盖小瓶的浮沉情况”作为一种猜想,教师顺着学生思路,采用了“猜想--验证--明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继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际操作中证实猜想的对与错。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了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两种方法--“猜想法”和“实验法”。
2、关注个别学生的突发奇想,更新原始观念。
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现在儿童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些原始灌面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本教学片段中,生4的想法包含着他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的原始认识,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也证明他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创新想法,教师没有一下子否定他的想法,而是鼓励他动手试一试。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探究,让他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新发现的事实或现象之间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才会心服口服的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观念。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力的“活知识”。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让学生经历了这种由原始观念到新观念转变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一次飞跃。正如郭沫若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教学片断:
学生读投影片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觉得句子中的哪个词用得"美"?
生:"冒"字用得特别好。
师: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儿,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顶出来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跳出来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师:小朋友们,换了词儿,放到句子也可以读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冒",请大家仔细读读前后几句话,想一下,怎样才能称得上"冒"。
(学生读句子、思考,有几位学生开始举手)
生1:荷花快速地生长,称得上"冒"。
生2:荷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称得上"冒"。
生3:荷花兴致勃勃地开放,可以说是"冒"。
师:那么,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生1:荷花"冒"出来想呼吸新鲜空气。
生2:荷花"冒"出来想要见见世面。
生3:荷花"冒"出来想跳个舞蹈给小朋友看。
生4:荷花"冒"出来想让人们看看她们的美丽舞姿。
生5:荷花"冒"出来想和其他美丽的花儿比一比。
生6:荷花"冒"出来想看看精彩的世界。
生7:荷花"冒"出来想看看外面的风景。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富有灵气的美,一种多姿多彩的美,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评析: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不应该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欲望,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
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向往、神游的心理。一番精彩的简介使学生听了个个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向往,因急切想了解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从而产生阅读全文的强烈愿望。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二、鼓励质疑,催生创新萌芽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一问。” 陶行之先生这句话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可以通过设疑、质疑的形式,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如教学《乌鸦和狐狸》一文,“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来,狐狸张着大嘴正在接肉”时,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对愚蠢的乌鸦和狡猾的狐狸自然有很多话要说:乌鸦这时不知道嘴一张嘴里的肉就会掉吗?狐狸这时的心情怎样?它会怎样看待乌鸦呢?乌鸦又能不能追回被骗走的那块肉?它会采用哪些办法呢?你又能不能给乌鸦出个好主意?„„学生看法五花八门,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看法出乎老师的意料
之外。这样一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激发联想、想象,拓展创新空间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它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如学了《今天我喂鸡》,学生由此联想到喂猫、喂狗;学了《古井》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粉笔颂》、《柳树的风格》,既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外形,又联想相应的品格精神,表达了思想志向。通过联想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丰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想象是指人脑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已知群鸟向凤凰学本领,有的虚心,有的骄傲。由于态度不一样,其结果大不相同。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我赞美你》为题,鼓励学生不受原文约束,标新立异,说出自己的认识。说话练习,学生想象丰富,结果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新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教师只习惯
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五、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曾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坏孩子,诞生在父母的语言中。”这充分说明了激励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激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千万不要吝惜你的赞美肯定之词。即使学生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不应用十全十美的标准要求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才有可能使学生偶发想象,擦出创造性的火花。创新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
一、抓住学生情感特性,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主动探究、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建立在良好情感基础上。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存在密切的关联。这就为学生主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因此, 教师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主动性的有效养成, 就要遵循“创设情境引疑, 积极感知尝试, 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 紧扣学生情感发展规律, 抓住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性和展现各种生活现象的趣味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中大胆质疑, 主动探索知识, 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创新思维的意识和内在能动性。
如在教学“反比例应用题”知识时,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重难点内容, 为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设置了如下教学情境:“工人加工零件的”“某工作需要加工一批零件, 已知李师傅加工该批零件, 每小时可以做24个, 则10小时完成;如果现在李师傅将工作效率提高25%, 那么需要几小时可以完成?”让学生进行探究感悟, 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的深远意义, 从而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索和思考分析活动中。
二、抓住问题内在特性, 重视发散问题教学, 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常言道, 学而得法, 事半功倍;学不得法, 事倍功半。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教育心理学指出, 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 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 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 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 要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根本特性, 展现数学问题对数学学科内容体现和概括作用, 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设置出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问题表象和内涵的细致分析, 从而使学生通过比较辨析, 能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 对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 有效掌握进行类似问题创新思维的方法。
例题:某建筑工地在浇筑楼房过程中需要1200吨水泥, 如果让甲车队单独运送需要15天时间完成, 用乙车队单独运送需要10天时间运完。现在让甲乙两队共同运送, 则需要多少天可以运送完?
该例题是有关“工程类”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 发现该例题可以抓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这时, 教师为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 掌握进行同一类型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 可设置出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某乡镇修筑一段公路, 如果由甲队施工需要20天完成, 乙队单独施工需要30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完成, 则需要多少天可以完成整个工作量的4/5?”、“某工厂加工一批零件, 已知张师傅5天可以完成工作总量的1/4, 中途李师傅因有事休息了几天, 结果用了24天才完成。那么张师傅中途休息了几天?”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解题经验, 探索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性问题解答中, 掌握同一类型问题的不同解法, 为有效创新思维活动提供方法论。
三、抓住教学双边特性, 开展错题辨析评价,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互惠发展的双边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 错误与探索相联姻, 相交合, 才能孕育出真理。”因此, 教师要及时地放大错例, 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 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 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与学生开展双向性的探讨式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中开展评价活动, 指出错题的“症结”, 摸准错误的“经络”,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 有这样一道题:“某菊花种植场工人一天采了20千克的菊花, 测得菊花的含水量为58%, 稍经晾晒后, 则菊花的含水量下降到52%, 那么晾晒后的菊花重多少千克?”有学生列出“20× (58%-52%) ”的算式。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评价活动, 向学生提出问题:“20千克的菊花含水量为58%, 则净重为多少千克?”、“晾晒后的菊花含水量下降到52%, 则含水量占整个菊花整个重量的百分之几?”、“那么由题意得知, 菊花中有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 现在要求晾晒后的菊花重量, 则可以列出什么公式?”与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 指出该学生所列算式的缺处, 从而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基本要领和数量关系。通过上述问题分析, 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将讲解分析的难点, 通过讨论分析, 有效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 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 有效培养了自我纠偏的思维品质, 提高了思维效能。
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 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重视学生思维过程, 注重思维方法指导, 才能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 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内容中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因素,十分有利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善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从已知向未知的心理延伸。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内涵的创新因素,使在读写中寻找答案,提出设想,表达见解,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鼓励质疑问难
创造性思维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会学生质疑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学生要质疑就要进行思维,从而诱发探索,增长新知识。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让他们大胆地讲出来。对于那些积极发言的学生首先要给予肯定,有独特见解的还要表扬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样就会使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产生渴求发言的欲望,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论语·述而》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使学生始终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悱状态,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的环境中,激励、启发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地发现和探究问题。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决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学生会产生依赖思想,失去兴趣,会限制创新思维的展开。
二、训练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呢?
古诗文的学习能培养发散思维。如教李白的《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学生分析这首诗感悟到李白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唐代诗人作的送别诗很多,为了让学生探究出不同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体会其中的多角度思维,可让他们从唐诗中找出几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骆宾王写的《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表达远大志向;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豁达之情;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抒发悱恻缠绵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对友人的深情。这些别具一格的唐代送别诗给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最好的启迪,也是他们学习发散思维的典范。
现代文阅读也能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上《生物入侵者》一课时:
师引:(先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生物入侵?
学生答:螃蟹入侵,河道被毁坏。
学生答:外星人入侵。
……
师引:本省本地区有没有“生物入侵者”?
学生答:杭州天目山铁路旁就有一枝黄花入侵,其它植物受到排挤,被一枝黄花占据了大片土地。
学生答:家乡松树林被松毛虫侵占。
……
他们个个张开思维的翅膀,飞到天南海北,飞上宇宙空间。转入课文内容“什么是生物入侵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性”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
三、逆向思维促进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传统的观念,采取违背常规的思路。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能提出个人独到见解。
如何开展逆向思维呢?为了激发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兴趣和欲望,可选一些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让学生进行辩论。
例如: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句的辩论。把全班同学分为红队、黄队两大阵营,红队谈传统得出常规定论,黄队则逆向论述。
红队:苦药虽然苦得难以入口,但是清热解毒,能治百病,要想治好病就得吃苦药;想办实事,想办好事,就得听刺耳的、不中听的劝告。
黄队:苦药难入口,不利治病,改用糖衣或胶囊,吃时不苦一样有效。忠言也不一定要逆耳,更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人心悦诚服。如《战国策》中触龙劝说赵太后把长安君送齐国做人质的故事,那些忠臣耿直照奏,都不能说服赵太后,反遭辱骂及杀身之祸。只有触龙讲明爱儿女的道理,才使赵太后愿意把长安君送齐国,最后齐国出兵救赵国。再说从古至今有几位逆耳的忠臣劝说国君成功呢?
黄队:再如当教师的,你对学生批评太尖刻,不委婉,不润物细无声,不潜移默化,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反而可能造成不好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不是上策,而是下下策。
……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异中求新,正中求反,培养学生创立新意的思维,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破除创新思维枷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影响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枷锁大致有五种。
(一)从众型思维枷锁。
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即人云亦云。比如你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见红灯亮着,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但是你发现周围的骑车人都不停车而是直着往前闯,于是你就也会跟着大家闯红灯。这种跟在别人后面消极的思维永远是滞后的,没有新意的;
(二)权威型思维枷锁。
权威枷锁是指思维中的权威定势。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一味盲从权威,大学生的思维就失去了积极主动性;
(三)经验型思维枷锁。
经验是相对稳定性的东西,然而正因为这些经验的稳定性又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从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就会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新思维能力的下降。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它束缚了人的思维广度。而创新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拓展思路,海阔天空,束缚越少越好。
(四)书本型思维枷锁。
陶渊明曾经泛读书不求甚解。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曾说:“尽信书还不如无书”。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它可以带给我们无穷多的好处,但是现实中如果我们一味的死读书,那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大学生不应该成为书本的奴隶,而应该活学活用,读书不为书所累,“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做书本的主人,善于驾驭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否则死扣书本将严重影响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发挥。
(五)自我贬低型思维枷锁。
做事没有信心,总认为“我不行,我做不到”。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办不到,而从来不敢去尝试一下。及时打破这种思维枷锁,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信心,大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思维的枷锁就像一座监狱,只有将守旧观念丢掉,勇于冲破思维藩篱,才能走进创新的世界。可见,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破除创新思维枷锁,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激发创新思维潜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方法大致有六种。
(一)良性暗示。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出版著作有《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与北师大物理系教授刘大禾合作开发素质教育学具——化学元素性质检索卡(已获专利并批量生产)。参与主编并撰写教法、学法、考法等各类教学辅导书一百余册。已出版教学录音、录像带50余盒。2003年起参与撰写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材,并主编了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上、下》(高教出版社),于2004年被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荐使用资源”。
我从事化学教学已有38年,在化学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尤为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常规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思考相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先后进行了有关化学教育的“教法”、“考法”和“学法”等教学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热衷于探索、研究、实践、创新的我,又在61岁时(2002年)欣然接受学校的委托与聘任,把握新的契机,转型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负责人,至此开始了新的征程——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完善。
只有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中,才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飞跃。
——魏平
最真切的感受是自主。从选题、聘请导师、制定计划、选择采访专家、联系并制定采访提纲、整理资料,到完成一份上万字的结题报告。经历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我真切体验到了自主发展的过程。
——胡冬妍
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分工协作是一门科学,它使我们的团队充满活力。
——刘 飞
这是我们北京师大二附中2002年~2008年,4000多名学生经历13轮(每届高一、高二实施两轮)的研究性学习后,记录下的真切体验。看着学生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回首这6年的教学征程,我愿意把其中的收获与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在科学认识中,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在正确认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经过6年多从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我深切认识到,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这门必修课程国家并没有统一规定的课程标准、教材乃至教学内容要求。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真正体现新课程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真正“赋权于学校、教师”,为学校、教师创设了一个参与课程开发、建设的平台。
在学习、探索与实践中,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我过去几十年在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中,所提倡指导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的小课题研究类似。它是学生、教师共同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课题、项目),收集信息、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实践)、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各学科课程教材中,就不乏各类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类课题。
2.在教学行进中积极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新课程,在实施、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为了在全校更加切实有效而又严格规范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师生双主体共同支持、协调管理”的校级管理模式。随后,我又在高一各班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代表,建立了以课题组长、课代表为核心的“学生与教研室之间的支持、管理、协调系统”,由学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一起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协调工作,教研室、学生处直接参与,坚持每周一次的工作、交流协调会议。
为了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自主性,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研究”、“项目组合”、“主题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具体包括:选题、开题——实践、研究——结题、展示三个阶段。
几年来,我除了每天通过研究性学习专用网络及时了解全校研究进程外,每天中午还是我和各班课代表、课题组长或项目负责人乃至个别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时间,为的是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从2002年至今的7届13轮,共计 156个班次,1356 个课题组学习活动的全程支持、管理与监控。
二、在探索实践中,谋求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1.创编校本课程,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我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始终坚持“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体现“特色明显、规范有效、重在过程、自主发展”的原则。学校大胆实践,围绕走进研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本校学生研究个案20例)、研究性学习评价等四个主要问题,自主编写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试用本,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参与编写并主持进行了两次修订,使之逐渐趋于完善。
由于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在许多课题(项目)的专业知识上,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教师的专业范畴,学校组建了导师组,提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还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特色。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公共教育资源及中科院、各相关大学的教授、院士、实验室作为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资源。通过广泛利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也提升了我校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项目)研究的质量。
2.以“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发展新课程
我崇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比如在选题、开题阶段,这是研究的准备与关键时期,我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组织各类互动式讲座,参观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学科教师展示指导研究方向……)之外,从面(年级、班)到点(个别课题、项目组)更关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准确定位、运用恰当的关键词将其转化为课题、制定方案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我既关注在教师指导下方案的实施、参与程度、信息、资料搜集、实验、数据、处理与运用情况以及困难,更要在学生遇到障碍、信心不足时帮他们查找问题,解决症结,还要强调坚持“做中学、学而用”的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结题、展示阶段。我们既关注研究成果、表达与展示方式、效果,不同课题组同学及其他参评者对研究全过程的认定,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个人(课题组)所得到的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3.在探索创新中,获取研学的阶段性进展
(1)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在多年的化学教育、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中,我逐渐确立了主体性的学生观。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主体性的学生,是能够发挥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是能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能否为自己的学生服务,为他们搭建平台,“激活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正是基于这种教育观,我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把学习评价与展示学生学习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成为进一步推动课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2)自主开发、完善网络化的管理体系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为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更是新课程的课程管理与实施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全面实施新课程作准备,也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大量纸质材料的发放与回收,自2005年起,只具有计算机初步使用技能的我,和我校信息技术组教研组长罗明勇老师合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独立自主开发了具有独立服务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监控的网络化管理平台。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至今,通过我们的网络管理平台,从课题申报、开题、研究实施、结题展示评价全过程,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可以实时地进行交流、汇报、评价与监控、管理,在多次对外交流、展示中,获得一致的好评。我们的管理平台和校园网链接后,我们的研究进程、研究成果可以对外开放,和全国各兄弟学校、教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在2008年完成了独立自主的全面的课程管理网络化平台,为新课程的创新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教学的变革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6年来,从一名单一学科的任课教师,转换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者、管理者,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新课程中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中包括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勇于实践的品质;向自己的同行学习,以解决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1.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换为积极的开发、建设者;二是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2.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从“一桶水”转变为“长流水”,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汲取新信息,从而常用常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要博学多才,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获取敏感的尖端信息。
3.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确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指导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
4.要构建新型的指导模式。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可以采用“亲身参与共同学习”、“同步研究,协同共进”、“紧密联系,双向反馈”的民主参与式的指导模式。
与名师互动
问: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有所转变。首先,根据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应该从被动的执行者而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与建设者;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需要的是对教育教学有研究、有造诣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再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确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分享者、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问:在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应该从何做起?
答:把自己当作学生。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窗,即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发展;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生,即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不是要消除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也并非要解除教师固有的角色行为,而是要做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接纳学生说“不”。这个“不”字内涵丰富,包括不实、不是、不确、不虞、不羁、不敬、不逊等,也就是对教材、教师、权威进行质疑。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相异的见解论断,悖谬的强辩夺理,教师首先应该欣然接纳,然后再与学生对话、探讨、解惑,达到求同存异乃至共存、共识。
形成对学生的由衷地赞赏和尊重。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与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的善意。工作中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要尊重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要尊重有严重缺点、缺陷的学生,要尊重在公开场合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特别要尊重被孤立、被拒绝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小学生创新思维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创新思维能力11-20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研讨教育学论文06-2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发散思维11-21
小学数学思维课教案10-01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案11-03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07-26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