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行政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也有效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审计工作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事业的发展面临风险,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环境复杂化,工作人员素质不达标,知识、工作理念有较大的偏差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论文 篇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不断发展中,对内部审计进行控制成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根据广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控制重点,分析存在的控制问题,并利用相关的控制方法予以解决。

关键词:行政事业 内部审计 控制 方法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事务管理、公益服务的主要平台,它不仅能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期间,由于财务信息在预算以及收支情况下的不完善,在审计工作中没有严加控制,降低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该工作的科学建设。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来说,要突出基本的工作重点,对相应的事项进行基本的优化处理才能保证整体项目的顺利建成。首先是对审计工作的相应人员进行基本素质的提升,在审计工作中,主要进行管理的就是基本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强化基本的审计素质,还要保证对于相应人员进行优化的系统管理。其次,是对于审计过程的沟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要对相应的审计项目进行及时的信息数据反馈,建立良性的交流平台。再次是相应的审计人员要向领导提供良好的情况汇报,在完善基本管理的同时,得到领导的基本支持也能有效推进相应的审计工作。最后是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单位自身的基本情况,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审计工作的考量。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相应的审计人员要对基本的规章制度进行积极的践行和落实,才能保证相应审计项目的顺利推行。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人员重视不够。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形成的结构还不够合理,体现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还不够。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行政事業单位领导并没有形成对该工作的重视,特别对内部的经济变化、财务管理等工作比较忽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相关的决策也比较随意,不仅对人员的选拔没形成严谨性,内部审计人员也没有形成重要的工作职能。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层面并没有进行监督,也没有对存在的风险因素做出预测。

2.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实施期间,并没有建立相关制度进行制约。虽然有些单位已经实施了审计制度,但相关人员并没有对该问题形成重视。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期间,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所以工作人员在实际执行期间,就会容易出现一些失误。而且,相关人员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在审计工作中降低了一定的工作质量与实施安全。

3.人员素质不高。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以及财务领域不断增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充足的专业技能,对使用的技术也不够规范,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的比较差,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没有严格分析、准确把握,从而影响了审计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软件操作也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效率化实施。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工作方法

1.整体审计工作的理念更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工作之所以没有放到首要位置,主要是由于各个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该工作放在重要发展战略实施上。所以首先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认识,并保证该工作的有效实施。特别是该工作中的领导阶层,不仅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对审计控制工作的宣传,还要实施严格的管理与评价。对于该工作的内部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与充分借鉴,不仅要利用先进的知识升华自己,还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控制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2.整体审计工作的制度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就要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工作在制度中有效实施能实现一定的保障作用。根据我国的法律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审计中的相关内容、审计标准以及审计评价等行为进行规范操作。根据市场环境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出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明确各个人员的相关职责,还要利用相关制度进行约束,并完善该制度的建立。这样不仅提高了各个部门的执行效率,也保障了该控制工作的顺利运行。

3.整体审计工作中的人才培养。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控制工作中的相关内容也更加复杂化,并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所以,为了加强对审计控制工作的有效完成,就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还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不仅要提升审计人员的创新水平,还要激发审计人员积极性,从而组建专业化的、公平化的审计控制队伍。

4.整体审计工作中的技术革新。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要对相应的审计人员进行基础素质的提升,监管人员要利用强化的方法进行审计工作的优化实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审计人员要优化对于基础数据和信息的整合,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整体审计质量以及效果的情况汇总。相应的审计人员要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进行基本的审计抽样,并且对于相应的数据进行集中的分析。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提升整体数据的精准度,也能对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保障相应审计工作的优质完成。另外,由计算机代替人工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人员工作的便捷度,并且适当减轻相应人员的基本工作压力。除了对于基础硬件的升级和调整,也要进行相应的软件升级,保证相应项目的顺利完成。内部审计主要就在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提升,为此要保证工作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规范。

5.整体审计工作的目标优化。在审计工作推进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先对审计环境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背景解构,而行政事业单位正是公共治理的本质化载体,本身就是为了维护基础民众的社会团体,在审计过程中更是要对相关的审计因素进行优化的组织和维护。不仅要保证相应的经济因素得到优化的维护,也要对相应的基础项目进行价值和目标的维系。在具体的审计工作推进中要进行必要的会计数据控制、相应的基础财务预算管理以及对整体企业的资产运行模式进行科学化的目标建立。相应的审计人员要充分结合单位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优化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从而建立整体的审计计划,实现良性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建立全局性的审计目标,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于内部组织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审计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规范的、合理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文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与研究——以R局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15.

[2]蒋沁.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78.

[3]邹琛.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商,2014(1):40-40.

[4]肖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85.

[5]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内审处和六安中支联合课题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定位与模式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8):26-28.

作者:杨开忠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论文 篇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审计全履盖的互动关系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行政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也有效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审计工作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事业的发展面临风险,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环境复杂化,工作人员素质不达标,知识、工作理念有较大的偏差等。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全覆盖工作,创新审计工作方面的新方法,并且与实际相结合设置独立机构进行内审,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审计;全覆盖;行政事业单位

一、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与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1.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全覆盖和内部控制的概念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全覆盖工作就是要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都在审计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特定的组织内部专门设置独立部门展开相对独立的评审活动,并且该机构还需要对所在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评价和审查,帮助组织管理方面有效开展的同时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成本费用的支出额,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基点,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则是确保组织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组织资金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研究合理规避错误的方法,预防活动中发生的错误,并且对已经发生的错误进行合理解决,最大程度地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审计全覆盖和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都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审计全覆盖和内部控制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重要要求

进行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有利于缓解因社会环境复杂带来的问题。复杂严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分配行政事业单位产权要素、生产方面的要素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关联利益,进行合理分工与配合。为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将审计全覆盖工作和内部控制相结合,通过完善系统控制程序和制度发展安排,对大量公共资金和国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中,控制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更好地确保现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的显著特征,以实现事业单位发展的最大利益为目标,制定成熟的治理制度,避免审计风险,对审计全覆盖工作人员和代理人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严格把关,形成制度安排、关系管理和控制机制为一体的治理结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审计全履盖目标一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推动国家审计更好服务国家治理。

3.加强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开展促进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全覆盖工作是内部控制的主要途径,其中内部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推进组织的合理运营,为了确保国有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和国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必须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并监督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开展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合理规范的改进措施,实施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审计全覆蓋部门的运营体制,构建合理运营态势。审计部门不只是单一的业务部门,而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部门,起监督和服务行政事业单位的双重作用,同时这两方面作用也应该得到充分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全覆盖评价和监察职能,用服务来开展工作,促进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

二、审计全覆盖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现路径

1.健全审计全覆盖机构设置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财务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环节,健全审计机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审计机构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严谨地考虑在审计全覆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比较其方式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健全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职责分工也需要明确把握,最大程度地做到各司其职。明确审计的独立性的特点,促使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意识

为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事业单位需要重视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意识,贯彻财务会计制度,提高工作质量。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实施机制的基本特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加强经营管理和生产工作,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在思想方面给予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会计工作信息的准确度。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积极设置独立机构进行内审,提高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实施动态监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执行力度,建立两级监控体系,第一级是财政部门的监督,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第二级是内部监察部门对各个部门机构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意识。

3.建立健全的审计控制制度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全覆盖方面的工作存在内部财务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方法不科学、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环境复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完善内部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完善审计全覆盖工作,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都在审计的监督之下,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的特点,明确审计机构的初始目的以及工作的具体方法。强调审计机构的独立运营能力,分开设置纪检财务工作和监察部门的工作,并且根据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营状况构建和完善审计全覆盖具体的规章制度,根据审计全覆盖的规范,加强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习与了解,使得工作人员深刻熟悉掌握内部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审计控制和责任制度,着力确保审计工作的完整准确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成果的审计监督模式

1.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内部控制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内部控制的方法上有一定程度的欠缺,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以及在事业单位运营上缺乏合理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为有效改善这些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从发展的源头解决问题。首先,从工作人员的发展入手,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很大程度地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成功与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工作信息的完整、真实,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自觉性,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完善审计监督成果。

2.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完善内部控制成果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随之变化,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需要隨着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加强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成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分为资金集中管理和审计集中管理。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可谓事业单位运转的关键,连接经济经营活动的产业链,可以说是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血液”。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需要设计合理规范的资金管理模式,比如集中管理,利用财务结算中心的作用取消事业单位在资金上的分户,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权限全部归于行政事业单位总部,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其次,在审计全覆盖工作方面也需要实行审计集中管理,集中处理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等责任确保核算信息的准确无误,也便于会计账目的及时核对。行政事业单位设置专门的集中审计全覆盖机构,制定合理的审计全覆盖方针,制定审计委员会,决定审计全覆盖运作项目,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全覆盖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审计全覆盖也随之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良好的绩效考核对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也面临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大挑战。现行体制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着大量公共资金和国有资源,为了确保国有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和国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必须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并监督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洪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财经界》,2016年23期.

[2]刘文静.浅谈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年23期.

[3]郝巧莲.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中国经贸》,2016年18期.

[4]骆良彬,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重点问题.《财务与会计》,2016年13期.

[5]管淑娟.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中国市场》,2017年4期.

[6]张婧,朱峰,徐志峰.公立医院开展财务内控审计的实例与对策.《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

作者:邱庆华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论文 篇3: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组织内部财务监督、风险管理、内控制度、评价指引等职责功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现状,分析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探析如何加强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相应策略,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对策略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构成,其中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称为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则是相对外部审计而言。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并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一、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依法独立客观监督和评价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单位内部遵守财经法规、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 “内部审计机构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现阶段存在部分事业单位未建立起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虽设内控制度,但执行力不够,犹如形同虚设,甚至成为管理漏洞和违规问题的保护伞,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及时披露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规范单位内部管理行为,提高机构运行效率。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加强党风廉政文化建设

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严厉打击作风腐败行为,全面加强党风廉政文化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坚决拥护,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当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力军,发挥审计评价和监督职能,及早发现并揭露单位内部存在作风腐败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国有资产损失或党形象被毁损的行为发生。另外应为纪律监察部门提供可靠、有力的办案线索,遏制不正之风,促进单位内部党风廉政文化建设。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

近年来,国家对公益类事业发展加以重视,国有资产投入规模逐年扩大,但是,事业单位相配套的资产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不同程度上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审计,摸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规模、理清资金渠道和资金使用方向,全方位监督和评价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及时制止投资浪费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促进单位事业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一)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不完善

内部审计是确保事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是防范风险、强化内部控制的基础,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足,存在明显的法律滞后现象,执行内部审计依据主要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内部审计条规法律级别较低,难以细化到具体的审计内容,可操作性较差。

(二)内部审计定位不够准确、审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停留于“揭露问题”、“查错纠错”、“财务检查”、“秋后算账”等旧工作模式中,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审计警示预防作用发挥不到预期;其次,现在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以“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多数属于“秋后算账型”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的主动意识不强,参与单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主动性不够,审计增值服务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得不到充分反映。

(三)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客观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为确保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由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最高领导人主管,但依据调查结果,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主管领导并不是法定代表人或最高领导人。另外,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内设部门,以其他部门平级设立,同属一个管理层级,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受到相关利益部门的干扰和制约,或者虽然形式上独立,实际上难于排除相关利益驱动者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客观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架构单一,其组成多为财务或基建管理人员,且数量不足,开展专项审计工作时,从下属单位抽调财务人员或基建管理人员参与审计,审计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应对于越来越复杂多样的单位经济活动的评价监督工作。另外,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和方法尚欠缺,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定性不够准确等,导致发表的审计结论可能不合理或不准确,因此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审计,则在审计质量、范围和深度方面往往达不到要求,更取代不了内部审计所应当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五)审计整改难于落实到位

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受到领导层级的影响,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审计整改难于落实到位。

1. 存在被审计单位躲避整改或屡改屡犯的现象。针对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存在选择“绕道走”的行为,比如新官不认旧账,避重就轻陈述客观理由,把问题归于历史、体制等。另外,被审计单位敷衍应对审计整改,主观意识上不愿纠正,存在屡改屡犯现象。

2. 存在内部审计部门“重审计轻整改”现象。审计人员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检查力度不够,或以被审计单位报送的整改资料作为整改落实情况的认定依据,缺乏实地调查核实,对审计整改执行效果缺乏考核和评价机制,审计整改难于落实不到位。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策略

(一)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其一,提高内部审计的管理层级,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地位,赋予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工作的职权,规范内部审计报告沟通机制,审计结果向第一负责人(最高领导人)负责。

其二,发展内部审计治理服务理念,扮演参谋、安全卫士等角色,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经济安全运行等方面的作用,为内部审计机构创造一个宽松、独立、客观的审计环境。

其三,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以第三者身份通过采取审计测试技术与方法,客观独立对内控系统进行评价、监督、检查、考核,保障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执行。

(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发挥其保驾护航的作用

首先,健全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法律层级,去除不合理制度内容,增补新规定,保障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使内部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其次,规范内部审计结果报告机制。审计结果向单位最高领导负责,审计发现的重大缺陷按工作程序独立、直接向单位最高领导人或审计委员会报告,不应受到外界主观因素干扰。

再次,加强内部审计岗位设置,提高审计手段。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不同岗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权力,发挥其监督服务职能,提高审计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信息化建设,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行即时跟踪审计,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结果运用能力。

(三)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理念,促进其转型升级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朝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拓展审计涉及面,审计监督评价活动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为控风险、促规范、增效益,实现内部审计治理服务增值功能。

实行内部审计模式升级,从“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为主转变,实现“经济审计”和“效益审计”并存的工作模式,主动开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审计工作,谋求内部审计可持续、多样化发展。

推动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从“审”向“防”转变,从“事后评价”向“事前防范”转变,主动向以风险为导向、内控为主线、治理为目标、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模式转变,提高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能力。

(四)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审计事业发展

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经验性、综合性,审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

加强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审计人员应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后续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审计经验交流,采用“传、帮、带”做法,以审带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派出审计骨干进修更新知识,请进审计专家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能。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现代内部审计需要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要熟悉财务会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设计、风险分析评估、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等方面知识,还具备宏观分析评价能力,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关乎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关乎审计事业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教育活动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政治素养。

(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评估和审计整改工作,提高审计结果运用能力

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质量控制评估机制,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事前根据重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增值性原则制定审计方案和工作程序;事中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采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可靠证据,为证实审计事项提供依据;事后要突出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事项,强化审计结果执行运用。

加强审计整改力度,提高审计结果运用能力,避免存在“只审计,不披露”、“只披露,不查处”、“只查处,不整改”、“ 屡审屡犯、审而不改”等现象,加强审计惩处力度,谋求单位上层领导达到共识,对审计结果形成“敬畏”意识,提高审计结果运用能力,加强审计整改,确保单位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四、结论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组织内部财务监督、风险管理、内控制度、评价指引等职责功能,我们应当在实践中积极发现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治理服务增值能力,为事业健康发展发挥其“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少珍.加强事业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J].内控与审计,2012(07).

[2]李晓莉.试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J].企业经营管理,2008(02).

[3]蔡敏红.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问题和对策[J].审计广角,2012(09).

[4]文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经贸,2008(08).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作者:容啟赞

上一篇: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论文下一篇: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