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精选13篇)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不可缺少的智力品质。数学教学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首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教学中怎样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呢?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课堂自学活跃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抓起,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观察、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论证,发现结论。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法,但又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方法;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不能单纯地把数学知识作为结论交给学生,而应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如,课堂教学可采劝看,议、分、归”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看书发现问题,根据教学所给题目,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再互相议论、研究。然后由学生分析或教者启发,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积累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最后教者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练习、作业。这样,学生学得容易、有趣、灵活,既掌握了双基,又活跃了思维。
二、命题的开放型会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
让学生做开放型的题还是做封闭型的题,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的命题,会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地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以边长为3和1的矩形ABCD的顶点B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顶点A落在DB上时,矩形旋转扫过的图形面积为多少”?这样给学生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练习了扇形和矩形的面积的求法。又如:可把“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换成“以已知线段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轨迹是什么?”这样做,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有利。也可以把一些问题结论给出,去探求已知。
如“过△ABC的顶点A做其外接圆切线,交BC的延长线于D,求证:△ABD面积:△ACD面积=AB2∶AC2=BD∶CD。”题设可换成“作△ABC的外接圆,D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结论部分可换成:点D在什么位置时,△ABD的面积:△ACD的面积=AB2∶AC2=BD∶CD”这样可培养学生由求证探索已知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
三、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适当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叙述形式,或变换图形,把一道题变成有关的几道题,这种方法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题和解题的能力。如“两圆内切于P点,大圆的弦AD交小圆于点B、C。求证:∠APB=∠CPD”可变换成“两圆内切于点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点C,求证:∠APC=∠CPB。再启发学生思考:“上面两题中的两圆相切改为相交又应怎样证出∠APC=∠CPB呢?通过比较,鉴别,进而达到不仅会解一题,而且会解一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精神
创造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心理品质。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新的想法、新的事物的能力。乌申斯基说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以面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猎枪”。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1. 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一般来说,一个人创造性思维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则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宽广视野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打牢创造的基础,否则,所谓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内容,寓创新教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通过学习牛津教材9B Unit 4 Reading“Neil Armstrong”一文可以加以引申,如在教学9B Unit 4 Integrated skills“Marie Curie”时,我在介绍背景知识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是如何运用创造思维的。又如在教Speak up对话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这些人物成为the greatest persons in the world,明白创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2. 要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
让学生明白,创造力人人皆有,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萎缩,从而让学生消除对创造的神秘感,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在教师的点拨下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培养学生创造的信心还要注意从小、从易做起,鼓励尝试,逐步培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要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我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 尝试无错原则, 努力做到每次都让学生不带遗憾地坐下。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我都报以真诚的微笑, 无声地鼓励:“OK!Good!Very good!Great!Wonderful!You’re very brave!You are very clever.”等。这些教师课堂用语能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用更好的表现来争取老师最高级别的表扬。我还常用手势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V”手势表示对他们克服障碍、改正错误、取得成功的祝贺;“OK”型手势为他们增添操练与表演的自信心;翘起大拇指则表示对他们有创意的表现的高度赞赏;当我说“Please!”时, 全班学生便一齐有节奏地鼓掌, 并说:“Good, good, very good!”活泼多样的表扬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功, 而成功的体验又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联想归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鼓励学生善于大胆地质疑问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敢于求异创新。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解疑的能力,使他们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2. 引导双向思维。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不善于求同,就只能永远在“感性”的世界里碰撞;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教为了学的目的。譬如在讲解“get”与中文“到达”字的用法同义时:
(1) Please don’t get home late today.
(2) Could you get me some chalk?
然后在适当场合中,教师及时让学生感知“get”的其他含义:
(1) get a bus (=take a bus) (2) get angry (=become angry)
(3) get a high mark (=achieve a high mark)
(4) get a lot of homework (=have a lot of homework)
(5) get a letter (=receive a letter)
(6) get up late
(7) get dressed
(8) get on/off the bus
(9) get out of
(10) get married
以上例子中的get一字多义,学生可以适时适度合理进行语言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思维的力度。
对文章中或练习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用多词联想,逆向联想,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机械盲目的习惯性反应倾向,形成思维的惰性。
3. 启发创造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 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61-02
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在写作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
一、让学生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善于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烧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为让学生觉察到自己同样拥有创造力,我经常利用课前几分钟以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比如: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提升一个杯子的价值?”同学们争相回答:“将杯子交给名人创作。”“让杯子和一段历史联系起来。”“让杯子随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六’去太空旅行。”“让杯子跟‘嫦娥一号’一起探月。”……再如:我当堂在黑板上画了个图形,让同学们展开联想,看到图形后会想到什么,同学们抢答:“旭日东升。”“墙角上的老鼠洞。”“人靠在沙发背上仰望天花板。”“车轮陷进淤泥里。”“刀切西瓜。”……这样无形中,同学们茅塞顿开:并非创造力仅仅是牛顿、瓦特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我们同样也具备创造力。
二、让学生经常保持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为此,我抓住青少年好奇心重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引导他们遇到一个事物或看到一种现象,都不妨问一下为什么,追根究底,养成一种每事必问的好习惯,以经常保持好奇心。
再者,我们要追求那种未感知过的新事物,探求新发现时都离不开想像这辆“特别快车”。为使学生的习作有所创新,教师需要提供机会让同学们的想像如骏马般自由驰骋,要敢于大胆幻想,跨越时空限制,展望未来事物新形象。如:我曾让学生想像“20年后的我”的形象。再如:学习了《孔乙已》一课后,我反复强调:“在那样一个连12岁的小伙计都看不起的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必死无疑。”而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为孔乙己设置死的情景。结果发现想像越超脱、越大胆往往越新颖别致,越富有创新价值。
三、让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创新写作也应如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来,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法。如:学生讲完《滥竽充数》的故事后,我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寓意。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上,有的同学说:“人要讲诚信,不得弄虚作假。”“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站在齐宣王的角度上,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善于识别人才,不要盲目地重用。”“对人才的使用,一定要严加考核,择优录取。”站在乐师们的角度上,有的同学回答:“我们要行使好手中的监督权”“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或违法行为,我们要敢于揭发、检举,否则是对违法分子的纵容。”……“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考方式互相融合、交叉、碰撞,能使创造性思维触发出灵感的火花,自然会燃起写作热情的火焰。
四、让学生善于捕捉写作灵感
初中生的思想易波动,易反复。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一旦捕捉到写作灵感就要坚持习作。在习作过程中,他们会觉察到自己在成长,进步。
学生初次写作不求多长,但求精炼;不求豪华,只求真实,必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促使他们要慧眼独具,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他们的心灵会产生震撼,发生情感冲动。此时,教师需鼓励他们随时随地动笔,捕捉写作灵感。比如:2006年我校秋季运动会上,在女子组1500米长跑中,我班刘欢同学两次摔倒又爬起一瘸一拐地往前跑,引得在场观众的瞩目。不一会儿广播里传来:“刘欢,你柔弱的身躯,却有钢筋铁骨般的意志!你是我们的骄傲,你顽强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加油吧!”紧接着拉拉队齐声呐喊:“刘欢,加油!刘欢,加油!”就这样在大家的鼓励下,刘欢坚持跑到了终点。此时此刻,同学们紧紧同她相拥。活动结束后,不失时机地调动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写下了此次活动的切身感受。其中《赛场上的风采》一文,真实再现了运动场上那感人的一幕,字里行间充溢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再如:同学扫完2007年的第一场雪后,鼓励他们就此写作。同学们把扫雪的感受从不同角度写了很多。选出代表作读给同学听。甄舟顺同学开头这样写:“雪,你挡住了我前行的路,可我却不忍心踩你,更不情愿把你扫开,因为你太美了,你是那样洁白无瑕……”。马骏驰同学更是别具匠心:“雪,你太美了,你给学校披上了银装;雪,你太神奇了,你不动声色地满天飞舞:雪,你太伟大了,你将空气中的灰尘、病菌吸入自己的腹中。雪,你为了自然的和谐,奉献自己的一切。”读到这儿,戛然而止,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有的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的寄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谴责……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追寻到了写作灵感。
学生们一旦捕捉到写作灵感,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将真情实感加以表露,这样就会逐渐地升华他们的写作情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孕育写作,写作反映生活。”
五、让学生交流写作经验
文章不论成功与否都有值得学习的闪光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带动学生交流写作经验,扬长避短,得以双赢。
答: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 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
1.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思维与创造在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思维与 创造的积极性。
1.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思维与创造在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积极性。
2.用唯物辩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活力,以为唯物辩法是科学的,正确的思维路线与方法。
3.应用启发式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发展其独特思维能力。
4.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5.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
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
7.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8.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9.有计划的组织“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在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国力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那么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来适应时代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更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强化了全面素质教育,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还是与以前一样没有改变多少,认为可学可不学。大部分的家长也认为:学生成绩好比什么都强。可见,在我国农村学校美术学科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和落实。面对这样的美术教育的现状,如何使学生喜欢美术,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创造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缺乏创造力的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中学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差,底子薄。
学生在小学接触美术不多,对这门学科不了解,没有多少基础,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也不喜欢学习美术。一旦进入中学,由于相应的基础与重点没及时掌握,会导致美术学习上的厌倦。学生当然会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学生对美术学科在思想上不重视。
如果思想上不重视美术学习,在行为中也会不积极表现。比如美术课堂学习需要准备学习工具,有些学生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影响到学习,还有些学生主观上不想学,课前也就不准备,在自己的意识上不重视美术学习,从而没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学生重考试学科轻考查学科
农村家长只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好,不支持孩子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美术方面,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分数的压力,无暇顾及美术学习。有时候可能因为成绩下降、作业太多等原因没有多余的课外时间培养自己的美术爱好,即使自己喜欢,可能会由于时间的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而无法持久坚持。
(四)、学校不够重视,教学方法陈旧
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没有美术活动室,也没有美术模型、专用图书、画架之类必要的美术教学工具。现在硬件设施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并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二、美术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改变人们对美术课的错误认识
人们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常称其为副课,认为这对孩子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然而,脑科学证明,早期接触绘画作品,能自己作画,对右脑的刺激很明显。美术作为基础文化艺术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大脑的右半球,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去传授,还要对家长及教师宣传,让人们知道生活中用的盘子、穿的鞋子、享受的电扇都凝聚着美术师的结晶,那一幢幢拔地千尺的建筑是美术师智慧的体现,即便是花店、水果店中那些花果的摆设也时刻展现出美术的独特韵味,这样一来大家不仅知道了美术的重要性,而且也感受到了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特定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在教学时不能简单的“黑板+粉笔”,如有些欣赏课,书上的图片不但有限而且比较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不能生硬机械地让学生照搬照画,可以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动画、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如九年级《剪纸》这一课,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在聆听背景音乐的同时,欣赏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花朵形态和各种各样的剪纸造型,甚至可以让学生观看民间艺人剪纸的过程,让学生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展示用电脑画成的图案花,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朵图案,师生一起分析总结出基本规律和画图技巧,甚至最后在学生作业时也可以让学生听听优美的轻音乐,激发学生的灵感。课堂变生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浓了。
(三)多管齐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1、作为基础教学,素描既是思想也是方法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过: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要让学生具备艺术修养,就得让学生进入艺术本身,就要给学生一个诉说心里话的空间。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简笔画开始抓起,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简笔画、卡通画来体会学习的乐趣,去了解美术的重要性,改变以前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以及家长的错误观点,促进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素描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后,可以引导学生往艺术层面发展,不用单纯的临摹,而是让学生去感知周围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开启、发掘学生的天性,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
2.、挖掘手工制作类活动的技能技巧,培养合作精神
手工制作是一门动手、脑、眼相结合的艺术实践课程,它正好弥补书本知识所不能满足学生之需要。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一些资源,如作物秸秆、叶子等,让学生去收集自己身边的物资,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以及学生的行为实际,确立一些简单有趣的手工制作主题,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如:折纸飞机、手工编制艺术品、创意折纸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际操作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让学生获得直观、真实的美感;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好习惯,增强学生间互相学习、团结合作的意识。
3、范画与示范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教师的专业引领。比如学生在画某个事物有难度时,就必须引导和示范。学生遇到的困难如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其继续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这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中实要引起重视的。往往学生不会画时,会寄托于老师的帮助,这时老师的笔下功夫又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希望。比如,学生在素描静物的绘画上造型能力不是很强,多次修改还是不够完整,这时教师的示范和帮助会让学生深受鼓舞,会‘把阻力化为动力,在学习中找乐,提高兴趣,还会感觉到画每一幅习作都有新的表现方法,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带动学生喜欢美术
1、美术教师也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充满爱心、热爱学生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必备的条件。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要经常对他们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因为肯定和认同会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也会催生一个人才,创造出一个奇迹。
2、美术教师应该也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教师的成就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更应该用心的备好每一节课,让每节课都是新颖的。我尽可能的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摒弃那种传统的灌输传授方式,采取人文的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在课件里收集了几张著名的油画,让学生欣赏。在看米勒的《拾穗》时,我拿了一条鲜红的围巾,放在农妇的头前,将两种红色进行对比,经过讨论,从开始讲的“头巾是旧的”到最后认识到头巾的“旧”是因为长年在地里辛勤劳动,风吹日晒造成的,使学生更加注意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道具,从而领会到了作品的主题——画家对农民和劳动的赞扬。总之,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决不能墨守成规,要永远憧憬明天,拥有一份激情和冲动。
3、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教师的每一笔,每块色,都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观察,怎样去表现。优秀的示范会让学生敬佩和羡慕,从而激发学习、学好美术的兴趣。但示范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有过硬的写生本领,而不是讲空头理论。学生喜欢既能够表现一定技能,又能够讲理论的老师。有些人可能认为美术课很好开展,在黑板上画一幅画,让学生看着画就完事了。特别是在农村。其实对学生的艺术培养不只是会画画这么简单,更应该培养他们表现能力、创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多读一些美术方面的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楷模,带动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美术。
当然,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不管怎样,身为一名美术教师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但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
作者:郭从昆 加入时间:2009-11-13 9:56:45 有1669位读者读过此文 编辑:信息中心
摘 要: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 纸雕艺术 造型概括力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简单的美术教学中的图图画画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探索中我认为纸雕塑是一个很好的选材。
能够认识纸雕塑是雕塑的一种,并能够区分几种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运用剪贴、卷曲、折叠、雕空及压线屈折等技巧制成纸浮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纸张的特性,增强对纸雕塑的教学兴趣,能够运用纸雕塑的基本造型方法塑型,并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发挥纸张的特性,做出多样化的纸雕塑。
教授雕塑的基本知识,指导区别浮雕和圆雕的特点。可以从四面八方看的是圆雕。浮雕是平面的,表面有凹凸感,只能从正面看,是雕塑中的半立体作品。了解浮雕制品的材料(金属、塑胶、石料、木、纸……)。在那么多的材料中,我最喜欢用纸来做雕塑,因为这种材料制作时最方便,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教授制作纸浮雕的方法:①演示“剪贴法、卷曲法、折叠法、雕空法及压线曲折法”的基本造型,②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介绍,③教师具体介绍折叠法和压线曲折法。演示方法完成后的效果,教师引导提问:是什么方法令平面突起呢?④教师演示过程,并出示用两种以上方法制作完成的作品,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准备各种纸,定出作品主题。运用多种方法做出凹凸效果,小组成员集中制作,进行拼帖,并命名。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切磋中完成作业,学生最后完成“我学会了”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纸雕塑制作的奇妙之处,了解到纸雕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网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纸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点:(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4)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5)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学习纸雕塑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纸雕塑的形式美感。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括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雕塑作品。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含有更多的立体构成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了。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加趋向于表现作者的理性感受与对自然形象的超越,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用块面的分割、组合、折曲、卷曲,表现点、线、面的韵律组合,而且具有制作方便的优势,是学习立体构成设计的好方法。例如狮子头的制作:造型富有扩张力。造型概括,整体效果强烈,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狮子头的气势与神态。狮子头的造型用三张纸切割、弯曲,折叠完成。眼睛与胡须的圆形与整体造型形成了点线的响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富有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比较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纸雕塑的范例。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学生设计制作(2——4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临摹、自己设计的方法,提倡自己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大的纸雕塑作品可以合作完成。展示与研讨学生的纸雕塑作品。展示是学习的延续。通过展示与研讨,使学生相互学习,畅谈自己的构思、制作的体会,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因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立体的过程。新立体的探求包括对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两个方面。学习立体构成可以锻炼对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分割到组合或者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体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构成任何形体。所以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空间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观念和要素。① 对比与协调;② 对称与均衡;③ 稳定与轻巧;④ 比例与习惯;⑤ 节奏与韵律;⑥ 联想与意境;⑦ 多样与统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纸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纸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纸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纸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裁裁剪剪,粘粘贴贴中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纸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纸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 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纸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制作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欣赏研究,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尝试练习。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自主探究。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学生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学生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要求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从来就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的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在学科教学中,形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师生应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的思维为主。
一、适时给些鼓励,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给学生以信心的鼓励。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往往会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奖中,恢复勇气,面对创新思维中的失误,而努力挑战。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养成创新的性格
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会受外界的干扰。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欲望,尤其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使好奇的眼光和心理能审视整个世界。
三、师生互动,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才更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资料的分析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消除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教师想到的往往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并认为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培养其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教师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一、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⑵个性的独立性;⑶意志的坚定性;⑷一丝不苟的态度。
针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想着重谈谈个性独立的培养问题。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以初中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文章在举虞美人这个例子时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同是人工培育,文章先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到下文却又说“到20世纪初,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引导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也认为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⑴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和文学刊物、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重点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新的学科、技术不断涌现,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出现,知识更新加快。作为教育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能适当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思维意识
创造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潜能,创造能力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所以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化学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结合其进行教学,可启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比如学习稀有气体时,开始认为其不能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命名为惰性气体;后又不断发现其还能与其他物质反应,改名为稀有气体。再如元素周期表,开始发现的元素很少,后又不断补充,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个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就是今天公认的概念,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课本束傅,就会主动的大胆的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灵活教学,培养创造思维品质
心理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
1、利用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
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教学时可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探索和创造的实验,如改进和增设一些设计实验题目,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验证性质的习题改编为探索性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论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如在讲酸、碱、盐的导电性实验时,我没有按课本上的实验去做,而是把装水的试管换成了烧杯,第一次测过后都不导电,然后把烧杯中的水倒入盛有NaCl晶体、KNO3晶体等的试管中,灯泡发亮,然后让学生动脑分析为什么水和NaCl晶体、KNO3晶体都不导电,而加水后NaCl、KNO3都能导电,从而得出电离的定义。
2、利用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方式,采取发散思维训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立体思维网络,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元素化合物时,使学生学会从通性到特性,由性质决定用途、存在方式、制法,然后又从用途、存在方式、制法来加深对性质的认识,再通过发散思维或将同一知识设计成填空、选择、改错等给学生练,以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系统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系统思维就是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原理,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归纳、系统,使知识成块,寻找知识块的内在联系,如学过碳后,总结归纳成直观形象易记易用的转化图。在训练中,学生可归纳出很多很多的知识块,活跃思维。
4、利用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定势是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既定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往往使学生按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物质及其变化,若能灵活运用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学习中起积极作用。但有时它还能妨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会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在教学中可进
行一题多练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这样一道题:“称取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3.0克,在加热条件下,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得到2.52克金属铜,求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这是一道思路
1、设较多的题目,可要求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在归纳为四种方法:○
原有氧化铜为X克,则原有铜为(3.0-X)克,则生成的铜为[2.52-
2、设原有铜为X克,则氧化铜(3.0-X)]克,然后列方程式求解;○
3、为(3.0-X)克,后来生成的铜为(2.52-X)克,再列方程式求解;○
4、因质量减少量为使用差量法解,列出方程式后再利用差量法比;○
氧元素的质量,而减少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氧化铜,所以氧化铜的质量=(3.0-2.52)÷(减少的氧元素的质量/氧化铜的质量),不同思路得到相同结果,开阔了学生思路,避免了思维僵化,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三)指导学法,培养创造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性的学习。
1、理解记忆,奠定创造思维基础
记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新发明、发现总以前人的成果为前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如在学习酸、碱、盐的定义时,只有理解了定义,从电离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才更好记。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要先通氢气再加热,实验结束要先撤酒精灯,后停止通氢气,只有理解了这样做的原因,才能记得更深刻。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
2、改进学法,形成创造思维习惯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改进学法,着眼点放在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如做实验时,教会他们不能只看现象,要会分析原因、总结结论。再如,学过常见的酸后,应会总结酸的通性,然后还应会推断未学过的一种酸的性质,学会举一反三,形成创造思维习
惯。
(四)开展实践,培养创造思维方法
在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育重点已从课堂转为课内、课外相结合。
1、结合教学,创设创造时机
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启迪创造思维,如在学生复习时我提出:“给你一支底部破损的试管、烧杯、漏斗、集气瓶、铜丝、锌粒、稀盐酸,如何快速的制取氢气?”。通过讨论,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及各仪器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2、开放实验,提供创造条件
开放实验,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成功了,总结成功之点,失败了,寻找失败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大胆设计,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3、联系实际,启迪创造思维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平时,讲解知识的同时,若能联系实际就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如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到家做做,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能启迪思路。又如讲过酸后,问:现在假如你家有一块盐碱地,你能想法让它变得更适宜种庄稼吗?学生激情很高,求知欲很强。再如,学过溶液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施肥或喷洒农药过浓会出现烧苗现象?这样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联系实际,同时启迪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思路。
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重在思考,而思考来源于质疑,事实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质疑能产生认识困惑,从而促使学生动脑筋去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将平行四边形图形展示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同时提示学生:想办法把它转换成已学的图形。于是学生思考,最后终于想到用切割互补的办法把它转换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最后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和谐氛围,孕育创新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和关怀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要注重把希望带给学生,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此一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5朵,红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5朵黄花,8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8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8-5=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内容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一.语文创造教育实施的前提
要使学生具备敏感、独创、灵活、流畅的创造思维品质,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权威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老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内容的抉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普遍真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就只能是奢望。
显然,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力,使其思维向灵活、独创等创造思维方向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社会的发展呼吁未来的一代具有更强的创造力,我们相信,创造性将成为教育领域注意的焦点。
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老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振奋起来,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讲到父亲为儿子爬铁道买桔子时,激发学生研讨表演的兴趣,让学生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之后又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去买桔子?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父子的深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后,更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而不能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束缚学生的思路。
(二)架设创造的桥梁,给学生壮胆,使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使学生习惯地接受教师或书上的观点了,这就需要给学生壮胆,使其敢于质疑,勇于向原有的事物进行挑战。例如在初中语文《畏惧错误》这篇课文中对英国化学家的话是这样引用的:“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在练习题中的引用则有差异,引用为“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意思大体相同,哪一句更好呢?学生常规性的认为课文上的好。我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与“重要”,“启示”与“启发”为同义词,可以替换,但主谓搭配,课文中“发现是……作出的”,就不及练习中的“发现是……得到的”好。这一带头“挑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兴趣一下提升起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愿意自己动脑思考,权衡利弊了。
(三)多角度思考,以求创新思维的活跃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在分析问题时,不拘泥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借鉴这一观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激活思维。
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此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敞开思维,提高思维的宽度和灵活性。在学习散文家朱自清的《春》时,先让学生说出春天的种种变化,种种特点,并让学生大胆进行比喻,然后再读课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多角度的思考中,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一些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见解,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从反向深入,创立新形象。语文教学中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复制性的思维模式,更适应于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探索创新思维成因﹑转变思维方式
1. 数与形结合,转变数学内容研究对象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依据.
围绕着“数”与“形”这两面,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涉及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见,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成因之一.
2. 转变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成因
每一次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在思想方向上使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成因.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1.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
2.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的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创造问题的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 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4. 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超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其所接触的问题情境是教师设计的,这样的问题情境往往带有启发性,能使学生产生主观的需要,起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作用.
总之,如果把数学知识比喻为金子,那么创新思维就是“点金术”: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而数学的创新思维却可以使人们受益终身.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作为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各种思维形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创造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创造性人才要靠社会的关注和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杜明珠
美术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美术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新《标淮》要求“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下面是我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欣赏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欣赏课前给学生预习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而后出示欣赏作品,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钟,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形式开展欣赏,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作品的赏析能力,扩展创造思维的空间。如在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一课时,我从学生的采访活动开始,设计了学生的亲身体验,由过去教师一味讲解园林知识,变为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到的园林知识。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不重在掌握了什么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科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注意提出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最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临摹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摹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尤其是中国画的教学中。但教
师如果一味的要求临的像,那么只会产生“千人一面”的结果,临摹课也就毫无创造可言。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原作进行有选择的、创造性的处理。如在学习《寄情山水》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学习山石、树木、云的画法。在学生联系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出示“山水拼图”教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拼出形式各异的山水图。这时学生表现出的是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对山水的观察和拼图,了解了山水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运用掌握的技法,把心中美丽的山水表现出来,如果能伴以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更能呈现出创造能力。
三、手工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手工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先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照着葫芦画个瓢,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僵死,更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如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会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插花艺术》一课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灌输一系列插花技巧,而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与审美观点进行试插,然后与老师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一件理想的插花作品的插花知识。这时学生纷纷表示对自己的试插作品不满意,还想再插一次花,这时我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花材,运用刚才学到的花语、造型、色彩搭配等知识开始自己的艺术创造。最突出的创新性是学生根据要表达的心意,恰当地运用了花材,使花篮赋予了生命。比如“师爱”花篮:中间用一朵康乃馨代表老师,时时呵
护着学生。四周用太阳花表示学生围绕在老师身边,接受着老师的阳光雨露,后面用一根长叶子表示老师带领学生走的人生之路,路很长,但我们一起幸福地走过。这种创新怎能不令为人师的我们为之感动呢?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1-14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06-05
剪纸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效果09-21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7
[中学教育]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06-06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