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观念与思维创新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者观念与思维创新(推荐7篇)

领导者观念与思维创新 篇1

继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提高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现代领导干部实施领导的首要职能。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影响着整个大局和人心向背。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认真总结前人决策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事物客观规律去制定政策、确定目标,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概括和准确判断,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决策上的失误,从而达到预期目的。那么,领导者如何进行科学决策呢?领导的科学决策是有层次的,越是上层的领导者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决策上。按照科学程序和现代决策原理,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指导基层领导去贯彻、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基层领导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在决策活动中,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学决策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创新发展之志,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在现实与发展的结合中找准创新点,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才能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找出新出路,做出新成绩。

当前我们乘着十七大东风,正全面建设惠及亿万群众的小康社会,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方法彼地不一定适用。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典范。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科技的创新,而且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具有创新思维,成为“创新型领导”。

改革开放30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长三角”的主要做法是: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认真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开发初期的经验,发挥优势,大胆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开发建设路子。

第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各级党政领导对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权限设置、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等多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节节推进的改革措施,使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资本和创业者从最小的、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生产开始起步,继而发展到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和

股份制等组织形式,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

第三,积极发展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浙江是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做法,成为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经验。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县域经济无论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搞活了产品的流通,反过来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市场,浙江一些地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之快出人意料。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在浙江,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该省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品牌,同时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199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的局限性,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为此,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我们总结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仍然拘泥于旧的思维定势,思想僵化,领导活动就必然墨守成规、脱离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过程或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回答。

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重在培养。如何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的前提。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突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意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要“努力成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典范”。要有批判精神,敢于超越理论和权威,敢于超越经验和习惯,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满足现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第二,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创新思维的动力。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创新必须反映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对

基本情况和具体问题真实把握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国情、民情和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决不能离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去谈“创新思维”。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不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创新都不是真正的创新。胡锦涛同志指出:“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尊重人民的创造,倾听人民的呼声,接受人民的监督,反映人民的意愿,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创新思维置于贯彻群众路线的机制之中。

第三,善于学习,博学多思———创新思维的基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是思维创新的前提。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现代管理知识、法律以及构建合乎时代要求、合乎创新要求的新型知识结构,才能为提高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领导干部要确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把理性思考当作必备素质。要重视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把握,关心学术界、科技界的最新动态和各种前沿问题的信息;要注意在学习中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要善于思考,及时洞察身边的变化并及时适应和利用这种变化,为正确的决策做好准备。

第四,无私无畏,勇担风险———创新思维的品格。创新思维与风险相伴,不担风险的思维,就不是创新思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敢于创新思维,就是敢于承担风险。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承担风险的勇气是对一名领导干部德识、胆略、才智的考验与检验。领导干部树立创新思维必须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担风险的勇气。因为探索和创新总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随时会遭到各种挫折和失败,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声誉和地位。但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是不会创新的。因此,领导干部树立创新思维,就必须有一种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和意志,必须有敢闯、敢冒、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

领导者观念与思维创新 篇2

创新之路没有尽头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的成功, 不代表未来一样能够成功。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将你出色的表现进行到底。创新并不需要天才, 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 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的办法。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是成功营销的前提, 营销团队如果拥有创新的精神, 把握科学的规律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营销本来没有路, 只是营销的人多了, 才使的营销的路越走越宽, 营销的路不能总走别人的, 一个出色的营销人员只所以能成功, 就是因为他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新路, 自己走出来的创新之路。营销中的创新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有, 其实每位营销人员都有潜在灵感, 只要肯动脑筋, 在营销领域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1. 常见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拘泥于固化思维的新的思维方式, 如: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等,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进行介绍。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是指从沿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 前进的方向上可以是不同的思考方式, 其结果也可以是多样的, 实践证明,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三大特点。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 是一种从结果反推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法其实很适用, 使用这种思维方法往往可以主动找到捷径, 因为一些问题, 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 从结论往回推, 倒过来思考, 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 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而惯性思维往往使人习惯于一个A-B的过程, 而逆向思维却是从目标倒推回来, 主动寻找条件的一种思维方法。

心理思维:结合创造心理学与消费心理学, 从人们的心理需求出发, 找出产品与消费者的共鸣点, 切入市场,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许多现代广告创意中经常应用。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 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 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所以, 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周边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神奇, 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积累过程, 营销人员只要随时留意身边的一些事物, 在产品设计时能够灵活的应用到其中, 这样, 就可以实现同一种商品体现出多种用途, 给产品增加许多意想不到的魅力。创新的思维在整个营销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只要有创新思维就一定能够使现代营销不断适应现代市场的变化。

2. 创新思维在营销中的应用

既然这个时代呼唤创新, 那么“万丈高楼平地起”, 思维的创新可谓是最基础的, 也是最难的创新, 有句广告语说的好:“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说明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以及一切创新的纲要地位。

2.1 创新思维在选用接班人上的应用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决定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 曾经有记者对一位知名企业家进行采访时, 谈到如何选择他的接班人的问题时, 这位企业家并没有选择让子女接班, 他说:一个企业要想做好, 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能吃苦、有领导才能、能够协调战略、政府、媒体、慈善等, 能够得到员工的拥护等。这位企业家并没有将其家业传给子女, 也未让子女接班, 他的思维方式有别与一般的家族企业, 他说, 他的子女都很优秀, 他也很爱子女们, 他不想让子女在掉到领导者这个坑里, 只是想让子女们做一些力索能及的事, 现在为了家庭、孩子已经狠心哭, 如果在让他们做一把手, 简直是太为难他们了, 这位企业家在选择接班人方面的创新选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 体验营销的创新应用

当今时代, 营销手段在不断创新, 体验营销就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方式, 它已经成为运营商培育客户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

例如中国移动公司, 可以说他们是体验营销的开创者, 他们对这一营销模式的投入力度及操作水平, 在国内各行业中也是排在前列, 他们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进和创新, 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赢得了客户的满意。

2.3 营销中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在创新

营销界都知道白家高记与雅士白家商标争夺事件。"白家"是一个百年老店, 它注册一后, "白家高记肥肠粉"首先在媒介上发难, 表明雅士属于"恶意抢注", 雅士等待品牌借势传播的机会终于到来。一场本就胜利在握的纠纷, 随势引导成为品牌传播的免费途径。知名商标争夺在四川引发了一场新闻大战, 白家品牌文化、影响力、产品卖点、产品利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白家"这一品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茶于饭后的焦点,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消费者高度关注的企业, "白家"通过借势营销得到了快速的密集传播, 品牌形象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上升, 与雅士事前估计的效果一致。由此, 白家利用了创造思路, 利用一个简单的品牌之争, 引起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 而逐渐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最终, 白家达到的品牌形象利润三丰收的目的。

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创新思维在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商机, 创新可以为员工获得新的机遇, 创新可以为社会做成更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市场的营销理念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化, 简单的效仿时代已经过去, 简单的创新营销也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营销, 只有在营销的基础上在创新, 让创新时刻伴随着营销市场, 才能更好的发挥好营销这一工具, 才能让营销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是企业成长的力量, 创新思维是创新行动的来源, 新形式下, 市场营销日益多样化, 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 市场营销难以满足人们对产品的需求, 为了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各种需求, 创新思维被引入营销领域, 为营销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下面主要介绍了常见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思维在营销中的应用。

关键词:市场营销, 创新思维,销售,业绩

参考文献

[1]肖良生, 熊岩.后电影市场中的4C营销[J].电影文学, 2007年20期.

现代领导思维与创新 篇3

【关键词】现代领导 领导思维 创新

【作者简介】路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顾明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网信处处长。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反映,是一种理性认识过程。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因而是人类智力构成的重要因素。领导思维是领导者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起着支配领导者认识和行动的一种思维观念。深入研究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领导思维,更新思维观念,创新思维方法,对于提高领导艺术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领导活动的新特点

1. 领导环境的复杂性。在古代,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主要在个体中进行,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领导方式比较简单,领导思维相对比较简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人们联系越来越紧密,领导活动也越来越复杂,领导者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分析矛盾,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清线索、分清主次,从战略高度思考全局、规划全局,从而赢得驾驭全局的主动权。

2. 领导对象的多变性。在小生产时代,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缓慢,社会生产及其领导活动主要靠领导者个人智慧和经验,一般都习惯于按陈规办事,领导思维的矛盾并不突出。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都快速发展,不仅新的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且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生产设备和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频率也大大加快,从而促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形势不断发生急剧变化。因此,每位现代领导者都面临着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迫使他们不得不尽快作出抉择和行动。所以,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科学思维的头脑,才能善于审时度势,统揽全局,预见未来,迎接挑战。

3. 领导思维空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空间,就是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从纵向看,它表明为动态的时间序列:回顾历史,研究现实,预测未来;从横向看,它表现为静态的空间范围,即思维视野的开阔程度。领导者的思维空间的大小,是由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的不同所决定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等因素的制约,领导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当时的小生产观念,使人们囿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种狭小的思维空间内,使人们比较注重过去和现在,习惯于向后看,单纯作垂直的古今比较,其结果就会或者用以往的陈规陋习来衡量现实、议论现实;或者现实同过去比稍有进步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思维观念,既要求人们面向全国,又要求人们面向世界;既要求人们面向现实,又要求人们面向未来。社会化大生产的思维观念固然也强调古今比较,但更强调拓宽思维领域和范围。再比如,“凡是派”信奉“凡是”观念,使思维的时空挤压在书本里和过去的时代,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思维观念,使领导者思想获得解放,思考问题的天地无比的广阔。可以说,陈腐过时的观念如同囚禁思想的牢笼,而顺应社会进步的新观念为领导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思维天地。

二、现代领导思维的基本特征

1. 全局性。所谓全局就是事物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从空间上说具有广延性,是指关于整体的问题;从时间上说具有延续性,是指关于未来的问题。领导思维的全局性特征,就是领导者决策时必须有广阔的空间视野,善于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既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还应看到该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更应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2. 前瞻性。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而事物发展具有延续性。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又是今天的延续。今天只是决策的出发点,而不是着眼点,更不是归宿。领导思维的前瞻性,就是领导者决策时,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更要看到将来。要立足今天,总结昨天,预见明天。要善于静中见动,预见未来;深思致远,谋划未来;揭示规律,把握未来,千方百计做好未来这篇大文章。

3. 创造性。既然现代领导思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那么,领导者在进行科学决策时,思维必须具有创造性。即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既要分析,又要综合;既要正向,又要逆向;既要求同,又要求异;既要看主观,又要看客观;既要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要看系统外部与其它系统的关系;既要看过去的历史,又要看眼前的现状,更要看未来的趋势。不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囿于他人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创造性。

三、领导思维创新的基本思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思维博大精深,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也导致了领导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凝固性和单一性。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领导思维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从传统思维中的保守、落后的思维方式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为达此目的,领导思维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 从封闭走向开放。封闭思维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生产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因而导致领导思维方式的狭隘和封闭。其特点:一是封闭性,二是保守性,三是片面性。开放思维是指领导者大脑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处于扩散状态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一是广阔性。开放性思维既注重事物内部联系,又注重事物的外部联系;既注重纵向比较,又注重横向比较,纵横交错,因而视野广阔。二是变动性。开放性思维不是静止的、僵化的、保守的,而是随着事物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能不断地接受新信息,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预见性。能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实把握未来。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领导思维方式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既要看到内部条件,又要看到外部环境;既要看到国内,又要看到国外;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现在与未来。

学前教育中的创新思维观念论文 篇4

因此,学前教育必须进行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学前创新教育就要求保持其高度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使得每一个幼儿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教育。

【关键词】学前;创新;教育

一、学前创新教育中的使命观

学前创新不仅仅只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道德。

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所以,将受教育者从小就培养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的追求变成了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他们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就拥有了有正确的方向和足够的动力。

二、学前创新教育中的人本质观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本质的认识能够深层次地影响到教育的行为和发展。因此,创新教育要确认好自身对人本质的观念和认识。

1.人的未特定化

人们所生存的环境也是未特定化的,人是未特定化的,所以,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创造既决定了人的本质,也决定了社会的本质。创造发展的层次也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层次。

我们所施行的创新教育改革就是要将创新的思维智慧作为核心的素质基础,把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主体目标,这样的教育才能够符合个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2.人的开放性

人的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其次,人向世界的开放性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关系相比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人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环境,并且还能够按照各自对于主体的需要,依靠自我的创造智慧能力来改造客观的世界;第三,人的开放性也展现出人和客体的.多样化世界之间的关系,动物与客体只能够保持单一的生命联系,但是人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依靠自我的创造性和中性的客体建立起各种各样功能联系。

3.人的活动性

活动是人们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活动对于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创新教育要以还原人最初的面貌作为发展目的。创新教育要大力地维护和弘扬教师和儿童双方都具有的主体性,在教师教授和儿童接受的过程中都要体现出创造性的存在。

将双方的主体力量充分地发挥,最终创造性地达到各自所需要的目标,实现各自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前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观

任何有关教育中的变革和发展都要以教师的思维转变作为主体。教育实践的发展往往都可以由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所实现。创新的学前教育应该树立和加强教师观:

1.责任观

教师的责任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之上,重视每一个受教育者才能和兴趣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生存、生活、学习以及创造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做出贡献。

2.角色观

在目前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以及课堂的维护者,而且还充当着知识的研究者、学习者和创新者,还要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兼顾心理交往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全面发展。

3.职业观

在当下,教师这种职业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要要求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全身心地投入,必须要和教育对象的灵魂思维相接处,才能使他们感悟到生命的真谛,规范自我意志和行为,体现作为人的创造性本质。然而,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伴随精神成长的过程,通过教育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智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自我教育观

创新教育的进行就要依靠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创造创新的时间观念。

首先,创新教育可以呼唤受教育者的生命意志能力和创新的智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能当表现出自己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也需要高度的专业化和很强的技术能力,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当不断进行自我的再教育,以便提高自己的创新智慧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智慧思维的能力,不断通过身的教育提高自我的精神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

四、学前创新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观

从哲学方面来看,创新教育就是在维护生命的本质,它鼓励着受教育者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也同时保护着生命主体的完整性。在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就要从“特殊认识过程”转变为“交往活动过程”。

在交往活动过程中,人是作为活动的主体,促进着幼儿发展目标意识并尊重幼儿因个体差异所转变的观念教学个性化’以及强调幼儿主体性的观念、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都是创新观念教学发展所推崇的。

五、学前创新教育中的“失败”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失败的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这样就势必在实践活动上没有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要用辩证地思维正确的对待所遇到的失败,不能将失败一味地归入耻辱和无能的行列。给儿童创造舒适宽松的氛围,他们就会在心理上拥有安全感和自由感,自然而然才会取得创造性的进步和表现。

总而言之,要想实施好学前创新教育,不仅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在理念上要进行创新的转变和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着实践改革的进程。所以,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根,李菲菲,徐宇.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内隐观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Z1)

[2]葛操,白学军.训练方法对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01)

领导者观念与思维创新 篇5

摘要:领导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创新思维能力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通过转变观念,培育新意识,提升新素质,掌握新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可见,创新能力的提高对领导干部开创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领导工作;创新能力;如何提高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研究公共领导学以来,飞速发展的科技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领导者的思维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力的研究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开拓认识新领域,解决现实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部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首要条件和根据。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能力。它要求领导者与时俱进、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领导者思维创新能力是保证领导活动成功的关键。行政部门的领导者是拥有国家法律所授予的权力、处于领导和决策地位的人,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行为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

一、创新思维能力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

(一)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朵奇葩

领导能力是领导者以自己特有的远见卓识、领导方式和个人魅力,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科学确定组织的绩效目标,并有效地开发组织资源和运用群体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特殊本领。它包括权力和魅力、角色规定和个性特质形成的影响力、认知资源和人际资源的资源力、理性思维和内心直觉的思维力、领导意识和情境需求的应变力、影响过程和创造过程再加上激励过程的创造力五种能力。著名美国管理学专家华伦·本尼斯认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1]无论“创造”或“梦想”,都体现一个“新”字,作为行政部门领导者其创新主要在于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要求领导者要大胆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制度、机制等,还要进行对原有机构的改革。今年,深圳市“告别铁饭碗、捧稳瓷饭碗”的改革将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档。其中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深圳市人保局局长王敏曾说:“改革能走多远,突破的程度有多深,只是时间问题”。[2]改革或创新都是领导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要真正实现并完成领导工作关键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创造,有创造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有新成果。

(二)领导的决策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领导者决策的过程,也就是领导者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决策是一个过程。从认识论上考察,决策过程就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形成概念,再从抽象到具体形成决策以付诸实践的过程。实践既是决策的起点又是它的终点,决策过程是认识论中两个飞跃的中间环节。这个过程贯穿着人的逻辑判断,特别是创新性的思维活动。问题存在于实践中,而要从问题中揭示其固有的本质,保证概念开发的正确并作出科学的决断,必须靠理性

思维的抽象力。决策在实施中发现了偏离目标的震荡,发现了同客观规律的反差,经过反馈进行再认识,修正主观认识,调整决策以同实际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这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创新性的决策过程。在现代复杂多变的条件下,领导者的决策更需要领导者具有科学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对领导决策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领导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领导的决策活动常常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对决策者来说,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备创新意向。当今世界,任何一种停滞不前实质上就是一种退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具体单位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任何死抱陈旧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的做法,只能被时代所淘汰。由此可见,没有创新的领导工作是无所作为的工作;没有创新素质的领导者是不称职的领导者。决策时创新性的活动,总是以变革现状为前提的,每一项决策,在本质上都包含着创新,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决策。[3]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草船借箭”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决策时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领导活动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者能力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投入热情,只有投入热情,才能聚才聚智进行创新,创新就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为了使创新成为领导者主体的自觉思维,在领导工作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摈弃旧观念,培育新理念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思维能力的竞争,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转变创新思维理念。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摈弃旧观念,培育新理念,主动接纳新知识,掌握新办法,不断解决新问题。全球性危机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是对领导干部队伍的新考验。过去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用旧观念老办法想问题、做事情,工作缺乏创新思维,只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新的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要转变创新理念,学会要不断了解变化,了解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二)克服旧思维,培养新意识

要具有创新意识,就是乐于创新。什么叫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说明白就是创新的欲望、动力和激情,这就是创新意识。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创新意识,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旧的封闭思维方式,克服狭隘封闭和目光短浅,克服旧观念的束缚。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要有世界眼光、创新意识,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处理新问题。

(三)学习新知识,提升新素质

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已成为立身做人之基,敬业善事之本。领导者素质全面提升是提高领导者思维能力的保证。现代社会新的边沿学科不断出现,知识更新换代较快,随着高学历背景的年轻人不断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思想解放,观念超前,而作为领导干部也要刻苦学习新的知识,充实新的理论使思想观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转变更新,不断增长才干,提升自己的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去降服下属。

(四)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方法没有掌握,思维创新就无从谈起。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法、收敛思维法、逆向思维

法、换位思维法、灵感思维法等。这些方法,只要理解并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思维,就能切实提高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总之,领导干部要以创新的思维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领导水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经常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以思维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促进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开创工作新局面。参考文献: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篇6

焦佩锋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这个讲题。

课程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想,这四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哲学思维,那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哲学思维,当不了领导;没有好的哲学思维,当不好领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领导是管全局的,领导的素养、管理者的素养一定要和哲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照顾到眼前和长远。

对于做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要有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于新进干部、年轻干部,我们一定要抓好理论学习,这其中体现的就是马克思它是科学的真理,它所使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很有作用和意义,这也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哲学,在这个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所强调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是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或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国情,比如说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这次改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类型,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就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要朝向,我们的趋势是什么?未来的走向是什么?还有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因为改革也不是随便改的,建设也不是随便建的,革命也不是乱革命,我们是依据,是在认识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这种认识论又来自于哲学思维,所以我们党特别重视在思想上建党。

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三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既然是规律性的东西,它就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所以认识规律就意味着认识这个世界,意味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灵活性,它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客观规律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作用和反作用关系,这都属于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前人的认识成果,而且这些认识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在我们党革命时期、奋斗时期,在上一段改革时期都得到了正确的验证,所以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法宝,共产党人和其他党人,或者说共产党人本身有什么不同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共产党人特别注重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来认识社会和治理社会。

所以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刚才我讲了,共产党人有什么特质呢?放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当年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士兵、战士有什么不一样呢?共产党的战士在打仗之余手里捧的是哲学,蒋介石退回到台湾以后也讲了这个问题,打败我们的就是共产党人懂哲学、用哲学,所以尽管我们在客观条件上,在武器装备上,在力量构成上我们可能不如国民党,但是我们懂得学哲学、用哲学,不怕领导学哲学、就怕战士学哲学,就怕全民学哲学,因为哲学意味着世界观、意味着方法论,意味着对世界对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而这种本质性认识能够使我们党上下、军队上下能团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达到政治乘胜的结果。

所以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所以重视和掌握哲学是被历史、现实和党的建设等等多次成功证明了的。既然是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应该放弃,所以我们把这作为党的一个好传统。学什么哲学呢?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在当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认识、新的实践探索所得到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理论回答或哲学思考。所以,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每一个党员,对领导者来说,依然不能放弃学哲学、用哲学的传统。

那么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重视和掌握这么几个重要哲学观点:一个是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这个矛盾分析方法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活跃的力量,它也是我们区别社会和社会之间差异性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生产力解决的是穿衣吃饭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是空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劳动当中结成的社会性关系,这个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讲,分为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以及再生产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所以说它体现的是,它本质上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公正有不公正,所以公平相对公正的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分配关系,是我们推动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

社会经济矛盾还包括,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来自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的需要,上层建筑是从思想层面,从精神文化层面对社会的制约和引导,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讲题哲学思维和领导能力,其实是要求大家要从思想意识形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社会的人、事、物要用哲学思维,所以掌握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释放经济活力、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是因为我们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当中的生产力标准。而为什么同时我们要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呢?要进行制度建设呢?是因为我们尊重或者我们认识到了社会治理当中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现实化就是制度,以及我们在思想层面,思维层面的总结,我们的哲学思维、顶层设计等等诸如此类,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反作用,所以第一个社会经济矛盾分析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条,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特别强调生产力标准,因为它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用任何一条标准给社会历史分析,来认识这个社会,观察这个社会,但在根本上能够使大家的认识共同达到一致的就是物质生产,因为根本,它解决的是,它着力于它侧重于人的穿衣吃饭问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中指出,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用行,这是每天每日每时所必须连续进行的历史动作,我们关于政治的观点,关于哲学的观点,关于意识的观点,关于法的观点,国家、制度等等问题都需要从这个上面进行解释而不是相反。它也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当前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但我们依然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很多水分,有很多问题,我们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环境破坏程度大、资源成本高,这也是我们的特点,所以当前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且是科学的发展经济,已经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当问题的问法变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发展的否定,而是我们有新的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发展,这是对我们提出更高更严峻的要求。

第三条,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共产党人、领导者、领导干部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圣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仙人,我们的所有的力量,我们所有的政策,我们的制度,包括我们的想法、我们做法、我们的经验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鲜活的社会历史经验,所以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群众是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这三个重要的哲学观,第一个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它有利于我们认识到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说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领导者个人一把手和下属之间的关系,还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是否推动改革的标准,我们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这样的话,因为人民是社会力量的大多数构成者,这样力量的释放是庞大的,他的效应也是庞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这个主体。

而回到领导本身而言,哲学素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习近平同志2010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能够使我们心明眼亮,能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局,而不是片面的深刻性,我们这里的深刻是来自于对改革发展全局的掌控或把握,比如说刚才我讲到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它能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有的素质。它能够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效果是,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路线、我们的纲领、我们的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都和这个指导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理解了这个指导思想,就能理解或者贯

彻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不仅看到是什么,还要看到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来自于长期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哲学素养。

第三条,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这也是被实践多次证明的。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事物内部的结构,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当然也包括差异性,所以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克服,什么叫摇摆性呢?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有利于我们克服片面性,就是看到什么抓什么,上面要求什么我们动什么而不是主动的积极地担负起领导责任,当然还有一点是盲目性,为什么说学好哲学能避免盲目性呢?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看到是什么,还能看到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事物的原因之后,看到事物发展态势之后,你就能够主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清晰的明白的而不是盲目的想问题、做决策。

2013年1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认识,方法论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已经被我们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宏观的,看到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局部和局部之间的排列关系,综合决策能力,是综合判断而不是片面判断,所谓的片面指的是眼前的、狭隘的、个体的,这种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有驾驭全局能力,作为领导者,领导工作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因为你是站在全局之上看问题,所以你必须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领导的基本要求。尽管说近平同志,中央讲的这两段话,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但是我想这种讲法,这种要求对各行各业领导干部都有适用性。

今天这次课,我们主要谈论两个问题,第一个,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么重要,那么它有哪些鲜明特点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第二个,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因为当前对中国社会而言,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改革是最大的现实,改革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我们这次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如果认识改革、如何理解改革、如果领导改革,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的达到依赖于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我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要有全局思维,同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第二要有过程思维,同时提高照应阶段能力,第三要有底线思维,同时提高防突处变能力。我们分别看一下。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

第一个大问题,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个小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鲜明特点呢?我认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民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哲学”,它和康德、黑格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这些哲学都不一样,这种哲学充满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主要体现在它有鲜明的人学立场,它总是以人的物质利益、社会权益等问题为思考重点,所以它不只是关注人,而是通过关注人的问题、人的生存现状来关注,或者说通过人的状态来关注人本身,而不是说由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权这个抽象概念来关注,并且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以单个人、少数人,而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社会解放为根本任务。所以他不仅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还要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背后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基于这种原因的分析,他要结束这种人的被压迫、被异化、被奴役的状态,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压抑的解除,比如说私有制,私有制是束缚人的,他里面有雇佣劳动,人是不自由的,还有政治压迫,所以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这种异化劳动的批判,最重要是实现人的解放,这是人民性。

第二点,现实性。始终从现实的人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断展开的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出发来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点,这是其唯物主义立场的真正体现。一般我们都认为,哲学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它是高高在上的,远远在外的制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具有“入世”的特点,它不具有“出世”的特点,它不是道家哲学,它也不是儒家哲学,它是积极“入世”。这种现实性体现在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这是人的肉体需要、人的感性需要的结果。还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是什么,还关注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办,所以这种鲜明的“入世”特征,它不仅看到了经济的不平等,而且主张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特定阶级的革命运动来消除这种不平等。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句名言就是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对这三个特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作家的话进行解释。

第一个关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入世”的特点,这种现实感体现在,它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真理,少数部门,少数个体或者某种组织的真理。所以这也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特点,广泛性特点。

还有,这种人民性体现在无产阶级作为大多数利益代表者的被压迫阶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他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它这个阶级从发生到存在,它就意味着它要代表大家的真理,它要实现大家的利益,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的原则,作为一个阶级它可能是尽管是代表大多数人,但是这个阶级要把自己的利益,把他的诉求,把自己的原则提升为整个社会的原则,让大家意识到什么叫大家的真理,什么叫多数人的解放,什么叫人类的解放。所以私有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被广泛的社会化的分配所取代。

第三句话,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物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脱离这个生产活动来讲社会关系,处在这些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就是比如说哲学,比如说艺术、宗教这些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他一定是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脱离那个社会的背景来认识这些原理、观念、范畴,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人们生活,这是关于人民性。

关于现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常常要追问自己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向哪里去?这个问题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脱离人的社会活动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活动,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社会身份,我们的社会评价必然与你特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脱离了这个,人的本质必然说不清楚。

第二句话,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麻布、亚麻、呢绒,这是看得见的物质产品,在生产这些看得见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看不见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唯GDP主义,经济利益崇拜。为什么人越富,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化水平、社会行为越不那么文明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制约这种行为,所以人们对暴发户都有不好的社会评价,这意味着他不符合我们心中那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评价的时候,既要用看得见的生产力的标准、劳动工具的标准来评价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用看不见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也是我们评价社会的标准,我们评价干部的标准,评价领导的

标准。如果一个领导使一个单位,使一个同事或者使一个地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这个关系理顺了、摆顺了,这也是杰出领导能力的表现,而不仅仅说我们靠量的优势,数据的东西来评价一个领导是否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政绩观层面,在人事考核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人和人的和谐也是我们评价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

还有关于实践性。马克思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但是呢,要特别注意红色部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好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吉特、康德等这些哲学家,最根本的差异是在于他特别强调思想要转化为行动,而不是说我思想上达到某种境界了,我自我思想革命完成了,这个事情就完成了。思想革命完成了,对现实中的革命一点影响都没有,在马克思看来,思想革命是现实革命的前提,所以他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所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必须记住。所以领导者你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科学的解释世界,要认识社会现象,要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有效的去改变这种世界。所以对领导能力而言,首先你要有认识能力,其次要有决策能力,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落实能力,你要有推动工作的能力,你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这种素养,这种要求我们是从那种所谓的休闲哲学、人生哲学当中是得不到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具有现实性,总是具有实践性。

还有马克思指出,哲学就其自身而言,她的理论就是实践。她的理论就是实践,你注意这句话,用我们共产党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叫落实叫务实,通过务实的过程达到求真的目的,这对领导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这是第一个小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大发现”。这两大发现不是我在这凭空定义出来的,而是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进行盖棺定论。

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即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吃饭、喝水、住宿、穿衣,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个,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实的产物,比如说国家制度、法律、艺术、宗教等等认识、观念都从吃饭、穿衣当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第二个发现,这个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剩余价值规律。我们都知道,剩余价值规律是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动的产生资本利润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两大发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一个发现其实是关注普遍的人类社会,它具有普遍性、总体性,第二个发现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针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所以它具有特殊性、阶段性,这两者之间也是高度统一在一起。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有这种特征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个简单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物质利益难题”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基础。他在41岁的时候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当年也是哲学青年,他大学首先报的专业是法律专业,后来改专业、换学校,开始在波恩大学,后来去柏林大学学哲学,所以他换了专业,换了专业以后他认为没有哲学,就不能使我前进,对哲学特别痴迷,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那种丰富性、那种感染力深深吸引了马克思,马克思读黑格尔甚至生了病,生病期间、疗养期间依然读的是黑格尔哲学,可见哲学对他影响多大,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来到社会生活当中,没有找到工作,然后去给《莱茵报》写稿,写稿期间就碰到一个物质利益的难题,就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这是马克思自我告白。他从一个哲学青年变成一个关心社会物质利益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但是关注利益问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一个纯经济学家,因为他关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学家不一样,他要在经济现象背后看到人和人中间在哲学高度的差异性。

马克思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它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

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就是说18世纪的英国社会和法国社会已经发育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然后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他批判亚当斯密等等这些,谁是亚当斯密,就是市场经济的鼻祖,他看到自由主义经济背后人的不自由。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特别重视法律关系,然后他看到国家的形式,最后推动他进入到物质生活关系当中,进入到市民社会当中,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就最后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哲学经历、思想经历也进行了佐证:“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粹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我们由此简单回顾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表,马克思的思想经历是这样的:法学、哲学、经济学,最后是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就是市民社会的科学。市民社会的科学是两大发现,主要体现在两大发现,两大发现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唯物史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对于整个人类具有适用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对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适用性。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解释“两大发现”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我们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作用,能看到马克思所发现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的规律的普遍性,还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交代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之上又有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动态基本矛盾规律表现在什么呢?物质生产力发展了,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就是实事求是的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个辩证法,要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是什么,要回到事情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用辩证法看,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是什么背后为什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生产力标准,我们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第二个要看到生产力背后是人的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话,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生产力就发展快了,反之就发展慢,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掌握这个东西,重要性何在呢?我认为,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不是高高在上或远远在外的某种抽象教条,而是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才可能的现实主义解释原则,这种新的哲学形式是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有机综合。较之于以往的西方哲学,它更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科学性和实践性,因此,它不仅容易被理解和传播,而且也容易被转化为方法、能力和素养,进而发挥“改变世界”的效用。这就是领导干部学哲学、管理者学哲学的必要所在。

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证明了是对的。”实践的说服力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学习这个立场、观点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尽管社会主义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社会主义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制度的成功,它不是一种空泛的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所以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一定挫折,遭受了曲折,但人民经受锻炼,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回到当代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在去年的8•19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老老实实指的是态度,原原本本指的是回到文本,不要片面的学习马列主义。而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不是说教条,是你通过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当中可以得到证明的,它可以说服你。

还有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有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内容看到它背后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这是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要求。这是第一部分。

二、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

第二部分我特别想讲一下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呢?哲学是“爱智”之学,追问本质、探求意义、寻求方法是其天性。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种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人学立场更真实、认识观点更科学和思想方法更深刻。因为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认识和实践,我们总是能够取得新的更高的成绩,所以,学哲学、用哲学往往是领导人、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我认为,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为什么呢?这个现实需要我们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本轮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态度。

第二个,改革需要方法。“要不要改”不等于“会不会改”。我们不要仅仅把思想认识停留对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而是说我们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过快不行,过慢也不行,所以适度、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改革不走样、不走偏的前提。一定要看到方法对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而这个东西需要你从哲学的角度去领会。哪几个方法呢?

(一)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

第一个,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历经30多年发展,中国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正面作用已毫无疑义,当前,让市场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吁求,与此相反,消除不公平竞争、打破利益固化、遏制权力滥用,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是本轮改革实质而又核心的问题,因此,形成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治理体系、培养与之相应的治理能力

才会成为本轮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全局,你要看到这个全局,要有这个全局的关怀,只有看到这个全局,你才能作为领导,才能统筹协调能力。或者说你才能看到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实现、维护这个大局的重要性。所以要将全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曾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服从全局。全局和局部只是相对而言,局部是相对于全局而言的局部,局部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必须汇聚到全局中才能发生更大的作用,如果看不到全局,局部工作就会丧失方向感,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我们在改革当中,我们都处于某个不同的部门,处在某个布局的链条当中,但是你一定要看到,你这个链条不得力、不奏效,对于全局来说是损失,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一定要看到局部工作对于全局来说有很大的作用。怎么处理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呢?我认为主要内容就是排兵布阵、统筹协调。

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作为企业家,既要看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看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要看到本轮改革的总体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定位之间的总体性关系,要避免陷入“就企业谈企业”的狭隘立场;作为政治家,必须从“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来进行政治活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现代化、制度的科学化,这是关系改革成败得失的大局。我们要用这个大局来衡量局部工作的好坏。

(二)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

第二个思维,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过程思维是从时间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主义特点。我们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角度去看问题。

事物总是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也只有在过程中,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我们要运用过程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要认识和处理好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

表现在第一个,既要照应阶段,又要善抓机遇。每个人、每个组织、每种制度都是按照过程、阶段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导者既要看到事物的存在状态,还有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量的积累,还要注意质的飞跃,既要看到阶段性,也要看到长远性。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有照应阶段的能力,首先要立足当前:务必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放眼长远,就是说我们在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的前提下要有预见能力,要看

到当下的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反对鼠目寸光。

第二个能力是善抓机遇的能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呢?第一个是多谋,四个字,第二个是善断。多谋是我们要常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丰富的可能性,它有哪些可能发展的方面;第二个叫善断,善断是及时做决断,在事物出现了某种萌芽、某种苗头,我们要及时拿我们的预案进行处理和化解,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或者雨后送伞,我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后送伞。

分别体现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邓小平提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左”的办法就是脱离实际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亏的,所以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是社会主义领导者,当然这也被写进我们思想路线的,一个必备的素质,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重要。

所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我们脚踏的就是这个实地。

第二点,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当年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激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话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呢?是从全局的角度得出的,所以大家都拥护邓小平,认为他讲的对。

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处在这个战略期内,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这个发展,因为这个是和平发展的一个机遇,所以现在我们网络上、社会当中还有冷战思维、有战争思维,这个固然有作用,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影响全局的思维。

领导工作的成效往往体现在能否看准并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否预见和抓住事物发展的重要机遇。战有战机,商有商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都是要珍视机遇。

(三)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

第三个思维方法是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新表述,它不仅对经济工作,而且对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它体现的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从坏处打算”的素养和防突处变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有连续性,也有非连续性,有曲折性,有复杂性,所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作为领导者,你一定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边界,它的关键阶段,薄弱环节是什么地方。所以这种素养要和底线思维的提升结合起来。

十八大报告特别有句话我希望大家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不能有盲目乐观的心态,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同时不要因为困难大,就丧失信心,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有时候来自于我们党自身、自己,党内的反腐败,有时候来自于外部,党群关系,有时候来自于国际,中国和国际的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矛盾,这些都是伟大的斗争,我们需要有自信,需要有底气,需要有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指的就是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因为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结果。大国和小国不一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和几亿人口的国家那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一件事情,汇聚到一起是多大的事情,4亿人的矛盾和十几人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层面的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大国政治,大国治理在大国当中生活、发展,做企业、做领导者,这种战略能力,这种哲学思维能力何其必要。所以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这是他的特别交代。

所以我认为要用底线思维筑牢社会发展的堤坝。经济领域,比如说公平竞争,这个原则我们必须贯彻。政治领域:国家统一、主权独立,这是我们在政治领域不能放弃、不能松懈的原则。还有思想领域:违背公德的、混淆视听的这些东西,我们必须用底线思维进行治理。社会领域:制谣传谣、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各种恐怖行为,这些我们都必须用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打击规范和惩治。还有军事领域,比如说贩卖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言行,我们都必须借助于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托底的行为,就是说无论任何公民或者社会组织或者任何集体,你不能脱离或者摆脱或者越出这个底线,越出这个底线意味着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根本性的颠覆性错误,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后果。

领导者观念与思维创新 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学观念 思维

室内设计教学的基础目标是为了有效提高人们的基础家居环境,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基础的舒适安全上,更多地迎合了时代的观念,要求保障整体的健康美观性,并需要与室内的其他建筑物相协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居氛围。但是,现阶段的室内设计教学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生改变,依旧延续着以往的基础美术绘图及知识技能教学,并没有太强的时代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但是设计方向和风格却与时代相违背,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这一行业的实效性并不高。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促进室内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思维创新,就成为了室内设计教学领域主要讨论的话题,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使得室内设计教学变得全面而有效,也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教学效益。

一、新时期室内设计教学的发展思路

信息时代下的今天,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应用型的教学专业也在及时地发生着转变,很多专业已然在专业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各种信息技术,以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切实有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时代的要求下,室内设计教学必须合理转变现阶段的教学观念,由单一的知识教学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室内设计专业必须优先明确自身的发展思路。

1、教师定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有着直接的控制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学思想观念已然与现阶段的教育观念所不符,当前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来开展。为此,教师的定位需要进行实质的转变,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更好的学习空间和方向。

2、创新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教学,本身是一门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但是,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却是以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地认为,只要学生具有了充沛的知识基础,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达到最优,不需要进行格外关注。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状况相结合,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应用型学科,室内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当朝着学生的运用能力出发,给予学生成长的机会。为此,教师应当完善现阶段的教学内容,加入一些新时代的教学气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室内设计教学观念转变及思维创新策略

1、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创新教学内容

新时代的室内设计人员,所应当具有的基础素质,除了高素强度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较高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却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督促学生们最为科学有效地将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进而产生较高的价值。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的拓展,将实践课程作为室内设计教学的主流课程,如岗位实习、室内设计环境调查等。室内设计,其实也属于一门艺术,它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能够将传统的文化美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起来,设计出舒适、健康的家居环境。因而,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專注型的教学内容,如开展“从生活中发现美”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创造不一样的美。

2、改变教学思维,创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室内设计而言,着重培养的学生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现阶段的教学会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很多时候,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缺没有切实的设计方向,而固守教师的设计方案,实效性并不高,并且也会伴随时代的冲击而淹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维,开拓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为学生储备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合理培育他们的其他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思维。同时,室内设计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想象和设计空间,即使设计出的家居环境超出现实,但是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室内设计教学,需要较好地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迅速而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念及教学思维。教师也应当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林. 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1(05)

[2] 罗明金. 对地方本科院校室内设计毕业生就业之惑的思考[J]. 美与时代(上). 2010(09)

[3] 赫鹤,许平. 现代室内设计的空间与造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7)

上一篇:快递证明单下一篇: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