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一)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济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年来,与国际管理学实践前沿同步,内部控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赢利单位,同样也需要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其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有效地堵住漏洞,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的发生,保证其正确履行国家职能。但在实践中,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因此,亟需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和实践经验,寻求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随着经济形势日渐复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容忽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等,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贯穿于各个单位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越来越彰显其作用。实际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各单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略作分析和探讨。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提供管理和服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更加细化,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客观上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必须的,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体系,采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并减少财产物资的丢失和损坏。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政府廉政建设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其建立了一面廉政的防火墙,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有章可循,避免在重大决策上出现暗箱操作或者独断专行的行为,促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对贪污腐败、挪用资金等行为起到了预防和限制的作用。
3、能够保证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宏观管理和控制的实现。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财经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进行自我约束,遵循政府的财经法律,实现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控制。
4、保证事业单位的高效管理。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控制和考核,促使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明确目标、履行职责,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5、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执行业务处理的相关程序,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样就使得会计资料在相互监督和牵制的条件下产生,有效抑制了弄虚作假行为,增加了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如果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制约,则形成滋生舞弊的土壤,会计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就无法避免。
基于以上五点原因可知,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得以良好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确保执行效率、实现政策目标的必要途径。
(三)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
为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行政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上应遵循如下5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贯穿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全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执行应该依靠单位内部的所有员工,任何人都不能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权力,这样才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2、重要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重要业务事项及高风险的领域进行重点关注,例如:重点关注单位的会计控制、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进行重点关注等。
3、制衡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在横向关系上要相互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要相互牵制。对单位的授权、记录、执行、保管及核对等不相容的职位,要进行相互的分离控制,保证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4、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与单位的业务范围、承担的任务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相适应,并应该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5、节约和效率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还应该考虑节约和效率原则,要以最合理的人力和最经济的财力投入,尽量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已大幅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将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只要有了部门预算就不用再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仅仅把财会部门看作“钱袋子”,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只是扮演“付款者”的角色,未能参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管理和重要决策,对单位重要决策的结果和过程都不甚了解。
2、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当贯彻新《会计法》,与单位各项内部会计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结合进行,但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全面、不完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形式上虽已建立岗位负责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次混乱,职责重复,不相容职位由一人担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随意处置固定资产,虚构采购,要求会计人员向主管部门和外界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些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使得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口径不一致,数据可信度下降,相关指标的可比性降低。
3、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坚实的内部管理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如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仍停留在潜规则和惯例的水平上。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寥寥几十字便成了一项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全部印鉴由一人保管的现象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出纳人员私吞、挪用公款的现象还时有曝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够仔细,使得部分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够规范;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账面上存在的固定资产实际上不存在,实际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却没有及时的作价入账;资产在不同单位之间转移,相关手续却没有办理。形成以上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徒有其形,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
4、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人员素质较低。
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单位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不恰当,人员兼职较多,业务交叉较杂,缺乏相互制约、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各个岗位之间缺少相应的协调和联系。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只是用来应付相关部门的审计和检查,所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置之不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套制度,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其执行情况;在出现问题时,控制措施和奖惩也没有被严格执行,形成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导致制度体系形同虚设,被当成一纸空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内控制度的监督方面,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内部监督自然无从谈起。此外,存在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了部门预算,但预算质量不高,涵盖范围窄,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方法落后。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情况、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由于预算编制方法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考虑过去的支出是否合理、金额是否适当,没有考虑到要做零基预算。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有的未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事项纳入年初预算,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对不确定性项目支出未纳入年初预算,年中追加和调整项目较多,弹性大、随意性强,许多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超预算幅度大。三是授权审批金额权限不清,无明确的审批流程,许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无上限规定,大额资金支出不进行集体审批现象严重。对于日常经费特别是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交通费等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即使有标准也控制不严,费用开支大多实行事后“实报实销”制度,只要有单位领导签字同意,财务人员就给付款,导致日常经费超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6、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行政单位而言,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本单位内部所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由于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无法执行内部监督。与之对应的外部监督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来进行的,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监督力量还不足,不可能进行日常的监督,因此外部监督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威慑力。
7、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有的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内审人员唯领导人意志行事,不可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执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五)对现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由于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相关政策不到位,造成内控监督乏力的现状。因而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使内控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只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好单位各类资产的安全,增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真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状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的实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应注意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尤其需要切实转变思想意识,加强认识。其一,单位领导人需要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早日将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舞弊行为和欺诈、实现单位各种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其二,相关部门及员工需要强化内控意识,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不仅是财务部门,经济业务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因此单位各部门人员都应具备内控理念,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掌握内控基本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由于个人或集体的疏忽和过失,甚至于恶意等不正当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单位乃至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但是如果在事前就能够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错误行为往往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及时杜绝。
2、规范单位的内部行为,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全面的清理和整顿原有的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单位的预算管理、费用支出管理、资金的拨付、报销的审批程序、对错误支出和错误核算的纠正等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找准容易失控的环节,明确内部控制的重点,培养单位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
从控制方法的层面分析,应该秉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集体决策、授权批准等原则。对于不相容职务,如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等,应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于涉及财务重大收支业务,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行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防止越权违规处理,给某些人员犯罪带来可乘之机。从控制内容的层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货币资金、专项资金、实物资产等控制,比如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其从预算、项目的立项、审批到资金的拨付、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应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此外,应当指定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层次,使之能够合理、有序地推进,确保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防止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加强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因此,应根据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做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实现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保证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将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化,建立起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
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事业单位应该严格的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聘用;要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不断的得到提高,注重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财务文化的培养;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人员的入门教育及后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4、积极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作用。
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对相关的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财政与审计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彻底改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局面。
5、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考评的机制体系,强化内控责任的追究。
对部分单位领导随意的任用财会人员,或者因为个人意志因素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失效的行为,要给予责任追究。只有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公正的评价、惩罚或奖励,才能促进和激励单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人员尽职尽责的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为了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各级审计机关要定期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检查内容包括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要做到赏罚分明,压力与动力相结合,并将其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序进行。
6、加强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条件保障。在管理中,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7、加强授权批准控制。
目前,行政单位大多采用“一支笔”审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统筹使用资金,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出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可能给个别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授权审批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因此,行政单位的授权批准应该是在“一支笔”基础上的集体审批,即在集体通过的财务预算和规定的开支标准的基础上,授权单位负责人进行审批;对一些数额较大的开支则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8、强化内控与外部监督的结合。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项集服务、管理与监督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 不仅能深化财产收支改革、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操作、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还对公共资产的调控影响重大。但就目前而言, 实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中心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完善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项集三位于一体的财产管理模式, 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安全意义重大, 但目前其内部控制制度上却依然存在着问题, 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 都是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在实务操作中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1.1 人员上的问题
现如今,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管理层对会计核算中心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与运行模式一无所知, 甚至只重视业务范围的扩大, 强调经费使用的审核, 而忽视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管理, 这些因思想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偏颇行为直接阻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除了管理层之外, 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均衡也是导致会计核算中心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人才是工作成功的根本与关键, 这一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也不例外, 高业务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 还对保障财产支出的安全负有全责。然而, 现在的财务工作者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在职业道德上, 不少会计目无法纪, 为了自身利益对账目弄虚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 使得核算中心的内控监督难以进行。在实务工作中, 将工作重点仅局限于形式的规范上, 对支出票据的完整填写、审批程序的合理合法、支出标准符合规定过度重视, 却忽视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 有时即使发现内容不合规的异常票据也因担心工作繁琐而故意放任, 这都导致了财务工作中不合理规的现象发生, 白白造成了单位财产的流失。
1.2 操作中的问题
除了财务工作者的认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人员问题外, 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在实务操作中也问题不断。不少事业单位在核算移交后便松懈了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 甚至连材料明细单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和固定资产的台账备录等工作也相继取消, 为集体财产的流失埋下了隐患。在实务工作中, 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常常身兼多职, 既要处理报账与审核凭证, 还要进行记账、结算等核算工作, 并随时监控审核流程, 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工作程序的繁多与严重不合理造成了财务人员工作上的疏忽, 比如结算单位送来的会计报表本应进行相应的时间复核, 却常常因工作时间太紧而被疏忽。而一人多职的混乱现象不仅降低了工作者的办事效率, 还造成了监督机制的缺乏, 极容易导致财务工作出现漏洞。此外, 在执行部门预算中, 会计核算中心仅仅控制总额, 而未对款、项、目、节等进行分类细控, 也是实务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基于指标情况对项目支出与账务处理的总额进行控制管理, 却忽视了与单位预算项目的衔接, 造成了支出分类指标形同虚设, 直接导致了经费混用、不合理费用报销、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频繁发生。
2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上的问题, 我们应做到正确认识, 不能因出现问题就裹足不前, 而应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 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查报账系统
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性质特殊, 不但关系到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 还关乎行政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制度除了必须严格遵循财政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法则外, 还必须完善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查报账系统。对审核凭证进行抽查的传统制度造成了很多问题账务的遗漏, 严重影响了会计审核部门公平、公正的形象。因此, 建立全面的复核制度不但能有效减少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率, 还能避免传统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不合理监督方式, 在确保财产资料真实准确的情况下, 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管齐下。基于财务人员工作任务的繁重复杂, 施行定期的轮岗制度既有益于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保障岗位不会被空置, 又有益于会计人员熟悉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财务状况和操作技能, 在提升了财务工作者业务水平同时, 避免了从业人员受金钱诱惑从而腐蚀堕落的现象发生, 从而优化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 提升了整体的内控水平。另外, 在电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完善远程查报账系统不仅能建立高效地工作运营机制, 还能通过设置操作密码与权限, 明确岗位职责, 防止越级操作的现象发生。
2.2 加强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正常施行的前提条件, 而内控意识的增强与工作素质的提升与领导部门的宣传和专业性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财会部门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 可以调动起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端正工作态度。而加强专业性培训不仅能巩固工作人员关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知识, 还能熟练其操作技巧, 提高业务工作水平。要加强专业性培训, 除了要定期展开学术知识讲座外, 还要在实践中随时教育工作人员, 在工作中使从业人员的能力得要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讲座中, 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其中, 加强交流联系。讲座内容应涉及到核算中心内控工作的各项注意事项, 而主讲人员可以是财务科的领导工作者, 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讲座结束后, 还可以组织讨论与交流, 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工作经验与培训体会, 以巩固所学知识。而在平常实践工作中对财务科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培训任务。部门内部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考核评比, 使工作人员随时警惕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 注意审核工作的规范性, 严格监控自己的行为, 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 以便将会计核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 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配合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还可成立监督小组, 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组长, 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按时进行监察,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查找原因, 最终解决问题, 以便纠正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偏差与失误。通过统管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收支的相互监督, 检查票据、备用金与固定资产及材料的实地情况等及时了解资金的入库情况, 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信息的真实安全。而想加强监督机制, 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关键。会计核算中心对核算单位的监督控制都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进行的,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果, 良好的内控环境除了整体工作氛围的融洽外, 还包括公正廉洁的财务工作作风。
3 结束语
就现今情况而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虽仍有诸多问题存在, 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问题, 但笔者相信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和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能够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水平, 为促进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0) :136-137.
[2]苑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7) :249, 253.
[3]宋丽娟, 李晓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1) :24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我国国内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也是我国的建国初期,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也是处于萌芽阶段,内部控制的作用也仅仅是账目核对和职权的分工方面,还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内容上。并且只有少数一些工作单位才会建立起内部控制,效果可见一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规定于1996年12月下发的《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建设,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意义,也使得我国正式步上了现代内部控制建设的道路。第一部关于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颁布于2000年7月的新《会计法》,严格规定了,工作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次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推行。2010年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2年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全面施行。这些制度的一步步完善都体现出了我国不断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我国在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建立、健全关于内控制度的规范,这些做法都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
尽管国家如今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真正落实到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里还是远远不够的,行政事业单位却没有对内控制度有着充分的重视态度,仍只是停留应付在我国制定的制度上面。
1.任职会计岗位的人员资格不够专业
如今,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任职的会计人员,并没有依照我国有关《会计法》规定的要求而担任了会计。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缺乏,再加上如今有些单位上的预算并不需要会计的集中核算,单位只能临时向其他单位调任其他非会计人员任职,因此很多任职人员的会计资历都还达不到会计师的专业标准,这必然会给会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会计账簿书写不规范,重要凭据缺乏妥善保管等等。
2.内部审计的缺陷
内部审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息息相關,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有些公司里的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即使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也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然而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也缺乏财政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未能在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实行进行评价和监督。与此同时,与事业单位的领导不加以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在执行力上也较弱。制度存在却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形同虚设。
3.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
内部建设需要靠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在我国对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得重视下,代表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都纷纷对内控制度建设提供较好的支持,这些是属于外部监督的,也属于事后监督的。但是这对于内控制度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事前和事中的完善一整套的监督体系,更能从源头规避风险,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对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
在人员聘任方面,首先是严格遵守我国的《会计法》要求,坚持只聘用具有专业会计资格证的工作人员,至少能保障会计在基本的工作上有着规范性,能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工作不受到影响。其次是不断对我国颁布的内控制度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等进行认真的学习,积极配合我国的制度改革,加强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员工的再教育就一个加强对会计专业性的有效手段,把握好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新动态,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
2.改善内部审计
必须保证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不受到其他的制约,能真正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有着很大的了解优势,并且以内部控制作为审计的对象,这一做法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的每一工作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审计作用,及时追踪内控的动态,发现所在的问题,并加以控制,降低风险。在监督机制上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制度,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员工关系,避免某一人员的潜力过重,不利于对内控的监督。凡是涉及到重大的决定,需要员工进行集体审批。
3.完善一整套的监督体系
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必须要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共同协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定期、定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事后的检查和评价。内部监督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事前、事中的内控工作的监督。确保事前、事中、事后整过程的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依照内控制度规范开展内控工作,提高执行力度,规避国有资产的浪费的风险。
四、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只有完善内控制度,才能对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起到推进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提高内控制度建设,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确保财务使用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合理化运用,避免国有资产浪费。
参考文献:
实操性强便于推广
《管理制度》内含颇多“亮点”,这对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全面推进具有更为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管理制度》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内部控制报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报告要求简单明了,便于在全国不同层次不同业务水平的单位进行推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审计室主任王朝旭告诉记者。
当然,内部控制报告不仅是为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需要,同时也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是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教授杨有红看来,再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也会因为目标提升、内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风险类型、层级发生变化。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发现自身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以及目标、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从而通过信息沟通、控制措施、监督等角度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管理制度》的实施,无疑将强有力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和廉政风险。
“《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会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进行针对性整改提高等方面大有裨益。”安徽省立医院总会计师操礼庆说。
对此,王朝旭还认为,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将有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及时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建立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促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等。
多举措服务深度应用
《管理制度》的积极影响体还现在进一步提高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水平、提升财务部门在单位内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
但需要注意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单位内控建设不健全;内控人才欠缺、能力不足;内控信息化水平低;内控规范性评价工作开展不够;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之间没有相互牵制与监督等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操礼庆说。
客观而言,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重业务、轻管理”观念的一种体现,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检查不到位、监督工作跟不上或不严肃的一种体现,还与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未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有关。
“因此,我认为,可以通过将内部控制方面的人才做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方面;将单位的权力运行机制及经济活动的运行流程的内部控制活动都嵌入在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内,提高内部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及时性、规范性等手段深化《管理制度》的应用。”操礼庆建议道。
杨有红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必须“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对此,他建议财政部发布“统一报告格式”,同时陆续发布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用以规范各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以及流程设计,并组织有关人员充分学习和理解。另外,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还建议财政部尽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对照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逐项梳理单位业务流程,将内部控制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具体业务工作中;仔细分析单位存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按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合理选择控制方式手段,提高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置不同的岗位职责,明确不同的管理操作权限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
“各级审计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也要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的可控性进行审计监督,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措施切实发挥作用,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单位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王朝旭说。
相关阅读:
近日,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3月起施行,并启动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根据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逐级汇总、单向报送”的方式,由财政部统一部署,各地区、各垂直管理部门分级组织实施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级汇总,非垂直管理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关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单向报送。
财政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第一条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强化干部职工的纪律观念,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考勤制度。
第二条考勤制度是加强干部职工劳动纪律,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全体人员要提高认识,自觉地、认真地执行考勤制度。
第三条工作人员要加强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机关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各干部职工对本部门人员的考勤工作负有监督的义务。
第四条考勤记录作为个人工作考评的参考依据。
第五条工作时间 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7:30
第六条干部职工请销假必须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请假由本人写请假条,级部门领导同意,分管主任批准,然后交综合部备案。干部职工请假期满必须按期返回,未经批准不准超假。确因不可抗拒的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的,应当在返回的当天或第二天补办续假手续。请假权限:所有干部职工需请假一天的由部门领导批准,两天至三天的由分管领导批准,三天以上的由主要领导批准。
第七条干部职工请假必须事先履行请假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离岗。
病假:1.干部职工本人确实因病,不能正常上班者,须经部门领导批准,报综合部备案,月累计超过三个工作日者,必须取得区级以上医院开据的诊断书。
2.伤人员要有医疗和鉴定部门的手续,经领导班子研究认可,休假期间一切待遇不变。
3.年累计请病假超过半年者,取消评优评奖资格。
事假:1.干部职工因合理原因请假须要本人亲自履行手续,并按规定时间申请,并经部门领导批准休假。
2.请事假的干部职工必须提前一天书面申请(如遇不可预测的紧急情况,必须由本人在早晨八点半以前请示主要领导),经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休假,否则按旷工处理。
3.干部职工在工作时间遇有紧急情况需要本人离开岗位处理的,也按上述有关规定执行。
4.请事假年累计30天以上的、因直系亲属有病,请假半年以上的,取消本评优评奖资格。
第八条年假、婚假、产假、丧假等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规定的假期内,工资待遇不变,但超出的天数均按事假对待。
第九条未向部门和主管领导书面申请并经批准者,或未按规定时间请假,或违反病、事假规定,或违反相关制度中其它有关规定等行为,均视为旷工。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终不予评优评奖:
1.凡请假不备案的。
2.未经批准无故不上班的。
3.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
4.无请假条,不履行请假手续的。
5.超假又不进行补假的。
6.不按请假审批程序进行请假的。
7.旷工超过2天的。
8.以办公事为由不打招呼的。
第十一条其它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实行委托代收方式的单位应于收费(处罚)事项发生时,当场收款并开具收费收据或罚没收据,但当日(最迟次日)必须将所收金额汇总解缴财政。非税收入汇总解缴时,单位应按要求填写《江苏省非税收入缴款通知书》(执罚机关直接缴入财政部门指定的罚没收入专户),注明所用收据的起讫号码及“汇总”字样,送代收银行收款后,必须将机制票据记账联与收费收据记账联配对记账,将机制票据收据联粘贴在相对应的收费收据存根后,以备财政部门审验。
第十一条单位须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票据,不得串用混用,严禁转借、转让和买卖。票据使用时,内容填写必须完整准确,印章齐全,不得涂改。填错的票据应加盖“作废”戳记,联次齐全。
第十二条对收费(处罚)单位之间的合法征收行为及往来事项,交款单位出具拨款申请,财政部门审核后办理内划手续并收据,收据须加盖执收单位财务专章和会计印章。
第十三条严格实行票据缴验制度。单位应建立票据内部审核制度,核对内部各单位使用票据的册数、号码、收取金额、已缴财务入帐金额、已缴财政金额,确保票款一致。向财政部门缴销票据时,单位应填写《收费(罚没)票据缴验表》,连同票据存根(附机制票据收据联)缴财政部门审验。
第十四条单位不得私自印制、出售、伪造财政票据,不得使用白条收费或罚款。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缴款单位和个人有权拒付,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第十五条单位如发生票据丢失,应及时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声明作废,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报财政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财政票据实行“年终零结存”制度。年度终了时,单位所领财政票据应全部清理核销。已填写的票据收入原则上不得跨年度入账。
第***单位已开据的财政票据存根,应妥善保管,保管期一般为五年。个别用量特别大的票据存放确有困难的,经县财政部门批准,可适当缩短保存期限。
第十八条票据销毁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单位不得自行销毁。对符合销毁条件的票据,单位应填写《江苏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或罚没收据)销毁申请表》,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组织票据销毁工作。
第十九条撤消、合并、分立及收费项目被明令取消的单位,应按规定到财政部门办理“票据购领记录簿”的变更或注销手续,将已领未用票据全部清理。不得私自转让、销毁票据和票据购领记录簿。
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第一条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经营服务性收入以及利息收入等。
第二条非税收入实行依法征收、票款分离、银行代收、专户存储管理办法。
第三条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增加或取消收费项目、调整收费标准和范围的,执收单位须持相关文件按规定程序报县物价、财政部门审批。
第四条单位收费应办理《江苏省收费许可证》、《江苏省收费员证》;执法机关实施处罚应办理《行政处罚主体资格认定书》和《江苏省行政执法证》。坚持持证上岗、亮证执收执罚。
第五条单位收费或执罚应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在公共场所向社会公布收费(处罚)的文件依据、收费(处罚)项目、标准、范围、收费的减免政策及减免项目等。
第六条单位组织收入应按规定使用省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监制或印制的票据。
第七条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部门会计机构统一核算,不得设置账外账。
第八条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执行《沛县收费罚没收入收缴分离暂行办法》(沛政发[]53号)和《沛县非税收入“票款分离”操作规程》(沛财综[]12号)。
第九条实行银行代收方式的执收单位应于收费事项发生时填写《江苏省非税收入缴款通知书》,交由缴款人将款项送存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以代收银行开具的《江苏省非税收入收款收据》第四联作为收入入帐依据。实行银行代收的执法机关应于处罚事项发生时填写《江苏省罚没收入专用缴款单》,交由当事人将款项送存财政部门指定的罚没收入专户,执法机关凭缴款单回执开具《江苏省罚没收入专用收据》并作为收入入帐依据。
第十条实行委托代收方式的执收(执罚)单位应按规定于收款事项发生时向当事人开具《江苏省行政事业收费收据》(含专用及定额收据)、《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结算凭证》(其他收入使用)、《江苏省罚没收入专用收据》,将所收资金于当日(最迟次日)汇总缴入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具体缴款方法同第九条),收费单位应将代收银行开具的《江苏省非税收入收款收据》第四联与手工收据记帐联配对入帐,不得截留、挪用、坐收坐支。
第十一条单位对组织的收入应及时入账,按月与财政部门核对,确保收入账账相符。
第十二条对缴费人因特殊原因提出减免的,执收单位应依据政策规定的减免标准和范围,按审批程序和权限办理。凡不属政策规定减免范围的,任何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批准减免。
基本支出管理制度
第一条基本支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
第二条单位应按照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月度用款计划,坚持按预算、按计划执行进度办理支出。
第三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支出。
第四条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严禁乱发津贴奖金。
第五条单位人员经费应按照人事部门审批的工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不得无故拖欠、截留挪用。确因工作需要雇用临时人员的,应按有关管理规定到劳动、人事部门办理用人和工资待遇的审批。
第六条人员经费由财政部门或单位委托金融机构办理个人帐户发放。
第七条纳入财政统一发放单位人员工资变动、增人增卡、减人停卡,应根据人事部门批准的手续,减资和减人停卡手续应于工资人员减少的当月15日前报送财政部门;增资和增人增卡手续应于每季度末最后一个月的10日前报送。严禁虚报冒领工资。
第八条单位应加强公用经费的内控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对重点支出项目参照项目支出管理。
第九条购置办公用品,应由单位财产物资管理机构统一办理,按计划领用。对购入办公用品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应通过“固定资产”核算。购进大批同类材料物品,应通过“材料”科目核算,并相应健全入出库手续。
第十条单位应加强会议费管理,严格履行会议审批制度,压缩会议规模,严格执行会议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不得借会议费名义报销与会议无关的其他费用。会议费支出严格按县政府《印发〈关于会议费开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沛政发[]7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单位应加强电话费管理,对办公电话、传真机和网络等费用支出,推行定额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单位应加强车辆燃修费的管理,实行车辆派车单制度和车辆里程考核制度。同时应完善单车燃修费审批和管理办法,对大项维修实行跟踪管理,定点维修。
第十三条招待费支出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的通知》(财预字[]159号)规定执行。公务招待应建立就餐通知单制度。严格控制就餐人员和就餐标准。
第十四条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经营支出应与经营收入配比。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项目资金支出管理制度
第一条项目资金是指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适合项目管理的各项财政资金。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内、外安排、上年结转等方面的资金。
第二条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对项目支出按支出用途进一步细化分解。
(一)基本建设(大修理)项目支出细化预算包括项目前期费用、征地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等购置费、原材料、其他费用。
(二)会议培训项目支出细化预算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场租费、交通费、材料费、表彰费用、其他费用。
(三)资产购置支出细化预算包括资产器材购置费、安装费、其他费用。
(四)专项业务项目支出细化预算包括设备材料购置费、会议费、差旅费、印刷费、宣传咨询费、维修费、租赁费、劳务费、其他费用。
(五)其他项目支出细化预算包括项目前期费用、开发费用、研究费用、设备材料费用、会议费、差旅费、租赁费、其他费用。
第三条项目实施单位在申请拨付资金前,对项目支出细化预算所列事项以及施工合同、工程预算有关材料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提供给财政和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经核实后,签订项目工程资金合同(协议)书,确定拨款办法。
第四条按合同或协议规定,先期可预拨20%的项目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然后按工程进度,经审核后分期分批拨付资金,但在工程验收前最高拨付额不得高于项目资金总额的70%,验收合格后再拨付20%资金。对需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项目,应先落实自筹资金。凡自筹资金未足额落实的,一律不予拨付项目资金。具体拨付程序和要求按《沛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沛财[2015]第3号)执行。
第五条预留项目支出预算的10%作为项目质量保证金,待项目工程按计划完成,验收交付使用一年后,经财政部门检查未发现质量问题的,再予拨付。
第六条财政补助金额较小的项目,在征得财政部门同意后,项目实施单位可根据项目计划先行实施,待项目完工,经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办理一次性拨款手续。
第七条项目资金支出预算确定后,严禁随意调整预算,要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并进行明细核算。因项目发生终止、撤销、变更引起调整的,相关单位必须提出变更申请,并附报变更的政策依据和说明,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县财政局为报账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盖销后,退还给项目主管部门,由项目主管部门按规定的会计制度负责会计核算,以真实准确反映项目资金使用全貌与效果。
第九条项目实施单位要做好报账的基础工作,报账凭据根据报账审核需要,由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具体包括:项目计划批复、项目中标合同、政府采购合同、报账拨款申请表、项目资金支出明细表(附原始凭证)以及项目竣工决算等。
第十条项目资金的基本建设部分,达到或超过招投标管理限额的,必须实行招投标管理。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物品,应当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一条实行报账制管理的项目资金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的提供单位或建筑工程的承建单位。报账资金的拨付实行转账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
第十二条项目实施单位要定期向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实施单位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财政部门应停拨项目资金或中止项目资金,并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纠正的,财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收回所拨资金。
第十三条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首先自查、自验,对项目资金的落实、工程的实施、完成及效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系统的总结并及时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效果的文字报告。
第十四条主管部门对已完成的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小组,根据立项单位和项目承包单位的合同或协议以及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要求,审核有关项目竣工材料,出具检查验收报告。然后由财政部门审验。
第十五条项目验收合格后,要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由主管部门及时与项目实施单位办理固定资产价值移交手续,切实保证账实相符,确保项目工程永续利用,长期发挥效益。
第十六条项目实施单位应按要求提供项目立项、评审、实施和成果等方面的资料,主动接受财政和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检查处理建议和意见整改纠正。
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第一条单位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要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凡集中采购的项目必须根据政府采购预算要求编制详细的年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
第二条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和年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按月编报政府采购计划。未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不得实施采购。
(一)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单位应填制“政府采购预算控制计划表”和“政府采购计划明细表”,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于每月5日前报财政部门核准。
(二)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实行协议供货采购的项目除外)的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可以按照政府采购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分散采购,也可以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代理采购。
(三)分散采购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因特殊情况对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采购项目采用公开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以及因特殊情况需要采购非本国货物、工程或服务的,应当在开展采购活动前报财政部门依法批准,并将采购结果报财政部门备案。
(四)政府采购计划中采购方式属协议供货采购的采购项目,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有关协议采购的规定执行。第三条单位应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政府采购事宜。委托代理机构代理采购前,应与采购代理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委托的事项、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委托代理协议采取一年一订的方式,特殊项目采取一事一订的方式。
第四条单位依法采用相应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应当签订书面采购合同。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后,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经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可以依法变更合同。涉及政府集中采购的合同,在不改变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下,可以与供应商签订采购金额不超过原合同金额百分之十的补充合同。政府采购合同应当自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合同副本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对履约情况进行验收。凡符合事先约定标准的,即为验收合格。
第六条单位应当按合同约定支付采购资金。资金支付按照《关于印发〈沛县县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试行办法〉的通知》(沛财预[2015]6号)规定执行。
第七条核准后的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一经确定,原则上不作调整。如遇特殊情况需调整采购计划的,按原报批程序执行。
(一)年度执行中追加预算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按规定办理部门预算指标调整手续后,单位提出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批,补报年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
(二)在部门预算资金范围内追加政府采购预算的,单位提出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批,补报年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
(三)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的,单位提出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批,补报年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第八条单位应加强政府采购项目新增资产的管理,及时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备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九条政府采购的备案和审批事项由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
(一)下列事项应经财政部门依法审批:1、因特殊情况对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采购项目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2、因特殊情况需要采购非本国货物、工程或服务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需要审批的事项。
(二)下列事项应报财政部门备案:1、主管部门制定的本部门政府采购实施办法;2、经财政部门依法批准,采取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执行情况;3、政府采购项目的合同副本;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需要备案的事项。第十条单位应当建立政府采购档案管理制度,真实、全面反映和记录政府采购活动情况,采购档案保存期为从采购结束之日起不少于。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条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以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舞弊行为,保证各项财务活动真实合法准确完整。
第二条单位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或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做到印鉴和支票相分离,不得由一人兼管。
第三条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姻亲关系。
第四条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应设置专职稽核岗位,配备稽核会计,否则由会计机构负责人兼任此项工作。未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由会计主管人员兼任本单位的会计稽核工作。稽核会计对其稽核意见负责。
第五条会计稽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财务计划、经济业务计划及各项财务收支;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
第六条稽核人员应依据国家财经法规、规章制度及有关财务规定开展稽核工作,对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进行稽核。
(一)原始凭证不经审核不得入帐。原始凭证取得或填制后由稽核人员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进行初审,并加盖“稽核”字样印戳,报分管领导人签字批准方可入帐。
(二)记帐凭证由填制人员填制后,经记帐会计初审,稽核会计复核,并分别签名或盖章后入帐。
(三)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要每月稽核一次。
第七条稽核会计有权督促有关部门和个人对稽核时发现的差错和问题进行纠正。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配合稽核人员的工作,对稽核出的错误应预以纠正。对重大问题或有关部门和人员不予纠正的问题,稽核人员有权向单位领导或者有关部门反映。
第八条经济业务发生后,先由会计机构审核,再报分管领导人签批;未经审核的,分管领导人不得予以审批。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凭证,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
第九条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单位根据业务量大小和年度支出多少确定具体的支出审批权限,原则上单笔支出1000元以下的由分管领导直接审批,1000元以上的需经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分管领导人审批。单位其他领导人不得越权审批。
第十条对大项开支实行事前申报制度。由经办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会计机构审核后,报单位分管领导人审批,未经审批的不得办理,更不准未批先办。
第十一条单位应对年度财务收支预决算、专项资金支出及使用效益情况,单位的开支标准、报批程序及其它财务事项进行公开。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从实际情况看,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许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基本了解, 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 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还有的单位干脆拒绝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二是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 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出纳员”的角色, 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 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内部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2、制度流于形式, 执行不力。首先, 现存的制度内容也不够合理, 常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一些单位往往用一般财经制度代替内控制度, 还有一些单位以工作经验代替内控制度, 这些制度与单位内部控制实践脱节, 根本无法实行。其次, 一些单位虽建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 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其结果是“有章不循”, 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再次,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困难, 特别是一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 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 部分单位领导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 自身不注意遵守内控制度, 频频使用例外原则, 使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下降;一些执行人员素质不高, 执行力度有限, 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3、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 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也有一些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整。这造成了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如, 在会计凭证环节, 强调印章, 忽视签字;强调事后批准, 忽视事前控制;对货币资金支付, 缺少授权付款凭据, 支票签发印章由一人保管;在会计账簿环节, 重视分类账, 忽视备查账, 重视金额记载, 忽视事由记载;在财务会计报告环节, 只重视会计报表的编报, 忽视财务分析, 只研究如何满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需要, 很少研究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加强内部管理。
4、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单位财务管理混乱, 严重影响了单位的经济运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预算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 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在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且往往超支, 影响事业发展。二是收支管理不严, 任意扩大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不能按照规定要求做到专款专用, 挤占资金, 挪做他用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财产管理不严,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要求, 因此轻视财产物资的核算和管理, 部分资产如低值易耗品直接作支出, 不入财产账, 领用也不办理手续, 导致这部分财产无账无实;同时, 在购置资产后不及时入账, 使资产有实无账, 又缺乏应有的财产清查制度, 使许多单位账实严重不符。四是在财产的购置上, 有些单位盲目购买、重复购置, 还有些单位之间相互攀比, 通过多种资金渠道, 竞相购买现代办公设备、高档交通工具, 造成浪费。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几点建议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环境为单位正常运行提供了良好氛围, 可以塑造单位文化, 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 以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 要注重单位文化建设, 通过塑造单位文化, 可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 直接影响单位的内部控制效率。其次, 要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成败取决于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控制人行为, 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其中的关键。第三, 要注重控制意识的培养, 使全体员工都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 以利于产生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完成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实现单位目标的制度保障。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 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事前控制为前提, 以事中控制为核心, 以事后控制为辅, 从而在各个环节都能防范低效或不法行为发生。二是注重程序制约, 对主要业务的控制, 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 特别是物资设备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对外投资、超预算的支出等重要事项必须要有严格的程序安排, 避免领导“拍脑门”决策现象的发生。三是注重岗位职责牵制, 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 必须明确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保证责任落实。
3、强化预算控制,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是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来履行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职责, 因而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就尤为重要, 要想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预算控制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单位必须强化预算编制工作, 通过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具体要求是不论从总量与细目上都要严格控制, 在执行中各单位需明确预算项目, 建立预算标准, 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并同业务部门协调密切掌握资金的流出总量, 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 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被控制的客体, 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水平, 还要熟悉单位的一些经济业务流程, 具有现代的财务管理能力, 更要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 要在提高其业务素质的同时, 强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会计人员树立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内部控制;基层行政;执行预算;乡镇管理
一、现阶段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拥有良好的内控认知是做好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也是合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内控的认知和重要性的理解,忽视对内控体系的建设。而财务人员控制意识也相对薄弱,没有良好的分工和责任的分担,缺乏对日常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从内控的情形来看,有些单位只注重于制度的制定,而忽略了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管控,一味的注重表面,忽略实质,使其内部控制形成于“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空壳,使它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在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了会计管账不管物、单位管物不管账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得会计只能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而对业务的发生,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落实过程和结果都不了解,经调查发现,我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定期财产盘点制度的设立,从而导致资产不明确。
4.岗位责任制监管不到位。由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稀缺、编制不足、岗位分配不合理,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在大多数单位中都较为常见。许多单位都是长期实行单一的审核制度, 虽然符合单位规模较小的特征,但会使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 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管制度置于空壳之中。
5.缺乏对收支预算的约束。目前乡镇在每年年初一般都会制定年度财务收支预算,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实际工作由于单位负责人缺乏对预算约束的刚性认知,错误的认为单位就应该有资金使用权,导致预算失衡,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预算失控的风险。
二、导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内控知识的基本了解。从作者了解的情况看,一些单位负责人只注重事业的发展而忽视内部的管理,缺乏对内控的重要性的认知,内控意识淡薄。
2.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適应内控工作的需要。要使内控制度得以有效的制订和开展,就需要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又因为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对简便,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就会出现报账员与业务人员为一人的现象。
3. 内控体系不完善,执行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处理问题方面只靠经验、惯例解决,随意性较大,业务流程过于简单;有些单位虽然拥有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且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使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会计核算沟通不及时,使单位财务管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实施。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因为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容易出现账物分离的现象,最终出现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账物不符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5.对内控的监管力度不够,内部控制管理缺失。一般财政、审计部门都比较注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运用的审查和监督,而忽视对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管和检查,这就显得外部监督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管理不足。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措施
1.提高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在内控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依照《会计法》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负有主要责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内控的重要性,并适当组织进行培训和学习,以便于增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认知意识。
2.强化基础工作,发挥会计系统在内控中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仅使内控制度建设受到制约,还影响了其实施效果。所以,要根据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增强内控体系的控制力度,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分明,按岗设人,按事设岗,相互制约,实现岗位牵制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基础工作的培训,规范工作流程,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得到不断更新、补充和拓展。
3.完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控制在内控中的功能作用。要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扩大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编制范围,把所有和财务收支有关的事项都编制其中,同时对预算的调整和追加要严格监管,未经批准,不能打破年初预算。不能按时完成收入任务的,要用支出预算相应抵消,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加强监督力度,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职能作用。财政和审计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要做到人性化、精细化的管理,不断创新思路,加强财政和审计部门与各个单位之间的沟通,从根源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强化内控建设的组织和指导,把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单独进行审计,并将内控中的各个环节也分开来审计,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田祥宇,王鹏,唐大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 会计研究,2013,09:29-35+96.
[2]陈丽萍.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106-10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推荐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安全防范制度07-01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10-13
行政事业单位介绍10-09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岗位10-25
事业单位行政处罚条例11-09
行政事业性06-04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改革09-19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知识归纳06-21
关于明确区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