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篇1

【关键词】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诉讼

行政法主要由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行政监督法、行政诉讼法等构成。而行政行为法无疑是行政法的核心分支。首先,来探讨行政行为法的空间要素。

一、行政行为法的空间要素

(一)行政行为的主体的空间要素

行政主体的空间要素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行政主体必须是合法主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是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主体要件。主体合法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例如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职能部门部、委、厅、局,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第二个要素就是必须要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活动。在实际的行政活动中,由于行政机关、行政组织是非常庞大复杂的组织系统,到底谁具有主体资格,要看谁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为。第三,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权限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为,这是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权限方面的要件。要确认某个组织是否享有行政主体资格,主要在于看它是否具有行政职权。

(二)行政行为内容的空间要素

行政行为内容的空间要素即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是指行为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均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行政行为内容适当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明确、适当,而且应当公正、合理。这类事例在一些行政处罚决定书写的档案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监督记录中描述的所谓违法事实,从法律、法规中找不到相应违法条款,在法规中也没有。实际上就是没有违法的法律依据。就是俗语说的:“犯了哪条法不知道。”监督员只管记录事实,不知道这事实是违反法律中或法规中的哪一条。就随便牵强附会的安了一条,结果一审查,是错误的适用法律,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

(三)行政行为程序的空间要素

行政行为程序的空间要素即行政行为应遵循正当的行政程序。所谓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所要经过的步骤、方式、顺序以及时限。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作出某种行为。如行政主体在执法监督过程中,没有按法定程序执法监督。如食品卫生监督员判定某食品经营单位商品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予以没收或销毁的行政处罚,但是,监督员在采样时没有按法定的随机抽样原则进行,只是从大宗商品中选择几个变质的样品作的检验,不能代表大宗商品质量。对方对没收或销毁的行政处罚不服,就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审查,监督员采样违反法定程序,其行政行为是违法的。

二、行政诉讼法的空间要素仲裁庭与仲裁机构之间的权力配置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空间要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即其应在行政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诉讼主体的构成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有行政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空间要素由于行政诉讼中各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所起作用是不同,从而使其空间要素也有差异。也由于其权利义务不同,他们的诉讼地位就不同。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地位相同的人,如第三人、共同诉讼人和诉讼代理人,他们的诉讼行为对行政诉讼程序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显然他们在诉讼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这些人被称为诉讼主体;而另一些诉讼参与人由于同行政案件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他们参加诉讼仅仅是协助人民法院查明案情。他们虽然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但他们的诉讼行为不会对行政诉讼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产生直接影响,这些人被称为其他诉讼参与人。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客体的空间要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对于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空间要素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的把握,是要区分行政诉讼的空间要素和行政复议的空间要素。如有一些行政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些排除事项包括:国家行为案件,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等。行政复议的排除事项包括:内部行政行为;对民事争议的处理,这里仅指调解与仲裁两种争议解决方式,对于裁决,可以诉讼也可以复议,例外是专利行政裁决不得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指导等其他非具体行政行为。同时,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空间要素存在紧密的联系:如复议诉讼自由选择,即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选择对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或者提起行政复议。第二种是复议前置,包括在治安处罚、纳税争议和侵犯自然资源权利的行政行为中,当事人必须先经复议,对复议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第三种是情况是复议诉讼自由选择,但复议终局。包括两种情况:出入境处罚与国务院的裁决。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内容的空间要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诉讼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其空间要素存在于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定权利和义务。设定权利指行政行为的内容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新的法律上的权利和权能。第二,变更权利和义务。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改变相对人原有的权利和义务或使相对人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变化。第三,消灭权利和义务。消灭权利指行政行为的内容是行政主体依法消灭相对人已有的某种权利和权能。如商标专用权、专利权之撤销。

参考文献: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篇2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

单位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就是经营目标不同,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包括科研、物资采购、后勤和基建等多项活动, 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行政事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附属单, 他们的财务工作都属于内部控制的范围。

(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核算体系复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会计制度的范围很广, 包含的内容很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许多和经济相关的实体, 同样是内部控制的管辖范围。

(三) 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差异

施行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单位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的、是服务于社会的, 而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为了更好的将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侧重点不同是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差异。

(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被重视的程度相对较低

企业内部控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失去内部控制的效果, 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的程度偏低。最终将会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可行性

(一)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全体员工参与完成的, 是由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价、控制的整个过程。通过评价可以增强单位员工和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由此带动单位员工完成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改善内部控制的环境。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人员进行的评价相比较而言, 前者获得的改进措施更加有效, 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具体、可信。全体工作人员的相互协调合作, 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大家集思广益为改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因此提高。为了使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负责人对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清晰把握, 并有效的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 全面落实内部制度的自我评价工作。

(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可行性

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全面落实, 使财务人员对工作的分工更加明确, 全体员工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部门开始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 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相关规定, 并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可行的要求。相关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将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了真实的理论依据。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自我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分为三类, 包括全面性的原则、科学性的原则和独立性的原则。第一类全面性原则的评价指标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过程。第二类科学性原则的评价指标需要全体员工提供真实有效的事实依据, 能够清晰的将内部控制情况具体说明, 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第三类独立性原则的评价指标, 要求评价能够相对独立, 体现独立性的同时, 将员工自我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具体列出。

(二)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1. 控制环境评价

控制环境自我评价是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运行情况、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的客观评价。控制环境自我评价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能够培养员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意识, 提高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视程度。

2. 内部监督评价

内部监督评价针对完善各部门的监督制度、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措施落实的情况等方面所提出的评价。

3. 风险管理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和识别能力。能否应对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办法的制定、风险预警机制是否健全这都属于风险管理范畴。

4. 控制活动评价

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的健全、岗位间的沟通、规范预算管理等都属于控制活动。控制活动评价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核心工作就是控制活动, 指对风险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5. 信息与沟通评价

信息沟通评价包含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内部控制信息的处理等, 是对单位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程序

首先邀请内部控制资深的专业人员带领企业工作人员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分析, 培训工作人员该如何进行评价, 使其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对象, 制定完善的评价计划。对于评价工作人员的选择需要结合成本效益来确定, 成员的选择包括单位负责人、关键的控制人员、引导人员等。定期召开讨论会, 深入讨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使企业负责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具体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评价工作人员需要对讨论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交供全体人员参考的自我评价报告, 进一步落实改进措施, 提高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视度、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 确保改进措施的能够全面的落实。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需要强化自我评价意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需要负责人提高对自我评价的重视程度, 开展多层次自我评价工作, 带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自我评价工作中去。由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需要单位的全体员工参与, 因此需要负责人足够重视, 在自我评价工作中加强员工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帮助他们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设立内部控制专门机构和部门, 定期召开有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讨论会, 增强全体员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意识, 有效的落实相关的工作,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朝着信息化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 能够帮助负责人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确保早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祥宇, 王鹏, 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9) .

[2]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浅析行政决策的特征 篇3

关键词:行政决策;特性;概念;行政行为

行政决策被普遍认为是行政学及政治学的概念,两大法系的行政法学中都难找到行政决策的概念。行政决策面临的问题体现在一方面其几乎渗透到行政实践的任何一个阶段,行政行为在作出之前必定会有相关的决策活动,也正如西蒙所说的,无决策,即无行政。[2]另一方面是其难以进入现有法学体系。总的来说,国内对行政决策的研究量大而不全面,多是关注其具体阶段,基本的概念特性鲜有人问津,导致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对行政决策的特性进行讨论,从而有助于对行政决策的理解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

行政决策的概念在行政学中虽然表述不尽一致,但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在相关行政学教材中,行政决策被定义为:“具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共的利益,有效地推进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3];“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4]可见行政决策在行政学中是种技术性的手段。在行政法学中,现有可以参考的官方文件是曹康泰主编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辅导读本》,其中定义行政决策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拟定和选择行动方案,并作出决定的过程。”[5]总体上讲,在我国,“行政决策基本上还属于学理概念。”[6]

二、行政决策的特性

(1)主体特定性。如果说行政决策的法学定位难以确定是因为其难以融入现有的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之中的任何一个,那么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行政决策本身就是在行政法学的行政行为范围内。而不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其主体是确定的,那就是行政机关。因此,行政决策的作出主体也应该是行政机关。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前必然要进行的程序。

(2)过程性。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实践中的需要设定行政目标,并为实现行政目标而设置相关的程序、划分相关的任务,并作出先关的决定。但是在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决策后,其实施往往不是由制定机关进行的。并且行政决策一旦作出,之后的实施行为要么是具体的行政行为,要么是发布行政性法律文件,也即抽象行政行为。因此说,行政决策只是行政机关的程序性的行政行为,决策已经作出,便不再有行政决策。有观点认为行政决策不在行政法学现有两种行为之列的原因就是行政决策是一种过程性的行为,行政决策与行政决策的执行是不同主体分别进行的。甚至已有学者将行政决策分为程序性的、内部性的和外部性的行政行为,并根据程序性的行政行为提出了司法审查的可行性。[7]

(3)范围的广泛性。前面已经论述,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内容是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而进行的行政行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欧美法系国家,其共同面临的一个现象就是行政权自由裁量权的扩张。历史上,行政机关曾经被称为守夜人,行政权力的行使被限制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弊端不断出现,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立法机关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的出现及变化速度难以应付,而此时行政权力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使其具有更大的优势去处理相关问题,因此行政权力在社会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行政机关处理事务的范围也日益广泛。而行政机关对行政事务的处理必然会涉及行政决策,使得行政决策的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4)表现形式多样性。当下我国行政机关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和手段是多样的。行政机关不仅可以在传统法律规定的范围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行政立法的职能。行政决策的表现形式受行政机关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影响。行政机关一方面可以针对社会重大的问题通过行政决策作出行政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另一反面,在行政机关日常行政事务中,例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每一项决定的作出其实都是行政决策的结果,而行政决策也就变现为相应的形式。

(5)时效性。行政决策的时效性是行政决策难以被归入现有抽象行政行为的一大因素。行政机关针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或是针对一定时期的特殊现象,需要作出一定的行政行为,但是这种问题与行政抽象行为所针对的对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也就是说,行政抽象行为针对的问题对象是长期存在的,一旦作出,一般不设定时限,除非行政机关自行撤销或者被新的法律法规所取代,否则其对相关的问题及对象都是长期有效的。而行政决策在制定之初就是为了解决某一时期的问题,在颁布之初就已经设定了实施的时间限制,时限到期后便自动作废。

行政法学与行政学有联系也有区别,行政决策在行政法学中有不同于于其在行政学和政治学中的特性。在建设法治国家与政府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只有对行政决策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究,才能够真正实现法治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必丰.《行政决策的法律表达》.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2期

[2][美]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朱芳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50 页

[3]张永桃主编.《行政管理学》.高教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4]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5]曹康泰主编.《国务院关于加強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6]江国华.《中国行政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243页

[7]卢护锋.《行政决策法治化的理论反思与制度构建》.载《政法论丛》,201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篇4

核心提示:

关键词: 公共服务/政府义务/行政规则/行为方式/行政手段 内容提要: 本文立足于现代行政的发展与演变趋势,阐述了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行政的基本特征,即:政府义务的积极化;行政规则的服务化;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行政手段的间接化。

公共行政的范围取决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公共需求,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公共需求始终处于不断变动中,因而,行政的内涵与外延亦具有相应的阶段性与变动性。从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传统行政走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正是这种阶段性与变动性的体现。

就西方国家而言,在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社会经济成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在此种模式之下,政府角色相当于消极的“守夜人”,行政职能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等事务,所谓行政主要指“公共权力”的行使,体现为国家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对个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单方性、命令性和强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自20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特别是产业革命、科学革命以及资本的高度集中,有限的消极行政难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积极的服务行政成为一种时代趋势。行政已不再是“公共权力”的代名词,同时还意味着政府的服务与保障功能,体现为公共事业的提供、社会福利的保障等等。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以及作为战后发展模式的“福特主义”在经济领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新兴的理论与政策强调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职能,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加强国家干预,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推行国家垄断调节政策,大力强化行政职能。在这种演变之下,行政已由消极有限的权力行政转化为积极扩张的服务行政,无论从其活动范围、方式以及主体而言都日趋多样化、灵活化。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迸发,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涨”局面,“福特主义”生产与分配模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福利国家”难以为继,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共识破裂了,各国再次受到世界范围的政府改革浪潮的冲击。在重塑政府的口号下,以服务为行政的宗旨,顺应社会需求,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行政管理的模式,打破公共职能的国家垄断,实现政府、社会分担行政,在有限政府的前提下,满足日益扩大的公共需求,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中心,并为以“公共服务”为理念的公共行政赋予新的内涵。

就我国而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具有单方命令属性的行政手段在行政管理中占主导地位,由此造成政府管制范围无限膨胀与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化的双重弊端,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的深化,这种传统的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单一行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转变行政理念,在“公共服务”的行政理念下,重新估价、界定政府作用,调整政府职能,改变单一的权力行政方式,改革传统公共行政的模式,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同时,深化行政改革,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从“公共权力”走向“公共服务”,在这种社会发展与行政理念的变迁下,促使现代行政的范围、方式、手段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形成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行政的如下特征。

一、政府义务的积极化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公共领域的拓宽,单纯的“公共权力”已经无法包容所有的行政职能,代之而起的是“公共服务”的理念,这一变化标志着行政已由传统消极的权力行政步入了积极的服务行政。就政府义务而言,主要体现为政府由传统的不得侵权的消极义务过渡为积极的保障义务。

(一)以“权力”为核心的政府消极义务

在传统的行政理念之下,政府的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权力的行使,行政的方式体现为具有单方性、命令性以及强制性的规制行为。在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理念下,这种公共权力的行使只能限定于维护公共秩序所必要的幅度和范围之内,并恪守其权限,以防对公民自由、权利造成不应有的侵犯。在这种行政理念之下,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所承担的义务主要指消极的不得侵犯个人权利的义务。所谓行政法治的内涵局限于规范政府行为,以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埃斯曼看来,这种限制只是为国家设定不得危害个人权利的消极义务,并不能促使国家承担或履行某种积极义务。他指出:“……现代时期中那些最为牢固确立下来的,最为丰富的观念之一,就是个人拥有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并高于国家权力的权利……它禁止主权者制定侵犯个人权利的法律,……个人权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限制着国家的权力,但却没有强加给国家以任何积极的职责,以及任何为着个人的利益而进行的先期工作。国家必须为了使个人的活动保持自由开展的目的,而避免某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这句话概括了“公共权力”理念下个人权利为政府所限定的责任与义务——消极的不得侵权义务。

(二)以“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积极义务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及资本的高度集中,有限的消极行政难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积极的服务行政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正如狄骥所言:“今天,作为某种复杂变革过程的结果,一方面归因于知识进步,另一方面归因于经济与工业的发展,政府的事务已经超出了提供司法、警察和战争防御的范围,人们要求它履行各种其它职能,……包括公共教育、济贫、公共工程、照明、邮政电报电话、以及铁路运输。” 在这种形势下,行政已由消极有限的权力行政转化为积极扩张的服务行政,由单纯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转化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并促使政府义务由消极走向积极,即以积极的行动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为此,在现代社会,“国家不仅有义务不损害个人的物质、智力、精神活动的自由发展,而且还有义务为保证所有个人充分发展其物质、智力和精神活动而制定必要的法律、组织必要的公用事业。”

对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我国改革而言,为改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单一体制,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放松政府管制,培养与扶持市场与社会机制。前期经济与行政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功能,实现政企职责分离。但在政府从市场退步抽身的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新的政府职能与义务应运而生,如: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现代监管制度;建立增强竞争出口的生产支持体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逐步向外开放市场,对某些产业、部门、地区实行援助、保护政策,限制某些产品或服务进口;利用各种途径减少和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为企业争取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熟悉WTO体制、规则、运作方式,防止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因而,当前的行政改革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削减政府职能,它意味着社会变革中政府职能的分化与整合,它要求在合理地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的同时,保障公共服务的履行。为此,在服务理念下强化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重心。

二、行政规则的服务化

20世纪初,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狄骥曾指出:“现有的证据已经断然向我们表明:以前曾经作为我们政治制度之基础的那些观念正在逐步解体,到目前为止仍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将取代它们的新制度建立在截然不同的理念之上……”。这一理念就是公共服务。随着这一理念的确立,在原有的权力行为之外,政府更多地在实施非权力性的服务行为。公法也不再把解决个人的主观权利与人格化国家的主观权利——公共权力之间冲突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它还旨在对政府的社会职能进行组织,即对政府大量的非权力性公务行为进行规范、调整。因此,作为行政规则的公法“不再是由某个享有发布命令权的,并有权决定在一个特定领域之内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主权者来加以执行的规则。……现代国家设计了大量的对组织公用事业进行规制,并保障这些公用事业正常和不间断地发挥效用的规则”。诸如法国行政法中所确立的公务实施原则;公务不间断原则;公务适应性原则;公务的实施平等原则等。这些建立于“公共服务”理念的规则,适用于规范那些非权力性政府行为,体现了现代行政从“公共权力”——“公共服务”,从“权力规则”——“服务规则”的发展,标志着现代公法不再局限于规范“公共权力”,而扩展到了 “公共服务”实施的保障。这种新的行政理念的确立,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要求一系列建立于公共服务理念之下的政府行为规则必须得以完善。

80年代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吉耶曾提出,“现代的国家是谦虚的国家”,要求国家减少干预,这在法国及世界范围内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十几年以后,法国总统希拉克旧话重提,说他赞同“谦虚的国家”的提法,但同时认为,一个“谦虚的国家”也应该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家”。他强调现代国家应继承“公共服务”的观念,提高国家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更好地扮演普遍利益保障者的角色,加强社会协调,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公共服务”的理念之下,重塑政府,具体措施包括以公众为对象,引入竞争机制,以企业的精神重塑政府,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这种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行政的服务理念与功能,从而使得行政规则成为真正意义上服务规则。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公共服务”的理念之下,转变行政观念,完善政府行为规则,实现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诚实、信用,改善政府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规则也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行为方式的多样化

(一)传统行政下行为方式的单一化

在传统的行政理念中,所谓行政意味着公共权力的行使,体现为国家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对个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单方性、命令性和强制性构成行政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具有单方意志属性的权力行为,这种行政方式被称为规制行政或警察行政。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政府的职能主要限定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行政的方式多为此种规制行为。

就我国而言,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单一体制下,由于社会结构的单一化以及公共领域的泛化,政府主要通过公权力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强制控制,实行高度集中、全面控制的政府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政府职能与管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另一方面,管理方式却呈现单一化,从而形成政府以权力行为的方式管制复杂社会生活的局面。

(二)现代行政下行政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以及政府公共职能与义务的加强,传统的单方命令性行为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今天,除维持治安和确保税收这样一些传统的权力作用外,与人民福利紧密相联的非权力性的管理作用,在行政活动领域越来越占主要地位。” “……再经一、二次大战,福利国家(wohlfahrtsstaat)、保护国家(Fursorgestaat)、助长行政(Forderung srerwa ltung)、给付行政(leistung sverwaltung)等新颖之国家目的及行政作用论逐渐被接受,行政机能遂呈几何级数之增繁多涉,行政之自我肯定与其主动、积极及弹性化之要求,日益迫切……”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行政的内涵除传统的警察活动之外,亦增设了大量的公务活动,诸如:工商业公务、社会公务、职业公务等。这些公务活动,不但涉及到产业经营,而且包含众多的社会救助与保障的实施,充分展示了现代行政的活动空间,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此外,为适应现代行政的复杂性,激励公共行政的活力,满足日益扩大的公共需求,新公共行政理论应运而生,它以现代经济学,以及私营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从理性人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其核心思想在于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并将私管理方式和手段运用于公共行政领域。广泛采取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根据服务的内容与性质选择相应的供给方式,如政府业务的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等。在这一理念下,行政指导、行政合同、政府采购等非强制性行政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政领域,以私法的方式实现行政的目的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它标志着政府的行政方式已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在我国,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扩大以及政府职能的调整,单纯的权力行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行政发展的需求,由单一化权力行政向多样化的服务行政过渡已是当务之急。随着我国的入世,这种行政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WTO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取消关税壁垒,取消工业品进口的数量限制、许可证限制。这意味着原本在我国普遍采取的行政许可、审批等单纯的管制体制逐步被淘汰,转变政府行为方式已势在必行。在这一形势下,一些新的不具有单方命令属性的非权力性行为大量涌现,政府越来越多地采取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行政资助、行政信息服务等带有契约、指导、协商、鼓励、帮助等具有私法性质的柔性手段来服务公众、管理社会。这些“非权力行为”的出现对于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和服务于市场经济,打破传统的单方命令属性的单一管理方式,从而改变政府形象,改善执法环境,降低执法成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行政手段的间接化

从“公共权力”走向“公共服务”是现代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发展极大地拓宽了行政的外延。伴随着这种扩张趋势,引发出行政民主化、灵活化以及方式多样化等现代行政的需求。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僵化体制,调整政府模式,在“有限小政府”的前提下,发挥行政作用,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成为现代行政面临的双重目标。这一矛盾最终的解决途径是行政分散化,即将公共行政的职能分散于多个主体,培养、扶持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在法国,这种行政分散化通过行政分权制度得以实现。这种行政分权制度改变了传统国家垄断公共行政的局面,使得现代行政从政府的直接行政过渡为直接行政与其他非政府机构间接行政的并存,从而实现了公共管理的分散化与间接化。

(一)公共职能的扩张与分担——行政间接化的根源

如前所述,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公共行政的职能与活动领域日趋扩张。但70年代末的经济滞涨与财政危机,使这种税收与服务的等式开始倾斜。政府面临提高税收或拒绝服务的两难抉择。加之政府职能膨胀所产生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赤字累累、行政机器运转不灵等弊病,使得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再次陷入困境。弗里德曼•A•哈耶克、戈登•图洛克、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在对现实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发达国家行政机制的弊端在于国家奉行的垄断调节政策压抑了民间的积极性,滋长了市民社会对政府的依赖,弱化了其自主与自立能力,造就了许多专向政府提出非分要求的压力集团,从而削弱了社会的活力与生机。因此,重新估价、界定政府作用,调整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推行新一轮的行政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新公共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行政分散化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其实质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行政的模式,根据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性质选择相应的供给组织与方式,实现服务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市场间的合理配置,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服务领域,打破政府垄断,实现行政分散化,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减轻政府行政负荷。这一方法使得政府、社会、市场各自以其特有的组织以及活动方式分担公共服务的供给,打破了“大政府“模式下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为现代行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顺应这一形势,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出现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政府向民间转移的趋势,涌现出众多的社会中介组织,诸如:商会、同业公会等。这些非营利性组织以其各自的方式实现市民社会的自主管理,参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形成介于市场与国家之间的调节机制,分担着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弥补了政府组织官方色彩过浓、行动僵化等弊端,这种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促使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这些公共服务从政府的直接管理与提供转变为由独立的非营利组织承担,正是现代行政由直接走向间接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公共职能国家垄断的全能政府模式,并最终促使政府职能调整,实现公共职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合理分配。

(二)多元社会结构的形成——行政间接化的前提

国家全能性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质核心。在这种一元化的体制中,国家集政治、经济、安全、福利等所有职能于一身,在这种全能化的国家体制下,国家垄断所有的社会需求配给手段与功能,成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最终意义上的占有者和分配者。与此同时,个人作为社会基本成员的生活被最大可能地公共化。伴随着这种全社会的公共化改造与同构,私人领域淹没于公共领域之中,市场与社会被吸纳、同化于国家内部,从而实现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单一化与纯粹化,形成了公与私复合,国家与社会同

一、合体的特有社会现象。在这种公共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体制下,公共行政的职能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即私,私即公。从而形成国家对公共职能,乃至全部社会生活的垄断与控制。

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垄断所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并通过“单位”这一中介实行社会配给。这种单一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导致各种类型的“单位” 成为国家行政体制的基本单元,并作为国家政治组织的“延伸体”而存在。这使得所有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所承载的功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同构性,从而使必要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淹没于这种一元化的社会结构体系中。

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场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改革以经济领域为突破口,进而引发出社会领域的变革,使得中国社会结构面临一次大的调整与变迁。这一调整与变迁预示着全能国家的逐步解体,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重新整合与分化。自改革以来,由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开发,传统的单一体制开始分化,这一分解首先以政企职责分离为突破口的,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各自的社会角色及功能,从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功能体系。这一改革促使全能国家的公共管理体制逐渐走上解体,市场与社会因现实的需要脱颖出来,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结构已逐步朝着国家、社会、市场三元结构发展。总结中国社会经历的这场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权力多极化”过程,并指出:“伴随着政治领域权力的减弱,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权力正在逐渐成长,原先那种政治领域垄断一切的‘单级结构’正在向三个领域分享权力的‘多极结构’转变,这是1978——1998年之间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基本脉络。” 这种多极结构的实质在于将市场与社会从国家桎梏中解放出来,明确其各自的功能,活动的方式与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多极化结构打破了公共职能国家垄断的传统,并促使传统“公共职能”履行模式的瓦解,进而为公共行政职能的社会分担以及行政的间接化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三)中介组织的发展——行政间接化的体现

如前所述,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不但改变了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而且引发了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革,瓦解了原有的一元化社会结构,促使国家——社会——市场三元模式的初步形成。随着单一体制的解体,“小政府”“大社会”成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确立标志着政府从社会领域的退却,以及社会自主性的提高,在这种自主性的要求之下,社会承接起政府“退卸”下的公共职能,并通过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即社会中介组织)实施公共服务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深化改革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实现公共职能合理分担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渐减少”、“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共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这些决议对社会团体等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为社会中介组织行使公共职能提供了政策依据。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篇5

征考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纳税人的下列业务行为中,应当征收营业税的是__。A.出售办公用房一套 B.销售饲料若干吨

C.提供家用电器修理劳务

D.将20台笔记本电脑交给其他公司代销

2.从案例分析得知,要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在沟通过程中的__。A.特殊性 B.语言方式 C.个体差异 D.言谈举止

3.临时保障措施的形式是(。)。A.提高关税 B.数量限制 C.价格承诺

D.征收保障措施税

4.2006年5月10日,小李借用小王的手机,约定1个月以后归还。5月19日,小李决定将该手机买下,并打电话告诉小王。5月20日,小王同意。5月25日,小李将手机的价款支付给小王。该手机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是__。A.5月10日 B.5月19日 C.5月20日 D.5月25日

5.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为满足甲公司开发住宅小区观景的需要,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100万元,乙公司在20年内不在自己厂区建造6米以上的建筑。甲公司将全部房屋售出后不久,乙公司在自己的厂区建造了一栋8米高的厂房。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A.小区业主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 6米的建筑 B.甲公司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C.甲公司和小区业主均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D.甲公司和小区业主均无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6.某市人民法院审理市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时,原审被告人王某收到抗诉书后下落不明。该法院应当作出什么处理__。A.驳回抗诉 B.中止审理 C.终止审理

D.裁定维持原判

7.如果企业素质高,技术队伍整齐,水平高,技术装备程度高,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就比较容易,开发能力越强,就能不断地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争取“以新取胜”,这属于企业经营实力分析中的()。A.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B.生产能力分析 C.产品营销能力分析 D.产品竞争能力分析

8.《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中规定国际多式联运的条件,错误的是:()。A.有一个多式联运负责人

B.有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联运合同和单据 C.至少有三种以上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 D.必须是全程单一的运费费率

9.某装修公司甲在完成一项工程后,将剩余的木地板、厨卫用具等卖给了物业管理公司乙。但甲营业执照上的核准经营范围并无销售木地板、厨卫用具等业务。甲、乙的买卖行为法律效力__。

A.属于有效法律行为 B.属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C.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D.属于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10.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对人民法院__的裁定提起上诉。A.中止诉讼 B.中止执行 C.财产保全 D.不予受理

11.某建设项目进行施工,需要临时使用某村的集体土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该临时用地应由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B.用地单位可以在施工中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但应当取得该村同意并支付相应费用 C.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D.临时使用土地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12.某公司董事甲获悉本公司将收购某上市公司股份的消息后,便提前购入该上市公司股票4000股。收购开始后,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上涨,甲获利。甲的行为属于__。A.短线交易 B.内幕交易 C.操纵市场 D.欺诈客户

13.利润最大化要以()为前提 A.企业的竞争优势

B.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C.良好的市场环境 D.良的的企业形象

14.中国甲公司与法国乙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约定有关合同争议适用中国法律。若两公司在合同履行中出现纠纷,应适用__。A.中国法律 B.法国法律 C.《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D.中国或法国法律

15.甲深夜醒来发现小偷乙正在其客厅翻找财物,持棒从乙背后朝其头部猛击一棒。结果致乙死亡。下列对甲的行为说法中正确的是__。A.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一般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C.紧急避险,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D.特殊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6.(2002,2)世界范围内最早在企业内部设置法律工作专职人员的,当属__。A.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 B.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C.德国西门子公司

D.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

17.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__。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18.下列关于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要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A.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B.严守套期保值原则 C.建立每日报告制度 D.依法追究损失责任

19.企业法律顾问注册后,__,可以注销其注册,并吊销其《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证书》。A.因工作失误被企业给予警告、记过处分的 B.因犯盗窃罪被判拘役6个月的

C.因过失伤害他人被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的 D.因违纪被留党察看1年的

20.下列选项中,__不是细分工业品市场的依据。A.客户所在行业 B.客户的地理位置 C.客户的人口统计因素 D.客户的购买行为

2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__。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主集中制

22.世界范围内最早在企业内部设置专职法律工作人员的公司是__。A.世界美孚石油公司 B.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C.德国西门子公司 D.法国阿尔卡特公司

23.甲方欲购买乙方的某种商品,双方为此进行谈判。在双方就商品的价格、数量等基本达成一致后,甲方仍犹豫不决。乙方为其分析此商品的市场价格趋势,指出甲方如不抓住机遇,等价格上扬后,付出的成本会增大。此时乙方采取的是__。A.结果比较法 B.提供选择法 C.主动进攻法 D.主动暗示法

2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是__。A.国家人口数量 B.营销组合 C.人均国民收入 D.科学技术水平

25.甲深夜醒来发现小偷乙正在其客厅翻找财物,持棒从乙背后朝其头部猛击一棒。结果致乙死亡。下列对甲的行为说法中正确的是__。A.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一般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C.紧急避险,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D.特殊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6.张某将其私有房屋出租给李某,租期届满之前,张某又将房屋出卖给王某并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现王某要求李某将房屋交付给自己居住。王某的要求__。A.合法,因为房屋所有权已发生移转,原租赁合同失效 B.不合法,原租赁合同有效,李某有权继续使用房屋 C.合法,王某是房屋的所有权人,有权支配其财产

D.不合法,因为原租赁合同的期限未届满,张某不能将房屋出卖给王某

27.某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设立登记并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该公司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可以__ A.刻制印章,申请银行贷款,申请纳税登记 B.刻制印章,开立银行户头,申请纳税登记 C.刻制印章,募集奖金,开始生产和经营 D.申请发行公司债券,刊登商业广告

28.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软件分为__两大类。A.操作软件、应用软件 B.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C.图形软件、支撑软件 D.操作软件、图形软件

29.【真题试题】(2008年单项选择第19题)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对原告的处罚,但()除外。

A.行政机关适用法律错误的 B.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

C.行政处罚机关同意人民法院变更处罚决定的 D.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的

30.下列关于激励作用的论述,错误的是__。A.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B.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C.有助于提高领导的素质

D.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品牌的构成包括__。A.品牌名称 B.品牌标志 C.商标

D.品牌知名度 2.集体合同的履行应遵行的原则有()。A.亲自履行原则 B.协作履行原则 C.相互监督原则 D.全面履行原则

3.关于简易程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A.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不适用简易程序 B.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C.自诉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D.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20日以内审结

4.【真题试题】(2006年多项选择第37题)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当按照风险__三个阶段,构建科学的动态闭环运行制度。A.分析评估 B.控制管理 C.监控更新 D.实时处置

5.各国或地区设置的经济特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__ A.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 B.保税区 C.出口加工区 D.自由边境区 E.过境区

6.【真题试题】(2007年多项选择第66题)我国在核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提出了关于__的保留。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缩小适用范围 D.扩大适用范围

7.中国教授范某在美国完成一项产品发明。2002年12月3日范某在我国某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该项成果。2003年6月16日,出席过这次研讨会的陈某以该成果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2003年5月5日,范某以该成果向美国提出专利申请。2004年4月28日范某义以同一成果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同时提出要求有限权的书面声明,并提交了有关文件。下列关于申请该项成果的专利的叙述,正确的是__。A.该发明已丧失新颖性,应驳回双方的申请

B.范某享有优先权,专利申请权应届范某,其申请日为2003年5月5日 C.范某不应享有优先权,但陈某不是真正的发明人,故专利申请应属范某,其申请日为2004年4月 28 D.按照先申请原则,陈某享有专利申请权 8.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__的活动。A.社会秩序

B.损害公民身体健康 C.妨碍国家教育制度 D.公共利益

9.”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__的制度。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投产使用 D.同时安装

10.宏远实业公司与天灵商贸公司因购销合同发生争议,宏远公司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某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过程中双方自行和解,宏远公司撤回了仲裁申请。事后天灵公司对和解协议表示反悔并不予履行,宏远公司这时具有哪些法律上的权利__。A.根据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再次仲裁

B.与天灵商贸公司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并据皮申请仲裁 C.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和解协议 D.向人民法院提直诉讼

11.适用参与分配制度需要具备以下条件:__。

A.多个债权人已经取得金钱执行根据,未取得执行根据的金钱债权或者已取得执行根据的其他债权人不能申请参与分配

B.债务人的财产不能清偿全部债权 C.债务人是公司

D.债务人是非法人的公民或者其他组织

12.涉外经济活动中,企业法律顾问在审查外方知识产权效力时,应对外方知识产权应__。A.进行检索查询 B.进行评估

C.有关证明文件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D.权利范围和期限进行审查

13.指控赵某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机关或人员__。A.人民检察院 B.举报人 C.赵某本人

D.赵某的所在单位

14.刘某、安某、吴某签署的协议是__。A.合伙协议

B.普通的合伙合同 C.借贷合同 D.联营合同

15.协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内部协调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__之间的关系。A.职工与设备 B.企业各生产要素 C.企业与股东 D.职工与职工

16.下列方式哪些是作为的实施方式__ A.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 B.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C.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D.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E.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17.甲借用朋友乙的手表数月。期间,甲因急需用钱,向同事丙借200元,并就手表设定质押,但丙不知此手表非甲所有。后甲逾期未偿还债务,丙即变卖该手表实现债权。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__。

A.因丙不知甲无处分权,故适用善意取得,质权设定有效

B.因甲对手表无处分权,且质权不适用善意取得,故该质权设定无效 C.甲、丙应共同赔偿乙的损失 D.应由甲单独赔偿乙的损失

18.如果周围居民起诉发电厂,对发电厂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认定,适用的原则是__。A.对等责任原则 B.公平责任原则 C.过错责任原则 D.无过错责任原则

19.某市为建设新机场组织了建筑工程招标活动,以下文件中属于要约性质的是__。A.招标公告 B.招标邀请书 C.中标通知书 D.投标书

20.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__。

A.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B.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C.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D.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21.下列合同中,属于诺成性合同的是__。A.定金合同 B.买卖合同 C.技术开发合同

D.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

22.下列选项对我国涉外仲裁机构的裁决在国外申请承认和执行的叙述正确的是__。A.我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可以在该公约的其他成员国得到承认和执行

B.如果被执行人或其财产所在国不属于该公约的成员国,则根据被执行国与我国签订的双边条约和协定中订有仲裁裁决执行的规定,由当事人申请或由我国人民法院委托该国法院协助执行 C.如果被执行国与我国既无双边条约或协定,又无司法协助和互惠关系,应通过外交途径,向被执行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

D.如果被执行国与我国既无双边条约或协定,又无司法协助,但我国人民法院在互惠的基础上,也可以委托被执行国法院协助执行

23.就个人独资企业而言,下列表述不完整、错误的有__。A.《个人独资企业法》所称的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法人或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企业 B.《个人独资企业法》所称的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对外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C.《个人独资企业法》所称的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该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家庭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D.《个人独资企业法》所称的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该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4.期货交易所应当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有__。A.保证金制度

B.当日小额负债结算制度 C.涨跌停板制度

D.持仓限额和大户持仓报告制度

25.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须符合的条件有__。

A.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由仲裁委员会提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B.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C.必须在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D.必须有证据证明裁决有法律规定的应予撤销的情形

25.协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内部协调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__之间的关系。A.职工与设备 B.企业各生产要素 C.企业与股东 D.职工与职工

26.如果乙公司对外负债100余万元无力偿还,而该债务是在甲公司决策、指示下以乙公司的名义进行贸易造成的,甲公司对此债务的责任应如何判定__。A.甲公司不承担责任 B.甲公司应承担连带责任 C.甲公司应承担主要责任 D.甲公司应承担次要责任

27.企业可以按下列哪些标志(或标准)来细分消费品市场__。A.按人口因素细分 B.按地理区划因素细分 C.按用户使用要求细分 D.按购买心理因素细分

28.导演冯某认为其也应享有著作权,因此对电影发行后获得的利润其也有份,下列关于冯某的这一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__。A.冯某作为导演,享有署名权

B.冯某有权获得电影发行后的部分利润 C.冯某不是制片人,不享有影片的著作权 D.冯某不享有电影发行后获得的利润

29.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经营活动所流人的现金__ A.收到的租金

B.收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退回的增值税款 C.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D.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E.收到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返还

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论文 篇6

摘要: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在于规范公权力行使,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基本内涵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行政法的立法现状,发现我国尚未将信赖利益保o确立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基于此种现状,为促进我国早日将信赖利益保护纳入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赖利益保护;行政法;法治;公共利益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最初起源于私法领域,它的产生被认为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人民越来越期盼出现一个有威信、说话算话的政府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因此,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逐渐从私法领域延伸到公法领域。二战后,德国立法最先将其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受德国影响,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也纷纷效仿。7月,我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其中虽然有个别条款涉及到信赖利益保护,但笔者认为我国尚未真正将其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本理论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

从最通俗的角度来解释该原则,即政府要言而有信,人民由于信任政府所获得的利益,政府部门要加以保护。何海波指出:“信赖保护原则通常指,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而作出一定的行为,此种行为所产生的正当利益应当予以保护”;姜明安教授认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者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反复无常。”笔者认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般包含以下要件:行政主体做出一定的行政行为并生效;行政相对人基于对政府的信任而实施一定的行为,二者有因果关系;相对人享有信赖利益;政府对于相对人的正当的信赖利益应当予以保护。但是这种对私益的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政府不得不撤销或者改变先前的行为,那么由此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信赖利益损失也要进行补救和充分的赔偿。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理论依据

一般学界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诚实信用原则。政府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要诚实善意、信守承诺,不得任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行政行为生效后,对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效力,社会公众根据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来行事,进一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该观点的代表者黄学贤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中直接的外在表现即为信赖保护原则”。

第二,法的安定性原则。在具体行政行为中,法的安定性表现为行政行为的拘束力,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都要受其约束和限制,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要尊重。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期性,朝令夕改,则将导致行政行为的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无法适从。

第三,基本权利说。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写入了宪法。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就是用权利来对抗公权力的一种表现,其实质在于防止政府滥用行政权,保护公民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的利益不被剥夺。

(三)信赖利益保护的方式

(1)程序性保护。程序性保护是指赋予行政相对人更多的程序性权利,来弥补其相对于国家公权力机关的弱势地位,提升他们参与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法律一般赋予公民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前,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事先告知利益相对人和相关人。在具体实施中,行政机关仍要依据法律规定,自觉接受公民的监督。

(2)存续性保护。这是最原始和卓有成效的方式。信赖利益保护的本质在于保护相对人的私人利益,因此在出现其他原因可能需要改变或撤销行政行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利益。即使行政行为有瑕疵或者违法,原则上不轻易改变或撤销,只有在特殊情形下予以改变或撤销,这种特殊情形一般是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并且远远小于公共利益。

(3)财产性保护。采用存续性保护方式确实能够对个人信赖利益进行最充分的保障,但却有可能大大损害公共利益。此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打破原先的信赖基础,对于因此给公民造成的损失予以充分的财产补偿。显然,财产性保护是“备用”选择,政府在采用财产补偿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有可能架空存续性保护的规定。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的适用

20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第69条则明确了行政机关依法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的具体情形,并且规定了因撤销行政行为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应该予以赔偿。对此,一些学者振臂高呼,认为我国已经肯定了西方盛行多年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该原则,是行政法领域的一次大的进步。杨临宏在《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研究》一文中直接指出,《行政许可法》的第8条就是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杨解君也认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已经在《行政许可法》中得到正式确立,而该法第69条则在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同时进行了利益衡量。笔者认为,说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已经得到正式确认还为时尚早,无论是第8条还是第69条,只是依法行政原则的体现。因为第8条表述的是合法的行政行为,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有当然的拘束力和确定力,行政机关不可随意变更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并不是基于行政信赖利益的考量。69条第一款规定直接撤销违法的和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完全没有考虑对个人利益的保护,相反却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没有进行丝毫的利益衡量。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行政机关利用公权力优势转嫁错误成本,让没有过错的行政相对人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买单,明显偏离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初衷。第69条的逻辑是:出现第一款规定的五种情形,则予以撤销;如果撤销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失,则不予以撤销;按照第一款撤销行政行为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给予赔偿。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本质在于保护个人的利益,如果按照这种目的立法,其逻辑就应该是:出现69条第一款规定的五种情形,为了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则不予以撤销;如果不撤销的话会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并且这种损害远远大于个人的信赖利益,则予以撤销;撤销后要对个人利益进行充分合理的补偿。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许可法》第69条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对于违法或者有瑕疵行政行为时,一律予以撤销,而不管个人因信赖政府所获得的信赖利益,如果由于行政机关过错撤销后造成个人损失依法给予赔偿。这种先撤销,再赔偿采用的是财产保护方式,并没有优先选择存续性保护方式。因此,我国《行政许可法》第69条的规定只是轻微触碰到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边缘,并未接受该原则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不是该原则的直接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出现69条规定的五种情形,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分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讨论。①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有瑕疵,但是不撤销对公共利益完全没有影响,此时为保护行政对人的信赖利益则不予以撤销;②不撤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是损害较小,则仍不予以撤销;③不撤销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明显大于个人所获利益,此时只能采取牺牲小利益保全大利益的方式,撤销行政行为,对个人信赖利益保护方式采用财产保护。因此,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利益衡量是不可少的。这三种情况主要涉及的是财产关系,能够有效的进行利益衡量,如果涉及人身关系等行政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具有不可逆转性,不能被撤销,那么就不能采用撤销的手段,而应该寻求其他补救办法。例如,如果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并取得了离婚证,后来一方反悔,以离婚证的办理存在违法行为主张撤销,那么即使情况属实,离婚证的办理不符合法律规定,也不能予以撤销。因为这类行政行为撤销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不能回到最初的法律关系状态,撤销行政行为反而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冲突。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完善途径

(一)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在法律领域,没有原则作为指导,规则制定得再好,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德国等西方国家,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国虽然在年《行政许可法》中涉及到信赖利益,但是规定却“囊中羞涩”,没有明确将其规定为一项法律原则。除此之外,在其他行政法中对“信赖利益”只字未提,也更别说成为一项原则了。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将信赖利益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立法上予以确认。这种立法上的确认理应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程序法上的规定。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各行政事项的程序规定散落于《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之中,这样做确实可以解决当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各个规定之间衔接不够,甚至有所冲突,整个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将来恰好可以借着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时机,规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这种在程序法中规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做法并不罕见,在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实现,而且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二)确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

首先,笔者认为,其不仅仅适用于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于抽象行政行为也应该同样适用。虽然后者不是针对个别相对人作出,但是会影响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只要他们由于信赖政府产生合理的信赖基础,就应该得到保护。并且,抽象行政行为相较于具体行政行为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公民的私人利益产生影响,行政机关在作出抽象行政行为之前更应该谨慎为之,一旦作出,在无特殊情况下要保持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对存在瑕疵甚至违法的行政行为同样适用。这一点从本文的前半部分就可以看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最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应该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善意且无过错,是否诚实,判断其有没有正当的信赖基础和信赖表现。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甚至是存在贿赂、欺诈等情况,就不能受该原则的保o。

(三)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和范围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注重保护个人私益,但在法治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公共利益。但是,“公共利益”是什么,其界限和范围又是什么?我国现有法律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各领域学者基于不同的考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索罗夫说它是一个神话,混同了现实和理想。这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法律漏洞,以一个模糊的概念来减损私人合法利益无疑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极大侵犯,与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实践中也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一些行政机关便任意解释其内涵,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侵犯个人合法权益。这种自由裁量权明显过大,且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导致“公共利益”的范围被无限扩大,成为侵犯个人私益的“正当借口”。正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共利益的内涵作出法律规定。可以首先在宪法上框定其实质,然后在其他法律中对其范围和实现的前提、具体程序进行规定。这样就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有效的防止行政机关绕道侵犯个人合法权益,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实质落到实处。

四、结语

论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 篇7

一、行政法和民法规范之间的关系分析

行政法和民法规范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行政法主要集中在行政方面, 是调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的法律, 它属于是公法的一种;而民法规范则是调整或处理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 它属于私法的一种, 这种不同是由于它们的主体差异形成的, 两者同属于基本法体系[1]。在实际运用中, 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如果民事诉讼纠纷事件的严重性达到一定程度后, 民法规范就很难尽善解决, 这就需要借助行政法来进行协调。

行政法的适用是在行政主体在行驶职权时与其相关的行政法律监督主体之间所产生的关系进行体现的, 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第一, 一般行政法;第二, 特别行政法。这两种法律形式都遵循公正和平等原则, 共同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争议, 从这方面来讲, 在民法规范中所适用的原则和制度, 在行政法中也可以适用, 例如法人制度等。

二、行政法中民法规范适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贯彻私法精神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来看, 在行政法中应用民法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 它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对缺少的私法精神起到补充作用。具体表现就是在经济体制下, 过度的国家观念会导致大大削弱普通群众的社会作用, 在社会身份上也只能是作为国家中的一份子, 独立人格的体现也就会受到忽视, 在行政法中应用民法规范, 有利于贯彻一些私法精神, 增强群众的社会作用。

(二) 推动行政法新理论的合理运用

在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和谐平稳的状态下, 社会主体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协调配合性, 使得行政主体的服务和与其相关合作逐渐成为了行政法的新理论。过去传统的服从命令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 取而代之的则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一种平等性关系,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法规范可以更好的在行政法体系中科学适用,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三) 防止寻租行为的出现

当前很多行政部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制定一些对自身有利的特别行政法, 这种现象就是常说的寻租行为。这种特别法一般是有一定执行范围的, 如果将其直接作为一种“法”的话, 就会改变依法行政的本质, 会有很强的专制性色彩。因此,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寻租行为的发生, 就要适当的应用民法规范, 实现民法规范和行政法的有机融合, 从而更好的完善现行行政法规体系。

(四) 行政法中的司法现象存在

降低民法诉讼的成本也是减轻法院负担的一种体现, 基于此, 就要根据形势发展将司法和行政两者充分融合, 这种融合也会促使行政司法现象的产生。众所周知, 在行政仲裁和调解中, 都是针对于民事争议来讲的, 并不是所谓的行政争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行政司法的执行过程中, 必须要将民法规范作为最基本的参考依据, 也就是本文所讲的将民法规范适用在现行行政法中, 实现两者的作用互补。

三、行政法中民法规范适用的具体体现

(一) 民法总则方面

1.基本原则

在我国现行的民法规范中, 很多原则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也是人们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例如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行政法中也是可以发挥特定效用的, 这样就可以看出在民法规则中适用的规范原则同样也可以适用于行政法, 可以作为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法律主体

从法律主体角度来说, 不论是在行政法体系中还是在民法规范体系中, 两者的法律主体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法人和自然人都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民法规范在对法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确定时, 需要充分结合行政法的自身特点, 保证不会与其有较大冲突, 从而使民法规范更好的适用于行政法中[2]。

3.法律行为

在行政法体系中, 它的行政行为概念和民法规范中的法律行为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相对的, 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 这样就使得民法规范中对法律行为的规定也可以在行政法中对行政行为的规定相适合, 两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特点。这种在法律行为方面所明确的规定相似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

(二) 债权法方面

1.对于合同法的规定

首先, 合同生成要件。在行政法合同制定中, 合同当中的一方当事人也是必然的行政主体, 但是, 这种行政合同和普通合同一样也要以合同双方的意愿为基础和标准, 不能违背双方意志, 特别是在合同法中对有关要约和承诺原理等方面, 行政法合同和民法合同之间存在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此之外, 在合同的效力生成方面, 行政合同的生效条件也同样适用于民法合同[3]。

其次, 对于合同担保权的规定。在合同的担保内容中, 保证、抵押、留置以及定金等等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而民法规范中对于这些要素的相关规定也同样适用于行政法中。在金钱债券方面, 行政法和民法规范之间也有一系列共同点, 也就是说在和合同担保上相关的规定也同样适用于行政法之中。

第三, 对于合同的执行履行。在现行行政法中, 对于两人以上共同承担义务的规定有很多, 并且根据所承担义务的不同, 在具体规定上也有相应的调整, 而且在连带性质上也有和民法规范相似之处, 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此外, 合同法中的合同执行规定, 也可以适用于行政法中, 但是, 这种适用并不是全面化的适用, 在具体的执行原则上还是有一定差异, 民法规范的执行一些执行原则并不适用于行政法, 主要是因为行政法中债券所具有的强制性造成的[4]。

第四, 对于合同的解除规定。合同解除是合同后期内容规定, 在这一内容中, 民法规范中对于具体解除的规定事项也适用于行政法, 例如民法规范中的代位清偿原理就可以在行政法中运用体现。

2.对于债券行为的要求

对于债券行为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民法规范和行政法两者在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同时, 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例如在具体的侵权行为性质确定上, 行政法方面的侵权性质确定相对来说较为严重, 因此, 两者是不能适用于统一法规体系中的。

四、结语

任何一项法规制度, 它的制定和执行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民法规范和行政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下, 将民法规范适用于行政法中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两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弥补行政法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使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更有效发挥, 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法律制度在保障人民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法律制度所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也各不相同,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态势来看, 公法和私法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 由此也对行政法和民法的二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行政法和民法为分析对象, 阐述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行政法,民法,适用

参考文献

[1]裴国升.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5) :307.

[2]冯歆然.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J].法制博览, 2016 (15) :198, 120.

[3]陈碧瀚.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性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6 (18) :20-21.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

一、前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关键构成部分,在财产安全、经营管理、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组织结构、资金来源、会计处理等相对企业来说有很大区别,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在产权关系、控制目标、控制要素、风险类型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1.含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并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需的控制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2.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依法运行、防止资产流失、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完整真实。

3.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牵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般由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牵头部门。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研究

1.绩效评估特征。绩效评估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估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效益评价特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具有公共属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应该考虑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履职效果,必须不断提高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目标为社会效益,主要重视是否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目标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特征,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是对预算控制工作进行管理,并且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拟定可行的预算管理预案,严格审核经济责任与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活动的基础和起点,预算管理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状况与结构进行全面的预算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特性,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借鉴了国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先进经验,创建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以及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状况的绩效评估模式,即利用最小的行政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2.权利使用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在权限、业务活动以及职能等方面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利使用也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并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法律责任、活动形式、管理范围与权限、社会服务职能、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规范权利运行。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权利分配方面也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例如,政府在进行资产采购时,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执行;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必须遵循《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创建重大事项会签制度、集体决策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业务以及相关责任、审批程序以及权限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和行使权利,在工作中注重合法性与合规性。

3.内部监督管理特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两种内部监督管理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专门的审计监察。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监督机构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时应该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公共财政目标,以便于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此外,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水平,应该创建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及时、准确地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内部监督管理水平和效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就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单位经营管理资产安全、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效率,从而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9):29-35.

上一篇:卫生角标语下一篇:不稳定因素排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