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辅导员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辅导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从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入手。同时,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辅导员学前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辅导员学前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前教育学生的指导与沟通

摘 要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学生越发个性张扬、难以沟通、难以管理。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和特性,辅导员的沟通与指导要更加规范化、职业化。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用技术手段管理学生,才能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有效教育与指导,才能真正实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 辅导员 教育 沟通 师生关系

幼专学校辅导员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负有师长、家人、朋友等各种责任,因此,和谐的辅导员师生关系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和实现每个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一、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教育部2005年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確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一个价值体系多元和选择多样的时代,辅导员要想当好“指导者”和“引路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新形势下所产生的心理病症、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等种种复杂的现象,就必须尽快转变成为心理咨询专家、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专家等。

辅导员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成才、健康发展提供指导。良好的、有效的指导能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受益终生。辅导员要充分运用典型案例,总结得失,避免“空谈”,才能更好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进行指导。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导与沟通的基础

辅导员和谐师生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法律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二是社会关系,即辅导员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关系。

从法律关系角度,辅导员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都是师生交往双边活动的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交往活动中都应该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人格、权利、尊严,作为相对强势的辅导员来说,主导师生双边交往活动时应该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导;多一些研究,少一些追究。从人与人的交往上讲,师生双方应该也完全可能争取双方信任,建立友爱、共信、坦诚的朋友关系。

从社会关系角度,辅导员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角色不同,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成长经验存在显著差距,必然存在引导者和被引导者的关系,师生交往活动中前者更为主动。教师这一“天底下最无私的职业”,注定了师生交往活动中交融和谐的实质,这种师生关系在交往过程中经常是相互理解的,非对抗的关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步、完善、超越自我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从行为、语言、精神上很容易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这层意义上讲,大学文化就是“化人”,不仅教化、塑造、熏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能教化、塑造、陶冶、感染、凝聚作为教化者的辅导员。

三、爱心是辅导员指导与沟通的前提条件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感到爱,学会爱。辅导员只有付出爱,才能收到爱。辅导员在爱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前面的”、优秀的学生,还要针对“后面的”学生,更应该关注那些“中间的”学生。爱育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只要辅导员付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然能感受到。通过爱培育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班级关系、学风、校风的全面提高。

四、拓宽渠道是辅导员指导与沟通的保障

辅导员在师生关系中应争取积极主动建立沟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第一是建立共同参与的各种活动渠道。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增进师生了解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展现辅导员真实的一面,拉近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了解辅导员;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辅导员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为开展普遍性和针对性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二是建立平等的对话渠道。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主导性、开放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对话内容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样的。谈话内容是开放的,涉及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感情、纪律、理想、家庭、生活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辅导员在谈话过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强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作为平等主体的对话双方之一,辅导员应特别注意“平等”,努力营造平等对话的外部环境,尽量避免将生活对话安排在辅导员的工作场所,避免将私人对话安排到容易受到干扰的公共场合,避免将工作对话安排在政治场合。第三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辅导员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熟练掌握和运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平台进行交流。E-mail、QQ、微信、个人网站及电话、手机短信等都可以为沟通交流服务,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

辅导员工作“纵到底、横到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要理清工作头绪,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要将工作细化、分解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素质拓展与身心健康的指导等。辅导员集体根据工作内容进行分工协调,做到辅导工作有“合”有“专”,更好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3).

[2]刘铁英.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原则与技巧[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01).

[3]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王星

高职辅导员学前教育论文 篇2:

浅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辅导员班级管理路径

摘 要:本文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辅导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从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入手。同时,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高职辅导员;班级管理

高职院校的班级是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学校生涯和开展社会实践的引路人。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独有的一些特点不断探究新的工作方法来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当前,学前教育是社会的一大热点,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于其他各专业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学前教育是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专业,女生多男生少。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在班级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女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上表现出比较多的矛盾,不利于班集体的融合。

其次,学生生源构成复杂,质量稂莠不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生源构成复杂,质量良莠不齐,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在学校里,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学习基础差或者因家里人的央求等原因才来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原因使得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心态就不是很好,思想上就无形的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容易自暴自弃。同时大学校园环境赋予她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使她们失去前进方向和学习动力。第四,对网络过度依赖,对人生规划很迷茫。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多半是90后,这些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大部分的时间都沉迷网络,就连上课也是手机时刻不离手,学生们过度依赖网络使得她们对班里的事物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也是不放在心上,对人生就更加迷茫。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的新路径

(一)以爱育人,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感到爱,学会爱。辅导员只有付出爱,才能收到爱。辅导员在爱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优秀的学生,还要针对“后面的”学生,更应该关注那些“中间的”学生。爱育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只要辅导员付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然能感受到。通过爱培育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班级关系、学风、校风的全面提高。

(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

高职院校的主题班会是在一定背景下,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或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而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主题班会那个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将主题内容贯穿她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班会主题还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有针对性,辅导员需要善于搞好调查研究,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班会的主题内容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会与自己是有密切关系的,才会关心并积极参与班会活动。

(三)公平公正做好每一次奖学金、助学金评定

在高职院校,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是学生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班级管理实际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把握助学金申报的基本条件,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行为。辅导员应建立助学金评选制度,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将班级卫生制度、考勤制度、参加课外活动和诚信等相关情况与助学金挂钩,这样不仅完善制度,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

(四)合理运用综合测评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比较懒散自私,不愿意占用自己的丁点儿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这时候综合测评就能够大显身手了。每个月月初统计的综合测评,从每一件小事上考核着每位同学。有效的控制了班级的积极程度,保证了活动的参与面。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着学生各方面的品德。比如在学校举行的冬运会里,从服务点的布置,每位参赛选手所对应的后勤人员,啦啦队,投稿,我们都用综合测评来进行安排及考评。这一方法的实施使得整个运动会期间,我所带的三个班都呈现出有组织,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好局面。最终,学前四班取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学前一班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运动会结束后,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又有了一定的加强。因为看到综合测评运用以后的效果,我把它用到了几乎所有活动中,包括迎新晚会的节目排练,广播体操比赛等。

(五)以各种活动、大赛为依托开展素质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学校会适时举办各种活动或者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提高,也在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毕业生离校之前组织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技能汇报演出,邀请各知名幼儿园的园长前来观看,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通过组织和督促学生参加类似活动和比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莹,武存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辅导员工作浅析[J].考试周刊,2015(22):168-169.

[2]关震.辅导员工作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5):49-51.

[3]马宇航.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索[J].科技視界,2014(35):248.

作者简介:

丁晓琼(1987.7~ ),女,云南楚雄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讲师职称。

作者:丁晓琼

高职辅导员学前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引发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新的挑战,其培养提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并从观念认同、专业背景、职业发展、考核评价和角色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和多变性,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认知的变化,给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专业化素质薄弱等客观问题,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水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1.文化冲突交融带来的大学生思想异动

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心理问题突出、寝室生活颓废、集体意识淡薄、对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喜欢突出个性表现自我、缺乏紧迫感与危机意识等。这些新的变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加,给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2.高职教育的特征带来的教育管理特性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专科、本科教育,其在对接产业行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制和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加贴近企业和岗位的客观诉求。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时间是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参加岗位标准的生产实习实训。对于“学生”与“员工”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举措

1.统一认识,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性,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关键之一。尤其在高职教育这种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育人目标的教育类型中,“重技能、轻德育”的现实依然存在。一段时期以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学工人员,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各类师资力量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处室工作人员和专任教师,乃至于在少数学生的眼中,辅导员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肯定,更毋庸谈及育人工作的协作与联动——处室工作人员以处理本部门事物为主,很多时候甚至不直接与学生打交道;专任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极少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价值观辅导;学生本身重视的是技能学习与就业,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的偏颇并不重视。由此一来,辅导员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苦力”、学生生活的“保姆”、突发事件的“消防员”、危机处理的“警察”。他们长期从事着繁杂枯燥的事务性工作,承担着来自于校内学工、教务、团委以及校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各类学生事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但他们在专业地位和待遇上,却与其他同级别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工作的事务性和突发性,导致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业余学习,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向行政管理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也受到职数的限制,这使得他们在个人岗位转型上客观存在着发展短板。

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和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应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做到组织上充分保障、经费上大力支持、政策上适当倾斜。专任教师应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辅导员的工作,在充分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主动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咨询、专业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支持和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才能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建成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2.紧扣专业,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是以学科进行系部分类的,而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进行教学单位划分的。毋庸置疑,技能的培养与德育的培养应该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实际,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这些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普适层次,即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内务卫生、出勤查到、作业完成、活动参与、作息习惯等。第二层次是专业层次,例如,对特教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師德教育;对航海类专业,就必须加强服从意识、纪律意识的教育。尤其重要的是,在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辅导员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辅导员不仅要精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基本专业背景和技能有所了解和熟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更加有利于辅导员开展职业教育。如为辅导员提供相应专业的培训平台,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相关专业的技能考试并取得证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也为辅导员带领学生参加相应的顶岗实习和实训创造更为科学的管理条件。

3.拓宽渠道,创造辅导员晋升空间

当下,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大学,在师资提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重专业师资,轻辅导员队伍”的弊病。而辅导员的职业成长与个人发展,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与成败。由于专兼职教师的结构问题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弱势地位,辅导员在职称晋升、编制解决、待遇提高、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在实践层面受到较多掣肘,由此导致辅导员工作整体缺乏创新精神与归属意识。尤其是职称评定的相关政策滞后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很多辅导员仅仅只是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在辅导员岗位上兼任相关工作,工作周期过短,造成学生德育工作的不稳定。

因此,必须着力加大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政策调整力度,出台专门的高职院校(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职称评定相关细则,限定辅导员工作的周期年限,科学设计辅导员职称的等级,围绕德育活动开展、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政治成长等体现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主要评价要素,充分肯定辅导员工作中的成效业绩,从制度层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形成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防止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过大的问题,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为德育工作的创新求新奠定上层设计基础。

4.科学管理,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完备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量大、繁杂,工作的单位时间也相对较长,加之教育人本特征,对其考核尤其要注重科学全面。

高职院校应贯彻教育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探索構建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水平评估机制。尤其要着力加强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紧密围绕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原则,科学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工作水平。辅导员考核坚持“五结合”的原则,即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年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部门考核与学生满意度测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与使用待遇相结合,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效的标准,充分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民主性和全面性,并与辅导员的职称评聘、晋级、奖惩、进修培训等挂钩,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

5.加强培训,强化辅导员“三化”培养

辅导员的“三化”,具体指的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现行体制下,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匮乏。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出现断层,工作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无法上升到理论水平,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着力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学历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培训内容应涉及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还要在学历提升与职称评审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既要培训基本理论,也应注重培养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职业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国内时事政策、心理学、法制安全、管理能力、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段仁启.专业化与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1(15).

[2]立娜.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5).

作者:喻建勋

上一篇:信息中心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调整机制的薪酬管理论文