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共10篇)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本质是前进是对周边事物积极的探索,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国富民强,一个民族只有积极探索才能知道的更多,也更加先进,一个只知道跟随的人是没有热和前途的,命运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对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如此。

我是一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想起以前在队里训练,教练常提到八个字“快、长、准、顺、轻、紧、强、变”,这其中的“变”就是所谓的变化创新。我的肩关节柔韧性相对于别人来说不够好,做出来的操化动作较为僵硬,这就会在比赛中影响到艺术分,长期的针对性训练始终弥补不了先天性的不足。当时记得时间是靠近全国锦标赛了,也是考学前的最后一次关键性比赛,时间很紧,感到周围的环境都在向我施压,教练与我探讨、做工作,队友们也与我沟通。训练课后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发现了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那天练得比较晚,健美操馆在训练局体育馆的八楼,我从楼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楼下,更糟糕的是楼下阿姨那天有事,看到人基本走了以后就关门了。我只好又爬到八楼从安全通道下楼。当时天色已晚,安全通道灯全部打开,很是明亮,出口离校门也近。心情有所好转,就在这时我想到了我操化动作的创编。我想为什么非要一味追求与肩关节柔韧性有关的动作呢?可以像走安全通道一样,走另外一条创编路子。第二天我便增加了许多小臂的动作、动作空间的变化以及身体方位的变化来使我的操化动作增加亮点。通过努力,我在08年锦标赛上获得了男子单人操第六名的好成绩,顺利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所以直到现在在同济大学训练我也常常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创编操化的过程中。这样操化看起来就在与队友有共性的同时更加个性化了。

我来到同济大学,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同济大学的体育特招生,我要用我的特长为学校增光添彩,同时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踏入社会之后为国家做贡献。我现在担任副班长一职,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运用到了创新思维。体育班同学在文化课学习中出勤率与普通生比较相对低些,这也是让体育部领导最为头痛的一件事。而我们班委则商量出了一套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让同学们了解到自身文化课的欠缺,了解现在就业的现状,让同学们有危机感,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出勤率。我想这样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管理学生比从官方硬性施压要强得多。

作为班干部,我必须以身作则,在训练和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我们的专业是工商管理类,其下设有高等数学等科目。我在学习这些科目的同时也运用到了创新思维。就拿高等数学来说,摒弃传统的按章节的复习方法,我把能联系的知识点都做一个总结,把一学期所学的公式分类来记忆,实现纵向的联想。例如本学期在前面先讲到的空间平面与直线的表示方式可以与后面讲的怎样求解空间平面与切线联系起来记忆,增加学习的效率。

创新思维可以能运用到大部分领域,同样包括我的专业课——市场营销。我想今后在大三开设市场营销学以后,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实战营销中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商管理类 095009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2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 服装作为“外在美”的最重要载体, 越来越为人们的爱美心理所追逐, 他们对款式、色彩、面料及饰品的协调搭配要求越来越高。对穿着有了一个新的理念, 穿着是一种文化, 一种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针对这种情况, 服装设计教学又该如何去适应潮流和领导思维呢?这就无疑使教师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前提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方向的教育。对服装设计而言创新思维就是构思的新颖流利, 不落俗套。设计教学中如果能从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用与审美”原则、观察生活能力、设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综合锻炼,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具体的讲, 笔者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是按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1.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重视抓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以便于更好地提高他们对设计服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要创造性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

(3) 要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实施自主创造教育。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养成创新思维能力。

审美意识从《教育学》角度讲就是鉴赏美、表现美的意识。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①鼓励学生穿着得体, 穿得漂亮, 穿得有修养, 首先使他们得到服装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为16、17岁的高中生大都追求自身的体态美和仪表美, 尤其是对自己的外貌非常注意。如:女生怕别人说胖, 男生怕别人说矮等, 常常把生活中的标准形象和自己对照, 这样一来, 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审美培养, 有的学生可能会违反学生的行为规范去化妆, 甚至用挨饿、束腰的方法去追求体形美等。在服装班一次40人的问卷调查中, 有95.3%的学生都希望学会一手艺术来美化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和服装的流行趋势, 首先让学生自己美起来, 渗透到流行甚至超前流行中去, 如笔者在讲裙子设计一节时, 针对服装班女生多, A字裙又深受女生厚爱的特点, 首先结合裙装的流行规律提问, 笔者就问:那么今年流行的裙子款式又是什么呢?A字裙, 接着就画出几种变化款式给学生:

随后让学生结合自己体型, 穿着习惯和流行趋势设计出几款实用又美观的裙子来, “审美意识”的培养在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

②培养学生美化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美化他人。服装就好比人的第二肌肤;能起到美化和装饰人体的功能, 更能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格调, 因为服装不仅是人体的外包装, 更是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一个好的设计首先应把目光投注到“美感”上。例如笔者在讲中国旗袍的演变过程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旗袍原是满族人的传统服装, 款式为“H”型, 没有曲线变化。到了三十年代, 中国女性领会到了曲线美, 于是中国旗袍得到加工和改造, 并被一些外国设计大师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 如卡丹所说:“在我的晚装中, 中国旗袍给了我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他在设计中不但让旗袍体现了曲线美, 同时其它部位在审美原则上也作了大胆改革, 如领口开低, 有袖改为无袖, 下摆两侧开高衩等, 从而使旗袍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审美艺术情趣。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就不会再把设计思路停留在自己身上, 而会深远的想到民族文化等审美格调上来。

1.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 加强造型具体化的训练, 为新设计思路打下基础

①服装设计离不开生活, 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设计, 它只是设计想象的触发剂, 灵感的来源, 想象的母体。司空图所谓的“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即讲此, 设计者由观察生活到想象就是创造性地思维活动。给你一颗露珠, 让你想象黎明的清新;给你一个贝壳, 让你想象大海的浩淼;给你一弯明月, 让你夜空的静寂;给你一组五星, 让你想象祖国、黄河、长城。让你去想吧, 没有疆界, 无所谓边际。可以说天有多宽, 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海有多深, 情就有多浓。

②想象从本质上分析, 是把感知到的形式与大脑中储存的现成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 重新融成全新的意象过程, 人的想象按目的性程度和产生方式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新想象、幻想想象等几方面, 它们都是以具体造型的训练为基础, 经过大脑思维后, 提炼加工成一种新的想象结果。联想和想象是引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教材去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面对特绘的大幅工笔国画挂图《夏荷》, 清新的色彩, 简捷的构图, 美妙的意境, 使学生耳目一新, 教师引导欣赏并提出两个问题, 使学生思维向理性发展。

提问一:“图中画的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荷花, 象征……通过回答, 能启发学生想象又能揭开物象的内涵。

提问二:“荷花形象能用在服装设计中吗?如何运用荷花变形?”以启发性语言和范图, 帮助学生思维, 最后还要提示荷花变形关键和方法。同时引发学生对其它花卉造型的讨论与设计, 包括构图、构思、色彩, 学生形成意象画面, 并让学生加以设计主题。最后是“手绘”, 即完成作业。

正如黑格尔所说:“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想象力比智慧更重要”。服装大师皮尔·卡丹从中国建筑的飞檐中取得灵感, 伊夫·圣·洛朗把波普艺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以花生为主题的“花生恋”受到世人的注目等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1.3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两种“创意”思维能力, 把握流行, 使设计出的服装更具有时代感

“纵向创意”就是借鉴过去的服装款式, 分析服装设计的周期性流行状况, 并结合现状就可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 从而引导潮流。“横向创意”就是把握同时期的服装先进技术以及最新动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把握流行, 设计出更有时代感的服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服装周期性流行规律, 避免趋同性、盲目性, 我给学生举了很多例子。例如1986年, 女装开始流行男性风格, 一字宽肩成为理想款式, 而下装为紧身连裤袜, 上宽下收, 成“V”型。而从1987年秋冬春流行趋势, 发现女装开始提倡女性化, 因此肩线首先开始转换, 柔合的插肩袖改变了视觉效果, 同时在腰部适应地作一些细部处理以加强女性的曲线体现。随着女装流行更女性化, 就收腰, 夸张肩部和裙摆, 使外观呈“X”型。1987年后, 随着复古思潮的盛行, 款式越来越合身, 松紧的配合, 下摆放松, 款式呈“A”型。而这种流行的规律, 往往与人体紧密相关。如流行一段时间的紧身衣后, 女性需要得到形体的放松与调整, 就会出现放松下摆和加宽肩部的设计, 然后又是整体化放松, 它可按紧身一合身一松身-紧身这一流行规律进行循环演变, 其目的就是要使服装与身体得到调整;还有围巾的周期性流行。也就是讲:任何服饰都是沿着一个圆形轨迹发展变化, 每经过一个周期, 仅是轨迹线比原来加“浓”, 即比原来的色彩搭配、面料选择、工艺改进更恰当、更考究、更先进, 而趁势并不改变。

“横向创意”的培养不仅要从书本、画报中发掘信息, 还可间接从电视新闻中获得信息。为丰富学生“横向思维”资源, 我们鼓励学生订阅了大量的服装杂志, 如《上海服饰》、《流行色》、《中国服装》、《世界时装之苑》、《国际名牌流行时装》……, 购买时装表演录相带, 和学生们一起仔细品味其中的韵律和流行格调。还开展多种作品展览, 在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展中, 通过对比找出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名师作品展和电视、报纸上的时装展示中, 让学生各抒己见, 后由老师具体讲评,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设计出流行的款式。如09届毕业设计及作品展, 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 结合“纵、横”思维等, 作品展示极为成功, 就是很好的说明。

只要“纵、横”综合培养, 设计出来的服装款式才更具有流行性和时代节奏。

1.4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使其正确处理设计三要素的辩证关系

设计的三要素——款式、色彩、面料。款式的设计注重造型, 主要从整体着手, 特别在外轮廓的变化上更强调运用艺术造型和艺术的想象力, 同时根据流行的趋势、季节的变化、以及年龄、场合、职业等统盘考虑, 不仅使款式适合人体的运动和增进美感, 而更主要的是使款式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绪和要求, 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如外形轮廓的改变、结构线的转换等造型手法, 都会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色彩赋予服装观感, 以积极的影响刺激消费心理, 合理调配好色彩的三大关系, 从而创造出华丽、朴素、含蓄、典雅等风格迥异的格调和色调, 加之流行款式, 流行色的运用, 更会使服装增添时代气息。面料赋予消费者以强烈的视感和触感。设计者借助面料, 塑造形体, 创造新款, 不同的肌理效应, 悬垂性能, 可塑性能及视觉效应, 款式的设计正是调动了以上各种因素, 使设计侧重点转移, 从而创造迥然不同的款式, 使服装增添曲面变化及半立面的交替变化形式。

所以三者既有相对独立性, 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设计中如果忽视其中某一点, 都会给整体设计带来不利, 因为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立体性的美感享受, 如在晚装设计教学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透彻了解晚装是服装设计中最令人遐想, 最富有诗意的一种款式。无论是款式、造型、面料的选择虽广泛, 但也很考究, 如高档的丝绸呢绒以及特殊的织物是较理想的面料, 对晚装设计, 大师们的设计风格则各有千秋, 如法国名家伊夫·圣·洛朗设计的晚装雍容华贵, 而夏内尔设计的晚装则含蓄典雅, 富有古典的美, 她曾说:“豪华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使最朴素的东西变得令人瞩目”。对于本节课教学笔者分四步进行:欣赏一归纳要点一示范一学生动手表现。

第一步:欣赏。带学生先到鸡尾酒会意境中领会一下吧, 看是否能领略到高雅含蓄的意境, 领略它们的魅力。

第二步:归纳要领。款式、色彩、面料与饰品的配置融为一体。主要从艺术的想象着手, 通过幻想、想象和夸张, 变形的手法, 使款式更有艺术的表现力。如凡希的一款晚装, 款式简练, 曲线左右交错在胸前, 直身略有装饰的直身短裙, 配以灰色麑皮阔皮带, 一身灰色朴素无华。然而多层次的设计却另有一番新意。

第三步:示范。根据自己的“创意”给学生示范几种款式 (以款式为主时, 就要考虑与款式相协调面料的选择, 色彩的搭配等) 。如露肩式“X”造型, 胸部左胸高点上装饰月季花作为造型团花装饰, 后背线处装饰一排小花, 腰节下膨起, 并成花瓣型, 色彩可采用粉红、米色或白色软缎, 运用仿生造型, 体现典雅的风格等。

第四步:学生表现 (作业) 。通过给学生理论讲解, 欣赏名师作品, 归纳要领, 学生的“创意”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运用多角度思维, 这样做的结果他们出的服装才会有风格, 或华丽得雕饰满眼, 或简洁得如秋树晚荷, 或清纯流利如云似水, 或典雅含蓄, 如诗如画。

1.5使学生敢于创新, 乐于创新

(1) 使学生敢于创新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熏陶, 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 是创新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有研究显示“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教师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到自由、才能畅想、联想。教师不要以权威的身份阻碍学生的言论, 延缓评价是给学生“安全感”的好办法。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的成功时, 就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会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会充分显示出来。

(2) 使学生乐于创新。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 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有兴趣才能有创新。没有兴趣的枯燥教学, 不但会抹煞学生的求知欲望, 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会妨碍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鼓励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勤于实践, 不怕挫折, 一旦成功就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新的愉悦。这样, 学生才会从惧怕创新到乐于创新, 才会成功。

2 结果

通过几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成果表明:不管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示, 或是工作后学生的设计能力都已受到校师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的一致好评。服装专业生源年年上升, 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生源见下表)

设计教学中如能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擅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丰富的想象能力,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设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 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之,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吕文升.现代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2]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3]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3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创新欲望密切相关。马卡连柯指出:“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把学生引入积极学习的思维状态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槌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例如,在讲“走进青春”这一内容时,我用歌曲《小小少年》来导入新课,利用歌词提问:1.这首歌能否使你产生共鸣?为什么?2.你是否也像歌中唱的那样“但有一天,风波突起,忧虑烦恼都到了”?3.在成长、学习、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烦恼?利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或与自己的认识不一致、相冲突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总是希望了解它们,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急于探究、急于解答。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讲授“珍爱生命”这一课内容时,根据书本所展示的美国伐木工人巴尼截肢自救的故事,设置了四个问题:1.巴尼在森林伐木时遭遇了什么?2.在当时情形下,他有哪些选择?巴尼的最终选择是什么?3.巴尼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4.巴尼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投入,开拓思路,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样,通过教师层层设问,学生层层推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从心理学观点来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国著名教授顾明远也指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蕴涵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因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放飞想象,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爱思考的兴趣。

例如,在讲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内容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列火车,车头是国有经济,车厢依次是: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这幅图,进行小组讨论,自主质疑。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国有经济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为什么国有经济能当火车头?)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包括哪些形式?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现阶段我国是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为什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不时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该如何看待现在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等等。

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创新思维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因而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尤为重要。在讲“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请你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一些建议……通过教师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既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又能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逐渐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组织学生课堂辩论促进创新思维

辩论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课堂辩论,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例如,在讲授“网络交往”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分头收集论据、材料,从网络交往的利和弊两方面进行辩论。当双方参辩代表激烈争辩时,其他学生旁听,并要参加辩后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他们得出共同的结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中学生对待网络要有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让自己拥有一段精彩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生活。

在组织学生课堂辩论时,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开拓创新思维。

六、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实现创新思维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得出结论,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它能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部分内容时,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人生AB剧:小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姥姥家过暑假,站在这个陌生乡村的十字路口,她放下旅行包,四处张望。一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停在她身旁,车上的男青年问:“怎么了小姑娘,我可以帮你吗?”小佟怯生生地问:“请问李村怎么走?”“正好同路,我送你。”……

学生发挥想象,合力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小组合作完成“自救宝典”存入自己的档案袋,学会用智慧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提高我们的防护能力。探究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将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创设良好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学生课堂辩论、鼓励学生探究学习等教学形式进行有机融合渗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4

读书心得-林春梅

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想有了一些认识。但平日还是无暇细细研读领悟。

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学习学习《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一书通篇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此书实质是课标精神在课堂中的创造性运用。该书由福州市小学数学林碧珍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碧珍和她的整个工作室实践与思考的成果,集结了团队所有成员的智慧。

本书把数学思想按“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数学”三大板块分为三章。每章中又以这些数学思想派生出的其他数学思想作为节。第一章“抽象思想”包括“数形结合”、“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共五节;第二章“推理思想”包括“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划归思想”、“极限思想”共四节;第三章“模型思想”包括“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共三节。每节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

本书的12节数学思想均按“策略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教材中可用的素材”三个环节详尽阐述。“策略把握”环节讲述的是该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策略的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环节用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再配以通俗的案例解读,阐述数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和渗透。该书所收集的案例详实而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何谓“追求有思想的数学教学”,提供给一线教师契合当前先进数学教育理念的鲜活经验。“教材中可用的素材”环节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列出相应思想方法在小学各学段和各教学领域渗透的细目表,如图:

整本书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浅显易懂,实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

现在说说我学习了此书的一些收获。记得初次接触“模型思想”一词是在若干年前市教科院李惠萍老师主讲的专题培训会上,她用“植树问题”这一案例,详细解读了什么是模型思想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方法。可惜当初本人理论基础差,对课标精神领悟不到位,学习效果就好比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随着在工作室跟随名师的学习,逐渐有了深入了解。现在祥读了此书第三章第一节“模型思想”后,对定义、特点、社会价值、与通常的数学教学间的关系、各

学段和各教学领域渗透的范围、如何帮学生建模、怎样应用模型等方面,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更有信心了。

首先,无论解决哪个领域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建模方法,如人口增长数学模型、导弹核武器竞赛问题、动物形体问题、电饭锅销售模型、公路运输问题、投资决策模型等。中国古代数学模型算法有“田忌赛马”、“韩信点兵”、“邑方几何”、“四表望远”、“锯木求径”等,教材上初步涉及了一些。

其次,由于“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结构,因此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一切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形、程序等都可看做数学模型。

再者,数学模型在小学中的呈现主要有描述性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我们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书中例举了“七桥问题”的问题抽象概括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台湾教材中“方程”模型引入的实例),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解决某个问题的探究者;在抽象与概括中建立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应用数学模型,不要局限于课堂上,而应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课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让学生打开眼界、广泛应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和解决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

刚看此书时,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书名上题为“数学思维”而不直接写成“数学思想”呢?后来思考一番,有了这样的认识: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素质的精髓,它会对学生的思维与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终生受益。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数学对象所做出的概括反映,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另

一方面,数学思想还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它对思维活动有很大影响。数学思维过程受到思想的指导、监控和制约,并能影响思维的效率。

在数学中渗透思想方法教学的最终日的是要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整体性、严密性。

所以,要让我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应该是以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的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掌握思想方法,长大后凭着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数学思想来解决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受益终生。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篇5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成功的 案例,如下:

1、彩色电扇——突破定势思维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2、发散思维——点燃灵感的星星之火

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多向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提出,以后斯皮尔曼、卡推尔作为一种 “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在 50年代后,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散的星)、变通度(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发散的新奇成份)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6

传统——妥协——法治——渐进——感悟

追求

建立

完善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河北衡水中学讲的一节全国公开课,因此从设计到实施都是经过精心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著作、论文和多种版本的教材,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和老教师,这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本课教学设计我感觉成功之处主要有四点:

1、整个教学活动由系统的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有教育理论为支撑。

2、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精致、富有创意和逻辑的整合和设计。

3、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

4、对导入和结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人民出版社,2008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杜芳、刘汝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5.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2012

7.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历史思考】.断头台上的国王们——查理一世[J].《学术中国》,2007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7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而且与创新欲望密切相关。马卡连柯指出:“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 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环境。”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把学生引入积极学习的思维状态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槌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因此, 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例如, 在讲“走进青春”这一内容时, 我用歌曲《小小少年》来导入新课, 利用歌词提问:1.这首歌能否使你产生共鸣?为什么?2.你是否也像歌中唱的那样“但有一天, 风波突起, 忧虑烦恼都到了”?3.在成长、学习、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烦恼?利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 或与自己的认识不一致、相冲突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 总是希望了解它们, 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急于探究、急于解答。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 我在讲授“珍爱生命”这一课内容时, 根据书本所展示的美国伐木工人巴尼截肢自救的故事, 设置了四个问题:1.巴尼在森林伐木时遭遇了什么?2.在当时情形下, 他有哪些选择?巴尼的最终选择是什么?3.巴尼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4.巴尼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 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投入, 开拓思路, 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样, 通过教师层层设问, 学生层层推进,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从心理学观点来看, “问题即思维”, 哪里有问题, 哪里就有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国著名教授顾明远也指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蕴涵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因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放飞想象, 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激起学生爱思考的兴趣。

例如, 在讲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内容后,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列火车, 车头是国有经济, 车厢依次是: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然后,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本知识, 结合这幅图, 进行小组讨论, 自主质疑。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提出了很多问题, 如:国有经济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为什么国有经济能当火车头?) 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包括哪些形式?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现阶段我国是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为什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 不时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该如何看待现在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等等。

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创新思维

调查表明, 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 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 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因而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尤为重要。在讲“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 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请你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一些建议……通过教师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既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 又能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 逐渐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 从而大大活跃他们的思维, 拓宽他们的思路,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组织学生课堂辩论促进创新思维

辩论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课堂辩论, 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 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 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例如, 在讲授“网络交往”时, 我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 分头收集论据、材料, 从网络交往的利和弊两方面进行辩论。当双方参辩代表激烈争辩时, 其他学生旁听, 并要参加辩后总结, 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他们得出共同的结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又有弊, 中学生对待网络要有健康的心态,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让自己拥有一段精彩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生活。

在组织学生课堂辩论时, 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 去想象和创新, 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开拓创新思维。

六、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实现创新思维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强制性的灌输,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得出结论, 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它能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 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 在讲“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这部分内容时, 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人生AB剧:小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姥姥家过暑假, 站在这个陌生乡村的十字路口, 她放下旅行包, 四处张望。一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停在她身旁, 车上的男青年问:“怎么了小姑娘, 我可以帮你吗?”小佟怯生生地问:“请问李村怎么走?”“正好同路, 我送你。”……

学生发挥想象, 合力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后, 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小组合作完成“自救宝典”存入自己的档案袋, 学会用智慧保护自己, 用法律保护自己, 提高我们的防护能力。探究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浅析英语思维课堂之思维预热课 篇8

关键词 思维预热;创境呈目;自主探究;預习展评;问题生成

新课程的实施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变革,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思想要变革,我们的理念要更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一系列问题,我校确立了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英语组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把我们的英语课堂分为四种课型:思维预热课、思维建构课、思维拓展课和思维体验课。现在我将思维预热课教学模式分析一下。

思维预热课,大致相对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课。思维课堂的指导理念是“两心一线”,即“学生为中心,思维为核心,活动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是思维课堂最本质的特点。英语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按照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构建教学模式。因此,英语学科的思维预热课要以读、思、记为主线,预习学习单为学习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活动。思维预热课分为四个阶段:

1 创境呈目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教师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即预习学习单,也可以进行知识预热活动,如头脑风暴等活动。学习单遵从“问题导学”的理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其内容可包括词汇、背景知识、文本理解等等。以外研版必修四模块一为例,预习学习单(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包括:1.呈现重点词汇如;alternative、load、lim-it、command、charge等。要求根据课文掌握词汇部分意义,并查词典了解其他意义及用法。2.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做选择或填空形式的题目。3.根据课文找出重要短语并初步掌握。4.提出问题,包括知识性或理解性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记录存在的问题。

2 自主探究

即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按照教师提供的研究思路,开展小组探讨,研究工作。学生在每一次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首先个人生成问题,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再把个人未解决的问题上升为小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写在问题生成单上,上升为班级共性问题,最后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下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去“看”、“思”“说”。小组内成员要合作交流,进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巡视参与讨论,解答各组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教师解答学生疑惑,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整体知识水平提高,若仍有些知识点弄不明白,弄不清,教师要引导少于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教师要从与本知识点联系的地方入手,讲清,讲透,直至学生理解明白为止。

3 预习展评

本阶段包括展示、交流、评价。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单。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问互答,在生生的讨论与交流中,逐步揭示知识,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方法、思想的引导与归纳。评价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两种形式。

4 问题生成

思维课堂提出,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学中问、问中思、思中动的深度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可以发挥问题情境的优势,有效唤醒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思维则能挖掘问题的本质,不断激发内部的潜力。由于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难易不一,有些问题可能过于简单或意义不大。这时,教师要组织小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提炼,既考察了学生的学情,又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些问题是在充分预习与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深度思维而得出,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将课堂的学习与思考推向更宽广的领域。

企业文化-创新思维培训心得 篇9

------苏州爱康企业文化培训心得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会落后,只要落后就失去了企业生存的舞台,而企业无法生存员工的生活就无法维持。所以企业文化所宣扬的创新,必然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灵魂。

我很庆幸我能成为“爱康”这个有着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2016年04月29日公司为加强员工创新精神,专门聘请了外部培训机构对公司全体“office”人员进行了一次培训,时间是从早上9:00~21:00,除了吃饭的时间,培训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可是我却惊讶的发现我们没有一位员工在课堂上打瞌睡,没有一位员工在课堂上玩手机,如果你能看到我们现场培训拍摄的照片,你会发现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脸上都是洋溢着开心的笑脸以及认真思考表情、积极参与活动的模样。而我,一位三十多岁,人近中年的从业者,从学校毕业到踏上社会,大大小小的培训参加过不计其数,可唯有这次培训让我印象深刻,感触也颇深。

整个课程设计题材新颖、独树一帜,果然不愧是以“创新”为主题的培训。而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参加了一次大家集体创新,大开脑洞的活动。活动一开始,我们被分成五人一小组,培训老师通过各个小组调查,找到了公司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思维定力”。什么是“思维定力”,在我的定义里“思维定力”就如同父母遗传给我们的DNA一样,是固有的一种,需要通过后续的环境因素、生活经历进行突破,将“思维定力DNA”改变为“思维创新DNA”并将它遗传到我们每一位员工身上。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思维创新”呢。

接下来的培训时间里,培训老师带领着我们从“大开脑洞-超联想”、“走路不重复”、“大家一起来作诗”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公司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作诗环节。公司有一些从离开学校开始就从不念诗,从不作诗,连写个作业指导书都会被领导退了好几次理工科男,居然一下子就变成了“文艺2B青年”,什么“少年昨夜风流无限,佳人今日寂寞悠悠”引得全场一片哄堂大笑,公司的“诗仙-小李白”也就这样诞生。老实说,这诗虽然俗了点,但是结合企业创新的概念,我们企业的创新不就是为了不落入俗套吗?管它是“雅”是“俗”用培训老师的话讲,有创新有效果就是好。

到了晚上的情景剧反转表演,从未体验过当编剧、当导演、当演员的我们,居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编出一个故事,并完整的把它表演出来。这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只要你想创新,只要你想创造,你的潜力将是无限的。而通过形形式式的表演也反映了公司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产品交期问题”、“产品品质问题”、“客户审核问题”,各种问题的暴露,也说明了当下我们极需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解决杜绝这些问题的产生。于是“金点子”也就这样产生了,最后通过“趣味吐槽 世界咖啡”环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了许多创新管理策略,这也为公司后续建立创新管理团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 篇10

作者:李孟华

一、创新课堂的国际趋势

一百年前,英国用鸦片撬开中国的大门,现在,中国用一课一练撬开英国的国门。这却让我们对我们的应试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8%的学生对目前的课堂表示有兴趣和渴望。76%的学生表示上课完全出于被迫和无奈,原因是为了备考和上课处于被动。

斯泰洛齐:“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的天赋潜能和谐发展,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为了应试备考,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都像一列只有老师这个车头有动力的绿皮车,我们都想创新课堂,我们都在试图努力真正发现和发挥每个人潜在的能力,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课堂变成动车、高铁,高效起来。

从2011年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以“网络,个性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对生产、对生活的深刻影响,对教育正进行着缓慢渗透。中国网民6.6亿,适龄人口的网民上网率90% ,互联网正成为工作、生活、学习”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日益深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也对教育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它将重新定义课堂、课程、教师、教学、班级、学校这样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将引发教育革命性的变化。

2011年1月17日,美国14岁孩子罗伯特在苹果网店上传了自己的”云泡泡“软件,一下跃居前列,超过了此前火爆的”愤怒的小鸟“.这个孩子一个晚上就赚了80万美元。一个月后这个孩子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开发小软件。他已经能为世界创造欢乐,而不仅创造了资源和财富,”云商店“将为师生提供创造的`舞台。网络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可能孩子们设计开发的软件又成为了同年龄孩子的学习工具。

在2013年TED(科技 娱乐 设计)大会中, 一群来自全球各地的少年,让全世界看到了谷歌和维基百科对人们获取知识的传统轨迹的改变。18岁少年泰勒。威尔森说他计划造出一个小型核裂变反应堆原型,并在5年之内推向市场,而4年前的他已经制造出了核聚变反应堆。令人吃惊的是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他自己教自己的。”现在互联网上能看到无止境的信息,还能买到各种试验需要的材料。“

威尔森(右)在14岁时建造了核反应堆

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为”自组织学习环境“(学习者自行创建学习环境并实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资源,且发展的势头极为迅猛。江岸物理正计划将八和九年级物理课本中适合微课的知识点做成微课,放到教育云平台中。

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是美国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6000段。目前全球有6亿中小学生观看他的教学视频。截至2012年7月,视频教程被点击数已超过6亿次,全球特定用户超过5000万人。2012年4月《时代周刊》评出了2012年影响世界的百人榜,萨尔曼・可汗位列第四,他已被公认为全球教师界的超级巨星。

这一切告诉我们:因为活法已变,学法必变,教法不得不变。

二、我校的有效尝试

这两年我校创新课堂的理念走在了全市前列,课堂模式的改革的决心很大,”125生本幸福课堂“模式被市里评为”十佳课堂模式“.125生本幸福课堂的教学理念:(1)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对每个学生负责,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课堂上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动口,使其在各自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师要从思考怎么教,转到研究怎么学;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变讲堂为学堂;三是在教学形式上,从排排坐的听讲,变为团团坐的小组学习,课堂呈现主动学习的局面,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校希望全校教师积极行动,更新观念,改革课堂,大胆尝试,将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我的学习体会

感谢学校和教校提供的这次赴上海访学的宝贵的机会,这次访学眼界大开,创新课堂的理念久久萦绕在心头,我们江岸区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培训课堂一行人参观了上海虹口区风华中学的DIS数字实验室并聆听了该校实验员张溶菁老师的《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研究》报告,他还免费送了我们每人一本《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研究――DIS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位实验员就是一个教育家。还去上海实验中学访问学习了他们的创新大楼,感受了3D多功能教室,近身体验感受了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聆听了徐红校长对学校先进育人理念的介绍。从中不得不叹服,眼界决定高度,我们向上海学习,上海老师出国向芬兰学习。

理念引领行动,教育的阵地在课堂,我将在未来的课堂中践行物理特级教师常生龙老师的《教师如何备课和上课》、陆伯鸿的《教学基本环节及其改进》、袁芳的《师道--职业认识及从教感悟》以及语文特级教师马T《创建”有用 有趣“的生本课堂》报告中学到的理念。

备课和上课时要斟酌这节课的大石块、小石块、细沙具体对应哪些内容,大石块细讲精讲,小石块依据学情酌情讲解,细沙可做课后拓展灵活处理,改变目前老觉得时间不够用,不讲不放心,讲的次数少了也不安心的焦虑、纠结状态,花时间和精力研究讲的策略和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帮助学生易于明白。

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节课40分钟,除了开始利用有趣好玩的视频、实验创设情境,(1)以趣诱思(2)以疑激思(3)以美引思的激思导引之外,中间还需要设计有趣或惊奇的陈述,最后在自主反馈环节也要设法用实验指导练习,这才能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否则,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得辛苦,缺乏策略的敬业成了一种折磨人的苦差事,这让我很惶恐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思维,使学生易于明白。遵循知识结构(知识序)作为明线索、认知结构(思维序)暗线索、教学结构(教学序)”三序合一“的规律。上课做到1)目标有序:学科的三维目标必须是有明显的层次性的。案例:”理解“的四个层面:

第一:举例,为一个概念或原则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或者例证。

第二:阐释。是从一种呈现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方式。所有关于图像、公式、文字三种不同类型信息之间的转换,都属于这类情况。

第三:推断。从呈现的信息中得出一个逻辑结论,或者建构一种原因~结果模型。

第四:比较。发现两种观点、目标等之间的一致性。 抽象出普遍性的主题或主要观点。

2)内容有序3)过程有序1)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一堂课的教学,就像写一篇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步骤与环节,都是要刻意设计和安排。

2)动静配合,张弛有度。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并不一定是”生动活泼“;平平静静的教学气氛也并不一定就”死气沉沉“.”张“的时间不可太长;”弛“的时候也不可过度。

3)讲练结合,训练有术。

现在更注重24小时后的知识保留度

案例:做一道简单的计算题

如一节”满堂灌"的课,学生上课完全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占11%,课后24小时知识保持率是5%,那么,那节课学习的内容,保留的记忆是11%×5%=0.55%

试想0.55%的知识有多少。什么情况下保留最多?

我们的物理课堂,讲授灌输的时间已经控制得越来越少了,将生活、社会情景引入课堂越来越多,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在物理课堂中动手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自制实验器材,将小练习题情景设计成实验。比如《汽化》引入的有装就近的气球在热水中胀大、拿出热水遇冷缩小的实验、棉球蘸酒精在皮肤上的实验、蘸酒精的棉球包住大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示数的变化、纸杯烧水实验、沸腾实验,一节课每隔7、8分钟就有一个实验体验的机会,学生整节课都在体验中思考,我相信这节课学生是容易明白的。24小时后知识的保留度也应该比较高。

总之,从长远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发展,是学习质量内涵的重要标志。我会努力让学生不因为我而讨厌物理,因为我而喜欢物理,学习物理有成就感!我希望学生在我的教育下:感受到温暖和关爱,积极面对人生,潜能得到激发,多种才能得以展示,有集体认同感,善良包容,在各方面获得成就!

上一篇:开学迎接新生活动策划书案例下一篇:种子检验员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