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精选8篇)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篇1

摘要: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开始及核心,行政决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在政府行政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我国的行政决策能否法制化,这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国际大环境。本文则是着重从四个方面对行政决策的法制化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一是对行政决策法制化进行理论分析,界定了什么是行政决策及行政决策法制化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二是分析了我国行政决策法制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三是分析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行政决策系统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并阐明.了西方行政决策制度有哪些借鉴价值;四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西方行政决策的一些较为科学的做法,提出了我国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行政决策;决策程序;决策主体;决策失误;决策责任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开始及核心,行政决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在政府行政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推进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提高政府的行政决策水平,保证政府部门有效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基本理论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其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进行的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决策,又称政府决策或公共决策,是决策领域的一个子系统。对于行政决策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阐述:

一是认为,“行政决策是行政官员处理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根据一定的条件,作出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经过比较,从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去付诸实施,并在执行中进行反馈,使决策符合实际。”①

二是认为,“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为解决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决定的对策。它不仅限于行政管理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内容。”

三是认为,“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采取行动之前的意志反映,是行政机关为达到某一目的选择的一种办法。”③此外,行政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还认为决策是公共行政学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管理即是决策,行政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

综上所述,行政决策的内涵概括如下: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根据掌握的行政信息,依法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多个备选方案,并作出选择以及付诸实施的动态过程。行政决策由于其所在决策领域的特殊性,它除了具备决策的一般特性外,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特征。总的来讲,行政决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决策主体的特殊性。行政决策的决策主体是管理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层次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领导。

第二,决策内容的权威性。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具有权威性。

第三,决策过程的规范性。行政决策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因而具有规范性。

(二)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决策的整个过程,所有行政决策的组织、活动过程以及行政决策的执行、监督、反馈等均必须遵循的原则。行政决策主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一种,毫无疑问,效率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公平则是指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的合理需要和利益的.一种状态。

第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原则

现代国家是法制国家,行政决策的合法化是法制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制定和执行行政决策的全过程的每一个行政决策环节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第三,科学化、民主化与公开化原则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指行政决策应符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符合行政决策的客观现实。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是指行政决策程序应当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行政决策方案应当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公意。“决策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⑤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是指行政决策程序的任一环节都应该向社会公开。

二.我国行政决策法制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还需逐步完善。但是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制监督体制还只是初步形成,加上新旧体制的更替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行政法制监督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民法制观念薄弱、国家民主程度不够、决策辅助机构有形无实、行政决策责任难以追究、行政决策监督不力等,其中行政法制监督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监督软弱,流于形式。我国的行政监督工作,由于存在党与政府、党与行政机关等的职权范围不分,权力过分集中在党身上,这样一来就使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制约也就显得软弱无力。

第二,监督体制不健全。我国的监督体制很不健全,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介入。在我国许多社会监督机构在监督中反映的问题,难以被重视,社会监督与行政监督没有很好的结合,而是被割裂开来。

三、西方行政决策法制化的比较及借鉴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现行的行政决策体制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都早已实现从非程序决策到程序决策、非法制化决策到法制化决策以及个体决策向组织决策的过渡。

(一)西方行政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决策系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一是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行政决策的中枢机构,也就是行政决策中心,主要由行政决策组织中的领导人员组成。

二是行政决策的咨询系统。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行政决策咨询机构的建设。

三是行政决策的监督系统。行政决策的监督系统属于行政决策的监 控组织。

四是行政决策的执行系统。西方行政决策的执行机构可以是政府组成部门,可以是法律规定的机构,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等。

(二)西方行政决策制度的借鉴价值

西方行政决策制度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不过有些共性因素是我们可参考借鉴的。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体系,有些问题应认真思考:

一是行政决策的决策范围应集中于核心职能的范围。随着政府干预范围的扩大,行政决策的范围也日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是行政决策方案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行政决策方案的合法化过程也就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得以实现的过程。

三是决策必须与执行分开。为了提高行政决策的品质与行政决策的执行效率,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决策与执行出现依法分开的趋势。

四是行政决策的过程必须法制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问题,强调对行政决策程序进行法制化管理。

五是应建立行政决策的责任机制。行政决策体制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对行政决策主体部门和公民来说是互为赢利的格局。

四、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前提是行政立法的存在。良好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是有效规范行政决策权力行使的根本保障。实现行政决策的法制化,这是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决策观念的现代化

决策观念是不是现代化,直接关系到行政决策的方方面面。这里所讲的决策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整个社会普遍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以及服务于人民的意识。有人曾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法治的最大危险不在于宪法或法律的不完备,而在于公民法制观念的稀缺。”06因此,要实现我国行政决策的法制化,就要解决的是行政决策观念的问题,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树立行政决策主体的服务意识,加强行政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

(二)决策制度的民主化

行政决策民主化,是指行政决策的主体部门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表达对行政决策的意见,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在行政决策领域引入听证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决策过程的程序化

任何行政决策都有一定的行政决策过程。行政决策程序的首要功能是规范、制约、监控和促进行政决策权的合理、合法地行使。

(四)决策责任的法定化

健全和实施行政决策责任制,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需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创设新制度,开辟新路径。目前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一是要制定《行政决策程序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是要建立行政决策违宪、违法审查制度。违法必究,这是行政决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

三是要建立行政决策主体问责制度。行政决策主体包括决策信息的提供者、方案拟定者、咨询者、决断者、执行者等,他们在整个决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决策失误的救济化

行政决策失误的救济,是指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决策行为加以纠正,或对因政府行政决策行为而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而予以弥补的制度。行政决策失误救济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补救作用。对于行政决策失误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法律救济具有其他救济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是监督作用。行政法律救济制度通过受理相对人请求,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予以审查的制度。

三是教育作用。行政法律救济制度旨在把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争议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以法律法规作为判断标准。在我国,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救济制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复议申请进行复议时,允许行政相对人和有关人员列席旁听并可提出申辩的制度。

二是确立行政决策行为的司法审查。我国的行政救济法律制度本身就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司法则又是行政救济法律制度中最为有力的监督机制。

三是建立创新抽象行政行为决策体制的司法审查制度。我们应尽快完善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抽象行政行为予以监督和控制,以建立创新抽象行政行为决策体制的司法审查制度。

五、总结

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是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愈益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逐渐提到日程上来。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政府就是在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循环往复中一次次完成行政管理过程的。因此,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决策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我国的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决定着政府改革的成败,同时对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钧,《日本行政管理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王健刚等,《简明行政管理学辞典》,上海交大出版社,1987年版.

[3] [罗]未哈依.T.奥洛维亚努,《国家行政管理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 [美]H.A.西蒙,《行政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版.

[5]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篇2

1 腐败的界定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时期不同人士对腐败的界定都不一样, 参考了古今中外对腐败的界定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 笔者认为, 腐败是指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2 法制的内涵

“法制”———我国古已有之。然而, 直到现代, 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其一, 广义的法制, 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 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其二, 狭义的法制, 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 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其三, 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 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3 新时期反腐败给我们的挑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 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 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 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2]腐败发展的迅猛势头给我们党防治腐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能否彻底消除腐败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

3.1 腐败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

目前腐败现象不仅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大量产生, 而且在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出版发行、体育、电信、电力、质检、环保等部门中也不断出现。2006年最高检察院工作报告已立案侦查的有金融、教育、医疗、电力、土地、交通等行业和领域涉嫌犯罪人员7805人;立案侦查私分、侵吞、挪用国有资产的国企人员9117人;立案侦查贪污挪用公共财产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1931人。[3]腐败向农牧区基层蔓延, 出现了一些村官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

3.2 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

腐败者的腐败动机已从挥霍享受型向资本积累型转变, 胃口越来越大, 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违法数额越大, 国家和集体的损失越严重。

4 腐败的危害

腐败就好像人身体内的毒瘤, 任毒瘤扩散, 生命就难以维持。从实际效应来看, 腐败既破坏国家机关的行政效能, 又损害国家机关的权威与合法性基础, 从而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并可能造成全面的“社会无序”和“国家疲软”。如果不对当前的腐败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 甚至可能酿成大的祸害, 可能使改革和发展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具体说来, 腐败会葬送党, 葬送人民政权, 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经济搞不上去要垮台, 腐败问题不解决也要垮台。邓小平告诫全党“要整好我们的党, 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不惩治腐败, 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 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 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他反复强调, 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警钟长鸣。

5 法制建设对反腐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理腐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4]为了堵塞不法之徒可以利用的法律漏洞, 杜绝权力进入市场, 避免形成权钱交易得以滋生的条件, 防止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与市场经济的消极面相结合而成为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的可能性出现,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说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过程, 应当与治理腐败的法制化过程同步, 我国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治理腐败必须依靠法制。只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 才有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的公开和透明。一切权力的运作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 使得领导者个人的任性得到约束, 也使腐败行为丧失“暗箱操作”的土壤和条件。因此,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充分依靠法制, 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

6 防治腐败的法制建议

法律作为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中的制度设计中居于重要地位。据统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通过有关惩治腐败方面的法律、决议、决定200余种。国务院也制定了30多件行政法规, 除此之外, 党内还制定了各种专门的党内条例规定。[5]但是, 毋庸置疑, 我们在反腐败方面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 依然存在上述反腐思想防范机制乏力, 法制建设滞后, 民主政治各项制度建设滞后, 查处惩治机制软弱, 法律法规缺乏应有的权威等不足。因此笔者就为反腐败这项伟大的工程提供法律层面上的建议。

6.1 健全法制是消除腐败现象的制度保证

6.1.1 完善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水平

针对目前立法前瞻性不够、系统性不强、部门利益倾向严重等问题, 加强立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研究, 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和专家立法, 改革法律法规的起草审议制度。

6.1.2 制定修改防治腐败的专门法律

抓紧制定《反腐败法》、《举报法》、《反洗钱法》等防治腐败的专门法律, 修改完善刑法对腐败犯罪的不合理规定。比如, 刑法规定, 行为人犯贪污罪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由于该条的“情节特别严重的”自由裁量度大, 结果使得该法条的适用性极差, 应有的威慑力大大下降, 也给一些拘私枉法的领导干部提供条件。

6.1.3 制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反腐败的专门法律可以有效查处腐败行为, 制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预防腐败行为发生。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证券、海关、国有企业、医药、司法、工商、税务、建筑、土地、交通、政府采购等行业和部门的立法力度, 要以《行政许可法》和《国家公务员》的颁布和施行为契机, 抓紧制定和颁布配套实行细则, 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 为群众参与监督创造条件。

6.2 培育全社会反腐败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首先要着力培养和树立全社会的守法观念。尤其要加强党性修养,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 要在反腐败斗争中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确保法律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权威作用。再次, 要在反腐败斗争中增强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 使之能够正确行使法定职权, 始终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原则, 运用法律武器同腐败行为做斗争。最后,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 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保证。

6.3 构筑和完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

我们反对腐败的法律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 加强反腐败预防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注重事前积极预防和树立清正廉洁的政风方面的立法。

第二, 制定和完善反腐败的惩戒性法律法规。惩治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严密而有效的权力的监督机制, 用法律来保障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一是要制定举报法。二是制定新闻监督法。三是制定和健全廉政法律监督机制。

6.4 利用各种法律手段对腐败进行综合治理。

6.4.1 教育手段

作好法制宣传, 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 依法办事, 而不能以权代法, 以权压法, 甚至是领导者以言代法。要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 消除权力者主观腐败动机, 矫正“不满足”、“攀比”、“侥幸”三个心理倾向, 使权力主体对腐败行为“不愿为”。使每个干部、每个党员、每个群众以及相关的舆论监督单位都了解廉政法律, 做到法制普及,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遵法守法、全民动员的环境, 不给腐败现象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则腐败现象就会渐趋减少。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6.4.2 惩治手段

当前, 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强, 自由裁量权过大, 致使打击腐败的威慑力不够, 达不到有效制止腐败的目的。为此, 要坚决依法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特别是对大案要案的查办力度, 重点是查处发生在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进行违法的案件;严肃查处失职、渎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

6.4.3 监督手段

首先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体制, 将现行体制由原来归同级党委一元化领导改为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这有利于增强纪律检查机关的相对独立性, 强化纪委的监督职能。其次, 加大各级人大监督力度。应制定一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法》, 明确监督的性质、原则、对象、内容、组织机构、监督职责和工作规程, 使监督工作具体化、制度化, 以改变某些地方人大不敢监督和不愿监督的被动局面。再次, 支持和保证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 有利于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 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有利于防治和消除腐败现象。最后, 要加强和改革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制。

将反腐倡廉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 健全法制建设, 才能形成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行为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清除腐败现象, 最终取得反腐倡廉工作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王菊芳.法制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4 (2) :16-16.

[2]李琼.新时期腐败问题产生根源及防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张立群.加强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J].攀登, 2008, 27 (1) :125-126.

[4]陈有莉, 邓增学.从法制层面预防和遏制腐败[J].攀登, 2007, 26 (5) :146-147.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篇3

摘要:行政伦理法是行政伦理的基石,既是具象式的规范,也是符号系统与理想主张。本文通过现有的困境分析,概括争议的焦点,据此提出未来中国的法制化趋向与对策。

关键词:行政  伦理  法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掀起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争辩,反射尼克松总统后水门(post-

Watergate)时期的大众关注。专业组织也产生伦理法典兴起之趋势,公共行政在伦理及道德议题上学术之风日盛。基于行政专业化及对于公务员正式责任和行为标准的要求,促使行政伦理法制化之趋势,已是不争事实。

1 行政伦理法制化之困境

欧美发达国家,均已形成较为系统而完备的行政伦理法制,且研究明显领先发展中国家。

1.1 现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转型期的过渡,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公务员中出现了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中国行政伦理法制化进程也在逐步探索中前进。1952 年,政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系统的反贪污法律文件。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进程加快。1997 年,颁发《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详尽规范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乃是中国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准则。2005 年,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因此,行政伦理法制化在中国并非新的概念。随着整体社会变迁所衍生层出不穷的政府贪腐问题,论者应当学理与实践之关联,必须重新检视之。

1.2 破题

当前,中国已有多部法律、规章、文件等涉及到公务员行政伦理,如上述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就对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做出了规定。《公务员行为规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虽然直接或间接与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相关,但这些制度多数是政府条例和党内制度,不仅法律效力不足,而且实践中操作性也不强。

此外,对于公务员行政伦理,学界与实务界唯一的共识是:行政伦理极其重要!然而,公务员行政伦理应如何开展?要功能为何?至今日仍没有共识。长期以来,中国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发展一直处于缺乏共同参考架构,与政出多门却无法有效整合的窘境;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法制化架构用以引导和实践行政伦理。

2 行政伦理法制化争议简述

1983年,Chandler在《美国公共行政道德推理的问题》指出,即以行政伦理制度化为例,检视各种赞成及反对的原因,突显实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困难所在。

2.1 赞同方

采认同观点者,是因行政伦理制度化有以下的功能:

①认可民主的道德品格;

②彰显自治观念;

③为公众期望提供象征性的基础;

④激励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行为;

⑤为员工提供保护伞;

⑥促进工作场所的伦理问题合法化,并为之提供参考架构。

行政伦理学者Terry Cooper,亦论述了赞成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理由。首先,伦理法制化能凸显理想、规范及义务。简言之,伦理法设定最小化之道德,伦理法倾向普遍性及广泛性,可提供澄清及内化专业组织价值的机制。

2.2 反对方

否定方认为行政伦理制度化:

①缺乏实用性,因为它们不是过于模糊(激励性的守则),就是太过具体(法规性的守则);

②包含过多自相矛盾的因素,且相互间缺乏优位性的适用标准;

③助长了官方文过饰非(或似是而非)的现象以及公众的犬儒主义,即认为这些准则无法付诸实践,只能形成预先防范作用;

④为了洗脱组织在培育伦理行为方面所应担负的职责,只关注雇员对雇主的义务;

⑤过于强调硬性禁令(剥夺权利)的行为;忽略软性教化(开处方)的行为。

其次,反对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理由在于当需要伦理指引时,伦理法常太含糊、抽象及不切实际,难以适用于个别状况。行政伦理法的用语有时高不胜寒高且解释空间过于广泛,且也无法将伦理法订的太僵化及过于实际,以避免潜在的分裂及冲突。在许多情况下,伦理法常沦为墙壁上优雅的装饰品,偶尔在典礼中引用,但从未认真地用于评估成员的行为。因为欠缺实际运作的结构及程序,此种外部控制的形式太过薄弱。

以Anthony Downs所谓的“反控制的律则”为例,当行政或高阶主管越想控制部属的行为,部属越会挖空心思去逃避或反制此一作为。其结果有二:一系为了确保行政的课责,越需增用行政人员,另一系行政人员越多,越须成立另一个单位以为控制之用;所以,拟想控制官僚却往往制造其他官僚,形成官僚控制官僚的循环结果。虽然有论者主张,将伦理与立法合并起来并不适当:因为一旦通过立法程序成为法律,便不再是伦理问题。但立法的过程可视为一种集体的伦理判断,是一种最低道德标准。而且,人们透过伦理反省及自我决定,可判断法律的适用情况。在合法范围内,吾人仍有伦理自主权决定在不同情形下采取不同手段。美国首度以伦理法来约束公务人员行为的,系针对Andrew Jackson总统时期的“分赃制”。迄今,以法律处理公务人员伦理行为的历史,已有百余年。虽然美国各州所规范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许多重要议题上仍大同小异,例如对利益冲突的限制、财务公布的要求、退职受雇的限制;许多州也设立了伦理委员会负责处理这些涉及公务人员伦理法的问题;等等。

3 中国行政伦理法制化之对策建议

2013年底,公务员总数超过717万人,且不断上升。这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庞大、体系层次最复杂的群体。基于国情实际和未来方向,提出行政伦理法制化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透明性制度文化

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就是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后者系指国家公务员在履行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责任与行为规范。作为特殊的职业道德,是调整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之间、社会之间、服务对象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关系的道德传统、道德心理、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

政府应研拟伦理标准,使得组织的专业人员能够测量自己的行为、鼓励纠正错误行为以及尽量减少足以导致不道德行为的组织制度环境。伦理法制化的目的是要激励伦理行为,以减少贪腐机会以及降低不适当行为之风险,从而培养“透明的制度性文化”。以美国为例,无论是医师、会计师、工程师、律师、法官和其他的事业团体,皆透过法制化的伦理规范,来掌握成员的行为。甚至专业的认定,除了要具备专门的技术、专业的认证、专业的组织和专业教育外,专业伦理亦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面向。因此,为落实行政伦理之内涵,将行政伦理法制化与统整化,乃是大势所趋。

3.2 系统性思考行政伦理法制化之建设

将公务员伦理细化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去。这样既能够克服公务员伦理要求过于抽象化与泛化的不足,又能使公务员伦理变得实在和可操作。如在2013 年,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相继制订33个“一律”的伦理守则:领导在市内开展各种调研考察,一律不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等;禁止工作日中午饮酒、禁止用公款宴请和送礼;禁止安排打前站、不得拦截反映问题的群众等。其特点在于,一是规定得详细周密,针对性强,具有极强可操作性;二是杜绝了过去各种规定中常见的“原则上”和“基本上”等模糊话语,一个标准,没有例外。但是,《公务员伦理法》也应当配备专门机构予以保障实施。以美国为例,1978年文官制度改革法架构下之公务员伦理机关,包括人事管理局(OPM)、功绩制保护委员会(MSPB)、特别检察官办公室(OSC)等机关。1989年,国会制定《揭发不法者保护法》,加重特别检察官办公室保护揭发不法公务员之职责,并让其脱离功绩制保护委员会,成为联邦行政部门中之独立机关。

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在中国需成立公务员伦理委员会或者办公室。同时要确保公务员伦理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和独立性。其中,专业化旨在保障管理机构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有效地规范公务员伦理行为。由此可知,行政伦理法制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公务员伦理法律化、具体部门公务员伦理的制度化、独力化和外部条件保障的优化等环节和因素。

3.3 行政伦理法制化之具体配套措施

学者Bowman从伦理法制化之关键要素,说明行政伦理法制化应有之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可提供参考:

3.3.1 设立建议机制和报告管道

如建立一个组织的独立伦理咨询委员会,设立申诉程序,设立免费的揭弊电话,为确保正当程序而提供结构性支持,以及委派监察使(ombudsman)等。又如,修订人员招募、培训以及工作业绩评估程序;在工作说明书中,将任职者对其工作伦理性的确认作为考察因素之一;以及揭弊者保护机制以防止打击报复现象的出现。

3.3.2 科学决策、适度推广

如在员工会议上任命轮值的守护人,其任务就是在会上提出伦理问题;或者是在重大决策之前制定伦理影响报告。如在部门内张贴守则,也可以在机构的内部业务通讯和报告刊印出来;在奖励项目中对典型案例予以承认。

3.3.3 阶段性的伦理监控

进行书面审查,对易受打击报复的事项进行评估,员工访谈,调查及当前机制评估等,以便对项目的效率进行经常性评估。

3.3.4 夯实公务员的教养基础

Dan Ariely指出,该书中的大多数之规范,简单到就像母亲所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应有的举止。针对于此,Sweeney法官在书中写到,“由于我们的(和你们的)母亲另有重责大任,以致于无法在美国每一个法庭现身,所以我提供了这些行为指引”。这也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提出新的期望和方向。

综上所述,建构行政伦理法制化应有之内容,在于透过行政伦理法制订和修订的机会,从而使之成为有实效的文件,并将这些伦理法所代表的价值观纳入组织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以及确保行政伦理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Plant,Jeremy F.(2001).“Codes of Ethics.”in Cooper, Terry L.ed.,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New York: Marcel Dekker.

[2]Bowman,James S.,Jonathan P.West,Evan M.Berman, Montgomery Van Wart (2004). The Professional Edge:Competencies in Public Service.New York:M.E.Sharpe,Inc.

[3]周宜芳,等译,Dan Ariely.谁说人是理性的[J].天下文化,台北,2008.

行政领导学论述题 篇4

1)从年龄结构上看,解某48岁,马某41岁。而年龄在30至45岁之间的人,不仅其精力是最为充沛,才华最为横溢的,而且体格也最为完善,任用这一时期的人才就能避免人才的浪费,使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达到最优。此点马某的先决条件优于解某。

2)从文化程度上看,解某初中文化,而马某是大学毕业,且为工程师。两者从资源上来讲存在较大差别,马某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解某,可以说马某的内在素质明显高于解某;同时,马某是大学毕业,且为工程师,就这一点,就决定着他有一个高层次的人力结构网,如他的同学,同学的同学、同事,他的老师,老师的同学、同事等。这都是解某无法拥有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结构网,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好的外部环境将会对马某的领导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人力资源状况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状况,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本身的利用程度是受到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管理效果。

3)为职者受领导器重是必须的,是一个合格员工的体现。为人灵活,善于协调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是为领导者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说解某仅仅满足作为领导人员的基本条件,其它无过人之处,较为平庸。马某曾任县乳品厂厂长,就说明此人本身已具备领导人员的基本条件,如沟通之类等。在其任厂长期间,使该厂全脂奶粉两次获部优、省优产品奖,这说明其人在管理上和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拥有使其目标实现的执行力。拥有决策到位,执行到位,检查到位等实际能力。如此这些都是解某无法比拟的。

4)关于2人均有未查实的问题,领导在选用人才时应尊守诚信不疑的原则,根据人才的特点。把其放到合适的位置,让其大胆地开展工作,创造业绩。

行政管理学论述题要点 篇5

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2.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3.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4.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理好哪些关系?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5.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6.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7.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

8.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9.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10.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11.是统一的?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

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12.试述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 13.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4.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和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15.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16.则。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

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的原则5.合理授权原则

17.试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篇6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涵盖期末考试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2009年1月,Y省人民政府颁布的《Y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不得公开他人信息资料,不得攻击他人系统,网吧实行实名登记……”并且详细规定了有关罚则。有人认为该条例有关内容违法。

问题:该条例属于何种类别的行政行为?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如何实现对其监督?

答: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既可以是事前监督,也可以是事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针对授权立法。严格的授权立法是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实行事前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事后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章。事后监督既可针对授权立法,又可针对职权立法。

第二,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不仅有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规章,而且有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而且还有权改变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

第三,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由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要参照行政规章,因此就要对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审查其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越权,是否违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过审查,如果认为相应行政规章违法、越权或违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应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撤销或改变的建议。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如果发现规章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可以不予适用。

论述被授权组织和被委托组织的区别。

答:第一,性质不同。被授权的组织是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而被委托组织不具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职权,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产生的依据不同。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而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

第三,行为的后果不同。被授权组织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资任。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如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申请人或被告是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而不是被委托组织。

论述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答:我国公务员权利主要有:

第一,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

第二,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

第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第四,参加培训。

第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第七,申请辞职。

第八,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我国公务员义务主要有:

第一,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

第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第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职,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第六,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第七,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等特点。行政法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即应符合事情的常规或规律。

论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主要区别。

答: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的立法有重要的区别:

第一,立法的主体不同。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有权的行政机关,权力机关的立法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第二,立法权的来源不同。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宪法规定和权力机关乃至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权力机关的立法权直接来源于宪法规定。

第三,立法的内容不同。依据法律保留原则,涉及国家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必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立法。

第四,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权力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高于行政机关的立法。

第五,立法的程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要比行政立法严格。

第六,立法的形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以“法典”或“法”的形式颁布,行政立法多以“规定”等形式发布。

第七,立法效果不同。权力机关立法比行政立法稳定性强,而行政立法则适应性强。

论述行政许可的作用。

答:行政许可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行政许可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从直接命令式的行政手段过渡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

第二,行政许可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及公民的权益。

第三,行政许可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第四,行政许可有利于控制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

第五,行政许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论述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

答: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非强制的手段,取得行政相对方的同意和协助,有效地实现定的行政目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行政指导的特征:

第一,行政指导是非权力行政活动。

第二,行政指导是一种亭实行为。

第三,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行为。

第四,行政指导一般适用于有较大幅度弹性的管理领域。

第五,行政指导适用法律优先的原则。

第六,行政指导是一种外部行为。

试述对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划分的界定。

答: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可以设定任何种类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

第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可以依法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已经设定行政处罚的,行政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来规定行政处罚。

第三,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来规定行政处罚。

第四,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额的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五,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额的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六,除上述规定外,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

试述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答: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既可以是事前监督,也可以是事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针对授权立法。严格的授权立法是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实行事前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事后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章。事后监督既可针对授权立法,又可针对职权立法。

第二,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

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不仅有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规章,而且有权撤销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而且还有权改变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规章。

第三,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由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要参照行政规章,因此就要对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审查其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越权,是否违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过审查,如果认为相应行政规章违法、越权或违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应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撤销或改变的建议。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如果发现规章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可以不予适用。

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二,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选择权利、义务,也不得随意放弃、转让义务,而只能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这是行政法律关系区别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三,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这种不对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行政

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地位不平等;(2)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不以双方主体意思表示一致为必要条件。

第四,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总是交叉重叠的,权利与义务很难分开,其职权往往是其职责,即其权力往往又是其义务。

第五,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主体的先行裁决是行政法律关系区别于民事、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点。

试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具体要求。

答:第一,概念: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第二,内容: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内容。

第三,具体要求:(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这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行政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的权限划分、上级与下级的权限划分等都必须依据法律确立。各部门不能超越法律赋予的职权,否则即构成为法。(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这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不仅应遵循实体法规范,而且应遵循程序法规范,两者不能偏废。(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行政合法性原则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要求行政主体应严格依法办事,行政管理活动应有法可依,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

试述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重要活动之一,其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法性原则。是指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法律制度上的的公开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某种活动或者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公开。

第三,便民原则。

第四,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第五,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第六,行政许可一般不得转让原则。

第七,监督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

试述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答: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第一,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行政机关委托的其他组织享有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对于它们违法或不当有行政的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方可保证依法行政、合理行政。只是行政主体和执行公务人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形式不同罢了,但它们均为行政责任的主体。

第二,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应当履行法定的职责,不滥用职权;遵循法定的程序合理而合法行政,这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法定义务。如有违反,产生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行政法治的要求。

第三,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行政责任不是一种政治上或道义上的责任,而是一种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责任。对于违反法定的义务的行为,必须依法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而且行政责任的内容和承担方式必须依法确定。

第四,承担行政责任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法律责任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的必然法律后果,而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是以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因而行政责任的承担也应以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为要件。

补充论述题:

试述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作用。

答: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必须接受监督,否则,必然产生失衡、变异、专制、腐败、官僚主义。因此,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意义深远,作用巨大。

第一,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权力失衡与变异

按照平衡论的观点,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权,必须受到立法权、司法权、公民权的监督与控制,才能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否则就会失去平衡。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第二,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员专制独裁

民主替代独裁的重要标志就是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因此要加强政府官员的自律教育,同时要不断强化外部系统的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评价政府行为的层面,把评价方式、手段和步骤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扼制腐败

为了扼制腐败,必须改革行政体制,控制个人专权,加强监督机制,适当提高薪金待遇,健全法制,强化反腐力度,严明法纪。力争作到使官员们不能腐化、不敢腐化、不愿腐化的反腐机制、行政体制与法制。

第四,行政权力接受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官僚主义

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接受来自政府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并为监督实施创造条件,实行行政公开,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活动有充分的了解,为有权机关的监督提供条件。在阳光下的行政行为既可以接受监督,克服官僚主义;又可以克服办事拖拉,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勤政为民的行政目标。

试述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划分的界定。

答: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可以设定任何种类的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

第二,国务院可以依法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行政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来规定行政处罚。

第三,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来规定行政处罚。

第四,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和直属机构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上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除上述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

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法律行为的基本准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和自身特殊性等特点。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

行政合法性原则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二是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三是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和适度。行政合理性原则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二是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三是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

试述行政法的特点。

答: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调整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纷繁复杂,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并且具有变化快的特点。因而,要如同刑法、民法那样制定出一个系统完整的法典式文件是十分困难的。

第二,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行政法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其效力等级有明显区别,不像刑法、民法等,法律形式单一,法律文件数量有限。

第三,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第四,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和法规,而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行政法律规范与行政管理的这种变动性相适应,及时对客观形势作出反应。

第五,行政程序规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种行为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试述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

答: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部分构成的。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其中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权力性监督,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所进行的监督属于权利性监督。权力性监督主体一般能对被监督主体直接采取法律上的措施,产生法律效力。而权利性监督主体则不能作出直接产生法律后果的监督行为,而只能通过批评、申诉、控告、检举等方式向权力性监督主体反映,或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而引起权力性监督主体的注意,最终由权力性监督主体采取具有直接法律效果的措施。

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试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有如下特征:

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依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这一点与公民、组织的要求不同。

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

如果不赋予行政行为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整个社会的行政管理将陷于被动甚至混乱状态。

行政行为的裁量性与其必须从属于法律这两方面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矛盾统一体。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

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就无法实现的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试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行政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行政合理性原则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行政法基本原则,其具体要求主要有: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无论有无成文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运用权力时必须符合法律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

行政机关作出某一行政行为,在其最初的出发点和动机诱因上,不得违背社会公平概念或法律精神,必须客观、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臆断,脱离实际,或存在法律动机以外的目的追求。动机正当要求行政机关不能以执行法律的名义,将自己的偏见、歧视、恶意等强加于公民或社会组织。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所谓合乎情理即应符合事情的常规或规律。如果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重者轻处,轻者重处,显然违反常规和处罚要求,不符合行政合理性的要求。

总之,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和适度。

试述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区别。

答:二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行政监督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且仅仅是行政机关,主体单一;而监督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主体呈现出多样性。

第二,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対象不同。监督行政行为的对象只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而行政监督的对象不仅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还包括部分非国家机关。

第三,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监督程序不同。前者是立案、调查(或查账)、结论、处分等,后者则是听取汇报、评议、视察、质询、批评、审判等。

第四,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权力依据不同。前者是行政权,后者则是立法权、监督权、审判权、检察权、公民的申诉控告权等。

第五,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属性不同。前者纯系一种行政行为,后者是行政行为之外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区别,使二者产生了上面主体、对象、程序、依据等方面的差别。

试述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答: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立法的主体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则是有权行政机关。

第二,立法的来源不同。权力机关立法权直接来源于宪法规定,而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宪法规定和权力机关乃至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

第三,立法的内容不同。依据法律保留原则,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必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立法。

第四,所立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权力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高于其执行机关所立之法的效力。

第五,立法的程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程序要比行政立法程序严格。

第六,立法的形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以“法典”或“法”的形式颁布,而行政立法往往以“规定”等形式发布。

第七,立法效果不同。权力机关立法比行政立法的稳定性强得多,而行政立法则有较强的适应性。

试述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的区别。

答: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都是行政民主化的产物,其共同点是行政机关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与行政相对方相互协商,但二者也有很大区别。

行政指导是单方面的行为,行政相对方可以服从行政指导,也可以不服从行政指导,并不因此影响行政指导的成立。而行政合同是双方行为,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方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行政相对方不愿意签订行政合同,行政合同便不能成立。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的一种事实行为,它不产生任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行政合同是法律行为,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篇7

一、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行政管理, 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 对教育事务的管理活动, 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则体现了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 是指通过法律对教育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进行调节和规范, 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法律化, 以便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 是指教育管理要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 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律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使其具有权威性和效能性, 以保证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二, 是公民受教育权、学校办学权以及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

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它有利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就意味着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和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和其它非理性因素的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将会对教育公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行为进行明确地规定, 对教育机关的内部结构、人员编制、从属关系、职权和责任、工作程序以及具体人员的法律地位都进行了规范, 这样可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更高、责任更明确、行政行为更加简洁。

其次, 它有利于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教育行政管理现代化, 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的观念、组织、人员、方法和技术工具都要达到现代的先进水平。教育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地改革中, 许多旧的观念和体制需要突破, 众多的既得利益问题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 因此, 教育的改革和其领域的改革一样都需要一个稳定的改革环境, 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恰恰可以创造稳定的改革环境, 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 它有利于理顺和协调教育行政内部和外部关系。在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方面, 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在内部, 不同等级教育的比例不是很科学合理, 不同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还不是很流畅;在外部, 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让许多学校都开始争抢生源, 因此也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在内部, 有肋于调整好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比例, 使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外部, 有助于调整好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纠正来自不正当竞争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 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以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为代表的, 三者是相互促进的。目前, 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 只有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才能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需要强制性的保障。作为国家行为的一种, 教育行政管理也是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体现, 需要有强制力的保证才能更好地付诸实施。从这一方面来说,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通过法制化的形式来保证它的行政行为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借此巩固和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效能。

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也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之后, 教育行政管理的必然趋势。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可以很好地杜绝“人治”因素在整个教育领域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是教育事业沿着理性和科学的道路前进,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实现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最重要体现, 把法律作为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的首要要求。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将会对教育公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行为进行明确地规定, 对教育机关的内部结构、人员编制、从属关系、职权和责任、工作程序以及具体人员的法律地位都进行了规范, 这样不会出现“为法制化而法制化”的现象, 从真正意义上对教育行政管理的每一个实施法制化, 可以促使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更高、责任更明确、行政行为更加简洁。

要做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工作,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加快教育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有法可依”是实行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前提。只有把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 才能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使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活动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立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不能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制定出相当超前的法律法规, 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出现“小脚传大鞋”的尴尬情形, 当然更不能一心要求立法的稳定性而过度守旧, 不仅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使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裹足不前, 最终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立法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研究分析工作, 力求立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需求。

其次, 对教育行政管理实行严格的执法监督。由概念意义上的法律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法律需要经过法律执行这一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法律而言, 难度最大的就是法律的执行。法律的执行难是目前我国在法治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既头疼又尴尬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出了加强法律执行制度的建设之外, 还要严格落实法律的监督制度。

在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中, 在外部, 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人民监督以及官方监督机构 (如人民检察院) 的监督作用, 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严格依法办事;在内部, 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并充分发挥教育教育检查机关和教育审计机关的监督作用, 此外实行行政监察的财务审计, 做好对本级教育部门行政情况的监督。

摘要:经济发展到今天, 知识的作用越发凸显了出来, 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现代教育管理中, 教育行政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则是教育行政管理的根本保障, 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 探讨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对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 2008, (09) :286-287.

[2]申来津, 吴冰.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依法行政[J].行政与法, 2007, (03) :52-54.

[3]许秀莲.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5, (04) :6-8.

[4]初阳.论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性和科学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04) .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篇8

什么是法制

简单地讲,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国家机关依立法程序制定的、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我国的宪法、普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都是成文法。比如《土地管理法》就是成文法。不成文法是指非经国家立法机关以特定程序制定的,亦不以条文化形式展示法律内容的,却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比如“民不告官不究”等等。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法制的本质和内涵,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

为什么要强化法制意识

第一,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就必须依靠法制来维持,如果人人都不按规矩行事,那就不行,所以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第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再是蛮干的时候了。比如以前提拔干部,领导一句话就行了,现在就需要符合规定的要求,经过规范的程序。以前我们进行土地调查,用锄头量,现在用卫片高科技测量。第三,是中央的要求。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全面履新,大部分领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法学背景,都尊重法制,尊重宪法,注重依法治国。第四,是国土资源事业深入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要求。第五,是自我保护的要求。如果你没有法制意识,不依法依规办事,就可能会犯错误,甚至会滋生腐败的问题。

怎样强化全系统的法制意识

强化法制意识有很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提升全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

首先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机制建设。一是要健全决策的程序 。包括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作决策都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二是要开始推行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和重大文件的出台等都要进行合法性、可行性、安全性评估,包括社会影响评估,特别是要有预案,及时化解矛盾。三是要坚持推行听证制度。听证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是社会压力的释放,有利于矛盾问题的化解。四是要研究防范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这要作为依法行政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长期以来都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更加要注意防范出现新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前不久我们在研究土地储备融资问题时,就着重研究了如何防范出现历史遗留问题。希望再过10年,甚至20年后,后人不要骂我们。

其次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一是要坚持规范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首先必须坚持程序。程序是规定告诉你怎么正确地做事,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来。比如,一个产品不坚持规定的工艺,就容易出错。再比如,一个馒头三个人怎么分,如果程序标准不准确,就会分不匀,分不公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按照规范的行政程序进行。二是要尽快出台国土资源行政裁量权基本制度。省厅将会加快相关制度的修订出台,要求各市州局今年内必须出台新的行政裁量权制度,报省厅法规处备案。三是要规范查处行为。查处行为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准确、处理恰当,尤其是做到适用法律法规适当,同时公开过程和结果。

第三要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一是要规范出台文件。省厅正在推进这项工作,凡出台规范性文件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二是要认真清理文件。各市州局要把这个作为一项硬任务,全面清理出台的文件,包括以政府名义发的,要把清理情况向省厅法规处汇报。三是要梳理科室职责职能。中央要求近年内减少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事项,在未接到上级文件之前,我们暂不讲减少审批项目的问题。明确各市州局分管法规工作的领导牵头,全面梳理各科室的职责职能,并将情况报送厅法规处。四是要梳理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的交易行为。目前各地仍然存在不按规矩办事的情况,各地要总结反思,提出下一步怎么办的措施。五是要研究新形势下的政务公开与信息公开工作。总的要求是既要公开,又要规范,还要注意保密问题。六是全面规范中介机构管理。中介机构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个难题,也是深入影响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因素。各地既要扶植中介机构发展,同时要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

第四要全面建立纠纷调处机制。要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仲裁等司法途径化解矛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法维护群众利益。同时,我们要研究纠纷调处的范围和程序,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纠纷调解来解决。

第五要全面加强监督和组织保障。一是各市州局党组要实时研究法制工作。今年不提具体次数要求,去年提了每年不少于2次的要求,根据法规处的统计情况,各市州局都执行得不错,在此提出表扬。二是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各地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修改完善和出台行政问责制,报省厅法规处备案。要在梳理科室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行政责任,细化执法标准,努力做到虚事做实。三是要加快科技的融入。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积极运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水平。我们将在近期协调省厅信息中心建立案件库等资料库。四是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各市州局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基层国土所的职能职责,加强国土所队伍建设,促使其对工作有信心、热心、专心。五是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从事法规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协调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六是年内要完成几项具体工作任务。各市州局今年必须与市人大和市政协联合开展1次调研、执法检查等依法行政方面相关的活动;分别召开1次与法院、法制办的协调会,或者联合出台1个文件;召开2次案例分析会;建立和实施法规与信访的联系会议制度,以上任务均要求报工作方案到省厅法规处备案。

最后,要全面、客观和正确地把握应复应诉工作。对于具体怎么做好应复应诉工作,法规处已经进行了安排部署。我这里强调的是,要积极看待应复应诉工作,要把应复应诉作为促进我们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一种外在推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年3月19日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法制工作会议的讲话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减)

上一篇:我们爱科学下一篇:幼儿园教育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