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精选10篇)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1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充满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哪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么?将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口技》之中。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它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分析判断有独到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了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道:“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2

一、拓展思路,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 它集中表现为思维空间宽广, 善于全面的考虑问题, 能用多方面知识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讲授政治学中“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时, 可引导学生从哲学有关知识, 如: (1)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2)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4) 矛盾特殊性原理等进行分析。

再如, 为阐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道理, 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点来说明。

二、揭示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的抽象程度及思维活动的深度, 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规律, 能深刻的理解和深入地思考。

如讲授“商品的价值量”时, 教师供材:生产一双皮鞋, 甲用11小时, 乙用9小时, 丙用7小时, 丁用5小时。接着让学生逐一讨论问题: (1) 为什么他们的生产时间不一样? (2) 一双皮鞋的价值量由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3) 为什么它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 怎样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6) 如果你是厂长、经理, 怎样提高你厂的经济效益?

教学实践表明,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引导学生揭示事物本质, 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深入地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运用变式,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它集中表现为善于改变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 随机应变, 根据不同的环境机智的解决问题。

如要学生掌握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知识点, 可这样变化条件设问: (1)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 我国的政体是什么? (4) 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什么? (5) 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直接体现是什么?也可对同一问题采用变化题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如学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时, 可这样设计问题: (1) 填空题:商品的两个因素是______和______; (2) 辨析题: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 论述题:农民生产的供给自己食用的粮食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教学实践表明, 合理的转化或变更问题, 是衡量思维灵话性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四、质疑查似,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有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批判的程度, 它集中表现为有自己的见解, 具有明辨是非, 客观评价一切事物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如学生容易错误地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 教师可设问解惑: (1) 引起通货膨胀之原因是什么? (2) 引导物价上涨有哪些原因? (3) 一种或几种物价上升或一时的物价水平上涨是不是通货膨胀?经学生思考和教师点拨, 疑点依次解决: (1)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国所需的货币量; (2) 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除通货膨胀外, 还有供求失衡, 成本上涨, 突变事故和人为操纵价格等; (3) 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一种或几种物价上升或一时的物价水平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泾渭分明, 是非已定:物价上涨不等同于通货膨胀。此外, 其他易混的概念如价值与价格, 商品与劳动产品与自然物品等,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法辨明。

五、探索猜想,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独立程序的创新水平。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 思维不循常规, 标新立异, 勇于创新。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至少由他们重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广泛联想,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去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

如讲授“价值规律的作用”时, 教师可联系当前我国职工“下岗”现象,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猜想探索: (1) 职工“下岗”有何原因? (2) 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这一现象? (3)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妥善解决?这样, 学生会有种种的猜想和探索。当然, 学生的设想也许跟课本或现实不符合, 但只要能提出合理假设, 圆满说明原因, 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而不能只唯书, 只唯上, 扼杀学生的创见。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3

一、 前摄抑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例1】 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则( )。

A.如果其中一个力做正功,则另一个力必做负功

B.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必为0

C.这两个力可能同时都做正功或同时都做负功

D.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代数和不一定为0

错解:AB。

错因剖析:学生一看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便会想到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正是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值反向”的干扰与抑制,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分析它们的功,才造成了上述的错误。

对策: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消除前摄抑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程序,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二、概念规律不理解,生搬硬套公式

【例2】 某同学从标称为“220V,25W”、“220V,300W”、“220V,500W”的3只灯泡中任选一只,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灯泡阻值如图1所示。该灯泡的阻值是 Ω,标称的额定功率为 W。

图1

错解:160Ω;300W。

错因剖析:由欧姆表的读数可得到该灯泡的阻值是160Ω,这个答案没问题。然而被测灯泡的额定功率为300W,则是根据R=U2P得到的。确实根据R=U2P可得“220V,25W”、“220V,300W”、“220V,500W”的3只灯泡的电阻分别为1936Ω、161.3Ω和96.8Ω。这些电阻是灯泡在正常工作时的热电阻,而由欧姆表得到的电阻则是灯泡的冷电阻,两者的差异很大。

对策: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明确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二是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中各物理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决定关系;三是加强习题变式教学,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启迪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三、思维不严谨,缺乏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图2

【例3】 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赛。比赛路径如图2所示,赛车从起点A出发,沿水平直线轨道运动L后,由B点进入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道上运动到C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m=0.1kg,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1.5W工作,进入竖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10.00m,R=0.32m,h=1.25m,s=1.50m。g取10m/s2,要使赛车完成比赛,求电动机应至少工作多长的时间?

错解: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v1,由平抛运动的规律有:

s=v1t,h=12gt2

解得:v1=sg2h=3m/s

设电动机工作时间至少为t,根据功能关系有:

Pt-fL=12mv21

可得:t=2.3s。

错因剖析:赛车从起点A出发到越过壕沟,经历了直线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上述错误在于只注意了越过壕沟的速度限制,而忽视了赛车要完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也有速度的限制这一隐含条件。其实,做平抛运动需要的最小速度3m/s,不足以让赛车完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对策: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过程)往往是由多个简单的物理问题(过程)组合而成的。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入,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思维缺乏严谨性,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善于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个复杂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过程,逐一加以分析求解,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我们在加强教法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书写不规范,违背科学性

【例4】 如图3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质量m=1kg,在左侧平台上以3m/s的速度水平抛出,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从A点进入光滑竖直圆弧轨道,并沿轨道下滑,A、B为圆弧两端点,其连线水平,O为轨道的最低点。已知圆弧半径R=1.0m,对应圆心角θ=106°,平台与AB连线的高度差h=0.8m。求物体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O时对轨道的压力。(g=10m/s2,sin53°=0.8,cos53°=0.6)

图3

错解:设物体到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2mv2-12mv20=mg[h+R(1-cos53°)]

设物体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O时对轨道的压力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mv2R

解得:F=43N。

错因剖析:由于压力F是轨道受到的力,故该方程违背了科学性(即同体性)。因此,应设物体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O时受到的支持力为F,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出物体对轨道的压力。

对策: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不仅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要有完整、准确、规范的表达形式。要避免学生书写的不规范,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重视例题示范,规范板书,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格式和表述的规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指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心得体会 篇4

郭丽文

随着小康社会的和谐推进,日益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从不同程度上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同侧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图于享受、故于自我、习于攀比,荣辱概念模糊。面对新时期呈现的不良趋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手段和途径呢?作为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务必给学生指明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中,我从社会层面最基础的教育入手,以学生基本理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到学生心里去。

一、陶冶礼让美德,培养文明习惯

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它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方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让既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程度,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水平。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确树立社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礼让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确礼仪原则。一般说来,礼仪的内涵主要包括尊重、适度和自立原则。通过礼仪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产生内在的道德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和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水平。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热情谦让的美德,这都是高尚品质引领时代风尚的表现。

二、共奏社会节约旋律,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向往生活中的安逸、享受越来越明显,如何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德成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而不仅仅是枯燥无趣的说理,如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在艰苦奋斗中铸造的延安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从而以艰苦奋斗为荣;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给地球蓬勃生命;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为社会广辟再生能源,让学生知晓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应从小事着手,人人都应以节俭和奉献为荣。

三、光荣耻辱褒贬鲜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人们在诚实守信和守法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今天的未成年学生中,不诚实守信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撒谎、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自觉履行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不仅影响了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优秀的班风、学风、校风。如何使未成年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呢?最关键的是启发学生自觉严于律己,以诚实守法为荣。同时老师应抓住典型,探究教育方法、常抓常新,做到情理交融;坚持榜样示范,让高尚形象给未成年学生以潜移默化,陶冶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法的情操。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习惯 篇5

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第一中心学校

袁兴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开展及其新课程改革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其产生的后果给学校班级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亲身体验中谈谈自己的感受和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自信

自尊

自爱

品质

习惯

【正文】

乌申斯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尝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青少年时期是品质塑造最佳时期,也是积累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培植健康成长的土壤,营造成人、成才的氛围,狠抓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把良好品质养成教育作为心中的一面旗,把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信、自强、自尊、自爱、文明做人等放在班级工作的首位。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习惯,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自信而不自负的品质习惯

《新约.马太福音》“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炷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自信是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也就是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心理条件,记得还有位名人说过:“孩子是稚嫩的和天真的,一声断喝和责备会抹杀他们的信心,欣赏、鼓励则会使孩子变的更为努力和完善”。这充分反应了学生自信的重要性。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处处保护、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信。如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在班内宣传班级口号“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并及时召开班会,号召每一位同学谈对困难的理解,并以“我相信,我将是一颗星”为题写心得体会。自信,让他们在新课堂中自由地探究,在合作中进行灵性的开发;自信,让他们在实践中扮演各种角色,演绎着智慧的升腾;自信,让他们能够尝试角色换位,“假如我是班主任”等体味着责任的重大。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会化解为零,进而会以班级工作促进其专业学科的学习,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特别对那些后进生,我认真仔细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或许他们的学科成绩暂时处于低谷,但其身上一定有闪光点,要用自信的放大镜去透视,这些闪光点就会汇聚成一束光芒,足以调动其所有的兴趣,如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电脑等方面,促其向“合格+特长”发展,自信的春风会使他们在学习园地中辛勤耕耘,风光无限的喜悦使他们乐不可支,成长就会一日千里。我时常对学生这样说:“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而那些谦虚忍让的人更象是内心笃定的家伙,让那些怯懦永远无法占据我的内心领地去见鬼去吧!”

二、培养学生自强而不自满的品质习惯

在这里所谈的自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勇敢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奋发拼搏、上进。因竞争则产生求知欲,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而勇敢使学生长大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自觉性和坚韧性,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然而不自强则自满,而“满招损”。因此班主任加强学生尤其是那些不思进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事实证明,现在我班大部分同学通过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后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气氛活跃、表现欲强。

三、培养学生自尊而不自傲的品质习惯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言行及其人格的自重,包括对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的愿望,自尊是每个正常人整个人生过程的基本需要之一。因此健康意义上的自尊可以维护学生本身的人格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我们日常学生生活中,我们会遇上这样的学生,他们在犯错时,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会在众人面前作忠让你,他们将自己的让步看作是对自己自尊的抵消,因此对自己的错,“据理力争”。甚至将自己的“面子”“身份”,错误的认为是自己的自尊,这便是这种病态的自尊滋生了虚荣,随着时间与量的堆垒,就会使这种所谓的自尊变成自以为是,而最终变成自傲。苏格拉底这样说过: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无疑,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尊的同时应避免学生由自尊过程而变为自傲。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与他们个别沟通、因势利导,给他

们分析这种“自尊”的危害性,消除他们的消极心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健康意义上的自尊,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对此多次尝试,感化了不少学生,并使他们能健康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自爱而不自私的品质习惯

明代方孝儒《与讷斋先生书》:“违远日久,愿见之心甚於饥渴。冬寒,惟万倍自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珍爱生命;敞开胸怀,使自己感受自己所做的一切,接受自己所做的一切,但在自爱时应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考虑,勇于承担各种责任,既要懂得关心,尊重他人也要洁身自好。关心集体也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利益。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常会碰到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但是只要我们班主任处处留心,不失时机利用各种集体活动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而惭愧,从而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而实现质的飞跃。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平时只管自己而不顾及别人和周围的事。有一次他正好生病住院了,我当时马上意识到教育他的时机来了,我马上邀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同学们都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他并答应在学习上帮他补课,他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敢肯定在他的泪水中一定有一部分是发自他对往昔的悔恨!从此以后,该学生判若两人,乐于与别人交流并抢着为班上干好事。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五、培养学生自制而不自流的品质习惯

自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的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里许多父母对小孩的教育方法、管教、有失妥当,因而滋长了他们自流的习惯。甚至他们到了学校就受不了委屈、禁不起挫折等等,给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大阻力。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性格品质还处于形成阶段,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种欠妥的教育方式形成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另辟蹊径。学校是一个大课堂,只要多留心定会找到机遇和方法。我们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遇事要克制讲原则,不要意气用事。因为我们班主任的处世态度和方式很直接地、很重要地影响着学生。只要做到使学生尊其道、乐其行。就能改变学生的不良品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学生说:今天,我们××老师真棒!太酷了!等之类赞誉之词吗?我想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好佑证!让我们记住:一个有自制力的孩子,将

能更好地同老师、父母沟通、同朋友交往,也能更好地学习、做事!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班主任再也不能遵循守旧,以旧的思想心态来衡量、管理学生。既然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是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我们的班级管理就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去研究开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用心去观察体验学生、就一定能摸索、总结出科学的管理经验,找到抓好班级工作的切入点,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轻松、有效。让我们以人为本,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手拉手,一个也不能少,让爱心、自信、文明等良好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播上腾飞的双翅,奔向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班级管理》吴秋芬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新课改班主任职业素质与班级管理》编委会,华龄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

3、《班级管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规划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

4、《班级管理学》郭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

个人简介: 姓名:袁兴贵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6

一、选题背景

(一)问题提出

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交界的公办小学,属于文化氛围较为落后地区,生源的组成也较为复杂,47%是外地生,其父母基本是小商小贩,重利轻行,向孩子灌输唯利是图的意识,53%是本地生,在这其中80%是农转非,农民的意识较强。学生受地域及文化条件限制再加上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过分的放任自流或过于死板的管教,只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他们的道德思想的教育。造成学生经常会出现“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现象,使社会责任心方面明显差于区内学校,学生普遍表现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为了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我们全力探索,在现状中努力寻找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为我们的科研课题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最佳发展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添上了坚实的“砖瓦”。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针对学生道德领域中突出的失信现象,通过各种自主性实践体验活动开展诚实守信教育,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

强学生诚信意识,培养“以诚立身,以信取人,以德服人”的优良品德。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完成诚信品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最终实现道德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说话算话,言而有信的习惯。

2、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坦诚相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勇担责任,勇于认错的习惯。

4、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借物还人的习惯。

(三)研究途径

通过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培养“以诚立身,以信取人,以德服人”的优良品德。

1、构建诚信文化、创建诚信校园从构建校园文化开始,让每面墙壁、每块土地说话。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报校刊,营造诚信文化。

2、建立诚信制度,完善诚信机制通过学校日常章程、规章、守则、公约、誓言等制度,在生活、工作、学习各个领域,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作的承诺进行监督、评议与管理,努力树立教师诚信形象,发挥其榜样作用,形成从教师到学生都做到一诺千金,以信取人。

3、培养诚信行为,塑造诚信新人通过一系列有关诚信的班队会活动和通过各学科学习渗透,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诚实待人,重诺言、守信用,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行,塑造出一批诚信新人。

4、构筑诚信家庭、诚信社区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制订“家庭、社区诚信公约”,定期进行“诚信好孩子”、“诚信家庭”的评选活动。

5、定期进行诚信成果展示通过诚信故事、诚信名言、诚信小品等丰富的形式汇报诚信行为习惯的成果,检查诚信教育的开展情况,促进诚信风气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为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良好品质及习惯,在研究中采取:调查分析、学科渗透、行为训练、情感陶冶、实践体验、评价反馈、榜样激励等研究方法。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五年,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07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加强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初步调查、分析我校诚实守信的现状,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与实践阶段(2007年08月——2009年01月)本阶段主要工作:确立实验班,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积累、整理资料,形成阶段性的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家长撰写养成教育科研论文、教育随笔,探讨习惯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与提升阶段(2009年02月——2010年01月)本阶段主要工作: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析,反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02月——2010年06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以及学生诚信评估记录,编辑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并向省课题组申请结题。

(六)研究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以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组成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课题研究总体规划,实施方案设计,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2、成立课题研究实施小组主要负责落实实施计划;聘请专家讲课,深化课题研究;做好实施记录及个案分析,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3、成立资料组主要负责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编制课题学习资料;对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保管。

三、研究价值

(一)应用价值

我国“市场”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已经在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欺骗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和不断蔓延,“信用缺失”、“信用危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而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的青少年一代,每天耳闻目睹,难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仅仅靠“法治”来解决的,它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诚实守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正确价值导向来引导和克服。

(二)理论意义及创新之处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

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小学生,应该深刻地了解“言必信,行必果”的重要性,也应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准则,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四、研究基础

(一)研究条件

我校相当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确定了以“科研为先导、科研促教研、教研促发展”的目标,在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领导带头亲自抓科研,走在教育科研的第一线。同时,市、区教研室等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工作也十分关心,经常给予有效的理论指导。我校有数年从事教科研的经验,学校有良好的科研土壤和氛围。而且我校具有一支科研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全校教师的50%以上,教师的论文、设计和课件多次在市、区获奖。

(二)已有相关成果

1、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论证,完成调查报告。

2、重视学生的德育,构建了以少先队为主阵地的德育体系,各中队多年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中队主题队会活动。并与家庭、社区紧密联系,开展了各种诚信活动。

3、初步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档案。

主要参考文献:

1、《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理论专著)孙云晓 邹泓北京出版社2006.052、《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活动设计、案例精选)

孙云晓 孙宏艳 北京出版社2006.053、《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孙云晓 孙宏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054、《好习惯好人生》孙云晓邹泓北京出版社2005.75、《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六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6、《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共中央教育部 2004.37、《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理论专著)孙云晓张梅玲北京出版社 2004.18、《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新世纪出版社2004.19、《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修订版)孙云晓同心出版社2003.1010、《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新世界出版社2003.511、《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孙云晓新世界出版社2003.112、《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傅维利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 2002.101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教育部 2001.1014、《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机制探析》 顾锐萍 江西教育科研 1999.2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7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准确性、有序性。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 但在教学中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 但这种个性化或者有创意的解读, 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尊重和正确解读基础上的, 否则, 阅读就会出现异化和曲解。

如在《第一次真好》的教学中, 在讨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时, 学生能够找到“眼巴巴”、“惊喜”和“喜爱”这几个词语来表述, 因为这是文本中出现的原词, 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筛选能力, 思维的方向是对的;但“眼巴巴”并不能准确表现作者心理活动, 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动词;还有后面出现的“样子很难看”, “吃不下饭”等词语的筛选, 都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度还达不到要求。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心理”这个词所应具有的限制, 在表述中出现了偏差。这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心理”这个词的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眼巴巴”, “样子很难看”, “吃不下饭”这些词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 提示学生将这些词转化成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 于是学生的表述准确了, 变成了“盼望”、“期待”以及“失望”、“难过”等词语。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 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领会文章主旨, 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 长此以往, 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事实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语文学科对培养思维广阔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察、联想和想象能力上。

在观察中奠定思维基础, 在联想中拓宽思维空间, 在想象中插上思维翅膀。在有指导的观察中, 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 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 设计启发性导语,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观察中想象, 在观察中表述。

例如, 在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 课文有一幅插图, 分别画的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福楼拜、左拉、莫泊桑、都德和屠格涅夫;而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学习本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我充分利用了这张插图, 先让学生读课文, 根据课文“对号入座”, 将图中人物标上名字。这下班级立时活跃起来, 他们匆匆读过课文就“猜”, 有很多学生“猜”错了, 其他学生加以纠正, 又引起了争辩。于是学生先利用插图, 细致观察每个人的动作;再回到课文中找到描写该人物的段落, 与课文插图进行比照, 分析文中描写的文字, 终于“一一对号入座”。在观察中发现, 在观察中探究, 发展了思维能力。

不仅在课堂中, 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 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 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回到大自然中, 回到社会中, 去学习, 去观察。在“感受自然”的活动中, 学生眼里的秋天不再仅限于书本上的“麦浪滚滚”, “瓜果飘香”, 它们变成了九溪十八涧的一片落叶, 高天上一朵淡淡的轻云……这时, 秋天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观察带给他们发现与惊喜。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过程, 也就是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的过程,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质的学生, 在考试中对于千变万化的各类考题, 容易找准思维的激发点, 优化思维流程, 而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的同学, 就会表现出答题漏点、理解有误等现象,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在《行道树》这一课中, 学生在讨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 学生理解“快乐”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异议, 但在理解“忧愁”时出现了问题, 学生的理解是“因为他们很孤独”、因为他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这样的理解还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同。这时我意识到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但对深入理解行道树的精神境界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的解读, 必须回归到文本中。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这样两句话:“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 因为, 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我们仍然固执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在三五分钟的默读后, 学生终于明白了行道树忧愁的是“不被珍惜”, 也就是不被人们所理解;马上又有学生说“还有不被同伴理解”。我马上追问: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他得意地告诉大家:“因为课文中有一句‘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他的同伴在嘲笑他呢!”

似乎问题到这里已经得到了解决, 但我接下来又问道:“又该怎样理解这个‘固执’呢?”文章分析到这里, 学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是因为它有无私奉献, 无怨无悔的品质。”我又追问:

“谁能用一两个词说说你的感受?”

于是又出现了“感动”、“羡慕”、“敬佩”、“喜欢”甚至也有“同情”、“不值得”等等词语出现, 这时我请学生们进行筛选, 哪些词语最准确、最恰当, 最后剩下“敬佩”、“感动”两个词语。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专家, 美国国家委员会理事爱尔德认为学生需要有机会单独思考, 也就是说, 教师需要教育学生学会根据清晰、准确、相关、逻辑及平衡等规则, 并学会通过分析, 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 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更好地思维呢?

从教学实践上, 应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求异, 指导学生探究。例如, 在课外欣赏苏轼的《江城子》时, 我抓住文中的两句话“不思量, 自难忘”和“纵使相逢应不识”, 提问:“既然‘难忘’, 又为什么说‘不识’?该怎样理解?”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 逐渐体味到了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深沉的悼亡之情、对自身遭遇的凄凉感叹。在“乌台诗案”后, 遭贬, 流放, 官场的冷遇, 朋友的远离, 都不能改变他的旷达豪放, 却在深夜思念亡妻时, 发出了“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的感叹, 这“不识”道尽了人世的沧桑与感慨!

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他们学会思考, 善于思考, 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因此,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努力改进我们的教学。

摘要:思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绝对离不开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强调的“分析”、“理解”、“赏析”、“评价”, 无不带有思维的“影子”, 无不是思维发展的结果。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善于思考, 乐于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乐趣, 体验成功。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8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从几方面入手:抓联系比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抓判断、推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抓思路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抓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125-01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连,与诸多课程相连。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化,开发与利用语文学习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重组,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丰富多彩、洋溢时代气息的信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抓联系比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抓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篇与篇之间的联系比较,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学会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进行填词练习:()地形;()表演;()风力;(观赏、观察、观测)。讲授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先让学生讨论词与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让他们自己举例,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抓判断推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的训练,既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又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文章的写作顺序时,可向学生说明不同文章根据实际情况写作顺序就会不同,如《颐和同》一文是按空间位移顺序来写的,着重突出的是各处景点景物优美、风光秀丽的特征,而《雨中》重点要突出雨前、雨中、雨后不同景象,所以写作顺序就不同。

三、抓思路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路变通,简言之便是教师引导学生作变换角度思考。例如学完校本课程《环保城市风行绿墙》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绿墙的风行有弊端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深入思考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说,绿墙的风行会带来虫害;有的说绿墙的风行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开门窗;还有的说一般的绿墙到秋天肯定会带来许多落叶。通过讨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特性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四、抓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结合课本教材挖掘出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由校内到社会,突破教学时空,拓宽教学范围。形式可以是参观访问、读书交流、办报、演课本剧、辩论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磨练才干。

2、让作业成为发展创新性思维的空间。学生对趣味性不强的作业往往怕做,即使做了质量也不是太高。因此设计作业时要经常地注重趣味性,最好题目一下子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其求知欲。例如讲杜牧的《江南春》后,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收集有关描绘春天的诗歌,最好是不同年代的;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去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春天的细雨,可以约上朋友去踏青,可以去河边钓鱼,也可以去野外放风筝……有照相机的可以把这春景、春趣、春情拍摄下来作业由于内容开放,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或写或画,或摘或录,自由发挥。无拘无束,完全做到了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表现的潜能,激活创新性思维的潜能。

3、利用作文训练,优化创新性发散思维。作文训练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众多的思维训练中,尤其要重视创新性发散思维的训练。新鲜的材料能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诠释异彩纷呈的人生;新颖别致的立意能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独到认识;同样的内容,结构不同,效果迥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的语言,文章的魅力就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优化学生作文中创新性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思维活动从浅层伸向深层,从已知领域延伸到未知领域;可以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多下功夫,建立起自己的材料“仓库”;也可以利用作文的命题形式来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训练。

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不仅仅限于以上所说的一些方法。作为老师要通过讲、述、释、描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学习材料的主动联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心理学》培养学生良好思维 篇9

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一种思想、一种决定的是非、利弊。具有思维批判性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关于某一事物的结论,而且要审查借以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他们能够把自己对事物的推测看做尚待验证的假设,认真地加以检验,去伪存真,甚至推翻整个假设。

(二)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思维逻辑强的学生能够自觉地服从思维逻辑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首尾一贯、不相矛盾、根据充足,达到正确的结论。

(三)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10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郭秀丽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渗透美德——培养思维的审美力

明是非、知美丑、懂得失,是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基础,教育始终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铺路搭桥。利用正面榜样,提供楷模力量;借鉴反面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展示学科内容的作用,以需激趣;发掘学科内容的美育因素,陶冶情操;揭示学科内容中蕴涵的哲学素材,提高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本领;等等。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的人格审美力、行为审美力、鉴赏审美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勾股定理相关资料:在网上可以搜索“勾股定理”有约322000条相关内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有约72500条相关内容;“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至今可查的有关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是大约公元前1世纪前后成书的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比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了五百多年等等。学生会深刻感悟数学图形的美感,同时也了解到到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其实,就学习本身而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将或者陷入死读书、“形而上学”的泥坑,导致负担越读越重而成效甚微,终被书所困而难以自拔;或者因未能解决好为谁而读、为何而读等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导致内动力机制“瘫痪”而使读书——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和毅力的长期支撑的艰苦劳动流于形式,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思维的审美力,是有效发展其它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首要任务。

二、适时建模——培养思维的迁移力

迁移力,是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有赖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建模来培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迁移;第二,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内容之间思想和方法的迁移。通过精确(如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换)和模糊(如解题中“桥”的运用)的建模,使学生不断获得沟通不同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和发展思维的迁移力。如方程的应用题的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检验模型,最终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得到较好的数学基本素质的训练,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又如:a为什么实数时,方程2x2+3x+5-2a=0在 上有实数解?

思路分析:受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1)的启发,可迁移为数学解题中的“变量集中、变量分离”策略(通过联想、类比获得的模糊的建模)。于是,把原方程化为2x2+3x+5=2a

由于函数与方程都以“等式”的形式表现,这种结构的相通给它们提供了沟通的契机。因此,有:

思路一(建立函数模型,化为函数问题):

视2a为关于x的函数,问题转化为求函数2a=2x2+3x+5在上的值域。

“数”与“形”是我们进入数学殿堂的两条主要通道,函数与方程是使两者得以沟通的重要纽带。所以,又有:

思路二(建立函数模型,以进入形的状态):

设函数y=2x2+3x+5();常函数y=2a

通过考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使问题获解。

变题训练(进一步迁移):你能以原题为模型,构造不同于原题内容的问题(三角、几何、应用问题等),并作出解答吗?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模拟发现——培养思维的探究力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建构知识的发现、形成情景,暴露教师的学习、研究、认知过程,尽可能减少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或然性,增加必然性;给学生创造可望、可及、有利于能动构建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自然延伸,这不但是思维发展的规律所要求,也是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需要;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欲望,这种欲望将驱动探究行为,使思维的探究力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发现和创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如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时,可先由学生分组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另组学生画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和8。再量出斜边的长,把三边分别平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猜想出勾股定理。(操作—观察—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点拨思想——培养思维的概括力

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学科内容的理性认识。其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抽象概括力。如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在未被感知时是空洞的,因此也是很难感知的,但一旦领悟后就具有指导解题的强大威力,而且能长期作用于人的思维,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数学思想的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点拨,通过解题的反思,进行抽象和概括;第二、示范,通过思想的指导寻找解题途径,尤其在解题思路受阻时。以便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思想”的存在、获得和如何运用,并在领悟思想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概括力。

五、鼓励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力

直觉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猜想意识的不断作用。当然,猜想要建立在一定学识的基础上,以免胡猜乱想;要以严格的论证作后盾,以形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合理的猜想,就是建立科学的目标,它不但可使解题的通道得以优化,同时也使思维的直觉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所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概念、命题、定理的学习,要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能动的感知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践与协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展开开创新思维的认知活动。关于概念、命题、定理课教学模式,我作了如下“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学生质疑—猜想; 第二步,各种思维形式参与的学生探索;第三步,教师点拨引导; 第四步,学生独立与协作结合; 第五步,学生语言与思维结合形成新的概念、命题、定理。第六步,师生共同评价补充优化。通过以上程序的操作,在锻炼了直觉力的同时,往往会带来解题思路的“柳暗花明”。使教师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索型”转化,使课堂教学由“封闭专一型”向“开放多元型”转化,这些转化,必将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也培养了思维的直觉力。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恰当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它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大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而绝不应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褒扬可以大大激发该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敢于大胆的想,大胆地做,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加以呵护。

六、引而不发——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去学习’”。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把丰富的探索过程和充分的探索时间还给学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过程的酸、甜、苦、辣,以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不仅为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思维独立性的形成,进而诱发思维的探索性。引而不发,是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习惯的良好途径,是发展优良思维品质的必要手段。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尝试公式(n-2)×180°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可以先引导学生如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360°。然后思考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类比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把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有多种方法。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做。可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体验了同化、具体化、特殊化等策略的内涵,和“联想”这种思维形式的作用。既给学生留下探索余地,又让学生懂得探索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探索的角色,这需要对“引”的度有科学的把握。

七、提供挫折——培养思维的坚韧性

思维的坚韧性,是在经受挫折中不断地克服困难而逐渐形成并得以体现的,没有挫折的洗礼就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思维意志品质,而缺少这种意志品质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锻炼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责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指导,而不是热情解答!否则,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的同时,也滋长了学生的隋性,这种状况长期持续的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意志的脆弱。我们认为,适时、适度地推广“不思不答、不查不答、不议不答”并辅以适当的监控,对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习能力是很有补益的。

八、设陷后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认知心理学和课堂教学实践都表明,对容易受负迁移影响的概念和容易造成肤浅认识的理论,与其一一交待、正面引导,常常不如反面出击效果更好(也即“正难则反”)。设计陷井,让学生不自觉地掉入,然后,使其在“痛苦挣脱”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思维的深刻性的发展。例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增根的问题,我给学生设计这样有个题目:

m 为何值时,分式方程有实数根。学生大部分都按照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去分母,然后解出,然后错误的认为m应该是任何实数。却没有考虑这个分式方程当m=5或m=-3会有增根。

但是,设陷要“生疑于不疑处”,且要难易适度,方能以疑启思。

九、多向诱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能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察和分析问题,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研究问题,特别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讨、多方式表述,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既可很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经验相连接,这也是“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设计花坛问题”:有一块长4cm,宽3cm的矩形花园,现要在园地开辟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题目的参与性很强,适应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人。当时班级的38人设计出十多种方案,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对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大

有帮助。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提供范式。

十、倡导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思维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有疑必质,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那怕是错误的,甚至在教师看来是可笑的想法,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自然和宝贵的!它体现了认知过程的本来面目,是认知活动中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桥梁”。因此,质疑应作为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使学生在质疑中完善认知结构;在质疑中“学问”,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质疑中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纠错意识,提高纠错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既谦虚谨慎、又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上一篇:公司部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写交通安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