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精选12篇)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1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一堂将来时练习课(案例)

根据新课程标准,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孕育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功能上.新教材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作 者:胡卉  作者单位:重庆四十二中,重庆,40001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32) 分类号:H3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2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 包括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是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核心和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必须利用学生的兴趣作为向导, 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点和现在提的比较多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

一、创设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思维习惯

一般说来, 思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 多研究教材和学生, 善于创设问题和情境用以启迪思维, 特别是在课堂上好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思维就无法激活, 学习浮于表面;如果问题太难, 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惰性和依赖性;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或提出的问题不明确, 则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凡是能够使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中, 对所提出的问题能创造性的加以分析、综合并有条理的叙述出来, 这就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上复习课时关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 我给学生烧杯、清水、酒精灯、白磷、薄铜片、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等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学生很容易设计出这样一套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 将薄铜片置于烧杯上方,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 将白磷放在铜片上一会儿白磷开始燃烧。从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这样的设计只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稍做改动即可, 很容易联想到, 也很好理解。接下来我表扬了这些学生, 马上话题一转, 那么大家审视一下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 学生马上开始动脑思索。

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很快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设法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如果不用酒精灯给它加热还可以向清水中加固体氢氧化钠或者是浓硫酸, 因为这两个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 足以使水的温度升高到白磷的着火点以上。至此, 课堂气氛就明显的活跃起来了, 学生的思维跟着在后面转而不是依赖老师给出现成的答案。更有同学马上想到用氧化钙也可以, 其原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复习前后贯通, 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整体。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激发矛盾并进行启发, 这就是激发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进而得出结论。

二、加强研究性实验发展思维能力和习惯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演示、边讲边实验、学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 这些只教会了一大批的模仿秀, 以至学生到了高中动手能力比较差, 特别是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与大中城市比明显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能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发展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的教学。如今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就不能满堂灌, 要用具有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能独立地完成某些实验, 会选择一定的仪器和试剂编制简单的实验程序。当然这里的创“新”实验要求并不是无原则的“新”, “新”是相对的, 而不是去搞什么发明, 是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 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创新思维习惯。“教”是为了“不教”, 真正释放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答案。

在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内容后, 教师要走出讲授的圈子, 寻找设计新颖的实验体型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去探索, 接下来举个例子说明问题。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实际使用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和量程体积足够大且润滑效果好的针筒注射器, 将足量的白磷 (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 40℃就可以燃烧) 放入试管后,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 并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 燃烧结束后, 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观察现象。

(1) 正式开始实验前, 该小组同学打开弹簧夹, 将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推至15 mL刻度, 然后松开活塞, 观察活塞回到20mL处, 该操作的目的是___。

(2) 实验中, 在松开弹簧夹前, 大试管中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 __并产生__。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实验后可以观察到针筒活塞从原来的20 mL慢慢向左移至___刻度处。

A.4mL B.8mL C.12mL D.16mL

(5) 下列三项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的一项是___。

A.装置有点漏气B.白磷量不足C.用干燥的红磷代替白磷做实验

题 (1) 考查的知识点是实验的基本技能之一关于气密性的检查, 让学生认识到气密性检查方法的多样性, 关键在于气体压强知识的运用, 今后还会遇到很多特殊方式的气密性检查装置。题 (2) 和题 (3) 是化学识记内容的考查。题 (4) 是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熟记在通常状况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 (或约为1/5) 的结论, 并且在解题中要能灵活地运用。注意是消耗了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 所以是12 mL而不是16 mL。题 (5) 则是在实验过程中测定的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大于1/5或小于1/5的主要原因的考查, 即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灵活地分析相应情境下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3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案例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相信大多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受此启发,我选取当地典型地理案例辅助教学,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主动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而且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感,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方面,有着比选用其他地区案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善于引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索地理问题的状态。例如: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在上课伊始,即提出如下问题:本市的“麦当劳西餐厅”,为何开设在市区学宫街与大观街的十字路口?而且市区有新城和旧城多条街道,为何“麦当劳西餐厅”却仅此一家呢?还没等老师设计的问题表述完毕,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维已被激活,大家七嘴八舌,争相发言,自然进入问题的探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由浅入深多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然后分组总结发言。此类案例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1)描述本市“麦当劳西餐厅”分布的地理位置。(2)根据观察,归纳“麦当劳西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分析该地区经营“麦当劳西餐厅”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本市增设“麦当劳西餐厅”可行吗?只见每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作小结发言,交流看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受到案例的启发,很快得出了:“市场和交通是影响商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商业区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一般规律。透过案例探究,既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述能力,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二、便于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地理思维

家乡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起点。了解家乡地理的基本概况往往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引导学生解析、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最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完成“季风水田农业”这部分内容学习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实地调查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从完成的作业反馈出这样的信息:学生能结合本地纬度位置,考虑气候差异、地形是否平坦、有无池塘、水库、河流,与大中城市距离的远近等多种区位因素展开分析,确定各地有着种植水稻、或林果、或养殖家禽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根据农业存在明显地域分异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家乡的农业调查报告”并进行评价。结果使学生乐学、易学,很快掌握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学习,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以“地转偏向力”为例,教材只是介绍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是:地球自转使“北半球一切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结论。但是学生不会满足接受该结论,大多数会好奇追问原因。因此,要求他们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考察市区的北江河,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有何特点?分析为何江滨公园出现在南岸而北岸却分布着码头?大家为了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通过相互讨论,设计了问题,带着疑问观察河流。发现北江河在市区呈“自东向西”而不是“自北向南”的流向,发现河水在北岸的流速比南岸快,发现北岸河边地形较陡等地理事实。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侵蚀较强,往往形成凹岸,河床较深。印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突破了“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洋流、河流等都会产生影响”这个教学难点。同时对河流地貌凹岸、凸岸的成因有了清楚认识,理解了凸岸建江滨公园而凹岸建码头的合理性。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利用家乡的地理资源,发展家乡的经济,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希望。学习“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而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大多数学生对工业生产认识不够深刻的情况,注意创设有利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如:利用网络了解“循环经济模式”。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教材选取的案例的基础上,增加本地有“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的“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的案例,了解“工业清洁生产”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产品及其流向。有着20多年历史的“废旧金属拆解回收行业”,是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代表行业。有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石角镇、龙塘镇成为本市的经济强镇,原因何在?为何本市有“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的“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布局在其附近?教师创设问题,出让课堂学习空间,让学生联系当地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年来该产业发展给当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多,有效利用少;二次污染多,技术投入少;个人致富多,综合效益少”的状况,市民体会深刻。因此,提起该案例,学生情不自禁地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结果课堂上大家热烈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对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管理的产业提出了打造“中国再生铜都”,发展循环经济的系列有效方法。这样做既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和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力的情感,又让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创新思维经典案例 篇4

所谓惯性思维就是思维沿前一思考路径以线性方式继续延伸,并暂时地封闭了其他的思考方向。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5

——以牛津英语1AM3U3 In the restaurant为例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戴郁莲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阐述到“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学习的评价系统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光潜、林崇德认为: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是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 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 通过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潜能, 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英语课堂效能。【案例描述】

本文将结合小学牛津英语1AM3U3 In the restaurant的教学片段,来阐述如何通过各教学环节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英语课堂效能。一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教师如果能作出恰当的引导,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以此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效能。

教学片段一:教授完核心词汇“cake”,出示蛋糕图片,进行快速问答。T:How is the cake? S1: The cake is nice.T:How is the cake? S2: The cake is sweet.T:How is the cake? S3: The cake is yummy.T:How is the cake? S4: The cake is red.T:Yes.The cake is nice, sweet and yummy.So I can say a chant “Cake, cake.Nice, nice.Cake, cake.Sweet, sweet.Cake, cake.Yummy, yummy.” Let’s chant together!

片段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以较快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积极应答,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对蛋糕从视觉、味觉以及颜色上对蛋糕进行描述,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学片断二:教授完核心词汇“pie”,出示苹果派的图片,进行组词游戏。T:Look, I can make an apple pie.What kind of pie can you make? You can say like this: Pie, pie, apple pie.S1: Pie, pie, orange pie.S2: Pie, pie, banana pie.S3: Pie, pie, peach pie.S4: Pie, pie, pear pie.S5: Pie, pie, cherry pie.S6: Pie, pie, lemon pie.S7: Pie, pie, pineapple pie.片段分析: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回忆,正确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宽广,学生也因为自己能够将之前所学的水果单词结合到新学的词汇中,显得尤为兴奋,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活跃了英语课堂的氛围。

片段教学三:由句型“Give me a ____, please.”转换到新授句型“May I have a ____, please?”

多媒体课件上,依次播放顺序如下:,T:(picture 1)If you need a pie, what can you say? S1:Give me a pie, please.T:(picture 2)Yes, you can say ‘Give me a pie, please’.Now let’s listen what Winnie says.Winnie: May I have a pie, please?(picture 3)T: What does Winnie say? S1: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S2: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T: Great!Now let’s be Winnie together.Ss: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T: Now let’s sing a simple song May I have.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follow it.(picture 4)片段分析:在新授句型“May I have a _____, please?”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已学的句型“Give me a _____, please.”这是为后者做铺垫,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在英语课堂上有话可说,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更能接受。随后简单的英文歌曲May I have更好地巩固了新授句型的掌握,在后续的句型训练中,学生明显能较流畅地表达运用这个句型,达到了这一课时中对这个句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断四:复习巩固后,教师下发作业单,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T: Look, this is a nice pizza.Let’s make a pizza song by ourselves.今天回家后我们一起来模仿Apple tree的格式,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披萨之歌吧。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pizza, I love you.Pizza ______, I love to eat.片段分析: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笔者下发作业单,布置了“创编儿歌”的环节,让小朋友仿照上一单元的歌曲Apple tree的曲调来为pizza这个新授核心词汇创编儿歌,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加上之前的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可以描述披萨的形容词,比如nice, sweet, yummy, round, big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发挥,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儿歌。这不仅能够帮助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在第二课进行成果展示时,氛围活跃异常。此次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效能。【案例分析】

一、快速问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英语课堂中,快速问答能够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活动的速度。在快速问答过程中,学生好胜心强,反应迅速,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基础英语教育专家龚亚夫教授认为“语言学习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并形成习惯,习惯进而渐变为品格。当语言的输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思维认知能力时,语言的输出则体现出学生的品格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运用抢答、快速问答、连锁问答的手段,让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而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学生灵活地进行思维迁移、运用规律的能力。案例中老师说出“Pie, pie, apple pie.”后,学生能立马举一反三,明白“Pie, pie, ______ pie.”的回答规律,将上个单元的水果词汇迁移到这个句子中,摆脱了教材中对“pie”的单一阐释,呈现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水果派。当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子的特点后,会去回忆搜索之前学过的水果相关单词,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发言踊跃,敢于说,乐于说,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话可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及学习热情,课堂效率也在逐步优化。

三、推陈出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新旧知识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既能巩固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推陈出新的手段,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师通过旧知识点“Give me a _____, please.”引出新知识点“May I have a _____, please?”,让学生进行比较,之后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巩固,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思维混乱,反而会加深对新句型的记忆,这对于学生转换思维,巩固教学难点也有一定帮助。因此,教师使用推陈出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能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性的想法进行鼓励与支持,就能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正如案例中创编儿歌的作业,每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并体验创作与成功的喜悦,不仅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对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思维的创造性训练贵在创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对旧知识进行重组,敢于标新立异,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正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 通过对学生进行快速问答,让学生灵活综合性地运用语言,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等,发散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海口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义龙中学学员王绥辉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引者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的气氛中,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期待感,激发起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热情,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

一、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营造教学创新的课堂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坚决摈弃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新因素,寻找创新的生发点,并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恰当设置“问题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三论”(讨论、争论、辨认)、“三疑”(设疑、质疑、释疑)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学探-质疑—识辩-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构建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的学习机制。

二、实施三个“突破”和三个“主张”。一是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尝试用课堂翻新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反弹琵琶”,只要学生言

之成理,言之有据,教师就要加以鼓励。

这样,课堂中反向意见多了,久而久之,学生批判思维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三是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发散。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找到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案,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各种创新训练的方法融汇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变“死学”为“活学”,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的主人。

四、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能对学生的创新活动作出写实性评价,注重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五、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最能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7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无从下手,不论是命题类或话题类,尤其是意义表达抽象、深刻的话题常常令学生无从下笔。他们不是审题偏差就是立意空泛。作文的构思成为学生写作的一大难点。这堂课希望通过对学生多样化思维的训练来引导、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式思维方式,从而降低审题难度,缩小选材范围,明确立意方向。教学立足题目分析、当堂实践、例文评点、拟题训练,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参与来归纳构思方法,学会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板书问题1:想过河怎么办?

学生答:游泳、找桥、漂木。

教师引导:还可以坐飞机、挖隧道、乘热气球……

教师板书问题2: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A.百事可乐B.一本平装书C.金项链D.一台彩色电视机。

学生选择并陈述选择的理由,同时教师多角度引导并提出多样化思维的方法,总结多样化思维的特点:首先是多角度性,其次是多层次性,最后是开放性。

二、急中生智,多样化思维写作构思训练

教师给出一个有关生命的话题,请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方式,以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生命是什么”。

学生当堂练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维内涵:思维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是可以取长补短的,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

学生继续练习,于是关于生命的思考不断闪现出来:生命是彩色电视机,是果粒橙,是折子戏,是一杯茶,是浪花,是雨后青山,是梦……

教师总结:关于生命的想象与思维是无止境的。由此,结合上述的构思,我们来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那如何对上述构思进行筛选、整理以用来写作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选出理解最多的与最好的进行写作。第二种方式:把众多理解进行归纳、整理,理出其中的思维逻辑。

三、分析例文,明确常见问题,引用多样化思维进行构思

1.分析一篇学生的习作《和谐》,请大家指出这篇文章的问题。

学生看完文章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讨论分析。

教师归纳并明确:由于此话题作文规定了一个很大的范围,有的同学没有对它进行多样化的思维理解,所以,议论的往往泛泛而谈,记叙的往往不着边际,中心不明确。例如,这篇以“和谐”为话题的文章,有的同学既写改革开放,加入WTO,架起中外沟通之桥,强调世界与社会的和谐;又写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和谐”等。总之,把能想到的统统塞进去,使整篇文章变成了大杂烩。那么,和谐究竟是什么?如何表现?由于话题范围大,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有很多话可说,加上时间紧迫,来不及深思细想、通盘考虑就匆忙动笔,结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导致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逻辑关系欠紧密,结构混乱,毫无章法。

2.针对问题,引用多样化思维进行构思。

先请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解决办法,教师充分肯定,并加以补充,归纳并明确相应对策:(1)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题目。(2)巧用比喻与拟人,化抽象为具体。(3)切分话题,宽题窄做,以小见大。

3.进行课堂练习,掌握具体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和谐是一盏午后的茶,和谐是一抹黄昏时的彩霞,和谐是微笑,和谐是雨后的阳光……

许多关于和谐的形象化的语句不断地被学生展示出来。此时学生已领会到多样化思维对于写作构思的意义。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学习运用多样化思维来进行写作构思,不仅开启了我们思维,丰富了我们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我们在如此丰富的思维训练去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作业:请你以“关注生活”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抒发自己的感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介绍生活中的某种新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作业要求:思考并写出自己对“生活”一词内涵的理解;运用多样化思维来进行写作构思。

【案例反思】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8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热爱学生。作为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论水平高低,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分析。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教师是他们的好朋友。

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在愉悦课堂气氛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提倡质疑,鼓励奇想,对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

二、挖掘教材内容

1.激发求知欲,引发“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意思的有效途径。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的实质就是创新,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发散思维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甚至于已得出的结论,都放在“可变的地位上去加以观察、思考和探索。对未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地提出异议。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的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材中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出数学的实用性。内容与实际问题息息相关,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看、会应用。作为教师应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中充分考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四、精心设计作业

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让作业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让作业具有开放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很多,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不变的条件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答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9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打破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 者:李晓红 Li Xiaoho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13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9 21(1)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大学生   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  

同济大学创新思维期末论文 篇10

很快,为期一个月的创新思维课程就要结束了,期间我跟随时东兵老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创新思维的种种方法,上了一学期的课,也算是感觉到自己原本僵化的思维逐渐活络起来。下面,作为这一学期的总结和心得,我将介绍我对创新思维的种种想法和看法。

什么是创新思维?第一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人们克服惯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创新思维体现在一个“新”上。而我想,我之所以学习创新思维,就是想具有“新的眼光”,克服原油的思维定势,打破技术系统旧有的阻碍模式,得到一个新的答案。

首先,系统的来说,创新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细分来说,逻辑思维又分为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分析和综合思维,类比思维,有序思维和收敛思维等等。而非逻辑思维则细分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和幻想思维等等。

这学期,就我个人认为,老师着重讲的是归纳思维,类比思维,收敛和发散思维,还有联想思维。而我个人则比较倾向于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求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包括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侧向思维,主要是运用不同领域的信息和思路,二是多向思维,只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形成多种方案。三是逆向思维,指凡事反过来想一想,多问为什么,多做换位思考。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目光被固定的套路所遮蔽,常常难以多方面考虑问题,老师曾今举过个例子,如何将许多根钉子连在一起,这个问题乍一看难以回答,钉子上并没有可以连接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想,这些钉子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要连接起来,要找什么支撑点,那么钉子的哪个部分是稳定的支撑点呢?那么我们可以发现,钉子尖部是可以作为连接点的,而钉子平整的底部则可以作为下部稳定的支撑点,所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而对于联想思维,我又想到了老师出的另外一道题目,十棵树载十行,我们平时想到种树时会理所当然的想到是横纵排列的,亦或是45度斜着排列的,那么根据平常的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试验一下不难发现是难以种出10行的,当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要种十行,那么最终种出来的不太可能是个不规则的图形,这样缺乏操作性,那么我们姑且认为种出来的是一个对称的图形,那么我们会想,对称?10行的话,则是2×5或是5×2,我们会想出5个点,每个点发散出两条线,那么哪个图形具有这个特征呢?很好,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五角星,画出来后,我们可以惊喜的发现这个图形是满足题目要求的。

令我欣喜的是,这学期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还学习到了TRIZ理论,我记得同学们多次运用到了兔子吃草的那个例子,从而我也了解到了TRIZ理论的九步法:1,问题分析2,问题模型的分析3,陈

述最终理想解(IFR)和物理矛盾4,运用物-场资源5,知识库的运用6,转化或替代问题7,原理解评价8,原理解最大化9,解决方案的专家分析。

对于这九步法,我想到的是,解决问题并非是全无方法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在初始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再总结,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转换角度,转化或替代问题,让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我想,这是TRIZ理论带给我的启示。

学习了创新思维理论之后,我的确发现了自己原本闭塞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同时也能时常有新奇的想法,增强了我解决办法的能力。我想创新思维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提升能力,从而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当然我相信创新思维的存在,也更加有助于提升我的感性思维,是我的脑海中会时常有灵感的火花涌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11

关键词:英语 创新思维 初中 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者,又是学生思维的辛勤开发者。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

会探索,学好英语呢?我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一、营造具有充分英语文化环境的空间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才会生动,也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语言以情景为依托,通过视觉、听觉的协调作用能力加速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过程。

在教室的布置上,突出英语的地位作用。比如,教室后面的墙报和评比栏的标题都用大号的英文书写,教室内的物品都贴上英文标签等等。在师生的交往中,强调交际要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平时以英文名字相称呼;老师也有英文名字,师生交往时,互叫英文名或叫MissMr等。总之,尽力营造一

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使学生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英语,在不自觉中学习英语。

二、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

我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用品时,我拿着一支钢笔说:This is a pen.又指着旁边的一支铅笔说:That is a pencil.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机里单词pen和pencil的读音,学生耳朵听着单词的读音,眼里看着实物,很快掌握这两个单词。

三、合作互动,发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智慧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每节英语课上都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会话,我给这段时间取名叫“Free talk”。这个小栏目一改过去的师问生答,采用人人会话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日常用语进行会话。刚开始时,教师先进行师范,提供一些简单的问句。如: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How old you? 等等,而且只要一问一答,然后用“滚雪球”的方法,每节课加一点内容,并渐渐提高要求,要求双方能连续问答,而且要加上礼貌用语。如用“Hello,***”招呼对方同你说话,会话结束时说声“Thank you.”通过练习,现在学生能用运用书本上学到的内容互相会话。如:

A:Excuse me, what’s this in English?

B:It’s a book.

A:Can you spell it?

B:Yes. I can. B-O-O-K, book.

A:Is this your book?

B:No, It isn’t.

A:What colour is your book?

B:My book is blue.

A;Thank you. Goodbye.

B:Goodbye.

这样的会话练习,使学生真正将书本上的内容化为己用,并能灵活的进行组合。在这段时间内,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意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开拓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假如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评价中,我注意客观、公正,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我主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评价: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我不说:“No, you are wrong.” 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并示意做下。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我也不单单是用“×”来批改,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条线,并在旁边注上“?” ,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以不同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于优生,我往往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于差生,我往往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这样,学生能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思维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主动发展,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大学生创新思维案例 篇12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 以班级为最小组织单位, 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为最小实施单元, 在承认并贯彻“教学质量是德育管理质量的副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年级的德育与教学的统一管理, 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总体原则。从教学看德育, 从教学看管理, 如同“执果索因”, 探求的目的绝不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但是, 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 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 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 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 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 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 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 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 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 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 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 关注的是什么, 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 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 “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 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 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 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 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 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

(1) 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 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 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 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 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 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 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 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 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 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 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 在传统的模式下, 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 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 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 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 以往的成绩分析, 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 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 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 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 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 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 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 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 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 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 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 在指导教师教学时, 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 同时, 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 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 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 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 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 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 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 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 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 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 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 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 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 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 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 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 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 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 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 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 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 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 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 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 则可反映不同侧面, 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 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 提取到其他数据, 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 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 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 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 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 关注备课组, 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 (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 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 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 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 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 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 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 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 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 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 还是后退了。同样, 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 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 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 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 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 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 学科教师分析成绩, 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 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同样的, 没有建立数据模型, 不从数据出发, 不用数据说话, 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 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 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 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 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 不仅仅是统计, 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 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 现实意义不大, 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 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 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 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 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 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 技术与数据的支撑, 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 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 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 落实、定位到个人, 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 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 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 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 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 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 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 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 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 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 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 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 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 从数据指导管理, 让数据说话, 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 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 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 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 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 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 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 (或能力) 的薄弱点, 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 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 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 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管理必然要涉及评价。以“教学管理”带动“班级管理”, 为教学管理在年级层面上形成一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性描述, 这种客观性描述, 描述教与学的事实本身, 促进教师思考与改进, 促进学生思考与改进, 同时也促进年级管理人员和家长、社会在服务层面上改进服务质量。借鉴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 实现成绩统计与分析从“经验型”提高到“数据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 从“分数型”深入到“知能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积极性;从“横断型”转化到“追踪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发展性。在这三个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的状态下形成师生自我反省并积极改进的价值管理理念, 从而能够调动全员管理的积极性, 尽可能规避只有年级管理人员才去管理年级的局面。

上一篇:行政管理部门制度下一篇:储能产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